太平洋岛国研究(第五辑).pdf
太平洋岛国研究 主 办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 山东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 // 版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Research on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社 太平洋岛国研究 太平洋岛国研究 (第五辑) 社 版 权 所 有 陈德正 Research on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历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聊城 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 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世界古代史 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荣获“山东省教学名师”“齐鲁文化英才”“山东省 智库高端人才”等称号及省级教学和科研成果一、二 (第五辑) (第五辑) 等奖 6 项。主编《一带一路列国志》《一带一路名城志》 等,在《世界历史》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完成 和在研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 5 项。 陈德正 主编 曲升 执行主编 出版社官方微信 Telephone 社科文献设计中心 010-59367109 www.ssap.com.cn 定价:89.00 元 陈德正 主 编 // 曲升 执行主编 // 办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 山东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 // 社 版 权 所 有 太平洋岛国研究 主 acific Island Countries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Research on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历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聊城 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 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世界古代史 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社 洋岛国研究 版 (第五辑) 太平洋岛国研究 陈德正 荣获“山东省教学名师”“齐鲁文化英才”“山东省 智库高端人才”等称号及省级教学和科研成果一、二 第五辑) (第五辑) 等奖 6 项。主编《一带一路列国志》《一带一路名城志》 等,在《世界历史》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完成 和在研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 5 项。 陈德正 主编 曲升 执行主编 定价:89.00 元 陈德正 主 编 // 曲升 执行主编 // 主 办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 山东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 // 主 编 // 执 行 主 编 // 曲升 所 有 陈德正 文 献 出 版 社 版 权 太 平 洋 岛 国 研R 究e s e a r c h on Paci fic Island Countries 社 会 科 学 Research on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第五辑) 《 太平洋岛国研究》 编委会 任 于洪君 学术顾问 钱乘旦 委 ( 按姓名音序排列) 刘新成 陈万会 陈志强 韩 〔 澳〕 何包钢 有 陈德正 所 员 侯建新 李绍先 顾銮斋 郭小凌 李增洪 梁茂信 版 权 主 出 吕桂霞 庞中英 曲 王 华 王 玮 徐秀军 徐祗朋 喻常森 翟 崑 赵文洪 周方银 汪诗明 升 社 会 学 刘 献 生 刘昌明 科 文 版 社 锋 于 主 编 执行主编 镭 陈德正 曲 升 卷首语 自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成立 (2012 年) 及 《 太平洋岛国 有 研究》 创刊 (2017 年) , 岛国政制政情在研究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始终未 版 权 所 曾动摇, 毕竟政治是国家生活的核心、 经济基础的反映和国家间交往的 出 版 社 本质内容。 尽管属于传统研究领域, 但政治研究实际上并不容易, 涉及 学 文 献 的对象和议题复杂多样 ( 如政治制度、 政治思想、 政党群团、 社会运 社 会 科 动等) , 视角和方法丰富多元 ( “ 高政治” 与 “ 低政治” 、 历史与现实、 宏观与微观、 定量与定性、 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 。 在众多选项中, 鉴 于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起步较晚、 积累不足之客观现实, 我们尤其重视 对太平洋岛国政治进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历史考察, 以便为这一新兴 研究领域打好基础性知识结构。 于是, 岛国的现代民族国家构建、 政治 民主化进程等课题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本辑政治研究的四篇文章均可纳 入此范畴。 其中, 西亚梅利耶·拉图先生的 《 汤加王国民主政治改革 道路研究———国家视角》 是其 《 汤加王国非传统安全威胁: 民主和民 主化》 ( 《 太平洋岛国研究》 第 2 辑) 的续篇, 深化了 “ 采用不当模式 ( 即西方民主) 迅速施行民主化可能对汤加造成危险” 的主题。 王华教 授 《 资本与传统社会现代性的培育———以夏威夷王国为考察中心》 一 文, 以夏威夷王国为个案, 考察了资本力量在推动太平洋岛国由传统社 会向现代社会演变中的作用。 官士刚博士、 陈明燕硕士 《 英国殖民统 治时期斐济政务委员会转型研究》 一文, 以政务委员会由虚权部门到 实权部门、 由任命组成到选举组成的演变, 透视了殖民地时代斐济君主 立宪政体的发展, 提出这一演变是斐济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向 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度。 赵少峰博士、 贾馨玫的文章考察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干维尔民族分 离主义运动的来龙去脉,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太平洋岛国区域这一 重大政治事态。 外交与战略研究也是我国太平洋岛国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历来为学 者们所重视, 成果也堪称丰富。 但在我们看来,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存在 一定的 “ 大国中心” 论倾向, 即从大国地缘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出发, 考察和评估太平洋岛国的政策取向与发展趋势, 把岛国视同被动的接受 者, 忽视了岛国自身的利益追求、 政策观点和外交能动性。 “ 大国中 心” 论在学术研究和现实政治上均是有问题的, 因此, 作为一种平衡, 所 有 我们应当强化太平洋岛国视角的外交和战略研究。 本辑推出的两篇文章 版 权 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其中, 田肖红博士对法国在南太平洋核试验 出 版 社 的历史梳理, 尽管尚带有 “ 大国中心” 色彩, 却未忽视南太平洋人民 科 学 文 献 的反应。 而李玉雪的文章则完全从太平洋岛国的角度出发, 考察了 20 社 会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 这篇文章虽尚显稚嫩, 也存在一些不足, 但其视角转换的勇气值得肯定。 区域国别研究本质上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 需要多个学科共同努 力, 互相配合, 互相支撑, 形成立体性的研究成果, 方能有效发挥其服 务时代、 服务国家的社会功能。 太平洋岛国 ( 地区) 不仅地缘战略意 义重大、 海洋资源丰富, 而且风光旖旎, 民族众多, 文化多元性和独特 性显著, 民风淳朴且充满神秘性, 近代以来吸引了马林诺夫斯基、 玛格 丽特·米德等一大批西方人类学家来此探险、 调查和研究, 留下了不朽 的传世之作。 我们欣喜地看到, 近年来太平洋岛国 ( 地区) 的文学与 艺术研究正在得到学界的重视,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辑推出的隋清娥 教授、 徐美莉副教授和王敏副教授的文章, 便是这方面的最新成果, 以 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 探讨了萨摩亚的小说、 基里巴斯的诗歌以及太平 洋岛国的音乐等文化门类的创作动机和艺术特色。 我们呼吁更多文学艺 术和风土人情方面研究成果的出现, 并期望这些方面的研究能借鉴和运 用民族学、 人类学、 宗教学、 语言学、 博物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方法, 并 与对岛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文化心理、 审美情趣和现实境况的探索结合 卷首语 3 起来, 从而为太平洋岛国研究做出独特的贡献。 随着 “ 一带一路” 倡议与太平洋岛国发展战略对接的有效推进, 尤其是我国与太平洋岛国的教育交流和合作的日益密切, 岛国自身教育 的状况、 我国教育交流机构和项目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 得到持续 关注。 本辑推出的李德芳博士、 梁国杰博士和杨慧博士的文章, 分别聚 焦帕劳的职业教育、 萨摩亚孔子学院和斐济汉语教学, 提供了丰富的前 沿信息, 并对深化相关领域的中太合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具有很强的基 础性和前瞻性。 此外, 石莹丽教授对山东与太平洋岛国文化交流的建 议、 苏义媛对深化中国与斐济旅游合作的建议, 同样是基于对大量现实 所 有 基础和真实数据的掌握与分析而提出的,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 版 权 性。 这些文章是太平洋岛国研究经世致用功能的体现。 献 出 版 社 石莹丽教授在 《 萨摩亚的历史与现实》 一书中充分运用其在萨摩 会 科 学 文 亚支教三年期间实地调研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 论述了萨摩亚的历史、 社 政治、 人文、 教育、 风土人情、 对外关系, 以及华人华侨的公共形象和 社会地位的变迁。 本辑书评栏目刊出的陈德正教授 《 文化使者对萨摩 亚社会历史的探索与研 究———写 在 石 莹 丽 教 授 〈 萨 摩 亚 的 历 史 与 现 实〉 》 对该书的主要特点和学术贡献做了评析, 对如何进一步深化拓展 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 林娜博士爬梳日本外务省官方网站以及相关新闻媒体报道编撰整理 的 《2018 ~ 2019 年日本与太平洋岛国关系大事记》 , 按照时间顺序简要 记载了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日本与太平洋岛国发生的重要事项, 内容涉及日本与太平洋岛国高层领导人的互访、 日本对太平洋岛国的援 助, 以及双方在体育、 教育、 文化方面人员的交流等, 为学界提供了研 究日本与太平洋岛国关系的重要资料。 目 录 有 政治 社 版 权 所 汤加王国民主政治改革道路研究 文 献 出 版 ———国家视角 ………………… 西亚梅利耶·拉图 撰 王敬媛 译 / 3 会 科 学 资本与传统社会现代性的培育 社 ———以夏威夷王国为考察中心 …………………………… 王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斐济政务委员会转型研究 …… 官士刚 华 / 26 陈明燕 / 47 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干维尔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析论 …………………………………………………… 赵少峰 贾馨玫 / 62 外交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1962 ~ 1996) : 原因、 概况与影响 …………………………………………………… 田肖红 卢 燕 / 81 20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探析 …… 李玉雪 / 104 文学与艺术 萨摩亚小说 《 山那边的世界》 细读 ……………………… 隋清娥 / 135 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歌自觉 ……………………………… 徐美莉 / 151 太平洋岛国音乐初探 ……………………………………… 王 敏 / 165 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教育 帕劳职业教育的现状、 特点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李德芳 / 177 太平洋岛国孔子学院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以萨摩亚为例 ……………………………………… 梁国杰 / 194 太平洋岛国汉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斐济为例 ………………………………………… 杨 慧 / 204 所 有 人文交流 社 版 权 以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建交太平洋岛国民心相通的可行性研究 献 出 版 ———以山东省为中心 …………………………………… 石莹丽 / 221 社 会 科 学 文 加强中斐旅游交流, 探索合作共赢之路 ………………… 苏义媛 / 242 书评 文化使者对萨摩亚社会历史的探索与研究 ———写在石莹丽教授 《 萨摩亚的历史与现实》 出版之际 …………………………………………………………… 陈德正 / 259 资料 2018 ~ 2019 年日本与太平洋岛国关系大事记 …………… 林 娜 / 265 征稿启事 ……………………………………………………………… / 279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政治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汤加王国民主政治改革道路研究 ———国家视角 王敬媛 译∗∗ 权 所 有 西亚梅利耶·拉图 撰∗ 版 社 版 摘要: 我们的历史与别国不同, 改革政治结构和管理方 文 献 出 式并非易事,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已延续上百年传统的 会 科 学 民主混合制度与西方现代民主理念相调和。 改革需要时间, 社 需要在 “ fofola e fala kae alea e kainga” ( 同坐共言) ① 的语境 下开展, 以确保所有国人都能参与讨论这些影响未来和子孙 后代福祉的议题。 本文提出三项切实可行的政策性建议。 第 一, 成立国家改革委员会, 其独立性需得到全国普遍认可。 第二, 提出 “ 教育愿景” , 用以解决和宪法有关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 对成年人和年轻人进行短期教育培训; 另一方面, 将汤加传统、 惯例法、 文化、 宪法、 历史和地理等融入中学 教学大纲。 第三, 建议对报纸、 广播和电视媒体以及语言进 行规范。 汤加政府实行独特的混合式民主, 以传统为根基, 不需要 ∗∗ 西亚梅利耶·拉图, 上校军衔 ( 已退役) , 汤中友好协会秘书长。 曾任汤加王国驻华大 使、 汤加外交部代理常秘、 汤加国防军副司令、 汤加国防军陆军司令, 多次在汤加参与 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中担任最高长官。 ∗∗ 王敬媛,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 ① 汤加谚语常以汤加语形式直接出现在各类文献中, 英文释义是 “ Spreading the mat so that the people can talk” , 直译为 “ 铺开席子好让人们谈话” , 指人们坐在一起, 公开交流意 见。 为方便行文, 后文直接采用汉语译文 “ 同坐共言” 。 ———译者注 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继续植入西方化的思想和做法, 在采用西方理念上必须要有所 选择。 关键词: “同坐共言” 教育愿景 汤加核心价值观 传统 混合制度 汤加惯例法 引 言 那些想要扯住变革之轮的人并不明智, 他们终将会被 有 抛在后面; 而那些想要推动车轮疾驰的人则会错过他们的 ———拉图开富①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版 权 所 目标, 最后一无所获。 社 会 科 “ 赫拉克利特说 ‘ 万物皆流’ , 他的意思是所有事物、 所有情境、 所有的一切都会改变, 都是流动的。 没有事物可以静止不变, 万事万物 都在不停地变化。” ② 汤加政治社会的变化和变革已不是新鲜事, 然而 当下提倡的政治结构改革或是变化必须经过审慎考量, 必须在与汤加人 民协商的情况下进行。 本文研究的安全政策, 是策略评估文章 《 汤加王国非传统安全威 胁: 民主和民主化》 ③ 的后续。 该文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观点, 即民主和 民主化对汤加王国构成安全威胁。 汤加历来采用的是一种混合式民主制度, 显然国王和政府都愿意在所谓的民主化进程中做出进一步改变, 但绝不是 ① ② ③ Sione Latukefu, “ The History of the Tongan Constitution ” , a speech delivered during the Convention on Tongan Constitution and Democracy, Nukualofa Tonga, November 24 - 27, 1992 I Futa Helu, “ Why Change and Change What?”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Convention on Tonga Constitution and Democracy Nukualofa, Tonga, November 24 - 27, 1992, p 1 Siamelie Latu, “ A Non 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 in the Kingdom of Tonga ” , strategic assessment paper, submitted to the Centre for Defence and Strategic Studies, Canberra, July 23, 2007 汤加王国民主政治改革道路研究 5 以破坏 moui fakatonga① ( 汤加语, 指汤加生活方式) 为代价。 本文是站在汤加的角度写作的, 因此, 本文的目标是: 第一, 阐述影响汤加政府政治改革的政策问题; 第二, 探究与政治改革提案有关的关键政策; 第三, 对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政策策略提出建议; 第四, 探讨政策提议的可行性和方案。 当前汤加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改革以构建更加民主的政府 体系。 呼吁实行更加西方式的民主, 将给人民带来社会问题。 汤加面临 着调和西方民主观念与汤加传统继承制度的挑战, 这一挑战造成了那些 所 有 主张维护当前政治制度的人和那些希望改变的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些 版 社 版 权 紧张局势对汤加安全具有明显的影响, 2006 年 11 月 16 日首都努库阿洛 文 献 出 法大火事件就是明证。 会 科 学 本文将描述采用不当模式迅速施行民主化可能对汤加造成的危险。 社 第一, “ 同坐共言” 这一理念必须持续不断贯彻下去, 这样才有可 能找到对汤加未来发展最好的决策。 复杂的改革议题应暂缓施行, 需要 进一步分析和思考。 此外, 对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 ( th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Political and Constitutional Reform, NCPCR) 提供的报告和 建议中的不足需要进行研究, 同时对改革提案可能带来的影响要进行分 析。 要将 2006 年 11 月 16 日首相、 部分内阁成员以及人民议员达成的 政治改革协议拿出来重新研究, 因为当时的决策并不明智。 第二, 汤加采用的是混合式民主。 自亲民主运动在 20 世纪 90 年代 开展以来, 汤加就一直致力于引入西方民主价值观。 而本文强调, 早在 1875 年制定宪法时组建的政府就是混合式民主的产物, 任何政治改革 都必须认真考虑汤加生活方式无处不在。 汤加生活方式至今仍然深刻影 响着国内外汤加人的文化行为方式, 而且已经渗入他们的生活, 主要体 现在社会、 经济和政治这三个方面。 ① 在汤加, 凸显民族个性的呼声日益高涨, 因此该词已成为惯用语, 许多有关汤加的英文 文献中常直接使用汤加文。 为行文方便, 后文直接采用汉语译文。 ———译者注 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第三, 民主和民主化是冲击汤加未来发展和对外关系核心的议题。 一旦出现任何差错, 汤加会受到其他国家的批评。 三方委员会在民主化 机制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但是它们不顾社会后果, 利用经济和政治手段 采用了错误的方法推行改革, 这些方法可能只是基于个人主义的考虑, 最终却会损害汤加的文化和传统以及汤加生活方式, 直至导致整个社会 体系土崩瓦解。 宪法也是民主化过程中人民关切的重要问题。 宪法上的任何改动都 要经由审慎的分析, 因为宪法是汤加法律的基石。 和宪法有关的议题均 须得到充分讨论, 这些议题包括: 宪法中缺少惯例法, 国王的双重角色 有 ( 传统角色和宪法角色) , 国王的权力和统治权威, 2006 年 11 月 16 日 社 版 权 所 协议违宪, 媒体需要依宪予以规范。 如果政府修订宪法操之过急, 考虑 献 出 版 不周, 则会给国家带来风险。 科 学 文 对于上述问题, 本文将提出和探讨政策上的建议, 以作为替代方 社 会 案, 并将明确指出如何以及由谁来施行这些政策。 针对这些政策提议可 能存在的反对意见, 本文会提供策略性方案, 并就政策提议的适切性和 有效性进行论证。 一 可持续的政治改革 ( 一) “ 同坐共言” “ 同坐共言” 这一传统习俗通行于汤加社会的各个阶层 ( 国王、 贵 族和平民) , 将有关人们生活和福祉的问题进行公开讨论, 每个参与者 都可以畅所欲言。 ( 二) 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 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由立法会批准成立于 2004 年 10 月 12 日, 首要关注的是在以下重要议题上的观点和讨论。 第一, 有人主张维持国家和宪法现状, 仅改革法律法规, 旨在改善 追求正义、 爱和真理的工作方式, 主张国王为了国家福祉就大臣和首相 汤加王国民主政治改革道路研究 7 组成的君主制政府做出改变。 第二, 有人主张改革政府运作方式和宪法, 让平民和贵族共同选举 汤加立法会的所有成员。① 和平是汤加几百年来最重要的政治和社会财富; 谈话一直是汤加的 传统理念, 即 “ 同坐共言” ; 凝聚力则形成于家庭、 社会单位、 教堂、 社区、 岛屿和国家之间基于和平友好关系的相互分享。 和平、 谈话和凝 聚力构成了汤加社会坚实的基础, 因此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自成 立之初就打算把这些融入工作日程, 以使所有海内外汤加人都能助力其 履行议会赋予的重要职能。 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的责任是参与 所 有 “ 同坐共言” , 而不是就议题进行论辩、 将特定的观点或意识形态强加 社 版 权 于人或是进行民意调查。 它应该客观独立, 听取以及收集信息和数据, 科 会 社 ( 三) 三方委员会 学 文 献 出 版 分析发现的结果并最终将其呈现给立法会。 三方委员会是汤加前首相塞维莱于 2006 年成立的, 旨在推进政治改革 对话。 委员会包括 3 名平民议员、 3 名政府大臣及 3 名贵族议员。 议会期待 委员会找出一个连续、 合理和稳定的政治模式, 要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就像我们现在的模式一样, 自国王乔治·图普一世基于我们社会的三大支 柱 (国王、 贵族和平民) 英明而坚定地建立起来之后, 已经经历了 130 多 年的考验。② 然而, 关于三方委员会仍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 三方委员会的某些成员道德上不适合参与研究政治改革。 他 们 ( 平民议员) 要在最高法院候审, 地方法院宣布其所涉案件须交由 最高法院审理。 此外, 三方委员会的某些成员已经就改革模式有了自己 的提议, 这意味着最终的任何决定都不会是基于独立判断, 而是基于某 些成员自己的改革方案做出的。 此外, 在地方法院已经宣布案件将由最 ① 《 汤加王国全国 政治与宪 法 改 革 委 员 会 报 告》 , 2006 年 8 月 31 日, http: / / www tonga⁃ ② 政府发起成立三 方委员会, 该信息参见 https: / / matangitonga to / tag / tripartite - committee? now to / Resource aspx? ID = 4506。 page = l。 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高法院审理后, 立法会就不再有权以任何方式指控 11 月 16 日暴乱直接 或间接涉案人员。 因此, 11 月 16 日事件之后, 平民议员不适合讨论任 何改革, 因为他们需要在最高法院候审。 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没 能对全体民众进行调研, 实属失职。 其次, 三方委员会提议通过的政治改革方案主要问题在于并没有为 政治经济改革日程制定清晰的社会目标。 因此有必要继续开展政治对 话, 在对汤加历经 130 多年考验的现存制度做出任何改变之前, 仔细审 视汤加背景下的社会制度, 优先考量我们国家的社会目标。 最后, 在实施阶段, 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的工作偏离了中 所 有 心, 一直在搜集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数据, 可是这些问题和最初赋予它的 社 版 权 职能并不相关。 这个委员会忙于做各种调查, 玩政治数字游戏, 而不是 献 出 版 去社区向民众了解他们为了自己和孩子, 也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和更美好 会 科 学 文 的汤加营造更好的社区环境, 是如何反思、 构想以及表达他们的前景、 社 他们的希望、 他们的挑战以及他们的机会的。 ( 四) 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提案的问题 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于 2006 年 8 月将报告呈交立法会。 报 告核心内容是交给国王和立法会的建议。 建议包括三方委员会提出的政 治改革模型, 其建议的原则性不强, 不是我们想要的能够给国家带来繁 荣的政治改革方案。 实际上, 提交的模型里面只是罗列数字, 减少贵族 席位, 增加平民议员席位, 也没有就改革可能带来的后果同民众进行有 效讨论。 面对 11 月 16 日事件对改革施压, 政府和议会选择了妥协。 事 实是, 政府同意的提案是有政治野心的个人和利益团体提交的, 他们凌 驾于汤加政治当局之上玩弄游戏。 平民议员已经提交给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一个政治改革模 型, 其他政治改革模型也应该纳入报告内容。 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 会无权根据与民众谈话得到的模型来设计自己的政治改革模型。 因此很明显, 立法会当时需要更多时间来讨论报告内容。 立法会除 了可以对报告进行讨论以外, 从报告内容来看, 显然立法会当时根本没 汤加王国民主政治改革道路研究 9 有就汤加政府的君主立宪议会制度进行政治和宪法改革做出最终决定。 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会议之前, 就应该对 “kakai” ( 人民) 一词有清晰了解和定义。 在政治话语和在社会关系领 域, “kakai” 的意思并不相同。 在政治领域, “kakai” 一词指同意领导者 观点和日程的追随者和支持者。 国家委员会授权调查范围的目标不应仅 限于政治人群, 它所调查的 “kakai” 应该是指国家的所有人, 而不仅仅 是有政治联系或是兴趣的那些人。 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实际开展 的工作只限于在 “kakai” 一词的政治意义里进行。 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 委员会重新定义了 “kakai” 的意义, 仅关注了部分而不是所有人, 将这 有 个词的社会意义曲解为错误的政治意义。 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报 版 权 所 告结论力推上文所提两种观点中的第二个, 认为这是 “人们的意愿” (指 献 出 版 社 整个国家)。 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进行咨询的初衷是要反映 “国家 科 学 文 全体人民” 的意志, 就此来看, 这个结论差之千里。 以汤加塔布岛 ( 主 社 会 岛) 为例, 2005 年投票人数比例为 48 5% , 也就是说 51 5% 的人不想投 票或者说政治对他们不那么重要, 因此 48 5% 的汤加塔布人持第二个立 场。 我们无法得知 51 5% 的人观点是什么或者他们为什么不参与进来。 此外, 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没有将因种种原因未能参会的人包括 在内。 然而根据 “ kau⁃he⁃lau moe lau⁃he kau” ( 算数就参选, 参选就算 数) 原则, 他们必须参与, 按照汤加法律, 这是民选平民议员的方法。① 政府和议会应该确保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有资格参与会话, 就像 “kakai” 一词在社会领域使用的意义一样。 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 报告并没有明确多少人参与了谈话, 它只是强调了举行会议的地点和参 与投票人数的比例。 例如, 他们声称在汤加开展谈话的地方包括瓦瓦 乌、 哈派、 纽阿斯以及埃瓦群岛, 在国外开展谈话的地方有美国、 澳大 利亚、 新西兰和斐济。 然而, 协商会的形式类似于民意测验, 而不是谈 话。 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可能不是有意为之, 但这确实是个问 题。 有可能是因为立法会在授权时在这方面没有足够明确。 ① 《 汤加王国国家委员会政治形势改革报告》 , 2006 年 8 月 31 日, 第 51 页。 1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二 混合民主 混合民主指卫斯理传教士带来的威斯敏斯特模式和汤加传统政治制度 的混合产物。 两种模式混合后, 显然西方民主制度的许多方面与汤加并不 协调, 虽然国王和政府都愿意在所谓的民主化进程中做出改变, 但是不能 以破坏汤加生活方式和文化实体 (‘ulungaanga fakatonga) 为代价。 基于每 个文化群体都有特定的行为方式这个共识, 文化实体指汤加人作为独立文 化群体特有的行为方式。 例如, 汤加儿童不可以首先对成年人发话或是参 有 与成年人的对话。 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 要尊重权威, 不主动发话, 只 社 版 权 所 有被问到时才能说话。① 这种行为方式植根于汤加的社会等级结构。 平 献 出 版 民若对领主发起对话, 会被视为不懂规矩, 因此王室成员和大领主都有 会 科 学 文 自己的发言人 ( matapule) 来跟代表平民 ( tua) 的发言人会话。 在西 社 方社会看来, 汤加政治不应该实行这种模式, 但是它已经在汤加实行了 几百年, 如果人们继续维护这种传统, 汤加就能够继续保持稳定、 和平 和繁荣。 政治改革最好聚焦于现行混合民主政府, 将汤加文化价值观和 习俗法规囊括进来。 汤加传统和生活方式至今仍为海内外汤加人普遍遵 循。 在递交给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的若干政治民主模式中, 都没 有考虑过汤加已经在采用这种混合民主, 也没有考虑过这将给汤加传统 和生活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一) 政府形式 目前政府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民主化的西方理念和汤加传统制度和 平共存。 亲民主运动的民主化进程方案是想要通过法国大革命或泰国政 府变革的方式, 直接对现行政府进行全面整修。② 根据汤加宪法, 汤加 ① ② Sesilia Monalisa Latu, A Case Study of a Tongan Bilingual Unit, University of Auckland, 2006, p 106 “ The King should have Ceremonial Power Only to Protect Him from Harmful Criticism” , Tonga Broadcasting Commission, Radio & TV Tonga, Nukualofa, September 27, 2017, http: / / www tonga - broadcasting net / ? p = 9302 Accessed June 30, 2020 汤加王国民主政治改革道路研究 11 现行政府形式是基于威斯敏斯特议会体系建立起来的君主立宪制。 国王 的最高权力被分割给行政 ( 包括国王、 枢密院和内阁) 、 立法委员会和 司法系统。① 立法委员会已经授权同意三方委员会继续商讨政治改革事 宜。 目前改革已达成的一致意见包括将内阁大臣削减为 4 人, 平民代表 从 9 人增加为 17 人。 在这种情况下, 与大臣和贵族相比, 平民代表在 议会中占绝大多数。 这种改革的问题在于, 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在政府的 各个统治权威 ( 枢密院、 内阁和立法委员会) 中, 如何达成平衡和合 理的比例。 我们要问的问题是: 我们真的需要全面调整立法委员会, 把 众议院、 上议院和政府完全分开吗? 答案是 各 自 有 各 自 的 政 治 ( 权 所 有 力) 、 经济 ( 财政费用) 和社会 ( 成员) 因素, 处理这些因素需要时 社 版 权 间, 因此需要审视哪个制度最适合我们这个国家, 而不是急于进行这样 献 出 版 的改革。 科 学 文 如果现行政治改革方案继续推行, 它会严重破坏宪法中的大多数条 社 会 款。 例如, 宪法第 30 条的意思是枢密院和内阁处于一个平台。 任何在 现行政治结构基础上进行的变革都会影响宪法第二部分———政府形式中 的第 30 条和第 31 条。② 政府结构在第 30 条中有相关说明, 可以根据第 59 条做出调整, 然后由政府决定如何为各方行政统治权威提供独立 成员。 现有的政治改革方案会影响宪法中涉及行政政府统治权威成员的大 多数条款, 例如第二部分的第 50 条和第 51 条。 政府应该决定如何在人 员调整上将枢密院和内阁分开。 国王有权委派枢密院帮助自己行使重要 职能, 因此枢密院的作用非常重要, 政府有必要顺从国王陛下的意愿, 由国王从贵族或平民中委任枢密院成员, 或通过选举的方式从贵族和平 民中为枢密院提供候选人。 ① ② Sione Latukefu, “The History of the Tongan Constitution”, a speech delivered during the Convention on Tongan Constitution and Democracy, Nukualofa Tonga, November 24 -27, 1992 宪法第 30 条, 王国政府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国王枢密院和内阁 ( 部) , 第二部分为 立法会, 第三部分为司法部门。 1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 二) 民主和民主化 民主和民主化是政治和社会领域影响汤加未来发展和对外交往的 核心问题。 汤加政府要想避免政治极端化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就务必 审慎对待政治改革, 这一点非常重要。 无论是从国际社会还是本土居 民的利益出发, 南太平洋地区汤加的稳定必不可少。 民主政治改革需 要政策制定者进行认真仔细的考量。 如果迫于国内外压力仓促进行改 革, 会有很多潜在风险。 从汤加视角来看, “ 民主” 一词在不同国家 有不同理解。① 这种意识形态在汤加文化中没有明显根基, 它是卫斯 所 有 理传教士带来的文化产物, 和汤加人本来的社会文化规则几乎没有任 社 版 权 何关系。 这是后来强加给汤加人民和文化的政治文化观念, 他们之前 文 献 出 版 对此没有任何经验。 西方民主植入带来的是 “ 汤加混合民主” , 这点 会 科 学 可以从宪法中看出来。 社 西方理解和施行的民主通过殖民化过程强加给殖民地, 这在很长时 间里是个问题, 经常让当地人对自己的国家有所疏远, 不再尊重自己的 文化价值。 ( 三) 1875 年宪法 宪法在汤加人民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是因为 1875 年宪法并非内战和流血事件的产物, 也不是人们出于对传统制度 不满而发动政治改革带来的结果, 而是由汤加武士乔治·图普一世国王 陛下带给他的人民的。 他在 1862 年颁布解放令, 让受困于农奴制几百 年之久的平民得到了自由,② 随后于 1875 年编撰了宪法。③ 可以说编撰 ① Filipe N Bole, “ Fijis Chiefly System and Its Political of Political Self⁃reliance”, in Culture and ② Stephanie Lawson, Tradition Versus Democracy in the South Pacific Fiji, Tonga and Western ③ Sione Latukefu, Church and the State in Tonga,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Democracy in the South Pacific, Ron Cromcombe, ed , Suva: Institute of Pacif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1992, p 69 Samoa,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91 1974, p 204 汤加王国民主政治改革道路研究 13 宪法是出于两个目的。 第一, 颁布宪法可以让当时的大国认可汤加的独 立地位, 从而维护汤加的独立自主; 第二, 可以为汤加社会结构、 传统 和文化提供支持。 宪法及其政治架构可以为汤加未来的社会稳定和统一 提供支持和保障。① 正 是 因 为 宪 法, 汤 加 得 以 维 持 社 会 稳 定 和 统 一, 在 18 ~ 20 世纪以及 21 世纪初期都能享有和平以及社会和政治上的稳 定。 尽管 1875 年以来宪法有一些修改, 但其主要的社会权力和政治 结构仍在。 因此, 要想继续让汤加维持秩序和稳定, 一定要对现有政 治结构和宪法以及任何可能带来的改变进行彻底的分析, 这一点至关 重要。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 四) 文化和传统 文 献 出 汤加宪法的根本问题是, 它的设计基础是西方哲学, 包括西式文化 会 科 学 传统、 威斯敏斯特体系以及欧洲基督教价值观。 宪法中没有融入任何汤 社 加的惯例法规和传统 ( tala tukufakaholo) 。 惯例法规和传统包括国王 ( the hau) 传统的角色和责任 ( fatongia) ; 土地所有者 ( houeiki mau tofia) , 发言人 ( matapule) 和平民 ( tua) 的传统角色和责任; 社会政 治单元如部落 ( haa) 、 大家族 ( kainga) 、 地产内家庭 ( ‘ api) 的传统 角色和责任。 国王在汤加政治结构中扮演着双重角色, 明白其中的区别非常重 要, 在这个前提下讨论国王权威才有意义。 汤加国王在政治社会结构中 扮演以下两种不同的角色。 首先, 国王作为汤加武士, 早在宪法之前就 “ 已经存在” , 而且直 到今日依然如此。 汤加武士被人们视为王室三个分支的后代, 分别是图 依汤加 ( Tui Tonga) 、 图依哈阿塔卡拉瓦 ( Tui Haatakalaua) 和图依卡 诺库柏鲁 ( Tui Kanokupolu) 。 之所以说 “ 已经存在” 是因为在颁布宪 法将上帝权力加入传统权力之前, 乔治·图普一世国王就已经是人们公 ① 《 劳阿乌研究会 报告》 , 提交 给乔治 · 图普五世国王陛下, 作 为政治改 革 的 备 选 方 案, 2007 年 5 月 19 日, 第 40 页。 1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认的汤加国王。 汤加武士和当下政府靠宪法联系起来, 然而乔治·图普 一世国王和国家统治方式没有任何关系, 作为他传统角色和责任的一部 分, 人们可以直接向他表达愿望。 尽管宪法规定这种请愿必须以请愿书 的方式提交, 但是在汤加传统和文化范围内, 人们仍然被允许直接向国 王请愿。 国王通过部落、 家族和土地所有者等社会组织向人们做出回 复。 历史上, 国王和汤加最受人民敬重的王室享有什么地位、 担当哪些 职责, 并没有书面记载, 但这些是汤加惯例法的一部分, 这是汤加不成 文的宪法。 国王合法地位的第二个根据源于现代对他在宪法中的角色定义。 不 有 同的权力和责任集中于被称作 “ 君主” ( 在汤加语宪法中称作 Tui, 译 版 权 所 作 “ 图依” ) 的办公室, 在这里国王与当前政府保有联系, 政治结构由 献 出 版 社 宪法规定。 在这里国王的特权体现在宪法第 35 条, 规定了国王的继承 会 科 学 文 规则。 社 政府、 政治改革者和汤加人民一定要真正了解这些区别, 这一点至 关重要, 否则可能在政治对话中会对国王权威产生误解。 误解国王角色 可能会对国王权威构成挑战, 以为他对政府拥有绝对控制权。 宪法赋予 国王特权, 但是他的特权是受到限制的。 表面上国王对枢密院和政府拥有绝对权威, 但实际上宪法在多项条 款中对国王的权力都有所限制, 第 49 条、 第 45 条和第 54 条要求国王 要先得到内阁同意, 第 36 条和第 37 条要求得到枢密院同意, 第 86 条 要求有大法官同意。 这些条款要求国王配合政府工作, 确保 “ 其统治 避免专制” ( 第 41 条) 。 因此任何有关国王可以行使绝对权力的说法在 这些条款面前都是站不住脚的。 事实是亲民主改革者根本没有分析宪法及其各条款的发展历史, 这 会在未来给国家带来分裂的风险。 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当前的政治改 革者没能正确理解宪法, 不能为国家建立恰当且切实可行的政治体系。 这些对宪法的误解在亲民主运动以及立法会建立的三方委员会提议的政 治改革方案中都可以看到。 如果要改变这些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传统, 就需要充分对话, 明确这 汤加王国民主政治改革道路研究 15 些传统捍卫的是哪些价值, 并深入讨论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 全国政治 和宪法改革委员会没能考虑这个问题, 也没有考虑政治改革会对传统和 习俗造成怎样的冲击。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人去讨论如何理顺这些因素 之间的关系, 从而确保汤加的政治改革过程能够和平开展, 并在各方间 达成平衡。 目前有人提议移除国王的权力和统治权威, 让其仅仅成为一个首 脑, 在政治中没有发言权。 这样国王就不再有任何政治权威, 而被隔离 在政治领域之外, 国家权力和统治权威交由首相和政府机关的大臣们行 使。① 然而, 国王享有权力和统治权威是宪法的基础, 也是汤加能够自 所 有 19 世纪殖民地时期一直能够保持独立的基础。 社 版 权 “Moui Fakatonga” 指汤加文化价值观, 如维护关系 ( tauhi va)、 谦 文 献 出 版 虚 (loto to)、 尊重 ( fakaapaapa)、 忠诚 ( mamahiimea) 和爱 (‘ ofa)。 统一和衔接。 社 会 科 学 宪法中融入汤加惯例法规和传统能够加强汤加文化价值观和政治稳定的 ( 五) 媒体 在汤加, 媒体应遵守宪法第 7 条的精神。② 媒体相当重要, 因为人 们通过媒体了解关于政府工作的评论和观点。 此外, 通过媒体, 人们还 能关注事实, 判断信息正确与否, 考察信息来源是否可靠。 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所做的许多工作并不为人所理解。 他们对将 英语作为政府信函的官方语言持谨慎态度。 这就使人们相信, 汤加语 使用量下降是造成政府与人民脱钩、 没能维护好汤加社会文化根基的 主要原因。 为了让政府和人民增进理解, 建议立法会作为立法机构在宪法第 7 ① 《 汤加王国政治 与宪法改 革 国 家 委 员 会 报 告》 , 2006 年 8 月 31 日, http: / / www tonga⁃ ② 宪法第 7 条内容是: “ 所有人都可以发言、 写作和发表意见, 任何法律都不得限制这种自 now to / Resource aspx? ID = 4506。 由。 汤加永远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但本条款中的任何内容不得凌驾于诽谤法或保护国王 和王室的法律之上。” 1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条中增加内容来规范媒体, 因为媒体在披露信息时有时并不公正。 除了 宪法和法律之外, 还应确立行为准则对那些给电视、 无线电台和报纸等 媒体提供信息的人进行正确引导。 此外, 政府在地方交流时应考虑使用 汤加语。 三 政策建议 本部分将就前述种种问题提供恰当可行的政策建议, 并对这些建议 在可持续改革上采取的方案和将会取得的效果进行论证。 社 版 权 所 有 ( 一) 国家改革委员会 献 出 版 该对策针对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 三方委员会以及宪法涉及 科 学 文 的问题提出, 建议将三方委员会的职权范围转交给新设立的国家改革委 社 会 员会 ( National Committee for National Reform, NCNR) , 同时三方委员会 随即解散, 因为它并不合乎规范。 建议国家改革委员会将与宪法有关的 问题、 传统、 惯例法和文化等纳入议程。 建议在立法会已接受的状况、 立场和目的之上重启政治改革对话, 实行社会性政策, 利用 “ 同坐共言” 这一社会价值观予以落实。 显而 易见, 整体上来说, 2004 年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向大众征求意 见时遵循了 “ 同坐共言” 原则, 这是其取得的一项成绩。 这意味着人 们感受到了政府的认可 ( 原文为 tokai, 指观点和想法得到承认) 。 因 此, “ 同坐共言” 是从民众那里收集信息的恰当可行的方式, 基于此能 够开展更为民主的政治改革。 以下政策建议涉及如何建立新委员会, 如何建立、 实行以及监督 “ 同坐共言” 及其议程。 第一, 建立新的国家改革委员会, 其独立性将得到全国人民的认 可。 鉴于政府和平民代表目前都属于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 双 方对政府机构如何进行改革有各自的方案, 如果双方继续将其成员纳 入新成立的国家改革委员会的话, 其独立性将不复存在。 因此笔者认 汤加王国民主政治改革道路研究 17 为, 新委员会不应从旧委员会中吸纳成员, 而应该从海内外成为历史 学家、 学者和政治分析家中筛选。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 成员须覆盖各 个群岛, 能够代表所有社会阶层, 甚至包括草根阶层, 而且在各自社 区比较活跃。 第二, 除了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的职权范围之外, 也应将 全国性改革考虑在内, 这样委员会在政治或经济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 才能从实质上反映汤加的当务之急。 三方委员会的工作也应该被纳入 国家改革委员会的职权范围, 两个委员会都要为新成立的国家改革委 员会服务。 所 有 第三, 建议政治和宪法改革聚焦 “ 混合式民主” 这一概念, 包括 版 权 分级社会制度、 文化价值观、 传统惯例法以及宪法中反映混合式民主的 献 出 版 社 所有改动。 这也应该构成议程的主要部分, 用于 “ 同坐共言” 会议时 会 科 学 文 进行商讨。 社 新成立的国家改革委员会将在主要岛屿包括瓦瓦乌、 哈派、 埃瓦、 两个纽阿斯、 阿塔阿塔和埃乌埃基群岛, 以及美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和斐济的汤加社区开展 “ 同坐共言” 。 谈话会议大约会持续一年。 在这期间, “ 同坐共言” 文化实践将 在各个社会阶层得以有效开展, 讨论有关人员的生活和福祉。 西蒂韦 尼·哈拉布阿博士曾在解决斐济和所罗门群岛争端时使用过这一文化 理念。 委员会成员在每个社区 / 村庄或是郊区停留 2 ~ 3 天。 谈话会议 绝大多数时候可以晚上进行, 以便最大限度地保障人们有时间参加。 此外, 建议委员会从当地社区找两位有影响力的人来帮助他们开展谈 话。 村庄可以找教会牧师和城镇官员, 海外社区可以联系教会牧师和 领主式人物, 无论在汤加还是国外, 联系汤加社区的最好途径都是通 过教堂。 全国政治和宪法改革委员会与三方委员会可能会反对这一政策, 重 要举措之一首先是通过媒体向老成员和民众解释为什么需要从汤加各个 社会群体录入新成员代表。 获取民众的支持非常重要, 在这个政治改革 的新事业中, 民众拥有重要权利。 1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 二) 教育愿景 ( Educational Bonanza) 根据 《 柯林斯高阶英语学习词典》 , bonanza 指突然的财富、 成功 和运气。① 之所以用这个词给政策命名, 有两个原因。 第一, 给汤加 人民以希望; 第二, 使用一个不是很常见的词能给人新鲜感, 而且会 让人们看到成功的希望。 “ 教育愿景” 政策可用于解决与宪法有关的 问题。 该政策建议包括两部分。 第一, 短期教育政策, 对成年人和年轻人 予以教育; 第二, 长期教育政策, 将传统、 惯例法和文化、 宪法、 汤加 所 有 历史和地理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 版 社 版 权 政策第一部分旨在对汤加、 美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和斐济海外汤 文 献 出 加社区的成年人和年轻人进行教育。 教育机构可以由首相办公室公共信 科 学 息部设立, 涉及司法部、 王宫办公室、 教育部、 首相办公室等。 社 会 司法部负责解释宪法、 国王的统治权威和权力以及 2006 年 11 月 16 日协议违宪的原因, 王宫办公室负责宣传汤加文化价值观、 惯例法和汤 加武士的角色和责任或传统角色和责任融入日常观念的重要性, 教育部 负责将汤加历史和地理、 宪法缘起及其内容纳入初、 中、 高等学校教学 大纲, 首相办公室负责宣传媒体角色相关信息。 通过和民众协商, 首相办公室从各个汤加社区的回复中收集并整理 信息, 用于帮助大纲制定者开发有关汤加历史和地理、 宪法、 惯例法、 传统和文化的教学大纲。 社区交流对象是教堂和年轻人群体, 因为这两 个群体在每个村庄都已经制度化, 用来收集民众信息再合适不过。 首相 办公室考虑的重要事情是从每个部门选取合适人员, 和民众就汤加政治 改革的敏感话题进行协商。 需要 20 人, 这 20 人应来自汤加不同社区。 笔者将国内外汤加社区分为五个区域, 包括美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和 斐济, 汤加塔布岛、 埃瓦岛、 阿塔塔岛和埃乌埃基岛, 瓦瓦乌群岛、 哈 ①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Glasgow, England, 2001, p 164 汤加王国民主政治改革道路研究 19 派群岛和两个纽阿岛 ( 包括纽阿富岛和纽阿托布塔布岛) 。 此外, 组织者应制定一个时间框架来处理汤加群岛及海外社区的调 查事项, 建议六个月。 在这一时间框架内, 组织者将被授权组织一个在 职讲习班, 供与会者简要介绍拟议政策的目标、 宗旨和战略。 在职讲习 班这一方式切实可行, 因为参与者都是公务员, 这项工作可以在工作时 间完成。 教育愿景的第二部分是长期政策, 目标是把下列内容在中小学阶 段纳入教学大纲: 传统、 惯例法和文化、 宪法缘起及其内容、 汤加历 史、 汤加地理和汤加研究。 内阁会向教育部长提议此项政策, 一旦内 所 有 阁接纳并准备实施该政策, 首相办公室就会将收集到的信息转给教育 版 权 部, 帮助大纲制定者开发合适的教学大纲。 笔者认为汤加历史、 汤加 出 版 社 地理和汤加语应该是中学 1 年级到 5 年级的必修课。 目前汤加语在政 科 学 文 献 府开办的中学 1 年级到 4 年级是必修课, 但这门课程在小学阶段也应 社 会 该得到加强和重视。 之所以这样想, 是因为 20 世纪 70 年代笔者在汤 加上中学时, 没有汤加历史、 地理和语言这几门科目, 当时的中学教 学大纲完全借用了新南威尔士或新西兰的课程设计。 当时汤加语也不 受重视, 大部分政府和教会学校使用英语教学。 结果 20 世纪七八十 年代的年轻人不仅乐于接纳西方价值观, 而且喜欢追随西方的服饰和 音乐。 之所以选择使用教育政策来解决宪法方面的问题以及与汤加文化、 语言、 历史和地理有关的问题, 是因为要想有效传播这些知识、 信仰和 价值观, 除了学校系统外没有其他合适的途径。 编撰教学大纲需要教育部教学大纲开发部门的首席执行官、 人文科 学高级讲师以及辅助人员, 汤加塔布地区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历史、 地理 和社会学老师。 时间上需要一年, 在这个时间框架内, 大纲开发部门需 要设计项目, 从相关科目合格教师中招募教学大纲编写者, 组织工作室 和研讨会。 此外, 除了教学大纲外, 编写者还需要制作教师和学生手 册。 教学材料准备好后, 大纲开发部门会先选择学校进行试验, 一旦试 验通过, 报告提交给大纲咨询委员会申请批准后, 新大纲就可以交付 2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使用。 由于该政策会导致预算增加, 可能会招致财政部的反对。 不过, 教 育部可以通过澳大利亚援助或新西兰海外援助的渠道寻求海外资金。 针 对整体政策动机和目的的强烈反对应该不会出现。 ( 三) 媒体和语言 该政策旨在解决有关媒体公正性以及报纸、 广播和电视作为传播媒 介的语言问题。 建议立法会对宪法第 7 条中有关人们交流用语和汤加媒 体公正性的内容做出修正。 建议以下内容能进入宪法修正案, 或者不进 所 有 入宪法但成为与宪法有关的行为准则, 能够根据需要不时进行更新而不 社 版 权 必修改宪法。 献 出 版 第一, 媒体发布信息时必须使用汤加语。 会 科 学 文 第二, 向公众发布信息可以使用汤加语和英语。 社 第三, 媒体向公众发布信息必须保持公正。 报纸坚持使用汤加语很重要, 这对向中小学生普及汤加语具有重要 作用。 不过, 这并不是说报纸没有使用英语或是双语办报的自由。 修正 宪法或颁布和宪法有关的行为准则能够提高汤加媒体行业的专业水准。 此外, 这将对广大人民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因为向他们提供的信息可能 会更加公正, 对一些人来说更容易理解。 这项政策几乎不会有人提出反 对意见, 它并不需要额外预算资助。 四 资源设想 ( 一) 国家改革委员会 新成立的国家改革委员会在完成工作之前, 应有权每年得到 280 万 潘加元的预算。 约 1 / 3 可用于媒体产品, 以加强汤加传统文化在当地媒 体以及在美国、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汤加社区媒体的良好形象。 媒体制作 方面的资金可以由首相办公室的新闻部门予以管理。 它还可以用来使全 汤加王国民主政治改革道路研究 21 国人民了解政治改革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其余款项可由财政部管理, 用 于委员会的综合治理。 新成立的国家改革委员会将用一年来接受和审议提交的材料, 进行 磋商, 开展政治和宪法改革方面的谈话, 对立法和 / 或其他改革提出建 议, 以期促进民族团结, 使汤加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表 1 显示了国家改革委员会 7 名成员的预算。 表1 国家改革委员会 7 人预算 单位: 潘加元 年度费用 有 条目 版 权 所 薪资 出 版 社 差旅津贴 会 社 旅费 科 学 文 献 住宿费 380000 700000 200000 109000 媒体制作费 500000 综合管理费 500000 设备费 30000 人身保险 200000 医药费 100000 ( 二) 教育政策 表 2 显示了短期教育政策的大致预算, 列出了汤加及其海外地区所 需费用。 为便于执行该政策, 可把汤加划分为北部和南部两片地区。 北 部地区包括瓦瓦乌群岛、 哈派群岛和两个纽阿岛, 南部地区包括汤加塔 布岛、 埃瓦岛、 埃乌埃基岛和阿塔塔岛。 总预算为 76 3 万潘加元, 其 中用于汤加北部和南部地区的总费用为 10 7 万潘加元, 用于海外地区 的总费用为 65 6 万潘加元。 海外地区包括美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和 斐济。 2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表2 短期教育预算 单位: 潘加元 条目 每月费用 6 个月费用 9000 54000 国内费用 差旅津贴 27000 住宿费 162000 9000 交通费 54000 72000 旅费 15000 综合管理费 媒体 / 信息技术 10000 有 海外费用 版 权 所 美国费用 版 社 澳大利亚费用 出 文 学 会 25000 社 媒体 / 信息技术 80000 30000 科 综合管理费 80000 30000 献 新西兰和斐济费用 116000 表 3 是对长期教育政策的预算。 开发教学大纲大约需要一年, 涉及 的活动有项目设计、 举办讲座 / 研讨会、 编写教学大纲、 编写教师和学 生手册、 印刷。 总费用为 20 4 万潘加元。 表3 长期教育预算 单位: 潘加元 条目 启动费用 津贴 项目设计 讲座 / 研讨会 大纲编写 使用手册 / 宣传册 旅费 综合管理 15000 9000 10000 20000 年度费用 10000 25000 50000 30000 50000 30000 9000 汤加王国民主政治改革道路研究 结 23 语 本文旨在描述影响汤加政府政治改革议案的政策性问题, 对政治改 革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审视, 向政府提出改革方略上的建议, 列出可用资 源, 包括所需预算与负责执行的人选。 汤加有独特的历史, 对汤加来说, 改革原有政治结构和治理体制相 当困难。 汤加的传统混合政治体制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面临着调和 它与当代西方民主概念这一挑战。 这项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 需要在 所 有 “ 同坐共言” 的前提下实施, 以保障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讨论关乎他们未 社 版 权 来的问题, 以及改革可能会给后代带来什么影响。 出 版 本文提出了三个可行性建议以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一是成立新的 会 科 学 文 献 国家改革委员会, 该委员会要完全独立, 并为全国人民所接受。 “ 同坐 社 共言” 将作为民主政策予以实施, 该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收集公 众的数据信息, 为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改革奠定基础。 二是建立 “ 教育愿景” 用于应对和宪法有关的问题。 教育政策建 议包括两部分: 短期教育政策, 用于成人和青年教育; 长期教育政策, 主要是调整中学课程大纲, 将传统、 惯例法和文化、 宪法、 汤加历史和 地理等内容纳入课程教学。 三是针对媒体及其语言管理的建议。 媒体作为传播媒介, 通过报 纸、 广播和电视等向大众传递信息。 本文建议立法会就汤加媒体公正性 和使用的语言对宪法第 7 条做出修正, 在该条目中增加行为准则用来规 范和引导媒体的报道。 事实是, 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和时间安排进行民主改革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汤加政府当前采用的是一种独特的混合民主政体, 这种基于传 统的混合民主制度不需要再继续西方思想和做法。 在这种以传统为基础 的政治制度下, 如果继续采纳西方观念, 汤加必须有所选择。 通过保留 汤加独特和传统的政治做法, 仔细考量和评估政治、 经济和社会改革可 能带来的影响, 不仅能够使国家保持稳定, 还能够对区域稳定做出贡献。 2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The Search for an Appropriate Avenue of Approach for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Kingdom of Tonga —A National Perspective CoL ( Rtd) Siamelie Latu, translated by Wang Jingyuan 有 Abstract: We have a unique history and for us to reform our political 版 权 所 structure and how Tonga is governed is not an easy job We are faced with the 献 出 版 社 challenge of reconciling contemporary Western concepts of democracy with our 科 学 文 traditional hybrid system that has evolved for over a century The reform will 社 会 require a long period of time to apply in the context of fofola e fala kae alea e kainga (spreading the mat so that the people can talk) so that all the people of the nation can participate in discussing issues which will affect their future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form for their children There are three viable and sustainabl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e first policy recommendation is for a new National Committee for National Reform be established so that all the people of the whole nation can accept its independent nature The second policy recommendation is an “Educational Bonanza” as an initiative to counteract the issues relating to the constitution The educational policy recommendation has two parts: to educate adults and youth groups as a short term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o integrate the tradition, customary law, and culture, the constitution, Tongan history and geography into the Secondary Schools curriculum The final policy recommendation relates to media and language used as medium of delivery through the newspapers, radio and TV The Government of Tonga has adopted a hybrid democracy which is unique Our traditionally based hybrid system of democracy does not need a further injection of Westernized ideas and practices We must be selective in 汤加王国民主政治改革道路研究 25 further adopting Western concepts into our traditional based systems Keywords: Fofola e Fala Kae Alea e Kainga ( Spreading the Mat so that the People Can Talk ) ; Educational Bananza; Tongan Core Values;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Traditional Hybrid System; Tongan Customary Law 资本与传统社会现代性的培育 ———以夏威夷王国为考察中心∗ 华∗∗ 社 版 权 所 有 王 献 出 版 摘要: 资本是消解传统等级制社会结构并促使新的社会结构 会 科 学 文 生成的强制性客观力量, 是现代性生成的根源。 作为一个殖民条 社 件下的非西方社会, 夏威夷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也是资 本力量运动的结果。 代表商业资本的商品和贸易最先在夏威夷传 统社会结构中撕开了一道裂缝, 把现代性强制植入。 继而, 产业 资本在传统的土壤上产生, 引发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 并促 发土地权的变更, 社会经济开始了结构意义上的现代化。 至此, 现代性已转化为夏威夷社会内生的胚芽。 关键词: 夏威夷 资本 现代性 社会演进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 最近 5 个多世纪的世界历史经历了从传 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现代性在资本力量的驱动下逐步生成。 作为 一种消解传统等级制社会结构的事物, 资本负载着一种能促使新的社会 ∗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 金 一 般 项 目 “ 美 国 太 平 洋 商 业 扩 张 与 太 平 洋 国 家 身 份 建 构 研 究 (1783 ~ 1900) ” (18BSS016) 的阶段性成果。 ∗∗ 王华, 历史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太平洋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执行主编。 资本与传统社会现代性的培育 27 结构生成的强制性客观力量, 它的出现成为现代性的真正根源。 由于资 本的运动及其向世界范围的扩张, “ 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 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 。① 当资本获得生存与发展的 空间后, 它 “ 必将釜底抽薪式地消解着依靠剩余劳动支撑的封建等级 制社会结构, 同时也在建构着不断扩张的新的社会生产系统, 并进而衍 生出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结构, 现代性也在此过程中生成” 。② 对于作为经典资本主义代表的欧美社会而言, 上述之图景在特定的学术 范畴内已被视为不证自明的存在。 然而, 就那些近代殖民主义影响下的非西方 社会历史来说, 其现代性的出现是否也是资本力量作用的结果呢? 如果是, 所 有 那么这一现代性究竟是如何从一个更趋 “古老” 的传统结构中萌生, 进而 社 版 权 它又如何推动甚至决定了该社会的发展演进? 具象的事实验证会让理论变 出 版 得生动而可信, 独立王国时代的夏威夷就是一个典型的事实样本。 本文撷 会 科 学 文 献 取 1778 ~ 1854 年夏威夷王国的历史发展个案, 就此时期其在西方资本力量 社 冲击之下的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变迁情况进行分析, 以期勾勒出一幅从传统 向现代演变的历史进程中现代性在社会生产系统领域的初步生成图景。③ ① ② ③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 第 299 页。 参见鲁品越、 骆祖望 《资本与现代性的生成》, 《中国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3 期, 第 64 页。 关于夏威夷王国历史的研究, 西方学界已经有近 200 年的研究史, 成果颇丰, 主要集中 在夏威夷传统社会的状态及发展、 王国历史沿革、 政治政体发展、 经济沿革、 社会演进, 以及人口、 社会、 文化、 教育、 传教、 军事、 风俗等更为具体的方面。 这些研究基本偏 重于历史过程的梳理, 只在某些具体性问题上有一些较为深刻的成果。 至于对夏威夷社 会演进的历史定位, 以及对传统社会究竟因何发生剧变等问题, 则少有深入的论述, 从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系统论述的更是缺乏。 相比较而言, 下列论著更值得重视: Ralph S Kuykendall, The Hawaiian Kingdom, Vol 1 - 3,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38, 1953, 1967; Samuel M Kamakau, Ruling Chiefs of Hawaii, Honolulu: Kamehameha Schools Press, 1992; Harold W Bradley, The American Frontier in Hawaii: The Pioneers, 1789 - 1843,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2; W D Westervelt 的系列论文。 中 国学者在夏威夷问题上的研究还极有限。 但在资本和现代性问题上,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 果颇多, 鲁品越、 骆祖望、 刘同舫、 郑杭生、 刘敬东、 孙正聿、 高宣扬等的文章都对笔 者从马恩原著中理解资本和现代性问题产生了影响。 资本对传统社会结构的改造及现代 性的发生, 还出现在宗教、 政治、 社会、 文化等领域, 它们与社会经济结构的演进一起 构成资本对社会结构的系统化建构。 这后一部分内容, 笔者已在发表的另一篇文章中进 行了阐释, 可参见王华 《 资本、 现代性与社会建构———基于夏威夷王国历史的 考察》 , 《 四川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年第 6 期, 第 45 ~ 55 页。 2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一 与现代性相疏离的传统社会形态 传统意义上的夏威夷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 “ 古代社会” 呢? 在 《 家 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中, 恩格斯把夏威夷的家庭婚姻制度归入 普那路亚婚的范畴, 根据婚姻与社会历史阶段的对应关系, 传统夏威夷 社会的历史定位大致应该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到中级阶段之前。② 现 代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和所发现的原始资料, 部分证实了夏威夷存在普那 路亚婚的事实。 之所以说是 “ 部分” , 是因为我们只发现在 18 世纪末 所 有 19 世纪初时, 酋长阶层为保证其子女的世袭地位和身份, 较为普遍地 社 版 权 采用了兄弟姐妹间通婚的形式, 与此同时一夫多妻制业已确立。 至于平 献 出 版 民阶层, 兄弟姐妹间通婚的情况就少得多, 甚至一夫一妻的家庭组合也 会 科 学 文 已在部分平民中萌芽。 综合这些情况, 对偶婚在夏威夷家庭婚姻制度中 社 所占的比例似乎还要更多。 由此引发的问题是, 普那路亚婚究竟是当时 的普遍婚姻状态还是只是部分事实, 该婚姻制度情况在摩尔根和马克 思、 恩格斯的时代是否还在继续延续, 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确认。 从现 有材料看, 即便该婚姻制度的普遍存在是事实, 也最有可能发生在 19 世纪 30 年代之前。③ 就当时的社会形态而 言, 夏 威 夷 也 与 摩 尔 根 所 考 察 的 北 美 易 洛 魁部落不同, 它并非处在母系氏族时代, 而 是 早 已 进 入 牢 固 的 父 权 制社会结构。 18 世纪末, 早期到达夏威夷的白人已观察到, 当地社 会结构处于从部落联盟制向国家过渡的形态, 当然还 并 没 有 形 成 稳 ① 所谓 “ 传统意义上的夏威夷” , 是指处于完全独立的发展状态之下, 未遭受欧美等西方势 力介入和影响的文明状态。 在时间断限上, 大致以 1778 年库克造访为节点。 但由于文本 材料原因和事实上变化发生的时段性特点, 本文向前略做追溯, 向后则适当延展到 18 世 纪末。 ② ③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4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第 49 ~ 51、 54 页。 David Malo, Hawaiian Antiquities, Honolulu: Hawaiian Gazette Co , Ltd , 1903, p 81; O A Bushnell, The Gift of Civilization, Germs and Genocide in Hawaii,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 pp 25 - 26; Helen Wong et al , eds , Hawaiis Royal History, Honolulu: The Bess Press, 1987, p 30 资本与传统社会现代性的培育 29 固的统一国 家。 在 血 缘 氏 族 基 础 上 建 构 起 来 的 部 落 遍 及 整 个 群 岛, 并组成了至少 6 个部落 联 盟, 划 区 分 治。 在 特 定 的 时 期, 某 个 部 落 联盟的首领———大酋长 会 通 过 征 服, 兼 并 其 他 数 个 甚 至 大 部 分 部 落 联盟, 从而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社会组织。 这 个 大 酋 长 通 常 会 被 早 期欧美造访者称为 “ 国王” , 而且不得不说, 他所建立起的这一社会 组织 确 实 具 备 了 某 些 初 级 阶 段 “ 国 家 ” 的 特 征, 因 为 它 已 是 一 种 “ 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 , 已经 “ 从一个自 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近 部 落 的 组 织, 而 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独立 的、 压 迫 和 统 治 有 自己人民的机关了” 。① 社 版 权 所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夏威夷也已经出现了明确的阶级和财富分 出 版 化, 私有制度业已确立。 就阶级分化而言, 整个夏威夷人口可以划分为 会 科 学 文 献 两个主体阶级: “ 阿利伊” ( ali‘ i) 是贵族特权统治阶级, 即各等级的 社 酋长, 依附于酋长的祭司也归属于这一阶级行列; “ 马卡阿伊那那” ( makaainana) 是占据了人口大多数的平民, 属于被统治阶级, 受到阿 利伊阶层的剥削和压榨。 此外还有一个遭鄙视的最低等的奴隶人群——— “ 考瓦” ( kauwa) , 人数不多。 财富的分化和私有制在夏威夷也是显在 的事实: 最大的财富———土地归阿利伊所有, 大酋长 ( 或国王) 通过 征服等手段赢得土地, 在留下自己的一份之后, 以类似 “ 分封” 的形 式分配给追随他的酋长们, 因此, 所有的阿利伊都是土地所有者。 这些 酋长再将土地交给马卡阿伊那那耕种, 向他们收取类似地租的实物, 只 要酋长们愿意, 他们可以随时剥夺平民的土地和家产。② 所以在经济与 政治形态上, 传统的夏威夷社会实行的并非奴隶制, 而是一种似乎更接 近于 “ 封建的佃农制度” 的制度。 不过这仅仅是一种表面形态上的接 近, 在实际的社会生产力意义上则相去甚远。 此时还没有出现具有双重 价值的商品, 交换和货币就更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并不能赞同某些西方 ① ②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4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第 189、 184 页。 David Malo, Hawaiian Antiquities, Honolulu: Hawaiian Gazette Co , Ltd , 1903, pp 81 - 88 3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学者的观点, 认为此时的夏威夷已经建立起所谓的 “ 封建制度” ,① 完 全机械地用阶级和财产的分化来断定夏威夷已经处在较高的社会发展阶 段, 就像单纯用婚姻家庭制度划定它一样不可靠。 如果我们把各个主要的结构内容合并考量, 就会发现, 1778 年前 后的夏威夷传统社会既不像野蛮时代初中级阶段那样落后, 也与属于文 明时代的封建社会无关, 也许我们就不应该使用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这 样的社会形态分类标准来规范它。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我们还必须 简要介绍一下夏威夷的宗教状况。 夏威夷传统宗教属自然的多神教, 为 了对神进行祭拜, 夏威夷各地建起了神庙, 设置了祭司, 并构建起一整 所 有 套禁忌体系 ( kapu system) 。 禁忌体系是夏威夷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版 权 通过它把宗教与政治、 经济、 社会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 它就是夏威夷 文 献 出 版 社 的 “ 宗教法体系” , 对整个社会秩序起到规范的作用。② 所以可以很肯 会 科 学 定地说, 此时的夏威夷还处于比较原始的自然崇拜和政教合一的阶段。 社 此外, 夏威夷虽然有较为发达的语言系统, 但始终没有出现文字, 这也 对其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也就在这个程度上, 夏威夷社会陷入了接近 停滞的缓慢发展状态。 由此, 传统的夏威夷社会大致是这样一种形态: 婚姻家庭制度已经 出现了对偶制, 但同时还有普那路亚婚姻状态留存; 私有制和财富的严 重分化业已确立, 阶级对立也已经稳固存在; 正处在从部落联盟向国家 的过渡, 但统一而稳定的国家形态尚未生成; 传统的多神宗教 ( 自然 崇拜) 在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发挥着核心规范作用, 并因此成为社会 进一步发展演进的桎梏。 这依然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传统等级制社会结 构, 统治者借助宗教和权力构筑与维系这种社会结构。 在这一社会生产 力系统下, 人们是按照等级地位的不同分配社会剩余劳动, 统治者运用 权力剥夺了几乎全部的剩余劳动, 剥夺来的剩余劳动被拿来进行等级制 ① U S Parker,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Hawaiian Islands, Quincy: Monarch Printing ② 夏威夷传统信 仰 和 禁 忌 体 系 的 详 情 可 参 见 王 华 《 文 明 入 侵 与 夏 威 夷 宗 教 生 活 的 变 迁 Company, 1907, p 22 (1778 ~ 1843) 》 , 《 南京大学学报》 2012 年第 1 期。 资本与传统社会现代性的培育 31 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如支付巨大的等级制度成本、 生产统治集团各个等 级所消费的物品, 以及留荫子孙等。 这些剩余劳动只被用于消耗与存 储, 从而使社会生产力保持在长期停滞或发展缓慢的状态, 即形成了所 谓 “ 停滞型经济系统” 。① 与自然产生资本和资本主义的欧洲封建社会 不同, 夏威夷传统社会还远远没有达到那样一个阶段, 用来承载剩余劳 动的原始资本———货币的缺失, 禁锢了资本的自然生成和劳动力的转 变, 从而使新的社会结构的生成不具备可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 现 代社会和现代性之所以生成, 其深层的根源在于资本。 因而, 在不存在 资本并且短时间内不具备产生资本的条件的传统夏威夷社会, 自然也不 献 出 版 商品、 资本与现代性的植入 科 学 文 二 社 版 权 所 有 具有自生现代性的任何可能。 社 会 1778 年, 夏威夷的历史出现了转折。 这一年, 因为库克船长的造 访和随后的遇害, 夏威夷开始广泛被欧洲和其他西方世界认知, 外部世 界正式开始了对群岛的殖民活动, 这个曾完全孤立于 “ 世界” 的太平 洋岛国再也无法保持发展的独立性, 在外力的强势冲击下, 一场从传统 向现代的深刻社会变革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这场变革以奠基于资本主义 条件下的现代性培育和生成为根本特征。 商品的引进成为变化的开端。 在社会发展的任何具体领域或方面, 传统的夏威夷和资本主义的西方都呈现出全然迥异的两个世界的状态, 双方几乎毫无共同之处, 甚至连相互理解的基础都不存在。 所以它们的 首次接触并不愉快, “ 文明的” 欧洲人用 “ 发现” 来描述和理解夏威 夷, 而夏威夷人则不得不从古老神话的转喻中寻求观念上的解释, 两种 文明的首次撞击就以迷惑和混乱收了场。② 但有一个东西通过这最初的 ① ② 参见鲁品越、 骆祖望 《 资本与现代性的生成》 , 《 中国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3 期。 笔者在另外两篇文章中已有论述, 参见 《 异质文化初次接触的启示———詹姆斯·库克之 死个案研究》 , 《 史学月刊》 2007 年第 9 期; 《 跨越文化的边界: 对赠礼交换的双向度理 解》 , 《 南京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3 期。 3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接触被留在了夏威夷, 成为钉入并进而撕裂传统社会的一枚楔子———欧 洲的物质产品。 在 “ 文明” 社会之中, 它们是商品, 而在夏威夷人眼 中, 它们最初就是物。 “ 漂浮的岛屿” 般的大帆船, 有可怕声响的瞬间 致人死亡的枪炮, 锋利的铁制短剑和手斧, 舒适的亚麻布衬衫, 乃至亮 晶晶的小镜子和玻璃珠等, 都让封闭而落后的夏威夷人感到惊奇和艳 羡。 在之后的很长时间中, 这些以及更多种类的西方物质产品成为夏威 夷人最想从外来者身上获得的东西。 从一开始, 夏威夷人就首先并完全 被欧洲的工业产品征服了, 当欧洲人意识到这一点, 就马上充分利用它 作为彻底征服这些岛民的工具。 这通常是此类传统社会中最脆弱也是最 所 有 关键的链条部分, 它的断裂会产生快速的连锁反应, 传统的社会结构将 社 版 权 很快崩塌, 并逐渐被一种全新的体系所替代。 献 出 版 早期的探险者和跨太平洋贸易商主要经由贸易的形式把西方工业产 科 学 文 品带到了夏威夷。 这是一种以物易物的贸易, 最先是西方航海者出于交 社 会 换获得所需食物、 水和烧柴的需要而产生。 夏威夷并没有自然产生商品 这个东西, 因为各类产品在这个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中只具备使用价 值, 严格意义上的商品交换是完全不存在的。① 因此群岛上当然也不存 在一般等价物, 即使是第一种等价形式也没有出现, 更不用说货币。 商 品性的等价交换纯然是由欧洲航海者引进的, 有确切的证据表明, 库克 的船队用铁钉、 梳子等小东西, 向夏威夷岛民换取过足够数量的猪肉、 蔬菜、 淡水和烧柴。 1786 年五六月间, 两个欧洲船队先后从夏威夷人 手中换取了至少 100 头猪、 大量的蔬菜和 30 吨淡水。 在淡水交换中还 留下了明确的价格记载: 每 2 加仑水换取一根价值 6 便士的铁钉。② 至 少在 1810 年以前, 来自欧美的探险者和贸易商都是把夏威夷作为纯粹 的航行中继站, 以补充食物、 淡水和烧柴, 所以这种由外来者发动的交 ① 此处并非要否定夏威夷传统社会中物品交换的存在, 只是这种交换并非商品属性的交换, 而只是物的使用价值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流动转换, “ 等价交换” 这个概念从来没有体现在 其中。 关于这一点, 莫斯、 马林诺夫斯基、 J G 弗雷泽、 克洛德·列维 - 斯特劳斯等人 类学家已经在他们关于波利尼西亚古式社会的考察中给出了清晰的描述。 ② Albert P Taylor, Under Hawaiian Skies, Honolulu: The Advertiser Publishing Company, 1922, pp 138 - 139 资本与传统社会现代性的培育 33 换行为在每一艘到来的船只上都要发生。 当然, 所谓 “ 等价交换” 的 概念当时肯定只存在于西方航海者的头脑中, 对夏威夷人而言, 不过是 受到当地文化中与义务密切捆绑的 “ 送与收” 的意识的驱动: 人和物 密不可分, 物的转移其实是人权乃至政治权力、 宗教权力的转移, 是一 种维系社会关系的总体呈现体系。① 但慢慢地, 夏威夷人逐渐发现了这种 交换形态与人和义务毫不相干的残酷现实, 同时积累起对外来商品的充分 渴望, 导致人物合一的传统观念遭到破坏和拜物倾向流行, 夏威夷人开始 异化。 可以说, 正是商业贸易使产品发展为商品: 在流通中, 产品首先发 展产生交换价值, 继而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 而商品性交换则因此很快转 有 换为一种内发力量驱动的事物。 社 版 权 所 18 世纪 90 年代, 夏威夷国王和酋长们基于实用性需求, 对白人 文 献 出 版 “ 豪佬” 们的铁器、 枪炮弹药和船只产生了无节制的需求。 要获得这些 会 科 学 东西, 唯一的途径就是用食品、 淡水和烧柴等与外国人交换。 于是国王 社 和酋长们开始增加这些东西的储备, 获取方式当然是从夏威夷人民那里 直接剥夺, 统治者对农民和渔民劳动产品的征收量大幅度增加, 使他们 不得不在原有的满足自己家庭和酋长生活品供应的基础上增加产量。 于 是在农业和渔业领域都出现了生产的规模性扩张的情况: 新的土地被开 垦出来, 种上了专供对外交换的作物, 除了传统的芋头和甘薯, 南瓜、 洋葱、 西瓜、 卷心菜等新作物也被引种;② 除传统的肉猪养殖之外, 自 1793 年始, 牛和羊也被引进和养殖, 加入了对外贸易的食品清单;③ 渔 业也在发展, 卡梅哈梅哈一世对渔民进行了分类管理, 以有效提高其出 ① ② ③ Bronislaw Malinowski,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London: G Routledge & Sons, 1922, pp 175 - 176; 〔 法〕 马塞尔·莫斯: 《 礼物: 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 , 汲喆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第 8、 11、 24、 83、 166 页。 Kenneth M Nagat, “Early Plant Introductions in Hawaii”, Hawaiian Journal of History, Vol 19, 1985, p 40; Ralph S Kuykendall and A Grove Day, Hawaii: A History: From Polynesian Kingdom to American State,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Hall, Inc , 1961, p 28 Captain George Vancouver, A Voyage of Discovery to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and Round the World, Vol 2, London: G G & J Robinson, 1798, p 114 3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产量。① 这些措施在短时间内给国王和酋长们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交换物 供应, 他们几乎没有放过任何一次可以跟外国船只做交换生意的机会。 外国人当然也投其所好, 凡来此的船只都把火器、 铁制器具和花里胡哨 的小生活用品当作必备物, 拿来与夏威夷人进行交换。 群岛统治者的欧 洲货物积累迅速增加, 到 1804 年, 卡梅哈梅哈一世就已经储备了 “ 数 量非常可观的小型枪支、 旋转炮、 滑膛枪和弹药” , 并对布匹等其他生 活类工业产品产生狂热追求。② 随着这种狂热追逐外国货物风气的迅速蔓延, 夏威夷人手中可用的 “ 交换资金” 变得紧张起来。 1811 年起, 檀香木的开发促使夏威夷檀香 权 所 有 木贸易在西方商人的主宰下迅速崛起。 该贸易的兴起对夏威夷传统社会 社 版 的影响是空前 的。 一 方 面, 它 为 夏 威 夷 提 供 了 可 以 快 速 获 得 的 大 量 文 献 出 版 “ 交换资金” , 从而强烈激发了夏威夷统治阶层的物质贪欲; 另一方面, 社 会 科 学 它促进了夏威夷与外部世界关系主动性的全面生成, 资本开始作为一种 植入性力量正式出现在夏威夷的经济结构当中。 在严格意义上, 由欧美 商人发起的檀香木贸易是一种转运贸易, 通过中间的商业资本运作, 连 接起两个非资本主义的传统社会———中国和夏威夷。 贸易中产生了巨额 的财富流动, 1811 ~ 1820 年, 贸易高峰时夏威夷每年出口的檀香木价 值高达 30 万 ~ 40 万西班牙元,③ 而整个檀香木贸易带给夏威夷的总财 富价值不低于 300 万西班牙元。④ 这些财富都直接流入国王和酋长们的 口袋里, 于是他们不再满足于对那些生活小物件的追逐, 西式帆船、 丝 绸服装、 房屋家具和其他生活奢侈品成为新的贸易交换增长点, 夏威夷 上层社会卷入一场物质消费的热潮。 仅 1816 ~ 1818 年, 卡梅哈梅哈一 ① ② ③ ④ Samuel M Kamakau, Ruling Chiefs of Hawaii, revised edition, Honolulu: Kamehameha Schools Press, 1992, p 176 Capt Lieut Joury Lisiansky, Voyage Round the World in the Years 1803 - 1806, London: Booth, 1814, pp 99, 102, 115 - 116, 125 James J Jarves, History of the Hawaiian Islands, Honolulu: C E Hitchcock, 1847, p 100 参见王华 《 夏威夷檀香木贸易的兴衰及其影响》 , 《 世界历史》 2015 年第 1 期。 资本与传统社会现代性的培育 35 世就从外国商人那里购置了 6 艘帆船;① 1819 ~ 1821 年, 利霍利霍国王 和酋长们又购买了 “10 艘大型而考究的双桅横帆船, 以及大量的纵帆 船和单桅帆船” 。② 王室和酋长们狂热追求 “ 奢华, 甚至是沉溺于无止 境的浪费” , 身穿 “ 最昂贵的中国丝绸” , 使用昂贵的欧式餐盘, 利霍 利霍国王更一次性从广州购进了 400 件衣服。③ 在这场贸易热潮中, 商 品交易关系开始在夏威夷被明确和固定下来, 夏威夷方面已经明确成为 交易的主动参与者, 对贸易交换的强烈需求促使其发展成为 “ 商品的 生产者和提供者” , 卡梅哈梅哈一世甚至一度进行对华直接出口檀香木 的贸易尝试。④ 当然, 这一主动尝试并不能改变夏威夷在整体的国际资 所 有 本主义贸易结构中的被动地位, 它并不是平等的贸易方, 而只是商业资 社 版 权 本的剥削对象。 献 出 版 即便如此, 资本确乎已经借助檀香木贸易直接扩张进入了夏威夷, 会 科 学 文 不管夏威夷人是否意识到, 也不管他们是否愿意, 它已经扎根下来, 并 社 开始贪婪地对夏威夷经济结构的每一个部分进行侵蚀。 在该贸易过程 中, 甚至还发展出了类似一般等价物的物品, 檀香木和铁钉都一度充当 了这一角色, 并为各种外部商品构建起了交换价值联系。 更值得关注的 是, 当时国际贸易中流行的货币也进入了夏威夷, 逐渐被当地人认可和 接受。 有两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卡梅哈梅哈一世的专有大库房中除 了堆积如山的西方货物, 还积存有成千上万的西班牙银圆等硬通货;⑤ 国王和酋长们曾在贸易期间给外国贸易商打过很多欠条, 其中大部分直 接用檀香木的数量体现, 但也有一小部分是以西班牙银圆计量的, 如 ① ② ③ ④ ⑤ Ralph S Kuykendall, The Hawaiian Kingdom, Vol Ⅰ,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38, p 87 Harold W Bradley, The American Frontier in Hawaii: The Pioneers, 1789 - 1843, Stanford Universit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2, p 62 Frederick William Beechey, Narrative of a Voyage to the Pacific and Beerings Strait, in the Year 1825, 25, 26, 28, Vol Ⅱ, Philadelphia: Carey and Lea, 1832, p 97 Peter Corney, Voyages in the Northern Pacific: Narrative of Several Trading Voyages from 1813 to 1818, Honolulu: T G Thrum, 1896, pp 82 - 90 Gavan Daws, Shoal of Time, A History of the Hawaiian Island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68, pp 45, 49 3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1819 年国王和首相打给外商的三张欠条, 数额为 24310 西班牙元,① 这 至少能够说明夏威夷人已在一定程度上接受 “ 货币” 这一普遍等价物 的存在。 这一步的迈出, 让夏威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踏上了一条不归 路, 对传统的抛弃和对现代性成长的接纳成为大势所趋。 借助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在资本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表现为 商品的物对一个孤立化发展起来的传统社会的突破性作用。 在一个私有 制业已确立而物质又极端匮乏的社会, 人对物质的贪欲是很容易被激发 起来的, 进而会形成对物的纯粹依赖和崇拜。 对物的依赖和崇拜, 并非 资本主义文明的独创, 早在私有制确立的时候, 它就已经完全主宰了 所 有 人。 因此, 夏威夷人追求特定的物质产品本身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 区 社 版 权 别是这些物质产品所特有的资本主义商品属性, 以及有意识地借助它们 出 版 来推进殖民活动的欧美人本身。 在这种类型的物的流动意义上, 初步呈 学 文 献 现出借助商品实现扩张的资本意味。 商业的介入, “ 使生产越来越具有 社 会 科 面向交换价值的性质” 。② 夏威夷人是在认识到物的交换价值之后才产 生这种依赖和崇拜的, 当外国人帮助他们把原本只有使用价值的物转变 成商品, 就促成了人和物的彻底分离, 并且造成劳动和人的异化。 对此的理解不能从夏威夷社会内部去探寻, 那里依然不存在任何具 有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具体表现,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对 “ 外部商品” 的 崇拜, 物被还原为纯粹的物, 又转化为商品, 对应上了新的利益, 改变 了人们对传统政治权力、 财富权力的理解, 当对物的个人占有可以带来 传统不能带来的更大的利益, 私有权也会摆脱宗教、 政治等因素的束 缚, 向一种纯然以商品为基础的新形态发展。 这种作为财富的新的私有 财产自然还没有出现任何向工业资本转化的征兆, 它还只是商业资本运 动的结果, 无论这样的变化如何剧烈, 劳动和人的异化都不会因之产 生, 因为社会劳动关系并不会因此而迅速发生本质性的改变。 1819 年 的夏威夷从其内部来看依然还是一个传统的社会, 与 1778 年相比较并 ① W D Alexander, “ Early Trading in Hawaii” , Papers of the Hawaiian Historical Society, No 11, ②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7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第 363 页。 Honolulu: The Bulletin Publishing Company, Ltd , 1904, pp 23 - 24 资本与传统社会现代性的培育 37 没有本质性的变化, 不管是农业生产还是檀香木生产, 都还在传统的生 产方式框架之下, 劳动的性质和普通人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实际 意义上的质变。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商业资本的发展 “ 还不足以促 成和说明一个生产方式到另一个生产方式的过渡” ①, 夏威夷并没有因 此产生资本主义的要素。 但商业资本又的确为夏威夷带来了 “ 凌驾于 自己之上的完全异己的力量的财富” , 已经为资本形态转化在未来的实 现奠定了基础, 劳动和资本化的私有制生活已经初步形成。② 进而, 当我们把它置于资本的世界性扩张视野中, “ 外部商品” 在 夏威夷的受崇拜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表现为物的商 所 有 品是西方资本打开夏威夷市场的最有效方式, 当这些商品进入夏威夷并 社 版 权 促成一种持续性扩大的需求, 资本就为自己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外部市 献 出 版 场, 并且必然带来最大化的剩余价值, 夏威夷这个外部市场本身就成为 学 文 旧大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部分。 商品是资本产生的前提, 对于 社 会 科 资本的 “ 这种历史发展来说, 商品交换, 商品贸易是产生条件之一” , “ 一定范围的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从而商业的一定发展程度, 是资本 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 起点” 。③ 一旦这种交换需求进一步 促成夏威夷开始主动 “ 生产” 用于交换的产品, 这个新市场就在实际 意义上加入了由商人资本发动的生产环节, 剩余劳动和扩大再生产业已 出现, 用于交换的农畜产品生产和檀香木生产不再是社会简单再生产的 内容, 而是成为新的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在这样的扩大再生 产范畴内的夏威夷人, 也实际成了非典型意义上的 “ 资本的雇佣劳动 者” , 参与资本的生产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 夏威夷人的劳动和人本身 已经在宏观层面发生了异化。 通过近代的殖民扩张, 来自欧美的资本、 市场、 商品、 货币, 乃至 能够自身增殖的剩余劳动都一股脑儿地出现在了夏威夷。 它的确还只是 处在 “ 商业支配着产业” 的初级阶段, 商业资本占据主要统治地位, ① ② ③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7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第 364 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第 234、 189 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8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第 423 ~ 424、 430 页。 3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并因此表现为一种靠侵占和欺诈牟取商业利润的掠夺制度。 但商业资本 就是资本本身最初的自由存在方式, 商业和商业资本的出现与发展已经 是夏威夷传统社会中开天辟地的变化, 它必然 “ 使生产朝着交换价值 的方向发展, 使生产的规模扩大, 使它多样化和世界化” ;① 它会解体 旧的生产方式, 并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首先, 商业资本的发展会使 夏威夷以生产直接生存资料为目的的制度转化为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 的制度。 进而, 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将应运而 生。 最初的现代性就这样在非自然的状态下萌生了, 这应该可以理解为 一种植入式的现代性。 当然, 这一初级状态并不是资本世界扩张的根本 所 有 性目标。 在其内部确立起同质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并对这个传统社会 科 学 文 产业资本与现代性的培育 社 会 三 献 出 版 社 版 权 进行彻底的改造, 才是它的最终发展结果。 如果把夏威夷 1819 年之前的时期看作资本和现代性的外来植入阶 段的话, 那么此后直到 1854 年之间就是资本和现代性的本土化培育期 了。 商业资本的扩张性影响促使夏威夷进入 “ 货币的物品化” 阶段, 夏威夷的统治者和一般社会成员通过交换得来的财富购买物品以满足消 费需求, 至少在 19 世纪 50 年代之前一直是这样的状况。 另外, 殖民扩 张在 20 年代之后的展开, 又让资本增殖真正进入夏威夷的经济结构, 这是一个伴随着产业资本的生成和发展而出现的资本扩张过程。 资本的渗透和影响主要发生在夏威夷的支柱性产业———农业领域, 用于满足对外贸易需求的商业性农业生产从 19 世纪 20 年代开始蓬勃发 展。 在檀香木贸易和太平洋捕鲸业 (1820 ~ 1860 年) 繁荣的刺激下, 夏威夷商品贸易迅猛增长, 直接促进了夏威夷商业性农业的快速发展。 在种植业方面, 20 ~ 40 年代, 群岛的可耕地得到大面积垦殖, 农作物 种植品种也迅速增加, 尤其是受外国人喜欢的农作物品种被广泛种植。 ①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7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第 370 页。 资本与传统社会现代性的培育 39 爱尔兰马铃薯因为产量高且深受外国人青睐, 在夏威夷得到推广。 如毛 伊岛的库拉地区发展起一片长 12 英里、 宽 2000 ~ 5000 英尺的 “ 马铃薯 区” , 专事种植爱尔兰马铃薯。 1847 年春季, 该地块的产量达到 2 万 桶, 多半销售给了进出拉海纳港和卡勒颇勒坡港的外国船只。① 在养殖 业方面, 贸易需求导致野牛猎杀和养牛业在 20 年代之后出现。 1840 年 以前, 野牛捕杀是贸易用鲜牛肉和牛皮的主要来源, 这也算得上是当时 一项特殊的产业, 牛仔和骑马捕牛的技术就在这个时期被引进夏威夷。 20 ~ 30 年代初, 夏威夷人开始以在家散养两三头牛的方式发展养牛业。 随后外国定居者开始租地进行规模化的商业养殖, 夏威夷出现了最早的 专业牧牛场———帕克牧牛场, 并雇用了牛仔。② 1846 年, 群岛上已拥有 版 权 所 有 大约 1 万头驯养牛; 到了 1852 年, 这一数字更增加到超过 3 8 万头。③ 献 出 版 社 相较于基础农业生产的商业化, 产业化的蔗糖业和咖啡种植园的出 科 学 文 现给夏威夷经济结构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蔗糖产业的发展的确算得上 社 会 夏威夷经济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它不仅促成了种植园经济的蓬勃发展, 而且促成群岛最早的工业生产, 使得产业资本在夏威夷诞生。 1825 年, 夏威夷第一个甘蔗种植园由英国人威尔金森在瓦胡岛开辟, 面积大约 7 英亩, 他还引进榨糖机直接进行蔗糖加工。 第二年, 瓦胡总督波基接手 经营种植园, 并于 1827 年向外国人销售了一船蔗糖。④ 1835 年, 美国 拉德公司在考爱岛租地约 1000 英亩, 开办甘蔗种植园, 修建甘蔗压榨 厂, 低价雇用当地人进行耕种。⑤ 紧接着, 其他外国公司跟风加入, 到 1846 年, 夏威夷已经拥有 11 个甘蔗种植园。 1848 ~ 1850 年, 夏威夷共 ① ② ③ ④ ⑤ Ralph S Kuykendall, The Hawaiian Kingdom, Vol Ⅰ,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38, p 313 Bud Wellmon, “ Frontier Traders and Pioneer Cattlemen: An Hawaiian Perspective” , Hawaiian Journal of History, Vol 7, 1973, p 50 Ralph S Kuykendall, The Hawaiian Kingdom, Vol Ⅰ,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38, pp 317, 326 Baron Goto, “ Ethnic Groups and the Coffee Industry in Hawaii” , Hawaiian Journal of History, Vol 16, 1982, p 112 Ralph S Kuykendall, The Hawaiian Kingdom, Vol Ⅰ,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38, pp 175 - 176 4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出口蔗糖 1903591 磅。① 在此过程中, 夏威夷人也进行了一次加入蔗糖 产业的尝试, 1840 年, 卡梅哈梅哈三世从美国购置了一台铁质榨糖机, 在毛伊岛建起 “ 国王榨糖厂” , 吸引当地人积极参与蔗糖加工, 与外国 人分羹。 不过, 这家榨糖厂只运行到 1844 年就倒闭了, 毕竟此时的夏 威夷还不具备自主产业资本生存发展的条件。② 咖啡种植业也在 1825 年发端, 英国人在该年从巴西引种咖啡苗获得成功。③ 1836 年, 夏威夷 第一家商业性咖啡种植园出现。 1842 年, 夏威夷政府立法鼓励咖啡种 植业的发展。 受此刺激, 随后的四五年, 外国资本又在考爱岛、 毛伊岛 和大岛开辟了 5 个大型咖啡种植园以及几个小型种植园。 夏威夷的咖啡 有 种植业进入繁盛期。 1848 年, 夏威夷出口到国外市场 的 咖 啡 豆 达 到 版 社 版 权 所 58065 磅, 4 年后这一数字翻了一番, 增加到 117210 磅。 这并不是产量 献 出 的全部, 还有很大一部分直接在本地销售给了捕鲸者、 外国商人和外国 科 学 文 定居者。④ 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 甘蔗种植和蔗糖出口成为夏威夷农业 社 会 的支柱, 一度出现 “ 蔗糖为王” 的现象。 当然, 由于干旱、 虫灾等的 影响, 1860 年以后夏威夷的咖啡种植业陷入低谷, 许多种植园纷纷转 向甘蔗种植, 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咖啡种植对夏威夷经济已经产生的直接 影响。 更何况, 此后咖啡种植仍然以 “ 咖啡带” 的集约化种植模式继 续存在, 并且被夏威夷本地人全面接手。 与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相比较, 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商业性 生产转向无疑已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是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的第一道裂 缝。 在商业资本的直接影响下, 农业中首次出现了以纯粹追求财富积累 ① Hawaiian Sugar Planters Association, Story of Sugar in Hawaii, Honolulu: HSPA, 1926, p 9 ② Carol A Maclennan, “ Foundations of Sugars Power: Early Maui Plantations, 1840 - 1860 ” , ③ Hiram Paulding, Journal of a Cruise of the United States Schooner Dolphin among the Islands of the ④ Hawaiian Journal of History, Vol 29, 1995, pp 36 - 39 Pacific Ocean and a Visit to the Mulgrave Islands, New York: G and C and H Carvill, 1831, pp 220 - 223 L A Thurston, ed , The Fundamental Law of Hawaii, Honolulu: Hawaiian Gazette Co , 1904, p 122; Baron Goto, Ethnic Groups and the Coffee Industry in Hawaii,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38, p 113; Ralph S Kuykendall, The Hawaiian Kingdom, VolⅠ,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38, pp 317, 327 资本与传统社会现代性的培育 41 为目的的商业性生产, 产品直接就是为了商业交换。 因此, 这一新形态 的农业生产无疑具备了一定的资本特征, 成为夏威夷统治者进行资本原 始积累的手段。 但它也绝对不是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 传统的土地所 有制形态、 统治者和土地耕种者之间的类封建式义务关系, 都把它严格 限定在了前资本主义的生产范畴, 还完全是由商品和交换所决定的。 而 蔗糖业和咖啡种植业在农业乃至整体产业结构中的出现, 无疑直接被烙 上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印记。 种植园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资本主义生产性质 已经无须论述, 近代历史上已有众多先例, 资本运作、 资本家、 雇佣劳 动、 商品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等, 都是其固定生态和模式。 蔗糖的加工 所 有 生产, 则是现代性质的工业在夏威夷的最早出现, 尽管这种工业类型并 社 版 权 不必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 但就夏威夷的蔗糖业而言的确是资本主 献 出 版 义性质的, 因为它本来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性质的蔗糖业的一部分。 但这 科 学 文 并不是说夏威夷经济结构自生出了纯粹的资本主义, 它还是外来移植性 社 会 质的。 如前所述, 至少在 1860 年前, 蔗糖业和咖啡种植业完全由外来 资本发起和控制, 它的出现只是欧美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合理延伸, 资本 来源、 经营者和经营方式、 产品及销售, 主体都以欧美为中心, 是西方 资本运营的结果。 也就是说, 它们本来就是近代资本世界扩张的直接组 成部分。 这种物质生产方式来自外部, 但是嵌入传统的经济结构中, 成 为它的一部分, 并且再也不会脱离。 正是这一外来的、 嵌入式的生产方 式直接促成了现代性的本地化萌生。 首先, 经济作物的规模化、 集约化生产固定为夏威夷农业经济不可 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的农业经营模式渐趋替代传统经营方 式。 从最初的规模化、 集约化商业性粮食种植, 到 19 世纪中期资本主 义种植园经济的确立, 夏威夷的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转折。 这一转 变是不可逆的历史进程, 是农业生产领域摆脱传统步入现代的进程, 而 且它的影响还溢出了物质生产方式领域, 进入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 同 时, 依赖于农业生产的加工产业开始出现, 并在将来与商业化农业生产 一起成为夏威夷的经济支柱。 而且资本在该领域的发展也一定不会长久 停留在外来嵌入式的阶段, 争夺参与权进而争夺一定程度的主导权的本 4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土化过程, 其实在资本进入后不久就已慢慢开始。 本地人尤其是统治者 加入求取利润的行列, 模仿外国人进行类似的产业经营, 卡梅哈梅哈一 世直接参与对华檀香木贸易的尝试、 卡梅哈梅哈三世经营 “ 国王榨糖 厂” , 以及 1860 ~ 1885 年夏威夷人自主经营咖啡种植园生产等事例, 都 能够说明这一点。 尽管结果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但其中蕴含的发展和转 变的意义还是值得被充分重视的。 资本生产的本地化过程必然要经历模 仿学习—挫折失败—初步成功—确立成型的过程。 这是殖民化的过程, 也是现代化的历程。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因为传统社会结构的局限, 统 治者阶层会最早接受并经历这一转变, 在外来资本的熏陶以及主动学习 所 有 过程中, 通过动用权力对生产力进行直接剥夺和控制, 他们正一步步向 社 版 权 真正的资本家转变, 这是一种主动的、 先于雇佣劳动者的转变。 这也许 文 献 出 版 正是近代殖民化条件下传统社会演进的一种相对特殊性。 科 学 其次, 种植园经济引发了劳动力的变化, 雇佣劳工群体在夏威夷批 社 会 量涌现。 早在贸易经济蓬勃发展的 19 世纪 20 ~ 30 年代, 贸易和服务的 需求使一些夏威夷人脱离了土地和农业生产, 偷偷到港口为外国人打 工, 赚取低廉的工资贴补家用, 他们应该是第一批雇佣劳动化的夏威夷 人。 有确切证据表明, 1830 年时, 政府大幅度提高土地税负, 并禁止 农民个人与外国人进行农产品市场交易, 造成很多岛民逃离土地沦为港 口雇工, 甚至有一些女性以向外国人卖身赚钱。① 劳动密集型的种植园 经济兴起之后, 劳动力严重短缺, 在本地政府的同意下, 从 30 年代开 始, 种植园主从当地人中大量招募青壮年做雇佣劳工。② 由此, 夏威夷 人当中就出现了最早的雇佣无产者。 1848 年加利福尼亚 “ 淘金热” 出 现后, 更多的夏威夷青壮劳动力转去美国淘金, 种植园劳动力再现严重 缺口。 在发展一度低迷之后, 50 年代末, 种植园开始从中国、 日本、 朝鲜、 东南亚国家以及南太岛屿成批引进契约劳工, 引发大规模的移民 ① ② Frederick Debell Bennett, Narrative of a Whaling Voyage Round the Globe, from the Year 1833 to 1836, Vol Ⅰ, London: Richard Bentley, 1840, p 245 Ralph S Kuykendall, The Hawaiian Kingdom, Vol Ⅰ,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38, pp 175 - 176 资本与传统社会现代性的培育 43 潮, 在使夏威夷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 也丰富和扩大了雇佣劳 工群体的规模, 促成夏威夷阶级结构的改变。 四 土地权变革与社会经济结构的现代化开端 农业产业化对夏威夷经济结构造成的更大影响, 是直接促成了土地 所有权的变革。 种植园经济需要大量土地, 而传统的土地所有权归属国 王和酋长。 在卡梅哈梅哈三世统治的早期, 土地被明确为酋长世袭所 有, 卡利伊阶层已实际转化成土地贵族, 他们通过土地和相应的义务将 所 有 夏威夷平民牢牢捆缚在上面。① 19 世纪 20 ~ 40 年代, 外国资本家只能 版 社 版 权 采用从统治者手中租用土地的方式开办种植园, 租期最长不超过 50 年。 文 献 出 尽管允许土地租赁已经算是夏威夷土地制度出现的重大变化, 但显然无 社 会 科 学 法满足种植园经济扩张的需求。 过度复杂的租赁手续、 不够明确的制度 规定、 没有土地租赁证明、 租用的土地不能流转买卖等, 都让租地者忧 心忡忡, 因此他们强烈要求夏威夷政府进行土地所有权改革。 与此同 时, 夏威夷国内政治也正经历着重大变化。 《1839 年权利宣言》 明确了 私有财产受到保护, 《1840 年宪法》 又规定土地归众酋长和平民所有。 受此推动, 一场有关土地权的改革全面展开, 这场改革在夏威夷历史上 被称为 “ 土地大分割” ( The Great Mahele) 。 以宪法颁布为开端, 经过 1843 ~ 1846 年的第一阶段立法, 政府在 1846 年发布了分割法案, 土地权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分割法案规 定 “ 三类人享有被授予群岛土地的权利: 首先是政府, 其次是地主, 最后是佃农” 。 所有土地平均分为三份, 分别分配给上述三类群体。② 此后直到 1850 年, 夏威夷政府又通过一系列后续立法, 从各个方面对 ① ② Samuel M Kamakau, Ruling Chiefs of Hawaii, revised edition, Honolulu: Kamehameha Schools Press, 1992, p 256; Ralph S Kuykendall, The Hawaiian Kingdom, Vol Ⅰ,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38, p 270 Thomas Marshall Spaulding, “ The Crown Lands of Hawaii ” , Occasional Papers, No 1,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October 10, 1923, p 6 4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土地权改革做出规定。 1848 年后, 夏威夷进入长达近 50 年的土地权申 请和确认过程。 从政策文本来看, 这次土地所有权的改革无疑是具有明 显的封建性质。 但在实际操作中, 一方面因为大部分赤贫平民根本无力 购买哪怕是小块土地, 另一方面富有的酋长群体除在先期获得了法定分 配的土地之外, 又得到可同平民竞购本该分配给后者的土地的权利, 而 且在荒地、 废弃的无主地和佃农放弃的可购土地出售中拥有优先权, 这 直接导致绝大部分土地实际集中到了酋长阶层手中, 许多平民不仅未能 如愿成为 “ 地主” , 反而变得一无所有。 1855 年时, 夏威夷王室、 政府 和酋长共控制土地 400 万英亩, 而占据人口绝大部分的平民仅拥有不到 有 3 万英亩。① 外国人也在这场土地权改革中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他们和 社 版 权 所 酋长阶层成为土地权改革最大的受益者。 1847 年, 夏威夷议会通过法 献 出 版 案, 承认外国人对此前通过租赁所得的土地拥有土地所有权, 但不得转 会 科 学 文 售给除夏威夷本地人之外的任何人。② 1850 年, 议会又通过新法案, 赋 社 予在夏威夷的外国居民获得绝对所有权土地的权利, 并且准许他们将所 获土地自由转让给王国的任意居民, 不论是本国国民还是外国人。 该政 策导致了外国势力对夏威夷更深层次的侵略, 从土地所有权上逐步侵蚀 和排挤本地人。 法案刚获通过, 外国人就蜂拥从当地人手中并购和强占 土地, 用于大规模种植园、 牧牛场以及房舍的开发建设。③ 大量平民的 小块土地因此被侵吞, 而有一些暂时未被侵吞的佃农耕地, 也因为位于 牧牛场周边, 后来常遭放养的牛群践踏导致绝产, 终被主人抛弃, 落入 外国人或酋长手中。④ 这些永久性失去了土地的平民成了赤贫的无产 者, 除了出卖劳动力, 他们没有其他任何谋生的手段, 夏威夷终于自己 “ 生产” 出了雇佣劳动者。 ① ② ③ ④ Ralph S , Kuykendall, The Hawaiian Kingdom, Vol Ⅰ,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38, p 294 Ralph S Kuykendall, The Hawaiian Kingdom, Vol Ⅰ,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38, pp 296 - 297 Roy K Alameida, “Moolelo O Kawaihapai”, Hawaiian Journal of History, Vol 37, 2003, p 43 Jocelyn Linnekin, “ The Hui Lands of Keanae: Hawaiian Land Tenure and the Great Mahele” , The Journal of the Polynesian Society, Vol 92, No 2, 1983, p 178 资本与传统社会现代性的培育 45 “ 土地大分割” 表面上是一场具有浓重封建意味的土地权改革, 实 际却直接导致了土地的过度集中, “ 财富便迅速地积聚和集中到一个人 数很少的阶级手中, 与此同时, 大众日益贫困化, 贫民的人数也日益增 长” 。① 不仅如此, 它还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演变成一场原始的资本积累, 促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 甚 至连属于过去生产时期的经济范畴, 也获 得 了 各 种 特 殊 的 历 史 的 性 质。” ② 正是伴随着产业资本的崛起和土地权改革的实施, 资本和资本 的生产方式转化成了夏威夷的内部存在, 夏威夷社会经济开始了结构意 义上的现代化。 至此, 在资本力量的影响下, 夏威夷终于自行培育出了 社 版 权 所 有 现代性的胚芽。 语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结 社 近代以来的非西方社会, 在很大程度上都经历了被资本入侵和征服 的历史, 并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坏和重建。 当 “ 文明商业” 找到夏威 夷这个新市场时, 却并没有在此遭遇如在中国和印度一样的需求缺失与 对传统服饰的偏爱,③ 因为这是一个生产力低下、 物质极其匮乏的地 方, 其整个社会体系几乎不具备对资本力量的任何有效的抵抗, 于是资 本找到了充分的施展空间。 资本所带来的巨大张力, 首先直接促成了夏 威夷物质生产体系的改变, 建构现代社会经济结构 ( 社会生产关系结 构、 分工结构、 市场结构) 的过程得以开始, 从外来到内生, 从被动 到主动, 夏威夷近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路径, 向我们呈现了一幅殖民 条件下弱势文明现代性成长的特殊但具有典型性的图景。 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它绝不会满足于停留在物质生产的层面, 它还 “ 是一定的、 社会的、 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后者体现在 ① ② ③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4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第 187 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8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第 427 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2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第 674 页。 4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一个物上, 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① 因而, 它将同时在根 基上对整个社会关系进行摧残, 并生成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来替代。 紧接 着, 资本将在其他所有的社会结构领域激发深刻的变革: 消解传统的等 级关系、 族群关系、 友邻关系, 总之, 是人与人之间一切原有的社会伦 理关系, 用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将之重构, 于是政治、 社会、 宗教以及人 本身, 都开始接受和呈现新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 启蒙理性作为资本 的产物同时作为合作者, 开始发挥决定性的作用。② 在资本的社会建构 有 功能的作用下, 现代性必将从夏威夷社会的内部全面萌生。 社 版 权 所 Capital and Cultivation of Modernity in Traditional Society: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A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Hawaiian Kingdom Wang Hua Abstract: Capital, as the mandatory objective force to eliminate the traditional hierarchy social structure and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structure, is the root of modernity As a non⁃Western society, the evolution of Hawaii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o the modern one was the result of the movement of capital strength Goods and trade, on behalf of commercial capital, tore open a crack firstly in the traditional social structure in Hawaii, implanted in it the modernity compulsorily Then, the industrial capital was produced in the traditional soil, causing the change of the material production mode, and the modernity was transformed into a kind of endogenous germ Keywords: Hawaii; Capital; Modernity; Social Evolution ① ②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7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第 922 页。 参见刘同舫 《 启蒙理性及现代性: 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 , 《 中国社会科学》 2015 年第 2 期。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斐济政务 委员会转型研究 ∗ 陈明燕∗∗ 版 权 所 有 官士刚 出 版 社 摘要: 斐济王国时期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到殖民地时代有 学 文 献 了新的发展,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政务委员会的出现。 斐济政务 社 会 科 委员会的发展经历了职权从最初的仅供顾问到逐渐掌握实权, 成员产生从最初的全部任命到全部选举, 成员资格从最初的全 部为欧洲人到国内三个主要族群各选举一名代表, 再到引入 “ 会员资格制” , 最终在 1967 年转型成为内阁。 始于 1871 年的 这一转型过程, 在二战前一直处于缓慢进行的状态, 二战之后 突然加速并迅速完成, 这与英国对斐济殖民统治政策的变化息 息相关。 关键词: 斐济 政务委员会 政治现代化 随着 1874 年 10 月 10 日与英国 《 割让契约》 ( Deed Of Cession) 的 签署, 斐济正式开始了 96 年的殖民地历史。 斐济王国的历史虽然戛然 ∗ 本文为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 传统与现代之间: 斐济政治现代化转型研究” (16CLSJ09) 、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 “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视角下的斐济民族问题研究” ( J16YD08) 的阶段性成果。 ∗∗ 官士刚, 博士,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 授; 陈明燕,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4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而止, 但斐济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得以延续并继续发 展。 与其他直辖殖民地一样, 英国在斐济实行总督制, 总督 “ 由英国 女王直接任命, 并对英国政府殖民地事务部负责” ,① 实际上就是代表 女王行使对斐济的管理权, 自然也就成为斐济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首长。 在临时总督罗便臣 ( Hercules George Robert Robinson) 和 “ 在太平洋历 史上以发明 ‘ 间接统治’ 形式并在 19 世纪 70 年代后期应用于斐济而赢 得名声” ② 的首任实质性总督③ 亚瑟 · 戈登 ( Arthur Hamilton⁃Gordon) 的精 心 谋 划 下, 斐 济 建 立 了 总 督 领 导 下 的 政 务 委 员 会 ( Executive Council) 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而政务委员会在此后的演变则体现了殖 所 有 民地时代斐济君主立宪政体的发展, 成为斐济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 科 学 政务委员会的建立 社 会 一 文 献 出 版 社 版 权 向度。 在斐济割让给英国之后不久, 为了更好地治理斐济, 临时总督罗便 臣依其在香港的经验建立了一个政务委员会, 自任主席, 成员除了他之 外还包括由他任命的 6 名欧洲人。 由于 《 割让契约》 签署时斐济王国 原有的政府全部解散, 其时亚瑟·戈登虽未赴任却已经被任命为首任斐 济总督, 自知仅为临时代理总督的罗便臣工作重心又依然在新南威尔 士, 因此, 他虽然建立了政务委员会, 却并未进一步进行行政部门的构 ① ② ③ 吕桂霞: 《 新版列国志·斐济》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年, 第 60 页。 C R H Taylor, A Pacific Bibliography: Printed Matter Relating to the Native Peoples of Polynesia, Melanesia and Micronesi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5, p 391 之所以用 “ 首任实质性总督” 这一说法, 是因为有资料也称罗便臣为斐济首任总督。 其 实, 罗便臣只是在 1874 年 9 月被英国派到斐济进行将该地作为英国殖民地的谈判并与萨 空鲍等签署 《 割让契约》 , 因而在 10 月 10 日后兼任总督, 他当时的正式身份是英国在 新南威尔士的总督, 所以很快就在 1875 年 6 月卸任斐济总督, 任期只有短短 9 个月, 只 是 “ 临时总督” ( interim governor) 。 戈 登 则 是 英 国 正 式 委 任 的 专 职 斐 济 总 督, 所 以 用 “ 首任实质性总督” ( the first substantive governor) 更为准 确。 参见 Ali Ahmed, “ Fijian Chiefs and Constitutional Change 1874 - 1937 ” , Journal de la Société des Océanistes, No 33, 1977, p 55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斐济政务委员会转型研究 49 建, 一切工作都等亚瑟·戈登到来后才进行。 由于早已知道斐济总督的任命, 亚瑟·戈登在就任斐济总督之前的 大半年 (1874 年 8 月至 1875 年 6 月) , 一直待在伦敦研究有关 1871 ~ 1874 年斐济王国政府兴衰的背景资料, 以及斐济的语言和习俗。① 1875 年 6 月中旬亚瑟·戈登到达斐济后, 因为正式就职所要求的文件没能及 时送达, 他的就任仪式又延后了三个月, 在这三个月中他在斐济到处游 历和视察, 并且 “ 从原有政府 ( 指罗便臣建立的临时政府———引者注) 的官员中筛选好的” 。② 另外, 戈登在出任斐济总督之前, 先后在特立尼达和毛里求斯担任 有 殖民总督。 在此期间, 他发现了对殖民地进行有效行政管理的 “ 一种 ( personal government) ③。 这种 “ 个人政府” 社 版 权 所 本领” ——— “ 个人政府” 献 出 版 的出现, 是由于在殖民地的管理中, 英国对殖民地行政管理人员的任免 科 学 文 规则使总督难以完全掌控权力, 正如戈登在 1871 年离任特立尼达总督 社 会 时对殖民事务大臣劳德·金伯利 ( Lord Kimberley) 所抱怨的: “ 行政权 实际上已经从总督手里落入了政府中管理行政部门的 ‘ 常务委员会’ 的非官方成员手里。” ④ 在这种情况下, 戈登充分认识到了 “ 扮演独裁 者” 角色的重要性, 并且在政务委员会的人员构成上, 他选择将 “ 之 前培养的七名高级官员和知己作为个人随从带到了斐济” 。⑤ 上述两方面的经历和 经 验, 使 得 亚 瑟 · 戈 登 对 之 前 罗 便 臣 建 立 的政务委员会进行了正式的部门建构, 并在 1875 年 9 月 1 日就任总 督的当 天 以 政 府 公 报 的 形 式 宣 布 了 新 的 人 事 任 命: 乔 治 · 亨 特 ( George Ruthven Le Hunte) 任总督的私人秘书, 陆军中尉 L F 诺里斯 ( L F Knollys) 和 H 奥利弗( H Olive) 任总督的副官, 威廉·托马斯 ① ② ③ ④ ⑤ BL, Stanmore Add 49214, Gordon to Kimberley, May 30, 1871 Stanmore, Fiji: Records ( Vol 1) , p 189 戈登本人将这种本领称为 “ 选择和指导” , 而英国殖民地事务部则称为 “ 个人政府” 。 参 见 BL, Stanmore Add 44230, Gordon to Gladstone, April 29, 1870。 BL, Stanmore Add 49214, Gordon to Kimberley, May 30, 1871 Colin Newbury, “ Biography and Patronage in Crown Colony Governorships: Sir Arthur Hamilton Gordon and ‘Per⁃sonal Administration’”, Journal of Historical Biography, No 9, 2011, p 18 5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 William Thomas ) 任 总 督 的 私 人 翻 译, 上 尉 A E 哈 夫 洛 克 ( A E Havelock) 担任殖民地事务秘书和出纳总署长, 詹姆斯 · 里奇 ( James Herman de Ricci) 担任首席检察官, 查尔斯·米切尔 ( Charles A D Mitchell) 担任土地委员长和移民事务总代理, 斐济王国时期担任 首相的 J B 瑟斯顿 ( John Bates Thurston) 担任审计总长, J H 加里克 ( Joseph Hector Garrick ) 担 任 首 席 治 安 官 和 总 登 记 官, H 奥 利 弗 ( H Olive) 担任总警司, 亨利·瑟斯顿 ( Henry Charles Thurston) 担任 殖民地邮政局长。① 显然, 这份既有总督府私人官员, 又有殖民地政府各部门长官的人 所 有 事任命名单, 标志着殖民地时代包括总督、 掌握殖民地日常行政权的殖 社 版 权 民地事务秘书、 首席检察官、 首席大法官、 出纳署长等在内的斐济行政 献 出 版 管理机构的正式建立。 从这个意义上说, 建立政务委员会虽然是执行政 会 社 必要决策。② 科 学 文 府日常事务的临时举措, 却是建立新的殖民政府并使其取得合法地位的 另外, 这份名单中既有 J H 加里克、 J B 瑟斯顿这样萨空鲍政府 的旧人, 又有总督的私人秘书、 助理等亚瑟·戈登带过来的心腹, 如 1876 年接任首席大法官的约翰·戈里 ( John Gorrie) 就是亚瑟·戈登在 毛里求斯的旧部,③ 充分体现了戈登 “ 私人政府” 的理念。 罗便臣建立政务委员会, 最初的设想仅仅是将其作为一个顾问机 构———斐济总督要依靠政务委员会来就立法建议提出意见, 但在经过亚 瑟·戈登的一系列强化措施后, 其职能也有所加强, 斐济政府规定, 所 有的立法在立法委员会形成法令之前都必须经过政务委员会开 会 讨 论。④ 这样, 政务委员会就逐渐成为殖民地时代斐济的主要决策机构, 履行类似内阁的职能。 ① ② ③ ④ The Government Gazette of Fiji,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September 1, 1875 (03) DeryckScarr, Fiji: A Short History, Sydney: George Allen & Unwin, 1984, p 133 BL Stanmore Add 49025, Gordon to Gorrie, March 28, 1879 Fiji Government, The Colony of Fiji: 1874 - 1924, Suva: Government Printer, 1925, pp 18 - 19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斐济政务委员会转型研究 二 51 政务委员会的缓慢转型 由罗便臣草创的政务委员会虽然到亚瑟·戈登时期已经在职能上类 似于内阁, 但毕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内阁, 一则政务委员会成员全部为 欧洲人, 而且均为总督任命的官方成员; 二则政务委员会的架构并不完 善。 从 1904 年开始, 经过多任总督的改革, 政务委员会在多个方面发 生了变化, 缓慢地向着现代意义上内阁的方向转型。 第一个变化是政务委员会开始设立常务机构。 在欧洲移民社群政 所 有 治改革的鼓动之下,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研究和慎重考虑, 被认为能有 社 版 权 效维 护 英 国 对 斐 济 殖 民 统 治 的 总 督 H M 杰 克 逊 ( Henry Moore 文 献 出 版 Jackson) , 在距离卸任不到半年的 1904 年 6 月推出了他的改革措施,① 社 会 科 学 对作为总督左膀右臂的政务委员会和立法委员会同时 “ 开刀” 。 对政 务委员会的改革就是设立一个由作为主席的总督、 殖民地事务秘书、 首席检察官和出纳总署长组成的常设委员会, 不过, 这还远非现代意 义上的内阁, 因为其成员并不对立法委员会负责。 第二个变化是随着政务委员会常设机构的出现, 政务委员会的权力 也逐渐由最初仅供顾问向全面掌握行政权发展。 如 1910 年, 当所有印 度人的土地租约要被重新议定时, 政务委员会就下令: “ 在租约不超过 21 年的情况下, 发放新租约的费用必须由租户来承担。” 同年, 政务委 员会还就印度人的土地租种提出建议: “ 作为规则, 除非有特殊情况, 否则不应该给印度人超过 5 英亩的农业土地或者 10 英亩的牧场土地, 且租期不能超过 10 年。” ② 另外, 1920 年 1 月 9 日, 斐济政务委员会授 权总督公开宣布, 给印度人的公民权将在日后生效, 基础是印度人社群 ① ② The London Gazette: No 27441, June 10, 1902 (3749) Ali Ahmed, “ Aspects of Fiji Indian History, 1879 - 1939: A Society in Transition: Ⅱ ” ,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No 43, 1977, p 1824 5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从他们的族群中选出两个成员。① 既有建议权, 又有命令权和对总督的 授权, 显然, 此时政务委员会的权限已经远非最初。 第三个变化是从 1912 年起政务委员会中开始出现非官方成员, 人 数为 2 人, 且仍然由欧洲人担任。 之所以如此, 是由于当时殖民地政府 的官方语言均为英语, 所以即便是有关斐济人和印度人的事务也都必须 由欧洲人来代言, 这在斐济人中已经成为共识, 正如在 1914 年 5 月 25 日酋长委员会的争论中佩尼亚·卡达乌莱乌 ( Ratu Penaia Kadavulevu) 酋长所说: “ 我们应该有一个真正能说、 读和写英语的人, 因此我们需 要有一个欧洲人和一个本土的代表。 让我们向国王递交请愿状要求改变 有 专利证书, 我们要为我们的代表支付报酬。” ② 版 权 所 政务委员会的首任两名欧洲成员是 J B 特纳 ( J B Turner) 和亨 献 出 版 社 利·斯科特 ( Henry Scott) 。 作为殖民地本土社群的代表, 这两名非官 科 学 文 方成员虽然并不直接由殖民地政府雇用, 但他们能够将殖民地本土的情 社 会 况反映到政府的行政系统中, 这有利于逐步改善从戈登时期就确立的 “ 个人政府” 下政务委员会成员只对总督负责的情况。 这两名非官方成员并非由总督任命, 而是由立法委员会中选举的欧 洲人担任, 此举不仅打破了政务委员会成员全部为任命的规则, 而且使 作为总督两大助手的政务委员会和立法委员会产生了初步的联系, 类似 于后来内阁与议会的关系, 尽管只是非官方成员, 但毕竟是向着政治现 代化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四个变化与斐济 1914 年宪法有关。 1914 年 1 月 31 日颁布的新宪 法正式确定了政务委员会的架构, 即政务委员会由总督、 殖民地事务秘 书、 首席检察官、 总督根据英国殖民地大臣指示随时任命的其他人, 以 及 2 名非官方的欧洲成员构成。 与此同时, 由于宪法确定了印度人的公 民权, 加之印度人在斐济的经济地位日渐提高, 而 1916 年立法委员会 中已经出现了第一个被任命的印度人, 所以印度人要求在政务委员会拥 ① Ali Ahmed, “Aspects of Fiji Indian History, 1879 - 1939: A Society in Transition: Ⅱ”, Economic ② Clonial Secretarys Office ( CSO) Confidential File and Political Weekly, No 43, 1977, p 1828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斐济政务委员会转型研究 53 有代表的呼声逐渐增强。 到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 英国的殖民办公室曾 敦促斐济总督任命一个印度人代表, 当时的总督亚瑟·理查兹 ( Arthur Richards) 坚决予以拒绝, 他说: “ 一个人可以完全代表小商人、 小店 主或小农场主, 但如果他在思维上也有小商人的限制, 那他作为一个建 议者将是无用的。” ① 因此, 直到 1946 年, 政务委员会中一直没有印度 人的身影。 第五个变化则与斐济 1937 年宪法有关。 根据 1937 年的新宪法, 无 论政务委员会还是立法委员会, 其成员构成都必须体现依据任命的原则 和依据选任的原则的结合。② 斐济宪法的这一变化, 一方面体现了自 所 有 1912 年来政务委员会的变化趋势; 另一方面也与之前印度人为争取在 社 版 权 殖民地政府中享有与其他民族平等的权利, 尤其是与在政务委员会中的 献 出 版 代表权有直接关系。 不过, 印度人在这方面没能取得进展, 反倒是在 科 学 文 1943 年, 斐济族酋长拉拉·苏库纳 ( Ratu Sir Lala Sukuna) 因被任命为 社 会 斐济人事务部部长 ( Secretary for Fijian Affairs) 而得以进入政务委员 会, 从而结束了政务委员会成员全部是欧洲人的局面。 三 政务委员会组织架构的确立 1914 年改革后, 政务委员会的成员始终只有 4 名常设委员会成员 外加 2 名非正式成员, 成员全部都是欧洲人。 1943 年, 拉拉·苏库纳 以斐济人事务部部长的身份而被任命加入政务委员会, 成为政务委员会 近 70 年历史上第一个土著斐济成员, 也是第一个非欧洲人成员。 1946 年, 殖民总督的忠实随从、 1932 年提出立法委员会成员应该全部由任 命产生③的孔瓦尔·巴昌特·辛格 ( Kunwar Bachint Singh) , 经由总督 任命, 成为政务委员会中的第一个印度裔斐济人。④ 至此, 斐济三个主 ① ② ③ ④ DeryckScarr, Fiji: A Short History, Sydney: George Allen & Unwin, 1984, p 133 Alan Burns, Fiji,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63, p 128 Alan Burns, Fiji,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63, p 128 “ Committee to Advise on Closure of Nausori Mill” , The Fiji Times, February 3, 1958 5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要种族均在政务委员会中有了本社群的代表, 这为此后政务委员会向内 阁的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政务委员会成员实现对三个种族社群全覆盖的情况下, 1948 年 组成的新立法委员会按照总督布瑞恩·弗雷斯顿 ( Brian Freeston) 的授 意, 授权三个主要种族社群各自从其在立法委员会的 5 名非正式代表中 选择一人作为政务委员会成员, 任期三年。 由于土著斐济人社群的领袖 非常明确, 殖民政府的这一安排在土著斐济人社群中并没有引起太大反 应, 印度裔斐济人社群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形。 由于宗教、 文化和地域的 差异, 印度裔斐济人社群派别众多, 缺乏公认的领袖, 所以这一安排在 所 有 印度裔斐济人社群中引发了极大的关注, 因为一旦有人被选举出来进入 社 版 权 政务委员会, 无疑将会被视为印度裔斐济人社群的领袖。 献 出 版 面对这一巨大的荣誉, 1947 年进入立法委员会的 5 名印度裔斐济 会 科 学 文 人成员分成了两派, 两大巨头毗湿奴·德奥 ( Vishnu Deo) 、 A D 帕特 社 尔 ( Ambalal Dahyabhai Patel ) 分 别 提 名 自 己 为 候 选 人, 阿 米 · 钱 德 拉·维迪雅兰卡拉 ( Ami ChandraVidyalankar) 支持毗湿奴·德奥, 而 詹姆斯·马达范 ( James Madhavan) 则支持 A D 帕特尔, 两派可谓势 均力敌。 在这种情况下, M S 布克什 ( Mirza Salim Buksh) 的选择就 成了关键。 最初, M S 布克什认为无论 A D 帕特尔还是毗湿奴·德 奥都堪当此任, 难以决定支持谁, 一时之间陷入僵局。 对政治敏感的 A D 帕特尔率先反应过来, 他充分意识到 M S 布克什不会将自己看 作适合这一位置的人, 于是 A D 帕特尔又在提名名单中加入 M S 布 克什。 这种情况令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 M S 布克什大感意外, 投桃报 李, 他也转而支持 A D 帕特尔, 用 M S 布克什自己的话说, 他的这 一举动就是 “ 我把他给我的花环给他戴上” 。① 就这样, A D 帕特尔得 到了立法委员会中 3 人的支持, 顺利成为政务委员会的成员。 正是由于这样的过程和结果, 本来是盟友的 A D 帕特尔和毗湿 ① Brij V Lal, A Vision for Change: A D Patel and the Politics of Fiji, Canberra: ANU National Centr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 1997, p 111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斐济政务委员会转型研究 55 奴·德奥从此分道扬镳, 成为政治敌人, 毗湿奴·德奥所领导的派别宣 布在接下来的选举中都不会再支持 A D 帕特尔。 此后, 在 1950 年的 立法委员会选举中, 毗湿奴 · 德奥通过支 持 图 尔 西 · 拉 姆 · 沙 尔 玛 ( Tulsi Ram Sharma) 在西北选区击败 A D 帕特尔实现了复仇, 本以为 可以进入政务委员会, 没承想这一次是 A D 帕特尔的盟友詹姆斯·马 达范半路杀出, 成功当选政务委员会委员,① 并且 连 任 两 届。② 直 到 1956 年, 毗湿奴·德奥才实现了进入政务委员会的梦想。 此后, 政务委员会逐渐形成了全新的架构———由总督、 殖民地事务秘 书、 首席检察官、 财政部长 4 名常设委员, 以及总督任命的 6 名成员组成。 所 有 总督任命的这 6 名成员中, 3 名是来自立法委员会的非官方成员———欧洲 版 权 人、 印度人、 斐济人各一名, 由其种族社群在立法委员会的代表中挑选出 出 版 社 来, 其他 3 名成员则由总督根据自己的判断随意任命。③ 政务委员会的这 科 学 文 献 一组织架构, 尤其是其中来自立法委员会的 3 名非官方成员的安排, 使 社 会 掌握行政权的政务委员会和掌握立法权的立法委员会逐渐产生了联系, 标志着政务委员会迈出了向内阁转型的关键一步。 四 政务委员会向内阁转型的完成 政务委员会 1948 年的改革虽然使得三大种族社群都有了各自在政 务委员会中的代表, 但这些代表毕竟都是 “ 非官方成员” ,④ 并无实权。 此后, 总督罗纳德·加维 ( Ronald Herbert Garvey) 在 1956 提出的 “ 多 种族工作平台” 的设想虽然未能付诸实施, 但不啻为英国殖民政府对 斐济政治进行进一步改革的一种尝试。 到 1961 年初, 总督肯尼斯·迈道克斯 ( Kenneth Maddox) 提出建 ① Fiji Elections Archive, “ Elections for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Eastern Division 1929 - 1959” ,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October 25, 2009 ② Mamak Alexander Francis, Colour, Culture and Conflict: A Study of Pluralism in Fiji, Oxford: ③ Alan Burns, Fiji,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63, p 128 ④ Pergamon Press, 1978, pp 82 - 83 Alan Burns, Fiji,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63, p 128 5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议, 希望 1963 年的立法委员会选举 “ 可以在一个新的特许证下举行, 目标是为一个部长制———最初被称为会员资格制政府铺平道路———在这 一制度下立法委员会的非官方成员将被邀请承担监督政府部门的责任, 有利于政策形成并监督其实施, 所有这些都在集体负责的原则之下” 。① 他的这一建议有利于之前并无实权的政务委员会 “ 非官方成员” 获得 一定的权限。 如肯尼斯·迈道克斯总督所言, 会员资格制 ( Member System) 是 部长制政府的最初阶段, 是由英国政府为马来西亚自治而模仿内阁系统 的一种创造。 它源自英国殖民者 1949 年在马来西亚的社群联络委员会 权 所 有 ( Communities Liaison Committee, CLC) , 吸收来自不同社群的成员尤其 版 社 版 是社群的高层来讨论跟种族有关的敏感问题, 在包括公民权、 教育、 民 文 献 出 主和马来亚主权等一些妥协性问题上达成一致, 为马来西亚多种族的权 会 科 学 力分享和独立铺平了道路,② 并被认为是多种族政治合作的原型。③ 社 后来的发展也和肯尼斯·迈道克斯的期望完全一致。 先是 1963 年 宪法修订, 规定立法委员会三个种族社群的 6 名选举成员可以提名他们 各自社群成员中的两人进入政务委员会任职, 提名后仍然由总督任命, 从而将 1948 年每个种族社群提名一人的标准提高, 使得各主要社群尤 其是土著斐济人和印度裔斐济人可以有更多代表在政务委员会中发挥作 用。 接着在 1963 年新立法委员会组建之后不久, 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 就建议斐济引入 “ 部长制” , 以联系政务委员会的非官方成员和政府部 门的工作, 并且应举行一次会议来 “ 制定一个保留同英国持续联系并 在内部自治方向上有进一步发展的宪法框架” 。④ ① ② Brij V Lal, Islands of Turmoil: Elections and Politics in Fiji, 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 2006, p 12 Clive J Christie, Southeast As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Reader Tauris, London: I B Tauris, 1998, p 183 ③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 A History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④ J W Davidson, “ Constitutional Changes in Fiji” , The Journal of Pacific History, No 1, 1966,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147 p 166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斐济政务委员会转型研究 57 由于实行 “ 部长制” 的条件尚不成熟, 因此先引入会员资格制作 为过渡。 1964 年 7 月 1 日, 会员资格制正式被引入,① 一个会员系统的 政府建立。 在这个政府中, 斐济人、 印度人和欧洲人这三大主要社群各 自选出一名成员被赋予监督指导政府部门的部长职责。 土著斐济人酋长 卡米塞塞·马拉 ( Ratu Sir Kamisese Kapaiwai Tuimacilai Uluilakeba Mara) 被任命为自然资源部部长, 印度裔斐济人 A D 帕特尔被任命为社会服 务部部长, 欧洲人约翰·福尔维 ( John Neil Falvey) 被任命为通信和劳 动部部长。② 会员资格制下的三位部长虽然不像其他立法委员会成员一样可以被 所 有 立法委员会开除, 但仍然构不成威斯敏斯特意义上的内阁, 原因在于: 版 权 就职能而言, 他们只是殖民总督的官方建议者, 而不是现代意义上有行 出 版 社 政权的 “ 部长” ; 就负责对象而言, 他们只对任命他们的总督负责, 而 会 科 学 文 献 不对选举他们的立法委员会负责。 尽管如此, 1964 年 “ 会员资格制” 社 的引入仍被视为斐济迈向责任政府的第一步和重要跳板。 在此后的三年中, 时任总督弗朗西斯·杰克韦(Francis Derek Jakeway) 像对待部长一样对待上述 3 位成员, 准备责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 的到来。 如前所述, 1965 年 7 月伦敦宪法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终止英国殖民 统治的方式和立法委员会成员的产生方式,③ 而这两个中心议题其实都 与引入责任政府的宪法改革有关。 A D 帕特尔领导的印度裔斐济人要 求立即引入完全的自治, 按照普通名册普选产生一个完全选举的立法委 员会。④ 这些要求被土著斐济人代表团全部拒绝,⑤ 他们仍然担心如果 ① ② ③ ④ ⑤ 吕桂霞: 《 新版列国志·斐济》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年, 第 79 页。 Deryck Scarr, Fiji: A Short History, Sydney: George Allen & Unwin, 1984, p 133 Brij V Lal, Islands of Turmoil: Elections and Politics in Fiji, 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 2006, p 16 Legislative Council, Fiji, Debate on a Motion Arising from the Constitutional Conference in London,1965, p 633 Stephanie Lawson, The Failure of Democratic Politics in Fiji,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1, pp 170 - 171 5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印度裔斐济人主导的政府掌权, 他们将会失去对土地和资源的占有。① 然而, 英国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 决定让斐济自治并尽快引入部长制, 因此在此次会议修订的宪法中制定了增加选举代表的数量和放弃立法委 员会中官方多数的条款。② 意识到已经没有选择, 斐济酋长们只能接受, 并为争取他们理想的 结果而谈判。 经过联合党 ( The Federation Party) ③ 的一系列妥协, 应总 督弗朗西斯·杰克韦的要求而建立、 代表土著斐济人利益的联盟党最终 获胜, 在这种情况下, 杰克韦总督于 1967 年 9 月引入了责任政府。④ 责 任政府采用完全的部长制, 部长们集体负责行政决策, 所有部长对立法 有 委员会负责。⑤ 版 权 所 轻松赢得选举的联盟 党 领 袖 卡 米 塞 塞 · 马 拉 被 任 命 为 首 席 部 长 出 版 社 ( Chief Minister) , A D 帕特尔则被任命为反对党领导人 ( Leader of the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Opposition) ⑥。 至此, 政务委员会彻底完成了向内阁的转型。 五 政务委员会转型的动因 美国著名 政 治 学 家 西 里 尔 · E 布 莱 克 ( Cyril E Black) 曾 提 出 “ 政治现代化的七种范型” 理论, 笔者以为斐济所在的南太平洋地区完 ① ② ③ R K Vasil, “ Communalism and Constitution⁃making in Fiji ” , Pacific Affairs, No 1, 1973, p 22 J W Davidson, “ Constitutional Changes in Fiji ”, The Journal of Pacific History, No 1, 1966, p 167 关于该党的名称, 有联邦党和联合党两种译法, 此处依据 《 斐济现代史》 中 “ 联合党” 的译法。 参见 〔 美〕 J W 库尔特 《 斐济现代史》 , 吴江霖、 陈一百译, 广州: 广东人民 出版社, 1976 年, 第 218 页。 联合党是斐济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党, 1964 年 6 月 21 日 在劳托卡正式建立, A D 帕特尔任主席, S M 科亚为秘书长。 作为一个印度裔斐济人 社群的政党, 它主张多种族和谐发 展, 并提 出 了 “ 一 个 国 家, 一 个 民 族, 一 个 命 运” ④ ( One Country, One People, One Destiny) 的口号。 Kenneth Bain, “ Obituary: Sir Derek Jakeway” , The Independent, July 6, 2015 ⑤ J W Davidson, “ Constitutional Changes in Fiji ”, The Journal of Pacific History, No 1, 1966, ⑥ Brij V Lal, Islands of Turmoil: Elections and Politics in Fiji, 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 p 167 2006, p 20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斐济政务委员会转型研究 59 全符合第六种范型的特征。① 这些国家拥有非常发达的传统文化, 其政 治现代化转型始于殖民主义的刺激, 而殖民主义对巩固现代化领导的政 治权力又有不利影响, 因而不利于其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且其现代化道 路上常常充满政治暴力和经济困难。② 按照布莱克的理论, 斐济的政治 现代化属于后发型, 动因主要在于外部。 作为斐济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向 度, 政务委员会向内阁的转型历程正是英国殖民统治者有计划地推动的 结果。 斐济国王萨空鲍在 1871 年 6 月所建立的 “ 移民 - 斐济人政府” 或 “ 萨空鲍 - 移民政府” ,③ 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到 有 1874 年 10 月 10 日沦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 斐济三权分立的政治体系虽 社 版 权 所 然只存续了三年半, 但萨空鲍国王通过 《 割让契约》 将斐济的臣民转 献 出 版 交给了英国女王, 因此整个的政治架构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变化的只 会 科 学 文 是国王。 社 此后, 无论是草创政务委员会的临时总督罗便臣、 正式建立政务委 员会架构的第一任总督亚瑟·戈登, 还是改革政务委员会并将选举制引 入立法委员会的总督 H M 杰克逊, 他们都在致力于维护英国殖民统治 利益的同时, 将英国较为现代的政治理念和意识传布到斐济。 正如布莱 克所指出的, 对后发的现代化国家而言, “ 作为现代化始作俑者” 的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除 “ 入侵者的身份” 之外, 还 “ 承担起了现代化布道 者的角色” , 从而 “ 将现代的观念和体制传播到地球上的各个角落” 。④ 显然, 对殖民时代的斐济政治发展而言, 原本属于 “ 入侵者” 的英国 殖民者却又在不经意间扮演了 “ 布道者” 的角色, 将自己的政治体制 ① ② ③ ④ 陈明燕: 《 斐 济政治现代化进程研究 (1871 ~ 1970 年) 》 , 聊 城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017 年, 第 11 页。 〔 美〕 西里尔·E 布莱克: 《 现代化的动力》 , 段小光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第 170 ~ 171 页。 Colin Newbury, “ Biography and Patronage in Crown Colony Governorships: Sir Arthur Hamilton Gordon and ‘ Per⁃sonal Administration ’ ” , Journal of Historical Biography, No 9, 2011, p 20 〔 美〕 西里尔·E 布莱克: 《 现代化的动力》 , 段小光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第 181 页。 6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移植到斐济, 使得斐济很早就拥有了较为完善的宪法、 选举制、 议会制 等现代政治制度的要素, 进而为独立后斐济的政治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 使 “ 这块极其原始的土地上拥有了较先进的现代政治体系” , 开启 了斐济的 “ 政治现代化历程” 。① 1871 年至二战之前, 斐济的政治现代化是被英国殖民统治裹挟着 前进的, 这期间虽在不断进步, 但进展缓慢, 这自然是与英国殖民统治 者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有关, 毕竟发展太快会影响到他们对斐济的控 制, 因此殖民总督们每推进一小步都会小心翼翼, 反复与英国殖民地事 务部 ( Colonial Office) 商讨、 论证。 这种局面在二战之后发生了根本 所 有 性变化, 斐济的政治现代化进程突然加快, 短短二十余年就完成了从政 社 版 权 务委员会到内阁、 从立法委员会到议会的质变, 这自然也与英国殖民统 文 献 出 版 治政策的变化息息相关。 科 学 二战后, 一方面, 国际社会支持民族解放、 独立或者自治, 这给曾 社 会 经殖民地遍布全世界的 “ 日不落帝国” 以及其他在斐济有利益牵扯的 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国以巨大的压力, 迫使它们不得不顺势而为; 另一 方面, 英国在战争中元气大伤, 经济、 军事实力遭到严重削弱, 衰落之 势不可逆转, 这种衰落 “ 使得英帝国与自治领或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调 整不仅成为必要, 而且也变成了可能” ,② 于是在二战尚未结束的 1943 年, 英国就已经承诺 “ 引导殖民地人民沿着在英帝国范围内自治的道 路前进” 。③ 到二战结束后, 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 的, “20 世纪 50 年代是一个英国决定给予殖民地更大自治措施以使其 最终走向完全独立的时代” 。④ 斐济独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这种情况下, 英国明显表现出了从斐济抽身的意图, 对斐济的控 ① ② ③ ④ 雷芳、 张志兵: 《 南太平洋岛国现代化研究》 , 《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年第 9 期, 第 157 ~ 159 页。 吕桂霞: 《 新版列国志·斐济》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年, 第 78 页。 Brij V Lal, Islands of Turmoil: Elections and Politics in Fiji, 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 2006, p 14 Paul Reeves, “ The Making of the Fiji Constitution” , The Journal of the Polynesian Society, No 3, 1998, p 223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斐济政务委员会转型研究 61 制趋于放松, 罗伯特·诺顿 ( Robert Norton) 所谓 “ 斐济人在殖民政权 中的领导地位只是在英国人统治的最后 25 年才得以强化” ① 正是基于 此而言。 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得斐济政治在 1945 ~ 1970 年获得了突飞猛 进的发展, 政务委员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完成了向内阁的转型。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xecutive Council of Fiji during the Period of British Colonial Rule 出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Guan Shigang, Chen Mingyan 学 文 献 Abstract: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established in the period of the 社 会 科 Kingdom of Fiji had a new development in the colonial era, and the most prominent manifestation was the emergence of the Executive Counci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ecutive Council of Fiji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functions and powers from being only consultants at the beginning to gradually gaining real power, and the membership has changed from the initial appointment of all Europeans to the election of one representative for each of the three major ethnic groups in the country, and then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 membership system” , which was finally transformed into the Cabinet in 1967 This transformation process, which began in 1871, has been in a slow state before World War II, and suddenly accelerated and completed rapidly after World War II,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British colonial policy towards Fiji Keywords: Fiji; Executive Council;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① Robert Norton, “ ‘A Pre⁃eminent Right to Political Rule’: Indigenous Fijian Power and Multi⁃ethnic Nation Building”, The Commonwealt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o 6, 2012, p 522 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干维尔民族 分离主义运动析论 ∗ 贾馨玫∗∗ 版 权 所 有 赵少峰 献 出 版 社 摘要: 布干维尔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自治区, 寻求从巴新 学 文 分离的想法由来已久。 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极大 社 会 科 的利益冲突, 最终酿成了 20 世纪末的十年内战。 根据 2001 年 签订的 《 布干维尔和平协定》 , 布干维尔问题最终通过公投的 方式解决。 2019 年 11 月底, 布干维尔举行了独立公投, 97% 的民众选择脱离巴新政府。 布干维尔分离性公投事件主要是由 民族认同、 地区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引发的内部冲突。 若布干维尔脱离巴新政府独立建国, 势必会对地区形势产生重 大影响。 寻求折中办法是解决布干维尔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布干维尔 民族分离主义运动 巴布亚新几内亚 澳大利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 ( 简称 “ 巴新” ) 布干维尔自治区独立公投经过两 次延期之后, 终于在 2019 年 11 月 23 日至 12 月 7 日举行。 12 月 10 日, ∗ 本文得到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项目的支持。 ∗∗ 赵少峰, 博士,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 授; 贾馨玫,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本科生。 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干维尔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析论 63 布干维尔公民投票委员会主席伯蒂·艾恩 ( Bertie Ahern) 宣布投票结 果, 总投票数达到了 181067 票, 其中赞成独立的票数为 176928 票, 占 到了总数的 97 71% , 仅有 1 68% 的民众选择布干维尔获得更大的自治 权, 继续留在巴新政府。① 事实上, 21 世纪以来, 布干维尔的公投问题一直受到国际学者的 极大关注。 迈克尔·科尼什 ( Michael Cornish) 撰写了 《 布干维尔冲 突: 资源诅咒效应的经典结果?》 一文, 他以潘古纳铜矿的自然资源开 采为核心, 分析了布干维尔自治政府和巴新的冲突起因。② 约翰·布雷 斯韦特 ( John Braithwaite) 等学者出版了 《 和解与承诺架构———布干维 有 尔和平进程》 一书, 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的访谈, 详细地阐释了布干 社 版 权 所 维尔冲突以及和平建设的路径。③ 中国对布干维尔独立进程进行跟踪研 出 版 究的学者较少, 多数研究集中于布干维尔的铜矿开采。 如康妮编译的 科 学 文 献 《 两个人的战争———巴布亚新几内亚险被拖入血海中》 , 简要介绍了布 社 会 干维尔危机的过程及影响, 着重叙述了 “ 桑德兰事件” 。④ 王满的 《 太 平洋上的梦魇———从地缘因素看太平洋岛国政局动荡》 , 提及了布干维 尔独立的诉求, 限于论述主题, 没有进行深入研究。⑤ 庄文燕的 《 布干 维尔分离主义运动研究》 , 分析了布干维尔分离主义运动的动因。⑥ 郝 楠在布干维尔公投结果公布后发表 《 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干维尔公投独 立解析》 一文, 简要介绍了公投的情况和巴新与布干维尔之间存在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Bougainville Referendum: 97% Vote for Independence”, http: / / www abg gov pg / index php / news / read / bougainville⁃referendum⁃97⁃vote⁃for⁃independence, 最后 访 问 日 期: 2019 年 12 月 12 日。 “ The Bougainville Conflict: A Classic Outcome of the Resource⁃curse Effect?” , Peace & Conflict Monitor, October 2010, p 4 John Braithwaite, Hilary Charles Worth, Peter Reddy and Leah Dunn, Reconciliation and Architectures of Commitment⁃Sequencing Peace in Bougainville,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2010 康妮编译 《 两个人的战争———巴布亚新几内亚险被拖入血海中》 , 《 国际展望》 2000 年第 12 期。 王满: 《 太平洋上的梦魇———从地缘因素看太平洋岛国政局动荡》 , 《 世界知识》 2001 年 第 8 期。 庄文燕: 《 布干维尔分离主义运动研究》 , 聊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17 年。 6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矛盾。① 本文集中分析布干维尔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 探讨独 立运动背后的动因, 并预测该地区的未来走向。 一 布干维尔分离主义运动的历史缘起 布干维尔自治区 ( Autonomous Region of Bougainville) 位于巴新东 部所罗门群岛的最北端, 由布干维尔岛② 及邻近的小岛组成, 是距巴新 大陆最偏远的岛屿, 总面积约 9384 平方公里, 约占巴布亚新几内亚陆 地面积的 2% , 自治区连同附属岛布卡岛在内约有 25 万人, 不到巴新 有 总人口的 4% 。 该地区存在 21 种不同的语言, 同时存在 8 种亚语言以及 版 权 所 39 种方言。 布干维尔为巴新唯一的自治区, 布卡 ( Buka) 是其临时首 献 出 版 社 府所在地。③ 科 学 文 无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语言文化上, 布干维尔都更倾向于所 社 会 罗门群岛, 其后来成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部分, 实则是殖民统治的 结果。 1885 年, 德、 英两国分别占领北所罗门群岛和南所罗门群岛。 1889 年, 英国以其在萨摩亚的权益换取了除布干维尔以外的全部所罗 门群岛, 布干维尔岛成为德属新几内亚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 国战败, 国际联盟委托澳大利亚统治新几内亚, 布干维尔作为新几内 亚的一部分开始接受澳大利亚的托管统治。 1949 年, 澳大利亚当局将 巴布亚、 新几内亚合并成一个行政单位, 称巴布亚新几内亚。 1973 年 12 月 1 日, 巴新实行内部自治, 并在 1975 年 9 月 16 日脱离澳大利亚 宣布独立。 布干维尔岛、 布卡岛及其附属岛屿于 1974 年成立了省政 府, 称北所罗门省 ( 布干维尔省) 。 1975 年 9 月 1 日, 布干维尔省抢 在巴新之前单方面宣布独立, 建立北所罗门共和国。 然而这个国家独 ① 郝楠: 《 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干维尔公投独立解析》 , 察哈尔学会, 2019 年 12 月 12 日, ② 1768 年, 法国航海家路易斯·安托万·德·布干维尔 ( Louis Antoine De Bougainville) 发 ③ Autonomous Bougainville Government, http: / / www abg gov pg / about / history, 最 后 访 问 日 http: / / www charhar org cn / newsinfo aspx? newsid = 15589。 现该岛并命名。 期: 2019 年 7 月 10 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干维尔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析论 65 立不到四个月就宣布失败, 再次成为巴布亚新几内亚下辖的布干维尔 自治区。 澳大利亚在统治巴新近 70 年里实行种族隔离政策, 尤其是在教育 领域。 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 巴新才拥有第一所大学。 澳大利亚还一度 限制巴新土生居民就读法律、 医疗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① 意在加强对 该国的控制, 巩固自己 “ 大家长” 的地位。 布干维尔岛民对这种统治 模式颇为不满, 其分离思想早在 20 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 1953 年, 布 干维尔岛民曾趁联合国代表团参观该岛时, 向其表达了脱离巴布亚新几 内亚、 与所罗门群岛联合的愿望, 但并未得到联合国的支持。 1962 年, 所 有 联合国代表团再次访问布干维尔时, 纳索伊 ( Nasioi) 地区岛民重提对 版 社 版 权 澳大利亚托管统治的不满, 请求联合国将托管统治权由澳大利亚转移至 献 出 美国, 同样未得到联合国的正面回应。 澳大利亚由于巴新自治权的进程 会 科 学 文 过慢而受到了联合国的批评, 这迫使澳大利亚调整托管政策。 1964 年, 社 第一届以巴新人为主的议会产生, 布干维尔也在议会中得到一个席位, 在地区大选中获胜的保罗·拉普 ( Paul Lapun) 成立了布干维尔岛第一 个政治联盟。 澳大利亚在放权的同时加紧了对布干维尔矿产的勘探。 1967 年, 澳大利亚政府与澳大利亚力拓公司签署了 《 布干维尔铜矿协定》 , 决定 开发潘古纳铜矿。 该协定使布干维尔与澳大利亚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1968 年, 第一批完成大学教育的布干维尔学生联合部分职员和政客在 首都莫尔兹比港成立了蒙卡斯协会 ( The Mungkas Association) , 主张布 干维尔人民有权选择与巴新分离, 并首次提出了全民公投。 保罗·拉普 为解决矿区周围日益严重的土地问题, 于 1969 年 4 月建立了名为那皮 达考·那威图 ( Napidakoe Navitu) 的组织。 随着时间的推移, 该组织 开始倡导布干维尔从巴新分离, 寻求更大的自治。 1970 年, 该组织举 行了一次非官方公投, 结果显示矿区附近多数人支持独立, 而布干维尔 ① 王潇、 曲翔宇: 《 澳大利亚为啥惹南太岛国不高兴》 , 《 环球时报》 2019 年 8 月 30 日, 第 7 版。 6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岛北部和布卡岛的居民独立意愿并不强烈。 由此可见, 20 世纪 60 年代 末到 70 年代初, 布干维尔独立还未形成普遍共识。 1972 年, 在去殖民化浪潮的推动下, 巴新首次成立了由本国人领导的 政府。 巴新领导人为逐步消除布干维尔的分离主义意识, 支持布干维尔人 高水平参政, 4 名布干维尔代表中有 3 人居于政府的重要位置。 但是, 布干 维尔要求独立的呼声并未停止, 反而愈演愈烈。 1973 年, 布干维尔的地方 议会联合其他政治组织领导人组成了布干维尔特殊政治委员会, 主要目的 是同巴新政府协商布干维尔未来的地位问题。 1975 年 5 月, 由于中央政府 和布干维尔代表未在布干维尔过渡省政府的财政问题上达成共识, 谈判破 所 有 裂。 不久, 布干维尔临时省政府内部就独立问题达成共识, 岛内各地相继 版 社 版 权 爆发了支持独立的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 1975 年 9 月 1 日, 布干维尔单方 献 出 面宣布成立北所罗门共和国。 布干维尔岛独立之初, 巴新政府并未在意, 社 会 科 学 文 直到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西岛区发表声明, 希望加入新成立的 “北所罗 门共和国” 后, 巴新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为挽回布干维尔岛, 巴 新政府联合澳大利亚及联合国进行商议斡旋。 1975 年 10 月, 巴新宣布暂停 向布干维尔临时省政府支付相关补助资金。 布干维尔迫于重重压力, 于 1976 年 2 月宣布回归巴布亚新几内亚。 双方于 8 月 7 日签署 《布干维尔协 定》, 正式确立了省和国家的关系, 巴新恢复了对布干维尔的资源供给。 随 后, 巴新政府制定了较为系统的有关省政府的法律。 此次独立失败激化了布干维尔与巴新之间的矛盾, 而这种矛盾在铜 矿的开采问题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20 世纪 70 ~ 80 年代, 铜矿向巴新 政府提供的资金约占政府总收入的 17% ,① 为刚刚独立的巴新政府提供 了巨大支持。 到 1989 年被迫关闭之前, 布干维尔潘古纳铜矿位列当时 世界第五大铜矿。② 由于布干维尔岛内铜矿创下了该国近半数以上的出 ① 布干维尔铜业有限公司官网, http: / / www bcl com pg / history⁃panguna⁃mine / , 最后访问 ② 《巴新矿产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2007 年 4 月 16 日期: 2019 年 8 月 11 日。 日, http: / / pg mofcom gov cn / article / ddgk / zwjingji / 200704 / 20070404542864 shtml, 最后访问日 期: 2019 年 8 月 20 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干维尔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析论 67 口额和全国财政收入的 1 / 5, 而巴新政府并未将其用于改善该岛居民生 活与恢复矿区生态环境, 所以岛民愈发排斥采矿行为。 1979 年, 为了 促进当地人与布干维尔铜矿公司之间协商, 被矿区占领土地的土地所有 者联合建立了潘古纳土地所有者协会。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协会内部 成员因分配不公而产生分歧。 土地所有者集团内部关于潘古纳矿经济利 益分配的争端是引起布干维尔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① 1988 年 8 月成立 新潘古纳土地所有者委员会。 1988 年是布干维尔岛居民积压已久的反 感情绪彻底爆发的一年。 岛民自行组建武装队伍, 对矿业公司的采矿工 作进行骚扰和破坏, 巴新政府被迫关闭矿山, 随后出动军队对布干维尔 有 岛主要城镇与矿区实施宵禁, 希望以此遏制冲突扩大的趋势。 布干维尔 社 版 权 所 激进分子得到了五十托伊组织 ( Fifty Toea Movement) ② 成员以及当地 献 出 版 犯罪集团的支持。 1990 年, 布干维尔革命军成立, 岛民向全世界宣布 会 科 学 文 成立 “ 布干维尔临时政府” , 虽然巴新政府在内战爆发的第一时间就派 社 出军队进行镇压, 但由于所罗门群岛政府的干预, 这场内战持续了整整 十年, 直到 1998 年 《 停火协议》 以及一系列协议相继签订,③ 战火才 得以平息。 内战与武装冲突对布干维尔岛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 近 4 万 名岛民流离失所, 2 万人为独立付出了生命代价。 二 《 布干维尔和平协定》 与独立公投 2001 年 8 月 30 日, 在联合国的持续斡旋之下, 巴新政府与布干维尔 达成全面和平的 《布干维尔和平协定》, 双方做出让步, 巴新从布干维尔 撤出武装力量, 同意布干维尔省在宪法框架内建立自治政府, 布干维尔 ① ② ③ Colin Filer, “The Bougainville Rebellion, the Mining Industry and the Process of Social Disintegration in Papua New Guinea”, Canberra Anthropology, Vol 13, No 1, 1990, pp 1 - 39 五十托伊组织 ( Meekamui Onoring Pontoku) 是崛起于布干维尔岛中部地区的激进主义团 体, 也称为神圣地守卫组织 ( Government of the Guardians of Sacred Land) 。 Sue Lauer, “ Bougainvile Case Study” , PNG⁃Australia Development Program, April 2, 2002, p 24, https: / / www arob education gov pg / case - study / ssd - tc - 3 - bougainville - sase - study - additional pdf 6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也获得了在自治政府成立 10 ~ 15 年就未来政治地位举行公投的权力。 支撑协定 签 署 并 维 持 的 三 大 支 柱 为 自 治、 武 器 处 置 以 及 公 民 投 票。① 在自治方面, 布干维尔自治政府在巴新制定的布干维尔宪法下运 作, 并有权在 “ 国家宪法” 允许的基础上日益增强对权力、 职能、 人 员和资源的控制。 布干维尔可以建立独立的政府机构、 进行政府选举、 制定法律、 建立法院、 提供公共服务和警察服务等。 对武器的处置是布 干维尔战后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协议规定, 武器处置计划分阶段进 行, 巴新政府撤出留在布干维尔的国防部队和警察机动部队, 由前战斗 指挥官和联合国布干维尔观察团共同看管武器。② 协定同时保证全民投 所 有 票的顺利进行, 并规定公投不得早于 2015 年 6 月中旬, 也不得迟于 版 社 版 权 2020 年 6 月中旬, 公民投票的内容必须包括选择布干维尔是否独立。 文 献 出 该协定没有提到如果布干维尔公投不成功, 双方政府应如何处理。 这在 会 科 学 后续的补充条款中进行了增补, 即按照目前的自治安排, 推迟到下一次 社 全民投票之后再做独立决定, 或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实现独立等。③ 《 布干维尔和平协定》 的签署是布干维尔要求独立进程中的一个重 大事件, 标志着 “ 持久暴力和敌对行动的结束, 以及 ( 布干维尔人) 管理自己事务的新纪元的到来” 。④ 2005 年, 巴新议会批准了 《 布干维 尔宪法》 , 布干维尔自治政府正式成立。 自治政府向民众许诺 2019 年 6 月 15 日举行全民独立公投。 2019 年 3 月 1 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与 布干维尔自治政府联合宣布将公投推迟至 10 月 17 日。 布干维尔自治政 府出于资金和公民动员等方面的考虑, 再一次调整公投时间, 延期至 11 月 23 日举行。 ① ② ③ ④ Autonomous Bougainville Government, http: / / www abg gov pg / about / faqs,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7 月 4 日。 Bougainville Peace Agreement, August 30, 2001, pp 1 - 2, http: / / www abg gov pg / uploads / documents / BOUGAINVILLE_ PEACE_ AGREEMENT_ 2001 pdf “ Important Decisions to make before the Referendum ”, http: / / www abg gov pg / uploads / documents / Fact_ sheet _ - _ BPA _ JOINT _ KEY _ MESSAGES _ - _ English compressed _ % 281%29 pdf 参见 Oseah Philemon, “Key to Deal with House”, Post⁃Courier (054), August 2001, p 5。 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干维尔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析论 69 中央和地方政府均就公投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 包括宣传、 选民的 动员以及资金的筹备、 政府权力的交接等。 布干维尔全境共设 33 个选 区, 政府通过收音机、 报纸、 电视、 手机等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① 为 确保更多岛民能够参与公投, 布干维尔全民公投委员会于 10 月 15 日宣 布, 如果选民在投票期间不能到达投票站, 可以使用邮寄方式进行投 票,② 解决了地域限制投票的问题。 针对资金缺乏的问题, 美国、 澳大 利亚、 新加坡、 日本联合向布干维尔自治政府提供了 200 万美元的援 助, 巴新政府作为最大的出资方, 向其支付了 540 万美元。③ 此外, 巴 新政府还表示会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出资 2000 万基那用 所 有 于布干维尔的道路建设。④ 2019 年 9 月 11 日, 巴新政府向布干维尔自 社 版 权 治区政府移交增税权力, 这有助于自治区政府根据自身需要制订发展计 献 出 版 划。⑤ 公投前, 布干维尔自治区政府主席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通过了 科 学 文 联合声明,⑥ 进一步确保了全民公投的顺利开展。 布干维尔独立公投结 社 会 束, 97 71% 的民众倾向于独立, 但是尚需经过巴新国会的最终审议。 布干维尔自治区政府面临四大难题, 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布干维尔与巴新政府的关系不稳定。 20 世纪初所达成的和平 协定建立在双方相互妥协的基础之上, 巴新政府不希望布干维尔全民投 ① Autonomous Bougainville Government, http:/ / www abg gov pg / index php / news / read / referendum⁃ ② “ Applications for Postal Voting Open ” , http: / / www abg gov pg / index php / news / read / brc⁃ ③ ④ ⑤ ⑥ awareness⁃through⁃mobile⁃phones1,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9 月 30 日。 applications⁃for⁃postal⁃voting⁃open,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0 月 20 日。 《 美国联合盟友出资确保布干维尔进行独 立公投》 , https: / / www voachinese com / a / US⁃ Edges⁃China⁃out⁃of⁃race⁃to⁃fund⁃Bouganville⁃Independence⁃vote⁃20191016 / 5126041 html, 最 后 访问日期: 2019 年 10 月 18 日。 “ K20 Million to Support Road Infrastructure in Bougainville ” , http: / / www abg gov pg / index php / news / read / k20⁃million⁃for⁃bougainville⁃major⁃roads, 最后访 问 日 期: 2019 年 9 月 17 日。 “ Revenue Raising Powers to be Transferred to Bougainville ” , http: / / www abg gov pg / index php / news / read / revenue⁃raising⁃powers⁃to⁃be⁃transferred⁃to⁃bougainville, 最后访问 日 期: 2019 年 9 月 15 日。 “ JSB News: Endorsement Reached on Key Issues ” , http: / / www abg gov pg / index php / news / read / jsb⁃news⁃endorsement⁃reached⁃on⁃key⁃issues,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9 月 15 日。 7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票的结果具有法律效力。① 当前, 布干维尔和巴新政府在许多问题上仍 未达成一致, 尤其是在土地利用方面。 巴新法律及司法部门的一名高级 官员曾表示: “ 土地利用和土地调解将决定这个国家的成败。” ② 双方政 府皆同意, 土地所有者、 环境管理、 外国投资、 就业以及矿区使用费和 赔偿的分摊等问题必须在采矿开始之前解决, 否则将大大增加重新发生 冲突的风险。③ 此外, 布干维尔一旦独立, 铜矿管理权被布干维尔自治 区政府收回, 势必会影响巴新政府的财政收入。 巴新政府担心如果议会 顺利通过布干维尔独立的议案, 其他省份将会效仿布干维尔寻求独立的 行为。 目前巴布 亚 新 几 内 亚 每 年 都 有 数 百 人 在 部 落 冲 突 中 丧 生, 约 所 有 20% 的人口受到影响, 其中在高地地区表现尤为明显。④ 巴新政府担忧 版 社 版 权 南部高地可能会演变成 “ 另一个布干维尔” , 从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安 文 献 出 全。 因此, 如果布干维尔人民投票支持独立的愿望无法与巴布亚新几内 社 会 科 学 亚政府达成一致, 那么布干维尔问题可能会引发另一场区域性危机。 二是布干维尔缺乏独立运行国家的能力。 这首先体现在布干维尔难 以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经济体。 布干维尔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个低收 入地区, 其内部经济运行主要依靠自给自足的农业, 出售可可、 海产 品, 以及进行小规模采矿所获得的利润。⑤ 潘古纳铜矿的关闭、 相关企 业的损失以及战争造成的破坏, 都严重削弱了布干维尔强大的经济基 础。⑥ 当前, 自治区政府的财政资金由巴新政府拨付。 2019 年, 由于巴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Important Decisions to Make before the Referendum ”, http: / / www abg gov pg / uploads / documents / Fact_ sheet _ - _ BPA _ JOINT _ KEY _ MESSAGES _ - _ English compressed _ % 281%29 pdf Matthew Allen and Rebecca Monson, “ Land and Conflict in Papua New Guinea: The Role of Land Mediation” , Security Challenges, Vol 10, No 2, 2014, p 2 Winerford Toreas, “All Bougainvilleans must Decide”, Papua New Guinea Post, March 15, 2013 Benjamin Reilly, “Ethnic Conflict in Papua New Guinea”, Asia Pacific Viewpoint, Vol 49, No 1, April 2008, pp 12 - 22 “Bougainville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 2018 - 2022 ”, Directorate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Department of the President and Bougainville Executive Council, February 19, 2018, p 32, http: / / www abg gov pg Anthony J Regan, “ Bougainville: Large⁃scale Mining and Risks of Conflict Recurrence”, Security Challenges, Vol 10, No 2, 2014, pp 77 - 78 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干维尔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析论 71 新政府没有按时给予资金, 布干维尔自治区政府出现了欠薪的问题, 这 极大地冲击了政府威信, 也打击了布干维尔的公投信心。 独立公投第一 次延迟时, 布干维尔自治区政府主席约翰·莫米斯 ( John L Momis) 就 曾批评过巴新政府发放经费缓慢。① 财政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布干维尔 独立的致命因素。 此外, 布干维尔还面临着更为棘手的经济问题, 主要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 矿物能源、 中小企业发展等。 解决失业问题 是布干维尔面临的重大挑战。② 除经济上的困难外, 布干维尔自治区政 府在教育、 健康、 妇女及儿童、 青年发展、 娱乐及体育、 退伍军人的安 置、 教会、 媒体传播、 环境与气候、 文化习俗的传承、 城市化等方面也 所 有 存在种种困难。③ 版 权 三是布干维尔不能维持稳定的政治局面。 自治区政府和中央政府都 献 出 版 社 承认销毁武器是公投的前提。 《 布干维尔和平协定》 中规定了战后武器 科 学 文 的安置措施, 规定武器须在联合国布干维尔观察团的监督下储存并销 社 会 毁。④ 2005 年 5 月, 联合国布干维尔观察团宣布武器处置计划的执行工 作已经完成, 并于 2013 年向布干维尔全民投票委员会报告了武器处置 情况。 2018 年, 巴新中央政府已向国家布干维尔事务协调办公室拨付 120 万基那, 并将继续为未来 3 年实施四期的武器销毁计划提供资金, 同时向美国、 澳大利亚、 日本申请援助以销毁二战残余武器。⑤ 2019 年 8 月 29 日, 莫米斯在议会会议上发言时再次强调武器处置问题, 希望 ① ② ③ ④ ⑤ 约翰·莫米斯 ( John L Momis) 发表的就职演讲, 参见 http: / / www abg gov pg / uploads / speeches / INAUGURATION% C2% A0OF _ THE _ 3RD% C2% A0% C2% A0AUTONOMOUS _ BOUGAINVILLE_ GOVERNMENT pdf。 Kenneth Gorethy, “ ABG Faces Setback” , Papua New Guinea Post, July 25, 2011 “Bougainville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 2018 - 2022 ”, pp 18 - 30, https: / / bougainvillenews files wordpress com/ 2018/ 06/ bougainville⁃strategic⁃plan⁃2018 -2022 pdf “Letter Dated 22 October 2001 from the Secretary⁃General Addressed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https: / / peacemaker un org / sites / peacemaker un org / files / PG_ 010830_ Bougainville PeaceAgreement pdf 《巴新签署决议推进布干维尔公投》,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大使馆经济商务 处, 2018 年 7 月 3 日, http: / / pg mofcom gov cn / article / jmxw / 201807 / 20180702762202 shtml,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7 月 16 日。 7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向联合国申请维和部队, 确保公投顺利举行。① 尽管布干维尔自治区政 府自 2001 年以来一直在努力解除民众的武装力量, 但许多部落武装团 体以及当地土地所有者选择放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虽然他们没有重型 武器, 但是拥有砍刀和小型武器, 以及自制的手榴弹或炸弹, 可以纵火 或者抢劫财物。② 武器的存在仍是扰乱布干维尔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 四是澳大利亚政府施压。 自 1975 年以来, 澳大利亚一直与巴新保 持着 “ 特殊关系” 。 澳大利亚视巴新为 “ 战略性伙伴” , 2018 年以前每 年向巴新提供约 3 亿澳元的援助, 2018 ~ 2019 年增长到 5 78 亿美元, 2019 ~ 2020 年突破 6 亿澳元。③ 澳大利亚是巴新最大的贸易伙伴与投资 所 有 国, 其投资总额约占巴新所有外资的 2 / 3, 双方在国防、 商业、 政治及 社 版 权 文化等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④ 布干维尔作为巴新的一部分, 自然 文 献 出 版 也接受并依赖于这种援助。 莫米斯在发表就职演讲时曾明确指出: “ 我 会 科 学 们主要依靠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赠款和捐助资金———特别是来自澳大利亚 社 的资金。” ⑤ 2019 ~ 2020 年, 澳大利亚向布干维尔提供了约 3630 万澳元 援助资金, 用于布干维尔的公投活动、 经济发展、 和平建设等。⑥ 然 而, 澳大利亚提供经济援助的目的是扩大地区影响力。 曾留学于澳大利 亚的巴新医生科尼利乌斯·皮拉在接受 《 环球时报》 记者采访时表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Weapons Disposal Vital for Bougainville Referendum: President Momis ”, http: / / www pina com fj / index php? p = pacnews&m = read&o = 2347176275d6893b29e01a9f5a5f76,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9 月 5 日。 “ IHS Market, Bougainville Independence Referendum ” , https: / / ihsmarkit com / research⁃ analysis / bougainville⁃independence⁃referendum html,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8 月 3 日。 “ Overview of Australias Aid Program to Papua New Guinea” , https: / / dfat gov au / geo / papua⁃ new⁃guinea / development⁃assistance / Pages / papua⁃new⁃guinea aspx,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2 月 1 日。 John Roberts, “ Reporting Military Conflict and Human Rights Abuse: The Australian Press and Bougainville, 1996 ” ,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and Planning Faculty of the Constructed Environment RMIT University Melbourne, March 2002, p 6 John Momis, Bougainville Mining(Transitional Arrangments) Bill 2014, https: / / asopa typepad com/ files / hon⁃john⁃momis - - - bougainville⁃mining⁃bill⁃2nd⁃reading⁃speech⁃8⁃august⁃2014 pdf “Australian Assistance to the Autonomous Region of Bougainville”, https: / / dfat gov au / geo / papua⁃ new⁃guinea / Pages / australian⁃assistance⁃to⁃bougainville aspx#improving⁃effective⁃governance, 最后访 问日期: 2019 年 12 月 1 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干维尔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析论 73 “ 澳大利亚人是给了我们援助, 但索取的也多, 我们国家的矿产、 能源 等资源都被他们控制, 巴新自己却捞不到多少好处。 几十年了, 巴新还 是一个贫穷的国家。” ① 巴新当地商人也认为, 虽然巴新是个独立国家, 但事实上很多政策都受到澳大利亚的影响, 特别是在能源矿产、 交通运 输、 司法等领域。② 澳大利亚出于在南太平洋地区利益考虑, 表现出越 来越强烈的不安。 2019 年 6 月 18 日,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马里斯·佩恩 访问布干维尔, 他表示独立投票会破坏地区稳定。 澳大利亚担心, 巴新 中央政府和布干维尔之间的和平局面一旦被破坏, 周边地区的稳定性也 社 版 权 布干维尔分离主义运动形成的动因 文 献 出 版 三 所 有 将会受到强烈冲击。 社 会 科 学 布干维尔要求独立的声音, 自澳大利亚托管巴新开始就从未停止 过, 潘古纳铜矿的开采更加剧了当地居民与巴新政府、 澳大利亚政府间 的矛盾。 岛内居民之所以渴望脱离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统治实现独立, 主 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 布干维尔居民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人难以产生认同。 布干维尔 岛距巴布亚新几内亚大陆 900 多公里, 处于偏远地带。 由于更接近所罗门 群岛, 布干维尔居民在身体特征、 文化、 宗教等方面与所罗门群岛居民 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历史上也曾长期归属于所罗门群岛, 与巴布亚新几 内亚政府关系疏远。 例如, “红皮肤” 是巴布亚人、 新几内亚人重要的标 志之一, 而布干维尔居民肤色多为乌黑色, 与巴新大陆上的居民大为不 同。 在宗教信仰方面, 布干维尔地区居民信仰天主教, 而负责布干维尔 教育事业的卫理公会和天主教都听命于所罗门群岛, 这使得布干维尔与 ① ② “Australian Assistance to the Autonomous Region of Bougainville”, https: / / dfat gov au / geo / papua⁃ new⁃guinea / Pages / australian⁃assistance⁃to⁃bougainville aspx#improving⁃effective⁃governance, 最后访 问日期: 2019 年 12 月 1 日。 王潇、 曲翔宇: 《 澳大利亚为啥惹南太岛国不高兴》 , 《 环球时报》 2019 年 8 月 30 日, 第 7 版。 7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所罗门群岛的关系更加密切。 巴新大陆与布干维尔之间因德国与英国的 殖民地边界协议才开始产生政治联系, 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布干维尔 岛长期处于实质性的自治状态, 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一个独立实体, 岛民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 受制于巴新宪法的规定, 布干维 尔自治区政府权力仍然十分有限, 没有足够的征税权和对土地、 自然资 源的控制权, 这使得岛民更加坚定了谋求独立的思想。 第二, 南太平洋地区的非殖民化运动增强了布干维尔居民的独立意 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南太平洋地区加快了追求平等、 独立的步伐。 1946 年, 所罗门群岛为追求更大程度的自治和社会福利, 爆发了 “ 马 有 辛加统治运动” , 这无疑对布干维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联合国也适时 版 权 所 对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给予了支持。 1960 年, 第 15 届联合国大 文 献 出 版 社 会通过并发表了 《 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 。 1962 年, 西萨摩 科 学 亚宣布独立, 太平洋地区从此进入非殖民化运动快速推进的时期, 太平 社 会 洋岛国先后宣告独立。 20 世纪 90 年代苏联解体后, 以民族分离主义运 动为主流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 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浪潮影响 到布干维尔, 岛民开始思考自身命运。 同样, 新喀里多尼亚和法属波利 尼西亚出现的独立公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 矿区利益分配不公以及采矿造成的社会、 环境问题是布干维 尔谋求独立的直接原因。 潘古纳铜矿作为当时所勘探到的世界最大的露 天铜金矿区之一, 20 世纪 80 年代矿物年销售净额约为 1 9 亿基那, 所 带来的收入占到自治区总收入的 40% , 为当地居民提供了 2000 多个就 业岗位。① 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 巴新政府允许澳大利亚在此地区进行 大规模采矿作业。 这为澳大利亚铜矿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仅 1988 年, “ 该公司共采矿石 4800 万吨, 产铜 17 82 万吨、 金约 15 55 吨, 公 司收入为 5 亿美元以上, 税后盈利为 1 15 亿美元” 。② 采矿活动起初是 ① ② Sue Lauer, “Bougainville Case Study”, PNG⁃Australia Development Cocperation Program, April 2, 2002, p 1, https: / / www arob edacaton gov pg / case_ stady / ssd - tc - 3 - bougainuille - sase - study - additional pdf 石恩元: 《 布干维尔公司的潘古纳铜矿关闭》 , 《 采矿技术》 1990 年第 19 期。 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干维尔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析论 75 被矿区附近居民接受的, 但 “ 当村民们意识到他们的土地可能处于危 险之中, 并且他们是站在天文数字的财富上时, 他们惊讶地发现, 采矿 收益属于国家, 而不是他们” 。① 根据 1967 年巴新政府与布干维尔铜矿 有限公司签署的 《 布干维尔铜矿协议》 , 澳大利亚补偿巴新政府及布干 维尔岛民出口金额的 1 25% , 其中, 巴新政府分得了 95% 的利益, 矿 区土地所有者仅得到了剩下的 5% 。 同时, 采矿导致布干维尔土地污 染、 河流污染、 海洋污染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 每天约有 15 万吨 岩石废料和尾矿从矿区排出” 。② 残渣顺河流扩散, 流域内农作物减产, 动物灭绝, 流入海湾后极大地影响了三角洲地区附近居民生活和海洋生 所 有 物的生存环境。 利益分配不公和环境破坏, 使中央政府和地方之间的冲 学 文 域内外国家的介入与布干维尔的未来走向 社 会 科 四 献 出 版 社 版 权 突越发不可调和。 独立是布干维尔岛民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追求的目标。 但是, 布干 维尔自身并没有做好运行一个国家的准备, 公投结果公布后的四个月, 双方仍处于商谈之中,③ 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布干维尔人口匮乏, 土地 面积狭小, 军事力量薄弱, 难以形成自己的武装力量, 因而容易沦为大 国新的博弈地点。 美国、 法国、 英国、 新西兰等在南太平洋地区拥有海 外领地, 布干维尔的分离主义运动已经引起了大国关注, 未来极有可能 成为地区争锋的焦点。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使太平洋岛国相继沦为殖民地。 二战结束后, 这 一区域主要实行托管制, 各国相继展开去殖民化运动。 除了 14 个已经 宣布独立的岛屿国家外, 还有众多尚未独立的岛屿地区。 布干维尔独立 ① James Griffin, “ Bougainville: A Challenge For The Churches ”, Catholic Social Justice Series, ② John Braithwaite, Hilary Charlesworth, Peter Reddy, Leah Dunn, Reconciliation and Architectures of ③ No 26, 1955, p 11 Commitment: Sequencing peace in Bougainville,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2010, p 14 http: / / www pina com fj / index php? p = pacnews&m = read&o = 11332278335e6ad6ed8fdaf1cb0220 7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运动作为南太地区及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将会掀起新一轮 去殖民化的热潮, 法属新喀里多尼亚及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丘克州等地 区也计划在 2020 年进行独立公投。 这一连锁反应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作为南太地区的 “ 大家长” 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前托管者, 澳大利亚 首当其冲。 布干维尔独立是对澳大利亚在南太地区威信的挑战, 会削弱 其在布干维尔的既得利益。 布干维尔自 2001 年成为巴新的自治区以来, 在近 20 年后仍有近 98% 的人民希望独立。 尽管巴新政府给予布干维尔地区一定的财力支 持, 但布干维尔目前仍未达到巴新经济的平均水平, 并常常指责巴新政 所 有 府放款不积极。 布干维尔的独立运动刺激了南太地区甚至世界其他地区 社 版 权 的独立运动, 而拥有海外属地的大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必定要审视自 献 出 版 己的统治方式, 加强对属地的控制, 在强调统治力的同时充分尊重当地 科 学 文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给予相应的人力、 物力及财力的支持, 帮助当地发 社 会 展经济, 改善民生, 达到 “ 双赢” 的效果。 布干维尔和巴新都处于矛盾之中。 从布干维尔方面来看, 布干维尔 收入仅达到巴新国内平均水平的 56% ,① 自给自足的前景并不乐观, 在 短期内完全脱离巴新的控制并不现实。 从巴新方面来看, 若巴新国会以 法律理由阻止布干维尔的独立进程, 将会导致布干维尔自治区政府与巴 布亚新几内亚政府之间关系恶化, 增加其单方面脱离的风险,② 还可能 引发新的暴力事件。③ 布干维尔如果成功独立, 对巴新政府是一次极大 的冲击, 虽然在人口和国土面积上的损失微不足道, 但无疑会开巴新地 方脱离中央政府管辖的先例, 会助长其他地区如南部高地反抗中央政府 ① “ Australia Warned of Security Risks Ahead of Bougainville Independence Vote” , The Guardian, https: / / www theguardian com / world / 2019 / oct / 11 / australia⁃warned⁃of⁃security⁃risks⁃ahead⁃of⁃ bougainville⁃independence⁃vote,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0 月 20 日。 ② “ Bougainville Independence Referendum ” , IHS Market, https: / / ihsmarkit com / research⁃ ③ “ Bougainville: Is the Delayed Independence Referendum a Next Step Toward Peace?” , analysis / bougainville⁃independence⁃referendum html,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8 月 3 日。 https: / / www usip org / blog / 2019 / 03 / bougainville⁃delayed⁃independence⁃referendum⁃next⁃step⁃ toward⁃peace,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7 月 3 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干维尔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析论 77 的势力。① 布干维尔分离主义运动背后隐藏的利益纠葛不可能在短期内 彻底解决。 巴新政府不仅要积极缓和与布干维尔的关系, 而且要正确处 理与所罗门群岛、 印度尼西亚以及其他大国的关系。 特别是采取适中的 办法, 保持地区形势稳定, 确保民众生活不受影响。 On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Separatist Movement in Bougainville, Papua New Guinea 权 所 有 Zhao Shaofeng, Jia Xinmei 版 社 版 Abstract: Bougainville, the autonomous province of Papua New 文 献 出 Guinea, has been seeking separation from the country for a long time Due to 会 科 学 the great conflict of interest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社 government, it eventually led to a decade of civil war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According to the Bougainville Peace Agreement signed in 2001, the Bougainville issue was finally resolved by Independence referendum At the end of November 2019, Bougainville held the Independence referendum movement, and 97% of the people chose to leave the PNG government The Bougainville separatist Independence referendum event is mainly caused by national identity, regional identity If Bougainville is independent from the PNG government, it is bound t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gional situation Finding a compromise is the key to solving the Bougainville problem Keywords: Bougainville; National Separatist Movement; Papua New Guinea; Australia ① 当然, 巴新政府正在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推进公投结果的落实, 参见 Masat Clarifies Legal Basis of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s, https: / / postcourier com pg / masat⁃clarifies⁃legal⁃basis⁃of⁃ constitutional⁃amendments / ,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 月 16 日。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外交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1962 ~ 1996): 原因、 概况与影响 ∗ 卢 燕∗∗ 权 所 有 田肖红 版 社 版 摘要: 20 世纪 60 ~ 90 年代, 法国在南太平洋法属波利尼 学 文 献 出 西亚进行了 193 次核武器试验, 遭到南太平洋地区国家和世界 社 会 科 人民的强烈反对。 在多方面压力和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趋势下, 法国终于在 1996 年停止了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冷战时期, 世界主要大国热衷于核试验。 一心维护世界大国地位并立志于 发展独立国家防务的法国, 也走上了核试验的道路。 西方核大 国美国、 英国和法国都选择在南太平洋地区进行核试验。 通过 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法国增强了军事力量和核威慑力, 在一 定程度上实现了其提高国际地位的愿望。 但法国在南太平洋的 核试验严重损害了太平洋地区环境和当地人民的身心健康, 法 国与当地国家的关系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法国在核试验问题 上的极端利己主义行径, 仍然影响着当今它在南太平洋地区的 角色和地位。 关键词: 法国 南太平洋 核试验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19 世纪以来美国对太平洋岛屿国家和地区 战略和政策研究” (19YJC770041)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 美国对太平洋岛国外 交政策研究 (1945 ~ 2014) ” (15DLSJ06) 的阶段性成果。 ∗∗ 田肖红, 博士,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卢燕, 文学学士,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 2015 级学生。 8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法国是当前南太平洋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但法国在此地区 可以扮演的角色和施行的影响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 其中, 历史上法国 长期在该区域进行的核试验就是它不得不承受的 “ 遗产” 。 2018 年以 来, 美俄就 《 中导条约》 展开的纷争使核武器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 的焦点。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对 20 世纪后半期法国在南太平洋进行 核试验的历史做全面的考察, 当有益于推进中国南太平洋区域研究的深 入开展并更好地认识核武器对人类的深远危害。 国内学界对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一直有所关注, 近年来此类关 注提升至学理水平。 其中前者表现为媒体或书刊对法国在南太平洋核试 有 验的即时报道和介绍,① 后者集中体现为学者们对法国在南太平洋地区 社 版 权 所 战略的分析和研究;② 前者多为时政新闻, 后者体现出较高的学术性。 文 献 出 版 西方学术界对法国在南太平洋核试验问题的研究较为丰富全面。 首先, 会 科 学 其视角较为多元, 有历史的视角、 国际政治的视角和国际法的视角等。 社 其次, 其研究内容较为全面, 对法国核试验的背景、 影响、 其他国家的 反应等都有论述。③ 本文基于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 从历史的角度对 20 世纪后半期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进行全面概述, 力求在法国核试验 结束 20 多年后的今天, 能更好地审视这一问题, 并为更好地认识当前 南太平洋政治格局提供有益的背景知识。 ① ② 主要为 《 国外核新闻》 等杂志对有关法国核试验的报道, 另有 《 法国南太核试验纠纷始 末》 , 《 新知讯报》 2009 年 6 月 25 日, 第 23 版 ( 史情) ; 舒涵编著 《 蘑菇云: 恐怖中的 和平———核大国五十年角逐风云录》 , 北京: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0 年; 等等。 国内学者的主要研 究成果有: Changwei Chen, “ Shifting Interests: Whitlam, Britain and French Nuclear Tests in the South Pacific” ,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s & History, Vol 59, No 2, 2013, pp 196 - 211; 梁甲瑞 《 域外国家对太平洋岛国的外交战略研究》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年, 第 179 ~ 199 页; 刘晓临 《 南太平洋无核区的历史考察》 , 聊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18 年; 张宏明 《 巴黎在南太平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 国际问题研究》 1989 年第 1 期, 第 48 ~ 54 页; 王燕阁 《 法国对太平洋地区的战略设 想》 , 《 现代国际关系》 1986 年第 2 期, 第 35 ~ 40 页; 忆黎 《 法国南太平洋政策的 “ 罗 ③ 卡尔方法” 》 , 《 世界知识》 1989 年第 20 期, 第 3 ~ 4 页。 Bengt Danlelss, “Poisoned Pacific: The Legacy of French Nuclear Testing”,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Vol 46, No 2, 1990, pp 22 - 31; Lorraine Elliott, “ French Nuclear Testing in the Pacific: A Retrospective ” , Environment Politics, Vol 6, No 2, 1997, pp 144 - 149; Gabriel Tetiarahi, “ French Nuclear Testing in the South Pacific, or When France ( 转下页注)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1962 ~ 1996) : 原因、 概况与影响 一 83 核试验的兴起与法国核试验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 参战各国纷纷加大投入 研制新武器。 战争后期, 美国研制出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 世界由 此进入核武器和核试验的时代。 正是在核试验的时代大背景下, 法国选 择在南太平洋地区展开长期的核试验。 ① ( 一) 国际核试验的兴起 所 有 武器的发明与发展, 与战争有密切联系, 核武器也是如此。 核武器 社 版 权 的产生和发展, 与二战密不可分。 核试验是对核武器性能的检测, 是每 文 献 出 版 个核武器拥有国改进核武装备的必然步骤。 国际核大国的核试验始自二 会 科 学 战后期, 目的在于加快核武器发展, 提升本国的军事实力和威慑力。 冷 社 战时期, 各大国更是为了军备竞赛加强本国核武器性能而不断进行核武 器试验。 20 世纪 40 ~ 60 年代, 世界各大国陆续成功试爆核武器, 掌握核力 ( 接上页注③) Makes Light of Its Duty to Remember” , The Contemporary Pacific, Vol 17, No 2, ① Fall 2005, pp 378 - 381; Keith Suter, “ South Pacific Anger over French Nuclear Testing” , The Contemporary Review, Vol 268, No 1561, Feb 1996, pp 57 - 62; “ French Nuclear Testing: South Pacific Ministers Have Their Say” , Peace Research, Vol 28, No 1, Feb 1996, pp 84 - 86; Keith Suter, “ French Nuclear Testing in the South Pacific” , The Contemporary Review, Vol 261, No 1520, Sep 1992, pp 126 - 129; Richard Ettenson, Jill Gabrielle Klein, “ The Fallout from French Nuclear Testing in the South Pacific: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nsumer Boycotts” ,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Vol 22, Issue 2, 2005, pp 199 - 224; “ French President: Pacific Nuclear Tests Impacted Environment, Health ” , Arabia 2000, Feb 23, 2016; Thomas M Franck, “ Word Made Law: The Decision of the ICJ in the Nuclear Test Cases”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69, No 3, July 1975, pp 612 - 620; Robert Aldrich, France and the South Pacific Since 1940, Palgrave Macmillan, UK, 1993; Stephen Henningham, France and the South Pacific: A Contemporary History, North Sydney, 1992; Denise Fisher, France in the South Pacific: Power and Politics, ANU Press, 2013; Stephen Alomes and Michael Provis, eds , French Worlds, Pacific Worlds: French Nuclear Testingin Australias Backyard , Port Melbourne, 1998; Paul de Deckker, “ The Perception of France in the Pacific Islands” , in Robert Aldrich, ed , France, Oceania and Australia: Past and Present, Sydney, 1991, pp 172 - 189; etc 8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量。 1945 年 7 月, 美国于新墨西哥州进行了第一次核武器性能测试, 人类进入核武器时代。 1949 年, 苏联在中亚地区试爆原子弹成功, 成 为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① 1952 年, 英国的原子弹 “ 飓风” 在远离 本土的澳大利亚试验成功, 英国成为继美苏后掌握核武器的国家。 1960 年, 法国代号为 “ 蓝色跳鼠” ( Gerboise Bleue) 的原子弹在阿尔及利亚 撒哈拉大沙漠测试成功。 1964 年, 中国研制的首枚原子弹在新疆罗布 泊实验基地试爆成功。 自此, 美国、 苏联、 英国、 法国、 中国成为世界 五大核武器拥有国。 对核大国来说, 拥有核武器只是实施大规模核试验的开始。 一方 所 有 面, 早期核技术并不完善, 核国家虽然成功制造出核武器, 但核技术仍 社 版 权 有巨大的提高空间; 另一方面, 冷战氛围下, 核技术的发展成为军事竞 学 科 会 进一步提高核威慑能力。 文 献 出 版 赛的重要内容。 因此, 核大国不断进行核试验, 以提升核武器性能, 也 社 随着对核力量认识的加深, 人们认识到核武器巨大的破坏力是对世 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20 世纪 60 年代末, 美国、 英罗斯、 苏联等 50 多 个国家签订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签约国许诺不转让或不接受转让核 武器, 停止核军备竞赛并推动核裁军。 冷战结束后, 美国、 俄罗斯等军 事大国调整军事战略, 军备控制和核裁军成为大趋势。 1996 年联合国 大会通过 《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 签约国应允停止制造核武器和核试 验。 到 20 世纪末, 世界五大核武器拥有国基本停止了核武器试验, 但 其他各国或公开或秘密进行的各类形式的核试验却远没有停止。 ( 二) 法国核试验的原因 在主要大国热衷于核试验的年代, 法国选择拥核并不断进行新的核 试验,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首先, 进行核试验是法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国心态和继续维持大国 地位的选择。 近代以来, 法国一直是欧洲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 “ 执牛 ① 苏运昌: 《 斯大林与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 《 军事史林》 2007 年第 9 期, 第 36 ~ 38 页。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1962 ~ 1996) : 原因、 概况与影响 85 耳者” 之一。 但 20 世纪以来, 法国的世界角色和地位迅速走低, 二战 时期只有傀儡的维希政权苟延残喘, 其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跌至谷 底。 二战后, 法国尽管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但在美苏超级大 国争霸的背景下, 其昔日荣光早已一去不复返。 虽然大势已去, 法国人 维持大国荣耀的心态却长存不变。 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让世 界见证了核武器的威力, 拥有核武器也成了世界大国自证实力的基本途 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长怀大国之心的法国, 选择拥核并进行核试 验。 “ 法国和英国将核武器作为它们已经失去的光辉时代的残迹” , “ 它 们已经失去了帝国, 如果再没有自己的核武器, 其他国家将更不会关注 有 它们” 。① 直至 1985 年, 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对此仍然毫不讳言, “ 法 社 版 权 所 国的核武器可以使法国保持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② 此外, 二战中的屈 献 出 版 辱经历也让法国认识到增强军事实力和国防实力对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意 科 学 文 义, 而核能力已是战后各大国防务能力的基本象征。 社 会 其次, 法国领导人认为, 核武器是冷战格局下法国保持独立的国家 防务的基本保证。 二战后, 世界形成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 两大阵营之 间关系紧张, 军备竞争激烈。 尽管在美国的援助下经济快速恢复和振 兴, 但法国追求的是在冷战格局下能独善其身, 既要形成对苏联的威慑 力, 又要摆脱美国的控制。 戴高乐等法国主要领导人认为, 为保证法国 自身的独立性, 必须建立和发展核力量, 进行核试验。 1958 年 9 月, 身为法国政府总理的戴高乐, 要求北约美国司令官向他汇报北约在法国 部署核武器的情况, 但遭到美国军官的拒绝。 戴高乐深感侮辱, 更加坚 定了他发展独立的法国防务的决心, 而不断改进的核武器则是法国独立 防务的核心。 1959 年 5 月, 戴高乐在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信中提 到, “ ( 法国) 不能把自己的生与死完全置于其他国家的手中, 不管是 ① Keith Suter, “ South Pacific Anger over French Nuclear Testing ”, The Contemporary Review, ② 法国 《 世界报》 1985 年 9 月 12 日, 转引自张宏明 《 巴黎在南太平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 Vol 268, No 1561, February 1996, p 58 策》 , 《 国际问题研究》 1989 年第 1 期, 第 53 页。 8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哪个国家, 即使是与法国最友好的国家也不例外” 。① 11 月, 他在军事 院校的演讲中提到, “ 法国的防务必须属于法国” , “ 如果长期允许法国 的防务不再在本国的范围之内……我们就不可能在我们这里维持一个国 家” , “ 我们必须在最近几年内拥有一支可称为 ‘ 打击力量’ 的 部 队……这种部队要以原子武装为基础” 。② 可见, 戴高乐将核武器视作 法国国家安全的根基。 最后, 发展核武器和进行核试验成为二战后法国军事战略的基本政 策。 戴高乐一直非常重视法国原子弹的研究。 早在 1945 年 10 月, 戴高 乐在任战后法国临时政府总理时, 就宣布成立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进行原 所 有 子科学的研究和原子工业发展工作。③ 1959 年担任总统后, 戴高乐制定 社 版 权 政策要求法国致力于发展独立的核力量, 以维护法国的独立自主和大国 献 出 版 地位。 此后, 法国任何执政党都把发展和完善核力量作为优先的重点 会 科 学 文 项目。④ 社 在戴高乐的支持下, 法国很快成功制造出核武器并决定进一步发展 核力量, 法国得以在遭遇二战重创后重拾民族自尊和自信, 迅速加强国 家防务建设和军事力量, 提高国际地位。 戴高乐之后, 法国历届政府也 基本坚持戴高乐时期的核政策, 继续发展独立自主的核力量, 坚持核试 验。 法国的核计划在国内得到了相当多的支持。 英国左翼政治力量倾向 于支持单边裁军, 但法国基本没有这种倾向。 社会主义者和共产党, 甚 至暂停核试验的密特朗总统, 都是核威慑理论和独立的法国核系统的支 持者。⑤ ① ② ③ ④ ⑤ 舒涵编著 《 蘑菇云: 恐怖中的和平———核大国五十年角逐风云录》 ( 中) , 北京: 中国档 案出版社, 2000 年, 第 337 ~ 338 页。 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 《 戴高乐言论集 (1958 年 5 月 ~ 1964 年 1 月) 》 , 北京: 世界知识出 版社, 1964 年, 第 105 ~ 106 页。 舒涵编著 《 蘑菇云: 恐怖中的和平———核大国五十年角逐风云录》 ( 中) , 北京: 中国档 案出版社, 2000 年, 第 334 页。 姚明勤: 《 世界安危的核谜团解读》 ,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5 年, 第 178 页。 Keith Suter, “ French Nuclear Testing in the South Pacific”, The Contemporary Review, Vol 261, No 1520, September 1992, p 126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1962 ~ 1996) : 原因、 概况与影响 87 ( 三) 西方主要核大国将目光投向太平洋 核武器破坏力巨大, 核试验对试验地的生态环境、 居民健康等同样 造成严重而深远的危害。 因此, 核大国在选择核试验基地时都异常严谨 而慎重。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核试验的危害, 西方核大国决定将试验场地 建在人迹罕至的砂石地带。 太平洋岛屿因远离主要大陆, 人烟稀少, 被 西方核大国瞄准。 最终, 秉持利己主义原则的美国、 英国、 法国等致力 于发展核力量的西方国家, 纷纷选择在太 平 洋 的 岛 屿 环 礁 上 进 行 核 试验。 所 有 美国是首个拥有核武 器 的 国 家, 也 是 进 行 核 武 器 试 验 次 数 最 多 社 版 权 的国家。 美国有多个核武器试验场地, 主要 的 是 位 于 其 本 土 的 内 华 出 版 达地下核试验场和位于太平洋的核试验场。 美国在太 平 洋 地 区 使 用 学 文 献 过多个核试验场地, 包括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岛 ( Bikini Island) 和 社 会 科 埃尼威托克岛 ( Eniwetok Island ) 、 波 利 尼 西 亚 群 岛 的 约 翰 斯 顿 环 礁 ( Johnston Atoll) 、 澳 大 利 亚 的 圣 诞 岛 以 及 拉 特 群 岛 的 阿 姆 奇 特 卡 岛 ( Amchitka Island) 等。① 马绍尔群岛的核武器试验场是美国重要的核试验基地之一。 马绍尔 群岛位于太平洋中西部, 19 世纪后期以来先后被德国和日本占领, 一 战后成为日本的委任统治地。 1944 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 争中, 美军夺得马绍尔群岛并在此地建立起军事基地。 二战后, 马绍尔 群岛成为美国太平洋战略托管地的一部分。② 1944 年, 美国在本土新墨西哥州沙漠实施的核试验产生了超出预 测的破坏力, 第二年美国在广岛、 长崎投下的原子弹更让美国认识到原 子武器爆炸的毁灭能力。 马绍尔群岛远离美国本土, 1946 年美国原子 能委员会将目 光 投 向 此 地。 美 国 进 行 的 威 力 最 大 的 核 武 器 试 验, 是 1954 年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进行的代号为 “ 布拉沃城堡” 的一 ① ② 钱绍钧主编 《 核武器装备》 ,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3 年, 第 102 页。 张宏儒主编 《 二十世纪世界各国大事全书》 ,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3 年, 第 1069 页。 8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次核试验。 1946 ~ 1958 年, 美国在马绍尔群岛进行了 67 次核试验, 其 中 23 次在比基尼环礁上进行, 形成了著名的 “ 比基尼坑” 。① 曾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 一战后逐渐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为了继 续其世界大国之梦, 英国在二战后走向发展核力量的道路。 英国本土面 积狭小, 其必然不会选择在国内进行核试验。 英国曾将澳大利亚、 太平 洋圣诞岛和美国的内华达作为核武器试验场地。 其中, 澳大利亚核试验 场包 括 蒙 特 贝 洛 群 岛 ( Monte Bello Island )、 武 麦 拉 岛 和 马 拉 林 岛 (Maralinga)。 1952 年英国第一次核试验就是在澳大利亚核试验场进行的, 一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初, 英国在澳大利亚共进行了 12 次空中核武器试 有 验。 英国在太平洋圣诞岛核试验场进行了 9 次空中核试验, 此后英国放 社 版 权 所 弃在太平洋地区进行核武器试验, 与美国联合在内华达核试验场进行。② 文 学 社 会 科 试验基地选在了南太平洋。 献 出 版 美国和英国在太平洋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核试验, 法国最终也将其核 二 法国在南太平洋核试验概况 法国先后建有两个核试验基地, 一个位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 另一 个位于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 1957 年阿尔及利亚成为法国第一 个核试验地, 1962 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反对法国在其领土上进行核试 验, 控诉法国核试验对阿尔及利亚造成污染和破坏。 法国不得不放弃阿 尔及利亚的试验场, 将其核试验地转移到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 1960 ~ 1966 年, 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核试验场进行了 17 次核武器试验。 1966 ~ 1996 年, 法国在南太平洋属地法属波利尼西亚核试验基地进行 了 193 次核武器试验。③ ① ② ③ 牛宝成: 《 美核试验摧毁太平洋岛国记实———美国在太平洋进行的核试验》 , 《 出版参考》 2005 年第 12 期, 第 30 页。 钱绍钧主编 《 核武器装备》 ,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3 年, 第 104 页。 “French President: Pacific Nuclear Tests Impacted Environment, Health”, Arabia 2000, February 23, 2016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1962 ~ 1996) : 原因、 概况与影响 89 ( 一) 法国在南太平洋核试验的开始 1962 年 9 月,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建立国家太平洋 试验中心 ( CEP) , 并于 1966 年开始在此进行核武器试验。 法国在南太 平洋 法 属 波 利 尼 西 亚 有 两 个 核 武 器 试 验 基 地, 一 个 在 穆 鲁 罗 瓦 ( Mururoa) 环礁, 另一个在方加陶法 ( Fangataufa) 环礁。 穆鲁罗瓦环礁和方加陶法环礁是珊瑚环礁, 位于澳大利亚、 新西兰 和南 美 洲 之 间, 属 于 法 属 波 利 尼 西 亚 的 土 阿 莫 土 群 岛 ( Tuamotu Islands) 。 1968 年 6 月, 法国在方加陶法环礁成功引爆一颗氢弹, 是法 所 有 国当时进行的威力最大的核武器试验。① 穆鲁罗瓦环礁和方加陶法环礁 社 版 权 的基岩是玄武 岩, 地 下 核 试 验 初 期, 核 武 器 试 验 便 是 在 玄 武 岩 石 里 献 出 版 进行。 科 学 文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可分为地上核试验和地下核试验两个阶 社 会 段。 第一个阶段是 1966 ~ 1974 年的空中爆炸阶段, 也叫大气层核试验 阶段。 1966 ~ 1974 年, 法国在南太平洋地区进行了 41 次大气层核试 验, 其中 37 次在穆鲁罗瓦环礁, 4 次在方加陶法环礁。② 法国在法属波 利尼西亚群岛进行的空中核试验引起南太平洋地区诸国的抗议, 1973 年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国将其告上国际法庭, 1974 年后法国停止大气 层核试验, 改为地下核试验。 法国在南太平洋法属波利尼西亚核试验的第二个阶段是地下爆炸阶 段, 也称为地下核试验阶段。 相比高空核试验, 地下核试验破坏性相对 较小: 试验在地下进行, 把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封闭或者说暂时封闭在 地下。 1975 年, 法国在方加陶法环礁开始进行首批地下核试验, 第二 年全部转移到穆鲁罗瓦环礁试验场。③ 至 1996 年停止核试验时, 法国共 ① ② ③ 舒涵编著 《 蘑菇云: 恐怖中的和平核大国五十年角逐风云录》 ( 中) , 北京: 中国档案出 版社, 2000 年, 第 340 页。 闫淑敏: 《 法国穆鲁罗瓦和方阿陶法环礁的放射性状况》 , 《 国外核新闻》 2000 年第 2 期, 第 24 页。 布占岭: 《 关于法属穆鲁罗瓦岛核试验场的十个问题》 , 《 国外核新闻》 1986 年第 4 期, 第 7 页。 9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在南太平洋进行了 152 次地下核试验, 其中有 137 次地下核试验产生了 明显的核能量释放, 127 次在穆鲁罗瓦环礁, 10 次在方加陶法环礁。① ( 二) 20 世纪 90 年代法国核试验的短暂中止 法国自 1966 年开始在南太平洋进行核武器试验后, 直至 1992 年 4 月, 密特朗总统才宣布法国暂停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核武器诞生之后一直是许多国家发展的目标, 但它们同时又非常忌 惮其爆炸的威力和辐射以及核泄漏带来的危害。 1959 年和 1961 年, 联 合国大会先后通过有核国家不向无核国家提供核武器以及防止核武器扩 所 有 散两项议案。 1968 年 1 月, 包括美国、 英国和苏联在内的 59 个国家在 社 版 权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上签字, 控制核力量、 禁止核武器试验成为大趋 文 献 出 版 势。② 法国没有在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上签字, 之后因为继续在南太 的谴责。 社 会 科 学 平洋进行核试验而与当地国家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遭到国内外反核力量 在此背景下, 1992 年 4 月, 法国总理皮埃尔·贝雷戈瓦在总统密 特朗的指示下宣布, 法国将暂时中断核武器试验。 贝雷戈瓦在国民议会 发言中称, 法国将视其他有核国家是否会效仿法国停止核试验, 再决定 1993 年是否实施核试验计划。③ 也是在这一年, 法国终于签署 《 不扩散 核武器条约》 。 密特朗的决议在法国国内引起激烈争论。 社会党支持密特朗的决 议, 认为暂停核试验是以积极态度对待国际压力, 否则 “ 在国际裁军 谈判中势必越来越不利” , 暂时中止核试验, “ 不仅可使法国化被动为 主动, 还可为法国参与国际事务取得政治资本” 。 但法国民主联盟认 为, 密特朗总统此举违背了自戴高乐时期以来法国一直坚持的建立法国 ① ② ③ 闫淑敏: 《 法国穆鲁罗瓦和方阿陶法环礁的放射性状况》 , 《 国外核新闻》 2000 年第 2 期, 第 24 页。 黄莉娜: 《 析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 《 时代法学》 2009 年第 3 期, 第 114 ~ 120 页。 《 法国暂停核试验》 , 《 国外核新闻》 1992 年第 6 期, 第 15 ~ 16 页。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1962 ~ 1996) : 原因、 概况与影响 91 独立的核力量的政策, 牺牲了法国的国家利益。① 国内反对的呼声没有 使密特朗产生动摇, 1993 年密特朗宣布延长暂停核试验的期限至 1995 年 9 月。 ( 三) 法国在南太平洋核试验的恢复与终止 1995 年 5 月, 希拉克出任法国总统。 6 月, 希拉克宣布法国将从 1995 年 9 月恢复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地下核试验, “ 内容包括两项, 一是 利用两次实验来检验目前法核武库中的武器点火的可靠性和分析掌握储 存武器的老化过程; 二是通过三到四次核试验来掌握在实验室模拟核爆 所 有 炸的技术” 。② 社 版 权 在密特朗宣布暂停核试验后, 法国内部就应不应该恢复核试验这一 文 献 出 版 问题产生了严重争议。 社会党主张延长暂停核试验的期限, 但是右翼联 会 科 学 盟政府和法国军方主张恢复核试验。 希拉克作为右翼总统候选人, 承诺 社 当选总统后会考虑恢复核试验问题。③ 希拉克政府决定恢复核试验基于以下考量。 首先是当时的国际大背 景。 一方面, 核武器仍是国际地位的象征; 另一方面, 核威慑的重要性 有增无减。 冷战结束后, 国际形势依然动荡不安, 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多 变, 裁军和军备控制成为国际政治核心议题。 但法国坚持认为拥有核威 慑力才能维护法国的生存与国家安全, 核威慑仍然是其军事战略的主要 内容。 希拉克继承了戴高乐独立自主的核威慑理论, 宣称他是出于对法 国最高利益的考虑做出的恢复核试验的决定, “ 在尚未进入模拟核试验 阶段的情况下, 放弃核试验” , 将 “ 丧失应有的安全并被排斥在核大国 的行列之外” 。④ 法国国防部长米隆 ( Charles Millon) 发表声明称, 继 ① ② ③ ④ 姚明勤: 《 世界安危的核谜团解读》 ,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5 年, 第 179 页。 周国栋: 《核试验、 “协同威慑” 及重塑法国形象》, 《国际展望》 1995 年第 19 期, 第 9 页; Lorraine Elliott: “ French Nuclear Testing in the Pacific: A Retrospective”, Environment Politics, Vol 6, No 2, Summer 1997, p 144 张昌泰: 《 法国缘何恢复核试验》 , 《 解放军报》 1995 年 6 月 18 日, 第 158 页。 杨元华、 毛磊: 《 法国恢复核试验的原因和影响》 , 《 时事报告》 1995 年第 10 期, 第 44 ~ 45 页。 9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续进行核试验的计划对于确保法国核武器长期可靠性和安全性来说是必 要的, 核威慑为法国的独立发展提供了保证, 能够从根本上维护法国 利益。① 法国恢复核试验, 还出于技术和军事上的需要。 当时, 签署全面禁 止核试验条约成为国际趋势, 但法国认为它的核技术与美国、 俄罗斯相 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核威慑力量的可靠性, 希望再通 过几次核试验发展和完善核技术。 希拉克宣布恢复核试验引起国内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反对浪潮, 希拉 克政府面临严峻考验, 直到 1996 年 5 月 31 日停止核试验时, 法国在南 出 版 南太平洋国家及世界人民反对法国在南太平洋核试验 科 学 文 献 三 社 版 权 所 有 太平洋地区又进行了 6 次核试验。② 社 会 法国在南太平洋地区进行核武器试验, 直接影响到当地民众的生存 与发展, 因此南太平洋国家和人民对这一问题非常关注。 《 不扩散核武 器条约》 签订后, 控制核武器和反对核试验成为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共 同愿望, 法国持续的核试验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反对浪潮。 ( 一) 南太平洋国家反对法国在南太平洋进行核试验 法国在南太平洋地区共进行了 30 年的核武器试验, 南太平洋诸国 对法国在南太平洋地区进行核试验这一行为表示谴责和强烈反对。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 英国在南太平洋地区进行氢弹试验时, 就引 起新西兰的担忧。 法国宣布在南太平洋地区建立核试验场地后, 新西兰 民间组织就发起了全国性的反核运动, 对法国准备在法属波利尼西亚进 行核试验表示抗议。 1963 年, 新西兰奥克兰反核组织呼吁商讨无核化 问题。 1966 年, 法国在法属波利尼西亚进行了首次核试验, 新西兰民 ① ② 《 法国在南太平洋进行核试验》 , 《 参考消息》 1995 年 9 月 7 日。 Lorraine Elliott, “ French Nuclear Testing in the Pacific: A Retrospective”, Environment Politics, Vol 6, No 2, Summer 1997, pp 144 - 145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1962 ~ 1996) : 原因、 概况与影响 93 众强烈激愤, 向政府请愿将法国告上民众法庭。 当时, 澳大利亚和新西 兰都由保守党政府统治, 两国政府都向法国发出了正式的抗议照会, 并 在 1972 年联合国环境会议上反对法国在南太平洋地区进行核试验。① 新西兰政府特别是工党政府支持 民 众 的 反 核 运 动。 1972 年, 诺 曼·柯克 ( Norman E Kirk) 领 导 的 工 党 政 府 上 台, 决 定 联 合 澳 大 利 亚, 在国际法庭控诉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1973 年 5 月, 新、 澳 两国正式向国际法院控诉法国的核试验违反国际法。 两国认为, 法国 在南太平洋实行的高空核武器试验严重侵害了两国领土、 领海以及公 民健康, 甚至对南太平洋的公海和大气造成放射性污染。 澳大利亚、 有 新西兰以及斐济三国代表太平洋国家希望国际法院对法国核试验进行 社 版 权 所 制止。 但法国认为国际法院对法国的军事安全没有管辖权。② 1973 年 6 文 献 出 版 月, 国际法院决定处理此案, 要求法国停止在南太平洋的核武器试验, 科 学 因为这可能会使放射性物质下沉到南太平洋国家领土。 最终法国迫于 社 会 压力表示将停止高空核试验, 并将于 1974 年 6 月以后改为地下核试 验。 1974 年 12 月, 国际法院表示这起案件已经结案, 因为法国已停 止了大气层核试验。③ 法国并没有因为被告上国际法院而放弃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而只 是停止了大气层核试验, 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仍继续在地下实行, 这更 加激起了南太平洋国家的愤怒。 新西兰反核组织建立了快艇游击队, 试 图对法国在南太平洋的力量进行一定的打击, 但常遭到法国军队的逮 捕。 1976 年, 众多反核组织和环保组织在新西兰聚集, “ 组成统一的 ‘ 无核化运动’ 组织, 在新西兰全国发起签名请愿活动, 以此抗议法国 继续在南太平洋进行核试验” 。④ ① ② Keith Suter, “ French Nuclear Testing in the South Pacific”, The Contemporary Review, Vol 261, No 1520, September 1992, p 126 刘晓临、 王作成: 《 试析新西兰在南太平洋无核区建立中的作用》 , 《 鲁东大学学报》 2018 年第 3 期, 第 29 ~ 33 页。 ③ Keith Suter, “ French Nuclear Testing in the South Pacific”, The Contemporary Review, Vol 261, ④ 《 法国南太核试验纠纷始末》 , 《 新知讯报》 2009 年 6 月 25 日, 第 23 版 ( 史情) 。 No 1520, September 1992, p 126 9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在新西兰反核组织的促进下, 新西兰第三届工党政府明确提出反核 政策。 1984 年, 新西兰第四届工党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新西兰反对核 武器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 反对核试验, 支持并要求无限期延长全面禁 核条约; 反对生产和使用核武器, 主张核裁军, 要求国际法院宣布使用 核武器为非法; 等等。 “ 新西兰的反核政策并不是针对某一特定国家, 而是反对任何国家 ( 包括其盟国) 的核试验和核武器。” ① 尽管南太平洋各国政府一再提出申诉, 和平团体也多次抗议, 法国 依然坚持在此地进行核试验, 终于导致了 1985 年的 “ 彩虹勇士号” 事 件。 绿色和平组织 ( Greenpeace) 参与到对法国在南太平洋核试验的抗 有 议活动, 与新西兰的反核组织联合对法国核试验进行阻止。 1985 年, 社 版 权 所 绿色和平组织的 “ 彩虹勇士号” 舰船在从新西兰去穆鲁罗瓦环礁抗议 出 版 活动的前一天突然爆炸。 调查发现, 此次爆炸与法国有关, 但法国总理 科 学 文 献 比尤斯否认。 9 月 17 日法国 《 世界报》 、 9 月 18 日 《 巴黎映晖报》 和 社 会 《首都快报》 等都对 “ 彩虹勇士号” 事件及内幕进行了报道, 称 “ 彩虹 勇士号” 由法国政府命令炸毁。 法国政府面临巨大压力, 国防部长埃 尔尼辞职, 1996 年法国给予绿色和平组织 700 万美元补偿。② 这一事件 对法新关系造成恶劣影响。 ( 二) 南太平洋无核区的建立 南太平洋地区经历了来自美国、 英国、 法国核试验造成的核污染和 核恐惧, 人民对核武器的反感不断加深。 随着该地区众多岛屿国家赢得 独立, 当地国家从自身发展和国民健康出发, 提出建立没有核试验和核 武器的南太平洋区域的要求与主张。 作为南太平洋地区大国,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南太平洋无核化发展 和无核区建立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973 年, 在反核组织的 推动下, 新西兰工党首次提出南太平洋无核区概念, 1975 年南太平洋 ① ② 钱其琛主编 《 世界外交大辞典》 ( 下) ,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年, 第 2180 页。 陈小雷: 《 暗战: 大国秘密档案解密》 ,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1 年, 第 254 ~ 265 页。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1962 ~ 1996) : 原因、 概况与影响 95 论坛会议上, 南太平洋国家表示支持新西兰关于建立无核区的建议。① 就现实来看, 南太平洋地区虽远离其他各大洲, 但与美、 英、 法等 世界大国关系错综复杂, 这决定了该区域无核化的发展极易受到外部大 国的干涉和影响, 其中美国通过澳新美同盟对南太平洋地区无核化发展 施加影响。② 因与美国关系密切, 澳大利亚在无核化发展前期态度较为 消极。 在无核化发展的过程中, 新西兰更为积极和激进, 而澳大利亚更 注重现实, 在追求南太平洋无核化利益的同时, 尽量保持与美国的关 系, 在新西兰和美国之间维持平衡。③ 1975 年后, 新西兰国家党政府较 为保守, 采取安抚群众与缓和美、 澳、 新关系并举的政策。 整个 20 世 所 有 纪 70 年代, 南太平洋无核化发展较为缓慢。 社 版 权 20 世纪 80 年代, 澳新两国均由工党执政, 无核化运动进入快速发 文 献 出 版 展时期。 1983 年, 澳大利亚工党再次倡导建立南太平洋无核区, 抗议 会 科 学 法国继续实施核试验。 1984 年南太平洋论坛会议上, 澳 大 利 亚 提 出 社 《 南太平洋无核化条约》 。 1985 年, 澳大利亚、 新西兰、 斐济、 萨摩亚 等南太平洋论坛国家正式签署 《 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 。④ 至此, 南太 平洋无核区正式形成。 在新西兰、 澳大利亚和其他南太平洋国家的共同努力下, 南太平洋 地区取得了无核化运动的胜利, 它们对南太平洋的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 法国坚持在此地进行核试验, 是悖逆当地民众公意。 ( 三) 世界人民反对法国核试验的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和平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 而核武器成为 ① ② ③ ④ 刘晓临、 王作成: 《 试析新西兰在南太平洋无核区建立中的作用》 , 《 鲁东大学学报》 2018 年第 3 期, 第 29 ~ 33 页。 刘晓临: 《南太平洋岛国无核区的历史考察》, 聊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18 年, 第 23 ~ 24 页。 崔越、 牛仲君: 《 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地区主义: 南太无核区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 《 战略 决策研究》 2016 年第 5 期, 第 80 ~ 81 页。 刘晓临、 王作成: 《 试析新西兰在南太平洋无核区建立中的作用》 , 《 鲁东大学学报》 2018 年第 3 期, 第 29 ~ 33 页。 9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 主要核大国在已具 备一定的核力量之后, 同意签署协议, 逐步全面禁止核试验。 法国作为 核大国之一, 为继续发展和完善本国核力量, 反而推迟签署 《 不扩散 核武器条约》 , 恢复核武器试验, 成为众矢之的, 遭到南太平洋国家及 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 世界人民对法国核试验的反对之声在法国宣布恢复核试验后空前强 烈。 各地和平主义团体以游行等各种形式进行抗议, 亚洲、 欧洲、 大洋 洲的许多国家也纷纷表示反对。 1995 年 11 月,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谴责仍在进行的核试验并要求停止此类试验, 至少一半的欧盟国家政府 所 有 在官方层面表达了反对意见。 美国政府对法国的行动表示 “ 遗憾” , 美 社 版 权 国参议院一致通过了谴责恢复核试验的决议, 俄罗斯议会也通过决议呼 献 出 版 吁法国推翻其恢复核试验的决定。① 多国政府向法国外交官递交正式抗 会 科 学 文 议书。 日本、 菲律宾和韩国等太平洋沿岸国家明确表示反对法国在太平 社 洋恢复核试验。 不少国家的政治人物也发表声明指责法国的行径, 日本 100 位左右议员到法属波利尼西亚塔西提岛参加反核示威游行。 随后, 国际社会对法国的反对上升到外交和经济贸易层面, 抵制法国货, 对法 国进行经济制裁。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宣称中断与法国的军事合作, 召回 驻法大使, 又实行一系列经济措施制约法国。 对此, 法国表示强烈抗 议, 并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反制裁, 双方关系不断恶化。② 教会人士也强烈反对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1995 年 6 月, 来 自 23 个太平洋国家的 90 名主教签署联合声明, 呼吁法国停止在南太平 洋的核试验。 来自新西兰、 澳大利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 所罗门群岛和 其他太平洋国家的主教还呼吁各国停止在南太平洋核试验、 倾倒废物。 “ 主教们说他们代表了近 700 万天主教徒的不满, 他们把法国恢复核试 验形容成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丑闻。” 他们认为, 法国在南太平洋地区 进行并恢复核试验, 既浪费了可以消除世界上 1 / 5 贫困人口的物质资 ① ② Lorraine Elliott, “ French Nuclear Testing in the Pacific: A Retrospective”, Environment Politics, Vol 6, No 2, Summer 1997, p 146 杨元华、 毛磊: 《法国恢复核试验的原因和影响》, 《时事报告》 1995 年第 10 期, 第 46 页。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1962 ~ 1996) : 原因、 概况与影响 97 源, 又制造了恐怖的气氛。① 法国坚持恢复核试验不仅遭到国际的压力, 在国内也有众多反对的 声音。 法国国内的生态环境保护组织、 在野的各反对党派及许多法国普 通民众都表示谴责和反对法国恢复核试验。 法国 《 能源快报》 1994 年 3 月 3 日报道, 法国 《 环球周刊》 2 月对 957 名年满 18 岁的居民进行民 意测试, 结果 75% 的测验者反对恢复核试验。② 法国在南太平洋进行核试验, 特别是 1995 年希拉克总统宣布恢复 核试验, 引起了世界人民的一致强烈反对, 形成了对法国的巨大压力。 版 权 所 法国在南太平洋核试验的影响 出 版 社 四 有 在全面禁止核试验的世界趋势下, 法国终于在 1996 年停止了核试验。 学 文 献 1966 ~ 1996 年的 30 年间, 法国在南太平洋法属波利尼西亚实施了 社 会 科 近 200 次核武器试验, 这对法国、 南太平洋国家和太平洋生态环境等都 产生了深远、 复杂的影响。 ( 一) 法国核试验破坏太平洋地区生态环境 核武器试验产生的爆炸、 核辐射、 核污染等会对极广范围内的事物 和环境造成危害, 这也是法国之所以不在本土而在南太平洋进行核武器 试验的原因。 法国在南太平洋进行的核试验, 给当地甚至整个太平洋地 区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在南太平洋进行核试验期间, 法国政府多次声明将严格控制核试 验, 不会带来危害和核污染。 对于核试验是否会对地区造成核污染这一 问题当时存在争议, 但后来的检测结果甚至法国国防部解密文件都充分 说明, 法国核试验对当地造成了核污染和核辐射。 美国 《 纽约时报》 1981 年 12 月 13 日报道,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 ① ② Teresa Malcolm, “ Bishops Protest Nuclear Testing”, National Catholic Reporter, Vol 31, No 38, 1995, p 8 《75% 的法国人反对恢复核试验》 , 《 国外核新闻》 1994 年第 6 期, 第 11 页。 9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试验毁坏了当地环形珊瑚岛, 造成许多放射性废物进入太平洋。 法国原 子能委员会在太平洋试验场的雇员曾发出报告称, 穆鲁罗瓦正在下沉, “ 自法国在珊瑚岛上开始地下核试验, 它几乎下沉了 5 英尺” 。 报告还 称, 地下核试验使得核废物渗入太平洋且核爆炸的放射物扩散问题并没 有真正解决。① 英国 《 新科学家》 1990 年 9 月报道称, 法国的一项报告 表示法国地下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有可能泄漏到太平洋。 这份报告 强烈要求法国政府允许独立的调查人员对法属波利尼西亚进行调查, 新 的结论使人们担忧: 许多爆炸产物都是有毒的, 而且经过多年也很难释 放完毕。② 所 有 另外, 南太平洋的反核人士、 学者以及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曾向国际 社 版 权 社会呼吁称, 法国核试验的放射性元素污染了太平洋, 使得穆鲁罗瓦环 文 献 出 版 礁生态环境处于核辐射的阴影下。 法国的核专家在经过调查之后也承 社 珊瑚礁。③ 会 科 学 认, 法国的地下核试验改变了穆鲁罗瓦环礁的位置, 一定程度上损毁了 法国核武器试验还使法属波利尼西亚频频遭受严重的风暴侵袭。 1980 年以前, 台风在法属波利尼西亚极为罕见, 上一次台风还是发生 在 1906 年。 然而, 1980 年, 风暴开始侵袭穆鲁罗瓦环礁。 1981 年 3 月, 一场风暴将大量堆积在岸边的核废料冲到海里。 一名参与了核试验 的技术人员称, 这些废料包括 10 ~ 20 千克钚, 这些钚在 1966 ~ 1974 年 的 “ 安全测试” 期间泄漏到珊瑚礁上, 后来又被沥青覆盖。 1981 年的 暴风雪破坏了沥青, 这些钚也因此泄漏到环礁湖上。 法国国防部长许诺 清理环礁, 但此后 9 年间都没有进一步的消息, 而在此期间, 穆鲁罗瓦 环礁又遭遇了五次风暴袭击。④ ① ② ③ ④ 吉小平: 《 据说法国的核试验破坏了太平洋的珊瑚岛》 , 《 国外核新闻》 1982 年第 7 期, 第 8 页。 吕原: 《 法国地下核试验发生泄漏, 污染太平洋》 , 《 国外核新闻》 1991 年第 2 期, 第 10 页。 张春芳: 《 核阴影下的穆鲁罗瓦岛》 , 《 海洋世界》 1994 年第 3 期, 第 12 页。 Bengt Danlelss, “ Poisoned Pacific: The Legacy of French Nuclear Testing” ,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Vol 46, No 2, 1990, p 7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1962 ~ 1996) : 原因、 概况与影响 99 ( 二) 法国核试验危害南太平洋地区人民身心健康 法国在南太平洋地区进行的核试验对当地人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身 心伤害。 穆鲁罗瓦岛曾是南太平洋的旅游胜地, 而法国的核试验不仅使当地 居民时刻处于核辐射的担忧之下, 还大大减少了来访游客, 使当地旅游 业损失惨重。① 核辐射还加重了当地癌症等恶性疾病的发病率。 2018 年, 法属波利尼西亚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 15 年来当地 29 万人口中约 有 9500 人患有癌症。 2000 年后的研究表明, 当地某些癌症发病率与法 所 有 国核试验造成的核辐射有 “ 显著的统计关系” 。② 法国在进行大气层核 版 权 试验前曾对波利尼西亚人民保证在特定风向时进行, 不会影响附近岛屿 献 出 版 社 居民, 但后来法国解密文件显示, 1966 ~ 1974 年, 法国在法属波利尼 科 学 文 西亚进行的核武器试验曾经造成大量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落到塔希提岛 社 会 ( Tahiti) 上, 对当地造成大量放射性污染。③ 法属波利尼西亚政府多次向国际法庭提交诉讼, 希望法国对其核试 验造成的核污染以及因核辐射而罹患癌症的人民进行赔偿, 但法国对此 一直持逃避态度。 直至近年, 法国才开始面对问题并采取措施展开赔 偿。 2016 年 2 月 23 日, 法 国 总 统 弗 朗 索 瓦 · 奥 朗 德 ( Francois Hollande) 承认, 在南太平洋进行的核武器试验对环境和居民健康都产 生了不利影响, 并承诺进行补偿。④ 法国的核试验, 对当时参与核试验的人更是造成了不容忽视的伤 害。 据统计, 在南太平洋参加核试验的当地平民和军人达到 15 万人, ① ② ③ ④ 张春芳: 《 核阴影下的穆鲁罗瓦岛》 , 《 海洋世界》 1994 年第 3 期, 第 12 页。 赵蕤诗: 《 法国曾在南太进行近 200 场核试验如今被告上国际法庭》 , 《 参考消息》 2018 年 10 月 12 日, 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 s? id = 1614079396121357660, 最 后 访 问 日 期: 2019 年 12 月 2 日。 高辰: 《 揭秘: 法国核试验曾致岛屿遭严重辐射, 危害士兵》 , 中国新闻网, 2013 年 7 月 4 日, http: / / www chinanews com / mil / 2013 / 07 - 04 / 5004473 shtml,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4 月 2 日。 “ French President: Pacific Nuclear Tests Impacted Environment, Health ” , Arabia 2000, February 23, 2016 10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他们也遭到核辐射, 极大地危害到生命健康, 甚至许多人死于核辐射带 来的疾病。 法国政府和军方对核试验的危害甚至核泄漏现象故意欺骗和 隐瞒, 核试验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也严重缺乏, 甚至根本没 有。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曾参与过法国核试验的法国老兵致力于搜集 法国核试验危害的证据, 揭露法国的罪行。 2009 年 2 月, 12 名曾参加 过阿尔及利亚核试验的老兵将法国国防部告上法院。 3 月 24 日, 法国 国防部长埃尔韦·莫兰表示, 法国政府将向法国核试验者先期支付赔偿 金 1000 万欧元。 6 月 30 日, 法国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 《 核试验受 害者赔偿法》 , 开始展开对受害者的赔偿。① 社 版 权 所 有 ( 三) 核武器与法国的大国地位 文 献 出 版 法国在南太平洋进行核试验的直接目的是进行核武器性能测试和研 会 科 学 究, 进而加强法国核武器建设和国防建设能力, 增强法国的核威慑力。 社 从这方面来说, 法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愿望。 随着核试验的进行, 法国 迅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战略核力量, 包括战略空中核力量、 陆基战略弹 道导弹和战略海洋核力量, 其中战略海洋核力量比重最大, 海基核力量 能够承担法国 4 / 5 的作战任务。② 至 1996 年, 法国所拥有的核武器数 量, 是中国或者英国所拥有核武器数量的 2 倍。③ 美国学者丹尼尔·M 格施泰因 ( Daniel M Gerstein) 曾提到, “ 由于法国拥有核武器且制定 了运用这些系统保卫法国本土不受华约组织潜在侵略的明确政策, 苏联 不得不同时考虑北约 ( 实际上是美国) 的反应以及法国的行动” 。④ 这 表明法国的核武器建设增强了法国的国防能力。 冷战时期, 作为北约重 要的成员国之一, 法国拥有核武器, 对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形成了一定 ① 徐娴: 《法国核试验老兵索偿路》, 《时代教育》 (先锋国家历史) 2009 年第 8 期, 第 118 页。 ③ Keith Suter, “ South Pacific Anger over French Nuclear Testing ”, The Contemporary Review, ④ 〔 美〕 丹尼尔·M 格施泰因 ( Daniel M Gerstein) : 《 保卫大国未来: 信息时代国家安全战 ② 姚明勤: 《 世界安危的核谜团解读》 ,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5 年, 第 183 页。 Vol 268, No 1561, February 1996, p 57 略》 , 中治研 ( 北京) 国际信息技术研究院译,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6 年, 第 114 页。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1962 ~ 1996) : 原因、 概况与影响 101 的威慑力。 同时, 法国的核力量使法国得以维持自身独立的军事地位, 避免陷入唯美国马首是瞻、 处处受制于美国的被动境地。 事实证明, 法 国之所以得以在美苏对峙的大形势下维持相对独立的国家外交, 正是基 于其独立的军事国防能力。 此外, 进入核时代后, 核武器的发展和完善成为衡量世界大国国际 地位的重要依据。 法国在二战中损失惨重, 濒于亡国, 但在二战后很快 复兴, 仍得以保持在欧洲大陆的重要地位, 这不仅是因为法国辉煌的历 史及美国一定程度的扶持, 更因为法国在战后致力于核武器的发展, 大 力进行核试验和核武器建设, 从而增强了国防力量, 加强了核威慑力。 版 权 仍然立于世界大国之林的一个因素。 所 有 法国独立发展核战略以及大规模进行核试验, 是法国在战后迅速复兴、 献 出 版 社 然而, 还必须认识到的是, 核试验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继续恢复 社 急剧下降。 会 科 学 文 核试验, 使法国遭遇严峻的国际危机, 法国的国际形象严重受损, 声誉 法国在南太平洋岛礁上进行的核试验严重破坏了南太平洋国家和地 区合作的生态环境, 对当地人民的身心健康造成极恶劣的影响。 法国持 续进行甚至在短期暂停后又恢复核试验, 引起世界人民特别是南太平洋 国家人民的极端失望。 对此, 南太平洋国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抗议, 在政治、 经济和外交上对法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施压, 希望法国停 止核试验。 法国与南太平洋国家的关系由于法国继续核试验而极端紧 张。 世界环境保护人士和绿色和平组织、 追求和平与进步的世界人民强 烈反对法国在南太平洋进行核试验, 指责其污染海洋环境和人类生命安 全。 反对法国核试验的浪潮席卷南太平洋及世界其他地区, 反核人士在 新西兰、 澳大利亚、 法属波利尼西亚和法国本土等多地游行抗议, 使法 国的国际地位、 外交形象以及经贸发展都受到极大损害, 法国面临多重 压力。 总之, 持续在南太平洋进行核试验而引起当地乃至世界各地国家 和人民的指责及抗议, 这严重影响了法国一心想要追求的大国地位和世 界影响力。 直至今日, 法国虽有心在南太平洋发挥更大作用, 但核试验 的消极影响使当地民众仍然对法国心存疑虑。 10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总之, 法国在南太平洋地区进行的核试验, 使其核武器性能得到了 检验和改进, 也有益于法国推进核能源的发展和运用。 但核试验也对法 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损害, 使法国与南太平洋国家的关系、 与世界环保 组织和反核组织的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法国核试验给南太平洋地区 遗留下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对太平洋地区环境包括水质、 珊瑚层等造成 了核污染和破坏, 对当地旅游业和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对南太平洋地区 的人民以及参与核试验人员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伤害, 并且法国在很长一 段时间内没有采取善后和补偿措施。 语 出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结 学 文 献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 法国的历史经历和文化形态来 社 会 科 看, 法国走上核试验之路是必然的。 鉴于核试验和核爆炸的巨大破坏 力, 秉持利己原则的西方主要核大国都将目光投向了位置偏远、 人烟 稀少的太平洋岛屿, 将太平洋岛屿作为核试验基地。 美国如此, 英国 如此, 法国亦是如此。 在阿尔及利亚独立, 法国丧失了其在北非的核 试验场地后, 最终将国家核试验中心建在了南太平洋上的法属波利尼 西亚。 在短短 30 年的时间里, 法国在南太平洋地区共进行了 193 次核 试验。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使其核武器性能得到了检验和改进,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追求大国地位的心理需要, 但也对太平洋地区环 境和当地民众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 使法国与当地国家和民众关 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从而危害了法国的国际形象。 在核试验问题上, 法国的行为和政策是极端利己的, 这种极端利己行为对法国自身也产 生了不利影响。 南太平洋人民至今仍对法国在当地的核试验心有余悸, 这严重影响了当今法国在该地区的角色和地位, 也是法国世界形象的 严重污点。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 (1962 ~ 1996) : 原因、 概况与影响 103 French Nuclear Testing in the South Pacific (1962 -1996): Causes, Profiles and Effects Tian Xiaohong, Lu Yan Abstract: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90s, France launched 193 nuclear tests in French Polynesia in the south Pacific, which was strongly opposed by countries in the south Pacific and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Under multifaceted pressure and the world trend towards a total ban on nuclear tests, France finally stopped its nuclear testing in the south Pacific in 1996 During the cold 所 有 war era, major powers of the world were keen on nuclear tests France, 社 版 权 which was determined to maintain its status as a world power and develop its 献 出 版 own national defense, also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nuclear tests The western 科 学 文 nuclear powers, for instance,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France, all 社 会 conducted nuclear tests in the south Pacific Through nuclear tests in the south Pacific, France has strengthened its military force and nuclear deterrent, fulfilling its desire to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to some extent However, Frances nuclear test in the south Pacific seriously damage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Pacific region a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local people Frances extreme egoism on nuclear testing still affects its role and position in the south Pacific today Keywords: France; South Pacific; Nuclear Testing 20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 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探析 社 版 权 所 有 李玉雪∗ 文 献 出 版 摘要: 20 世纪 80 年代, 美国和太平洋岛国在沿海国专属 科 学 经济区对金枪鱼和其他高度洄游鱼种管辖权的不同立场、 第三 社 会 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召开的推动, 以及 1982 年 《 联合国海洋 法公约》 相关规定的模糊性, 导致 “ 金枪鱼战争” 在南太平 洋地区的发生。 “ 金枪鱼战争” 促使美国与南太平洋地区就金 枪鱼问题展开谈判。 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 太平洋岛国改 变了以往 “ 单打独斗” 的斗争方式, 转而以南太平洋论坛渔 业局为组织, 以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为武器, 并灵活利用 美苏冷战的特殊形势和其他大国力量制衡美国, 以多边和区域 合作的方式开展对美渔业外交。 最终, 双方于 1987 年 4 月签 订了 《 金枪鱼条约》 , 标志着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金枪鱼管理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 太平洋岛国 法公约》 《 金枪鱼条约》 《 联合国海洋 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 ∗ 李玉雪,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世界史专业 2018 级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 曲升, 博士,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20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探析 引 105 言 南太平洋, 北起赤道, 南至南极大陆北部边缘, 西起澳大利亚和巴布 亚新几内亚, 东临南美大陆。 区域内, 以美拉尼西亚群岛、 密克罗尼西亚 群岛和波利尼西亚群岛三大岛群为主体, 岛屿众多, 星罗棋布。 南太平洋 海域金枪鱼资源丰富, 其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 30% ~ 40% , 全球超过一 半的金枪鱼罐头以及接近一半的新鲜金枪鱼来自太平洋岛国专属经济区。① 作为高度洄游鱼种, 金枪鱼捕捞并非易事, 需要昂贵、 构造复杂的船只与 有 精密的设备和仪器, 而这恰恰是太平洋岛国的 “软肋”。 由于国土面积小、 社 版 权 所 人口少, 缺乏巨大的金枪鱼市场, 加之国家现代化程度低, 海洋实力和现 出 版 代渔业知识不足, 太平洋岛国的金枪鱼渔业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相反, 美 科 学 文 献 国、 韩国、 日本等远洋捕鱼国 (distant water fishing nation) 实力强大、 技 社 会 术先进, 在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 ( Pacific Island Forum Fisheries Agency, FFA) ② 建立之前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 主导该地区的捕鱼活动。 这些远 洋捕鱼国声称 “沿海国最多具有 12 海里领海, 其他海域则为各国船只自由 航行的公海”, 并根据这一所谓 “习惯法” 在南太平洋海域肆意捕捞金枪 鱼, 占到了总渔获量的 90% 。③ 美国是世界上人均消费金枪鱼最多的国家 之一, 据统计, 1984 年美国新鲜金枪鱼消费量占全球新鲜金枪鱼消费总量 的 32% , 食用金枪鱼罐头消费量占全球食用金枪鱼罐头消费总量的 52% 。④ ① ② Elise Huffer, “Canoes VS Carrier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South Pacific”, Commonwealth &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36, No 3, 1998, p 86 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设立于所罗门群岛首都霍尼亚拉, 1979 年 7 月正式建立机构, 2004 年改名为太平洋岛国论坛渔业局 ( the Pacific Island Forum Fisheries Agency) 。 太平洋岛国 论坛渔业局是南太平 洋 论 坛 成 员 国 为 了 共 同 发 展 和 管 理 渔 业 资 源 组 建 的。 参 见 David J Doulman, “ In Pursuit of Fisheries Cooperation: The South Pacific Forum Fisheries Agency” , University of Hawaii Law Review, Vol 10, No 1, 1988, pp 137 - 139。 ③ Pacific Islands Forum Fisheries Agency, “Issuse in High Seas Enforcement”, December 4, 2019, ④ B Martin Tsamenyi, “ The Treaty on Fisheries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of Certain Pacific Island http: / / www ffa int States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Final Chapter in United States Tuna Policy” , Brookly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5, No 2, 1989, p 190 10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强大的消费市场需要进口大量的金枪鱼, 南太平洋海域成为美国金枪鱼 供给的重要来源。 美国在南太平洋海域捕捞金枪鱼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捕鱼技术的 进步, 其围网渔船于 20 世纪 70 年代进入南太平洋海域, 在美国金枪鱼 协会 ( American Tunaboat Association) 的组织下, 依靠 1954 年 《 渔民 保护法案》 ( Fishermens Protective Act) 在南太平洋海域捕捞金枪鱼。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 太平洋岛国纷纷获得独立, 民族自决观念从政治 领域向经济领域扩展, 保护海洋权益成为它们的共同事业。 经过多次会 议讨论, 太平洋岛国于 1976 年、 1977 年分别确立了专属经济区及对专 权 所 有 属经济区内高度洄游鱼种的管辖权, 并成立了区域性渔业合作组织——— 版 社 版 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以应对专属经济区体制下的渔业问题。 专属经济区 文 献 出 体制的确立为该地区管理海洋资源奠定了制度基础。 南太平洋论坛渔业 社 会 科 学 局的建立为该地区的渔业管理奠定了组织基础。 在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 的引领下, 太平洋岛国以多边和区域合作的方式开展对美渔业外交, 1987 年签订的 《 金枪鱼条约》 ( Tuna Treaty) 就是其标志性事件。 《 金枪鱼条约》 的全称是 《 某些太平洋岛国政府与美国政府之间的 渔业条约》 ( The Treaty on Fisheries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of the Certain Pacific Island States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在 不同语境下, 有时被称为 《 渔业条约》 ( Treaty on Fisheries) 、 《 南太平 洋多边条约》 ( The South Pacific Multilateral Fisheries) , 是 14 个太平洋 岛国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① 为解决与美国在南太平洋地区沿海国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内金枪鱼捕捞上的争端, 通过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联合 起来同美国签订的多边条约。② 该条约于 1987 年签订, 翌年正式实施, 之后又经过多次修改和续约, 按发展时间可分为四大阶段。 1988 ~ 1993 ① 14 个太平洋岛国包括: 库克群岛、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斐济、 基里巴斯、 马绍尔群岛、 ② Sōsefo Fietangata Havea, 瑙鲁、 纽埃、 帕劳、 巴布亚新几内亚、 萨摩亚、 所罗门群岛、 汤加、 图瓦卢、 瓦努阿图。 “ Multilateral Resource Negotiations Between Weak and Power State: The Case of the 1987 United State⁃Pacific Island Fisheries Treaty” , Masters Thesis,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2012, p 6 20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探析 107 年是初始阶段, 以缓和冲突为特征。 在这一阶段, 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 通过向美国围网渔船颁布许可证的方式, 允许美国渔船访问南太平洋沿 海国专属经济区, 太平洋岛国与美国的冲突有所缓解。 1993 ~ 2003 年 是第二阶段, 以平稳运行为特征。 由于作为制衡力量的苏联不复存在, 南太平洋论坛①成员国以议价能力为基础的策略竞争减弱, 渔业发展前 景不大。 2003 ~ 2013 年是第三阶段, 是矛盾凸显时期。 其间, 南太平 洋地区渔业价值显著提高, 而 《 金枪鱼条约》 内容和结构的僵化引起 了部分太平洋岛国的不满, 它们不仅与美国产生矛盾, 太平洋岛国论坛 渔业局成员国内部也产生了分歧。② 2014 ~ 2020 年为第四阶段, 即修约 所 有 阶段。 其间, 经南太平洋地区国家的不懈努力, 《 金枪鱼条约》 于 2016 版 权 年得以修订, 为美国围网渔船在南太平洋岛国专属经济区的金枪鱼捕捞 献 出 版 社 活动设置操作条款和条件, 基本解决了长期存在的 “ 捕鱼费” 问题。③ 科 学 文 历史地看, 在促进太平洋岛国渔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增强南太平洋地 社 会 区在全球的谈判能力、 提高国际地位等方面, 《 金枪鱼条约》 发挥了 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为太平洋岛国处理与其他远洋捕鱼国的渔业问题 提供了借鉴。 南太平洋论坛成员国在 《 金枪鱼条约》 谈判过程中运用 的手段和策略也为以后处理相似问题提供了历史经验。 对 20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的渔业政策, 包括太平洋岛国对美国 的金枪鱼政策, 国内学术界基本没有展开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则较为丰 富。 其中, 安东尼·伯金 ( Anthony Bergin) 《 海洋生物资源的政治和法 ① 南太平洋论坛于 1971 年 8 月建立, 旨在解决本地区政治、 安全事务, 并于 1999 年 10 月 5 日改名为 “ 太平洋岛国论坛” 。 南太平洋论坛的建立使得地区合作有了实质性意义。 南太 平洋论坛曾发表声明, 只有主权国家, 即对其专属经济区实行独立控制的国家, 才有资 格加 入 南 太 平 洋 论 坛。 参 见 Sōsefo Fietangata Havea, “ Multilateral Resource Negotiations Between Weak and Power State: The Case of the 1987 United State⁃Pacific Island Fisheries ② Treaty” , Masters Thesis,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2012, pp 13 - 14。 关 于 《 金 枪 鱼 条 约 》 前 三 个 阶 段 的 内 容, 参 见 Sōsefo Fietangata Havea, “ Multilateral Resource Negotiations Between Weak and Power State: The Case of the 1987 United State⁃Pacific Island Fisheries Treaty” , Masters Thesis,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2012, pp 238 - ③ 245。 李励年: 《 美国与太平洋岛国谈判修改 “ 南太平洋渔业协议” 》 , 《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6 年第 3 期, 第 237 ~ 238 页。 10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律控制———南太平洋远洋渔业的最新发展》 一文, 分析了太平洋岛国 监管远洋渔业国的最新进展, 涉及了对美国的金枪鱼外交问题。 文章指 出, 太平洋岛国为保障其自身利益, 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渔业监测、 管理 和合作制度, 文章还着重叙述了太平洋岛国与澳大利亚、 新西兰共同设 立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 实行区域外交, 建立 “ 瑙鲁协定成员国集团” ( the Parties to the Nauru Agreement) , 实行次区域外交, 利用与美国签订 的多边协议向日本施压, 增强自身影响力的种种努力, 从中可见太平洋 岛国 集 体 外 交 的 一 些 基 本 手 段 和 成 就。① 大 卫 · 道 尔 曼 ( David Doulman) 的文章 《 探索渔业合作: 南太平洋渔业局》 , 除了从不同的 有 角度分析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下太平洋岛国的渔业活动外, 还分析了太 社 版 权 所 平洋岛国为进行渔业管理, 成立 “ 瑙鲁协定成员国集团” 的进程和活 出 版 动。 该集团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 所罗门群岛、 帕劳、 密克罗尼西亚联 会 科 学 文 献 邦、 基里巴斯、 瑙鲁、 图瓦卢和马绍尔群岛八个国家。 自 1982 年开始, 社 瑙鲁协定成员国一直处于创新机制发展的前沿, 像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 船只登记制度、 协调外国渔船进入的最低条款和条件、 帕劳和密克罗尼 西亚联邦区域渔业准入安排和计划捕捞日, 都是瑙鲁协定成员国控制渔 业资源和处理渔业事务的表现, 其中 “ 帕劳安排” 是最重要的工具。② 乔西·塔美 特 ( Josie Tamate) 的 《 区 域 主 义: 瑙 鲁 协 定 缔 约 方 的 经 历》 ③, 维娜·蓝比戴斯 (Vina Ram⁃Bidesi) 的 《太平洋岛屿金枪鱼管理 和发展的区域安排: 以帕劳安排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安排为例》 ④, 特兰 ① Anthony Bergin, “ Political and Legal Control over Marine Living Resources⁃Recent Developments in South Pacific Distant Water Fishing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 Vol 9, No 3, May 1994, pp 289 - 310 ② David J Doulman, “In Pursuit of Fisheries Cooperation: The South Pacific Forum Fisheries Agency”, ③ Josie Tamate, “Regionalism: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Nauru Agreement”, https: / / ④ University of Hawaii Law Review, Vol 10, No 1, 1988, pp 137 - 150 scholar 123admin com / scholar? q = Regionalism% 3A + The + experience + of + the + Parties + to + the + Nauru + Agreement,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2 月 4 日。 Vina Ram⁃Bidesi, “Regional Arrangements for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una in the Pacific Islands: The Case Study of Palau Arrangement and the 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 Arrangement”, http: / / repository usp ac fj / 7991 / ,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2 月 4 日。 20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探析 109 司法欧·阿夸罗 (Transform Aqorau) 的 《太平洋金枪鱼渔业的最新发展: 帕劳安排和船只日计划》 ①, 特兰司法欧·阿夸罗和安东尼·伯金的 《西 太平洋的海洋治理围网渔业———帕劳安排》 ② 等论著, 均是从某一组织 或制度入手探析太平洋岛国解决渔业事务方式的佳作, 论及了岛国金枪 鱼外交的一个侧面。 除了上述研究成果外, 国外学界还以 《 金枪鱼条约》 为个案, 探 索了南太平洋地区的渔业政策。 其中, 南太平洋大学太平洋研究所的爱 丽丝·赫弗 ( Elise Huffer) 《 独自前行还是同舟共济: 南太平洋的国际 关系》 一文, 将太平洋岛国作为积极参与世界舞台的主体, 分析了太 有 平洋岛国的外交政策、 外交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方式, 并简要介绍了当 版 权 所 地深海 渔 业 的 规 则。③ 格 雷 格 · 弗 雷 ( Greg Fry ) 和 桑 德 拉 · 塔 特 献 出 版 社 ( Sandra Tarte) 的 《 新太平洋外交》 一书, 堪称近年来探讨太平洋岛国 科 学 文 外交的佳作, 其主要学术特征是以太平洋岛国为主体视角。 该书专设 社 会 “ 金枪鱼外交” 一章, 对太平洋岛国金枪鱼渔业的管理结构和形态进行 了介绍, 分析了在太平洋岛国论坛渔业局 和 中 西 太 平 洋 渔 业 委 员 会 (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 WCPFC) 两大政 治框架之下, 《 金枪鱼条约》 的发展阶段。④ 遗憾的是, 该书并未对太 平洋岛国为管理渔业所做的努力进行深入探讨。 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所 塞弗·斐爱汤加塔·哈威亚 ( Sōsefo Fietangata Havea) 的 《 弱国和强国 之间的多边资源谈判: 以 1987 年美国—太平洋岛国渔业条约为例》 一 文, 介绍了 《 金枪鱼条约》 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具体内容, 并通过分 析得出 “ 《 金枪鱼条约》 的成功签订与美国和太平洋岛国信息共享、 互 ① ② Transform Aqorau, “ Recent Developments in Pacific Tuna Fisheries: The Palau Arrangement and the Vessel Day Schem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 Vol 24, No 3, 2009, pp 557 - 582 Transform Aqorau and Anthony Bergin, “Ocean Governanc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Purse Seine Fishery: The Palau Arrangement”, Marine Policy, Vol 21, No 2, March 1997, pp 173 -186 ③ Elise Huffer, “Canoes VS Carrier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South Pacific”, Commonwealth ④ Greg Fry and Sandra Tarte, The New Pacific Diplomacy, ANU Press, 2015 &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36, No 3, 1998, pp 74 - 95 11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相妥协是分不开的” 。① 不过, 该论文更注重美国方面的努力, 对太平 洋岛国为签订条约所付出的努力和让步探究不够。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 大学马丁·蔡慕修 ( B Martin Tsamenyi) 的文章 《 某些太平洋岛国政府 和美国政府之间的渔业条约: 美国金枪鱼政策的最终章》 , 探讨了美国 签署 《 金枪鱼条约》 的政治动机, 并对美国在南太平洋地区实行的捕 捞政策进行了分析。② 不过该文的研究时段截至 1987 年, 既未涉及太平 洋岛国为签订条约所采取的手段及策略, 亦未触及条约的后续发展。 本文在吸收上述文献相关论述的基础上, 从太平洋岛国的角度出 发, 分析太平洋岛国独立后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 探讨太平洋岛国在 有 《 金枪鱼条约》 的谈判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和手段。 基本思路是: 首 版 权 所 先, 通过分析 20 世纪 70 ~ 80 年代美国和太平洋岛国的金枪鱼国际管辖 出 版 社 权主张以及相关国际会议、 国际法的规定, 探索 “ 金枪鱼战争” 产生 科 学 文 献 的背景; 其次, 通过阐述 “ 金枪鱼战争” 的大体经过及分析 “ 金枪鱼 社 会 战争” 期间美国和太平洋岛国的谈判经过, 揭示太平洋岛国渔业管理 能力的脆弱; 最后, 通过对 《 金枪鱼条约》 谈判过程的梳理, 分析太 平洋岛国为签订 《 金枪鱼条约》 所运用的策略及手段, 从而揭示太平 洋岛国外交的主动性。 一 “ 金枪鱼战争” 前的南太平洋渔业形势 对以金枪鱼为主的高度洄游鱼种的管辖权问题, 美国自 20 世纪 50 年代就形成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领海之外的金枪鱼管理不应置于沿海 国权力范围之内, 而应通过国家间协定实行国际管理。 随后, 美国国会 通过了 《 渔民保护法案》 和 《 马格努森法案》 等国内立法, 支持美国 ① ② Sōsefo Fietangata Havea, “ Multilateral Resource Negotiations Between Weak and Power State: The Case of the 1987 United State⁃Pacific Island Fisheries Treaty” , Masters Thesis,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2012 B Martin Tsamenyi, “ The Treaty on Fisheries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of Certain Pacific Island States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Final Chapter in United States Tuna Policy” , Brookly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5, No 2, 1989 20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探析 111 渔民在其他国家专属经济区内进行金枪鱼捕捞。 独立后的太平洋岛国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重视专属经济区和专属经济区内以金枪鱼为主的高 度洄游鱼种的管辖权问题。 太平洋岛国纷纷建立专属经济区, 宣示了对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内以金枪鱼为主的高度洄游鱼种的管辖权。 美国和 太平洋岛国对专属经济区和金枪鱼管辖权政策态度产生分歧, 发生在第 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下, 并与 1982 年 《 联合国海洋 法公约》 关于高度洄游鱼种管理相关规定密切相关。 因此, “ 金枪鱼战 争” 发生之前的南太平洋渔业形势, 可从美国的渔业主张、 太平洋岛 国的渔业主张以及国际海洋法制定进程三方面加以分析。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 一) 美国的渔业主张 献 出 对于以金枪鱼为主的高度洄游鱼种的管辖权问题, 美国在战后海洋法 社 会 科 学 文 制定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国际管辖的基本立场, 拒绝承认沿海国对 200 海里 专属经济区内高度洄游鱼种的管辖权, 认为美国渔船可在各国专属经济区 内, 包括太平洋岛国专属经济区内自由捕捞金枪鱼。 美国的这种立场最早 见于 1954 年的 《渔民保护法案》, 并明确写入了 1976 年的 《马格努森法 案》 (Fishery Conservation and Magament Act of 1976 / Magnuson Act)。 1954 年 8 月 24 日, 美国国会通过了 《渔民保护法案》, 表示政府支持 本国渔船在沿海国 12 海里之外的捕鱼行为, 如果美国渔船在国外海域因非 法捕鱼受到起诉和罚款, 那么由美国政府补偿该渔船遭受的损失。① 《 渔民 保护法案》 实质是美国政府以财政补偿的方式鼓励渔民在国外捕鱼的 法案。 除了对渔船给予经济补偿和法律援助, 美国政府还为渔船提供技 术支持———美国渔船安装了最先进的技术设备, 甚至许多渔船比沿海国 的巡逻队都先进。② ① ② T Meron, “ The Fishermens Protective Act: A Case Study in Contemporary Legal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69, No 2, April 1975, p 290 Sōsefo Fietangata Havea, “ Multilateral Resource Negotiations Between Weak and Power State: The Case of the 1987 United State⁃Pacific Island Fisheries Treaty” , Masters Thesis,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2012 11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为进一步表明高度洄游鱼种应归国际管理的立场, 美国于 1976 年 通过了 《 马格努森法案》 。① 《 马格努森法案》 宣布美国的专属渔业区从 12 海里延伸至 200 海里, 并确立了美国对在此区域内除高度洄游鱼种 ( 如金枪鱼) 之外所有鱼类的专属管理权。 法案规定: 如果某一国家不 承认和不接受高度洄游鱼种应在国际渔业协定中管理, 那么美国将拒绝 承认这一国家在渔业保护区 ( fishery conservation zone) 的主权。② 这一 对特殊鱼种的特殊规定, 成为美国渔民到太平洋国家周边海域进行金枪 鱼捕捞的法律依据。 实际上, 《 马格努森法案》 是美国按照 “ 不接受即 放弃” 的原则制定的, 而美国将这一原则凌驾于海洋法之上。 《 马格努 所 有 森法案》 还规定: 如果某一国家扣押捕捞高度洄游鱼种的美国渔船, 版 社 版 权 美国将对其施行禁运政策, 即抵制其出口美国的所有鱼类和渔业制成 献 出 品。 为防止禁运政策受到其他政策因素的影响, 美国政府表示, 只要国 会 科 学 文 务院证明渔船是因上述情况被扣押, 《 马格努森法案》 的禁运政策就自 社 动生效; 禁运的解除, 必须由国务卿阐述明确的理由; 而禁运一旦解 除, 沿海国必须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 允许美国渔船进入其专属经济 区。③ 可见, 《 马格努森法案》 进一步明确了美国拒绝承认沿海国对专 属经济区金枪鱼和其他高度洄游鱼种管辖权的立场, 并以一套严密的体 系迫使沿海国允许美国在其专属经济区捕捞金枪鱼。 《 渔民保护法案》 和 《 马格努森法案》 在南太平洋地区广泛应用, 强迫太平洋岛国承认美国渔船捕鱼的合法性, 成为美国渔民在此捕鱼的 保护伞。 ① 《 马格努森法案》 在 1976 年通过后, 于 1990 年进行授权、 修订, 1993 年 9 月被渔业管理 小组 委 员 会 重 新 授 权。 参 见 “ Magnuson Act and Seafood Safety: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Fisheries Management of the Committee on Merchant Marine and Fisheries” , ② ③ September 10, 1993, Brooklyn, New York, pp 159 - 160。 Warren G Magnuson, “ The Fishery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Act of 1976: First Step toward Improved Management of Marine Fisheries” , Washington Law Review, Vol 52, Issue 3, July 1977, pp 427 - 450 B Martin Tsamenyi, “ The Treaty on Fisheries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of Certain Pacific Island States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Final Chapter in United States Tuna Policy” , Brookly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5, No 2, 1989, p 195 20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探析 113 ( 二) 太平洋岛国的渔业主张 太平洋岛国的非殖民化运动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 独立 自主意识的产生让太平洋岛国人民认识到, 加强对海洋资源的控制是实 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 这时, 加勒比地区国家、 非洲 国家在联合国海底委员会提出的 “ 专属经济区” 概念, 得到发展中国 家的普遍认可, 被认为是 “ 认真谈判的一个起点” , “ 既可以保证发展 中国家可以得到公正的份额, 又不妨碍其他国家的合法利益” 。① “ 截止 到 1972 年, 专属经济区概念赢得了众多国家的喜爱, 近三十个国家公 所 有 开或私下表示赞成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提法……1973 年, 200 海里专 版 社 版 权 属经济区已经赢得了广泛的拥护。” ② 20 世纪 70 年代, 确立专属经济区 文 献 出 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太平洋岛国也不例外。 独立的太平洋岛国 社 会 科 学 抓住机遇, 将各国热议的 “ 确定专属经济区及对专属经济区内高度洄 游鱼种的管辖权” 问题提上发展日程。 1976 年 6 月, 第七届南太平洋论坛在瑙鲁召开。 作为此次论坛重 要成果的 《 海洋法宣言》 宣布: 太平洋岛国 “ 在彼此协商的基础上, 将于适当时间宣布建立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 协调各国在区域内的渔业 政策……建立一个南太平洋渔业管理机构, 以保证区域内渔业种群的养 护和合理利用” 。③ 1976 年 10 月 13 ~ 14 日, 在斐济苏瓦召开的南太平 洋论坛会议通过了 《 南太平洋论坛成员关于海洋法问题的宣言》 , 决 定: (1) 协调区域内的渔业政策; (2) 在与远洋捕鱼国谈判中, 采取 协调一致的办法……宣布建立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④ 该宣言成为岛国 ① ② ③ ④ Statement by H Shirlby Amerasinghe, “ The Thir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Law of the Sea” , in Myron H Nordquist editor⁃in⁃chief,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1982: A Commentary, Vol 1, Boston: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5, p 7 吴少杰: 《专属经济区概念的提出与美国的反应 (1970 ~ 1983)》, 《世界历史》 2016 年第 2 期。 曲升: 《 南太平洋区域海洋机制的缘起、 发展及意义》 , 《 太平洋学报》 2017 年第 2 期。 “ Declaration by Members of the South Pacific Forum on Law of the Sea Questions” , October 13 - 14, 1976, Noumea, New Caledonia, South Pacific Forum, https: / / www spc int / resource⁃ centre,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0 月 20 日。 11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建立专属经济区的法律依据。 其中, 萨摩亚于 1977 年颁布 《专属经济区法》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ct), 确立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 并对区域内资源的勘探、 开发、 养 护和管理做出规定。 《专属经济区法》 第 16 条规定, 在专属经济区内违法 犯罪等同于在萨摩亚境内违法犯罪; 第 17 条规定, 最高法院有根据规定处 理专属经济区内任何案件的专属管辖权。① 1988 年, 萨摩亚又颁布了 《 渔业法》 ② ( Fisheries Act) , 废除了 《 专属经济区法》 中与管理养护区 域资源有关的条款, 并制定了新的管理措施。 其中第 20 条规定: “ 任何 人在渔业水域内实施本法或条例所规定的罪行, 被抓捕后应交由西萨摩 所 有 亚法院审判。” 第 25 条规定, 就一系列广泛的事项制定渔业管理条例, 社 版 权 如规定养护和监管渔业的措施, 使用渔具和设备的准则, 颁发许可证、 出 版 规定授权的期限, 管理水产养殖以及防止海洋污染。 科 学 文 献 库克群岛也在 1977 年 《 专属经济区法》 下确立了 200 海里专属经 社 会 济区, 并于 1989 年颁布的 《 海洋资源法》 ③ ( The Marine Resources Act) 中界定了库克群岛渔业水域中专属经济区、 内水和领海的界限, 其中专 属经济区的总面积约为 180 万平方公里。 所罗门群岛由于潜在的专属经济区与邻国的专属经济区存在重叠之 处, 故通过与有关国家谈判的方式划界。 所罗门群岛经谈判达成一致的 专属经济区的划界, 根据库克群岛领海基线和相对毗邻国家的基线测量 ① ② A Mulipola, E Ropeti and S Iosefa, “ Fisheries Management Policies, Laws, Regulations, Constraints and Recomendations in Western Samoa ” , https: / / www spc int / resource⁃centre, 最后访问日期: 2020 年 2 月 4 日。 1988 年 《 渔业法》 是一项关于养护、 管理和发展西萨摩亚渔业以及颁发许可证和管制外 国捕鱼的法律。 《 专属经济区法》 中有关专属经济区渔业管理的规定已被废除, 现载于本 法。 该法的目的是促进萨摩亚渔业的养护、 管理和发展, 渔业水域生物资源的勘探, 海 洋科学研 究, 以 及 保 护 和 保 全 海 洋 环 境。 参 见 “ Review of the Status of the Domestic Legislation of Western Samoa in Relation to the 1982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Phases 2 and 3: Review of Legisla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in Preparation for ③ Ratification” , https: / / www spc int / resource⁃centre, 最后访问日期: 2020 年 2 月 4 日。 1989 年 《 海洋资 源 法》 由 1984 年 《 海 洋 资 源 部 法 》 设 立 的 海 洋 资 源 部 管 理。 参 见 “ Review of the Fisheries Legislation of the Cook Islands Part 2 ” , September 2004, Pacific Islands Forum Fisheries Agency P O BOX, https: / / www spc int / resource⁃centre, 最后访问 日期: 2020 年 2 月 5 日。 20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探析 115 的中线确定。① 1977 年 7 月 《 渔业通讯》 ( 第 14 期) 中有一篇文章以表格的形式 展现了南太平洋委员会拟议的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大致面积。② 南太 平洋委员会主要通过岛屿群的离散程度、 领土与邻国的距离确定专属经 济区的规模。 岛屿群越是分散, 其专属经济区规模越大, 广泛分散的太 平洋岛屿的托管领土就是最极端的例子; 太平洋岛国领土距离其他国家 越近, 其专属经济区规模越小, 像靠近美属萨摩亚、 瓦利斯和富图纳 ( 法) 、 汤 加 及 托 克 劳 ( 新) 的 西 萨 摩 亚, 专 属 经 济 区 面 积 就 很 小。 1977 年 8 月, 第 19 届南太平洋论坛会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兹比港 所 有 召开, 宣布南太平洋地区沿海国对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包括高度洄游鱼 版 社 版 权 种在内的生物资源拥有保护和管理权。③ 这成为太平洋岛国确立各自专 文 献 出 属经济区高度洄游鱼种管辖权的依据。 社 会 科 学 为更好地管理渔业资源, 同时加强区域联系, 太平洋岛国在确立专 属经济区及专属经济区高度洄游鱼种管辖权的同时, 注重区域渔业组织 的建立。 确定建立区域渔业组织的想法最初产生于第 19 届南太平洋论 坛, 会议上岛国领导人表示管理好南太平洋海域的生物资源是建立区域 渔业组织的目的, 确定了区域渔业组织的成员, 即南太平洋论坛成员国 ( 以下简称 “ 论坛成员国” ) 和所有支持沿海国专属经济区体制的国家。 建立新组织的谈判于 1977 年 11 月在苏瓦由南太平洋经济合作局负责。 1978 年 9 月, 第 9 届论坛政府首脑会议在纽埃召开, 美国代表团要求 成为区域渔业组织的一员, 论坛成员国对此进行讨论。 关于 “ 是否同 意美国加入区域渔业组织” , 各方意见不一, 斐济甚至威胁道, 如果美 ① Rosalind Twum⁃Barima, “ Fisheries Legislative Profile Solomon Islands ”, https: / / www spc int / ② R Kearney, “ The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of the South Pacific Commission Area and Their ③ resource⁃centre, 最后访问日期: 2020 年 2 月 5 日。 Proposed 200⁃Mil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 https: / / www spc int / resource⁃centre, 最后访 问日期: 2020 年 2 月 4 日。 R Kearney, “The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of the South Pacific Commission Area and Their Proposed 200⁃mil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https: / / www spc int / resource⁃centre, 最后访问日期: 2020 年 2 月 4 日。 11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国成为正式成员, 它将退出区域组织的拟议工作。 会议在权衡利弊后决 定将美国排除在区域组织成员之外。 美国代表团的发言让论坛成员国认 识到在建立区域渔业组织之前确定组织成员的重要性, 相关讨论随之进 行。 会议最终决定将区域组织的成员限制在南太平洋论坛成员之中, 同 时完成拟议区域组织的工作。① 1979 年 7 月, 在所罗门群岛霍尼亚拉召开 的南太平洋论坛会议上通过了 《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公约》, 标志着南太平 洋论坛渔业局的产生。 以 “加强区域合作, 促进区域海洋生物资源利益最 大化, 收集、 分析、 评价和传播本地区的海洋生物资源, 特别是与高度洄 游鱼种有关的科学统计和经济资料” 为目标的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成为南 所 有 太平洋地区重要的渔业组织。② 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通过收集信息、 沟通 社 版 权 合作, 协调成员国间渔业利益, 与远洋捕鱼国谈判等行动促进该地区的 献 出 版 渔业发展。 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的建立意味着远洋捕鱼国主导渔业资源 社 会 科 学 文 的时代已经过去, 太平洋岛国独立管理鱼类资源、 掌握渔业大权开始。 ( 三) 国际海洋法制定进程 美国对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态度的转变、 太平洋岛国宣布 200 海里 专属经济区金枪鱼管辖权, 是与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进程的影响分 不开的。 美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的谈判中, 对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 这一概念持反对意见, 建议高度洄游鱼种应在国际或区域组织中进行管 理。③ 美国 “ 接受专属经济区概念的意愿” 于 1972 年越发强烈, 并于 ① B Martin Tsamenyi, “ The South Pacific States, the U S A and Sovereignty over Highly Migratory Species ” , University of Hawaii Law Review, Vol 10, No 1, 1988, see Sōsefo Fietangata Havea, “ Multilateral Resource Negotiations Between Weak and Power State: The Case of the 1987 United State⁃Pacific Island Fisheries Treaty” , Masters Thesis,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2012, p 14 ② David J Doulman, “In Pursuit of Fisheries Cooperation: The South Pacific Forum Fisheries Agency”, ③ Jon Van Dyke and Susan Haftel, University of Hawaii Law Review, Vol 10, No 1, 1988, p 137 “ Tuna Management in the Pacific: An Analysis of the South Pacific Forum Fisheries Agency ”, https: / / heinonline⁃org ezproxy tru ca / HOL / TextGenerator? handle = hein journals / uhawlr3&collection = journals&section = 4&id = 5&print = section&sectioncount = 1&ext = txt,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1 月 1 日。 20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探析 117 1973 年做出了支持专属经济区概念的行动。① 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是主权国家讨论沿海国和远洋捕鱼国渔业争端的 主要场所。 1974 年, 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举行的第三次联合国海 洋法会议上, 有 100 多个国家赞同建立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 由此, “专属经济区生物资源的管辖权及管理方式, 尤其是高度洄游鱼种的具 体规定及区域和国际组织应如何管理渔业等问题” 开始成为各国讨论 的重点。 会议就以上问题形成了 “ 主要趋势” 工作文件, 这使高度洄 游鱼种问题更加复杂。② 1975 年在日内瓦会议上产生的 “ 非正式单一文 本” ( the informal single negotiation text) 成为日后讨论高度洄游鱼种问 有 题的基础。 高度洄游鱼种管辖权问题虽尚未解决, 但 1976 年通过的 版 权 所 《 渔业保护和管理法案》 标志着美国承认沿海国对 200 海里水域的管 文 学 科 会 约》 谈判过程中的压力。 献 出 版 社 辖。③ 美国对专属经济区的承认减少了日后太平洋岛国在 《 金枪鱼条 社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不仅是美国转变态度的加速器, 还是太平 洋岛国维护利益的舞台。 1973 年, 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召开之 前进行了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 各太平洋岛国政府通过澳大利亚和新 西兰代表团向与会各国征求关于专属经济区管辖权的意见。④ 此外, 太 平洋岛国政府的代表不时出席海洋法会议, 宣传其主张———岛国和岛屿 ① ② 关于美国对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态度的转变, 参见吴少杰 《 专属经济区概念的提出与美 国的反应 (1970 ~ 1983) 》 , 《 世界历史》 2016 年第 2 期。 针对各国之间存在 的 分 歧, 会 议 提 出 “ 主 要 趋 势” 工 作 文 件, 文 件 中 阐 述 了 两 种 观 点: 一种观点是美国提议的, 允许沿海国监管其专属经济区的高度洄 游鱼种, 但必须 符合有关区域或国际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 另 一 种 观 点 是 澳 大 利 亚 和 新 西 兰 提 出 的, 要求高度洄游鱼种应在区域组织或国际组织中进行管理, 同时认为应根 据沿海国或远 洋捕鱼国的需求确定某个区域是否设立区域机构管理高度洄游鱼种。 参见 Jon Van Dyke and Susan Haftel, “ Tuna Management in the Pacific: An Analysis of the South Pacific Forum Fisheries Agency” , pp 50 - 51, https: / / heinonline⁃org ezproxy tru ca / HOL / TextGenerator? handle = hein journals / uhawlr3&collection = journals&section = 4&id section&sectioncount = 1&ext = txt,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1 月 1 日。 = 5&print = ③ N Peter Rasmussen, “ The Tuna War: Fishery Jurisdic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 https: / / ④ C C Aikman, “Island Nations of the South Pacific and Jurisdiction over Highly Migratory Species”, muse aua am: 4290 / HOL / Welcome,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2 月 11 日。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Law Review, Vol 17, No 2, April 1987, p 102 11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应具有与其他陆地领土相同的领海、 经济区和大陆架。① 除了独自行动 外, 各太平洋岛国不仅内部联合起来, 还与其他地区的岛国携手, 共同 争取海洋权益。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佛得角等 76 个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建立了 “沿海国集团” (Coastal States Group), 要求通过确立专属 经济区体制给予沿海国海岸线附近自然资源的基本权利, 加强沿海国的 管辖权。② 此 外, 群 岛 国 家 还 组 成 “ 群 岛 国 家 集 团” ( the Group of Archipelagic States) 积极维护岛屿国家的权利, 其主要成员包括斐济、 印 度尼西亚、 毛里求斯、 菲律宾和巴哈马。③ 这两大利益集团在联合国海 洋法会议及公约制定上积极表达需求, 争取对沿海国有利的专属经济区 有 管辖权。 版 权 所 在包括太平洋岛国在内的主权国家的共同努力下, 专属经济区最终 出 版 社 于 1982 年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中以国际法的形式确立下来。 《 联合 科 学 文 献 国海洋法公约》 第 55 条明确了专属经济区的概念, 规定: “ 专属经济 社 会 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 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 不 应超过 200 海里……在这一制度下, 沿海国的权利和管辖权以及其他国 家的权利和自由均受本公约有关规定的支配。”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还对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做了规定, 但对有关管理专属经济区高度洄 游鱼种的规定含混不清。 如第 56 条赋予沿海国保护和管理专属经济区 内包括高度洄游鱼种的自然资源主权权利, 但同时指出沿海国在其专属 经济区行使权利应 “ 适当估计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 这就使沿海国 权利的行使受到其他国家的制约。 第 64 条规定沿海国和其他利益相关 国应通过国际组织合作养护以促进物种的最佳利用; 如果没有国际组 织, 则由利益相关国共同建立合适的组织。 但公约并没有对此类组织的 ① C C Aikman, “Island Nations of the South Pacific and Jurisdiction over Highly Migratory Species”, ② Ruth Davis and Quentin Hanich, “Small Island States and the LOS Convention 30 Years on: Have the ③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Law Review, Vol 17, No 2, April 1987, p 102 Benefits Been Realized”, Ocean Yearbook, Vol 26, 2012, p 61 J C E Wang, Handbook on Ocean Politics and Law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92, p 451 20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探析 119 建立提供指导方针, 也没有针对组织运作的相关规定。① 上述规定在给 予沿海国管理专属经济区内高度洄游鱼种权利的同时, 又让沿海国和其 他利益相关国在区域组织下共同管理养护高度洄游鱼种, 权利分配的模 糊性为太平洋岛国和美国发生冲突埋下了隐患。 太平洋岛国认为, 沿海国不论是独自管理专属经济区金枪鱼还是通过 建立区域性组织的方式与其他利益相关国共同管理金枪鱼的做法, 都符合 公约规定; 而美国在未获得太平洋岛国同意的情况下, 擅自在南太平洋海 域捕鱼则违反了公约规定。 美国却认为太平洋岛国独自建立区域性渔业组 织、 垄断金枪鱼资源不符合公约规定, 故美国渔船不需要遵守区域组织的 出 版 社 “ 金枪鱼战争” 与太平洋岛国脆弱 献 二 版 权 所 有 相关规定, 无须获得捕鱼许可证就可进行捕鱼活动。 社 会 科 学 文 渔业管理能力的暴露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太平洋岛国的渔业经济在国际社会处于劣势。 尽管有的岛国环礁众多, 金枪鱼资源丰富, 但由于淡水资源短缺、 电力 成本高、 远离市 场 等 问 题 的 存 在, 太 平 洋 岛 国 沿 海 工 业 发 展 前 景 不 佳。② 太平洋岛国的渔业生产按人均计算, 自给程度较高, 但整体产量 呈下降趋势。 太平洋岛国日常鱼量消耗偏少。 1978 年以前, 该地区的 鱼类大多由外来者捕捞, 这些外来者要么使用该地区以外的基地运营的 远洋舰队, 要么使用在该地区领土上通过合同安排建立的基地,③ 先进 的技术和强大的实力使它们成为南太平洋海域捕捞金枪鱼的主导力量。 实力弱小的太平洋岛国只能通过向外来渔船发放捕鱼许可证的方式获得 一定的财政收入, 无法通过捕捞、 售卖金枪鱼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 更 ① 相关条款可参见傅崐成编校 《 海洋法相关公约及中英文索引》 ,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第 20 ~ 28 页。 ② David J Doulman, “Tuna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mall Island Countrie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③ George Kent, “ Fisheries Politics in the South Pacific” , Ocean Yearbook, Vol 2, 1980, pp 346 the South Pacific”, https: / / www spc int / resource⁃centre, 最后访问日期: 2020 年 2 月 5 日。 - 347 12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无法对该水域施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太平洋岛国在确立专属经济区后 有了行使渔业管辖权的机会, 开始依据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自主探 索、 开发、 管理和养护专属经济区的自然资源。① 在此期间, 美国拒绝 承认沿海国对金枪鱼和其他高度洄游鱼种的管辖权, 双方在金枪鱼管理 问题上产生分歧并导致了 “ 金枪鱼战争” 。 “ 金枪鱼战争” 最初发生于 拉丁美洲的太平洋海域,② 20 世纪 70 年代伴随着美国渔船捕鱼范围的扩 大, 扩展到南太平洋海域。 “丹妮卡” (Danica) 事件和 “珍妮特·戴安娜” (Jeanette Diana) 事件是南太平洋 “金枪鱼战争” 中的两大标志性事件。 1982 年 2 月, 巴布亚新几内亚根据 《 渔业法》 扣押了在其专属经 有 济区非法捕捞金枪鱼的美国渔船 “ 丹妮卡” 号, 依法判定船长有罪并 社 版 权 所 处罚款 500 克朗。 这一行动引起美国的不满。 美国根据 《 马格努森法 献 出 版 案》 对巴布亚新几内亚实行贸易禁运, 禁止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所有鱼 会 科 学 文 类和渔业制成品进入美国市场。 此外, 美国要挟巴布亚新几内亚, 如果 社 不释放扣押船只, 将重新考虑对其实行的援助及相关财政安排。 迫于美 国政府的压力, 巴布亚新几内亚与美国渔业组织——— “ 金枪鱼协会” 达成为期 9 个月的临时协议。 根据协议, 巴布亚新几内亚以 26 7 万美 元的价格允许 “ 丹妮卡” 号渔船被其船主赎回, 并暂时同意美国渔民 在巴新专属经济区内从事捕鱼活动。③ “丹妮卡事件” 成为美国和太平洋岛国金枪鱼冲突的开端。 1984 年, 同样性质的事件在其他太平洋岛国再次发生。 该年 6 月, 所罗门群岛政府 ① Tony Marin, “ Report on Foreign Fishing Vessel Security Issues in the Pacific Islands Region” , ② 20 世纪 50 年代, 美国与智利、 厄瓜多尔、 秘鲁、 巴拿马、 墨西哥、 委内瑞拉和科罗姆尼 https: / / www spc int / resource⁃centre,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0 月 26 日。 亚拉丁美洲国家之间在金枪鱼捕捞问题上产生争端。 拉丁美洲国家为控制和管理金枪鱼 资源, 单方面将专属经济区由 200 海里扩展到 400 海里, 美国不承认沿海国家 12 海里之 外对金枪鱼的主权权利, 双方立场不一, 故在金枪 鱼问 题 上 发 生 冲 突。 参 见 B Martin Tsamenyi, “ The Treaty on Fisheries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of Certain Pacific Island States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Final Chapter in United States Tuna ③ Policy” , Brookly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5, No 2, 1989, pp 192 - 193 Sōsefo Fietangata Havea, “ Multilateral Resource Negotiations Between Weak and Power State: The Case of the 1987 United State⁃Pacific Island Fisheries Treaty”, Masters Thesis,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2012, p 21 20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探析 121 依据 1972 年 《所罗门群岛渔业法》 (the Solomon Islands Fisheries Act) 扣押 了在其专属经济区非法捕捞金枪鱼的渔船 “珍妮特·戴安娜” 号, 并根据 1981 年 《渔业 ( 外国渔船) 规例》 [ Fisheries ( Foreign Fishing Vessels) Regulations] 第 11 条控告 “珍妮特·戴安娜” 号渔船船主和船长有罪,① 对 二人处以罚款 7 2 万所罗门群岛元。 所罗门群岛法院下令没收船只、 渔具、 非法捕捞物以及船上一架运往所罗门群岛的直升机。 针对上述行动, 美国 对所罗门群岛实行贸易禁运, 同时发表声明: 不论所罗门群岛政府采取何 种行动, 该船仍是美国渔船, 美国政府将找寻合法的补救措施收回船只。 尽管禁运政策给所罗门群岛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但所罗门群岛政府仍 权 所 有 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拍卖 “珍妮特·戴安娜” 号以及船上的渔具和直升机。 版 社 版 另针对美国的禁运政策, 所罗门群岛还宣布了三项措施: 在禁运解除之前 文 献 出 不再向美国船只发放捕鱼许可证, 禁止任何拥有、 注册或受美国公民指挥 会 科 学 的渔船进入所罗门群岛水域, 将考虑邀请苏联来所罗门群岛水域捕鱼。② 社 1984 年 8 月 27 ~ 28 日, 在图瓦卢富纳富提举行的第十五次南太平 洋论坛会议上, 所罗门群岛政府呼吁其他岛国政府 “ 对美国渔船封闭 港口, 吊销所有在该地区作业的美国渔船的执照” 。 然而这一做法并没 有得到更多国家的支持。 与会国都不想让局势进一步恶化。 会议最后仅 针对美国的渔业政策发布了一般性关切声明。③ 面对此种局面, 所罗门 群岛政府不得不对美国妥协。 1985 年 2 月, 所罗门群岛政府同意以 77 万所罗门群岛元的价格将 “ 珍妮特·戴安娜” 号卖给它的主人; 4 月, 美国同意解除对所罗门群岛的禁运政策。 但在 “ 珍妮特·戴安娜事件” 中, 美国对所罗门群岛实行的禁运长达两个月, 直到太平洋岛国领导人 ① ② ③ 这两人被控告的罪名是: (1) 未装载渔具; (2) 无许可证捕鱼。 参见 B Martin Tsamenyi, “ The Jeannette Diana Dispute ” ,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Vol 16, No 4, 1986, p 354。 B Martin Tsamenyi, “ The Jeannette Diana Dispute” ,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Vol 16, No 4, 1986, p 354 Sōsefo Fietangata Havea, “ Multilateral Resource Negotiations Between Weak and Power State: The Case of the 1987 United State⁃Pacific Island Fisheries Treaty”, Masters Thesis,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2012, p 27 12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威胁 “抵制讨论多边渔业条约的第三轮会谈” 之后才解除。 美国在得到 所罗门群岛政府明确回应后仍对其实行禁运政策的行为是美国战术和战 略演习的典型, 即通过操纵和指挥局势, 统一向太平洋岛国施加压力。① 除了这两大争端, 太平洋岛国因美国渔船的非法进入还发生了许多 冲突。 比如, 1985 年 6 月, 所罗门群岛抗议美国渔船 “ 独狼与真勇士” ( Lone Wolf and Bold Adventurer) 号在其海域非法捕鱼。 美国辩称这是 渔船的个人行为, 与国家无关。 所罗门群岛则表示, 美国渔船一直偷偷 捕捞其海域内的金枪鱼, 并把捕捞的金枪鱼送去美属萨摩亚进行加工。 1986 年, 美国渔船 “ 普里西拉” ( Priscilla M) 号为船员寻求医疗救助 所 有 驶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波纳佩岛, 当地政府在检查该渔船的航海日志 社 版 权 时发现了渔船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非法捕鱼行为。 这一系列金枪鱼冲 文 献 出 版 突都是在美国违反太平洋岛国法律的基础上发生的, 太平洋岛国在金枪 会 科 学 鱼捕捞和管理上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社 规模较小、 经营方式单一、 对外依赖性强是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的 主要特点。② 随着专属经济区的建立, 太平洋岛国越来越认识到开发金枪 鱼资源的潜在经济利益, 意识到迅速增加的外国渔船的非法捕捞使该区 域的金枪鱼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除非加强对专属经济区渔船的监视和 巡逻, 不然无法保证金枪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但太平洋岛国国力弱小、 技术落后, 无力承担渔业监管的大任。 除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该地区 的渔业发展提供财政、 技术援助以及通过执行一些任务来管理保护金枪 鱼外, 太平洋岛国几乎无法独立实施上述行动, 因为行动中所涉及的巨 额财务费用以及相关的技术、 专业知识是岛国所不能支付和拥有的。③ 韦民在 《 小国与国际关系》 中指出: 在国际安全体系下, 小国几 ① Sōsefo Fietangata Havea, “ Multilateral Resource Negotiations Between Weak and Power State: The ② David J Doulman, “Tuna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mall Island Countrie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③ David J Doulman, “In Pursuit of Fisheries Cooperation: The South Pacific Forum Fisheries Agency”, Case of the 1987 United State⁃Pacific Island Fisheries Treaty”, Masters Thesis,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2012, p 28 the South Pacific”, https: / / www spc int / resource⁃centre, 最后访问日期: 2020 年 2 月 5 日。 University of Hawaii Law Review, Vol 10, No 1, 1988, p 180 20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探析 123 乎等同于弱国, 它们通常处于安全劣势的状态中; 在外交与安全政策语 境下, 一个国家的 “ 小” 意味着它被视作 “ 对邻国不构成威胁” , “ 在 国际关系的汹涌海洋中, 小国往往是那些脆弱的动物” 。① 这一论断在 南太平洋 “ 金枪鱼战争” 中有着充分体现。 虽然太平洋岛国坚决抵制 美国在南太平洋的非法捕鱼行为, 但美国渔船仍数次违反太平洋岛国法 律, 在没有捕鱼许可证的情况下悍然进入太平洋岛国专属海域。 实际上, 在 “金枪鱼战争” 发生前, 太平洋岛国渔业的脆弱性在拟议 成立渔业组织时就有所显现。 1978 年 9 月, 第 9 届论坛政府首脑会议曾表 示 “拒绝美国加入区域渔业组织”。 美国政府对这一结果不满并采取报复行 权 所 有 动———拒绝为该组织的建立提供曾承诺的 7 5 万美元的财政支持。② 这对 版 社 版 依赖外国援助的太平洋岛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太平洋岛国为发 文 献 出 展渔业, 除了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外, 还依赖其他国家和区域组织的经济 会 科 学 援助及相关技术援助, 包括经常给予援助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以及个别 社 欧洲国家、 欧洲联盟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等。③ 援助国进行援助有一定的经 济或政治意图, 依赖外国援助的太平洋岛国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援助国。 “金枪鱼战争” 既是 《 金枪鱼条约》 产生的导火索, 同时又是 “ 强 化剂” , 与条约谈判进程相始终。 上文提到的 “ 独狼与真勇士” 事件和 “ 普里西拉” 事件就发生在条约谈判过程中。 在这一时期, 南太平洋论 坛成员国尚未从地区整体上找到与美国的利益共同点。 首先, 由于 14 个太平洋岛国在政治、 文化、 民族上存在多样性, 它们若要对某一问题 达成共识, 需克服巨大困难。 相反, 美国政府在国际条约谈判中没有任 何复杂的部落和文化问题。④ 其次, 各太平洋岛国与美国之间的政治关 ① 韦民: 《 小国与国际关系》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年, 第 82 页。 ② David J Doulman, “In Pursuit of Fisheries Cooperation: The South Pacific Forum Fisheries Agency”, ③ Lawrence T Woods, “ Asia⁃Pacific Diplomacy: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④ University of Hawaii Law Review, Vol 10, No 1, 1988, p 140 Relations” , Pacific Affairs, Vol 68, No 1, Spring, 1995, pp 95 - 96 Sōsefo Fietangata Havea, “ Multilateral Resource Negotiations Between Weak and Power State: The Case of the 1987 United State⁃Pacific Island Fisheries Treaty” , Masters Thesis,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2012, p 56 12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系亲疏程度不同, 导致太平洋岛国很难在对美渔业问题上做出集体一致 性反应。 谈判过程中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 太平洋岛国强调区域有问题 讨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导致它们之间谈判底线的保密性荡然无存, 常 常被美国抓住软肋和薄弱环节。 事实证明, 太平洋岛国仅靠自身力量无 法与美国相对抗。 要想保护金枪鱼资源, 维护合法利益, 减少外交上的 虚弱感和无力感, 改变自身劣势地位, 太平洋岛国必须克服差异, 联合 起来实行区域外交, 1987 年 《 金枪鱼条约》 就是太平洋岛国区域外交 的体现。 有 《 金枪鱼条约》 谈判中的策略及手段 版 权 所 三 文 献 出 版 社 南太平洋 “ 金枪鱼战 争” 暴 露 出 太 平 洋 岛 国 脆 弱 的 渔 业 管 理 能 会 科 学 力, 为缓和双方在金枪鱼管理上的冲突, 太平洋岛国意欲与美国签订 社 条约。 为顺利签订条约, 在和美国谈判的过程中, 太平洋岛国首先改 变了单独同美国谈判的方式, 通过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联合起来实行 多边外交; 其次, 利用第三方———苏联的力量制衡美国在南太平洋地 区的影响力。 第一, 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的多边外交。 建立区域渔业组织的想法最初由斐济提出。 1976 年在苏瓦举行的 南太平洋论坛会议上, 斐济总理提交了关于海洋法问题的文件, 指出论 坛成员国应召开一次调查渔业合作意向的会议。① 南太平洋论坛接受了 斐济的建议, 指示南太平洋经济合作局召开相关会议。 在 1977 年莫尔 兹比港会议上, 南太平洋论坛成员国同意设立区域性渔业组织———南太 平洋论坛渔业局。② 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成立后定期召开会议, 就论坛 成员国与远洋捕鱼国的谈判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资料。 通过会 ① David J Doulman, “ In Pursuit of Fisheries Cooperation: The South Pacific Forum Fisheries ② David J Doulman, “ In Pursuit of Fisheries Cooperation: The South Pacific Forum Fisheries Agency” , University of Hawaii Law Review, Vol 10, No 1, 1988, p 137 Agency” , University of Hawaii Law Review, Vol 10, No 1, 1988, p 138 20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探析 125 议, 南太平洋论坛成员国领导人认识到远洋捕鱼国向不同岛国提供的差 别资料造成了岛国之间渔业信息的不对称。 为解决该问题, 论坛成员国 决定在会议上对各自签订的准入协定做出详细的介绍。① 南太平洋论坛 渔业局的建立加强了太平洋岛国之间的联系。 1982 年, 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召开会议, 指示渔业局秘书处制定 成员国的集体方针, 会上首次产生与美国政府达成多边渔业协议的想 法。② 同年 9 月, 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和美国政府代表团在苏瓦召开的 会议上讨论与金枪鱼有关的多边条约问题。 美国代表团在会议上表示, 美国政府承诺在多边条约中支付准入费, 并推翻现行美国渔业政策中的 有 主权和禁运政策。 此外, 美国政府表示, 希望通过正面承担渔船责任的 社 版 权 所 方式重建与该地区的关系。 美国政府的表态也成为 《 金枪鱼条约》 谈 文 献 出 版 判的基础。 1983 年初, 美国为进一步讨论政府间的渔业协议, 派遣代 会 科 学 表访问巴布亚新几内亚。 随后, 巴布亚新几内亚通过南太平洋论坛渔业 社 局发布公告, 任何太平洋国家都可以与美国签订多边渔业条约。 截至 1983 年底,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巴布亚新几内亚、 所罗门群岛、 基里 巴斯和图瓦卢都有参与多边渔业条约谈判的意愿。 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 成为双方谈判顺利召开的传音筒, 它不仅是双方谈判前传达信息的工 具, 还是谈判过程中代表太平洋岛国发言、 争取权益的机构。 只要和美 国举行谈判会议, 岛国代表就会提前就共同的谈判立场问题单独召开 会议。③ 14 个太平洋岛国与美国之间的多边渔业谈判于 1984 年开始。 美国 ① David J Doulman, “ In Pursuit of Fisheries Cooperation: The South Pacific Forum Fisheries ② B Martin Tsamenyi, “ The South Pacific States, the U S A and Sovereignty over Highly Agency” , University of Hawaii Law Review, Vol 10, No 1, 1988, pp 142 - 143 Migratory Species ” , University of Hawaii Law Review, Vol 10, No 1, 1988, see Sōsefo Fietangata Havea, “ Multilateral Resource Negotiations Between Weak and Power State: The Case of the 1987 United State⁃Pacific Island Fisheries Treaty” , Masters Thesis, Victoria University of ③ Wellington, 2012, p 39 J Van Dyke and C U S Nicol, “ U S Tuna Policy: A Reluctant Accept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Norm” , in David J Doulman, ed , Tuna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in the Pacific Islands Region,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in⁃Publication Data, 1987, p 118 12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谈判小组由国务院领导, 美国金枪鱼渔业的代表为小组顾问; 太平洋岛 国谈判小组的领导权在该区域各国之间转移, 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为岛 国提供技术、 制定战略。① 通过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 太平洋岛国以整 体的身份与美国谈判, 降低了谈判的复杂度。 太平洋岛国通过南太平洋 论坛渔业局进行谈判的另一个好处是, 集体工作成本较低, 有助于提高 其谈判能力。 比如, 协商一致的投票方式不仅减少了岛国之间的争端, 还节约了谈判时间。② 谈判初期美国做出让步, 例如, 美国同意在其渔 船上实施 《 金枪鱼条约》 的条款和条件以及太平洋岛国的相关国家法 律, 还保证不在条约规定的禁区内进行捕鱼活动。③ 所 有 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负责保护、 监管南太平洋海域的渔业活动, 版 社 版 权 其中 “ 区域登记制度” ( the regional register) 是打击非法捕鱼活动的 文 献 出 有力武器。 在第四轮谈判中, 美国担心太平洋岛国拒绝向其渔船发放 社 会 科 学 捕鱼许可证, 要求 《 金枪鱼条约》 对发放捕捞许可证的标准进行规 定。 太平洋岛国希望在颁发许可证方面实行酌处权, 认为所有船只在 颁发许可证之前都在区域渔船登记册上处于 “ 良好地位” , 若任意破 坏该地区的捕鱼规则将会被列入黑名单。 区域登记册在南太平洋论坛 渔业局的庇护下成为监管包括美国渔船在内的远洋捕鱼国渔船活动的 重要手段。 1986 年 10 月, 在汤加的努库阿洛法举行了第十轮谈判, 太平洋岛 国与美国在会议上就准入费达成协议, 美国在 1988 ~ 1993 年向太平洋 岛国支付 6000 万美元。 根据协议, 美国政府将每年向南太平洋论坛渔 业局支付现金 900 万美元, 并将每年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项目提供 100 ① Biliana Cicin⁃Sain and Robert W Knecht, “ The Emergence of a Regional Ocean Regime in the ② Sōsefo Fietangata Havea, “ Multilateral Resource Negotiations Between Weak and Power State: ③ South Pacific” , Ecology Law Quarterly, Vol 16, No 1, 1989, p 187 The Case of the 1987 United State⁃Pacific Island Fisheries Treaty” , Masters Thesis,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2012, p 51 Sōsefo Fietangata Havea, “ Multilateral Resource Negotiations Between Weak and Power State: The Case of the 1987 United State⁃Pacific Island Fisheries Treaty” , Masters Thesis,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2012, p 51 20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探析 127 万美元援助, 具体的经济发展项目由论坛渔业局制定, 并通过设在斐济 的美国国际开发署 ( U 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SAID) 办事处管理。① 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不仅是谈判期间太平洋岛国与美国 商讨的武器, 还是谈判结束后 《 金枪鱼条约》 落实的工具。 第二, 利用苏联制衡美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 太平洋岛国和美国谈判开端良好, 双方对解决金枪鱼捕捞问题满怀 信心, 谈判形势在美国金枪鱼协会在国会发言、 苏联进入南太平洋地区 后开始复杂化, 其间美国渔船与太平洋岛国不时发生捕鱼争端, 谈判持 续了 2 年多。 有 谈判初期太平洋岛国占据优势地位。 除了该地区是美国金枪鱼需 社 版 权 所 求的重要来源地之外, “ 丹妮卡事件” 和 “ 珍妮特·戴安娜事件” 的 献 出 版 发生也让美国意识到太平洋岛国自主管理金枪鱼观念的觉醒, 因此美 会 科 学 文 国政府提高了对该地区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 谈判之前, 美国在太 社 平洋岛国渔业行动的主动权掌握在美国金枪鱼协会手里, 以至于在谈 判过程中, 美国代表团因受到国内 “ 渔业组织 ( 这里指金枪鱼协会) 认为 《 金枪鱼条约》 中不应该包括主权权利问题” ② 的施压而放缓了 谈判的脚步。 谈判的转折点是苏联进入南太平洋地区。 随着美苏冷战的发展, 苏 联为对抗美国及其联盟, 与独立的太平洋岛国建立外交关系, 在渔业上 表现为实施渔业安排和建立渔业基地。 韦民在 《 小国与国际关系》 中 指出, 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是小国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 在苏联展 现出进入该地 区 的 想 法 后, 基 里 巴 斯 抓 住 机 会 与 苏 联 合 作。 双 方 于 1985 年 2 月在澳大利亚就渔业协议进行谈判, 5 月, 谈判在新加坡继续 进行, 8 月在曼尼亚达成 “ 基里巴斯—苏联渔业协议” 。 与美国金枪鱼 ① J Van Dyke and C U S Nicol, “ U S Tuna Policy: A Reluctant Accept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② Sōsefo Fietangata Havea, “ Multilateral Resource Negotiations Between Weak and Power State: Norm” , in David J Doulman, ed , Tuna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in the Pacific Islands Region,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in⁃Publication Data, 1987, p 120 The Case of the 1987 United State⁃Pacific Island Fisheries Treaty” , Masters Thesis,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2012, p 57 12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协会提供的准入费相比, 苏联在这份协议中提供的费用要多得多,① 苏 联的存在成为太平洋岛国与美国进行渔业谈判的筹码。 不可忽视的是, 1985 年, 在苏联明显表示出与南太平洋国家发展渔业协定的兴趣时, 美国对太平洋岛国的态度发生明显改变, 缔结条约的热情提高。② 同年 8 月, 基里巴斯允许 16 名苏联渔民在其专属经济区捕鱼, 导致美国从 条约的第五轮谈判开始派国务院高级顾问爱德华·德温斯基 ( Edward Derwinski) 参加谈判会议。③ 梁甲瑞在 《 太平洋岛国如何克服与大国合作的困境》 中指出, “ 在 众多的国家行为体中, 国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可以合作的目标, 因 有 此一国可以同时和两国甚至多国进行合作” 。 在充分认识到本国渔业现 社 版 权 所 实④和苏联渔业利益需求后, 基里巴斯积极参与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与 献 出 版 美国关于渔业问题的谈判, 同时与苏联进行合作。 历史上基里巴斯国力 会 科 学 文 弱小, 在美国提出的条件面前只能让步, 与苏联建立联系后基里巴斯在 社 美国和苏联之间回旋, 摆脱了因自身实力不足造成的困境。 美国国际开 发署对基里巴斯和苏联达成的渔业协议做出紧急反应, 表示愿意帮助基 里巴斯发展国内金枪鱼产业。 继美国之后, 澳大利亚提议增加对基里巴 斯的发展援助。 同样, 新西兰提出将对基里巴斯的援助增加一倍, 并就 ① 为获取在基里巴斯专属经济区的捕鱼权, 苏联总共支付 150 万美元。 参见 Sōsefo Fietangata Havea, “ Multilateral Resource Negotiations Between Weak and Power State: The Case of the 1987 United State⁃Pacific Island Fisheries Treaty” , in Teiwaki Roniti, ed , Access Agreements in the South Pacific: Kiribati and the Distant Water Fishing Nations 1976 - 1986, p 35。 ② B Martin Tsamenyi, “ The Treaty on Fisheries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of Certain Pacific Island ③ J Van Dyke and C U S Nicol, “ U S Tuna Policy: A Reluctant Accept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④ 基里巴斯政府在 《1983 ~ 1987 年国家发展计划》 中充分解释了发展渔业的重要性, 认为当前海 States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Final Chapter in United States Tuna Policy” , Brookly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5, No 2, 1989, p 202 Norm” , in David J Doulman, ed , Tuna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in the Pacific Islands Region,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in⁃Publication Data, 1987, pp 117 - 118 洋资源是本国最有价值的资源, 并特别强调金枪鱼的发展以及远洋捕鱼国捕捞等问题对本国发 展的 重 要 意 义。 参 见 D J Doulman, “ The Kiribati⁃Soviet Union Fishing Agreement ”, Pacific Viewpoint, Vol 28, No 1, May 1987, pp 6 - 10。 20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探析 129 技术援助达成一项长期协定。① 基里巴斯—苏联渔业协议的签订让美国 认识到当前局势的紧张性, “ 不能把太平洋岛国看作理所当然地接受管 理的地区” ② 成为美国处理与太平洋岛国关系的新准则。 基里巴斯与苏 联渔业协议的签订促使美国代表团在条约上签字。 韦民在 《 小国与国际关系》 中指出, “ 对小国而言, 在权力主导的 国际社会, 避免与强者为敌是其最高生存法则” 。 在南太平洋地区, 太 平洋岛国接受苏联的进入, 并与其保持友好关系, 不仅有利于该地区的 稳定与发展, 更能很好地制约美国的力量。 基里巴斯与苏联达成渔业协 议后, 斐济、 巴布亚新几内亚、 图瓦卢和瓦努阿图都与苏联有所接触, 有 并为苏联提供了捕鱼安排、 港口准入等一系列服务。③ 版 权 所 1986 年 9 月, 巴布亚新几内亚外交部长在联合国的一次讲话中说 文 献 出 版 社 道: “ 苏联正积极地获取更大的影响力……随着苏联与岛国政府的接触 会 科 学 增多, 以及苏联可能提出的有吸引力的交易, 有关共产主义危险的言论 社 正迅速消失……苏联似乎已经做好与瓦努阿图、 斐济达成渔业协议的准 备, 我不会排除巴布亚新几内亚与苏联达成渔业协议的可能性。” ④ 巴 布亚新几内亚外交部长的发言让美国开始重视太平洋岛国, 美国政府指出, 应 修正立场: “管辖权争端导致金枪鱼船只被扣押, 并导致美国实施贸易禁运, 严重损害了我们与该区域各国的关系, 并为苏联签订渔业协定提供了机会。” ⑤ ① David J Doulman, “Some Aspects and Issues Concerning The Kiribati / Soviet Union Fishing Agreement”, http: / / scholarspace manoa hawaii edu / bitstream/ 10125/ 21950 / 1/ PIDPMultination alcorps In The Pac Tuna Industry Some Aspects And Issues Concerning The Kiribati Soviet Union 1986% 5Bpdfa% ② 5D PDF Pacific Islands Development Prvgram East⁃West Center, May 1986 David J Doulman, “Some Aspects and Issues Concerning the Kiribati / Soviet Union Fishing Agreement”, http: / / scholarspace manoa hawaii edu / bitstream/ 10125/ 21950 / 1/ PIDPMultination alcorps In The Pac Tuna Industry Some Aspects And Issues Concerning The Kiribati Soviet Union 1986% 5Bpdfa% ③ ④ ⑤ 5D PDF Pacific Islands Development Prvgram East⁃West Center, May 1986 D J Doulman, “ The Kiribati⁃Soviet Union Fishing Agreement” , Pacific Viewpoint, Vol 28, No 1, May 1987, pp 14 - 17 B Martin Tsamenyi, “ The Treaty on Fisheries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of Certain Pacific Island States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Final Chapter in United States Tuna Policy” , Brookly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5, No 2, 1989, p 203 “ Letter of Transmittal from President Ronald Reagan to the Senate” , June 18, 1987, reprinted in International Law Materials 1051 (1987) 13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谈判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是准入费的确定, 1986 年 3 月在澳大利 亚堪培拉举行的第七轮谈判中讨论了这个问题。 会议上, 太平洋岛国领 导人将美国第一年给岛国的准入费定为 2000 万美元, 并给出了这样做 的四个原因。 其中第四个原因是与美国实 力 相 当 的 苏 联 在 该 地 区 的 存在。① 1987 年 4 月 2 日, 14 个太平洋岛国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与美国 签订 《 金枪鱼条约》 , 就美国渔船在太平洋岛国捕捞金枪鱼问题达成一 致。 条约规定, 太平洋岛国向美国渔船发放捕鱼许可证, 允许美国渔船 进入南太平洋海域, 而美国渔船则须向太平洋岛国提供 “ 准入费” 。② 所 有 《 金枪鱼条约》 是太平洋岛国首次通过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与美国签订 版 权 的多边协议, 它的签订标志着太平洋岛国开始以多边和区域的方式管理 献 出 版 社 渔业。 太平洋岛国与美国的渔业争端因 《 金枪鱼条约》 而有所缓和, 社 导者。 会 科 学 文 太平洋岛国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地位, 逐渐 成 为 该 地 区 捕 鱼 活 动 的 主 结 语 本文通过对美国和太平洋岛国关于沿海国专属经济区金枪鱼和其他 高度洄游鱼种管辖权的立场、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和 1982 年 《 联 ① 岛国领导人给出的前三个原因分别为: (1) 该区域的主要自然资源———金枪鱼是区域经 济发展的 “ 基石” ; (2) 美国以外的国家提供了更具竞争性的费用; (3) 建立一个具有 标准区域条款的多边协定, 对美国的渔业来说更加便利。 参见 J Van Dyke and C U S Nicol, “ U S Tuna Policy: A Reluctant Accept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Norm ” , in David J Doulman, ed , Tuna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in the Pacific Islands Region, Library of Congress ② Cataloging⁃in⁃Publication Data, 1987, p 118。 虽然太平洋岛国向美国渔船发放捕鱼许可证, 但许可证的使用是有限制条件的。 如许可 证只允许美国 35 艘渔船进入, 若其他渔船想获得许可证必须支付额外费用; 许可证只能 用于使用 “ 围网捕鱼法” 的渔船, 使用其他捕鱼方法的渔船不允许进入; 许可证只能用 于捕捞金枪鱼。 美国渔船并不能在沿海国所有的专属经济区捕捞金枪鱼, 只能在专属经 济区中的许可证区进行捕捞。 参见 B Martin Tsamenyi, “ The Treaty on Fisheries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of Certain Pacific Island States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Final Chapter in United States Tuna Policy” , Brooklyn Journal of Intemational law, Vol 15, No 2, 1989, pp 204 - 205。 20 世纪 80 年代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金枪鱼政策探析 131 合国海洋法公约》 相关规定进行分析, 了解到 1987 年 《 金枪鱼条约》 谈判前双方紧张的关系与金枪鱼战争密切相关。 由于美国对金枪鱼的需 求和苏联进入南太平洋地区, 美国政府开始重视与太平洋岛国的渔业谈 判。 太平洋岛国通过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与美国进行的多边谈判是太平 洋岛国渔业管理的新形式, 尽管太平洋岛国之间有着社会、 政治、 经济 和文化差异, 但太平洋岛国领导人集体行动、 克服差异, 在谈判过程中 积极合作, 最终顺利签署 《 金枪鱼条约》 。 太平洋岛国以南太平洋论坛 渔业局为组织, 以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为武器, 并灵活利用美苏冷 战的特殊形势, 引进其他大国力量制衡美国, 以多边和区域的方式开展 有 对美渔业活动。 经过谈判, 太平洋岛国最终于 1987 年与美国签订 《 金 版 社 版 权 所 枪鱼条约》 , 标志着太平洋岛国渔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献 出 近年来, 随着海洋问题的发展, 南太平洋地区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 会 科 学 文 注。 南太平洋地区是中国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的重点关注区, 其中渔业 社 贸易成为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加强联系的重要渠道。 2014 年习近平主席访问 斐济时发表讲话, 表示中国愿同太平洋岛国深化农渔业、 海洋等领域的合 作。 因此, 探索南太平洋地区的渔业管理方式成为中国加深对该地区渔业 认识的重要途径,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987 年 《金枪鱼条约》 签订后又 经过多次修改、 续订, 应用至今。 双方因何修改条约, 在续订中又引进了 什么样的新手段, 对这些问题本文没有涉及, 但为进一步探讨奠定了基础。 Fishing Diplomacy in the South Pacific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80s Li Yuxue Abstract: In the 1980s, the different position about the coastal state jurisdiction of tuna and other highly migratory species in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Pacific island states, the 13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convening of the Thir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Law of the Sea and the ambiguity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1982, have led to the “ Tuna War ” in the South Pacific The “ Tuna War ” led to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uth Pacific over tuna In order to better safeguard their interests, the Pacific Island States have changed the past “ solo” passive diplomacy In the fisheries diplomacy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he Pacific Island States by using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outh Pacific Forum Fisheries Agency, regarding the V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as a weapon, and flexibl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pecial situation of the cold war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which bring in 所 有 other powers to contain the United States, shaped a multilateral and regional 版 社 版 权 diplomacy The Tuna Treaty was ultimately signed in April 1987, which marks 文 献 出 the South Pacific fishery diplomacy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会 科 学 Keywords: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Tuna Treaty; United Nations 社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The South Pacific Forum Fisheries Agency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文学与艺术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萨摩亚小说 《 山那边的世界》 细读 隋清娥∗ 有 摘要: 《 山那边的世界》 是 《 萨摩亚观察家报》 主办的 社 版 权 所 2016 年 “ 史蒂文森短篇小说大赛” 优秀作品结集 《 唯文字 献 出 版 永存》 中的第一篇。 题目 《 山那边的 世 界》 是 作 者 设 置 的 科 学 文 一个悬 念, 其 中 的 “ 山” 是 一 个 意 象。 小 说 的 成 长 主 题 蕴 社 会 含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中: 罗莎是成长的引路人, “ 我” 是 成长的主人公。 作者关注成长主题的原因有二: 一是关注萨 摩亚青少年的成长; 二是传达自己对个体成长中的生命体验 以及感悟思考, 借以抒发童年情结。 作者用多样化手法塑造 人物并创设了 “ 山” 的 意 象, 从 而 让 作 品 彰 显 出 独 特 的 艺 术魅力。 关键词: 《 山那边的世界》 “ 山” 意象 成长主题 萨 摩亚小说 《 山那边的世界》 是萨摩亚作家塞乌利·塞提·阿杨创作的一篇 小说, 是 《 萨摩亚观察家报》 主办的 2016 年 “ 史蒂文森短篇小说大 赛” 优秀作品结集 《 唯文字永存》 ( 萨维亚·萨诺·马利法编著, 童 新、 王雪峰译, 中国 青 年 出 版 社, 2018 ) 中 的 第 一 篇。 塞 乌 利 · 塞 ∗ 隋清娥,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13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提·阿杨参加过 2015 年的 “ 史蒂文森短篇小说大赛” , 其小说 《 我父 亲是中国人》 收在 2015 年 “ 史蒂文森短篇小说大赛” 优秀作品结集 《 海洋·家园》 中。 美国文学理论家勒内·韦勒克认为, 作品就是一个隐含并需要意义 和价值的符号结构, 解读就应该以具有这样的符号结构的作品为主要对 象。 《 山那边的世界》 就是这样一个符号结构。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 法, 涵泳其题目、 语言、 结构、 象征、 修辞、 文体等, 实现了对文本的 有效阅读, 获得了极大的精神享受。 本文从题目、 主题蕴含与表达及艺 术手法三个角度, 挖掘 《 山那边的世界》 文本内部的意义, 收获文本 出 版 题目: 一个悬念, 一个意象 会 科 学 文 献 一 社 版 权 所 有 细读的经验、 情绪和感受。 社 在一篇文学作品中, 作为名字的题目处在特殊的位置, 成为进入读 者视野中最先被注意的部分。 题目中常常包含极其重要的信息, 且能以 最凝练的形式将这个信息传递给阅读者, 引领阅读者准确理解作品、 正 确评价人物。 因此, 题目在文本中起着关键作用。 进入创作状态的作家 一般会有高度自觉的修辞目的, 会在题目这个特殊的、 重要的位置上, 以最凝练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信息。 《 山那边的世界》 的作者塞乌利· 塞提·阿杨即设置了一个好的小说题目。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 山那 边的世界” 是一个偏正短语, 中心语是 “ 世界” , 是 “ 山那边的世界” 的结构核心和语义核心, 是最重要的成分。 假如按照语言学的理解, 设 计这样的题目, 作者该把写作的重心放在对 “ 山那边的世界” 的描写 和刻画上。 但是从文艺学的角度看, 那样写是不太可能出奇出彩的。 “ 山那边的世界” 是好是坏, 必须以 “ 山这边的世界” 做比照和陪衬, 而 “ 山那边的世界” 只是理想的境界或者是主人公的梦想, 是引领主 人公奋斗的支撑力和动力。 文学不是语言学, 文学关注的重点是实现梦 想的过程, 是主体生命在 “ 山这边的世界” 中的苦难、 希望、 历练、 坚持等。 所以, “ 山那边的世界” 这个题目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 或 萨摩亚小说 《 山那边的世界》 细读 137 者说是一个谜面: “ 山这边的世界” 是怎样的? “ 山那边的世界” 是怎 样的? 作品中的人物为什么向往 “ 山那边的世界” ? 主人公要怎样做才 能到达山的那一边? 而偏正短语 “ 山那边的世界” 中的修饰语 ( 定语) 是 “ 山那边” , 从语法学角度来看, “ 山那边” 是个以名词 “ 山” 为中 心的方位短语。 这个短语中的 “ 山” 是题目和文本中的关键词。 这座 山是萨摩亚的自然之山瓦艾阿山。 萨摩亚是个多山的国家, 首都阿皮亚 所在的乌波卢岛的中部几乎全为绵延起伏的山。 瓦艾阿山是乌波卢岛的 风景优美之地。 瓦艾阿山还是萨摩亚的文化之山, 这是因为瓦艾阿山是 英国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1850 ~ 1894) 的长眠之地。 另 所 有 外, 瓦艾阿山之所以有文化内涵, 还与一个萨摩亚人代代相传的传说有 社 版 权 关: 过去, 有个叫瓦艾阿的巨人爱上了美丽的姑娘阿帕乌拉。 后来, 阿 献 出 版 帕乌拉被人抢走, 瓦艾阿伤心欲绝, 最终站在海边化成了一座山。 阿帕 会 科 学 文 乌拉闻讯后, 痛不欲生, 天天以泪洗面, 她的泪水汇聚成河, 从瓦艾阿 社 山上流下来, 形成了瀑布。 因为史蒂文森和悲情的传说, 瓦艾阿山成为 萨摩亚人的骄傲, 成为萨摩亚文化的象征。 在萨摩亚的文学作品中, 瓦 艾阿山常常出现。 如在 2015 年 “ 史蒂文森短篇小说大赛” 优秀作品集 《 海洋·家园》 的九篇 “ 萨摩亚书写” 中, 就有三篇作品提到瓦艾阿 山, 它们是 《 老鼠和八爪鱼》 《 折翼天使》 《 梦回萨摩亚》 。 《 老鼠和八 爪鱼》 中有这样的描写: 布莱恩老师 “ 决定今天的两节英语课带我们 去爬瓦艾阿山, 山顶上有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墓, 我们今天要 学习史蒂文森墓上的挽歌” 。 在 《 折翼天使》 里, 母亲给她的儿子讲述 了巨人瓦艾阿变成一座山矗立在阿皮亚的中心的传说。 在 《 梦回萨摩 亚》 中有这样的叙述: “ 她带我到山上去玩, 去一个著名的作家安葬的 地方。 那山上可真美……” 而作家塞乌利·塞提·阿杨也从这座山上 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在小说中, “ 山” 是一个频繁出现的名词。 在 《 山那边的世界》 第二部分, “ 瓦艾阿山” 出现了 9 次。 所以, 从文学 的角度看, 题 目 中 的 “ 山” 分 明 是 一 个 象 征 物, 是 一 个 意 象。 作 者 “ 立象以尽意” , 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思和意念, 让文本蕴含较为丰富 的人文意义。 13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二 主题: 关于成长的思考 短篇小说虽然篇幅短小, 却可以通过描绘典型化的生活片段, 刻画 一两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塑造出一两个典型人物。 如鲁迅的短篇小 说 《 伤逝》 塑造了涓生和子君两个人物,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 《 项链》 塑造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路瓦栽的形象, 鲁迅和莫泊桑通过 笔下人物的心理、 行为、 结局反映出生活的某一本质, 让读者窥一斑而 见全豹, 达到了茅盾在 《 试谈短篇小说》 中所说的 “ 短篇小说主要是 有 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 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 版 权 所 阔得多、 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 的目标。 《 山那边的世界》 就是这样 献 出 版 社 一部小说。 小说塑造了两个人物: 杂货店女店主罗莎、 儿童 “ 我” 。 如 科 学 文 果从罗莎的角度看, 作者赞美了美好的人性, 文本传达了人性主题; 如 社 会 果从 “ 我” 的角度看, 作者表达了对人的成长的思考, 指向了成长主 题。 细读文本可知, 小说的主角是 “ 我” 。 “ 我” 是一个 9 岁的男孩, 因为女店主罗莎的物质资助、 心灵滋润, 坚定了奋斗、 进取、 向上的决 心, 最终成功地走向了 “ 山那边的世界” 。 因此, 成长是这篇小说的核 心主题。 成长是古今中外作家普遍关注的主题之一, 存在于不同形式的文学 文本中。 “ 成长” 的含义有二: 一是人的 “ 生长而成熟” 或曰 “ 长成” , 二是人的心理和性格的成熟。 文学视野中的成长肯定关涉人的人格、 心 理等方面的长成, 而非肉体和生理方面的长成。 塞乌利·塞提·阿杨在 《山那边的世界》 中借对 “ 我” 这一形象的塑造, 完成了他对一名萨摩 亚儿童成长的诸多思考, 传达了萨摩亚人乃至不同民族所有人共同的期 盼和关注。 ( 一) 主题表现 我们知道, 人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孙金伟在 《80 后文学成长 主题研究》 中说: “某种程度上, 稳定的价值观念及社会身份的形成才意 萨摩亚小说 《 山那边的世界》 细读 139 味着成长的真正完成。” ① 而文学作品中成长主题的表现策略有多个, 就 小说 《山那边的世界》 而言, 作者对成长的思考是蕴含在对人物形象的 塑造中的。 “我” 是成长的主人公, 罗莎是 “我” 成长的引路人。 1 成长引路人罗莎 虽然 《 山那边的世界》 并不具备成长小说的所有要素, 不过, 从 成长主题的角度考虑人物形象, 罗莎是小说塑造的 “ 我” 成长路上的 引路人和见证人。 成长引路人是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构件。 能成为成长引路人的人, 或者是父母 (塞乌利·塞提·阿杨的小说 《我父亲是中国人》 中的成长 有 引路人是父亲), 或者是族中某一长辈, 或者是老师, 或者是某个朋友。 版 权 所 引路人形象类型有二: 正面引路人, 反面引路人。 在 《 山那边的世界》 出 版 社 中, 罗莎 是 “ 我” 的 邻 居, 是 “ 我” 的 正 面 引 路 人。 她 对 成 长 中 的 会 科 学 文 献 “我” 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 她带领 “我” 走向心理成熟之路。 社 萨摩亚人口少, 商业并不发达, 村庄或社区的物品经营场所不多。 而 罗莎家经营着杂货店, 家里还有汽车, 这说明她家的物质条件较好。 又因 为经营的是杂货买卖, 罗莎的店铺就成为各种人员往来的场所。 “我” 是个 家境贫寒的孩子, 正处在成长阶段。 小说从罗莎对 “我” 的关爱、 帮助、 启迪等方面, 表现了她对 “我” 的成长的引导和见证。 (1) 罗莎是关爱者、 帮助者。 《 山那边的世界》 以 “ ∗” 作为分段 符号, 全文由四部分组成。 小说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傍晚时分 “ 我” 奉 母命去罗莎店里买面包。 母亲图福莎让孩子们去买面包时, 妹妹法姑在 洗衣服, 哥哥姐姐都指使只有 9 岁的 “ 我” 去, “ 我” 不想去, 母亲的 一句 “ 看我不揍你们一顿” 吓住了孩子们。 “ 父母们有时通过痛打, 更 多的是通过大声训斥和反复谈话强迫孩子们遵守” 规矩,② 这是萨摩亚 的文化表现之一。 在萨摩亚家庭中, 父母打骂孩子是算不上家暴的, 母 亲自然常以 “ 揍” 来威胁孩子, 而 “ 在这一户的范围内, 年龄比亲属 ① ② 孙金伟: 《80 后文学成长主题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14 年。 〔 美〕 玛格丽特·米德: 《 萨摩亚人的成年》 , 周晓虹、 李姚军、 刘婧译, 北京: 商务印 书馆, 2008 年, 第 33 页。 14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关系更具有惩戒性权威” ,① 萨摩亚人以年龄来划分等级, 哥哥姐姐都 可以指使弟弟 “ 我” , 而 “ 我” 想指使妹妹。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 儿 童遭受的 “ 精神的虐杀” 不仅来自长辈, 也来自同辈年长者。 在成长 过程中, “ 我” 体会到的家庭温暖和亲人关爱微乎其微, 而罗莎这个外 人却给了 “ 我” 弥足珍贵的关爱: 为 “ 我” 的受伤 着 急, 留 报 纸 让 “ 我” 朗读, 拿 “ 我” 当儿子看, 给 “ 我” 做新衣服, 给 “ 我” 好吃 的东西, 特意为 “ 我” 定做新木椅。 即使在 “ 我” 因有纳尔逊图书馆 这个新的读书之处后逃避去她的店她也不计较, 仍然给予 “ 我” 最大 的善意和满满的关爱! 罗莎善良、 无私、 大度, 有包容心, 有爱心, 是 所 有 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是家人以外给予 “ 我” 温暖与帮助的人。 生活 社 版 权 在贫民区的 “ 我” 被非亲非故的罗莎无私、 细致地帮助着、 关爱着, 文 献 出 版 这份帮助和关爱温暖了一个孤独儿童 “ 我” 的心灵, 让 “ 我” 感念 会 科 学 不已。 社 (2) 罗莎是心灵启迪者。 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写 “ 我” 学成回国, 罗莎却已过世, “ 我” 常常想起罗莎说的 “ 已经看尽了山这边的风景” 的话, 明白了罗莎的言行蕴含的人生哲理: “ 无论你在哪儿, 你总是在 期待着山外的风景。” 由此, 我们知道, 作者以第一人称叙事, 其实是 在追忆成长, 追忆成长过程中给予自己物质帮助和精神启迪的山与人。 山是瓦艾阿山, 人是罗莎。 罗莎其实是个没有文化的老年妇人, 但她有 丰富的阅历, 经营者的身份又让她有机会听说和见识外部的世界。 她对 外部世界的向往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喜欢听 “ 我” 给她读旧报纸上 外部世界的消息; 二是常常眺望远处高高的山峰, 喃喃地说 “ 已经看 尽了山这边的风景” 。 报纸为这一老一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 门, 让他们知道了山外有着与山内不一样的世界! 罗莎喜欢 “ 我” , 也 是因为只有 “ 我” 可以给她读报纸, 让她了解山外面的世界, 获得精 神层面的满足。 而罗莎的话, 童年的 “ 我” 或许并不能完全明白其真 ① 〔 美〕 玛格丽特·米德: 《 萨摩亚人的成年》 , 周晓虹、 李姚军、 刘婧译, 北京: 商务印 书馆, 2008 年, 第 42 页。 萨摩亚小说 《 山那边的世界》 细读 141 正的意味, 却可以引 “ 我” 思考: 罗莎说这话包含着怎样的人生期待? 罗莎只能常年看山这边的景色, 而 “ 我” 怎样去山那边看世界风光? 看来, 罗莎不是导师型引路人, 而是生活型启迪者。 她以对自己人生的 不满意、 以对 “ 我” 走向外部世界的欢欣和支持充当了敏感、 向上的 “ 我” 的精神启迪者。 作者对罗莎这一形象的塑造, 丰富了 “ 我” 的个人经历和社会阅 历, 从社会文化层面探讨了 “ 我” 这一成长主体的命运走向和引路人 之间的联系: 在罗莎的无私帮助和有意无意的精神引导下, “ 我” 渐渐 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角色, 更加坚定了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并通过自己的 有 努力, 改变了现状, 走出了大山, “ 看到了山外的风景” 。 版 权 所 2 成长主人公 “ 我” 献 出 版 社 作为文学概念, “ 成长小说” 出自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德国。 而 科 学 文 “ 欧美经典成长小说叙说成长主人公历经磨难, 遭逢 ‘ 死亡’ 、 ‘ 再生’ 社 会 等标志性事件之后实现顿悟, 长大成人, 主体性得以生成” 。① 在主人 公的成长过程中, 固然会有引路人的形象, 但引路人并不能完全左右主 人公的成长, 一般也不为主人公指引成长的方向, 至多也就是充当主人 公成长的帮助者和见证人。 说到底, 成长其实是主人公自己的事, 需要 他 ( 她) 自己去完成成长。 在 《 山那边的世界》 中, “ 我” 的成长经历 的磨难就是生存的艰难, 比如去瓦艾阿山捡柴火, 因捡柴火与别的孩子 打架。 正因为去瓦艾阿山捡柴火, “ 我” 知道只有爬到瓦艾阿山顶峰, 才能看到山那边的美景。 生活经历让 “ 我” 从小就有一个梦想: 走到 山外面去看美丽的风景! “ 我” 是个早慧、 敏感、 坚毅、 头脑灵活的孩 子, 是 “ 我” 自己确定了自己的成长目标或曰人生理想! 罗莎的帮助 和启迪是促使 “ 我” 实现目标和理想的助力, 是帮助 “ 我” 爬上人生 的 “ 瓦艾阿山” 的垫脚石! 小说的重点是写 “ 我” 与罗莎的交往和这 种交往给 “ 我” 带来的心理变化: 最初害怕罗莎, 后来亲近罗莎, 最 后怀念罗莎。 这些心理变化其实是成长主体 “ 我” 的顿悟。 有了顿悟, ① 张国龙: 《 中国当下青少年文学创作现状及引导策略》 , 《 南方文坛》 2013 年第 3 期。 14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才能成长, 才能生成主体。 作者用回忆的形式串起了几个生活片段, 较 完整地展现了一个萨摩亚少年的成长历程。 小说从 “ 我” 9 岁写起, 写到 “ 多年后, 我完成学业, 回到萨摩 亚” , 较详细地描写了 “ 我” 与罗莎的交往。 小说第一部分写 “ 我” 不 愿意去商店, 原因是通往商店的小路上没有路灯, 黑黢黢, “ 我” 害 怕, 路上还有狗, 更主要的原因是觉得店主 罗 莎 是 个 “ 凶 巴 巴 的 女 人” ———害怕罗莎! 罗莎给 “ 我” “ 凶巴巴” 的印象是因为她戴着眼 镜。 笔者在萨摩亚工作过一年, 其间, 发现萨摩亚人戴眼镜的非常少, 就是在大学里, 也极少见到戴眼镜的老师和学生。 《 山那边的世界》 中 所 有 的罗莎戴着眼镜, 这让她与众不同。 在人群中, 一个人只要有一点迥异 版 权 于常人之处, 就极易成为关注的焦点, 甚至会成为众矢之的。 邻里左右 献 出 版 社 的孩子淘气地往罗莎的商店扔石子, 就因为她戴着眼镜, “ 我” 也参与 科 学 文 其中。 而眼镜能产生隔离效果, 戴上眼镜看人与裸眼看人, 使被看者的 社 会 感受不同, 所以, 罗莎看 “ 我” 时, “ 我” 害怕她。 读者看到罗莎的与 众不同处, 一定会产生疑问: 罗莎仅仅是外貌装饰与众不同吗? 她的心 灵是否与众不同呢? 当 “ 我” 被一个胖大汉绊倒在地上时, 罗莎对胖 大汉的责骂和对 “ 我” 的帮助说明她有与众不同的美好心灵! 因为她 那是心疼 “ 我” , 而 “ 我” 并非她的骨肉至亲。 至今, 萨摩亚人基本还 不具备 “ 儿童本位” 的理念, 儿童并不被看重, 一个儿童被绊倒在地, 只能自认倒霉, 爬起来即可。 多数人都是这种心理, 但罗莎与众不同。 当 “ 我” 被报纸上的新闻吸引而蹲在地上大声读报纸时, 罗莎没有制 止我。 平时只能听收音机了解外部世界的 “ 我” 视报纸如宝贝。 而罗 莎要关门时, 除了用报纸帮 “ 我” 包好面包, 还给 “ 我” 一个棒棒糖, 并在 “ 我” 帮她锁好店门后给了 “ 我” 椰子面包, 这本是她为自己女 儿准备的。 “ 我” 发现, 罗莎是个温和亲切、 正义热心的人。 当 “ 我” 离开罗莎往家走时, “ 感觉路也没有我以前想象的那么黑、 那么可怕 了” 。 罗莎的热心与慈爱像点在 “ 我” 心路上的一盏灯, 开始在 “ 我” 的人生道路上发出光和热! 小说第二部分的叙事很简单, 从情节上看, 是写 “ 我” 从罗莎的 萨摩亚小说 《 山那边的世界》 细读 143 店往家走时, 心情大好。 这里, 作者交代了 “ 我” 的生存环境和成长 环境: 家在瓦艾阿山脚下, 属于阿皮亚的贫困区, 生活艰难。 在这里, 作为意象的 “ 山” 出现了。 “ 我” 在长期跟瓦艾阿山打交道时, 知道 “ 翻过瓦艾阿山, 就别有一番风光了” 。 因为 “ 站在山顶, 阿皮亚的美 景尽收眼底。 城里最显眼的海滨路如同一条缎带镶嵌在风景当中, 而蓝 色的海洋、 无边无际的海平面和蓝天白云就是这幅风景的巨大背景。 在 我看来, 这简直就是一幅无与伦比的美景, 是我的祖国的最好写照” 。 不过, “ 要想看到这美景, 你就必须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攀登到瓦艾阿 山的顶峰” 。 而要翻过这山顶, 去到瓦艾阿山那边, 对 “ 我” 这样的孩 有 子来说, 唯一的途径就是好好读书。 “ 我” 知道, 书读好了, 就能改变 社 版 权 所 命运; 有了知识, 就等于是爬上了瓦艾阿山的顶峰, 因为 “ 读书受教 出 版 育” 是改变命运的途径, 而报纸与书的作用是相同的。 会 科 学 文 献 小说第三部分是情节的发展和高潮。 在发展部分, “ 我” 与罗莎达 社 成默契: 每天去她的店里读报纸。 报纸为一老一少两个人打开了一扇通 往外部新世界的大门, 让他们知道了山外世界的精彩! 而当 “ 我” 去 了更大的读书场所后, 就不再去罗莎店里为她读报纸了, 罗莎知道后并 没有说 什 么。 这 是 一 个 转 折, 考 验 的 是 罗 莎 的 宽 容 心 和 慈 爱 度。 等 “我” 内疚地坐回罗莎为 “ 我” 定制的读书专椅重新给她读报纸时, 罗 莎那双穿透 “ 我” 心灵的目光依然充满善意———她有着萨摩亚的大海 一般宽广的胸襟。 小说的高潮是 “ 我” 出国前向罗莎告别, 罗莎一点 儿都没有表现得依依不舍, 反而为 “ 我” 感到无比的骄傲和欢欣。 这 是有悖于常态的表现。 这一细节再一次告诉读者, 罗莎是个与众不同的 人。 她为 “ 我” 能走出大山而高兴, 自然是欢天喜地地给 “ 我” 送行, 而不是泪流满面、 唉声叹气地舍不得! 她知道, “ 走” 出去了, “ 我” 会有好前程, 高兴还来不及呢, 怎么会依依不舍! 小说的第四部分是尾声, 交代 “ 我” 学成回国后, 罗莎不在了, 但 “ 我” 永远记得罗莎的话。 那话里的哲理意味, “ 我” 也终于悟透: 无论你在哪儿, 你总是在期待着山外的风景。 在整部作品中, 读者读到的是儿童 “ 我” 与店主罗莎交往过程中 14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得到的关爱、 获得的帮助和受到的心灵启迪。 而从成长的角度思考, 在 成长的过程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人公成长的自主性和主导性。 这个聪 颖、 灵活、 勤劳的孩子, 在顿悟后, 学会了与罗莎合作交往, 在给罗莎 读报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 在接受罗莎对自己的善意时不断完善自我, 也不断发展自 我、 提 升 自 我, 其 性 格 和 心 理 的 成 长 就 蕴 藏 在 作 者 对 “ 我” 的言行和心理的刻画之中。 ( 二) 主题成因 作家在文本中蕴含某一种情思、 表达某一种意念, 是有一定原因 所 有 的。 在笔者看来, 塞乌利·塞提·阿杨在 《 山那边的世界》 中格外关 社 出 版 1 关注萨摩亚青少年的成长 版 权 注人的成长, 理由应该有二。 会 科 学 文 献 应该说, 《 山那边的世界》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成长小说, 但文学作 社 品往往通过描写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写出一群人相似的人生经历。 所以, 文学是在一个民族的时代生活及文化精神特性中形成的, 它能够形象地 展示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和生命境况。 萨摩亚是一个正走在发展道路上 的国度。 萨摩亚年轻人居多, 年轻人的成长应该是大多数萨摩亚人关心 的问题。 《 山那边的世界》 里的 “ 我” 作为一个贫民区的儿童, 其成长 与家庭环境、 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但作者并没有关注 “ 我” 成长期间 必须依赖的家庭环境 ( 作者在 2015 年创作的小说 《 我父亲是中国人》 中, 论述了父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作用) , 而是关注社会环境, 塑造了 像罗莎这样甘做儿童成长铺路石和台阶的人, 号召全社会关注萨摩亚儿 童的成长。 笔者认为, 《 山那边的世界》 的作者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 人, 他对成长主题的偏爱, 对影响成长主人公成长的内部因素和外部作 用的关注, 说明他胸怀深沉而博大的爱。 而 “ 我” 的成长历程对受波 利尼西亚传统文化浸润的萨摩亚青少年而言, 具有普遍的正面影响和借 鉴意义。 由此, 《 山那边的世界》 是一篇励志小说! 2 传达自己对个体成长中的生命体验和感悟思考, 以抒发童年情结 众所周知,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情结。 情结的产生涉 萨摩亚小说 《 山那边的世界》 细读 145 及作者的童年经验与成长历程。 塞乌利·塞提·阿杨的父亲是一个中国 人。 当年, 塞乌利·塞提·阿杨的母亲本应嫁给一位萨摩亚牧师, 但 她爱上并嫁给了一个中国人, 与之生儿育女。 塞乌利·塞提·阿杨外 婆家族的人思想观念极其保守, 他们不能认同女儿的选择。 所以, 中 萨混血儿塞乌利·塞提·阿杨是萨摩亚的 “ 异类” , 从小就受到来自 学校、 亲戚乃至整个萨摩亚社会的歧视, 这种歧视给他的成长带来很 大的压力, 也给他造成心灵的创伤。 童年时期的他内心就产生了与成 长相关的一些情结, 比如种族、 援助、 自我拯救、 自我奋斗等。 后来, 他获得政府奖学金, 如愿以偿地走出了大山, 走出了国门, 分别去新 所 有 西兰、 意大利、 新加坡等国学习, 看到了山外和海外多姿多彩的世界。 社 版 权 塞乌利·塞提·阿杨爱好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 他通过小说对自己的 出 版 成长历程进行回溯, 追寻那些帮助和启迪过自己的人与事, 并在文本 会 科 学 文 献 中以成长为主题沟通成长主人公 “ 我” 与罗莎, 实现了对萨摩亚儿童 社 的精神成长的引导, 并由此抒发了自己的童年情结。 三 艺术技巧: 人物塑造、 意象创设 富含人文意义的文学作品必须拥有艺术美。 艺术美的达成方法有多 种。 《 山那边的世界》 线索单一, 结构严谨, 其显著的艺术技巧体现在 人物塑造和意象创设上。 ( 一) 人物塑造的多样化手法 优秀的小说有自己塑造人物的多种方法, 《 山那边的世界》 自然也 不例外。 1 欲扬先抑的人物塑造法 《 山那边的世界》 的作者塞乌利·塞提·阿杨在塑造罗莎时, 采用 了欲扬先抑的方法。 罗莎还未出场时, “ 我” 就害怕她, 因为在 “ 我” 心目中, 她是个 “ 凶巴巴的老女人” , “ 我” 连去她店里买面包都打怵。 读者被主人公对罗莎的恐惧心理影响, 心里也对罗莎没有好印象。 其 14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实, “ 我” 害怕罗莎的主要原因在于她戴着眼镜。 罗莎从眼镜上方看 “ 我” 时, “ 我” 总觉得 “ 她在琢磨我、 算计我” 。 但随着 “ 我” 与罗 莎的深入交往, “ 我” 发现, 罗莎不仅不是凶巴巴的人, 反而温和、 亲 切、 热心、 善良。 她给予 “ 我” 的是无私的帮助、 极大的关爱与最大 的善意。 作者在情节发展中赞扬了罗莎热情善良、 乐于分享、 助人为 乐、 心胸宽广的良好品性。 这种欲扬先抑的人物描写技巧的运用, 让读 者对人物的评价前后截然有别, 使塑造的人物形象更真实也更丰满, 让 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文本传达的情思也更真挚动人。 2 描写言行的人物塑造法 有 除了用欲扬先抑的方法, 《 山那边的世界》 在塑造罗莎时还运用了 版 权 所 语言、 行为描写法。 在小说中, 罗莎并没有太多的话, 她对 “ 我” 的 出 版 社 保护和关心、 帮助和宽容, 是从她对绊倒 “ 我” 的胖大汉的尖声责骂, 科 学 文 献 从对善意提醒她的女顾客说的 “ 没事儿, 那是我儿子” 的回答, 从问 社 会 “ 我” “ 纳尔逊图书馆那儿不给你上椰子面包和饮料吧?” 的逗趣话中体 现出来的。 小说用这不多的三处语言将善良无私、 幽默慈爱的罗莎的 形象生动地塑造出来。 其实, 小说更多的是通过罗莎的行为来塑造她 作为主人公的成长引路人和见证人形象的。 例如, 当 “ 我的鼻子鲜血 直流时” , 罗莎拿毛巾 “ 捂在我的鼻子上, 让我把头往后仰” , “ 还叫 她儿子用车送我去医院” 。 “ 捂” “ 让” “ 叫” 三个动词, 把罗莎的爱 心、 细致和热心凸显出来, 而这个她那么关爱的孩子不过是一个普通 的顾客, 一个普通的村里人, 而且是混在那群淘气包里往她店里扔过 石子的普通孩子。 3 描写心理的人物塑造法 与通过描写语言行为塑造罗莎不同, 作者在塑造 “ 我” 这一形象 时, 除了运用行动描写法外, 更多运用的是心理描写。 如当 “ 我” 听 到罗莎要让她儿子送 “ 我” 去医院时, “ 我” 暗自欢喜, 因为 “ 我” 还 从来没去过医院。 去医院, 对成人而言是懊恼和无奈之事, 但这个 9 岁 的儿童却渴望去那里, 在他看来, 医院只有白人才有钱去, 他想去看 看。 这里把儿童的好奇心表现了出来。 但后来没去成, 因为 “ 我” 的 萨摩亚小说 《 山那边的世界》 细读 147 鼻血不流了, 这让 “ 我” 很 “ 懊恼” , 因为不光不用去医院了, 还坐不 上罗莎家的小轿车了。 这种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揭示, 把一个儿童渴望去 陌生世界、 尝试新鲜事物的心理表现出来, 也把对经验以外的事物浓浓 的好奇心、 渴望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的 “ 我” 的失望心理表现出来。 ( 二) 意象的创设 在美国学者 M H 阿伯拉姆看来, “ 意象是现代文学批评中最常见、 也最含糊的术语” 。① 笔者所理解的意象是 “ 意” 与 “ 象” 的结合体, 二者是以暗示和隐喻来 “ 凝结” “ 思想内容与感性特征” 的。 意象是 有 “理性与情感” 在文学语言中 “ 刹那间” 的 “ 凝结” 。 优秀的作家都会 版 社 版 权 所 有自觉的意象修辞意识, 塞乌利·塞提·阿杨也不例外。 他在 《 山那 献 出 边的世界》 中创设的核心意象是山。 其创设方法有二: 一是在题目中 科 学 文 设置 “ 山” 的意象, 以满足读者涵泳之要求, 这是一种在文本布局中 社 会 设置意象的技巧; 二是在作品中将 “ 山” 的意象反复强调。 在 《 山那 边的世界》 的第二、 第四部分中, “ 山” 一词多次出现, 通过强调, 作 者将瓦艾阿山这一物象转化为包含自己的情思与意念的 “ 山” 意象。 从地理学上讲, 山是地壳上升地区经受河流切割而成的。 在中国古 典文学中, “ 山” 是一个特有的审美意象, 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萨摩亚 的各个岛屿山峦起伏, 这种多山的地理形态让塞乌利·塞提·阿杨从中 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具体到 《 山那边的世界》 , 作者取象于瓦艾阿 山, 赋予它多重象征意义。 1 这是一座神圣之山 山, 一般给人以神秘之感。 《 山那边的世界》 第二部分写道: “ 瓦 艾阿山从太平洋底拔地而起, 俯瞰阿皮亚全市。 当你坐船进入阿皮亚 港的时候, 瓦艾阿山好像就在向你招手。 ……从我家看过去, 瓦艾阿 山顶仿佛插入云霄, 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 那景象庄严而神圣, ① 〔 美〕 M H 阿伯拉姆: 《 简明外国文学词典》 , 曾忠禄等译,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第 150 页。 14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让我深深折服。” 其实, 与中国诸多直插云霄的巍峨高山相比, 瓦艾 阿山并不高 ( 童新女士和王雪峰先生给 《 唯文字永存》 一书的 《 山 那边的世界》 做注时说, 瓦艾阿山海拔是 472 米) , 但给作者 “ 插入 云霄” 之感, 一是因为小说的叙事视角是儿童, 二是为了用夸张的修 辞渲染其高大巍峨与庄严神圣。 在萨摩亚人心目中, 瓦艾阿山就象征 和体现着神秘与庄严。 2 这是一座连接之山 在 《 山那边的世界》 中, 作者写了一种对立: 山这边的世界和山 那边的世界。 在罗莎和 “ 我” 的理念中, 山那边的风景一定很美好, 所 有 而山这边的风景已经让人 “ 看尽了” 、 看够了。 这其实象征着人对凝固 社 版 权 不变的世界的厌倦, 对苟且的生存现状的不满。 罗莎向往山那边的世 献 出 版 界, 说明她有一颗追新逐异、 不安于现状的心, 但因为家庭、 因为生 科 学 文 意、 因为儿女, 她走不出大山了。 而连接这边与那边的通道就是这座瓦 社 会 艾阿山, 只要爬上去, 就能够看到 “ 阿皮亚城的美景” 。 那里有海滨 路, 有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象。 在 “ 我” 的心目中, “ 山这边” 与 “ 山那 边” 不是永久的对立和隔绝, 只要肯一次又一次地攀登, 总能登上瓦 艾阿山, 看到不一样的美景, 再进一步, 翻过瓦艾阿山 ( 人生的瓦艾 阿山) , 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可见, 瓦艾阿山是连接两个世界的象 征物, 是达到人生理想状态的必经之地和必由之路。 3 这是一座阻隔之山 我们知道, 人观景常因心而论。 在 《 山那边的世界》 中, 山主要 是作为阻隔的象征物出现的, 即 “ 山” 意象象征着抵达外部世界的障 碍。 “ 翻过瓦艾阿山, 就别有一番风光了。” 而 “ 要想看到这美景, 你就必须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攀登到瓦艾阿山的顶峰” 。 瓦艾阿山这 边的自然风景也是美的, 只是罗莎说她 “ 看尽了山这边的风景” , 这 说明, 罗莎心中的风景不仅仅指自然风景, 还有人文的 “ 风景” 。 读 者可以从母亲以 “ 揍” 威胁儿女、 孩子们上山捡柴争地盘打架、 男人 下班后喝啤酒、 罗莎戴眼镜被看成异类、 “ 我” 读报纸时店里人莫名 其妙地瞪 “ 我” 等 细 节, 感 受 到 “ 山 这 边” 人 文 环 境 的 不 堪 之 处: 萨摩亚小说 《 山那边的世界》 细读 149 贫困、 封闭、 凝滞、 愚昧、 不思进取、 苟且偷生。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 环境中的 “ 我” 孜孜追求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 但 “ 对于童年的我来 说, 山外边的美景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 “ 山” 就是 “ 我” 到达无比 向往的 “ 山那边 的 世 界” 即 理 想 境 地 的 屏 障 和 现 实 阻 碍。 而 “ 我” 有不屈的 “ 信念” , 因为 “ 我” “ 不气馁” 。 这个一定要走出大山去外 边的世界的山这边与山那边之间的 “ 追梦者” , 体现了人类内心 “ 隐 秘的向往” , 更体现了像塞乌利·塞提·阿杨这样的萨摩亚人在现实 的重重磨难与理想的苦苦坚持之间选择、 追求、 坚持的精神历程。 所 以, 作者创设 “ 山” 的意象, 表达了一种信念, 阐发了一个人生哲 所 有 理, 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版 权 在笔者看来, 塞乌利·塞提·阿杨是当下萨摩亚的优秀作家, 他连 出 版 社 续两年在 《 萨摩亚观察家报》 主办的 “ 史蒂文森短篇小说大赛” 活动 会 科 学 文 献 中获奖。 而因为运用了多样化的人物塑造法和意象创设法, 《 山那边的 社 世界》 彰显出了文学艺术的魅力。 A Close Reading of the Samoan Novel “ The World Beyond the Mountain” Sui Qinge Abstract: “ World Beyond the Mountain” is the first in the collection of Only Words Forever of the 2016 “ Stevenson Short Story Contest” , hosted by The Samoan Observer The title “ The World Beyond the Mountain” is a suspense set by the author, and the “ mountain” is an image The theme of the novels growth is contained in the shaping of the image of the characters: Rosa is the leader of growth; “ I” is the Protagonist of growth There are two reasons why the author pays attention to growth theme: One i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growth of Samoan adolescents, and the other is to convey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individual growth, so as to 15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release the childhood complex The author uses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to create characters and create a “ mountain ” image, which makes the work show its unique artistic charm Keywords: “ The World Beyond the Mountain ” ; The Image of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 Mountain” ; Growth Theme; Samoan Novel 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歌自觉 徐美莉∗ 所 有 摘要: 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拥有悠久的诗歌传统, 诗歌是 版 社 版 权 基里巴斯文化的标志。 在历史上, 基里巴斯人民将诗歌视为瑰 文 献 出 宝。 诗人重视诗歌的创作源泉与动机, 重视诗歌的审美价值, 会 科 学 掌握多种诗歌创作的艺术方法, 精益求精以铸就佳作, 显示出 社 清晰的诗歌自觉意识。 历史上的基里巴斯诗人是没有接受过文 字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农夫、 渔夫, 是熟练掌握岛屿生活技巧的 劳动者, 是他们精心创造了优雅的基里巴斯诗歌。 关键词: 基里巴斯 传统诗歌 诗歌自觉 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 自 17 世纪白人发现并 进入基里巴斯诸岛屿, 到 20 世纪, 基里巴斯人依然被白人中的许多人 视为野蛮人。 一些白人认为他们是原始的、 不开化的, 其文化中没有什 么智慧或优雅的成分, 不能够赢得白人的尊重, 他们自然也没有可与欧 洲歌手相媲美的诗人, 他们所拥有的所谓的诗只是原始人表达蒙昧情感 的模糊语言。① 但是, 根据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阿瑟·弗朗西斯·格瑞姆 ∗∗ ① 徐美莉,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Arthur Francis Grimble, Return to the Island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57, p 200 以下所引外文资料均为笔者翻译。 15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布尔 ( Arthur Francis Grimble) ① 等学者关于基里巴斯民族志的研究发 现, 在历史上, 基里巴斯人民已发展起清晰的诗歌自觉意识。 他们骄傲 地将诗歌视为他们的瑰宝, 利用多种创作方法, 竭力追求诗歌的审美价 值。 正 如 现 代 基 里 巴 斯 文 化 人 类 学 家 卡 捷 琳 娜 · 玛 蒂 娜 · 特 利 瓦 ( Katerina Martina Teaiwa) 所说: “ 古代诗的传统是基里巴斯文化的标 志。” ② 探讨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歌自觉, 是了解基里巴斯历史文化的 一把钥匙, 并有助于适当地审视所谓 “ 原始民族” 的文化发展水平。 笔者将 20 世纪 70 年代作为基里巴斯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分界线,③ 版 权 基里巴斯人对诗歌的珍视 献 出 版 社 一 所 有 以传统文学中的诗歌为研究对象, 探寻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歌自觉。 会 科 学 文 诗歌是基里巴斯人的掌上明珠, 是他们引以为豪并全力追求的艺术 社 存在。 基里巴斯人对诗歌的珍视, 清晰地表现在四方面。 第一, 基里巴斯人将诗歌视为他们独有的瑰宝, 在诗歌方面他们能 够超越在物质技术方面聪明的白人。 20 世纪初期, 阿瑟·弗朗西斯· 格瑞姆布尔在吉尔伯特群岛工作时, 曾向一位年长的吉尔伯特人谈论飞 机和无线电, 那位吉尔伯特人思索后说道: “ 的确, 白人能飞, 能越洋 对话, 在物质上他们的确比我们好, 但是———” 说到这里, 他声音上 扬, 骄傲地说, “ 白人没有我们所拥有的歌, 没有能和岛上歌手相媲美 ① 阿瑟·弗朗西斯·格瑞姆布尔 ( 1888 ~ 1956 ) ,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 作家。 1914 ~ 1933 年, 服务于吉尔伯特和埃利斯群岛殖民地首府, 曾生活在吉尔伯特群岛和巴纳巴岛, 熟 悉吉尔伯特人、 巴纳巴人的历史文化。 在其著作 《 回到群岛》 ( Return to the Islands) 中, 他记录了当时吉尔伯特群岛留存的部分诗歌, 成为基里巴斯诗歌研究的珍贵资料。 ② ③ Katerina Martina Teaiwa, Waa in Storms ( Review) , The Contemporary Pacific, 2006, Vol 18, No 1, p 207 基里巴斯诸岛屿原属英国的吉尔伯特和埃利斯群岛殖民地, 经过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独 立运动, 1978 年 10 月 1 日, 埃利斯群岛独立成为图瓦卢, 1979 年 7 月 12 日, 吉尔伯特、 菲尼克斯、 莱恩群岛及巴纳巴岛独立为基里巴斯。 虽然自 19 世纪晚期开始, 西方文化在 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开始影响岛屿社会, 但是直到 20 世纪前半叶, 基里巴斯依然是典型的 传统社会, 诸如文学、 舞蹈等本土文化尤其保持其传统。 70 年代后, 基里巴斯快速现代 化, 文学领域亦出现异于传统的新元素。 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歌自觉 153 的诗人” 。 在他看来, 白人是物质种族, 不曾被赋予诗的礼物。① 第二, 基里 巴 斯 诗 人 深 知 诗 歌 创 作 的 源 泉 与 动 机。 正 如 塔 撒 ( Taata) ———阿瑟 · 弗 朗 西 斯 · 格 瑞 姆 布 尔 的 朋 友、 一 位 卓 越 的 诗 人———所说: “ 如果我不是全身心地活在我们人民的世界里, 怎能唱出 触动他们心灵的歌?” ② 诗人必须品味人民的生活, 品味人民生活中的 盐分或者说趣味, 才能创作出吸引人民的诗歌, 这是基里巴斯诗人的信 念。 所以, 基里巴斯诗人善于在广泛的生活领域里发现诗, 正如塔撒的 诗所表达的: 有 即使在一件小事中 / 一片树叶, 一只孩子的手, 一点星星的闪 版 权 所 烁 / 我都会发现一首值得吟唱的歌 / 若我的眼睛张大, 没有睡着。 出 版 社 即使在有趣可笑的事情里 / ( 哦, 听! 孩子们在笑!) / 仍有填 科 学 文 献 满心灵的诗意 / 让梦充满渴望。 社 会 一个人的生命渺小 / ( 不那么哀伤, 不那么幸福) / 我要在渺 小的生命里发现我的歌, 看着它们飞翔! 在如此低的土地上军舰鸟孵化 / 但它展翅就飞向太阳。③ 基里巴斯诗歌题材广泛, 发生在一个岛民身上的所有经历都可能成 为诗歌的创作题材。 基里巴斯诗歌的种类包括英雄史诗、 挽歌、 爱情诗 歌、 幽默滑稽诗歌等。 基里巴斯诗歌拥有广泛的主题, 并且诗人重视诗 歌主题的价值, 用真心表现主题, 让每一类主题的诗歌都能赢得人民的 喜爱。 即使是滑稽取笑的诗歌, 也因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淳朴的感召 力, 让读者欣喜, 如下一个片段: ① ② ③ Arthur Francis Grimble, Return to the Island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57, p 199 Arthur Francis Grimble, Return to the Island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57, p 203 Arthur Francis Grimble, Return to the Island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57, p 207 15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那个人一边走来一边喊: “ 我是小偷!” / 当然他看起来慵懒得 足够这个称号。 / 他也有王子的品位 / 而且步履摇摆得颇有皇家风范 / 他却喊着 “ 我是小偷” / 因而我知道他并非小偷。① 如此俏皮、 幽默的诗歌, 尤能取悦基里巴斯听众。 第三, 基里巴斯诗人真诚地相信诗歌的审美价值, 竭力锤炼, 使 诗歌达到完美。 在严格的审美要求下创作的诗歌, 不仅能够超越诗歌 本身, 超越一个人的一生, 长久流传, 免于时间的销蚀, 而且能够经 受住语言转换的检验。 笔者完全同意阿瑟·弗朗西斯·格瑞姆布尔的 所 有 观点, 即翻译是对诗的终极检验, 如果转换成外国语言, 失去所有原 社 版 权 本的韵律, 诗依然能够直达心灵, 那么无疑这是真正的诗, 例如下面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这首诗: 社 会 快啊, 快从东方来, 我亲爱的你 / 你从汤加的奴役里逃离 / 你像 掠过大地的暴风雨疾驰 / 甚至在你的愤怒面前海洋退却 / 你狂怒而 来, 可怕的你, 然而我不惧怕你。 快啊, 快从东方来, 我亲爱的你 / 在你的愤怒里你意气风发, 在汤加你意气风发 / 你凌空于云之上———它们结为一团在你的脚下 / 你用你的手拔起萨摩亚的山 / 然而你放在我胸膛上的手却柔如孩子 之手。 快啊, 快从东方来, 我亲爱的你 / 在东方你的双脚比风雨之足 敏捷 / 你奔来的声音如星辰陨落的喧嚣 / 以致所有人脸上刻着你是多 么可怕 / 只有在我的眼睛里, 爱着你的我, 并不害怕。② 这首诗是借吉尔伯特群岛一位有着惊人美貌的女主人公之口而作, ① ② Arthur Francis Grimble, Return to the Island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57, p 206 Arthur Francis Grimble, Return to the Island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57, pp 200 - 201 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歌自觉 155 阿瑟·弗朗西斯·格瑞姆布尔将之从吉尔伯特语转换为英语, 我们将之 从英语转换为汉语, 虽然原诗的音韵失去, 但诗歌震撼心灵的力量依然 存在。 再引一首: 今夜, 当我坐在这个地方思念着她, 我的思念多么深啊 / 她 的闪亮的双脚越过黑暗的路 / 如月亮穿行在云间 / 她的双肩闪耀如 同南十字星座 / 她的双手, 在坐舞时 / 像闪烁的星星迷乱我双眼 / 当她抬起双眼望着我的眼睛, 我不知所措 / 我, 无畏地望穿太阳 所 有 的人。① 社 版 权 这是一位吉尔伯特人吟唱他的情人的诗, 具有浓烈的语言与意境之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美。 即使一些只是调侃的滑稽诗也不乏美妙之处, 如下面这一段: 社 会 你何时来, 我的妹妹? 告诉我, 因为我想听到 / 你乘着一阵迟 来的风, 在一个难以置信的平静日子 / 你给这片土地带来不安 / 我的 梦沉重 / 因为你带来相思之病 / 我将永远无法目睹你的容颜! 我爱 你, 我爱你。② 这一片段是一首不怎么正经的打诨诗的一部分, 可印证基里巴斯诗 人的审美要求。 第四, 诗歌理论是诗歌自觉意识的重要体现。 由于基里巴斯历史上 没有文字, 并未产生诗歌理论著作, 但是, 以上所论说明基里巴斯人对 诗歌艺术规律有清晰而准确的认识, 以及如下将要讨论的, 基里巴斯诗 人运用多种诗歌创作方法, 精益求精地铸就佳作, 都体现着清晰的诗歌 自觉意识。 ① ② Arthur Francis Grimble, Return to the Island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57, p 202 Arthur Francis Grimble, Return to the Island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57, p 207 15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二 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歌创作方法 基里巴斯诗人善于运用各种妙法以创造均衡的外在形式, 完美的修 辞以及感人的音韵。 尽管目前所见基里巴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诗歌尚 少, 而且所见者皆经过了英译, 但是, 就在这少量且经过了一次语言转 换的诗歌中, 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歌创作方法依然清晰可见。 基里巴斯诗人以对称、 反复、 排比等方法创造出诗歌均衡的结构 美。 下面是一首哀歌的片段, 这首哀歌原本镶嵌在一个基里巴斯家喻户 所 有 晓的故事的叙述中。 在故事中, 一名正和伙伴们走在路上的年轻人, 偶 献 出 版 社 版 权 然发现他被杀的父亲的躯体, 于是哀歌展开: 学 文 子: 多么寂静, 你这样寂静地躺在地上, 社 会 科 我的父亲, 哦, 我的父亲, Nakana①! ( 旁白) 唉! 灵魂离开了吗? 朋友: 灵魂离开了他。 子: Nakana! 我呼唤你的名字, 你不回答, Nakana! 你的眼睛看着我却看不见我。 ( 旁白) 他不再醒来, 他将不再醒来吗? 朋友: 灵魂离开了他。 子: 啊, 死亡的眼睛, 亮起来吧。 看啊, 我的眼泪映亮了你。 啊, 静止的胸膛, 醒来吧。 看啊, 我的呼吸震动了你。 ( 旁白) 他不再醒来, 他将不再醒来吗? 朋友: 灵魂离开了他。 子: 啊, 冰冷的身体, 将我的肉体的热取走吧! 赐予我生命的你, 取回你的赐予活过来吧! ① Nakana 为年轻人父亲的名字。 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歌自觉 157 ( 旁白) 甚至这样也唤不醒他?① 在这一片段中, 作者以死者之子的四段抒情, 间以旁白吟诵的四次 复沓、 朋友吟诵的三次反复, 搭建起无瑕的均衡而对称的结构。 并以旁 白的复沓与朋友吟诵的反复, 将死者之子的哀痛层层渲染。 这种均衡对 称的结构追求还可见于巴纳巴岛磷酸盐矿的一名劳工的作品: 在巴纳巴岛的沙滩, 街道 / 我沉浸在黄金般的梦荫里 / 当我望着 嬉戏的男孩和女孩们 / 幸福啊, 为 BPC 工作。 有 可爱的沙滩, 可爱的巴纳巴岛 / 吉尔伯特人, 欧洲人, 埃利斯 版 权 所 人 / 所有人, 包括我 / 幸福啊, 为 BPC 工作。 献 出 版 社 当夕阳西下 / 我总是陷入孤独 / 思念我遥远的故乡 / 但是明月闪 科 学 文 烁照亮海洋 / 使我快乐无疆。 社 会 可爱的沙滩, 可爱的巴纳巴岛 / 吉尔伯特人, 欧洲人, 埃利斯 人 / 所有人, 包括我 / 幸福啊, 为 BPC 工作。 当我在夜间去那海上 / 看那所有的灯光整齐排列 / 我知道它们在 召唤 / 回头上岸吧 / 冲个澡 / 上床睡觉去。 可爱的沙滩, 可爱的巴纳巴岛 / 吉尔伯特人, 欧洲人, 埃利斯 人 / 所有人, 包括我 / 幸福啊, 为 BPC 工作。② 这首诗以第一段、 第三段、 第五段的抒情, 间以第二段、 第四段、 第六段的反复, 使诗歌建立起齐整的、 令人舒适的外在形式美。 基里巴斯诗人善于运用对比、 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等修辞方 法。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 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人对对比的运用最为 常见。 以本文第一部分所列诗歌为例, 在塔撒的诗中, “ 一件小事” 对 ① ② Arthur Francis Grimble, Return to the Island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57, pp 201 - 202 Katerina Martina Teaiwa, Consuming Ocean Island: Stories of People and Phosphate from Banab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 80 - 81 15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值得吟唱的歌” , “ 有趣可笑的事情” 对 “ 填满心灵的诗意” , 是以平 凡对超越, 使一首看似平静的小诗蓄满张力。 在 “ 小偷” 那首滑稽诗 中, “ 小偷” 对 “ 王子的品位” 和 “ 皇家风范” , 以卑贱对高贵, 增强 了趣味性。 在借吉尔伯特群岛有着惊人美貌的女主人公之口而作的诗 中, “ 你用你的手拔起萨摩亚的山 / 然而你放在我胸膛上的手却柔如孩 子之手” , “ 所有人脸上刻着你是多么可怕 / 只有在我的眼睛里, 爱着你 的我, 并不害怕” , 以刚烈对柔情, 凸显了爱情的魔力。 在吉尔伯特人 吟唱其情人的诗中, “ 闪亮的双脚” 对 “ 越过黑暗的路” , 使下一句 “ 如月亮穿行在云间” 诗歌意境凸显。 “ 当她抬起双眼望着我的眼睛, 有 我不知所措” 对 “ 我, 无畏地望穿太阳的人” , 以力量对羞怯, 同样凸 版 权 所 显了爱情的魔力。 在那个打诨诗的片段里, 作者将 “ 你乘着一阵迟来 献 出 版 社 的风” 与 “ 在一个难以置信的平静日子” 相对, 以由此产生的优雅与 会 科 学 文 打诨相对, 使整篇诗歌大放异彩。 社 拟人也是较多运用的方法。 本文第三部分所述基里巴斯诗歌创作过 程中祈求太阳帮助的那段咒语, 将太阳拟人化: “ 啊, 太阳, 你从黑暗 里重生 / 你来自深渊, 来自可怕的阴暗 / 你死去, 你重生 / 啊, 太阳, 看 着我, 帮助我。” 第二部分巴纳巴岛的那名矿工则将灯光拟人化: “ 看 那所有的灯光整齐排列 / 我知道它们在召唤。” 此外, 还可见到一位成 功运用拟人手法的作者, 据说这位作者是来自吉尔伯特群岛的马金岛的 一个醉汉, 大约在 1932 年, 他在巴纳巴岛 ( 时为吉尔伯特和埃利斯群 岛殖民地首府所在地) , 不知因何事服刑六个月, 在被监禁的后期, 他 留下一首传世作品: 我起身看那云集 / 它降给我心悲哀 / 因为我想起它长久居住的地 方 / 那地方是如此遥远。 我凝望着它翻滚不息 / 因为浅礁外通道薄雾蒙蒙 / 因为它在奋力 最先到达它的家 / 而彩虹女神伫立。 它终将带走我心之重负 / 我将何时再一次见你? / 我渴望你我的 挚爱 / 直到我的心在死亡的腐坏里平息。 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歌自觉 159 我悲哀, 独自一人, 充满疑虑 / 投身在黑暗之中 / 到达那花园所 在的地方 / 我看到那里花儿如此美丽。① 在这首诗中, 作者将雨云拟人化, 将之作为诗篇的主人公, “ 它降 给我心悲哀” , “ 翻滚不息” , “ 奋力最先到达它的家” , “ 它终将带走我 心之重负” , 如上所列拟人的诗句, 使整首诗歌变得更生动。 比喻是基里巴斯诗人常用的修辞方法。 那位吟唱情人的吉尔伯特人 的诗, “ 她的双脚闪亮越过黑暗的路 / 如月亮穿行在云间 / 她的双肩闪耀 如同南十字星座 / 她的双手, 在坐舞时 / 像星星闪烁迷乱我双眼” , 运用 所 有 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极为浓烈地表现出其情人的魅力。 在借吉尔 社 版 权 伯特群岛有着惊人美貌的女主人公之口而作的诗中, “ 然而你放在我胸 献 出 版 膛上的手却柔如孩子之手” , “ 你像掠过大地的暴风雨疾驰……你奔来 会 科 学 文 的声音如星辰陨落的喧嚣” , 生动地表现出其爱人的力量与柔情。 巴纳 社 巴岛劳工的诗句 “ 我沉浸在黄金般的梦荫里” , 以黄金比喻其所向往的 美好生活。 基里巴斯诗人同样善于运用象征的方法。 塔撒的诗中, “ 在如此低 的土地上军舰鸟孵化 / 但它展翅就飞向太阳” , 以军舰鸟象征诗人的平 凡以及对现实的超越。 马金岛的那位醉汉作者以不宁静的雨云、 薄雾弥 漫的浅礁通道与黑暗象征思念故乡的忧郁心情, 以雨云的奋力前行象征 回到故乡的渴望, 以花园、 花儿分别象征故乡、 爱人。 而歌颂磷酸盐矿 业的那位作者则以黄金般的梦荫象征其对磷酸盐矿业发展的殷切期望。 夸张是基里巴斯诗人喜爱的创作方法。 借有着惊人美貌的女主人公 之口而作的诗多用夸张, “你像掠过大地的暴风雨疾驰 / 甚至在你的愤怒 面前海洋退却”, “你凌空于云之上———它们纠结一团在你的脚下 / 你用你 的手指拔起萨摩亚的山”, “你的双脚比风、 雨之足敏捷 / 你奔来的声音如 星辰陨落的喧嚣”; 那位歌唱情人的作者则自誉为 “ 无畏地望穿太阳的 ① P B Laxton, “ A Gilbertese Song” , Journal of the Polynesian Society, 1953, Vol 62, No 4, pp 344 - 346 16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人”。 运用如此夸张手法的诗句极大地加强了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之美。 最后,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首要的。 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人对诗歌创 作投入满腔热情, 加之精益求精的琢磨, 其诗作正如陆机 《 文赋》 所 论 “ 诗缘情而绮靡” 。① 以上所论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歌创作方法, 应是为基里巴斯人所共 享的。 下面将要讨论的诗歌创作过程, 诗人与朋友之间就正在创作中的 诗歌进行讨论和推敲, 说明基里巴斯人在诗歌理论方面没有家族壁垒, 与某些生产技术、 工艺以及巫术严格限制在家族之内不同, 作诗技巧是 所 有 可以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交流的。 竭尽全力的诗歌创作 献 出 版 社 版 权 三 会 科 学 文 基里巴斯的诗歌自觉意识充分地体现在诗歌创作过程之中。 诗歌的 社 所有形式的、 音韵的以及语言的完美构建, 实则都要经过一番刻苦的思 考和淬炼。 甚至在创作过程的特定环节, 诗人运用家族世代相传的巫 术, 由此产生的神力帮助他获得灵感和佳句。 以下是阿瑟·弗朗西斯· 格瑞姆布尔了解到的一种创作过程, 从中可看到基里巴斯诗人的努力。 当诗人感觉到灵感的火花一次又一次在他内心闪烁时, 他就会脱离 村落的日常生活, 暂停农作和出海。 他需要移居到无人的地方, 一个人 待着, 避免与其他人联系。 他的饮食只有淡水和椰肉。 到第四天早上, 在一个有着极佳视角观看日出的地方, 他在地面画出 12 英尺见方的一 片地, 这就是他的 “ 歌之房” 。 这天晚上, 他整夜地蹲着, 面向东方, 即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保持背部挺直的姿势, 与此同时, 诗渐渐在他 心中生成。 黎明时分, 当太阳的边缘出现在东方的海洋上, 诗人伸展并 抬起胳膊, 手掌朝向那升起的火焰, 吟诵: 啊, 太阳, 你从黑暗里重生 / 你来自深渊, 来自可怕的阴暗 / 你 ① 金涛声点校 《 陆机集》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年, 第 2 页。 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歌自觉 161 死去, 你重生 / 啊, 太阳, 看着我, 帮助我 / 力量之语在我心里死去 / 让它重生吧像你一样 / 让它用光充满我像你一样 / 让它飞腾越过阴暗 / 让它活! / 这样我将变得雄辩。 他重复吟诵三次, 然后用海水漱口, 以使他的舌头为诗歌而纯净。 基里巴斯人崇拜太阳, 太阳每日的升起与降落代表生与死。 随着太阳的 升起, 诗人的诗性复活。 海洋与土地一样是基里巴斯人物质和精神的源 泉, 海水具有涤荡身体和灵魂的力量, 经海水洗礼, 诗人变得雄辩。 在太阳祈祷仪式结束后, 诗人马上回到村子, 找五个同样是诗人的 所 有 朋友, 带他们回到他的 “ 歌之房” 。 他们随身携带能够搜集到的所有已 社 版 权 干枯的花环以及军舰鸟羽毛 ( 舞蹈用的装饰) , 用这些奇怪的燃料, 在 文 献 出 版 “ 歌之房” 的中央点起一小堆篝火, 所有人围火而坐。 诗人坐在一个特 会 科 学 别选定的位置, 在这里微风能够将烟气吹到他的脸上。 他的五个朋友围 社 成半圆形, 坐在他的对面。 在这样的氛围中, 诗人进入创作状态。 他开 始吟诵词句———前一天彻夜面向东方而产生的, 那五位朋友的责任是, 根据他们自己的口味, 提出建议、 批评、 赞扬, 或一致否决。 他们会不 懈地促使诗歌达到完美。 就这样, 六人不吃不喝, 寻找恰当的词语、 平 衡和韵律, 直到黑夜到来。 五位朋友在倾尽才能和智慧之后离开, 诗人 一人留下。 他反复斟酌朋友们的建议, 接受, 否定, 修正, 完善。 这可 能需要数天的时间, 直到最终完成作品。① 在这一艰苦的创作过程中, 诗人对诗歌规律的充分重视, 对人的智 慧以及意志力的充分发挥, 都使这一创作过程充满理性的自觉。 不过, 这里或许存在一个问题, 即基里巴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是运用巫术的, 这是否与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自觉相矛盾? 笔者认为, 在基里巴斯诗人 的创作过程中, 人的努力与毅力贯穿始终, 上述基里巴斯人对诗歌的认 识, 基里巴斯人的诗歌自觉意识清晰而显著, 某个阶段所使用的巫术并 ① Arthur Francis Grimble, Return to the Island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57, pp 204 - 205 16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不足以消解基里巴斯的诗歌自觉意识。 事实上, 如诗歌创作一样, 在历 史上基里巴斯社会就是理性与巫术共存, 基里巴斯人在勤勉地进行各种 物质的与精神的创造的同时, 也往往引入巫术以加强其创造力, 以最大 限度地接近所追求的目标。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 “ 巫术是 情感及理智的联合作用” ,① 基里巴斯人并非受制于巫术, 而是驾驭巫 术, 将之作为一种工具, 这是历史上基里巴斯人与巫术之关系的特点。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 巫术具有增强创作氛围、 引领灵感产生的作用, 巫 术信仰实际上显示了诗歌创作过程中真 正 的 灵 感 属 性。 根 据 英 国 人 P B 拉克斯顿 ( P B Laxton) 的研究, 并非所有诗歌创作过程都有巫 有 术参与, 许多诗歌完全是人自身努力的结果。② 如塔撒的诗所表达的: 版 权 所 “ 一个人的生命渺小 / ( 不那么哀伤, 不那么幸福) / 我要在渺小的生命 献 出 版 社 里发现我的歌。 看着它们飞翔! 在如此低的土地上军舰鸟孵化 / 但它展 科 学 文 翅就飞到太阳。” 虽然生命渺小, 然而精神创造伟大, 正如军舰鸟在地 社 会 面孵化, 却能展翅飞向太阳。 基里巴斯诗人对人生以及诗歌本身的认识 理性而不失宏大。 四 基里巴斯诗歌创作主体的身份特征 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人, 在其作品流传过程中, 大多数渐渐被人遗 忘, 其作品广为流传, 目前所知留下些许信息的, 就是村民塔撒以及曾 在巴纳巴岛做过劳工的两位吉尔伯特岛民。 但是, 这三人足以代表基里 巴斯历史上的诗人, 历史上的基里巴斯诗人正是这样的劳动者。 从表面看, 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人似乎并非典型意义上的文化人, 实际上, 他是辛勤的劳动者, 是海洋和土地之子。 在自然资源极其有限 的岛屿上, 他必须种植椰树、 露兜树、 芋头等仅有的几种作物, 在贫瘠 的珊瑚礁分化土壤上辛勤劳作, 保证所有作物结果。 同时, 每一天他都 ① ② 〔 英〕 马林诺夫斯基: 《 文化论》 , 费孝通译, 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7 年, 第 61 页。 二战后, P B 拉克斯顿担任过吉尔伯特和埃利斯群岛殖民地土地委员会助理。 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歌自觉 163 必须出海, 从海洋里获取他不可或缺的另一类食物。 在所有劳动中, 诗 人的技艺应该超过其他人。 只有掌握被认可的岛屿生产技艺, 能够履行 他的家庭责任, 他的艺术才华才能赢得尊重。 卓越的劳动技艺加之卓越 的作诗才能, 是他具备男子气概的条件。 所以, 在基里巴斯历史上, 那 些竞技摔跤手、 驾驭独木舟之人、 最英勇的战士、 最艰辛的鲨鱼捕猎 者、 最熟练的建筑者和农夫, 他们成为诗人。 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人没有文字可用。 基里巴斯的文字历史始于 19 世纪中期, 来到基里巴斯的基督教传教士因传教需要, 创造出数种 拼写系统, 至 20 世纪 70 年代晚期, 独立的基里巴斯政府开始规范基里 所 有 巴斯语的拼写及发音标准, 出版基里巴斯语字典。 相应地, 基里巴斯的 版 社 版 权 学校教育始于传教士设立的学校, 至基里巴斯独立, 全民义务基础教育 文 献 出 才成为制度。 因此, 基里巴斯历史上的诗人是从未接受过文字教育和学 会 科 学 校教育的。 社 但是, 从未接受过文字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不意味着基里巴斯历史上 的诗人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 在传统社会里, 基里巴斯人自幼就开始接 受关于物质的和精神的、 生活的和艺术的教育。 他们自幼接受生产、 生 活技艺的教育, 诸如学习挖坑种植芋头、 捕鱼, 用露兜树、 椰树的纤维 编织房屋的墙帘、 垫子等生活用具; 男孩子接受战斗技术的训练, 部分 男孩子接受拳击训练; 他们接受村落社会的礼仪教育; 背诵家族的家 谱; 接受世代相传的关于岛屿历史、 家族历史的教育; 接受文学和歌舞 教育; 等等。 就诗歌而言, 基里巴斯一些家族拥有诗歌创作的传统, 这 样的家族无疑是进行诗歌教育的。 再加上基里巴斯拥有全民皆为歌手的 环境,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 非诗歌创作家族出身的人同样可以成为诗 人, 正如阿瑟·弗朗西斯·格瑞姆布尔所言: “ 岛民是完美的诗人。” ① 基里巴斯的诗歌创作者, 既是农夫、 渔夫, 也是熟悉岛屿文化并能够熟 练运用岛屿文化的人。 ① Arthur Francis Grimble, Return to the Island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57, p 200 16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不仅限于诗歌, 历史上的基里巴斯人对自己的文化具有清晰的自觉 意识。 在舞蹈、 音乐、 文学、 生产技术与工艺、 信仰、 社会管理等诸多 方面, 基里巴斯人具有充分的自尊和保护意识。 《 基里巴斯宪法》 称: “我们将永远珍视和维护基里巴斯的习俗和传统。” ① 这正是来自历史的 声音。 基里巴斯 历 史 上 的 诗 歌 成 就 充 分 说 明, 被 所 谓 的 文 明 社 会 视 为 “ 野蛮” “ 原始” 的太平洋岛屿以及其他地区的世居民族, 同样创造了 值得称道的文化。 因此, 真诚地观察、 理解、 研究大洋洲等地的文化, 版 权 所 有 将是具有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学术活动。 Xu Meili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Poetry Consciousness in History of Kiribati Abstract: There is a rich poetic tradition in Kiribati Poetry is cultural symbol of Kiribati People in Kiribati history cherished poetry as a gleaming gem Poets thought highly of not only creative sources and motivation, but also aesthetic value, and artistic law and creative technique of poetry They created elegant poetry although they were skilled farmers and fishermen without character and school education Keywords: Kiribati; Traditional Poetry; Poetry Consciousness ① 姜士林、 鲁仁、 刘政等编 《 世界宪法全书》 , 青岛: 青岛出版社, 1997 年, 第 1956 页。 太平洋岛国音乐初探 敏∗ 有 王 版 权 所 摘要: 音乐是太平洋岛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太 出 版 社 平洋文化的基本要素, 是太平洋岛国传统文化的展现。 笔者 学 文 献 从太平洋岛国音乐研究的新视角、 太平洋岛国音乐创作的环 社 会 科 境因素以及太平洋岛国音乐具体的艺术创作形式———歌曲与 乐器来进行论述, 强调了每种艺术形式都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代表着对历史的追忆、 对传说的讲述、 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当 地首领的赞颂等, 音乐是一种融太平洋岛国生命、 灵魂和信 仰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也是一种太平洋岛国被外界所认识 和解读的重要艺术途径。 关键词: 太平洋岛国 音乐 歌曲 乐器 艺术文化 音乐是太平洋岛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太平洋文化的基本要 素。 太平洋岛国的音乐一般具有较强的功能性, 用于一些仪式、 政治和 宗教的巡回演出以及庆祝活动。 其表演类型通常包括声乐和器乐, 配以 精心设计的动作。 一般情况下, 音乐表演都是建立在诗歌的基础上, 诗 歌可以是演说或者咒语, 内容涉及传说、 历史或当代事件。 ∗ 王敏, 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16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一 太平洋岛国音乐研究的新视角 尽管太平洋岛国已经引起了研究者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但仍然有许 多音乐和表演文化有待详细研究。 自 18 世纪以来, 传教士、 探险家和 相关研究学者都对太平洋的音乐进行了描述, 试图更深刻地理解和更清 晰地阐释太平洋岛国的艺术生活状态。 但是, 早期研究都是试图从欧洲 的审美角度对大洋洲的音乐艺术进行剖析, 从而使这些艺术往往脱离了 其真正的表演语境, 并不能真正地还原音乐在太平洋岛国生活中所蕴含 所 有 的意义和价值。 社 版 权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研究者摒弃了传统的研究方式, 更多地采用近 献 出 版 距离感知和对当地实际生活进行调研的方式研究太平洋岛国音乐。 尤其 会 科 学 文 在当今, 随着对太平洋岛国的研究逐渐转向长期的民族志观察, 太平洋岛 社 国的人民也开始注重从本土文化角度去理解和创作音乐, 并且越来越多的 人参与到表演中, 太平洋岛国的音乐走向了繁荣发展时期。 同时, 越来越 多的太平洋岛国人民也开始从事本地区音乐实践的常规记载和学术研究。 二 太平洋岛国音乐创作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太平洋艺术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洋广阔而富 饶, 其特有的地域形态特点在其艺术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太 平洋岛国的地形地势及环境确保了地区的孤立性与独立性, 从某种角度 来讲, 这种地形特点促进了当地艺术的独立发展, 增强了其艺术风格的 独特性。 对太平洋岛国来说, 海上航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交通方式, 并为 各地区提供了长途旅行以及经济、 社会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在美拉尼西 亚, 沿着巴布亚新几内亚大陆的北海岸、 库拉环岛以及新爱尔兰与其北 部群岛, 网络交流已经发展起来。 在波利尼西亚群岛中, 汤加和萨摩亚 等群岛之间以及法属波利尼西亚东部和奥特罗阿 ( Aotearoa) 之间进行 太平洋岛国音乐初探 167 了广泛的交流。 在密克罗尼西亚的 “ 雅浦 ( Yap) 帝国” , 人们不断地 前往高岛以维持政治联系, 并且在发生风暴灾害后, 在第一时间提供了 各方面的援助。 岛屿之间这种相互的文化、 生活交流, 在很大程度上促 进了音乐等艺术的交流创作。 三 太平洋岛国歌曲的创作 太平洋自然环境中的建筑、 歌曲、 乐器、 绘画和服装设计等, 都是 依据自然环境和实地素材来进行创作的, 歌曲尤为明显。 太平洋岛国人 有 民歌曲的创作题材全部来自鱼、 鸟、 海洋、 石头及丛林等自然资源, 有 版 社 版 权 所 代表性的是捕鱼曲①、 石头曲, 还有描述溪流、 雨林和山脊的歌曲。 其 会 社 Tuia ko te atu: 科 学 文 献 出 中捕鱼曲是托克劳语, 采用一种咒语, 将鱼拉到网中或钩上: Te tiuvaka e! The bonito is hooked: O the swordfish! 剑鱼上钩了: 啊, 剑鱼! 这首歌曲主要讲述了一个渔夫成功地钩住了一条鲣鱼, 但在他把这 条鱼捞上来之前, 一条剑鱼已把它刺穿。 这首歌的主要特征是简短, 并 且形象地点明了主题, 通过事件的本质, 鼓励人们沉思或反思。 具体来 讲, 这首歌曲的两行词既包含了捕捉到鱼的喜悦和兴奋, 也包含了片刻 拥有之后失去鱼的惆怅。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 这首歌反映了人类对自 然的依赖和对自然秩序的服从。 在美拉尼西亚的许多歌曲中, 歌词都涉及了关于地方、 地理和环境 特征的描述。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地区, 卡卢利人认为所有的旋律、 音色、 结 构 都 来 源 于 自 然 生 态 环 境, 尤 其 是 鸟 类。 歌 曲 中 所 蕴 含 的 “ 文化” 也映射了当地人的审美特征。 许多用于描述音乐模式和风格的 ① A Thomas, I Tuia and J Huntsman, Songs and Stories of Toke⁃lau: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Wellington: Victor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30 16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Kaluli 术语也都来自自然、 生态环境。 最常见的一种比喻是用瀑布来描 述歌曲形式、 结构以及乐段之间的关系。① 在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 歌曲常常用于哀悼在捕鱼或探险航 行中丧生的丈夫、 父亲和兄弟。 独木舟在波利尼西亚人的歌曲中经常被 用来代表和隐喻历史、 旅行以及人类对自然元素的掌握或征服。 Raymond Firth 在他对所罗门群岛的波利尼西亚人 Tikopia 的音乐作品研究中论述 道: “作曲家广泛引用自然环境作为对人类状况的映射, 在 Tikopia 的海 上航行的歌曲中, 大量使用大自然的景象, 如乌云密布、 狂风骤雨和波 涛汹涌等来映射人们生活中所遇见的各种危险和不安定元素。” ② 有 类似这样的音乐创作都是源于当地的生态环境, 作品以一种最简洁 版 权 所 明了的艺术表达, 阐释了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生活状态。 当然, 这些音乐 出 版 社 艺术也展现了当地的本土文化和信仰文化, 这些常被用来进行艺术创作 四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的景物和事物, 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祈求神灵佑护的功能。 太平洋岛国乐器的种类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 太平洋岛国的乐器种类并不齐全, 拉弦乐器 和弹拨乐器比较罕见, 但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种类繁多, 并各具特色。 太平洋岛国的乐器是其传统文化的象征, 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奏魅力和实 用功能, 这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乐器所不能比拟的。 由于各地资源不同, 乐器制造的材质选择和使用不同, 乐器分为三 类: 第一类是吹奏乐器, 第二类是打击乐器, 第三类是弓弦乐器。 其中 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是太平洋岛国使用最广泛、 样式最丰富的两类乐器。 ( 一) 吹奏乐器 太平洋岛 国 的 吹 奏 乐 器 包 括 笛 子 和 管 子, 其 中 笛 子 包 括 鼻 吹 笛 ① S Feld, Sound and Sentiment: Birds, Weeping, Poetics, and Song in Kaluli Expression, ② R Firth, Tikopia Songs: Poetic and Musical Art of a Polynesian People of the Solomon Islands,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0, p 16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33 太平洋岛国音乐初探 169 ( Nose flute ) 、 端 吹 笛 ( Both end⁃blown flute ) 和 侧 吹 笛 ( Side⁃blown flute) 。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 一些竹笛是男性秘密社团组织 的重要物品。 在所罗门群岛和美拉尼西亚的其他地方, 成捆的竹笛和排 笛随处可见。 太平洋岛国的笛子和管子, 根据材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音色。 在 有些地区, 当地人选择用竹子制作乐器。 但是有些地区竹子还不能作 为制造管子和笛子的材料, 居住在奥特亚罗瓦的波利尼桑人, 也就是 现在众所周知的毛利人, 他们通常用钻取的骨头和木头来制造乐器, 最常见的乐器就是长笛 ( Putorino) , 长度一般在 22 ~ 65 厘米, 中间 有 部分最宽的可能约 5 厘米, 此乐器可以根据演奏者喜好和功用不同而 社 版 权 所 做出相应的雕刻和装饰 ( 见图 1 ) 。 长 笛 演 奏 的 音 色 通 常 分 为 男 人、 献 出 版 女人和属灵三种声音, 这三种声音使用不同的技巧演奏, 如男人的声 社 作为聚集人们的信号。 会 科 学 文 音是通过号角技术来模仿强而有力的小号般的音质, 并在紧急情况下 图1 不同形式雕刻的长笛 资料来源: https: / / www pinterest com。 除了 以 上 乐 器, 吹 奏 乐 器 还 有 哨 形 埙 ( Ocarina ) 、 伊 威 勒 寇 ( Iviliko) 、 口簧 ( Jews harp) 、 螺号等。 17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 二)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是太平洋岛国另一种常用的传统乐器, 打击乐器一般分为 两种, 膜鸣乐器和体鸣乐器, 其中膜鸣乐器有帕胡鼓 ( Pahu drum) 、 昆 都鼓或沙漏鼓 ( Kundu drum) 、 温杜艾特鼓 ( Wantoat Drum) 等; 体鸣 乐器, 如 狭 缝 鼓 ( Slit drum ) 、 勾 勾 道 勒 ( Gogoala rattle ) 、 泰 瑞 寇 ( Tareko) 、 雷诺特 ( Launut) 等。 大洋洲使用的两个主要皮鼓是圆柱形的木质鼓, 其单头由蜥蜴皮、 蛇皮或鱼皮制成。 夏威夷草裙舞表演中一般使用较小的帕胡鼓, 这种鼓 所 有 体积小、 易携带, 能在舞蹈表演中敲击出明显的节奏, 和舞蹈融为一体。 社 版 权 在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部分地区广泛使用的打击乐器称为昆都鼓 献 出 版 或沙漏鼓, 昆都鼓一般与歌舞结合使用, 特殊情况下也可当作传递信号 会 科 学 文 的工具。 一般来说, 这些鼓只能演奏单个音高, 所以, 在演奏过程中, 社 人们只能通过改变其音量大小和节奏快慢来体现其艺术魅力。 这些鼓大 小不一, 小的高十几厘米, 大的 100 ~ 150 厘米, 音色也是各具特色。 狭缝鼓一般是由一根树枝或一段树木纵向挖空而成, 看起来像独木 舟, 通常用一根或两根短棍敲击进行演奏, 或者像美拉尼西亚部分地区 常见的那样, 用木棒或木杆的末端敲击演奏。 另外, 还有其他一些比较简单的用手敲打的葫芦制作的乐器, 这种 小型的打击乐器一般用于夏威夷人的草裙舞伴奏中, 除此之外, 还有其 他各种各样的摇铃和敲击棒等打击乐器。 ( 三) 弓弦乐器 乐弓 ( Musical bow) , 是新几内亚南部的高地地区常用的弓弦乐 器, 由两根弦拴住一根竹制的弯木棒的两头制作而成。 演奏时, 将弯木 棒的一端用嘴咬住, 左手握住弯木棒, 右手用一根小而细的弯木在琴弦 上擦拉, 以发出声响。 弦乐器在早期太平洋地区是罕见的, 只有几种简易弓子乐器在夏威 夷群岛、 关岛和马克萨斯群岛使用。 太平洋岛国音乐初探 五 171 太平洋岛国歌曲及乐器的价值 ( 一) 太平洋岛国歌曲的价值 太平洋岛国歌曲通常是对自然环境、 与 “ 地方神灵” 有关的石头、 景物、 独特的地质构造或者对当地人生活状态的描述, 人们依赖大自 然、 热爱大自然, 并且认为一些独特的自然环境里会有神灵居住, 故创 作此类歌曲以表达对神灵的赞颂之情。 所 有 还有些歌曲直接在歌词中加入地方神灵的名字, 以表达恭敬之意, 社 版 权 也祈求神灵保佑生态平衡、 生活富足。 所以说, 歌曲在太平洋岛国社会 献 出 版 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 歌曲承载了当地氏族、 风俗习惯、 生 会 科 学 文 活内容及生活状态等特征; 另一方面, 通过歌曲, 也可以让听者清晰地 社 感受到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生活、 信仰、 精神力量和氏族威望。 ( 二) 太平洋岛国乐器的价值 目前, 所有来自大洋洲的乐器基本上是由当地的天然材料制成的, 偶尔也会通过网络进行购买。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高地地区, 人们会通 过沿海地区的网络贸易来购买贝壳和甲壳类动物的爪子等作为个人装饰 以及制造货币和乐器。 相比较而言, 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资源短缺, 硬 木和兽皮都很稀少, 因此直接影响了该地区乐器的制造。 无论从乐器的制作还是从乐器的使用, 都不难看出, 乐器在太平洋 岛国社会和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许多乐器被赋予了文化习俗 的象征, 乐器表面都精雕细刻着当地仪式化习俗的标志和图案, 这种雕 刻技术和图案习俗都是大洋洲文化的完美诠释。 这些打击乐器不只是单 纯地用在生活娱乐和舞蹈表演中, 它们还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在许多 太平洋岛国, 特别是在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 乐器的使用还和波利 尼西亚酋长等个人级别有关, 有些乐器也仅在重要的特殊场合使用。 在 这里, 乐器被视为神灵的声音。 所以, 从一定程度上讲, 太平洋岛国人 17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民对乐器大都怀有一种敬畏之情, 乐器在当地人生活和传统文化中占据 重要的地位。 结 语 从史前时代开始, 太平洋地区的社会、 文化和艺术一直处于不断发 展和变化之中。 文化变迁的决定性因素包括战争、 迁徙、 饥荒、 人口增 长、 疾病以及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挑战, 同时包括政治和经济的 影响。 虽然其中一些因素被认为是外部格局动态发展的结果, 但其他因 所 有 素则可归因于当地的文化、 风俗活动等。 社 版 权 如今, 太平洋岛国音乐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用于活动表演外, 献 出 版 每种形式都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代表着太平洋岛国人民对历史的追忆、 会 科 学 文 对传说的讲述、 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当地首领的赞颂等。 音乐是一种融太 社 平洋岛国生命、 灵魂和信仰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也是太平洋岛国被外 界认识、 解读的重要艺术途径。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Pacific Island Music Wang Min Abstract: Music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arts and the basic elements of Pacific culture It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the music in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music creation in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and the specific artistic creations of the music - songs and instruments in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the author represents every art form has a certain cultural heritage, representing the recollection of history, the recognition of the legend, the blessing of the gods and the praise of the local leaders Music is a kind of integration of the life, soul and belief of the 太平洋岛国音乐初探 173 island It is an important artistic way for the island country to be recognized and interpreted by the outside world Keywords: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Music; Songs; Instruments; Art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Culture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教育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帕劳职业教育的现状、 特点及面临的 问题与挑战 ∗ 社 版 权 所 有 李德芳∗∗ 献 出 版 摘要: 帕劳职业教育由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构 会 科 学 文 成, 主要通过帕劳中学和帕劳社区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实 社 施。 帕劳职业教育门类较为齐全、 覆盖面广, 采取学校职业教 育和职业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形成了中等教育与高等 教育相结合的可持续性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 帕劳职业教育 也面临着办学规模小、 师资力量不足及资金严重依赖外国援助 等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 帕劳 职业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项目 帕劳的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殖民时期在帕劳 开设的 “ 高级教育” ( Hoshuka) 学校。① 当时, 日本南海殖民政府在科 罗尔开设 “ 高级教育” 学校, 按性别分别对男生和女生进行职业技能 培养, 男生每周接受 4 小时的农业教学, 女生每周接受 4 小时的家庭经 ∗∗ 本文为 2019 年度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项目 “ 帕劳职业教育” 阶段性成果, 受到国别和 区域研究专项资金资助。 ∗∗ 李德芳, 博士,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① 实际上只是两年制的中级职业教育。 17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济教育教学, 目的是为日本殖民经济培养技术工人和农业劳动者。 1915 ~ 1935 年, 共有 4637 名帕劳青少年从科罗尔 “ 高级教育” 学校毕业。① 此外, 为了给日本南海殖民政府培养技术操作人员, 日本南海殖民政府 还通过设立培训中心加强对帕劳当地居民的职业技能教育。 美国托管期 间, 在帕劳等托管地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 为帕劳高等职业教育和成 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帕劳独立后, 逐渐建立了以中等教育和高等 教育相结合、 学校教育与实习实训相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帕劳职业教育现状 所 有 一 版 社 版 权 帕劳独立后, 一直比较注重职业教育,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 文 献 出 体系。 帕劳在小学阶段就开设一些手工艺、 农业和家庭经济教育等与职 科 学 业教育相关的课程, 但正式的职业教育主要在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 社 会 阶段完成。 帕劳职业教育任务由帕劳中学 ( Palau High School) 和帕劳 社区学院 ( Palau Community College) 承担。 ( 一) 中等职业教育 帕劳政府注重从中学阶段就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兴趣, 在公立中学各 个年级开设职业发展教育课程, 并在高年级设立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项 目 ( Career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s, CTE) , 引 导 学 生 选 择 职 业。 帕劳中等职业教育由帕劳中学承担, 帕劳中学是帕劳最大也是唯一的公 立中学, 其前身是成立于 1946 年的帕劳初级中学, 1962 年帕劳初级中 学更名为帕劳中学。 帕劳中学的特色之一是它的职业教育, 许多职业教 育项目始于帕劳初级中学时期。 现在帕劳中学的职业教育教学延续了帕 劳初级中学时期设立的一些传统职业教育课程, 如农业、 木工手艺等。 目前, 帕劳中学的职业教育由帕劳中学职业学院 ( Palau High School ① Takashi Mita, Japans Development Assistance in the Republic of Palau: Community Impacts and Effects, Bell & Howell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pany, 2001, p 42 帕劳职业教育的现状、 特点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79 Career Academies) 承担, 分为两部分: 一是低年级的职业发展教育, 二是高年级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 1 职业发展教育 帕劳中学在 9 年级和 10 年级开设与未来职业相衔接的职业发展教 育, 按年级分为 “ 职业教育一” 和 “ 职业教育二” 两部分。 职业发展 教育向帕劳中学所有学生开设课程, 包括已转入普通教育课堂的特殊教 育学生。 在高中, 学生每学期都必须参加一门职业教育综合课程, 其中 至少有三门学术课程和一门职业技术课程, 采用分段编排的形式。 所有 学生必须在 9 年级通过职业发展一、 在 10 年级通过职业发展二的课程 有 学习之后, 才能在 11 年级进入他们选择的职业班级学习。 版 权 所 2 职业技术教育项目 出 版 社 帕劳中学职业技术教育项目是由帕劳自 1998 年开始实施的 “ 学校 科 学 文 献 到工作” ( School To Work, STW) 计划① 发展而来的, 目的是帮助学生 社 会 更好地选择和适应合适的职业。 职业技术教育项目是一个学校教学计 划, 激励学生参与与将来工作相关的课程和活动。 该项目不仅可以使学 生在高中毕业时获得高中文凭, 还可以获得一个行业认可的行业资格证 书。 该计划是一个以职业为导向的项目, 由本地雇主直接参与, 为学生 提供雇主所需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因此, 到相应的工厂和车间进行实习 是帕劳中学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 在实习环节, 企业雇主是职业教育重 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为促进学生的职业教育与实践, 2001 年夏, 帕 劳还成 立 了 帕 劳 雇 主 和 教 育 者 联 盟 ( Belau Employers and Educators Alliance, BEEA) , 具体负责学生的实习活动。 通过实习, 学生可以学 以致用, 中学毕业后能够直接从事职业技术工作。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学习与工作技能的衔接, 从 2000 年开始, 帕 劳中学实施了 4 项 “ 职业学堂项目” ( Career Academy Programs) 。 这些 项目包括商业信息、 健康与人类服务、 工业管理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课 ① “ 学校到工作” 计划始于 1998 年, 主要由暑期实习项目的形式实施, 具体由 “ 实习行动” ( Work Based Activities) 小组委员会负责实施, 主要目的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和整合, 增加与现 代工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的内容, 以帮助学生把他们的课堂知识和经验与未来的工作相衔接。 18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程, 其中, 商业信息、 建筑技术、 旅游与接待专业都是比较受学生欢迎 的职业教 育 课 程。 2011 年 秋 季, 帕 劳 中 学 增 添 了 一 个 “ 人 文 科 学” ( Liberal Arts) 项目, 并在健康与人类服务项目下设立了一个 “ 医疗卫 生” ( Health Pathways) 项目。 同时, 把 “ 职业学堂” 项目改为 “ 职业 技术教育” 项目。① 各职业教育项目分设不同的课程, 课程学分计入学 校总学分 ( 见表 1) 。 表1 帕劳中学 “ 职业技术教育” 项目课程及学分 项目( 专业) 课程 选修课 商务概论(11 年级) 办公室英语 有 计算机应用(11 年级) 所 权 献 文 出 版 统计(12 年级) 日语一 导游规则(11 年级) 日语二 卫生与服务 ———医疗卫生 科 会 社 卫生与服务 学 酒店运营一(11 年级) ———旅游与接待 课程 1 学分 版 企业数学(12 年级) 社 商业信息 学分 酒店运营二(12 年级) 计算机基础 旅游经营管理(12 年级) 商业管理 解剖学和生理学入门(11 年级) 三角函数 医疗数学(11 年级) 物理 医疗沟通艺术(12 年级) 课程 1 学分 课程 1 学分 帕劳和密克罗尼西亚社区卫生(12 年级) 工业管理 ———汽车技术 汽车技术一(11 年级) 计算机基础 汽车技术二(11 年级) 商业管理 汽车技术三(12 年级) 课程 1 学分 汽车技术四(12 年级) 工业管理 ———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一(11 年级) 计算机基础 建筑技术二(11 年级) 商业管理 建筑技术三(12 年级) 课程 1 学分 建筑技术四(12 年级) 自然资源 ———农艺 农艺一(11 年级) 计算机基础 农艺二(11 年级) 商业管理 农艺三(12 年级) 农艺四(12 年级) ① 帕劳中学网站, http: / / www palaumoe net / phs / CTE php。 课程 1 学分 帕劳职业教育的现状、 特点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81 续表 项目( 专业) 课程 选修课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入门(11 年级) 人文科学 大学预备技能(11 年级) 学分 公开 课程 1 学分 人文科学沟通艺术(12 年级) 帕劳和密克罗尼西亚当代问题研究 资料来源: 帕劳中学网站, http: / / www palaumoe net / phs / Curriculum_ and_ Statistics php#。 ( 二) 高等职业教育 有 帕劳社区学院是帕劳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等专科院校, 其前身可以 版 权 所 追溯到 1927 年日本占领时期建立的职业技术学校。 二战后, 在美国的 献 出 版 社 托管下, 成立了托管地密克罗尼西亚职业中心。 1978 年 5 月, 密克罗 科 学 文 尼西 亚 职 业 中 心 正 式 改 称 密 克 罗 尼 西 亚 职 业 学 院 ( Micronesian 社 会 Occupational College) , 成为密克罗尼西亚学院 ( College of Micronesia) ① 的一个独特而又相互补充的组成部分。 1993 年 3 月 19 日, 依据 1993 年 《 帕劳高等教育法案》 ( Palau Higher Education Act) 建立了独立的帕劳 社区学院。 1993 年 4 月 2 日, 帕劳社区学院正式成立。 目前, 帕劳社区 学院授予的副学士学位 ( 专科) 主要有应用科学副学士学位 ( Associate of Applied Science Degree, AAS) 、 科学副学士学位 ( Associate of Science Degree, AS) 、 技 术 研 究 副 学 士 学 位 ( Associate of Technical Studies Degree, ATS) 和艺术副学士学位 ( Associate of Arts Degree, AA) 。 帕 劳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主要体现在应用科学副学士学位方向和职业技术 教育项目。 1 应用科学专业职业教育 应用科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应用科学和相关领域完成 14 门课程的 学习并取得 C 以上的平均成绩才可以被授予应用科学副学士学位。 应 ① 20 世纪 70 年代, 美国在太平洋岛屿托管地建立了由政府资助的低学费大学密克罗尼西 亚学院。 18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用科学专业主要开设应用科学课程, 包括农业科学、 空调与制冷技术、 自动化技术、 建筑设计、 电气技术、 通用电子、 图书馆信息服务、 护 理、 办公行政、 帕劳研究、 小型引擎与海洋船舶技术以及旅游接待等课 程 ( 见表 2) 。 表2 帕劳社区学院的应用科学专业课程 学位 专业课程 通识课程 农业科学( AG) 英语(3 学分) 空调与制冷技术( AC) 数学(3 学分) 自动化技术( AM) 自然科学(4 学分) 有 建筑设计( CT) 权 版 社 版 出 学 文 护理( NU) 献 图书馆信息服务( LS) 社 办公行政( OA) 科 学士学位( AAS) 通用电子( GE) 健康和体育(2 学分) 会 应用科学副 所 电气技术( ET) 社会科学(4 学分) 帕劳研究( PW) 小型引擎与海洋船舶技术( SE) 旅游接待( TH) ( 三门课程:旅游服务、酒店管理、 食品饮料制作) 资料来源: 帕劳社区学院网站, http: / / pcc palau edu / community / adult - high - school / 。 2 职业技术教育项目 职业技术教育项目是帕劳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目前, 帕 劳社区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已经涵盖农业科学 ( AG) 、 空调与制冷 技术 ( AC) 、 自动化技术 ( AM) 、 核算 ( BA) 等 21 个门类。 学生选择 比较多的专业主要有农业科学、 建筑技术、 教育、 办公室管理、 旅游与 酒店管理等专业。 各专业因为专业性不同, 需要修满的学分不同。 例 如, 农业科学项目旨在使学生具备就业能力、 技能和知识, 成为农场工 人、 经理或从事支持农业的职业, 或者在农业科学领域接受高等教育。 学生必须修满 62 学分, 毕业可以获得应用科学副学士学位或科学副学 士学位。 其未来职业包括畜牧业、 绿化主管、 园艺主管、 农场经理、 农 帕劳职业教育的现状、 特点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83 业业务经理等。 而教育项目 ( ED) 旨在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师或在教育 相关领域接受高等教育所需的知识、 技能和适当的工作习惯 / 态度。 学 生修满学分后可以获得科学副学士学位, 毕业后可以选择学前教师、 小 学教师、 特殊教育教师、 中学教师或教育行政人员等职业。 教育项目因 专业领域的不同, 需要修满的学分也有所不同, 其中学前教育需要修满 63 学分、 小学教育 64 学分、 特殊教育 65 学分、 中学教育 65 学分。① 近年来, 随着帕劳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对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有 所变化, 因此, 各专业的学生人数有所变化。 其中, 农业科学和人文科 学学生人数上涨比较快, 而建筑技术、 教育、 办公室管理、 旅游与酒店 所 有 管理专业人数有明显下降。 2013 年春季 ( 春季学期入学人数较多) 农 社 版 权 业科学入学人数为 35 人, 2017 年春季入学人数增长到 55 人; 人文科学 献 出 版 从 2013 年春季学期的 55 人增加到 2017 年春季学期的 88 人。 建筑技术 会 科 学 文 专业 2013 年春季学期有 35 人入学, 而到了 2017 年春季学期仅有 14 人 社 入学; 办公室管理专业人数下降也比较明显, 2013 年春季学期有 106 人入学, 而到了 2017 年春季学期仅有 43 人入学 ( 见表 3) 。 表3 专 学 期 业 农业科学 建筑技术 教育 人文科学 办公室管理 2013 ~ 2017 学年帕劳社区学院 “ 职业技术教育项目” 入学人数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春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35 19 37 42 18 37 49 35 24 33 28 55 30 50 56 62 106 旅游与酒店管理 62 62 47 20 51 90 58 73 67 33 40 19 37 51 31 48 55 19 48 30 59 54 41 11 54 8 16 14 24 33 14 25 60 53 30 50 60 24 29 41 81 58 34 78 68 62 47 20 51 90 58 73 49 6 30 34 23 18 71 42 39 14 88 43 39 2 14 18 12 18 71 42 39 资料来源: 根据帕劳财政部 《2017 年统计年鉴》 整理, Bureau of Budget and Planning, Ministry of Finance, Republic of Palau, 2017 Statistical Yearbook, https: / / www palaugov pw / wp - content / uploads / 2018 / 07 / 2017 - Statistical - Yearbook - Final pdf。 ① 帕劳社区学院网站, http: / / pcc palau edu / academics / programs / 。 18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此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相应的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增长, 帕劳社区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2013 年三个学 期仅有 28 名学生选择了信息技术专业, 到 2017 年增长到 50 人, 增长 了近 79% 。① 3 联合培训项目 帕劳社区学院还有一些特殊项目, 主要是职业教育和联合办学项 目。 帕劳社 区 学 院 也 是 美 国 “ 国 家 职 业 能 力 测 试 机 构” ( National Occupational Competency testing Institute, NOCTI) 认可的职业能力地区 测试中心。 国家职业能力测试机构是为商业、 教育、 工业、 政府和军队 所 有 提供职业能力测试的最重要的机构。 帕劳社区学院还与其他国际教育和 版 权 培训机构合作, 在帕劳举行一些职业培训, 如通过帕劳社区学院举办的 出 版 社 潘福斯特职业学校 ( Penn Foster Career School) 开展远程教育。 创建于 科 学 文 献 1890 年的潘福斯特职业学校是世界上最大的远程私立教育职业学校之 社 会 一。 学校的职业和技术培训课程主要有商业、 工艺技术、 健康保健和行 业培训。 目前, 通过帕劳社区学院, 帕劳学生可以接受 30 个专业的职 业和技术培训, 如木工、 房屋检验、 庭院设计、 电工、 美术、 职业医疗 救助、 儿童日常护理、 汽车维修、 野生动物保护等。 潘福斯特职业学校 会直接将教材、 工具以及软件等邮寄给学生, 并通过在线服务和指导对 学生授课。 学生只需在线学习就可以掌握各领域的新知识, 完成课程学 习的学生可以拿到相关专业的专科毕业证书。 二 帕劳职业教育的特点 帕劳职业教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 相结合, 门类齐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成为密克罗尼西亚地区职业教 育的重要代表。 帕劳社区学院已经成为一所服务于密克罗尼西亚地区的 ① Bureau of Budget and Planning, Ministry of Finance, Republic of Palau, 2017 Statistical Yearbook, January 29, 2019, https: / / www palaugov pw / wp - content / uploads / 2018 / 07 / 2017 - Statistical - Yearbook - Final pdf 帕劳职业教育的现状、 特点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85 职业教育机构, 并获得西部学校与学院教育联盟 “ 社区学院和专科院 校 认 证 委 员 会 ” ( Accrediting Commission for Community and Junior Colleges) 的认证, 每年都有来自密克罗尼西亚地区和其他国家的国际 留学生到帕劳社区学院学习。 ( 一) 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 帕劳政府比较注重职业教育, 教育部设置了从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 延续性的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项目。 在中学阶段的低年级设立职业 教育课程, 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 公立中学为 9 年级新生开设 “ 职业教 所 有 育一” 课程,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各类职业的特点和要求, 并学习一些 版 权 应聘的策略和方法, 开设的课程包括写作、 计算机技术及一些综合课 献 出 版 社 程。 学生进入 10 年级再开设 “ 职业教育二” 相关课程, 主要是让学生 会 科 学 文 学习基本的工作技能, 包括基本的职业生存技能训练, 如合作能力、 领 社 导能力、 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冲突管理与 调节能力以及应对挑战和变化的能力等。 此阶段的学生也会学习一些信 息技术, 如数据库、 电子表格、 Word 文档和无线电通信等基础知识和 技术。 学生进入高年级后, 针对 11 年级和 12 年级的学生则通过设立各 种职业技术教育项目的方式, 引导学生参与职业技术培训, 为中学毕业 后从事职业技术工作或进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同时, 将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课程和项目与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与 项目充分衔接, 有利于学生的持续性学习。 如中学阶段的农业科学、 自 动化技术、 商业信息、 建筑技术、 旅游接待、 健康教育等专业都包含在 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位教育或者职业技术教育项目中, 便于学生在相关专 业继续深造。 ( 二) 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在教育部和相关政府机构的协调下, 学校和企业雇主积极配合共同 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中学阶段, 学校和企业联合为 10 年级以上的 学生设置职业见习、 实习等实践活动。 中学阶段的职业实践活动包括工 18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作见 习 ( Job Shadow ) 、 职 业 指 导 ( Career Mentoring ) 和 职 业 实 习 ( Career Practicum) 。 职业见习是为 10 年级的学生准备的, 学生们将用 一天的时间到相关企业了解该行业的工作流程, 会跟随雇主去体验和感 受真实的工作环境。 职业指导是针对 11 年级学生的职业体验活动, 该 阶段的学生应具备在工作现场应用的最低技能。 学生们将用一个星期的 时间到一个工作场所学习和观察, 以了解课堂上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情 况。 学校和见习企业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名有经验的员工进行指导, 教授 学生在职业领域和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能。 职业实习是为 12 年级的 学生准备的, 学生在一个学期内每天要和雇主一起工作 3 个小时, 以便 所 有 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和职业。 通过实习, 使学生基本具备独 社 版 权 立工作的能力, 并加强他们的沟通技巧和工作能力的锻炼, 使他们能够 献 出 版 在不同的工作角色和环境中与不同年龄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高等教 科 学 文 育阶段, 也设立相关的职业实习实践。 每一个职业教育专业都要修满一 社 会 定的学分 ( 一般在 60 学分以上) , 其中就包括一定的实践学分 ( 一般 在 15 学分以上, 因专业而定) 。 ( 三) 职业教育门类较为齐全、 覆盖面广 帕劳职业教育虽然规模较小, 但门类较为齐全, 职业教育的覆盖面 也非常广泛。 帕劳职业教育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技术、 工艺等专业, 也 包括新兴的信息技术、 海洋科学等专业。 目前, 帕劳中学的职业技术项 目已经扩展到 6 个专业, 而帕劳社区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则有 21 个专 业, 包 括 农 业 科 学 ( AG ) 、 空 调 与 制 冷 ( AC ) 、 自 动 化 技 术 ( AM) 、 核算 ( BA) 、 工商管理 ( BU) 、 刑事司法 ( CJ) 、 社区和公共 卫生 ( CPH) 、 建筑设计 ( CT) 、 教育 ( ED) 、 电气技术 ( ET) 、 环境 / 海洋科学 ( ES) 、 通用电子科技 ( GE) 、 信息技术 ( IT) 、 图书馆信息 服务 ( LS) 、 护理 ( NU) 、 办公室管理 ( OA) 、 帕劳语研究 ( PW) 、 小 引擎与 海 洋 船 舶 技 术 ( SE) 、 旅 游 接 待 ( TH) 、 人 文 科 学 ( LA) 和 STEM 学科等专业, 涵盖了大部分应用专业。 帕劳职业教育的覆盖面也非常广泛。 帕劳中学的职业教育覆盖 9 ~ 帕劳职业教育的现状、 特点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87 12 年级所有学生, 并针对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 帕劳社区学 院的 21 个职业技术教育项目面向所有学院学生开放, 获得一定学分后, 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 “ 双学位” ———本专业的副学士学位和行业认可 的行业资格证书。 此外, 帕劳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还包括继续教育和成 人高中教育。 帕劳社区学院继续教育提供的项目和服务使社区能够满足 其不断增长和不断变化的教育和培训需求, 培训项目涉及艺术与设计、 商务、 计算机、 建筑、 环境、 家政学、 成人数学和英语、 管理、 办公室 管理、 航海及安全、 帕劳文化遗产、 钓鱼和潜水及公共卫生服务等各个 领域。 帕劳社区学院的成人高中教育分为两个类别, 类别一是职业教 育, 类别二是学历教育。 其中, 类别一的成人高中教育主要侧重于职业 项目类别 类别一 社 版 出 科 会 帕劳社区学院的成人高中教育课程 社 表4 学 文 献 时的职业技能培训 ( 见表 4) 。 版 权 所 有 教育, 包括学习 10 门通识课程, 以及为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提供 500 小 必修课程 通识课程 职业技能训练(500 小时) 英语一 在职经验 英语二 消费经济学 类别二 英语三 代数一 几何 健康教育 生物 科学概论 大学预科 计算机知识 社区资源 政府与法律 职业知识 资料来源: 帕劳社区学院网站, http: / / pcc palau edu / community / adult - high - school / 。 ( 四) 职业教育的区域化发展 帕劳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得到密克罗尼西亚地区国家的广泛认 可, 目前, 帕劳社区学院已经成为西部学校与学院教育联盟 “ 社区学 18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院和专科院校认证委员会” 认证的国际化专科学院, 其职业教育服务 于密克罗尼西亚地区, 也有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到帕劳社区 学院学习。 2013 ~ 2017 学年, 在帕劳社区学院就读的国外留学生以太 平洋岛屿及马绍尔群岛学生居多, 他们大多选择农业科学、 护理、 办公 室管理等专业就读。 其中, 来自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雅浦岛和丘克岛的留 学生最多。 2017 学年共有 133 名来自雅浦岛的学生到帕劳社区学院学 习。 近年来,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波纳佩岛的学生人数增长较快, 2013 学年仅有 34 名学生到帕劳社区学院就读, 2017 学年增加到 75 名学生。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较少, 每年几十人, 近年来有下降趋势 ( 见 版 权 所 有 表 5) 。 尼西亚联邦) 丘克岛( 密克罗 尼西亚联邦) 波纳佩岛( 密克 罗尼西亚联邦) 科斯雷岛( 密克 罗尼西亚联邦) 马绍尔群岛 总计 版 出 64 26 52 51 24 57 57 26 52 60 39 58 56 19 58 34 23 30 32 13 24 19 23 30 13 7 11 12 4 11 13 9 12 12 9 19 18 9 12 30 25 36 29 10 36 13 11 18 13 3 15 18 11 18 17 10 11 15 6 11 8 — 12 16 9 14 16 — 12 18 16 19 18 13 19 81 152 153 77 149 149 81 152 145 105 161 151 54 161 学 2017 年 期 春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雅浦岛( 密克罗 其他 2016 年 会 区) 2015 年 社 ( 地 献 2014 年 文 科 2013 年 学 国家 2013 ~ 2017 学年帕劳社区学院国外留学生入学人数 社 表5 32 164 12 28 29 19 20 21 12 28 7 8 26 21 2 26 注: 其他国家 ( 地区) 学生是指除了帕劳共和国、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马绍尔群岛、 北马里 亚纳群岛自由联邦、 美国关岛和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 地区) 的国际留学生。 资料来源: 根据帕劳财政部 《2017 年统计年鉴》 整理, Bureau of Budget and Planning, Ministry of Finance, Republic of Palau, 2017 Statistical Yearbook, https: / / www palaugov pw / wp - content / uploads / 2018 / 07 / 2017 - Statistical - Yearbook - Final pdf。 帕劳职业教育的现状、 特点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三 189 帕劳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近年来, 帕劳职业教育在不断扩大和更新应用专业范围与覆盖面的 同时, 也面临着办学规模小、 师资力量不足及资金严重依赖外国援助的 问题。 尤其是在师资力量方面, 一方面难以引进优秀教师, 另一方面还 面临着教师资源流失的问题。 ( 一) 办学规模小 有 帕劳陆地面积仅为 459 平方公里, 人口 2 18 万人。① 职业教育办学 版 权 所 规模也非常小。 帕劳社区学院每学期入学人数仅几百人。 帕劳社区学院 出 版 社 面向密克罗尼西亚地区招生, 以帕劳当地学生为主, 也有少量其他国家 文 献 和地区的留学生。 帕劳社区学院分三个学期招生, 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 社 会 科 学 入学人数较多, 夏季学期入学人数较少 ( 见表 6) 。 表6 2013 ~ 2017 学年帕劳社区学院入学人数 单位: 人 学期 本地学生 国际学生 总计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春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425 253 494 415 192 454 414 253 646 402 210 426 399 117 426 589 334 646 568 260 603 563 334 798 547 315 587 550 171 587 164 81 152 153 68 149 149 81 152 145 105 161 151 54 161 资料来源: 根据帕劳财政部 《2017 年统计年鉴》 整理, Bureau of Budget and Planning, Ministry of Finance, Republic of Palau, 2017 Statistical Yearbook, https: / / www palaugov pw / wp - content / uploads / 2018 / 07 / 2017 - Statistical - Yearbook - Final pdf。 由于帕劳社区学院规 模 较 小, 再 加 上 有 些 学 生 转 学 及 延 长 学 习 年限等原 因, 每 年 毕 业 人 数 只 有 100 人 左 右。 2013 年 毕 业 95 人; ① 《 帕劳国家概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http: / / www fmprc gov cn / web / gihdq_ 676201 / gj_ 676203 / dyz_ 681240 / 1206_ 68166 / 1206x0_ 681668 / 。 19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2014 年仅 有 77 人 毕 业; 2017 年 毕 业 人 数 较 多, 共 有 160 人 毕 业 ( 见表 7) 。 表7 2013 ~ 2017 学年帕劳社区学院毕业人数 单位: 人 学期 人数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春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34 50 11 28 37 12 35 35 11 16 36 17 78 68 14 资料来源: 根据帕劳财政部 《2017 年统计年鉴》 整理, Bureau of Budget and Planning, Ministry of Finance, Republic of Palau, 2017 Statistical Yearbook, https: / / www palaugov pw / wp - content / 权 所 有 uploads / 2018 / 07 / 2017 - Statistical - Yearbook - Final pdf。 献 出 版 社 版 ( 二) 师资力量薄弱 学 文 帕劳职业教育规模较小, 师资力量也相对比较薄弱, 且教师流动性 社 会 科 比较大。 帕劳中学的教师基本维持在 50 多人, 2017 ~ 2018 学年超过 60 人 ( 见表 8) 。 表8 2013 ~ 2018 学年帕劳社区学院教师与学生人数 单位: 人 学年 教师人数 学生人数 2013 ~ 2014 年 2014 ~ 2015 年 2015 ~ 2016 年 2016 ~ 2017 年 2017 ~ 2018 年 643 646 636 588 571 53 52 56 53 61 资料来源: 根据帕劳财政部 《2017 年统计年鉴》 整理, Bureau of Budget and Planning, Ministry of Finance, Republic of Palau, 2017 Statistical Yearbook, https: / / www palaugov pw / wp - content / uploads / 2018 / 07 / 2017 - Statistical - Yearbook - Final pdf。 帕劳社区学院教师分为全职和兼职两类, 数量较少。 2013 ~ 2014 学年帕劳社区学院仅有教师 33 名, 其中有 23 名全职教师, 10 名兼职 教师。 2015 年 以 后, 教 师 人 数 有 所 增 加, 并 增 加 了 基 础 课 教 师。 2015 ~ 2016 学年, 帕劳社区学院教师人数达到 109 人, 其中有 69 名专 业课教师, 40 名基础课教师。 由于教师流动性较大, 2016 ~ 2017 学年, 帕劳社区学院仅剩下 51 名教师 ( 见表 9) 。 帕劳职业教育的现状、 特点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表9 191 2013 ~ 2017 学年帕劳社区学院教师人数 单位: 人 学期 专业课教师人数 基础课教师人数 总人数 2013 ~ 2014 年 2014 ~ 2015 年 2015 ~ 2016 年 2016 ~ 2017 年 总数 全职 兼职 总数 全职 兼职 总数 全职 兼职 总数 全职 兼职 33 23 10 30 27 3 69 50 19 37 25 12 33 23 10 30 27 3 109 77 32 51 37 14 — — — — — — 40 27 13 14 12 2 注: 基础课教师是指教授数学、 英语、 计算机、 自然科学、 音乐、 健康与体育教育、 焊接及 其他语言等课程的教师。 资料来源: 根据帕劳财政部 《2017 年统计年鉴》 整理, Bureau of Budget and Planning, Ministry of Finance, Republic of Palau, 2017 Statistical Yearbook, https: / / www palaugov pw / wp - content / 科 学 文 献 出 ( 三) 资金依赖外国援助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uploads / 2018 / 07 / 2017 - Statistical - Yearbook - Final pdf。 社 会 帕劳国力弱小, 国家对教育的支出和支持非常有限, 教育资金主要 依靠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援助。 帕劳与美国签署的 《 自由联系条约》 生 效后, 美国通过设立的帕劳 “ 条约信托基金” ( the Compact Trust Fund) 每年向帕劳提供约 1500 万美元的援助资金, 其中就有专门用于教育援 助的款项。 据美国内务部统计, 从 1995 财政年度到 2009 年 9 月 30 日 前 15 年合约到期, 美国共向帕劳提供了 3870 万美元用于援助帕劳医疗 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① 另外, 美国还通过各种教育项目对帕劳教育进 行支持, 如帕劳特殊教育基本是通过 “个别化教育计划” (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IEP) 项目的形式实施, 由美国教育部提供资金支 持, 帕劳教育部每年向美国教育部提出年度资金援助申请。 太平洋岛国 是澳大利亚对外教育援助的重点地区, 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每年的教 育援助额度都在 2 亿澳元以上。 2015 ~ 2016 年度, 澳大利亚向太平洋 岛国提供 2 254 亿 澳 元 教 育 援 助, 仅 次 于 对 东 亚 国 家 的 教 育 援 助 额 ① “ U S and Palau Agreement” , the U S Department of Interior Website, December 20, 2018, https: / / www doi gov / ocl / hearings / 112 / USandPalauAgreement_ 113011 19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2 606 亿澳元。① 而太平洋岛国多为人口较少的国家, 因此从人均获得 援助的角度来看, 太平洋岛国获得的援助额度远远大于东亚国家。 澳大 利亚对帕劳的教育援助主要通过双边援助的形式提供, 项目援助是其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 “ 提高教师素质” 项目就是澳大利亚为帮助帕劳 政府提升教学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而设立的援助项目。 该项目到 2013 年 已经帮助帕劳 20 名教师完成专科学业, 进入教师行列。 在该项目推动 下, 到 2015 年帕劳 80% 的在职教师获得了专科及以上学历, 提升了帕 劳教师的职业水平。② 语 社 版 权 所 有 结 文 献 出 版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帕劳教育的特色, 是提升帕劳公民职业素 会 科 学 质、 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 帕劳职业教育始于日本统治帕劳期间举办的 社 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 美国托管期间建立的密克罗尼西亚职业学院也为 后来帕劳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帕劳独立后, 帕劳政府 比较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基础教育、 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 并重的教育体制。 帕劳职业教育主要依托帕劳高中和帕劳社区学院开展 各类职业技术教育项目, 逐渐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 覆盖面广以及中等 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尤其是帕劳社区 学院的职业技术项目已经覆盖农业、 建筑、 信息技术、 通用电子技术和 旅游管理等 21 个专业, 涵盖了目前帕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大部分应 用专业。 帕劳社区学院也发展成为密克罗尼西亚地区重要的高等职业教 育中心, 每年都有来自马绍尔群岛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雅浦岛、 丘克岛 等地的几百名学生到帕劳社区学院学习。 帕劳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也 较为成功, 从中等教育阶段就开始采取学校教育和职业实习实践相结合 ① ② 澳大 利 亚 外 交 部, 2019 年 2 月 12 日, https: / / dfat gov au / about - us / publications / Documents / aid - fact - sheet - education pdf。 澳大利亚外交部, “Palau⁃Australia Partnership for Delelopment”, 2018 年 12 月 22 日, http: / / dfat gov au / about - us / publications / Documents / palau - partnership - for - development pdf。 帕劳职业教育的现状、 特点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93 的方式, 将学生的职业教育与毕业后的就业结合起来, 在发展学生从业 技能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 不过, 帕劳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办学规 模小、 师资力量不足及资金严重依赖外国援助等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 来, 帕劳政府和帕劳教育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提升教师职业水平和 学历水平, 借助国际志愿者增强师资力量, 加强与其他国家大学的合作 来提高办学实力。 这些措施对改善帕劳职业教育规模小的现状和提升职 业教育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所 有 Career Education of Palau: the Present Situation, 版 社 版 权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Li Defang Abstract: Palaus career education consists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career education Palau High School and Palau Community College ar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countrys career education through their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s With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bining school career education with career practice, a sustainable and complete career education system has been formed which combines secondary education with higher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Palaus career education has also been fac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recent years, such as small scale, insufficient faculty and heavy dependence on foreign aid for funding Keywords: Palau; Career Education;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s 太平洋岛国孔子学院建设面临的 挑战和机遇 ———以萨摩亚为例∗ 出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梁国杰∗∗ 学 文 献 摘要: “一带一路”, 语言铺路; 互联互通, 语言先行。 随 社 会 科 着 “一带一路” 倡议向太平洋岛国地区延伸, 该区域的孔子学 院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基于太平洋岛国的特定国情和 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之间的关系现状, 考虑到内部、 外部环境对 孔子学院建设的影响, 以萨摩亚的孔子学院发展状况为例, 分 析了太平洋岛国孔子学院建设面临的具体困难和发展机遇, 并 就应对挑战和把握机遇两大方面提出了初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太平洋岛国 一 萨摩亚 孔子学院 太平洋岛国孔子学院建设发展概况 目前, 除了澳大利亚、 新西兰两个区域大国之外, 大洋洲只有斐济 ∗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 当 代 中 国 国 家 形 象 多 模 态 话 语 研 究” (17YJC740047) 、 聊城 大 学 博 士 科 研 启 动 基 金 项 目 “ 多 模 态 国 家 形 象 话 语 研 究 ” (321051603) 的阶段性成果。 ∗∗ 梁国杰, 博士, 聊城大学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萨 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太平洋岛国孔子学院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95 和萨摩亚两个太平洋岛国已建成孔子学院。 斐济南太平洋大学孔子学院 成立于 2012 年 9 月, 由北京邮电大学与南太平洋大学合作建设, 并已 在瓦努阿图、 库克群岛和斐济西部城市劳托卡建有下属孔子课堂; 萨摩 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成立于 2018 年 9 月, 由聊城大学与萨摩亚国 立大学合作承办, 目前尚无下设孔子课堂; 巴布亚新几内亚首所孔子学 院已于 2019 年 7 月正式获批, 由巴布亚新几内亚科技大学和重庆师范 大学合作承办, 目前尚未正式揭牌运营。 大部分太平洋岛国是名副其实的袖珍国, 国土面积小, 人口数量 少, 因此, 太平洋岛国的孔子学院在很多方面也呈现出 “ 具体而微” 有 的特点。 例如, 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在人员最少的时期只有 1 名中 版 权 所 方院长和 1 名汉语教师在岗。 目前, 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共有工作 献 出 版 社 人员 5 名。 其中, 外方院长 ( 兼职) 、 中方院长各 1 名, 国家外派汉语 会 科 学 文 教师 1 名, 海外志愿者 1 名, 行政秘书 ( 兼职) 1 名。 由于国情差异和 社 建院历史等因素, 与同在太平洋岛国的斐济南太平洋大学孔子学院相 比, 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无论在办学规模还是师资力量方面都还存 在很大差距。 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通过开展教学观摩和研讨培训、 组织学 术研讨与交流、 举行汉语水平考试等途径, 不断拓展业务类型和学员 规模, 促进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发展, 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目前, 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 ( 1 ) 面向萨摩亚在 校学生和社会人士, 开展多种类、 分层次的汉语教学项目; ( 2 ) 开 展形式多样的中国文化活动, 传播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3 ) 开 展中萨教育交流项目, 为萨摩亚学生提供赴中国留学、 交流的机会; (4) 开展汉语水平考试 ( HSK) 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 ( 5 ) 提供汉 语教学资源, 培训本土汉语教师; ( 6 ) 开展当代中国研究和中萨学 术交流活 动; (7) 提 供 中 国 教 育、 社 会、 文 化、 经 济、 旅 游 等 信 息 咨询。① ① 梁国杰: 《 萨摩亚首所孔子学院的实践》 , 《 公共外交季刊》 2019 年第 1 期。 19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二 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相关数据 作为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首所孔子学院, 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成立以来, 始终努力适应萨摩亚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 促进萨摩亚的 汉语教学与推广, 增进萨摩亚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发挥中萨教 育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作用, 加深两国人民友谊,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致 力于服务推进太平洋岛国地区 “ 一带一路” 建设。 目前, 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共开设五类汉语课程: 大学生汉 所 有 语学分课程 (3 个班) 、 小学教学点汉语课程 (4 个班) 、 社区班汉语 社 版 权 课程 (2 个班) 、 政府机构汉语培训 (2 个班) 、 汉语水平考试培训 (1 文 献 出 版 个班) 。 截至 2019 年底, 各类汉语课程累计注册学员数达 550 余人; 科 学 举办春节、 国庆节、 中秋节、 孔子学院日、 联合国中文日、 孔子学院 社 会 开放日、 汉语角等文化活动 16 场, 累计参与人数超过 1000 人; 在当 地小学开拓汉语教学点 3 个; 举行或参加学术交流、 教学研讨活动 9 次; 孔子学院教师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 山东省社 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各 1 项, 发表学术论文 3 篇, 参与或主编学术研 究著作 2 部; 推荐 1 名萨摩亚国立大学教师赴聊城大学从事萨摩亚语 教学、 太平洋岛国 研 究 工 作; 组 织 共 建 “ 一 带 一 路” 国 家 青 年 学 生 “ 汉语桥” 赴华夏令营活动 1 次; 推荐孔子学院优秀本科大学生赴中 国留学 1 人; 为中萨两国学生、 社会人员和企业职工等提供留学、 文 化交流、 学历资格认证、 旅游、 经贸合作、 人员招聘等方面的信息咨 询 60 余人次; 2019 年 4 月, 孔子学院与汉考国际签署合作协议, 在 萨摩亚国立大学设立了萨摩亚首个汉语考试考点, 并于 11 月 16 日组 织举行了萨摩亚首场汉语水平考试, 5 名大学生汉语学员参加了汉语 水平考试一级。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中文国际频道报道萨摩亚孔子 学院工作情况共 2 次; 萨摩亚主流媒体 《 萨摩亚观察家报》 《 萨摩亚 新闻连线报》 发表相关报道 10 余篇; 孔子学院教师在 《 孔子学院院 太平洋岛国孔子学院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97 刊》 发表汉语教学和文化活动相关文章 3 篇。① 经过聊城大学、 萨摩亚国立大学一年多的合作建设, 萨摩亚国立大 学孔子学院克服种种困难, 在现有条件下实现了较快发展, 在当地社会 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受到了萨摩亚政府机构及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 相关工作两次获得孔子学院总部表扬。 2018 年 9 月 30 日, 孔子学院总 部 / 国家汉办向聊城大学发来传真, 对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工作给 予表扬, 称赞了孔子学院教师的 “ 顾大局、 识大体、 讲奉献、 吃苦耐 劳和团队合作精神” 。② 2019 年 11 月前后, 中国驻萨摩亚大使馆、 孔子 学院总部先后对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教师 “ 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 学 文 献 内部、 外部环境对萨摩亚孔子学院建设的影响 社 会 科 三 出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精神” 提出表扬。③ ( 一) 大洋洲域内外大国对萨摩亚孔子学院建设的影响 总体来讲, 澳大利亚、 新西兰及美国、 日本等大洋洲域内外大国对 萨摩亚的孔子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影响有限。 一方面, 中萨友好是萨摩亚 政府官方和民间社会的主流声音, 大洋洲域内外部分大国的对华政策和 对孔子学院的态度在萨摩亚并未获得积极响应。 另一方面, 部分澳大利 亚、 新西兰媒体对于孔子学院的抹黑和一些负面舆论在萨摩亚社会没有 产生太大反响, 只是在 Facebook 等社交媒体上偶有提及澳大利亚关闭 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孔子学院一事, 但并未形成负面社会舆情。 目前, 萨摩亚社会对孔子学院的反响和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的报道基本上是正 面或保持中立, 尚未发现有影响力的负面声音。 ① ② ③ 各项数据均由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提供。 国际合作交流处: 《 丰富汉语教学 推进文化交流 萨摩亚国立大学孔院工作有声有色》 , 聊大新闻网, 2018 年 10 月 10 日, http: / / news lcu edu cn / xwkb / 250808 html。 赵宏磊: 《 一封来自中国驻萨摩亚大使馆的感谢信》 , 《 聊城日报》 2019 年 11 月 12 日, 第 2 版。 19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 二) 萨摩亚内部环境对孔子学院的影响 除了孔子学院之外, 萨摩亚目前没有华文学校或其他中文教育机 构。 据不完全统计, 萨摩亚的华人华侨数量约为 300 人,① 主要从事百 货商店、 超市、 餐饮、 建筑等行业工作。 孔子学院开设的社区汉语课程 为华人华侨子女提供了学习中文的机会, 受到了萨摩亚华人华侨的欢 迎。 部分华人华侨对孔子学院建设和发展非常关注, 对赴华交流、 文化 活动、 社区课程等项目提供了一定的资助。 但由于较为复杂的原因, 萨 摩亚的华人华侨组织目前未能保持有效运转, 华人华侨力量相对较为分 有 散, 对孔子学院的支持力度也相对有限。 根据一线教师了解, 在萨华人 社 版 权 所 华侨正在发起成立 “ 萨摩亚华人互助会” , 并已于 2019 年 10 月在萨摩 献 出 版 亚政府完成了登记注册。 在萨华人华侨团体的成立, 将有利于更好地发 会 科 学 文 挥在萨华人华侨的作用, 共同推动孔子学院的发展。 社 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提供的汉语教学、 文化活动、 学术交流、 信息咨询、 汉语水平考试等服务受到当地政府、 学校、 社区和学生的欢 迎和好评, 增进了中萨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理解。② 为配合中萨共建 “ 一带一路” 和中国—太平洋岛国旅游年开展, 孔子学院专门为萨摩亚 海关和税务部、 萨摩亚旅游局公务员免费提供汉语培训; 在机场和商 店, 在政府部门和企业, 在大街上和学校里, 经常可以听到萨摩亚人说 “ 你好” “ 谢谢” “ 再见” 等, 有相当数量的当地人能够用汉语进行简 单对话; 有上百名萨摩亚人请孔子学院教师为他们起中文名字, 查生肖 属相; 还有很多萨摩亚社会人士远道前来孔子学院学习汉语, 体验中国 文化, 参与中萨交流活动。 ① ② 《 萨摩亚国家概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https: / / www fmprc gov cn / web / gjhdq _ 676201 / gj _ 676203 / dyz _ 681240 / 1206 _ 681716 / 1206x0 _ 681718 / , 最 后 访 问 日 期: 2019 年 11 月 20 日。 《 萨摩亚教育、 体育和文化部 CEO 在孔子学院成立一周年庆祝仪式上的讲话》 , 萨大孔院 微信公众号, 2019 年 10 月 13 日,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 s / qWA68xw1b8NjO9FqigWd UQ,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1 月 18 日。 太平洋岛国孔子学院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四 199 太平洋岛国孔子学院建设面临的具体困难 ( 一) 师资短缺制约孔子学院业务拓展, 不能满足汉语教学需求 随着 “ 一带一路” 倡议向太平洋岛国不断延伸, 当地的汉语学习 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而师资力量短缺成为制约太平洋岛国孔子学院建设 与发展的最大因素。 2018 年 9 月成立之初, 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有 2 名汉语教师, 既承担大学的汉语学分课程, 又承担社区汉语课程。 有 2019 年上半年, 1 名教师因身体原因提前结束任期, 萨摩亚孔子学院一 版 权 所 度只有 1 名教师在岗。 后来, 孔子学院向总部申请在当地招募 2 名海外 出 版 社 志愿者, 但由于萨摩亚当地符合报名条件的申请者极少, 最终只有 1 名 会 科 学 文 献 海外志愿者于 4 月底到岗。 2019 年 7 月, 孔子学院总部调剂的 1 名汉语 社 教师到岗, 师资状况有所缓解。 但随着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班次不断增 加, 目前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萨摩亚当地的汉语教学需求, 孔子学院 的业务拓展面临很大困难。 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于 2019 年年底向 孔子学院总部、 中方合作院校等相关机构提出申请, 向萨摩亚国立大学 孔子学院增派汉语教师或志愿者, 以满足萨摩亚社会日益增长的汉语教 学需求。 ( 二)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影响了部分孔子学院项目的顺利 开展 大部分太平洋岛国属于经济欠发达国家, 有些太平洋岛国甚至处于 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列, 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孔子学院获取当地支持 非常不利。 由于萨摩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较为落后, 孔子学院 举办文化活动所需物资的获取难度较大, 相关技术支持也难以满足活动 需要, 很多情况下需要适应客观条件, 因陋就简,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孔 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和传播效果。 由于当地大部分民众生活条件较 差, 有些学生甚至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绝大多数家庭的收入水平难以 20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负担学生赴华参加夏令营等中国文化体验活动所需的国际旅费, 孔子学 院组织学员赴华进行文化交流存在很大困难。 今后, 萨摩亚国立大学孔 子学院拟向相关机构提出申请, 为萨摩亚等艰苦地区孔子学院提供一定 数量的中国文化用品及设备, 并为孔子学院学员赴华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提供一定的资助, 以提升艰苦地区孔子学院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推广效 果。 另外, 太平洋岛国孔子学院自身也要努力提高创收能力, 增强自我 造血功能, 同时设法争取当地社会和华人社群的支持与资助。 ( 三) 发展下设孔子课堂难度较大, 学生规模难以大幅提升 所 有 受人口规模、 公共交通、 地形特征、 城乡分布等方面的限制, 太平 版 社 版 权 洋岛国孔子学院在规模拓展上存在较大困难。 萨摩亚的总人口约 19 7 献 出 万人, 主要分布在萨瓦伊和乌波卢两个大岛上, 唯一的城市阿皮亚位于 会 科 学 文 乌波卢岛, 人口不足 5 万人。① 由于当地的公共交通不发达, 孔子学院 社 学生主要来自首都阿皮亚及周边地区。 另外, 主要由于师资不足, 加之 交通不便和安全考量, 萨摩亚孔子学院本部师资不能满足外派需求, 目 前孔子学院发展下设孔子课堂的难度较大, 影响力尚不能辐射到人口最 多的萨瓦伊岛以及乌波卢岛的大部分农村地区。 目前, 萨摩亚国立大学 孔子学院正在联系萨摩亚和美属萨摩亚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努力为在萨 瓦伊岛、 乌波卢岛农村地区, 乃至美属萨摩亚等地区发展下设孔子课堂 争取政策和条件支持, 以扩大孔子学院影响力辐射范围, 满足萨摩亚及 周边地区汉语学习需求。 五 太平洋岛国孔子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新机遇 在当前内部、 外部环境影响下, 太平洋岛国的孔子学院建设与发展 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 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① 梁国杰、 杨茜: 《 “ 萨摩亚方式” 与当代萨摩亚社会观念的变化趋势》 , 吴平等主编 《 太 平洋岛国国情研究》 , 北京: 时事出版社, 2019 年, 第 143 页。 太平洋岛国孔子学院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01 ( 一) “ 一带一路” 倡议为孔子学院发展带来新动力 “ 一带一路” , 语言铺路; 互联互通, 语言先行。 当前, “ 一带一 路” 倡议在太平洋岛国地区不断推进, 为孔子学院在太平洋岛国的建 设和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截至 2019 年 10 月底, 中国同 137 个国家和 30 个国际组织签署 197 份共建 “ 一带一路” 合作文件。① 大洋洲已有 10 个国家参与共建 “ 一带一路” : 新西兰、 巴布亚新几内亚、 萨摩亚、 纽 埃、 斐济、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库克群岛、 汤加、 瓦努阿图、 所罗门群 岛。 萨摩亚于 2018 年 9 月同中国签署了 “ 一带一路” 倡议合作谅解备 有 忘录, 11 月, 中萨双方宣布建立 “ 相互尊重、 共同发展的全面战略伙 版 社 版 权 所 伴关系” 。② 在贸易、 投资、 基建、 旅游等领域合作的推动下, 萨摩亚 文 献 出 人需要更多了解中国, 今后中萨两国之间的教育、 文化合作与交流将进 科 学 一步加强, 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项目需求预计将有明显增长。 为了适应 社 会 “ 一带一路” 建设背景下中萨经贸往来的新趋势, 2019 年 8 月底, 孔子 学院应邀为萨摩亚海关和税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汉语培训, 40 余人参 加了首期培训班。③ ( 二) 中国—太平洋岛国旅游年促进双方人员往来交流 2019 年 4 月 1 日, 中国—太平洋岛国旅游年开幕式在萨摩亚首都 阿皮亚举行。 据统计, 在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下, 中国游客对太平洋岛 国的兴趣迅速提升, 有意到萨摩亚旅游的人数倍增。④ 中国—太平洋岛 ① ② ③ ④ 《 已同中国签订共建 “ 一带一路” 合作文件的国家一览》 , 中国一带一路网, 2019 年 4 月 12 日, https: / / www yidaiyilu gov cn / gbjg / gbgk / 77073 htm, 最 后 访 问 日 期: 2019 年 11 月 20 日。 《 中国同萨摩亚的关系》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https: / / www fmprc gov cn / web / gjhdq_ 676201 / gj_ 676203 / dyz _ 681240 / 1206 _ 681716 / sbgx _ 681720 / , 最 后 访 问 日 期: 2019 年 11 月 21 日。 Talaia Mika, “ Ministry of Revenue and Customs Staff Learn Chinese” , Samoa Observer, August 27, 2019, https: / / www samoaobserver ws / category / samoa / 48104 Chao Xiaoliang, “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jects New Vitality to China⁃Samoa Cooperation” , Samoa Observer, April 30, 2019, p 15 20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国旅游年促使双方人员往来大幅增加, 这对孔子学院的发展起到较大的 促进作用。 从 2019 年 11 月开始, 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应邀为萨摩 亚旅游局工作人员开设了首期汉语培训班。 孔子学院还策划了中国 - 太 平洋岛国旅游年主题青年联谊活动, 邀请从中国留学归来的萨摩亚青年 分享他们在中国的教育、 交流、 旅游等经历, 加深学员对中国的了解。 ( 三) 依托太平洋岛国研究促进孔子学院发展, 打造孔子学院区 域化特色 当前, 国家对国别和区域研究给予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该前沿交 所 有 叉学科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越来越多的太平洋岛国加入 “ 一带一路” 版 社 版 权 倡议, 太平洋岛国研究在国内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萨摩亚国立大学孔 献 出 子学院与国内的多个太平洋岛国研究机构、 外方大学的萨摩亚研究中心 会 科 学 文 ( Center for Samoan Studies) 、 萨摩亚周边国家孔子学院等建立了密切联 社 系, 积极创造交流、 合作机会, 开展中国—萨摩亚外交、 旅游、 教育、 语言、 文化、 社会、 经济等方面的相关学术研究, 努力打造孔子学院区 域化特色, 扩大萨摩亚孔子学院的影响力。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Confucius Institute Development in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The Case of Samoa Liang Guojie Abstract: Language serves to pave the way for “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 , a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helps to establish mutual connectivity With Chinas “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 extending to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this region is gaining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specific conditions of Pacific Island 太平洋岛国孔子学院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03 Countries in general and current statu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influences from external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s,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 in Samoa as an example, analyzes specific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with preliminary countermeasures suggested in regard to coping with challenges and grasping opportunities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Keywords: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Samoa; Confucius Institute 太平洋岛国汉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斐济为例 慧∗ 版 权 所 有 杨 出 版 社 摘要: 太平洋岛国地理位置重要, 所占海域辽阔, 随着各 科 学 文 献 国政治经济发展, 其战略地位日趋凸显, 学界对太平洋岛国的 社 会 关注与研究增多, 本文集中于太平洋岛国的汉语国际教育领 域, 综述各国汉语课程开设情况, 并以斐济为例, 从少儿教学 和成人教学两大类进行讨论, 详述汉语教学的开展情况, 进而 总结南太地区汉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太平洋岛国 汉语教育 斐济 太平洋岛国, 一般是指太平洋南部海域的 14 个独立国家, 包括斐 济、 萨摩亚、 汤加、 巴布亚新几内亚、 基里巴斯、 瓦努阿图、 密克罗尼 西亚联邦、 所罗门群岛、 瑙鲁、 图瓦卢、 马绍尔群岛、 帕劳、 库克群 岛、 纽埃。 这些国家拥有相似的宗教文化、 较为相似的经济发展模式 等。① 近年来, 中国学术界对太平洋岛国的研究逐渐增多, 关注点侧重在 政治和经济领域, 涉及语言教学领域的研究并不多。 大部分太平洋岛国 ∗∗ ① 杨慧, 文学博士,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汪诗明、 王艳芬: 《 如何界定太平洋岛屿国家》 , 《 太平洋学报》 2014 年第 11 期, 第 1 ~ 8 页。 太平洋岛国汉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205 通用英语, 众岛国教学用语复杂, 小学一般使用方言或殖民语言, 中学 及以上教育以殖民语言 (英语或法语) 为主。 通过学术引擎搜索关键词 “太平洋岛国汉语教学”, 只有 300 多条检索结果, 进一步筛选后, 真正 研究太平洋岛国地区汉语教学的很少, 本文旨在概述太平洋岛国汉语教 育现状。 一 华裔与汉语教育的历史源头 太平洋岛国与中华文明的交集可以追溯到 “ 南岛语族” 的起源。 所 有 所谓 “ 南岛语族” , “ 是一个今民族学的概念, 指现今居住于北起我国 社 版 权 台湾、 中经东南亚、 南至西南太平洋三大群岛、 东起复活节岛、 西到马 献 出 版 达加斯加等海岛上的、 具有民族语言亲缘关系和文化内涵相似的土著民 科 学 文 族文化体系。 南岛语族主要包括马来人 ( 一般包括台湾高山族) 、 密克 社 会 罗尼西亚人、 美拉尼西亚人、 波利尼西亚人等几大族群, 总人口达 2 亿 多, 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民族文化体系” 。① 文献资料显示, 早在西方殖 民者抵达太平洋岛国之前, 中国与相关地区已经产生了密切的商贸关 系。 这种交流很 大 程 度 上 可 以 看 作 中 国 朝 贡 贸 易 体 系 的 延 伸。 比 如 1605 年西班牙航海家就曾经记录巴布亚新几内亚岛附近一些岛屿使用 中国制造的商品, 那里至少应该是 “ 久与中国人通商贸易之地区” 。② 有明确的数据表明劳务输出是太平洋岛国吸收华人移民的主要形式。③ 华人移民不仅从事农矿开发工作, 也有相当数量的人成为小生意人或者 进入其他第三产业, 早期华人移民从一开始就融入了当地的社会生活, 语言与文化交流不可避免, 华人移民在学习英语的同时, 也希望子女学 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母语为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 包括世界各地 ① ② ③ 吴春明: 《 “ 南岛语族” 起源研究评述》 , 《 广西民族研究》 2004 年第 2 期, 第 82 页。 刘渭平: 《 大洋洲华人史事丛稿》 , 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2000, 第 84 页。 Nancy Y W Tom, The Chinese in Samoa 1875 - 2015: The Dragon Came from Afar, second edition, Apia: The Samo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ust, 2015 20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的汉语国际教学和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 不仅包括外国人学习汉 语, 也包括华裔学习汉语, 教汉语的不仅有中国人, 也有外国人。① 对 华裔的汉语教育是弘扬中华文化、 保持民族特性、 增强华人社会凝聚力 和竞争力、 保持与祖国联系以及开展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径。 同时, 汉语 教育的对象不仅是侨民, 还包括外国人, 通过教授外国人汉语, 进而培 养知华友华人士, 促进中外友好交流。 二 太平洋岛国汉语教育概况 有 笔者在南太平洋大学孔子学院工作, 南太平洋大学是区域性大学, 版 社 版 权 所 由 12 个太平洋岛国共同拥有, 借助太平洋大学在太平洋地区拥有 14 个 文 献 出 校区的优势, 笔者和团队通过实地调研, 与各国教育部官员、 老师、 家 会 科 学 长和学生进行访谈, 收集一手材料, 对太平洋岛国的汉语教育开展情况 社 进行概述, 并以斐济为例进行详述。 1 全日制汉语教育学校 通过对斐济逸仙学校校董两届主席———余倩荘女士和袁耀光先生的 访谈了解, 斐济华人早在 1930 年就合议开办了华侨学校。 1936 年, 华 侨小学 ( 逸仙学校) 在苏瓦国民党总部开学, 共有 12 名男生, 5 名女 生。 1937 年, 斐济华人中文学校管理机构———斐济华人教育委员会成 立, 这个委员会的职能是领导和管理华人社团开办的业余中文学校及汉 语学习班, 使之正常开展教学工作和提高汉语教学水平, 为华人子弟学 习中华文化创造良好条件。 在斐济华人华侨的努力和各方支持下, 该校 已经发展为有中学部、 小学部, 学生过千人, 修读汉语课程的不仅有华 人子弟, 还有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学生, 如斐济族、 印度族学生及少量澳 大利亚、 新西兰、 日本和韩国学生等。 1989 年, 中国开始向中学部派 遣汉语教师, 目前向中学部和小学部同时派遣汉语教师, 同时, 中国驻 ① 崔希亮: 《 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 , 《 语言文字应用》 2010 年第 2 期, 第 3 页。 太平洋岛国汉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207 斐济大使馆对该校多方赞助, 无疑都推动了当地的汉语教育教学发展。 南太平洋的其他岛国, 因为华人数量相对较少、 流动性较大, 或与 当地居民同化程度高, 所以没有全日制的汉语学校。 各种华人社团承担 着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 负担补习汉语的责任。 例如, 2001 年巴布亚 新几内亚中华总会成立后, 开设汉语教育课程, 课程分为儿童和成人两 个班, 中国国务院侨办向其捐赠汉语教材, 这改变了历史上巴布亚新几 内亚少有汉语教育、 华人只能送孩子回中国或者到新加坡等地学习汉语 的局面, 受到当地华人社团的欢迎, 连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的不少公务 员也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课程。 有 2 开设汉语课程中小学情况 版 权 所 截至 2019 年 5 月, 太平洋岛国开办汉语课程的幼儿园、 中小学名 献 出 版 社 单和数量如表 1 所示。 其中斐济的苏瓦国际学校、 楠迪国际学校、 逸仙 会 科 学 文 学校、 中华学校, 瓦努阿图的维拉港法语国际学校, 汤加的汤加高级 社 中学, 所罗门群岛的中华学校均属于开设汉语选修课的学校, 将汉语 纳入教学大纲; 而斐济、 瓦努阿图、 库克群岛的其他幼儿园和中小学 汉语课均为南太平洋大学孔子学院在各校开设的汉语兴趣班, 没有纳 入教育部教学体系; 萨摩亚两所小学的汉语课由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 学院开设。 表1 太平洋岛国开设汉语课程中小学一览 单位: 所 国别 数量 学校名称 逸仙学校( 苏瓦) ( Yat Sen School) 苏瓦国际学校( 苏瓦) ( International School Suva) 南太平洋大学附属幼儿园( 苏瓦) ( USP Educare) 斐济 8 德拉芭小学( 苏瓦) ( Draiba Primary School) 安迪卡科宝高级中学( 苏瓦) ( Adi Cakobau School) 勒林纪念学校( 苏瓦) ( Lelean Memorial School) 中华学校( 劳托卡) ( Zhonghua School) 楠迪国际学校( 楠迪) ( International School Nadi) 20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续表 国别 数量 学校名称 维拉港中心学校( Port Vila Central School) 瓦努阿图 3 维拉港东部学校( Port Vila East School) 维拉港法语国际学校 ( Lycée L A de Bougalnville) 马拉坡中学( Malapoa College) 萨摩亚 2 汤加 1 1 努库特瑞中学( Nukutere College) 瓦伊泰利 - 犹塔小学( Vaitele⁃Uta Primary School) 圣安格利肯小学( St Anglican Primary School) 汤加高级中学( Tonga High School) 中华学校( Chung Wah School) 社 版 权 所罗门群岛 圣约瑟夫学校( St Joseph School) 有 3 所 库克群岛 伊马乌拉学校( Imauela School) 献 出 版 3 太平洋岛国高校的汉语教育 会 科 学 文 截至 2019 年 5 月的调研统计, 表 2 中列出的南太平洋大学校区是 社 南太平洋大学孔子学院在该国有汉语教师实地教学的校区, 萨摩亚国立 大学汉语课由该校的孔子学院承担, 斐济国立大学和所罗门群岛国立大 学自雇汉语教师教授汉语课程。 表2 太平洋岛国开设汉语教育的高校 单位: 所 国别 数量 斐济 2 所罗门群岛 1 萨摩亚 库克群岛 瓦努阿图 1 1 1 学校名称 南太平洋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斐济国立大学( Fiji National University) 所罗门群岛国立大学( Solomon Islands National University) 萨摩亚国立大学(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amoa) 南太平洋大学库克群岛校区( Cook Islands Campus at USP) 南太平洋大学艾玛芦校区( Emalus Campus at USP) 三 斐济汉语教学现状 斐济是太平洋岛国中的核心国家, 是南太平洋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政 太平洋岛国汉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209 治经济中心, 也是该区域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 因此, 本文以斐济为 例, 详述汉语教学的开展情况。 ( 一) 中小学汉语教学 1 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介绍 在斐济中小学, 各个学校师资、 课时量、 课程性质、 学生人数等不 尽相同, 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 其中, 汉语教学较为成熟的学校主要有 三所, 分别是逸仙学校、 中华学校、 楠迪国际学校。 (1) 逸仙学校 有 如前文所述, 历 经 数 次 变 更, 现 逸 仙 学 校 英 文 全 称 为 “ Yat Sen 社 版 权 所 Primary & Secondary Schools” , 包括独立运营的逸仙小学与逸仙中学。 出 版 目前, 小学部与中学部均通过中国驻斐济大使馆选派汉语教师。 小学部 科 学 文 献 现有 2 名公派教师, 中学部有 2 名公派教师, 另有 2 名本土教师和 1 名 社 会 来自中国台湾的教师。 在逸仙学校, 华裔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 15% 。 小学部包括一至八年级, 每个年级共 2 个班级, 平均每个班级约 40 人。 在小学部, 汉语是必修课程, 每个班每周通常有 5 个课时的汉语课程。 在一至四年级, 所有学生都学习基础课程; 从五年级开始, 教师根据学 生汉语水平, 将学生分进高级班与初级班。 中学部包括九 至 十 二 年 级, 班 级 规 模 与 小 学 部 类 似, 每 个 年 级 同样有 2 个班级, 平均每个班级约 40 人。 在九年级和十年级, 汉语 为必修课程; 在十一和十二年级, 汉语与斐济语 ( Fijian) 均为选修 课。 汉语课程分为高级班与初 级 班, 每 个 班 每 周 两 课 时。 除 了 语 言 教学外, 教师们也积极利用上课时间穿插 中 国 历 史、 地 理 等 文 化 教 学, 定期开展中国 舞 蹈、 民 歌 等 文 化 实 践 活 动, 趣 味 性 十 足, 深 受 学生欢迎。 (2) 中华学校 中华学校同样是一所公立学校, 位于斐济第二大城市劳托卡, 由当 地华侨于 1946 年集资兴建, 是斐济历史第二悠久的华人小学, 也是劳 托卡唯一教授汉语的小学。 21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尽管名为中华学校, 董事会成员也全部为华人, 但由于经费紧张、 师资不足, 该校的汉语教学起步很晚。 经中国驻斐济大使馆和国家汉办 的努力, 从 2014 年 5 月起, 由中国驻斐济使馆委派 2 名公派教师负责 组织全校的汉语课程。 2016 年 9 月, 一名教师离任, 现有一名教师仍 坚守在岗位上。 目前, 中华学校共有八个年级, 每个年级一个班, 2018 年在校学 生总人数为 312 人, 其中华裔学生有 12 人。 在中华学校, 汉语课虽为 选修课, 但每个班都要学习汉语, 每周每班一课时。 除了规定课时外, 每周还提供 4 个课时的汉语兴趣班教学, 巩固课堂知识, 讲解文化常 有 识, 学习中华才艺。 版 权 所 (3) 楠迪国际学校 出 版 社 楠迪国际学校位于斐济著名旅游城市楠迪。 该校创建于 1992 年, 科 学 文 献 自 2014 年起开设汉语课程。 目前, 全校共有 200 余名学生, 从五至十 社 会 一年级共 73 名学生学习汉语。 除了少量华裔学生外, 大部分学生来自 斐济、 澳大利亚、 新西兰、 日本、 韩国和印度。 在楠迪国际学校的五、 六年级, 汉语是必修课程, 每个班级每周两 课时。 从七年级起, 与法语一同作为第二语言选修课程, 每周 5 个课 时。 与逸仙学校不同的是, 楠迪国际学校每个年级仅一个班级, 因此汉 语课程不会按照学生水平进行分班。 楠迪国际学校曾聘用本土汉语教师组织教学工作。 从 2018 年 3 月起, 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楠迪国际学校与南太平洋大学 孔子学院签订协议, 由南太平洋大学孔子学院委派教师在国际学校负 责五至七年级的汉语课程, 并参与该校的课程开发与反馈系统改革。 目前, 楠迪国际学校共 2 名汉语教师, 包括一名公派老师和一名本土 教师。 (4) 其他学校 斐济其他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 如勒林纪念学校等, 均由南太平洋 大学孔子学院开设课后兴趣班, 学校本身没有自己独立的汉语教师, 汉 语课也尚未进入学校常规教学体系, 在此不做论述。 太平洋岛国汉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211 2 中小学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师兢兢业业工作, 当地华人协会或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推 广, 把汉语列入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学校数量不断增加, 学习汉语的人数 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 大多数学校的汉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从学科角度看, 汉语不是国家规定统考的科目之一。 在升学会考的 语言学科中, 仅有英语、 斐济语和印地语三种语言可供选择。 尽管长期 以来斐济华人教育协会从未放弃向教育部力争把汉语列为可选的外语考 试科目之一, 但目前仍无定论。 由于这一原因, 很多家长并不重视孩子 的汉语学习。 学生把精力都放在国家统考的主要科目上, 课后练习汉语 所 有 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汉语学习效果不理想。 社 版 权 从学生学习效果看, 斐济的学习氛围较之中国并不浓厚, 没有家长 献 出 版 监督的本土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 缺乏学习汉语的动 会 科 学 文 力。 而华裔学生有继承语的优势, 听说水平普遍高于本土学生, 因此几 社 乎全部被分进高级班。 部分华裔父母还会为孩子辅导功课, 或找汉语家 教。 但是, 尽管华裔学生在汉语学习上占优势, 汉字仍是所有学生的弱 项, 甚至很多华裔学生不能认读或书写汉字。 从教材角度看, 公立学校, 如逸仙学校、 中华学校, 有的教材年代 久远、 内容较枯燥, 难以吸引学生兴趣。 逸仙小学的汉语教材没有英文 注释, 若没有教师的及时纠正与指导, 小学生很难理解学习内容; 由于 经费问题, 教材不得不循环利用, 每节课结束前要回收教材, 学生不允 许在教材上记笔记, 也不能将教材带回家温习, 难以记住当天所学习的 知识, 造成 “ 学完就忘” 的后果。 因此, 中华学校的教师不得不自己 购买教材, 复印出来供学生使用; 逸仙学校教师的对策是自己编纂教学 材料, 每节课延长复习时间, 穿插文化活动和趣味游戏, 寓教于乐。 这 些措施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强化了记忆, 巩固了基础, 取得了明显效 果。 然而, 选一套好教材、 确保学生人手一本教材, 仍是公立学校亟须 解决的问题。 从师资看, 尽管所有的公派教师都经过国家汉办的选拔和培训, 具 备独立开展教学的能力与资质, 但公立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 教师无法 21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利用多媒体教学, 只能板书,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率。 而且, 公立 学校 “ 僧多粥少” , 一名教师每节课要指导 40 余名学生学习, 无法保 证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比之下, 私立学校, 如楠迪国际学校就不 存在这样的问题。 楠迪国际学校每个教室均配有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班级人数从 2 人到 20 人不等, 小班化教学模式确保了每一名学生都能 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照顾。 从课程安排看, 课时量不足是公立学校的普遍问题。 斐济本土学生 课内外的学习强度都较低, 效果不令人满意。 尤其在中华学校, 每个班 级每周仅一个课时。 2011 年汉语课开班时, 课时量达到每周 24 课时, 所 有 一年后缩减至 20 课时, 不久后仅剩 12 课时。 尽管公派教师和华人校董 社 版 权 多次与校长协商, 但考虑到汉语不是国家规定的统考科目, 校长始终不 献 出 版 同意增加课时量。 课时量过少造成的问题便是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达到 ( 二) 高等教育 社 会 科 学 文 教学目标的要求。 斐济高等教育领域的汉语教学起步较晚。 目前, 开设汉语课程的大 学有两所, 分别是斐济国立大学和设立了孔子学院的南太平洋大学。 斐 济国立大学汉语教学的规模与影响力均弱于南太平洋大学, 因此, 本部 分将详述南太平洋大学的汉语教学工作。 1 斐济国立大学 斐济国立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 2010 年由斐济科技学院、 斐济 护理学院、 斐济高等教育学院、 劳托卡师范学院、 斐济医科学院和斐 济农学院 6 所学校合并而成。 斐济是全球闻名的旅游胜地, 随着中国 游客数量的激增, 掌握基础汉语对话是未来旅游业从业者的必备技能 之一。 因 此, 斐 济 国 立 大 学 酒 店 与 旅 游 系 ( Department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和国家培训与生产中心 ( National Training & Productivity Centre, NTPC) 合作承担汉语教学工作, 将汉语列入两个学院的课程 体系, 两个学院的学生均可选修汉语课程。 汉语课的教学地点设在楠 迪校区。 太平洋岛国汉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213 斐济国立大学的汉语课程是学分课, 计入大学学分系统。 其课程 名为 “ 旅游汉语” ( Mandarin Chinese for Tourism) , 显然是针对旅游业 从业者开设的特色课程。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酒店和零售业工作中 与中国人交流的口语表达能力, 并系统介绍中国语言、 风俗和文化常 识。 该课程分 4 个学期授课, 每学期授课 36 课时, 考试合格者每学 期可获得 2 学分。 旅游汉语课程要求学生最低人数标准为 10 人, 在 不满 10 人的情况下该学期的汉语课程将被取消。 国家培训与生产中 心的学生修满学分后无法获得大学学位证书, 但可以获得旅游业从业 2 南太平洋大学 版 权 所 (1) 南太平洋大学孔子学院概况 有 者的相关资格证。 出 版 社 南太平洋大学成立于 1968 年, 是全球仅有的两所区域性大学之 科 学 文 献 一。 学校由 12 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所有, 包括库克群岛、 斐济、 基里 社 会 巴斯、 马绍尔群岛、 瑙鲁、 纽埃、 所罗门群岛、 托克劳 ( 新) 、 汤加、 图瓦卢、 瓦努阿图、 萨摩亚。 在 12 个国家和地区均设有分校区或教 学中心。 南太平洋大学孔子学院是由斐济南太平洋大学和中国国家汉办 / 孔 子学院总部合作设立, 与中国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 学院 本部位于斐济首都苏瓦的南太平洋大学劳托卡主校区。 2011 年 9 月开 始建设, 2012 年 9 月 6 日正式揭牌。 根据南太平洋大学总体发展需要, 2014 ~ 2015 年, 南太平洋孔子学院在斐济境内的劳托卡校区设立了汉 语教学点, 在瓦努阿图艾玛芦校区和库克群岛校区分别设立了孔子课 堂。 南太平洋孔子学院是以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为主的非特色型孔子学 院。 孔子学院的宗旨是: 通过设立课堂、 教学点或远程教学的方式满足 南太平洋大学各个校区和所在地的汉语需求, 开展汉语教学; 培训汉语 教师; 提供汉语教学资源; 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 提供中 国教育、 文化等信息咨询; 开展中国与 12 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语言文 化交流活动。 南太平洋孔子学院有行政管理人员 4 名, 汉语教师 7 名, 志愿者教师 6 名。 21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2) 南太平洋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情况 学分课: 南太孔院为南太平洋大学学生提供汉语选修课, 分为四个 学期 ( CN101、 CN201、 CN301、 CN302) , 每学期 2 学分。 南太平洋孔 子学院的教材为 《 体验汉语·基础篇》 , 重在夯实学生的汉语基础, 开 展听、 说、 读、 写全面练习, 为以后的深造打好基础。 学生修满四门课 后, 可以获得南太平洋大学的辅修证书。 2017 年 3 月 15 日, 南太平洋 大学最高学术委员会一致通过了南太平洋孔子学院提交的线上汉语学分 课 CN101 的开课申请。 通过线上教学, 孔院的汉语课程可以服务于更 多校区。 截至 2019 年, 南太平洋孔子学院已经成功开发并上线两门线 所 有 上学分课。 社 版 权 社会班: 南太平洋孔子学院除了为大学生提供选修课外, 也为社会 出 版 人士开设培训班。 培训班分为初级、 中级和高级三个大级别, 每个大级 科 学 文 献 别根据学生具体水平细分为 3 ~ 6 个小级别班级。 每学期完成学业的学员 社 会 都会获得结业证书。 此外, 孔子学院每学期也为大学教职工提供为期 10 天 的汉语培训。 行业培训: 南太平洋孔子学院积极拓展业务, 开展各类行业培训, 目前已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组织开展多次培训, 包括斐济警察 局、 公路局、 斐济港、 海关税务局、 度假酒店等。 文化体验课: 南太平洋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课程, 目前已经开设 国画、 书法、 民族舞、 剪纸、 八段锦、 太极、 中国电影等体验课。 每逢 重要的中国节日, 孔院也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并邀请大学教职工、 学 生和社会人士一同庆祝。 截至 2019 年上半年, 南太平洋孔子学院累计招收各类学生超过 6193 人次, 开设的课程包括汉语学分课程、 社会培训课程以及中小学 汉语、 文化选修课、 行业培训课等。 学员来自海关、 税务局、 公安局、 移民局、 教育部等政府职能部门, 以及机场、 饭店、 商场、 公司、 中资 公司等企业和大学、 中小学等, 行业培训课的学员来自斐济警察局、 公 路局、 斐济港和度假酒店等。 使用教材 《 体验汉语·生活篇》 、 《 体验 汉语·基础教程》 、 《 学汉语》 及 《 快乐汉语》 等。 中国剪纸、 绘画及 太平洋岛国汉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215 中国歌曲、 中国厨艺、 中国茶艺等文化课程以及各类行业培训课则使用 教师选编的教材。 四 汉语教学在斐济民间的需求与发展 除了中小学、 大学等国家正规教学场所以外, 斐济民间的私人汉语 教学队伍也在悄悄地成长。 中斐两国经贸往来的发展, 中资企业在斐济植根, 中国游客数量 不断增长, 使斐济人对中国这个大洋彼岸的神秘大国充满了好奇与向 所 有 往。 中国人的大量到访, 虽然带来了经济和政治层面的互利互惠, 但 社 版 权 也带来了陌生语言与文化的冲击。 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是两国民众交 献 出 版 流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 为了加 会 科 学 文 强对中国的了解, 与中国人顺畅交流, 越来越多的斐济企业开始组织 社 跨文化交流培训, 越来越多的斐济民众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汉语。 随着当地企业、 社区对汉语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汉语私教业务逐渐发 展壮大。 如斐济最大的购物商场之一 Prouds, 其楠迪分店就邀请当地 华人为其员工进行汉语培训。 从 专 业 性 角 度 看, 这 样 的 培 训 并 不 正 规, 因为大多数华人除了会说普通话外, 从未接受过汉语教师岗位培 训, 也不具备从事教学工作的资质。 从学习效果看, 学员的表现不尽 如人意。 鉴于个人在 专 业 性 上 的 欠 缺, 一 些 规 模 稍 大 的 私 营 机 构 开 始 出 现, 如苏瓦市的一家名为 “ 海怡汉语” 的机构, 旨在为当地社区及企 业单位提供各类汉语课程或培训项目。 除当地的私人教学和私营机构 外, 中国相关政府部门的下设机构也加入了汉语教学的队伍, 如隶属 于中国文化部的中国文化中心。 中国文化中心进驻苏瓦后, 致力于为 斐济民众提供丰 富 多 彩 的 中 国 文 化 体 验, 如 舞 龙、 舞 狮、 举 办 画 展 等, 受到民众欢迎, 影响力不断增强。 中国文化中心也尝试开设汉语 课和中国文化体验课。 考虑到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一些酒店、 度假村和企业秉 21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承 “ 自给自足” 的精神, 招聘华人员工或懂得汉语的本土员工。 从短 期角度来看, 招聘汉语人才可以解燃眉之急, 并可保证在关键时刻有备 无患。 但从长远角度看, 酒店大多数员工仍未掌握工作常用汉语, 屈指 可数的华人员工也无法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确保面面俱到。 因此, 汉语 人才依旧紧缺, 组织员工学习基础汉语、 熟悉中国文化知识仍是很多酒 店、 企业当前亟须开展的工作。 组织开展汉语学习, 是一项长远发展的 谋略, 也是正确、 健康发展的方向。 语 所 有 结 版 社 版 权 无论是历史悠久的华人小学, 还是近年建设的大学机构, 在太平洋 文 献 出 岛国从事汉语推广工作都历经艰辛。 通过对太平洋岛国汉语教育的概述 会 科 学 可见, 传统的教学模式, 陈旧老套的教材, 简陋的硬件设施, 都已经不 社 能满足新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在太平洋岛国, 汉语教学工作者们不仅要 吃得苦中苦, 更要推陈出新, 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材料, 才 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和行业的需求。 同时, 教学工作者们也要紧密联系当 地华人协会与教育部门, 增强汉语影响力。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South Pacific Countries —Take Fiji as an Example Yang Hui Abstract: The island countries of the South Pacific are important geographically and occupy vast sea areas With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their strategic statu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re are increased atten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South Pacific region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field of Chinese 太平洋岛国汉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217 education in South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It summarizes the Chinese courses offered in various countries Taking Fiji as an example, it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mong children and adult,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in Chinese teaching in South Pacific Keywords: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Fiji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人文交流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以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建交太平洋岛国 民心相通的可行性研究 ———以山东省为中心∗ 出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石莹丽∗∗ 科 学 文 献 摘要: 随着 “ 一带一路” 倡议的顺利推进, 我国逐渐加 社 会 强了与太平洋各岛国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之上 的民心相通工程是进一步推进双方交流与合作的根本前提和保 障。 山东省是全国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 在建筑业、 采矿业、 商业以及教育合作方面在南太平洋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 进一 步开展山东省与建交太平洋岛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促进我国民 心相通工程在该地区的实施, 是山东省服务 “ 一带一路” 建 设的可行举措, 可以通过教育、 科技、 体育、 医疗、 旅游、 宗 教等领域的援助与合作予以实现。 关键词: 太平洋岛国 山东省 文化交流 “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和实施以来, 2015 年 3 月, 国家发展改革 委、 外交部、 商务部又联合发布了 《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 ∗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 划 项 目 “ 促 进 山 东 省 与 南 太 建 交 岛 国 民 心 相 通 的 文 化 举 措 研 究” ( R19WB0101) 的阶段性成果。 ∗∗ 石莹丽, 博士,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22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 提出了 “ 以政策沟通、 设施联通、 贸 易畅通、 资金融通、 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 的合作规划。① 南太平洋地 区位于 “ 一带一路” 总体规划的南线, 该地区共有一万多个岛屿, 分 别属于波利尼西亚、 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三大群岛。 目前该区域 除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 还有 27 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有 14 个独立国 家, 未独立者分别属于法国、 英国、 美国、 新西兰等国领地。 14 个独 立国家中, 10 个国家已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中国政府陆续在该地区开展基础设施援助和医疗卫生援助, 已建立起良 好的民意基础。 但由于该地区特殊的战略位置, 近年来, 美国、 澳大利 所 有 亚、 日本等国不断加强对该地区的管控, 试图遏制中国国际地位的上 社 版 权 升。 改革开放以来, 大量华人涌入南太平洋地区, 一方面带动了该地区 出 版 的商贸发展, 但也造成了某些不利后果, 例如商品质量参差不齐、 挤压 会 科 学 文 献 了当地民众的就业机会、 被误解为 “ 商业殖民” 等, 这都需要进一步 社 深化交流合作, 顺应当地民意, 加强民间沟通, 以文化交流促进与该地 区的民心相通工程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 2016 年 4 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印发了 《 关于做好新时期 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 。 该意见中指出: “ 丰富中外人文交流, 促进民心相通” , “ 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支持力度, 开展教育国际援助” 。② 为此, 教育部于 2016 年 7 月制定下发了 《 推进 共建 “ 一带一路” 教育行动》 的通知, 指出, 教育为国家富强、 民族 繁荣、 人民幸福之本, 在共建 “ 一带一路” 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 用。 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 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 沟通、 设施联通、 贸易畅通、 资金融通提供支撑。 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 ① 国家发展改革委、 外交部、 商务部: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 ②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 , 中 与行动》, 人民网, http: / / ydyl people com cn / n1 / 2017 / 0425 / c411837 - 29235511 html, 最后访 问日期: 2019 年 10 月 28 日。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2016 年 4 月 29 日, http: / / www gov cn / home / 2016 - 04 / 29 / content_ 5069311 htm,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0 月 24 日。 以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建交太平洋岛国民心相通的可行性研究 223 道, 扩大人文交流, 加强人才培养, 共同开创教育美好明天。① 党和国 家的这些政策性引导都为与该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教育合作提供了政策 保障。 山东省是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 在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方面起 到重要作用, 在对外合作与交流上有地理优势和人才优势, 在南太平洋 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尤其在建筑业、 采矿业、 商业以及教育合作方 面获得了斐济、 萨摩亚、 汤加等国家的认可。 进一步开展山东省与太平 洋岛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促进我国民心相通工程在该地区的实施是山东 省服务 “ 一带一路” 倡议的可行举措, 可以通过教育、 科技、 体育、 社 版 权 所 有 医疗、 旅游、 宗教等领域的援助与合作实现。 既有研究成果综述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一 社 会 “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 关于太平洋岛国的战略地位、 区域内 大国博弈等宏观问题, 日益得到学界重视, 相关讨论逐渐丰富。 但具体 到 “ 民心相通” 这一 “ 微观” 课题, 相关研究则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清晰系统的学术发展脉络。 在此, 只能对间接相关研究成果和 基本研究动态做一总体性梳理和归纳。 总体上看, 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 分为以下几类。 ( 一) 关于民心相通在 “ 一带一路” 倡议中的理论地位和实施 路径的论述 黄端、 张广兴、 张 昆 等 从 不 同 学 科 视 角 出 发, 强 调 民 心 相 通 是 “ 一带一路” 建设的民意基础和社会根基, 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点和落脚 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推进人文外交、 建立 “ 民心相通” 相关 ① 《 教育部关于印发 〈 推进共建 “ 一带一路” 教育行动〉 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 府 网 站, 2016 年 7 月 13 日, http: / / www gov cn / gongbao / content / 2017 / content _ 5181096 htm, 访问时间: 2019 年 10 月 24 日。 22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机制和平台的建议。① 李自国则提出了民心相通的三个层次, 即相互了 解、 信任与友谊以及命运共同体。② 张艳秋、 徐绍华等关于中国与南 非、 东南亚区域合作的论述, 强调民心相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 要开放包容的心态、 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 通过政府、 文化、 经济、 旅 游、 制度等路径选择, 运用交心、 动心、 凝心、 化心、 合心等实践策 略, 才能取得良好效果。③ 在强调文化交流对促进民心相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 上, 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文化举措。 其中, 胡文涛、 林煜浩结 合 “ 古代丝绸之路” 的历史经验, 提出了制定战略规划、 设立文化基 所 有 金、 培养语言专才、 发展文化产业、 因地制宜宣传五大举措。④ 田养 社 版 权 邑、 周福盛提出了通过包容民族差异、 讲求协调发展等开放式民族教育 献 出 版 促进民心相通的设想。⑤ 宋秀岩强调妇女是推进民心相通不可或缺的重 会 科 学 文 要力量, 提出了拓展妇女领域项目合作的设想。⑥ 车向前、 郭继荣强调 社 语言习取和完善语言需求服务链的重要性, 提出了加强文化经典外译与 汉语传播、 推广和谐共存价值观与平等互惠发展理念, 建立话语体系、 消除心理隔阂, 加强宗教间对话、 打破宗教壁垒等的建议。⑦ ① 黄端、 陈俊艺: 《 民心相通是 “ 一带一路” 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点和落脚点》 , 《 发展研 究》 2017 年第 5 期; 张广兴、 张昤、 张盈盈: 《 “ 民心相通” : 推进 “ 一带一路” 战略的 社会根基》 ,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年第 2 期; 张昆、 张心怡: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 民心相通是 “ 一带一路” 的心理基础》 , 《 对外传播》 2017 年第 4 期。 李自国: 《 “ 一带一路” 愿景下民心相通的交融点》 ,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2016 年第 3 期。 张艳秋、 张耀兰: 《 民心相通的媒体路径与建构———对非洲新公共外交的思考》 , 《 对外传 播》 2017 年第 4 期; 徐绍华、 蔡春玲、 李海樱: 《 从心开始: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 相通的对策思路》 , 《 创新》 2017 年第 2 期。 胡文涛、 林煜浩: 《 发挥文化外交作用促 “ 一带一路” 民心相通》 , 2016 年第 2 期。 《 战略决策研究》 田养邑、 周福盛: 《 “ 一带一路” 中民族教育的开放式发展: 使命担当与路径构建》 , 《 西 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2017 年第 9 期。 宋秀岩: 《 发挥妇女在 “ 一带一路” 民心相通中的独特作用》 , 《 中国妇运》 2017 年第 6 期。 车向前、 郭继荣: 《 跨文化外推视阈下的 “ 一带一路” 民心相通提升路径》 , 《 西安交通 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7 年第 2 期。 以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建交太平洋岛国民心相通的可行性研究 225 ( 二) 相关大国在太平洋岛国的文化活动研究 近年来, 学术界对于美国、 日本、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印度等国在 太平洋岛国的动向进行了多方探讨, 有关文化交流活动的述评亦散见其 中。 喻常森、 梁甲瑞等分别探讨了美国在太平洋岛国的人道主义援助、 文化遗产保护、 妇女发展、 教育交流等文化活动;① 宋秀琚、 叶盛萱考 察了日本在太平洋岛国保护文化遗产、 发起 “ 明日体育” 项目、 实施 环境教育等活动;② 吕桂霞、 韩玉平、 张娟等考察了美国、 澳大利亚等 国在太平洋岛国的教育、 性别平等援助等活动。③ 这些研究原则上分析 所 有 了大国援助和文化活动背后的文化渗透、 价值观塑造目的以及现实利益 版 社 版 权 追求, 但没有挖掘其文化活动的具体路径、 启示和意义。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 三) 关于中国在太平洋岛国的文化活动研究 社 关于中国 在 太 平 洋 岛 国 文 化 活 动 的 历 史 与 现 状, 学 界 一 般 运 用 “ 公共外交” 或 “ 文化外交” 的概念范畴加以概括和分析。 其中, 李德 芳 《 中国对太平洋岛国的文化外交: 目标、 路径及效用评析》 一文对 近年来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总结。④ 丁鹏、 崔玉中对 2012 年以来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梳理。⑤ 梁甲瑞则梳理 ① ② ③ 喻常森: 《 试析 21 世纪初美国对太平洋岛国 的 援 助》 , 《 亚 太 经 济》 2014 年 第 5 期; 梁甲瑞、 高文胜: 《 中 美 南 太 平 洋 地 区 的 博 弈 态 势、 动 因 及 手 段 》 , 2017 年第 6 期。 《 太平洋学报》 宋秀琚、 叶盛萱: 《 日本—南太岛国关系发展及中国的应对》 , 《 国际观察》 2016 年第 3 期。 吕桂霞: 《 “ 和平队” 在太平洋岛国的活动研究: 以斐济为例》 , 《 聊城大学学报》 ( 社 会科学版) 2017 年第 2 期; 韩玉平: 《 澳大利亚对瓦努阿图援助外交评析》 , 《 太平洋 岛国研究》 ( 第一辑)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张娟: 《 澳大利亚对巴布亚新几内 亚性别平等援助政策研究》 , 《 太 平 洋 岛 国 研 究》 ④ ⑤ 2018。 ( 第 二 辑) ,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李德芳: 《 中国对太平洋岛国的文化外交: 目标、 路径及效用评析》 , 《 太平洋学报》 2017 年第 9 期。 丁鹏、 崔玉中: 《 中国与南太平洋岛国合作述评》 ,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7 年第 2 期。 22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了中国对斐济的公共外交。① 秦升提出以发展援助为支点, 把中国与太 平洋岛国关系打造成新时期南南合作的典范。② 值得注意的是, 学界在 回顾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文化活动时, 均对未来工作领域、 实施路径 和前进方向进行了大胆规划和设想。 其中, 徐秀军提出了双方进一步推 动人文领域交流、 巩固民意基础的建议。③ 秦升提出了中国超越 “ 竞争 性援助” 、 与太平洋岛国共同完成发展模式创新与蜕变的设想。④ 费晟、 宋秀琚等学者则分别分析了在加强太平洋岛国旅游开发、 发挥华人社会 纽带角色、 夯实教育文化合作、 推进侨务工作等领域, 密切人文交流、 促进民心相通的策略和路径。⑤ 所 有 综上, 现有相关研究重在对民心相通进行理论探讨, 尽管涉及了未来 社 版 权 文化活动规划, 但并非是针对太平洋岛国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对于山东 学 社 会 科 ( 四) 国外相关研究 文 献 出 版 省与太平洋岛国在民心相通方面的文化举措对接尚未有成熟的成果呈现。 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太平洋岛国进行民族志写作和风物考察, 是西 方学界太平洋岛国研究的传统和优势, 形成了大量高水准的成果, 但针 对相关大国与太平洋岛国文化交流的详尽研究并不多见。 近来, 澳大利 亚、 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国政界学界对 “ 一带一路” 倡议的关注不断加 强, 但他们的评论往往仅着眼于 “ 一带一路” 倡议的贸易、 投资等经 贸层面, 并试图从中得出关于倡议的中国动机及其对太平洋岛国意义的 ① ② ③ ④ ⑤ 梁甲瑞: 《 中国在斐济的国际影响力受何影响———以中美关系为外部因素的分析》 , 《 南海 学刊》 2016 年第 4 期。 秦升: 《 以发展援助为支点打造新时期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发展的 回顾与展望》 , 《 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 2019 年第 5 期。 徐秀军: 《 中国的南太平洋周边外交: 进展、 机遇与挑战》 , 《 太平洋学报》 2016 年第 10 期。 秦升: 《 超越 “ 竞争性援助” :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建设与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的新 思考》 , 《 太平洋学报》 2017 年第 9 期。 费晟: 《 南太平洋岛国华人社会的发展: 历史与现实的认知》 , 《 太平洋学报》 2014 年第 11 期; 宋秀琚、 叶盛萱: 《 “ 一带一路” 倡议与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 , 《 当代世界》 2016 年第 8 期。 以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建交太平洋岛国民心相通的可行性研究 227 见解。 这些研究者及其成果, 或表示乐观、 给予积极评价 ( 如汤加首 相顾问 Kalafi Moala, 澳大利亚学者 Wesley - Smith 和 Edgar A Porter) , 或透露出某种隐忧 ( 如澳大利亚学者 Philippa Brant、 Kate Hannan 和 Cathrin Thodock) , 但都表明国外政界学界对 “ 一带一路” 倡议的理解 存在偏颇和不足, 需要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宣传。 二 美、 澳、 新、 日等国文化援助太平洋岛国的经验 以文化举措促进民心相通, 需要我们客观认识和总结其他大国在南 所 有 太平洋地区从事文化活动的经验教训。 美、 日、 澳、 新等国与太平洋岛 社 版 权 国的文化交流频繁而广泛。 其中美、 日两国主要通过援助方式实现文化交 文 献 出 版 流; 澳、 新两国与南太的文化交流方式则更加丰富多样, 但依然以援助为 会 科 学 基础。 当然, 上述国家的文化援助自有其现实利益目的, 但他们的一些援 社 助理念、 文化活动的方式方法, 对我们做好与太平洋岛国民心相通工作具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一) 美国对太平洋岛国的文化援助 由于美国占有东萨摩亚和关岛两个重要战略支点, 已经在南太平洋 地区达成较为牢固的区域平衡关系, 加之又有原宗属国密克罗尼西亚、 马绍尔群岛以及帕劳的紧密关系, 故美国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一直奉行 花小钱、 办大事的原则, 其文化援助行动主要体现在派遣和平队志愿 者。 美国和平队自 1966 年进入其托管地密克罗尼西亚、 帕劳、 马绍尔 群岛以来, 迄今已向除瑙鲁以外的 13 个独立国派遣了志愿者, 主要从 事教育、 医疗、 经营指导、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等项目的援助, 目前 美国和平队在萨摩亚、 斐济、 所罗门群岛、 汤加、 瓦努阿图等 10 个国 家设有办公室。① 2017 年以来, 美国和平队主要在 5 个太平洋岛国进行 ① 吕桂霞: 《 “ 和平队” 在太平洋岛国的活动研究: 以斐济为例》 , 《 聊城大学学报》 ( 哲学 社会科学版) 2017 年第 2 期。 22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文化援助服务, 分别是斐济 (85 人) 、 密克罗尼西亚 (45 人) 、 萨摩亚 (25 人) 、 汤加 (35 人) 、 瓦努阿图 (60 人) 。① 几十年来, 和平队通过 “ ‘ 人民对人民’ 的亲身示范方式, 向民众传授知识和技能, 推动岛国 经济、 社会和文化发展。 同时, 也提升了美国在岛国的形象, 促进了岛 国民众对美国的认知, 潜移默化地传播了美国文化与价值观, 增强了美 国在太平洋岛国的软实力” 。② ( 二) 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文化援助 受地缘政治影响, 澳大利亚一直将南太平洋地区视为自家后院, 其 所 有 与该区域各国均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出于地区平衡与安全考虑, 澳大利 版 社 版 权 亚在该地区的援助也为世界之最。③ 澳大利亚的援助主要涉及医疗卫 文 献 出 生、 教育、 宗教、 妇女发展、 良政等方面, 并且有计划地向太平洋岛 社 会 科 学 国派遣志愿者。 值得学习的是, 澳大利亚在刑事侦查、 性别平等、 女 性教育、 就业机会等方面给予太平洋岛国特别关切, 这也使澳方的援 助深入人心。 尽管 2013 年以来, 中国在太平洋岛国的影响不断扩大, 中国对建交国援助额度超过了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国, 但从历史、 政 治、 经贸、 地缘等方面综合考量, 中国在该地区的民心相通工程任重 而道远。 ( 三) 新西兰对太平洋岛国地区的文化援助 作为国际舞台上的小国和南太平洋地区的大国, 新西兰在南太平洋 地区始终将自身定位成一个好邻居形象, 其对太平洋岛国的经济、 社会 ① ② ③ 和平队官方网站, https: / / www peacecorps gov / countries / 。 吕桂霞: 《 “ 和平队” 在太平洋岛国的活动研究: 以斐济为例》 , 《 聊城大学学报》 ( 哲学 社会科学版) 2017 年第 2 期。 据统计, 2006 ~ 2013 年, 在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中, 澳大利亚的援助额度远远超过了中、 美、 新、 日、 法五国的援助总额。 澳大利亚总共提供了大约 77 03 亿美元援助, 同期中 国政府共向太平洋岛国地区援助了 17 81 亿美元, 美国总计援助了 18 9 亿美元, 新西兰 总计援助了 12 94 亿美元, 日本总计提供了 11 76 亿美元援助, 法国总计提供了 10 87 亿 美元援助。 以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建交太平洋岛国民心相通的可行性研究 229 影响同样广泛, 尤其是与其原宗属国萨摩亚、 库克群岛、 纽埃以及英联 邦国家汤加等始终保持亲密关系。 与澳大利亚一样, 新西兰与南太平洋 地区经贸往来频繁, 但由于其在该地区的支点较多, 精力、 财力不够, 故其援助对象主要向其原领地和原宗属国倾斜, 赢得了托克劳 ( 新) 、 萨摩亚、 汤加等的信任和好感。 由于历史原因, 新西兰对南太平洋地区 更加熟悉, 其对该地区的文化援助也更加细致到位, 涉及教育、 医疗、 宗教、 民风民俗、 社情民意等各个层面, 如其在萨摩亚修建的流浪狗管 理站就颇得民众好感。 2018 年 2 月, 汤加、 萨摩亚等国遭遇飓风袭击, 当时怀有身孕的新任总理立即前往上述国家慰问并带去了不菲援助, 博 所 有 得了其原宗亲国的信任和好感, 被新西兰国内赞誉为上任后向国人交了 版 社 版 权 一份满意的答卷。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 四) 日本对太平洋岛国的文化援助 社 日本的对外援助主要通过日本协力组织和日本海外协力志愿队实 施。 日本国际协力组织成立于 1974 年, 目前负责的国际援助主要有技 术合作、 有偿资金援助和无偿援助三个方面, 援助范围覆盖基础设施建 设、 教育医疗、 农业技术等各个领域。 截止到 2016 年 7 月 1 日, 日本 协力组织在斐济、 马绍尔群岛、 密克罗尼西亚、 帕劳、 巴布亚新几内 亚、 萨摩亚、 所罗门群岛、 汤加、 瓦努阿图 9 个国家设有办事处, 对太 平洋岛国均有不同程度的援助。 日本海外协力志愿队主要负责对发展中 国家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援助, 涉及农业、 林业、 水产业、 教育、 卫生健 康等多个领域。 该组织是继美国于 1961 年成立和平队后 1965 年成立 的, 后隶属于日本协力组织领导, 选拔年龄控制在 20 ~ 39 岁。 另外, 为了进一步加强同太平洋岛国的对话合作, 1996 年 10 月, 日本和太平 洋岛国论坛秘书处联合成立太平洋岛屿中心 ( PIC) , 1997 年成立日 本 - 太平洋岛国首脑会议机制, 每三年举办一次 “ 日本与太平洋岛国 领导人会议” ( PALM) , 至今已举办七届。 根据日本协力组织 2016 年 年度报告, 其在该地区的援助就是基于 2015 年 5 月召开的第七次 “ 日 本与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会议” 上的有关援助承诺, 诸如减轻自然灾害、 23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 为此, 日本协力组织主要在岛国交通运 输、 能源节约、 教育等方面进行援助。 如对机场、 道路、 桥梁、 海港进 行扩建修缮, 帮助各岛国稳定电力系统, 在南太平洋大学建立信息与通 信中心, 在斐济进行气象培训, 建立早期灾难预警系统, 在海平面较低 的图瓦卢实行飞行员海滩训练计划等均是其得力举措。 总之, 从美、 澳、 新、 日等国和国际组织文化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成 效来看, 投入成本低、 接受度高、 回报快是主要特点。 总体来看, 设立 专门的援助机构, 制订长期援助计划和扎实有序的工作程序, 援助信息 公开透明, 定期形成阶段性报告, 派遣能吃苦、 肯付出、 有技能的志愿 所 有 者, 及时反馈问题与经验, 从长计议, 统筹规划, 开展深入细致的文化 科 学 山东省与建交太平洋岛国民心相通的有利条件 社 会 三 文 献 出 版 社 版 权 服务, 是尤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山东省位居中国东部, 是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 在对外交流方面有 着丰富经验。 随着中国 “ 一带一路” 倡议南线的不断拓展, 山东省在 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优势更加凸显出来。 ( 一) 山东省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山东省拥有 589 个海岛, 海岸线总长 3000 多公里, 占全国海岸线 总长度的 1 / 6。 现全省海港总数 560 个左右, 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 260 余个, 沿海港口年吞吐量亦居全国第二位。 主要海港有青岛港、 日照 港、 烟台港、 威海港、 东营港、 潍坊港、 滨州港等。 2018 年 3 月 8 日,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 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绿色可 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 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贡献” 。① 2018 年 6 月 12 日 ① 《 习近平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 , 央视网, 2018 年 3 月 8 日, http: / / news cnr cn / native / gd / 20180308 / t20180308_ 524158141 shtml,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1 月 25 日。 以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建交太平洋岛国民心相通的可行性研究 231 至 14 日,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再次强调, “ 我们要建设海洋强国, 我一 直有这样一个信念, 发展海洋经济、 海洋科研, 一定要抓好。 我们对海 洋的认识在逐步的加强中, 你们要关心海洋、 认识海洋、 经略海洋, 下 一步这方面要发力, 推动它的发展, 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己研发, 海 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 。① 2019 年 7 月, 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 《 关于 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加快塑造内需驱动型经济新优势的意见》 , 意见中指 出要深度融入 “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② 到 2035 年, 山东省要基本建 成与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 海洋经济发达、 海洋科技领先、 海洋生态优 良、 海洋文化 先 进、 海 洋 治 理 高 效 的 海 洋 强 省, 继 续 耕 海 探 洋, 向 权 所 有 “ 蓝色宝藏” 深处进发。③ 出 版 社 版 ( 二) 山东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科 学 文 献 2017 年山东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三, 仅次于广东省和江苏省。 社 会 山东省上市公司数居全国第 4 位, 仅次于广东、 江苏和浙江。 山东东部 的青岛、 烟台等市属全国第一批开放城市, 在引进外资、 对外经济交流 方面经验丰富, 实力雄厚。 在 2019 年 7 月财富中文网发布的全国 500 强企业中, 山东省有 22 家企业榜上有名。④ 这些企业涉及多个领域, 已在海外占有广阔的市场, 其中亦有在南太平洋地区拥有市场份额的如 青岛啤酒、 青岛海信、 山东钢铁等企业。 “ 一带一路” 倡议实施以来, 山东省积极实施 “ 走出去” 战略, 深度融入 “ 一带一路” 建设, 对外 ① ② ③ ④ 李慧: 《 重点都在这! 习近平山东考察说的这些话不容错过》 , 中国青年网, 2018 年 6 月 15 日, http: / / news youth cn / sz / 201806 / t20180615 _ 11645612 htm, 最 后 访 问 日 期: 2019 年 10 月 21 日。 《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加快塑造内需驱动型经济新优势的意见》 , 山东 省人民政府网, http: / / www shandong gov en / art / 2019 / 8 / l / art_ 107861 _ 81272 html, 最 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0 月 23 日。 王金虎、 朱沙: 《海洋成为山东发展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探寻 “蓝色宝藏” 集聚新的动 能》, 中国经济网, http: / / www ce cn / macro / more / 201806 / 08 / t20180608 _ 29377640 shtml,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0 月 23 日。 《 〈 财富〉 公布 2019 中国 500 强山东哪些企业上榜》 , 人民网, http: / / sd people com cn / n2 / 2019 / 0711 / c166192 - 33131510 html,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0 月 23 日。 23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投资合作呈多元化趋势。 山东企业已遍布全球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 至 2018 年, 山东省累计设立境外投资企业 ( 机构) 6076 个, 备案核准 中方投资总额 886 1 亿美元, 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 993 亿美元。 其 中仅 2018 年, 山东省就对共建 “ 一带一路” 国家实际投资 127 5 亿元, 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 485 3 亿元; 全省跨国并购实际投资 187 亿元, 4 家企业进入世界 500 强。① 目前, 青岛建工在萨摩亚、 山东铝业在斐济 等设有基地, 山东省在建交太平洋岛国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2019 年 7 月, 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 《 关于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加快塑造内需驱动 型经济新优势的意见》 , 意见中指出要 “ 依托高端铝合金材料创新中 所 有 心, 延伸拉长铝产业链条, 提高下游精深加工比重, 打造世界一流的高 版 社 版 权 端铝业基地和全球铝产品交易中心” 。② 因此, 进一步推进山东铝业在 文 献 出 太平洋岛国的合作开发, 以文化援助为纽带, 借助知名企业在当地的影 社 会 科 学 响力, 共同打造 “ 文化山东” 品牌, 为 “ 一带一路” 倡议服务是作为 一个经济大省应尽的责任。 ( 三) 山东省具有雄厚的文化积淀 山东拥有全国近一半的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 有 22 位两院院士; 中国海洋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设有海洋专业和学科; 32 家省部级海洋 重点实验室承担了 “ 十五” 以来全国近 50% 的海洋领域 “973” “863” 计划项目。 除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山东还拥有国家 深海基地、 大型综合海洋科学考察船等重量级国家创新平台。③ 近年 来, 受教育部和国家汉办委托, 聊城大学向萨摩亚累计派出四批计 21 ① 《 山东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 2923 亿美元 4 家企业进入世界 500 强》 , 山东宏观经济 网, ②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关于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加快塑造内需驱动型经济新优势的意 ③ http: / / www macrosd cn / newsdetails / 4625,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0 月 23 日。 见》 , 山 东 省 人 民 政 府 网 站, http: / / www shandong gov cn / art / 2019 / 8 / 1 / art _ 2258 _ 35089 html,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0 月 23 日。 《 山东将 海 洋 资 源 优 势 转 化 为 经 济 优 势 铸 就 “ 国 之 重 器 ” 》 , 新 浪 财 经, https: / / finance sina com cn / china / gncj / 2019 - 09 - 04 / doc - iicezzrq3270690 shtml,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0 月 21 日。 以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建交太平洋岛国民心相通的可行性研究 233 人次理科教师, 向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派出 3 名汉语教师, 向汤加 派出两位农业专家和 2 名汉语教师, 而且由于中国教师和山东企业的严 谨诚信, 在当地广受赞誉, 这些均为山东省进一步开展与建交太平洋岛 国的民心相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9 年 7 月, 山东省人民政府下 发 《 关于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加快塑造内需驱动型经济新优势的意见》 , 意见中指出要 “ 支持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 。① 而太平洋 岛国素来被称为全世界尚未开发的最后一方净土, 保留了大量非物质文 化遗产, 双方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合作无疑是最好时机。 有 促进山东省与建交太平洋岛国 所 四 出 版 社 版 权 民心相通的对策建议 科 学 文 献 2019 年 4 月,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 “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 社 会 论坛开幕式上的主 旨 演 讲 指 出: 今 后, 要 同 共 建 “ 一 带 一 路” 国 家 “ 深入开展教育、 科学、 文化、 体育、 旅游、 卫生、 考古等各领域人 文合作, 加强议会、 政党、 民间组织往来, 密切妇女、 青年、 残疾人 等群体交流, 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②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南 线的终端地区, 太平洋岛国在政治、 历史、 文化、 教育等方面有着独 特之处。 但是, 由于长期处于世界舞台的 “ 边缘” 地带, 独立后的太平洋 岛国在基层社会管理中, 酋长制及其依附于此制度的传统价值观念依然 在发挥作用, 而无所不在的宗教信仰更加固化了一切皆 “ 拜上帝所赐” 的信念。 在这种理念的左右下, 太平洋岛国不仅国内政府的作用受到削 弱和损毁, 而且在对华别有用心的国家和政府的挑拨下, 它们对中国对 ① ②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省政府就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加快塑造内需驱动型经济新优势提 出意见》 , 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 http: / / www shandong gov cn / art / 2019 / 8 / 1 / art_ 2258_ 35089 html,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0 月 23 日。 《 习近平在第二届 “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 新华网, 2019 年 4 月 26 日, http: / / www xinhuanet com / / 2019 - 04 / 26 / c_ 1124420187 htm, 最后访问 日期: 2019 年 11 月 26 日。 23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其卓有成效的各项积极援助也产生了一些误解。 因此, 单纯进行基础设 施建设并不能真正达到 “ 一带一路” 倡议实现民心相通的最终目的。 只有同时加强与该地区广大民众多层面、 多形式的文化交流, 理解当地 文化、 尊重当地风俗、 顺应当地民众心里渴望, 并积极稳妥地引导他们 理解中国文化, 接纳中国方案, 才能赋予我国在该地区经济、 政治等其 他层面活动以正当文化意义, 最终实现 “ 一带一路” 建设顺利推进、 我国在该地区的国际影响力稳定上升的目的。 ( 一) 加强双方教育、 科技交流 所 有 教育与科技交流是促进与太平洋岛国民心相通举措中的重点。 太平 版 权 洋岛国整体教育基础薄弱, 缺乏正规幼儿教育, 学龄前幼儿入学率低。 献 出 版 社 部分国家小学入学率可达到 90% 以上, 但教学质量和学业水平与教育 科 学 文 纲领存在较大差距。 中学教师学历水平低, 学历构成不均衡, 高中入学 社 会 率低, 辍学率却居高不下。 工程师、 电器维修员、 理科教师、 科研人员 极度匮乏。 例如萨摩亚的 “ 失学、 辍学率居高不下, 高中教育仍未普 及” , “ 教学资源匮乏” , “ 理科师资严重不足” ;① 瓦努阿图学前教育 “ 师资匮乏” , 中学 “ 入学率低” , 为 30% ~ 50% , “ 教育资金与人才资 源有限” ;② 汤加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 “ 财政支持缺乏和熟练人力资源 稀缺” 两个方面;③ 巴布亚新几内亚 “ 全国各地区间人口分布悬殊” , “ 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 等等。④ 自 2012 年 9 月开始, 中国政府就在太平洋岛国有计划地设立孔 子学院。 2012 年, 由北京邮电大学和斐济南太平洋大学合作开办的第 一家孔子学院成立, 并且现在已经在瓦努阿图、 库克群岛设有孔子课 堂。 2018 年 9 月, 萨摩亚国立大学和聊城大学合作开办的孔子学院正 ① 石莹丽: 《 理念与现实的错位———21 世纪以来萨摩亚中小学教育状况》 , 陈德正主编 《 太 ② 韩玉平、 吕桂霞: 《 瓦努阿图教育述评》 , 陈德正主编 《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三辑) , 社 ③ ④ 平洋岛国研究》 ( 第三辑)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第 170 ~ 172 页。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第 151 ~ 152 页。 付超、 张剑锋编著 《 太平洋岛国社会文化概论》 ,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8, 第 70 页。 卢庆洪编著 《 巴布亚新几内亚历史与现状》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第 2、 269 页。 以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建交太平洋岛国民心相通的可行性研究 235 式成立。 2019 年 7 月, 国家汉办正式批复成立巴布亚新几内亚孔子学 院, 由巴布亚新几内亚科技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合作承办, 而汤加等 太平洋岛国的孔子学院建设工作也在洽谈推进中。 另外, 自 2016 年 起, 教育部和国家汉办已委托聊城大学向萨摩亚、 汤加派遣理科教师 和农业专家。 在所有对太平洋岛国的教育援助中, 山东省起到了重要 作用。 但在教师派出层次中, 依然 需 要 注 意 详 细 考 察 受 援 国 授 课 群 体, 选派学历、 能力适中者任教。 在以往向萨摩亚派出的 4 期理科教 师中, 明显存在大材小用之嫌, 所有派出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 且都 在 30 岁以上, 但其到达援助国后却被派至中学授课。 接下来可以适 所 有 当选派本、 硕毕业生, 作为回国就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既能提高就业 版 权 率, 又能锻炼后备人才。 献 出 版 社 山东省是教育大省, 2018 年 12 月, 山 东 省 召 开 全 省 教 育 大 会, 会 科 学 文 提出加快推进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 针对太平洋岛国普遍存在的教育 社 问题, 山东省在推进强省建设中, 可以与教育交流相结合, 可通过增 加教育、 科技援助项目, 合作办学、 选派志愿者服务、 在双方设立教 育援助基地和区域海洋保护合作中心等措施, 共同提高教育质量和科 技创新能力。 可设立各学历层次的技术教育和短期培训项目以及远程 教育基地, 帮助解决汽车、 家电、 计算机等技术服务人员短缺问题。 这样既可以提高山东省在太平洋岛国的知名度, 还可以设立海外职业 教育实践基地。 另外, 应将创办华人学校纳入中长期教育援助规划, 通过政府和山东省在太平洋岛国华侨华人等民间组织和个人共同出资 运作, 教学以汉语学习和理科实验课为主。 鉴于太平洋岛国仍以本族 语言为基本交流语种, 可计划派遣山东省高校学生或现任教师赴太平 洋岛国进行语言学习, 从而进一步在省属高校设立太平洋岛国小语种 外语专业。 在科技交流方面, 可将山东海洋强省战略与太平洋岛国蓝色家园呼 吁结合起来, 在海洋生态保护、 资源开发、 气候问题等方面加强合作, 从双方的契合点入手, 引起双方重视, 达成心理默契, 探寻一条可持续 发展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之路。 23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 二) 注重医疗卫生援助 医疗卫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领域, 也是对外开展最早的援助形 式, 积累了丰富经验, 已经形成完善的援助体系。 太平洋岛国经济落 后、 交通不便、 农作物生长环境恶劣, 肥胖导致的非传染性疾病比例高 且未受到足够重视, 医疗条件与发达国家无法比拟, 急救能力弱, 缺乏 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急救仪器, 死亡率高。 医疗援助是促进民心相通的直 接方式, 具有见效快、 惠及广的特点。 另外, 由于太平洋岛国急救能力 弱, 对短时间内大范围暴发的传染病亦没有足够的应急能力。 2019 年 所 有 11 月, 萨摩亚暴发了大范围麻疹疫情, 一个月内, 死亡人数达 65 人, 社 版 权 这些都考验着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急救能力。① 文 献 出 版 多年来, 中国政府通过援建医疗基础设施、 选派医疗队、 赠送医疗 会 科 学 器械、 短期义诊、 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等方式对太平洋岛国开展了持久 社 有效的医疗援助, 对太平洋岛国提高诊断救治水平起到了突出作用。 但 是, 目前看来, 中国对太平洋岛国医疗援助依然存在不足, 例如援助形 式 “ 还停留在微观的、 自下而上的层面, 尚未与受援国形成联合应对 机制” , “ 在援助太平洋岛国建设 ‘ 健康信息系统’ 方面处于空白” , “ 缺乏在传统医药上的交流与合作” 等。② 接下来, 中国需要在 “ 国内 协调机制” , 制定 “ 科学的援助评估体系, 公开国别案例评估报告” , “ 多渠道开展公共卫生外交” 等方面进行改进。③ 基于上述情况, 接下来山东省可以在传染疫情信息沟通和病情防治 方面与太平洋岛国加强沟通, 提高太平洋岛国相关领导人的领导力、 执 行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帮助太平洋岛国建立健全民众健康信息, ① ② ③ 《 萨摩亚卫 生 部 门: 萨 摩 亚 麻 疹 疫 情 已 致 65 人 死 亡 》 , 央 视 网, 2019 年 12 月 7 日, http: / / m news cctv com / 2019 / 12 / 07 / ARTIKi88w0Gk0MIIzS13LtZk191207 shtml, 最 后 访 问日期: 2019 年 12 月 9 日。 王学东、 喻福泉: 《 中国对太平洋岛国医疗卫生援助》 , 喻常森主编 《 大洋洲发展报告 (2016 ~ 2017) 》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第 245 ~ 246 页。 王学东、 江旖旎: 《 中国对南太平洋岛国的医疗卫生援助》 , 喻常森主编 《 大洋洲发展报 告 (2017 ~ 2018) 》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第 160 页。 以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建交太平洋岛国民心相通的可行性研究 237 定期为基层民众举办健康讲座; 定期出台援助评估报告和各岛国医疗发 展报告。 另外, 鉴于各岛国缺乏必要的医疗器械, 如 CT 机、 X 光机等 大型设备, 山东省可以有计划地进行器械援助和技术人员培训, 从而有 效地提高太平洋岛国应急检查能力, 降低死亡率。 ( 三) 以艺术、 体育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太平洋岛国民众具有出众的艺术天赋, 有独特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 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拥有树皮画制作、 实木雕刻、 手工印染等传统 工艺品和手工制品制作工艺。 在体育方面, 太平洋岛国民众体格强壮, 所 有 各国拥有独特的极富岛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和体育项目, 在橄榄球比赛上 社 版 权 可以和世界强队抗衡。 献 出 版 以往我国在举办如世博会等大型活动时, 均邀请太平洋岛国参加。 会 科 学 文 例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 共有马绍尔群岛、 瓦努阿图、 巴布亚新几 社 内亚、 汤加、 库克群岛、 帕劳、 图瓦卢、 基里巴斯、 萨摩亚、 斐济、 瑙 鲁、 密克罗 尼 西 亚 联 邦、 所 罗 门 群 岛 14 个 国 家 和 美 属 萨 摩 亚 参 加; 2010 年上海世博会, 瓦努阿图、 巴布亚新几内亚、 帕劳、 汤加、 密克 罗尼西亚联邦、 萨摩亚、 斐济、 库克群岛、 基里巴斯、 所罗门群岛、 图 瓦卢、 马绍尔群岛、 瑙鲁、 纽埃等 14 个太平洋岛国外加法属波利尼西 亚以及南太平洋旅游组织和太平洋岛国论坛两个地区组织共同组成太平 洋联合馆。① 2019 年, 由斐济、 瓦努阿图、 萨摩亚等南太平洋岛国政府 授权的依托上海自贸区组成的综合性投资贸易及文化旅游交流服务平 台———南太平洋岛国联合馆成立。② 但是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我国民众对岛国文化的认识还相当贫乏。 在双方文化交流方面, 已有广东省杂技团、 河南省少林武术代表 团、 广东省艺术团、 重庆艺术团等政府组织的艺术团体访问过萨摩亚等 ① 刘言: 《 世博会太平洋岛国抱团儿施展魅力》 , 新浪新闻中心, http: / / news sina com cn / ② 王志彦: o / 2010 - 09 - 28 / 154818172731s shtml,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1 月 29 日。 《 上 海 自 贸 区 南 太 平 洋 岛 国 联 合 馆 开 馆, 蓝 鳍 金 枪 鱼 现 场 开 鱼》 , 上 观 网, https: / / www jfdaily com / news / detail? id = 162416,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1 月 29 日。 23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太平洋岛国, 但访问规模较小、 次数仍然很少, 许多太平洋岛国对中国 文化了解甚微, 这与中国文化大国的国际形象不相符, 也不能有效地促 进双方民间交流和民心相通工程的进一步推进。 尤其是体育运动方面, 尽管太平洋岛国民众身体强壮, 但各国缺乏教练员, 没有专业队伍, 亦 没有形成科学有序的训练体系。 而在各种比赛中的成绩也与这些国家本 身的体能差距明显。 山东省与太平洋岛国通过设立艺术节、 互派艺术团、 媒体宣传、 旅 游合作等形式, 将艺术交流、 媒体合作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 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展开合作。 山东省相关部门可在艺术品管理与 所 有 推销、 旅游管理与开发、 声乐、 舞蹈等专业领域进行中长期规划。 可以 社 版 权 分性别、 分年龄进行培训, 如对成年男性进行普通家具、 机械的建造维 献 出 版 修培训, 对女性可以进行缝纫、 手工编织等培训。 鉴于各国地理位置、 会 科 学 文 民族特点, 可以在游泳、 摔跤、 足球、 跳水等项目上加强指导与合作, 社 今后山东省可在游泳、 跳水、 橄榄球、 排球、 武术、 举重等项目上向岛 国选派教练员, 有计划地举办太平洋岛国专项体育赛事以提高专业运动 员的水平; 在杂技、 舞蹈表演上进行短期双多边交流活动; 在中医针灸 推拿、 中华传统武术项目上进行中长期规划。 ( 四) 加强双方旅游交流 南太平洋岛国由上千座岛屿构成, 是名副其实的大洋中的珍珠。 该 地区气候适宜, 空气纯净, 多数岛屿未被开发, 保持天然状态, 被游人 称为全世界未被开发的最后一方圣土。 在旅游方面, 各国已经充分意识 到旅游业的经济价值, 但其旅游收入与旅游资源存在明显失衡。 近年 来, 各国领导人已有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旅游规划与开发。 但是鉴于太 平洋岛国交通不便, 除斐济之外均无直达航班, 前往太平洋岛国需在斐 济、 新西兰转机, 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而且, 目前除斐济外, 各 岛国缺乏足够的宾馆容量, 尤其是五星级宾馆数量不能满足旅游需求。 在饮食方面, 游客很难适应极富太平洋岛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缺乏富有 中国、 日本、 印度特色的餐饮业。 尽管各太平洋岛国已将游客群体投向 以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建交太平洋岛国民心相通的可行性研究 239 中国、 日本等, 但依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接待力。 2019 年 4 月 1 日, “ 中国 - 太平洋岛国旅游年” 在萨摩亚开幕, “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开幕式上宣读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发给 旅游年开幕的贺词” , 中国煤矿文工团向萨摩亚民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 文艺演出。① 山东省可以借力旅游年, 帮助太平洋岛国引进外资, 联系 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驻太平洋岛国, 拓宽旅游思路, 进行联合旅游开 发, 把太平洋岛国旅游资源与东亚文化、 饮食相结合, 走出一条太平洋 岛国风情与东亚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 进而进行中长期旅游合作规划, 有计划地开辟一至两条直达航线。 社 版 权 所 有 ( 五) 适当开展宗教交流 出 版 目前, 宗教 信 仰 已 深 深 融 入 太 平 洋 岛 国 民 众 的 日 常 生 活。 根 据 科 学 文 献 2016 年萨摩亚人口普查, 在全国 195843 人中, 没有信仰者 381 人, 没 社 会 有明确表明有信仰者 94 人, 宗教信仰人数占比达 98 8% , 而且绝大多 数信仰基督教。② 其他各岛国情形亦大致相同。 太平洋岛国人民的宗教生活无处不在。 宗教信仰不仅是岛民的精神 寄托和心灵依靠, 同时是国家管理和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 会和牧师是独立于地方族长权力和国家权力之外的权力阶层, 而且在某 种程度上, 业已成为地方权力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③ 许多岛国普通民 众只有家族情怀, 没有国际关系意识。 家族中的分享观念令大多民众认 为给予和授予理所当然。 加之几乎人人信教, 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一切皆 拜上帝所赐。 久而久之, 许多人对国际援助欠缺感恩之心, 对外来势力 有一定的反感和抵触。 因此, 宗教交流是与南太平洋岛国进行文化交流 的难点所在, 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适度的宗教交流是深达民心的 ① ② ③ 《2019 “中国—太平洋 岛 国 旅 游 年” 在 萨 摩 亚 开 幕》, 新 华 网, http: / / www xinhuanet com / world / 2019 - 04 / 01 / c_ 1124313162 htm,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11 月 29 日。 Bureau of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Labor, Samoa 2012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2, p 2 石莹丽: 《 在碰撞与调适中走向现代———萨摩亚酋长制与民主制的冲突与融合》 , 《 太平洋 岛国研究》 ( 第一辑)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24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必由之路。 但由于宗教传播时间久远, 教派繁多, 教义不一, 需要深入 了解各教派历史沿革、 教义教规, 有的放矢地展开思想交流和心灵对 话。 除了就岛国宗教发展传播史进行大量文献资料解读和实地考察外, 山东省应适当选派有关人员前往各岛国神学院学习, 组织双边基督教教 会中德高望重者进行互访交流。 余 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 与政治经济同等重要, 而文 所 有 化的交流与融合归根结底是彼此心灵的接纳。 太平洋岛国虽然经济发展落 社 版 权 后, 但文化独特多元, 精神生活丰富。 鉴于太平洋岛国具有一定的文化共 献 出 版 性和相同的发展诉求, 山东省在与岛国进行文化交流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其 会 科 学 文 文化和地域独特性, 发挥山东省政府、 民间、 团体、 个人等多层面、 多渠 社 道力量, 建立相互欣赏、 包容的援助体系, 实行多元互助、 多措并举的援 助方式。 深入基层、 扎实推进, 走一条创新融和、 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援助 之路。 故此, 只有构建全方位、 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渠道, 搭建政府、 民间、 企业、 个人多种文化交流平台, 与这一 “异质” 文化展开充分交流与互动, 才能真正走进当地主流社会和基层民众, 进行全方位、 深层次的心灵交流, 从而达到山东省与建交太平洋岛国民心相通的根本目的。 总之, 中国与建交太平洋岛国的文化交流分为短期交流和中长期交 流两部分。 山东省在与建交太平洋岛国进行文化交流的时候, 应结合本 省实际, 制定恰当的、 行之有效的文化交流策略, 走一条符合山东特色 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具体而言, 政府层面, 应采取相互尊重、 包容理 解、 持续稳定的援助方针; 企业层面, 要中资企业和服务机构的耐心、 尽心、 诚心获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认可; 就社会团体和个人等民间交往 而言, 换位思考、 平等沟通、 以礼相待、 尊重当地民风民俗是文化交流 所秉持的基本理念, 在教育、 医疗、 农业技术等领域实行中长期交流, 在文艺展演、 手工技艺编织、 新闻媒体、 农 ( 渔) 业技术培训、 橄榄 球培训等方面实行短期交流。 以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建交太平洋岛国民心相通的可行性研究 241 A Feasibility Study on Promoting the National People to Peo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through Cultural Exchange ———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Center Shi Yingli 有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 the Belt and Rold ” 版 权 所 Initiative, China has been gradually strengthening its exchanges and 出 版 社 cooperation with the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and has been gradually 学 文 献 increasing it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n the region It is the fundamental premise 社 会 科 and guarantee to establish a lasting and stable diplomatic relationship with all the island countries in the South Pacific region, further promote bilate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establish a popular connection project based on cultural exchanges Shandong Province is a major economic and cultural province in China It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in the Pacific region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mining industry, business and education cooperation Further carrying out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Shandong and the island countries in the Pacific, and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pular connection project in the region are feasible measures for Shandong to serve the “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hich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assistance and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orts, medical, tourism and religion Keywords: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Shandong Province; Cultural Exchange 加强中斐旅游交流, 探索合作共赢之路 苏义媛∗ 有 摘要: 斐济共和国 (简称 “斐济”)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版 权 所 浓厚的传统习俗、 多元的民族文化, 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 随着 献 出 版 社 中斐双边关系良好发展, 两国旅游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科 学 文 中斐两国旅游方面的交流合作空间大、 领域广, 具有重要的政 社 会 治、 经济、 文化意义。 中国旅游机构和企业应把握斐济旅游市 场的现状及问题, 以推进 “ 一带一路” 建设为契机, 与斐方开 展实效性交流合作项目, 实现生态、 经济效益的合作共赢。 关键词: 斐济 旅游业 一 旅游交流 斐济旅游资源概况 斐济地理条件优越, 是太平洋岛国中经济实力较强、 经济发展较好 的国家。 旅游业是斐济的支柱产业, 政府拥有较为完善的旅游管理和服 务系统。 ( 一) 基本国情 1 地理 斐济是南太平洋地区的一个群岛国家, 位于澳大利亚东部、 新西兰 ∗ 苏义媛, 云南省博物馆馆员。 加强中斐旅游交流, 探索合作共赢之路 243 北部。 斐 济 地 理 条 件 优 越, 是 大 洋 洲 和 南 北 美 洲 之 间 海、 空 航 线 的 “ 十字路口” , 也是国际上重要的交通枢纽。 由 332 个零星分散的岛屿 组成的斐济群岛, 其中 106 个有人居住, 多为珊瑚礁环绕的火山岛。 总 人口 88 5 万人, 其中有一半集中在主岛维提岛 ( Viti Levu) 上的首都 苏瓦 ( Suva) 、 楠迪 ( Nadi) 和劳托卡 ( Lautoka) 三地。 2 人文 斐济的人口结构在南太平洋岛国中绝无仅有。 世居民族斐济人占 51% , 印度人占 44% , 其他人 ( 罗图马人、 太平洋岛国人、 欧洲人、 华人和其他族裔) 占 5% 。 斐济是一个多种族、 多文化并存的国家, 所 有 使用英语、 斐济语和印度语, 各地可见基督教教堂、 印度教寺庙和清 版 权 真寺。 出 版 社 3 气候 科 学 文 献 斐济属热带海洋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 22℃ ~ 30℃ , 享有 “ 最适 社 会 合居住的国家” “ 全球十大蜜月旅游胜地” 等美誉。 ( 二) 旅游资源 斐济旅游资源丰富, 集海岛风光、 热带雨林、 本土文化于一体, 旅 游体验包括篝火晚会、 乡村部落、 洞穴沙丘、 雨林瀑布、 落日巡游、 海 钓、 漂流、 潜水、 冲浪、 跳伞, 以及网球和高尔夫等运动项目。 斐济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斐济的主岛维提岛, 以及第二大岛瓦努阿 岛 ( Vanua Levu) 和第三大岛塔韦乌尼岛 ( Taveuni) 。 ( 三) 旅游业发展情况 1 产业地位 斐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旅游业是支柱产业, 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 斐济旅游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对 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南太平洋旅游组织的最 新数据, 2018 年斐济旅游业稳步发展, 为更多乡村居民提供了工作机 会。 2018 年斐济旅游收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8 5% , 旅游业总收入 24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超过 20 亿斐济元 ( 见表 1) , 年增长率为 4 5% ; 2018 年旅游业就业人 数占国家就业总人数的 35 5% , 即每 3 个就业岗位中就有 1 个直接或间 接与旅游相关。① 斐济在制定的 《2021 年斐济旅游发展计划》 中强调要 实现游客人数的可持续增长, 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惠及更多斐济 人; 提出在 2021 年底旅游年收益达到 22 亿斐济元的目标。 表1 2012 ~ 2018 年斐济旅游收入情况 单位: 百万斐济元 2012 年份 收入 1300 00 2013 2014 1318 20 2015 1512 2 1683 4 2016 1823 2 2017 1924 3 2018 2010 3 所 有 资料来源: 斐济统计局, Fiji Bureau of Statistics, “ Tourism Earnings” , https: / / www statsfiji 版 权 gov fj / index php / statistics / tourism - and - migration - statistics / tourism - earnings - fjd - million26, 最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9 月 6 日。 社 会 科 2 主要客源 根据斐济统计局公布的 2018 年度数据, 最大客源国分别是澳大利 亚、 新西兰、 美国、 中国。 2018 年, 澳大利亚、 新西兰赴斐旅游花费 比 2017 年 分 别 下 降 了 1 5% 、 9 6% , 占 斐 济 旅 游 总 收 入 的 43 5% 、 22 1% ; 美国和中国游客赴斐消费比 2017 年上升了 31 4% 、 17 1% , 占斐 济 旅 游 总 收 入 的 9 1% 、 5 0% 。② 2018 年 访 斐 游 客 总 人 数 达 870309 人次 ( 见表 2) , 同比增长 3 3% ; 赴斐游客中, 75 7% 为休闲 度假, 9 2% 为访亲探友, 3 4% 为商务出差, 11 7% 为其他原因。③ ① ② South Pacific Tourism Organization, “ 2018 Annual Visitor Arrivals Report ”, https: / / southpacificislands travel / Fiji Bureau of Statistics, “ Fijis Earnings From Tourism⁃December Quarter and Annual 2018” , https: / / www statsfiji gov fj / index php / latest - releases / tourism - and - migration / earnings - from - tourism / 925 - fiji - s - earnings - from - tourism - december - quarter - and - annual - ③ 2018 Fiji Bureau of Statistics, “ Provisional Visitor Arrivals - 2018 ” , https: / / www statsfiji gov fj / index php / latest - releases / tourism - and - migration / visitor - arrivals / 917 - provisional - visitor - arrivals - va - 2018 加强中斐旅游交流, 探索合作共赢之路 表2 245 2010 ~ 2018 年斐济出入境人数 单位: 人次 2010 年份 入境人数 离境人数 631868 625779 2011 2012 675050 2016 660590 667729 792320 652502 756288 2017 842884 800441 2018 870309 831639 资料来源: 斐济统计局, Fiji Bureau of Statistics: “ Summary of Visitor Arrivals and Departures” , https: / / www statsfiji gov fj / index php / statistics / tourism - and - migration - statistics / visitor - arrivals - statistics,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9 月 6 日。 3 旅游配套设施情况 自 1914 年太平洋大酒店建成以来, 斐济的旅游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权 所 有 根据南太平洋旅游组织 2018 年度数据报告, 在斐济, 已注册的 409 家 版 社 版 酒店旅馆拥有 12354 个房间和 25066 张床; 2018 年酒店客房入住率为 学 文 献 出 53 9% , 比 2017 年提高 1 4 个百分点; 楠迪区域酒店入住率最高。① 从 社 会 科 高档星级酒店、 度假山庄到青年旅社、 家庭民宿, 为各国游客提供了多 样化的住宿选择。 目前, 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选择网络评分较高的小规 模旅馆或度假村, 因为在那里可以享受到更私密的沙滩、 专属的服务和 更有竞争力的价格。 城里有大型购物中心, 如 Jacks of Fiji、 Prouds 和 Tapoo, 游客在此可以免税价格买到国际品牌和斐济特色工艺品。 4 旅游交通设施情况 楠迪国际机场 ( Nadi International Airport) 是国际上重要的交通运 输枢纽, 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国际旅游者提供了便利。 该机场提供来自 22 个国际目的地的直航航班, 连接斐济与中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美国、 加拿大、 韩 国, 以 及 太 平 洋 各 岛 国 的 航 线。 瑙 苏 里 国 际 机 场 ( Nausori International Airport) 是斐济第二大机场, 位于首都苏瓦, 主要 经营国内航线。 大多数岛屿上的度假村有自己的直升机起降场, 游客可 在机场直接乘坐水上飞机前往这些度假村。 楠迪与苏瓦分别位于主岛的 东、 西方, 该岛的道路系统便捷, 伊丽莎白女王路和国王路串联为一个 ① Fiji Bureau of Statistics, “ Tourism Earnings ” , https: / / www statsfiji gov fj / index php / statistics / tourism - and - migration - statistics / tourism - earnings - fjd - million26 24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环岛系统。 此外, 公路网络在几个主要岛屿上已基本形成体系。 各岛屿 之间交通便利, 可靠船只来往, 如南海游轮 ( South Sea Cruises) 以及 双体船 ( Yasawa Flyer) 或小型飞机。 主岛上的交通运输工具有长途汽 车、 公共巴士、 汽车租赁、 出租车和渡轮等。 ( 四) 旅游业管理体制 1 政府管理机构 斐济政府拥有较为完善的旅游管理和服务系统。 工业、 贸易和旅游 部 (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Trade and Tourism) 是负责斐济旅游的政 版 权 实施相关政策、 措施、 计划、 战略。 所 有 府部门。 下设旅游司 ( Tourism Unit) , 负责旅游业的综合工作, 制定并 出 版 社 2 半官方机构 科 学 文 献 斐济旅游局 ( Tourism Fiji) 是受旅游办监管, 总部设在楠迪, 负责 社 会 旅游营销和推广的半官方机构。 在全球九大主要市场设有代表处, 2018 年, 斐济旅游局在上海正式设立大中华区办事处。 斐济旅游局与斐济航 空公司 ( Fiji Airways) 密切合作, 致力于将斐济推广为全球著名的旅游 胜地。 3 政府间旅游组织 南太平洋旅游组织总部设在斐济首都苏瓦, 成立于 1983 年, 是南 太平洋各国间旅游组织, 旨在通过市场促销与推广促进南太地区旅游业 发展。 该组织于 2019 年施行一项 “ 为中国准备好” ( China Ready) 计 划, 其重点是持续开发和促进南太平洋岛国旅游业的发展, 做好各种硬 件及软件准备, 增强对中国游客的吸引力。 此外, 斐济旅游协会、 旅行社等非官方机构也为国际游客提供相关 咨询服务。 二 中国与斐济旅游交流合作现状 随着中斐双边关系呈良好发展态势, 中斐交往中旅游交流合作的重 加强中斐旅游交流, 探索合作共赢之路 247 要性也日益凸显, 中斐旅游交流合作活动日益丰富, 为中斐深化旅游交 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一) 中斐双边关系呈良好发展态势 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的发展, 太平洋岛国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这 些岛国的经济繁荣, 关系到发展中国家和亚洲国家的整体发展前景。 斐济是太平洋岛国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是我国 “ 一带 一路” 建设在南太平洋方向的重要合作伙伴。 长期以来, 中国向斐济 提供了大量的经 济、 技 术 援 助, 斐 济 民 众 普 遍 对 华 友 好。 两 国 在 政 所 有 治、 经济、 文化、 教育、 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旅游合作奠定了 版 社 版 权 良好的基础。 中 斐 自 1975 年 11 月 5 日 建 交 以 来, 两 国 关 系 发 展 顺 献 出 利, 双方高层互访频繁, 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相 社 同比增长 26% 。① 会 科 学 文 互支持, 双边贸易大幅度增长。 2018 年, 中斐贸易额为 4 82 亿美元, ( 二) 中斐交往中旅游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斐济是南太平洋岛国中最受游客欢迎的目的地, 有着优美的热带风 景、 宜人的海岛气候、 无污染的自然环境、 便宜的物价和友善的人民。 旅游业是斐济的支柱产业,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政治延伸意义。 斐济 作为太平洋岛国中经济实力较强、 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 不仅在该地区 扮演了中心国家的角色, 还发挥着促进各太平洋岛国加强沟通的桥梁作 用。 2018 年赴斐游客人数占太平洋岛国接待游客总量的 40 7% ,② 区域 影响力较强。 中斐不断加强旅游方面的交流合作, 有助于中国在南太平 洋合作中获得有利的国际环境。 ① ② 《 中国同斐济的关系》 , 中华人 民 共 和 国 外 交 部 网 站, https: / / www fmprc gov cn / web / gjhdq_ 676201 / gj_ 676203 / dyz_ 681240 / 1206_ 681342 / sbgx_ 681346 / t7462 shtml, 最后访 问日期: 2019 年 10 月 4 日。 South Pacific Tourism Organization, “ 2018 Annual Visitor Arrivals Report ” , https: / / southpacificislands travel / , 最后访问日期: 2019 年 8 月 30 日。 24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 三) 中斐旅游交流合作活动日益丰富 1 交流活动 2019 “ 中国—太平洋岛国旅游年” 于 2019 年 4 月 1 日在萨摩亚首 都阿皮亚开幕。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与太平洋岛国及南太平洋旅游组织合 作, 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合作, 扩大双方人员往来。 如斐济中国文化中心 “ 中国旅游文化周” 、 广东岛国旅游人力资源培训班、 中国 - 岛国旅游 市场调研、 2019 “ 美丽中国·璀璨文化” 大洋洲推广活动斐济站、 中 国旅行商赴部分岛国踩线、 2000 多名中国游客乘凯撒邮轮 “ 环游世界 有 53 天———南太平洋寻梦之旅” 等。 2019 “ 中国 - 太平洋岛国旅游年” 版 权 所 在 11 月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期间举办闭幕式。 旅游年的举办, 是中国 献 出 版 社 与南太平洋岛国旅游合作的重要 “ 里程碑” , 它为该地区向中国展示其 会 社 2 推介活动 科 学 文 独特的旅游资源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斐济旅游局按年度举办斐济旅游博览会 (Fijian Tourism Expo), 为旅 游业合作伙伴直接与国际买家和旅游贸易媒体交流洽谈提供了广阔的平 台。 2019 年斐济旅游博览会共有来自 17 个国家 (包括中国) 的 172 位买 家和媒体、 100 个参展展位、 300 位展商、 500 多名与会者共同参与。 斐济重视在中国进行旅游业推介。 斐济旅游局 2018 年在上海正式 设立大中华区办事处后, 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项目: (1) 线上线下同步 营销, 加大 旅 游 宣 传 力 度。 斐 济 旅 游 局 的 官 方 中 文 网 站 ( http: / / visitfiji cn) 内容涵盖斐济岛屿吃、 穿、 住、 行、 游等相关信息。 通过 信息网络化运作建立中国与斐济旅游合作信息空间, 且提高中斐旅游合 作效率。 斐济旅游局针对中国市场消费人群的特征, 于 2019 年 6 月 10 日邀请中国青年演员罗云熙担任 “ 斐济旅游中国区推广大使” , 并制作 旅游宣传视频 “ 斐济———遇见幸福的地方” 。 (2) 启动多方合作、 树立 旅游品牌, 彰显海岛特色。 2019 年 6 月 25 日, 斐济旅游局携手斐济 航空, 在上海与携程签署了一年的战略合作协议。 三方结成战略联盟, 在目的地营销、 产品开发、 资源采购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整合营销 加强中斐旅游交流, 探索合作共赢之路 249 策略以共同推动斐济旅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3) 举办大型洽谈会, 促进中斐旅游业者的互动交流。 主要合作城市有北京、 上海、 成都、 广州。 (4) 通过社交媒体和巡回展演, 除了锁定主要受众 ( 情侣夫 妻、 家庭亲子) 外, 逐渐提高中国民众对斐济的认知度, 全面打开中 国旅游市场。 三 中国与斐济旅游交流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由于中国客源潜力巨大, 中斐合作空间大、 合作领域广泛, 斐济 所 有 政府高度重视与中国的旅游交流合作, 近年来斐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 版 社 版 权 优惠政策措施, 为中斐加强旅游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与此同时, 文 献 出 斐济旅游业硬件设施不完善、 旅游市场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斐济居民 社 的挑战。 会 科 学 赴华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等问题依然存在, 是当前中斐加强旅游合作 ( 一) 面临的机遇 1 中国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作为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 国, 不仅对世界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 也是斐济旅游业未来可持续发展 的关键。 2018 年中国游客访斐济人数为 49271 人次, 同比增长 5 7% ,① 赴斐济旅游花费总额为 10060 万斐济元。② 中国成为斐济增速最快的新 兴旅游市场之一, 斐济当地的旅游业者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与日俱 增。 为了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 吸引更多中国游客赴斐体验独特的海岛 风情和多元文化, 斐济旅游业正努力满足中国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如餐 ① Fiji Bureau of Statistics, “ Provisional Visitor Arrivals - 2018 ”, https: / / www statsfiji gov fj / ② Fiji Bureau of Statistics, “ Tourism Earnings ” , https: / / www statsfiji gov fj / index php / index php / latest - releases / tourism - and - migration / visitor - arrivals / 917 - provisional - visitor - arrivals - va - 2018 statistics / tourism - and - migration - statistics / tourism - earnings - fjd - million26 25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馆提供中式菜肴、 酒店配备中文服务人员等。 2 中斐合作空间大、 合作领域广泛 斐济劳动力成本低, 工业基础薄弱, 国内市场狭小, 发展水平总体 落后。 中国有着雄厚的资金和广阔的市场, 双方可以发挥经济互补优 势, 开拓更大的合作空间。 旅游业成为中国与斐济合作中的先行产业, 为斐济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 斐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 斐济自然资源丰富, 但是人口稀少, 人力资源和资金极为有限。 为 推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斐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投 所 有 资。 如投资酒店或度假村可享受投资津贴, 即核定投资成本的 55% 可 版 权 以冲抵收入所得税。 对投资项目不设完工期限, 但项目所需进口物资不 出 版 社 减免关税。 在瓦努阿岛等 9 个免税区投资可享受 13 年免税期, 且所需 会 科 学 文 献 进口物资免除关税。 如允许土地所有者持 25% 以上股份, 则享受 20 年 社 免税。 在免税区以外地区投资的酒店或度假村项目, 如允许土地所有者 持 25% 以上股份, 可享受 10 年免税。 此外, 还鼓励投资农业旅游、 温 泉旅游、 健康 / 医疗旅游、 体育旅游、 航海旅游、 退休度假村、 综合度 假村等相关领域。 4 斐济政府高度重视与中国的旅游交流合作 斐济将中国作为重点开发的亚洲市场之一。 2004 年 10 月, 中斐签 署 《 关于中国旅游团队赴斐济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 , 斐济成为 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 2005 年 5 月, 中国公民组团赴斐旅游正式 实施。 2007 年 9 月 10 日起, 斐济给予中国公民免签证待遇, 中国游客 抵达斐济后获得 4 个月的落地签证。 2009 年 12 月, 太平洋航空开通斐 济楠迪—中国香港的直航线路。 目前, 斐济航空每周有 5 个直达航班往 返香港。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市场, 斐济航空在北京、 广州、 上海和成 都设立了区域办事处, 为中国游客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2015 年 3 月, 中斐互免签证谅解备忘录生效, 即持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公务、 公务普通及普通护照的公民入境斐济, 停留不超过 30 日, 免办 签证。 加强中斐旅游交流, 探索合作共赢之路 251 ( 二) 存在的挑战 1 斐济旅游业硬件设施不完善 目前, 斐济餐饮、 住宿、 交通等基础设施尚不能有效满足游客需 求。 斐济资源匮乏, 部分岛上生活较为原始, 网络信号不佳。 建筑业相 对落后, 大部分建材需从国外购买, 物流信息系统也亟待完善。 当地居 民时间观念较弱, 影响工程进度, 增加施工管理的难度。 交通运输方 面, 斐济虽在楠迪与中国香港之间开通直航, 但与中国内地城市均无直 达航线。 2018 年日本赴斐游客数量增幅最高 (87 4% ) , 原因在于楠迪 所 有 和成田 ( Narita) 机场之间恢复了每周三次直航。① 斐济国内空运条件 社 版 权 相对落后, 因飞机陈旧, 延飞、 停飞等险情仍有发生。 部分斐济城市道 献 出 版 路老旧受损, 且山路崎岖。 尤其在雨季, 道路运输严重受阻。 此外, 游 科 学 文 船数量有限、 设施简陋, 海上救援系统尚不完善。 社 会 2 斐济旅游市场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首先, 斐济旅游业季节性强, 下半年为旺季, 年初为淡季, 过度依 赖假日旅游。 中国游客大多在春节、 五一、 十一等高峰期出游, 造成旅 游景点和酒店人满为患, 斐济接待人员 “ 超负荷” 工作, 服务质量大 幅下降, 游客旅游体验不佳。 其次, 旅行团和酒店民宿良莠不齐, 一些 没有资质的 “ 黑导游” 到楠迪机场揽客, 不仅价格不合理, 且安全没 有保障。 再次, 斐济楠迪海关工作人员大多对中国游客带有偏见和歧 视。 与欧美游客相比, 中国游客被盘查得特别严苛, 且常受到不公平的 对待。 最后, 斐济旅游出行安全状况有待改善。 安全是游客出行最重要 的因素, 但是, 斐济部分地区社会治安状况较差, 拦路抢劫、 入室偷盗 等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事件频发, 当地中国商铺遭遇被抢案件时 有发生。 而且由于斐济当地旅游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 游客在参与 某些娱乐项目时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再加上斐济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 ① Fiji Bureau of Statistics, “ Provisional Visitor Arrivals - 2018” , https: / / www statsfiji gov fj / index php / latest - releases / tourism - and - migration / visitor - arrivals / 917 - provisional - visitor - arrivals - va - 2018 25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后, 一旦游客发生意外, 救助不够及时, 极易导致悲剧发生。 3 斐济居民赴华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 斐济在与中国贸易中长期处于贸易逆差, 斐中旅游合作起步晚、 发 展慢, 在政府合作、 企业投资、 公民出游等方面都较为薄弱。 由于政 治、 经济等历史原因, 斐济一直重视与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 家的关系。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斐济最重要的两大旅游客源国, 占访斐 济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中国游客对斐济旅游资源了解有限, 因此, 赴斐 旅游人数相比到东南亚、 马尔代夫等海岛旅游资源国家, 存在较大差 距。 此外, 根据斐济政府公布的全国最低工资标准, 餐馆服务员时薪为 有 3 12 斐济元 (1 斐济元≈3 15 元人民币) , 较低的工资收入无法支持斐 版 权 所 济普通民众的出境旅游。 根据我国公安部提供的外国人访华数据, 2018 献 出 版 社 年斐济访华人数为 5100 人次, 同比增长 3 1% 。 斐济出入境旅游发展 社 会 科 学 文 极不平衡。 四 深化中斐旅游交流合作的对策建议 建议中斐两国为旅游官方机构、 民间组织创造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 会, 鼓励中国建筑企业参与斐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双向旅游交流 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 一) 鼓励中国建筑企业参与斐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已向斐济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援助。 据 《斐济时报》 2015 年 2 月 4 日报道, 世界银行计划在之后两年内向斐济 提供 1 亿美元的资金, 其中 5000 万美元用于交通领域。 亚洲开发银行 计划之后五年内向斐济提供 3 5 亿美元资金来帮助斐济政府改善服务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进交通便利性, 提升设施配套水平。 建议中国有 条件的建筑企业在了解斐济吸引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 评估风险后, 积 极参与斐济旅游相关基础设施领域的工程项目合作, 如餐馆、 住宿、 公 路、 船运、 港口等。 在工程实施阶段, 除了承担外企在斐济雇用当地建 加强中斐旅游交流, 探索合作共赢之路 253 筑工人的社会责任外, 建议从国内招纳部分工人, 以提高工作效率, 加 快工程进度、 提高工程质量。 ( 二) 开展旅游市场管理方面的合作交流 1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 旅游与文化现象紧密共生, 不同的文化思潮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对 旅游产品的定位、 设计和营销会有很大影响。 目前斐济的旅游产品以海 岛游为主打品牌, 内容较为单一。 建议以推进 “ 一带一路” 民心相通 为契机, 进一步推进中国与斐济之间旅游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以文化 所 有 赋能旅游, 丰富旅游内涵, 推动双方在理念、 市场、 服务等方面的融 版 权 合, 为斐济旅游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例如, 共同开发文化体验式产 献 出 版 社 品 ( 斐济美食培训、 浸入式旅游) 以提高游客参与度, 赢得口碑, 让 会 科 学 文 游客成为二次、 三次消费者和自发宣传推荐者; 召开旅游专题研讨会、 社 开展定期市场调研等, 以建立更广阔、 更稳定的旅游市场合作格局。 2 加强旅游运营管理 建议在旅游市场开发、 景区运营、 品牌打造、 规划管理、 市场营销 等方面加强和斐济的合作, 本着互学互鉴、 共同发展的精神, 一方面鼓 励有条件的旅游机构和企业赴斐考察调研, 以提高对旅游市场的了解; 另一方面, 通过对斐提供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及旅游市场合作建设等活 动, 把我国先进的景区规划、 旅行社与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带到斐 济, 并与斐济共同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目的地住得好、 吃得好、 公共服 务好, 这些都是基础要素。 想要真正打动游客, 应该在文化情境的营 造、 情感的渲染等方面, 挖掘旅游资源的更多潜力, 进行有创造力的开 发, 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感受。 如今, 互联网产品正从大众化 ( 标准化、 流程化) 转为个性化体 验, 建议旅游目的地、 旅游企业采取差异化策略, 紧跟时代步伐, 明确 自己的核心定位, 洞悉小众群体需求, 推出个性化旅游方案并不断优化 产品, 抓好差异化的前期咨询、 旅游体验、 售后服务等每个环节, 让游 客感受到独享性。 如融合海洋文化和雨林探险等元素的寓教于乐的亲子 25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游产品。 此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中国赴斐旅游高峰期的客流信息进行 数据分析、 预测, 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 以提升斐济旅游接待水平, 把 游客的参与性、 满意度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 三) 助力双向入境旅游, 挖掘旅游业发展潜力 1 推动 “ 引进来” 在斐济游客 “ 引进来” 方面, 目标消费群体斐济普通民众无法承 担中国的旅游费用。 “ 将欲取之, 必先与之。” 目前, 行之有效的途径 所 有 是通过政府机构间合作, 继续给予斐济中高端人群, 如政府官员、 艺术 版 社 版 权 家、 优秀学生等成员访华的经济支持, 使之形成 “ 引流群” 。 利用其号 文 献 出 召力, 逐步扩大影响。 斐济中国文化中心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 “ 部省 会 科 学 合作” 计划, 每 年 与 不 同 省 ( 区、 市) 的 文 化 和 旅 游 厅 合 作, 开 展 社 “合作伙伴访华” 和 “ 艺术家来华创作” 项目。 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之 旅, 将抽象的中国文化符号转化为精彩的旅游体验, 吸引斐济民众赴中 国旅游。 2 进一步 “ 走出去” 让中国文化旅游 “ 走出去” , 除了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外, 建议 有重点、 有步骤地促成斐济与中国有着 “ 场景共鸣” 的地区建立合作 端口, 在文化旅游产业和企业之间形成更多联动发展、 协同发展的可能 性, 进而催生出吸引文化和旅游投资的热点, 有效拓展客源市场。 斐济 农产品以热带作物为主, 盛产水果、 甘蔗等, 留存当地居民的原生态生 活。 为了激发斐济民众对中国文化旅游的兴趣, 可通过 “ 熟悉感” 产 生认同感, 建立地区间链接, 在交流合作中发现不同, “ 惊喜” 之情自 然转变为 “ 喜欢” 和 “ 向往” 。 建议以与斐济具有共同点的地区为重点 和斐加强友好往来: 第一, 沿海地区, 如广东、 福建等; 第二, 种植相 似农作物的地区, 如云南、 海南等; 第三, 少数民族原生态旅游地区, 如内蒙古、 贵州等。 加强中斐旅游交流, 探索合作共赢之路 255 3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保障赴斐企业利益以及游客安全 完善中斐合作协议, 与斐济政府旅游部门加强互动交流, 保障中资 企业和中国游客在斐济的正当利益。 此外, 还要做好对赴斐游客的安全 提示。 在旅游旺季之前, 提醒赴斐游客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文化礼仪, 尽量结伴出行, 注意防盗防抢。 进一步做好与赴斐游客的联络与服务, 提升应对突发紧急事件的能力。 4 进一步便利中斐交通往来 通过创新旅游产品供给, 不断延伸拓展旅游空间。 建议中斐进一步 加强对接, 争取早日开通国内除香港以外主要城市直飞斐济的航班, 联 所 有 动中斐陆、 海、 空资源, 加强旅游交通网络体系的合作, 进一步便利中 结 语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版 权 斐文化旅游往来, 打造多维立体的旅游模式。 综上, 建议我国旅游机构和企业把握斐济旅游市场的机遇, 直面存 在的问题, 以推进 “ 一带一路” 建设为契机, 从参与斐济旅游基础设 施建设、 开展旅游市场管理方面的合作交流、 助力双向入境旅游三个方 面入手, 与斐方开展实效性交流合作项目, 既为国际游客提供优质的旅 游产品和服务, 又为斐济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推动中斐资源共 享、 优势互补, 进一步开拓市场, 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增进民心相 通, 从而为中斐旅游合作带来生态、 经济效益的共赢。 25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To Strengthen the Tourism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iji and Explore the Cooperation Ways for Win⁃win Results Su Yiyuan Abstract: The Republic of Fiji is endowed with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rich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diverse cultures together, so the Fijian government has developed tourism rapidly With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Fiji, tourism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所 有 of the two countri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Expanding exchange 版 社 版 权 and cooperation in tourism between China and Fiji have political, economic 文 献 出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Under Chinas Belt and⁃Road Initiative, Chinese 会 科 学 tourism organization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and face up 社 to challenges by carrying out effective projects with the Fijian side, to achieve win⁃win results 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benefits Keywords: Fiji; Tourism; Tourism Exchange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书评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文化使者对萨摩亚社会历史的探索与研究 ———写在石莹丽教授 《 萨摩亚的历史与现实》 出版之际 社 版 权 所 有 陈德正∗ 献 出 版 石莹丽教授本科毕业于聊城大学历史学专业, 笔者曾为其讲授过世 科 学 文 界古代史和日本史等课程, 她的好学和求知在众多学生中给我留下了深 社 会 刻印象。 参加工作以后, 石莹丽不断进取, 先后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和山 东大学进一步深造, 取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后, 回到聊城大学工作, 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和学者。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 石莹丽担任聊城大学援萨支教队队长, 带领十余位教师在萨摩亚开展了 三期援教工作, 受到中国驻萨摩亚大使馆、 萨摩亚教育体育文化部的高 度评价。 尤为可贵的是, 石莹丽教授不仅带领支教队克服了难以想象的 困难, 圆满完成了支教任务, 她还接受萨摩亚国家电视台采访, 就萨摩 亚教育发表见解; 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 命运与共》 栏目组采访, 畅谈援教感想; 参加中国驻萨摩亚大使馆举办的学术研讨活动, 向萨摩 亚民众展示中国学者的风采, 协助使馆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宣传, 成为一 位优秀的文化使者。 石莹丽教授作为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团队的一员, 《 萨摩亚的 历史与现实》 是其在援萨支教工作之余, 对萨摩亚政治、 历史、 民风 民俗、 文化教育、 中国援助、 华人华侨等进行大量实地调研, 历经三年 ∗ 陈德正, 教授,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26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半时间, 细细打磨出来的一部学术作品, 并于 2019 年 9 月由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为中心成立七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特别值 得高兴的是, 该书得到了萨摩亚总理图伊拉埃帕的赞赏和重视。 图伊拉 埃帕总理在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撰写了序言, 盛赞中国对萨摩亚的教育 援助。 通过这本著作, 我们可以感受到石莹丽教授深深的家国情怀、 一 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善良宽容的人格魅力。 作为人文学术著作, 最重要的就是论据也就是资料的翔实可信。 《 萨摩亚的历史与现实》 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了传统的文字史料之外, 大 量运用了实地调研包括口述史学的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 书中引用的外 所 有 文论著、 档案卷宗等书面材料达 70 余种。 为了收集第一手资料, 作者 社 版 权 走访了政府机关、 当地官员、 基层民众, 包括中国驻萨摩亚大使馆、 萨 献 出 版 摩亚教育体育文化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皮亚办事处、 国会议员、 酋 会 科 学 文 长、 中国援建的小学、 华南渔业驻萨办事处、 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组、 安 社 徽外经驻萨办事处、 上海建工项目部、 萨摩亚安老院、 儿童救助中心等。 还曾两次探望萨摩亚百岁老人, 多次参加当地民众的婚礼、 丧葬仪式, 到 华人公墓考察墓碑数量、 年代及内容。 这些实地调研为系统论述萨摩亚政 治体制与社会管理、 中国对萨援建成就及存在问题、 萨摩亚华人华侨公共 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变迁、 萨摩亚中小学教育改革及现状以及萨摩亚宗教信 仰问题, 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所得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为一部通览萨摩亚政治历史、 文化教育、 风土人情和中萨关系的 专著, 《 萨摩亚的历史与现实》 很好地将学术著作的严谨和普及读物的 通俗结合了起来, 这是太平洋岛国研究中一种新的尝试。 具体来讲, 书 中凡涉及萨摩亚的社会管理、 政治历史、 教育教学、 中国援助等内容 时, 均是作者在大量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 参阅了有关萨摩亚历史、 政治、 社会管理的著作, 并且查阅了三十年来萨摩亚教育体育文化部相 关文件, 格式完整, 语言凝练, 注释规范, 显示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和高超的运用外文文献的能力。 在涉及萨摩亚风土人情、 自然风光、 人 物访谈等内容时, 该书又以通俗的文风呈现, 配以大量精美图片, 语言 生动形象, 引人入胜, 显示了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切的人文情怀。 文化使者对萨摩亚社会历史的探索与研究 261 近年来, 随着中国政府对同太平洋岛国发展外交的日益重视, 太平 洋岛国逐渐进入国人视线, 已有游客通过各种自媒体渠道介绍太平洋岛 国, 其中也有关于萨摩亚的介绍。 但是这些介绍多限于萨摩亚的自然风 光, 从人文角度介绍萨摩亚风俗文化的也仅限于表面。 该书则突破了这 种局限, 书中 “ 萨摩亚的风土人情” 一章详细描述了萨摩亚人日常生 活、 民风民俗、 文化遗产和宗教生活, 追述了这个波利尼西亚民族风土 人情的历史由来, 将萨摩亚人的日常生活置于一幅优美的历史画卷中, 缓缓打开, 娓娓道来, 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之笔, 详细描绘了萨摩亚人的 婚丧嫁娶和富有岛国特点的饮食, 充满历史感; 同样地, 在介绍 “ 萨 所 有 摩亚的旅游资源” 时, 该书也详细地分为地文景观、 水域风光、 人文 社 版 权 景观和历史遗迹四部分, 不仅有对萨摩亚优美风景的生动描述, 而且以 文 学 科 会 尽, 颇有绕梁三日之感。 献 出 版 富有人文情怀的笔墨给萨摩亚优美的自然风景赋予了生命, 读来意犹未 社 如何写作学术著作, 学界普遍的认同是结构严谨、 语言准确、 注释 规范等。 石莹丽教授的这本书则将学术著作的严谨、 规范与通俗读物的 生动、 形象结合起来。 可以说, 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但是, 作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尝试, 该书仍存在一些缺憾。 如 有机会, 还希望作者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扩充深化。 一是国外学术界特 别是萨摩亚本土学者以及澳大利亚、 美国、 新西兰及日本学者对相关研 究内容已有诸多成果, 该书可增加学术史综述, 对国外学者的成果加以 介绍评述; 二是作为带有百科全书和工具书性质的学术著作, 可以增加 相关附录, 如萨摩亚历史大事年表、 萨摩亚行政区划、 重要人物、 事 件、 景点等专用术语的中英萨文对照及索引等。 随着中萨关系的不断升温和公众对太平洋岛国关注度的持续提升, 该书的读者群体也会更加广泛, 它将为社会公众和各界人士呈现全方位 多视角的萨摩亚历史与现实的立体全景图。 期待石莹丽教授继续关注和 从事太平洋岛国其他国家的人文研究, 为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呈现更优秀 的作品。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资料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学 科 会 社 2018 ~ 2019 年日本与太平洋岛国 关系大事记 娜∗ 所 有 林 出 版 社 版 权 2018 年 对日理解促进交流项目 ( JENESYS2017) 大洋洲第 3 社 10 ~ 17 日 会 科 学 文 献 1月 批启动。 来自所罗门群岛、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 51 名大学生访问日本, 在 “ 防灾·复兴” 及 “ 环境·能源” 两方面加深对日本的理解。 22 ~ 30 日 作为外务省招聘战略实务者项目的一部分, 13 名太平 洋岛国年轻行政官 ( 经济发展·防灾·海洋) 访问日本。 29 ~ 31 日 30 日 日本外务大臣政务官堀井岩访问斐济、 瑙鲁。 日本与帕劳签订的联合信用机制 ( JCM) 发行第二次信用。 24 日 ~ 2 月 1 日 对日理解促进交流项目大洋洲第 4 批启动。 来自 基里巴斯、 库克群岛、 图瓦卢、 汤加、 瑙鲁、 瓦努阿图、 帕劳、 斐济、 马绍尔群岛及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 59 名大学生访问日本, 在 “ 贸易· 投资·观光” 及 “ 体育运动” 两方面加深对日本的理解。 2月 9日 日本驻萨摩亚大使青木伸也同萨摩亚总理图伊拉埃帕签署总 ∗ 林娜,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26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额为 3 亿日元对萨摩亚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 经济社会开发计划) , 用于 帮助该国提高初等教育质量。 日本政府通过日本国际协力机构 ( JICA) 向遭受超强飓风 16 日 “ 基塔” 袭击的汤加提供紧急援助物资 ( 帐篷、 塑料板等) 。 3月 2日 日本政府通过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向遭受地震袭击的巴布亚新 几内亚提供紧急援助物资 ( 帐篷、 睡垫等) 。 6 ~7 日 日本首相助理薗浦健太郎访问所罗门群岛、 巴布亚新几 权 所 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同帕劳国务部长弗斯蒂娜 · 莱胡 版 15 日 有 内亚。 版 出 献 文 社 会 科 学 4月 社 尔 - 玛拉格举行会谈。 1 ~3 日 日本首相助理薗浦健太郎访问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帕劳。 20 日 日本排球协会等团体通过日本外务省、 日本驻汤加大使馆 向汤加排球协会提供 208 个排球。 该活动为日本政府体育方面国际贡献 政策 ( Sport for Tomorrow) 的一部分。 29 日 ~ 5 月 1 日 日本外务大臣政务官堀井岩访问萨摩亚、 斐济。 5月 13 ~ 16 日 萨摩亚总理兼外交贸易部长图伊拉埃帕偕同夫人作为 正式实务访问宾客对日本进行访问。 15 日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同萨摩亚总理图伊拉埃帕举行会谈。 16 日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同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举行会谈。 16 日 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同所罗门群岛外交与外贸部长米尔 纳·托扎卡签署总额为 43 64 亿日元的对所罗门群岛无偿资金合作项 目, 用于帮助该国维修霍尼亚拉国际机场, 提升机场的便利性与安全 性, 振兴观光业。 2018 ~ 2019 年日本与太平洋岛国关系大事记 16 日 267 日本外务副大臣中根一幸同汤加王国副首相兼基础设施和 旅游大臣塞密西·西卡签署总额为 28 37 亿日元的对汤无偿资金合作项 目, 用于帮助该国强化防灾体制。 签署仪式结束后, 双方举行了会谈。 16 日 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同帕劳国务部长弗斯蒂娜 · 莱胡 尔 - 玛拉格签署总额为 13 11 亿日元的对帕劳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用于 帮助该国建设废弃物处理厂。 16 ~ 17 日 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同参加第八届日本与太平洋岛 国首脑峰会的各岛国外长举行会谈。 17 日 作为第八届太平洋岛国首脑峰会的相关活动, 以活跃日本 所 有 与太平洋岛国间贸易投资为目的的日本与太平洋岛国经济论坛在东京 出 版 社 日本与 14 个太平洋岛国在福岛县磐城市举行第八届日 献 18 ~ 19 日 版 权 召开。 会 科 学 文 本与太平洋岛国首脑峰会。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同瑙鲁总统瓦卡、 库克群 社 岛总理普纳、 马绍尔群岛总统希尔达·海因、 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 尔、 帕劳总统汤米·雷门格绍、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克里斯琴、 汤加 王国副首相兼基础设施和旅游大臣塞密西·西卡、 纽埃代理总理兼基础 设施部长波科托亚·希佩利、 图瓦卢总理埃内莱·索波阿加、 瓦努阿图 总理萨尔瓦伊举行会谈。 21 日 日本驻斐济大使大村昌弘在斐济举行招待会宴请橄榄球世 界杯赛运动员及斐济政府相关人员。 该活动为日本政府体育方面国际贡 献政策 ( Sport for Tomorrow) 的一部分。 23 日 日本驻图瓦卢大使大村昌弘同图瓦卢总理埃内莱·索波阿 加签署总额为 2 亿日元的对图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 经济社会开发计 划) , 用于帮助该国供应稳定发电用的燃油。 25 ~ 26 日 日本外务大臣政务官堀井学访问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 莫尔兹比港, 出席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 其间, 同巴新外交贸易 部长伦宾克·帕托举行会谈, 并视察了由日本借款进行建设中的莫尔兹 比港下水道维修工程。 28 日 日本驻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大使堀江良一同密克罗尼西亚联 26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邦外交部长洛林·罗伯特签署总额为 2 亿日元的对密无偿资金合作项 目, 用于帮助该国强化防灾减灾能力。 6月 21 日 日本驻纽埃大使高田稔久同纽埃高级专员签署总额为 1 亿 日元的对纽埃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用于帮助该国强化防灾减灾能力。 21 日 日本驻库克群岛大使高田稔久同库克群岛高级专员签署总 额为 2 亿日元的对库克群岛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用于帮助该国强化防灾 减灾能力。 有 日本驻图瓦卢大使大村昌弘应邀首次出席在图瓦卢举行的 所 28 日 版 社 版 权 第八次波利尼西亚领导人会议。 会 日本驻马绍尔群岛大使光冈英行同马绍尔群岛外交贸易部 社 18 日 科 学 文 献 出 7月 长约翰·西里克签署总额为 2 亿日元的对马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 经济 社会开发计划) , 用于帮助该国促进海洋环境保护。 19 日 日本对除库克群岛、 纽埃之外的 12 个太平洋岛国的国民放 宽办理短期滞在签证的条件。 26 日 日本驻斐济大使大村昌弘在斐济举办招待会宴请国际体 操联盟相关人 员。 该 活 动 为 日 本 政 府 体 育 方 面 国 际 贡 献 政 策 的 一 部分。 8月 3日 出席东盟外长相关会议的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同巴布亚新 几内亚外交贸易部长伦宾克·帕托进行简短谈话。 4 ~ 10 日 日本外务大臣政务官堀井岩访问汤加、 库克群岛、 斐 济、 基里巴斯和马绍尔群岛。 14 日 日本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中岛敏同巴布亚新几内亚外交 贸易部长伦宾克·帕托签署总额为 3 亿日元的对巴新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2018 ~ 2019 年日本与太平洋岛国关系大事记 269 ( 经济社会开发计划) , 用于帮助该国改善基础设施状况, 强化防灾减 灾能力。 16 日 日本驻萨摩亚大使青木伸也同萨摩亚总理图伊拉埃帕签署 总额为 2 亿日元的对萨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 经济社会开发计划) , 用于 帮助该国强化防灾减灾能力。 28 日 日本驻瓦努阿图大使三好功一同瓦努阿图外交、 国际合作 与外贸部长拉尔夫·雷根瓦努签署总额为 2 5 亿日元的对瓦无偿资金合 作项目 ( 经济社会开发计划) , 用于帮助该国提升可持续化发展的基 础, 强化防灾减灾能力。 版 权 所 有 9月 社 3 ~5 日 出 版 日本外务大臣政务官堀井岩访问瑙鲁共和国, 并作为总 会 为纪念日本与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建交 30 周年, 来自日 社 5 ~ 10 日 科 学 文 献 理特使出席第 30 届太平洋岛国论坛 ( PIF) 对话活动。 本的清唱团 “ INSPi” 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波纳佩州的学校及教堂举办 音乐会。 6日 日本 NPO 柔道教育团结会通过日本外务省、 日本驻斐济大 使馆向瑙鲁柔道联盟提供 51 件柔道服。 该活动为日本政府体育方面国 际贡献政策 ( Sport for Tomorrow) 的一部分。 11 月 1日 日本外务副大臣阿部俊子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外交部长洛 林·罗伯特举行会谈。 2日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克里斯琴举行会谈。 13 日 日本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中岛敏同巴布亚新几内亚常驻 联合国协调官吉安卢卡·拉姆波拉 ( Gianluca Rampolla) 签署总额为 1 01 亿日元的对巴布亚新几内亚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 布干维尔居民投 票援助计划 ( UNDP 协作) ” 。 20 日 日本对斐济自 2006 年 12 月军事政变发生后第二次总选举 27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能够和平实现, 姆拜尼马拉马再次当选总理表示祝贺, 并评价称此次总 选举说明了民主主义在斐济的稳定。 16 日 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同巴布亚新几内亚外交贸易部长伦 宾克·帕托签署总额为 12 亿日元的对巴新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 经济社 会开发计划) , 用于帮助该国改善理科数学教育质量。 17 ~ 18 日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 比港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 ( APEC) 峰会。 17 日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同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举行 会谈。 18 日 所 有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同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 澳大利 社 版 权 亚总理莫里森、 新西兰总理阿德恩、 美国副总统彭斯出席巴新电气化伙 献 出 版 伴共同声明签名仪式。 11 月 会 科 学 文 由日本援助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军乐队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 社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阁僚会议的各国领导人面前演出。 12 月 3 ~6 日 以日本外务大臣政务官铃木宪和为团长, 来自外务省、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 JETRO) 、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 ( JICA) 、 国际机构 太平洋诸岛中心 ( PIC) 等 18 个民间企业团体组成的官民共同经济使 团访问帕劳。 5日 日本驻瑙鲁大使大村昌弘同瑙鲁财政部长戴维·阿迪昂签署 两个总额为 8 5 亿日元的对瑙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 经济 社 会 开 发 计 划) , 用于帮助该国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及海上运输网络。 7 ~9 日 日本太平洋岛国地区担当大使高田稔久访问马绍尔群岛, 并出席日本与马绍尔群岛建交 30 周年庆典。 18 日 日本驻斐济大使大村昌弘同斐济总理府常秘卡兰签署总额 为 3 亿日元的对斐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 经济社会开发计划) , 用于帮助 该国强化防灾减灾能力。 19 日 日本驻图瓦卢大使大村昌弘同图瓦卢自然资源部长博雷汉 2018 ~ 2019 年日本与太平洋岛国关系大事记 271 姆 ( Puakena Boreham) 签署总额为 4 63 亿日元的对图无偿资金合作项 目, 用于帮助该国建造用于离岛开发的多功能船只, 振兴该国渔业, 提 升该国海上运输方面的能力。 2019 年 1月 13 ~ 22 日 对日理解促进交流项目 ( JENESYS2018) 大洋洲第 4 有 批启动。 来自库克群岛、 萨摩亚、 图瓦卢、 瑙鲁、 瓦努阿图、 帕劳、 斐 社 版 权 所 济、 马绍尔群岛、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 23 名大学生访问日本, 在 “ 日 科 学 文 日本首相助理薗浦健太郎与外务省、 水产厅、 经济产业省、 会 15 日 献 出 版 语·日本文化” 方面加深对日本的理解。 社 国土交通省、 海上保安厅、 环境省、 防卫省相关人员一同访问帕劳。 16 日 日本内阁官房副长官西村康稔在东京会见帕劳共和国总统 汤米·雷门格绍。 17 日 日本首相助理薗浦健太郎与外务省、 水产厅、 经济产业省、 国土交通省、 海上保安厅、 环境省、 防卫省相关人员一同访问马绍尔群岛。 17 日 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在东京会见帕劳共和国总统汤米· 雷门格绍。 18 日 日本首相助理薗浦健太郎与外务省、 水产厅、 经济产业省、 国土交通省、 海上保安厅、 环境省、 防卫省相关人员一同访问密克罗尼 西亚联邦。 19 ~ 26 日 对日理解促进交流项目大洋洲第 5 批启动。 来自所罗 门群岛、 巴布亚新几内亚、 斐济的 45 名大学生访问日本, 在 “ 贸易· 投资·观光” 方面加深对日本的理解。 20 ~ 29 日 对日理解促进交流项目大洋洲第 6 批启动。 来自萨摩 亚、 图瓦卢、 汤加、 纽埃、 帕劳、 斐济的 25 名大学生访问 日 本, 在 “ 环境·能源” 方面加深对日本的理解。 272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2月 8日 第一次 “ 太平洋岛国合作推进会议” 举行。 12 ~ 19 日 作为外务省招聘战略实务者项目的一部分, 13 名太平 洋岛国年轻行政官 ( 海上保安·海洋安全保障) 访问日本。 14 日 外务省邀请水产研究教育机构、 海上保安厅及防卫研究所 的专家学者向来自太平洋岛国的 13 名年轻行政官举办 “ 太平洋岛国海 洋研讨会” 。 20 日 纪念日本与帕劳建交 25 周年的徽章图案确定。 日本外务大臣政务官铃木宪和作为总理特使出席在帕劳召 社 版 日本外务大臣政务官铃木宪和同帕劳国务部长弗斯蒂娜· 出 20 日 版 权 所 开的第 19 届密克罗尼西亚元首峰会。 有 20 日 会 科 学 文 献 莱胡尔 - 玛拉格、 马绍尔群岛外交贸易部长约翰·西里克、 密克罗尼西 社 亚联邦环境、 气变及突发事件管理部长安德鲁·亚提曼之间举行第一次 日本与密克罗尼西亚三国会议。 会议上铃木宪和提出日本将提供总额为 34 5 亿日元 ( 约 25 亿日元的防灾减灾项目、 约 9 5 亿日元的经济社会 开发支援) 对该三国的援助项目。 21 日 日本外务大臣政务官辻清人在东京会见汤加王国气象、 能 源、 信息、 减灾、 环境、 通信与气变大臣泰伊。 3月 5日 日本外务省太平洋岛国担当大使高田稔久, 在东京与太平洋 共同体大洋洲地区环境计划担当大使兼南太平洋地区担当常任书记丁合 复进行第一次日法太平洋政策对话。 8日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同正在日本以实务访问宾客身份到访的帕 劳共和国总统汤米·雷门格绍举行会谈。 8日 日本驻帕劳大使山田俊之同帕劳驻日大使弗朗西斯·松太郎 签署总额为 4 亿日元的两项对帕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 经济社会开发计 划) , 一是关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援助 ( 援助额为 2 亿日元) , 二是关 2018 ~ 2019 年日本与太平洋岛国关系大事记 273 于海上安全及改善基础设施等的援助 ( 援助额为 2 亿日元) 。 18 日 日本驻马绍尔群岛大使斋藤法雄同马绍尔群岛外交贸易部 长约翰·西里克签署总额为 7 5 亿日元的两项对马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经济社会开发计划) , 一是关于改善渔业基础的援助 ( 提供额为 2 亿 日元) , 二是关于提升保健医疗服务的援助 ( 提供额为 5 5 亿日元) 。 4月 3日 日 本 对 所 罗 门 群 岛 自 2017 年 6 月 “ 地 区 驻 所 援 助 团 ” (RAMSI) 撤退后和平实现第一次总选举表示祝贺, 并评价称此次总选 权 所 针对福山商事株式会社 ( 法人编号: 9360001009129) 在承 版 9日 有 举说明了民主主义在所罗门群岛的稳定。 献 出 版 社 担的萨摩亚项目——— “ 改善阿拉奥净水厂缓速过滤池 ( 生物净化法) 科 学 文 的普及· 实证事业” 的合同精算报告中夹杂有虚假发票, 被认为 是 社 会 “ 不正当、 不诚实之行为” , 外务省及国际协力机构根据 “ 日本对在 ODA 中出现不正当行为的企业采取的措施要领” 相关规定, 对该公司 采取不承认其签订的供应合同的处罚措施, 执行期限为 2019 年 4 月 9 日至 8 月 8 日。 9 ~ 10 日 与日本、 美国、 澳大利亚基础设施合作相关的三国联合 使团被派往巴布亚新几内亚。 16 日 日本驻瓦努阿图大使胜又晴美同瓦努阿图外交、 国际合作 与外贸部长拉尔夫·雷根瓦努签署总额为 6 亿日元的对瓦努阿图无偿 资金合作项目 ( 经济社会开发计划) , 用于帮助该国提升保健医疗卫 生服务。 22 日 日本驻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大使堀江良一同密克罗尼西亚联 邦外交部长洛林·罗伯特签署总额为 5 亿日元的对密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 经济社会开发计划) , 用于帮助该国提升保安能力。 5月 17 日 第二次 “ 太平洋岛国合作推进会议” 举行。 274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6月 5日 日本首相助理薗浦健太郎与外务省、 海上保安厅等相关人员 一同访问萨摩亚。 6日 日本首相助理薗浦健太郎作为总理特使, 与外务省、 海上保 安厅等相关人员一同访问斐济。 7月 周年。 外务省征集相关活动庆祝纪念 2020 年日本与汤加建交 50 有 3日 所 19 日 版 权 日本驻所罗门群岛大使远山茂同所罗门群岛外交与外贸部 出 版 社 长米尔纳·托扎卡签署总额 2 亿日元的对所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 经济 科 学 文 献 社会开发计划) , 用于帮助该国振兴水产业。 会 23 日 社 日本外务副大臣阿部俊子在东京会见来访的萨摩亚财政部 长希利。 27 ~ 29 日 日本众议院议员、 日本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友好议员联 盟会长、 日本太平洋岛国友好议员联盟会长古屋圭司作为特派大使访问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并出席 29 日密总统戴维·帕努埃洛的就任仪式。 第三次 “ 太平洋岛国合作推进会议” 举行。 30 日 8月 4 ~5 日 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对斐济进行工作访问。 这是河野 太郎作为外长时隔 32 年再次访问斐济。 4日 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在斐济首都苏瓦同斐济国防国家安全 外交部长伊尼亚·塞鲁伊拉图举行会谈。 5日 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在由日本援助修建的南太平洋大学 ICT 中心, 面对学生、 教员、 各国外交团、 当地媒体等约 200 人发表有 关日本对太平洋岛国政策的演讲。 5日 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拜访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 会见总 2018 ~ 2019 年日本与太平洋岛国关系大事记 275 检察长兼经济、 公共企业、 公共服务和通信部长艾亚兹·赛义德 - 海尤 姆、 太平洋岛国论坛秘书长梅格·泰勒, 并与当地侨居日本人进行谈 话, 视察经济合作网 ( 新医药品供应中心) 。 6日 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访问帕劳。 拜访总统汤米·雷门格 绍, 会见国务部长弗斯蒂娜·莱胡尔 - 玛拉格, 访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激 战地贝里琉岛, 为西太平洋战殁者碑及美军慰灵碑献花。 视察日本援助 修建的帕劳国际珊瑚礁中心, 访问帕劳司法省海上保安局, 视察日本海 上保安厅 ( Mobile Corporation Team, MCT) 在帕劳海上保安当局开展的 技术训练演习。 有 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访问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拜访总统戴 所 7日 版 权 维·帕努埃洛, 会见外交部长洛林·罗伯特, 出席由草根·人类安全保 出 版 社 障无偿资金合作提供的 “ 波纳佩州救护车维修计划” 交接仪式。 献 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访问马绍尔群岛。 8 日, 在马绍 科 学 文 8 ~9 日 社 会 尔群岛首都马朱罗同马绍尔群岛外交贸易部长约翰 · 西里克举行会 谈, 拜访总统希尔达·海因。 9 日, 河野太郎与外交贸易部长西里克 一同为东太平 洋 战 殁 者 碑 献 花, 视 察 日 本 援 助 修 建 的 首 都 马 朱 罗 Uliga 地区的鱼市场等。 13 ~ 20 日 日本外务大臣政务官铃木宪和访问斐济、 图瓦卢、 所 罗门群岛, 并出席 16 日在图瓦卢举行的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活动。 19 日 日本外务大臣政务官铃木宪和访问所罗门群岛, 同首相梅 纳西·索加瓦雷举行会谈, 与开发计划援助协调部长、 澳大利亚驻所罗 门群岛高级专员等交换意见, 并为和平纪念公园慰灵碑献花、 视察国立 博物馆、 霍尼亚拉国际港、 霍尼亚拉中央市场及国立医院。 26 日 日本首相助理薗浦健太郎与众议院议员西铭恒三郎及水产 厅、 观光厅的相关人员一同访问帕劳。 9月 13 日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日本外务大臣茂木敏充对汤加王国首 相兼外交大臣阿基利希·波希瓦于 9 月 12 日的逝世表示哀悼, 并向代 276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理首相兼外交大臣塞密西·西卡发出慰问信函。 18 日 若宫健嗣外务副大臣就汤加王国首相波希瓦逝世一事, 到 访汤加驻日本东京大使馆表示慰问, 并同驻日大使举行会谈。 26 ~ 30 日 外务省得到公益财团法人日本帆船联盟的合作, 向帕 劳派遣 3 名日本帆船教练指导帕劳少年帆船技巧。 该活动为日本政府体 育方面国际贡献政策的一部分。 30 日 ~ 10 月 3 日 日本外务大臣政务官中山展宏作为总理特使出 席 1 日召开的帕劳独立 25 周年庆典。 有 10 月 所 1 ~6 日 社 版 权 萨摩亚总理图伊拉埃帕及其夫人访问日本。 其间, 首相 学 文 日本驻基里巴斯大使大村昌弘同驻斐济·基里巴斯高级专员 科 2日 献 出 版 安倍晋三同萨摩亚总理举行会谈。 社 会 签署两项对基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 经济社会开发计划) , 一是关于改善 渔业基础的援助 ( 提供额为 2 亿日元) , 二是关于提升保健医疗服务的 援助 ( 提供额为 6 亿日元) 。 2日 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萨摩亚总理的见证下, 日本外务副大 臣若宫健嗣同萨摩亚驻日大使签署总额为 25 亿日元的对萨无偿资金合 作项目 ( 经济社会开发计划) 。 21 日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同帕劳总统汤米·雷门格绍举行会谈。 21 日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戴维·帕努埃 洛举行会谈。 21 日 日本外务大臣茂木敏充同图瓦卢外交部长思蒙举行会谈。 21 日 日本外务大臣茂木敏充同马绍尔群岛总统希尔达·海因举 行会谈。 23 日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同瑙鲁共和国总统莱昂纳尔·安格明举 行会谈。 23 日 会谈。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同马绍尔群岛总统希尔达 · 海因举行 2018 ~ 2019 年日本与太平洋岛国关系大事记 277 11 月 6日 日本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中岛敏同巴布亚新几内亚外交贸 易部长索罗伊·埃奥签署总额为 3 亿日元的对巴新无偿资金合作项目 ( 经济社会开发计划) , 用于帮助该国改善基础设施状况, 强化防灾减 灾能力。 11 ~ 15 日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戴维·帕努埃洛访问日本。 其 间, 首相安倍晋三与其举行了会谈。 12 日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帕劳总统汤米·雷门格绍共同出席了 版 权 所 对日理解促进交流项目 ( JENESYS2019) 大洋洲第 1 社 12 ~ 19 日 有 “ 日帕建交 25 周年” 纪念典礼。 出 版 批启动。 来自新西兰、 库克群岛、 斐济、 萨摩亚、 基里巴斯、 马绍尔群 科 学 文 献 岛、 汤加、 所罗门群岛的 36 位大学生访问日本, 在 “ 构筑和平·历史 社 会 文化” 与 “ 体育运动” 方面加深对日本的理解。 13 日 日本外务大臣政务官中山展宏应邀出席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独立 33 周年及宪法制定 40 周年纪念招待会。 21 日 为支持 23 日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干维尔州居民投票活动的公 平开展, 应巴新政府的邀请, 日本决定派遣以太平洋岛国地区担当大使 高田稔久为团长的监督团参与监督。 29 日 由于萨摩亚近期暴发的麻疹疫情持续加剧, 应世界卫生组 织 ( WHO) 与萨摩亚政府的呼吁, 日本决定向萨摩亚政府提供紧急人 道主义援助。 12 月 3 ~ 10 日 对日理解促进交流项目大洋洲第 3 批启动。 来自斐济、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萨摩亚、 基里巴斯、 瑙鲁、 帕劳、 马绍尔群岛、 汤 加、 瓦努阿图的 44 名大学生访问日本, 在 “ 环境·能源” 与 “ 海洋资 源·海上保安” 方面加深对日本的理解。 10 ~ 17 日 对日理解促进交流项目大洋洲第 4 批启动。 来自斐济、 278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萨摩亚、 帕劳、 马绍尔群岛、 瓦努阿图的 25 名大 学生访问日本, 在 “ 贸易·投资·观光” 方面加深对日本的理解。 12 日 应萨摩亚政府的再次呼吁, 日本决定于 14 日派遣第二批救 援医疗队参与萨摩亚麻疹患者的救治。 15 ~ 21 日 日本外务大臣政务官中山展宏访问瓦努阿图、 斐济、 汤加、 新西兰。 其间, 中山展宏同瓦努阿图外交、 国际合作与外贸部 长拉尔夫·雷根瓦努签署总额为 17 15 亿日元的对瓦无偿资金合作项 目, 用于帮助该国修复遭飓风等自然灾害摧毁的道路桥梁, 提高防灾 减灾能力。 日本驻斐济大使大村昌弘同斐济司法长官兼经济通信部长 有 27 日 版 权 所 赛义德 - 海尤姆签署限额为 50 亿日元的对斐日元借款协议, 用于帮助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该国灾后重建。 这是日本时隔 21 年再次向斐济提供借款。 权 所 有 征稿启事 出 版 社 版 《 太平洋岛国研究》 是由聊城大学主办,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 学 文 献 中心 ( 备案) 、 山东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聊城大学太平 社 会 科 洋岛国研究中心承办的学术集刊, 于 2017 年春创办, 由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集刊旨在探讨太平洋岛国历史与现实诸问题, 以 期促进中国太平洋岛国研究的发展, 推动国际学术交流。 本集刊重点 研究太平洋岛国历史文化、 政情政制、 对外关系、 经贸旅游以及区域 一体化, 注重创新、 探讨、 切磋和争鸣, 设有多个栏目, 欢迎国内外 学者不吝赐稿。 本集刊接受学术论文、 译文、 研究综述、 札记、 书评、 争鸣等。 论 文、 译文字数不限, 其他文章限于 5000 字以内, 精粹短稿尤为欢迎。 本集刊热诚欢迎历史学、 政治学、 文学、 宗教学、 文化学、 人类学、 考 古学、 生态学等不同研究视角的文章, 引文务必准确无误, 译文请附上 原文。 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 将请有关专家审阅, 一般在 2 个月内回复 作者, 请勿一稿多投。 来稿免收审稿费和版面费, 一经刊用, 即致稿 酬。 来稿时请作者提供 200 字左右的内容摘要、 3 ~ 5 个关键词。 英文 题名、 英文摘要、 英文关键词要与中文文献对应, 并置于文后。 本刊注 释采用页下注的格式, 具体参照 《 历史研究》 注释规范。 作者简介请 280 太平洋岛国研究 ( 第五辑) 另附页, 注明作者真实姓名、 出生年月、 籍贯、 工作单位、 职称以及联 系方 式。 来 稿 一 律 使 用 电 子 稿, 请 将 Word 文 档 “ 附 件 ” 发 至 taipingyangban@ 126 com, 并请注明 “ 《 太平洋岛国研究》 投稿” 字样。 《 太平洋岛国研究》 编辑部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2019 年 6 月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太平洋岛国研究 第五辑 / 陈德正主编 -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12 ISBN 978 - 7 - 5201 - 7472 - 5 Ⅰ ①太… 究 Ⅱ ①陈… Ⅳ ①K96 - 53 Ⅲ ①太平洋岛屿 - 国家 - 研 执行主编 / 曲 文 会 编 / 陈德正 社 主 科 学 太平洋岛国研究(第五辑) 献 出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20)第 198539 号 升 出 版 人 / 王利民 组稿编辑 / 张晓莉 责任编辑 / 叶 文稿编辑 / 徐 出 娟 花 版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别区域分社(010)59367078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甲 29 号院华龙大厦 邮编:100029 网址:www ssap com cn 发 印 规 版 书 定 行 / 市场营销中心(010)59367081 装 / 三河市尚艺印装有限公司 59367083 格 / 开 本:787mm×1092mm 1 / 16 印 张:18 25 字 数:259 千字 次 / 2020 年 12 月第 1 版 2020 年 12 月第 1 次印刷 号 / ISBN 978 - 7 - 5201 - 7472 - 5 价 / 89 00 元 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读者服务中心(010 - 59367028)联系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太平洋岛国研究 主 办 版 出 献 会 科 学 文 太平洋岛国研究 社 太 (第五辑) 社 版 权 所 有 山东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建设 Research on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Res (第五辑) 陈德正 主编 曲升 执行主编 出版社官方微信 Telephone 社科文献设计中心 010-59367109 www.ssap.com.cn 定价:89.00 元 陈德正 主 太平洋岛国研究 主 办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 山东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 // 陈德正 (第五辑) 太平洋岛国研究 太平洋岛国研究 Research on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Research on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历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 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人文社会科学处处 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世界古 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理事 荣获“山东省教学名师”“齐鲁文化英才”“山 智库高端人才”等称号及省级教学和科研成果一 (第五辑) (第五辑) 等奖 6 项。主编《一带一路列国志》《一带一路名 等,在《世界历史》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持 和在研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 5 项。 陈德正 主编 曲升 执行主编 出版社官方微信 Telephone 社科文献设计中心 010-59367109 www.ssap.com.cn 定价:89.00 元 陈德正 主 编 // 曲升 执行主编 //

太平洋岛国研究(第五辑).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