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新加坡交流小结:生活在北纬1度艳阳下的Utwon里.pdf
生活在北纬1度艳阳下的Utwon里——记春季新加坡交流 2015-10-08 15:09:09 当第三个以“周”为单位的reading week假期来临时,我在新加坡的交流生活也接近尾声。在复旦熬夜复习的考试周的衬托下,这 个提前了两个月的期末显得不紧不慢,一个人坐在the study里,无心看专业课,便得以闲心来敲下我一直以来就想写下的东西。副标 题本想恬不知耻地写上“深度新加坡”几个大字,显得颇有点资深博主的风范,但又觉得比起那些从高中,甚至初中就来坡上学习的大陆 学生来说,我实在是略有些班门弄斧了,便用一个最陈述语气的小标题罢。 一切从头说起,萌生交流想法的时候还是一年多以前, 急躁地复习托福的我,为了给自己找点复习的动力,闲暇偷懒时便浏览起外事处的网站。曾一度拥有一刻向往美利坚合众国的心,但却 在春季交流名单上美国大学寥寥无几的时候失望无比,说真的,国立大学并不是我起初最向往的之处,可能只是因为那所谓亚洲第一排 名吸引了我的功利心。究竟为何而交流呢?这是被问了很多次的问题。可能只是为了一封海外教授的推荐信?一张国际大学的成绩单? 提高自己的英语?亦或者逃避平庸规律生活中的人和事……?这一个个非标准答案,最终在某天一个人独自绕着国大散步时得到了更 正,二十岁呀本该是拼了命奔跑的年纪,得以这样的闲暇,去看不一样的世界,去思考未来想要什么,这才是交流最珍贵的所在。因 此,我在这里看到了很多。 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在最肤浅大层面上就可以见一斑。University Town几栋二十几层的学生宿舍, 在复旦恐怕只有留学生公寓和光华楼能与之媲美了,而我站在十一楼的走廊里,就可以看见西海岸的港口和晚霞。校园内全新加坡最大 的星巴克也一样坐满了人,与国内挤满自拍者的星巴克不同,这里的桌子上堆满了凌乱的notes围着一组又一组讨论着project的学生。 往返于校园内的接驳车虽挤,但完全替代了自行车的存在,交通显得井然有序。最爱的还是设备齐全的健身房和无边游泳池,让一个本 来从不锻的我成了每天都锻炼的运动⼩小王子。我也是爱极了复旦的,但国大很棒,这也绝不能否认。这里的课程也与复旦有不⼩小的 区别,一个课程便能拆成lecture(讲座),tutorial(习题课)和lab(实验),在这样一乘三的模式下,local往往一学期有4-5门 课,可见workload有多重,每当看到同层的室友抱着笔记本匆匆到lobby讨论project的时候,我总侥幸地安慰自己说,还好我只是个 交流生。课程任务虽多,但内容和难度上却要比国内小不少,而我所见过的prof每一个都极为认真,讲课条理也很是清晰,所幸弥补了 singlish 和 indian 口音上的风格各异。与中国本科生不同的是,他们很早就有了具体的职业规划,大多数人从国大毕业后都是直接工 作,他们告诉我,除非是真的热爱科研才会去读master或者Ph.D, 这可能跟这优厚的薪资待遇有关,与国内的风气有很明显的不同。 与同行的小伙伴不同,他们走遍了东南亚的国家,看过泰国金辉灿烂的皇宫,巴厘鲜花明艳的古庙,柬埔寨古老神秘的吴哥,我除了 离新加坡国界半小时车程不到的马来西亚新山,就再没有驻足过其他国家,我只是想安安静静的在这个干净整洁的城市里不慌不乱地走 走,不带着一丝游人走马观花的匆忙,不带着一丝过客赶航班的慌张。 如果说成长是一门必修课,交流则让你有更大的可能拿到 这门课的A。我是一名交流生,抛掉所有修饰,只看宾语,我终究是一名“学生”,因此我过着weekday在学校学习,weekend和一起 交流的朋友压压马路,找找那些别有风情的local小店的生活,就好像在复旦一样。喜欢两个人一起看着风景散步或者对着美⾷食聊 天。 长得像马来西亚国宝级女演员的复旦外院的Yoga经常带着孩子发现新玩具似的语气跟我说:“我在是太喜欢这里了!我不想回 去了!”是的,当我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已经克服了想家的那些小矫情之后,才无措地发现,离归期只有一个月不到了。于是我开 始贪婪地呼吸这里没有雾霾的空气,看到每一朵色彩明艳的热带小花都不忍多眨一次眼。 不得不承认,这里的气候也是不出意外的 热,宿舍里也没有空调,这真是我只能给国大打99分的原因。我常常不经意间向local抱怨“too hot”,在某次32度的闷热下午,我大 汗淋漓地回到宿舍遇到刚从烈阳下跑步回来的舍友时,她问我最近如何,我说最近真热啊,她居然跟我说今天这个天很凉快了,你看云 层这么厚,我还出去跑步了。从此以后,我决定还是不要跟local说这种类似于“天好热啊”这样略显多余的话,“新加坡真热”这话就好 ⽐比“地球是个椭球体”生活在这里的人早已用肤色证明了这句话无需多言,只要“用心感受”。 最感动的还是这里的人,走在校园 里,你很容易区别local和大陆学生。local除了黝黑健康的皮肤外,还有着灿烂并且万年不变似乎脸都不会僵住的笑容,而大多数大陆 的学生则显得稍微内敛和沉稳些。我并没有⾮非常地深入local这个群体,除了语言交流上的困难之外,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也是不 同的。尽管他们无比热情也非常友善,但我还是厌倦了一遍又一遍解释“I am an exchange.”“Yes! I come from China”, 对于他们 而言我也只是个过客,一学期也很难构建稳固长久的友谊。但幸运的是,我还是交到了非常可爱的朋友。Iserea是我同层的小伙伴,是 从小生活在新加坡的中国人,她的中文很不错,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经常邀请我去她的教会参加各种活动,因为有她的引荐我也 有幸体验了local家庭的生活。Iserea喜欢化妆,但绝对不是我所常见的扑了惨白的粉饼烈焰红唇的那种,她在眼皮上花了很粗的眼 线,我一个外行也能看出她的手法并不高明,线条也不流畅,但她特别爱笑,笑起来的时候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你的注意力也就完全被 笑容所感染,而那略显粗犷风格的眼妆也好像特别符合她阳光的气质,不差一分一毫。这儿的男生呢,很多都是服完兵役来读书,因此 跟我同岁的男生大多数都还在读大一,因为在军队里受过纪律严明的训练,他们都有着结实的肌⾁肉和较为成熟的心智,或许颜值并不 高,但着实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魅力。我也花痴上了同层一个叫做Xujie的新加坡男生,没有那么帅气的颜值,但完完全全是一个阳光大 男孩,他喜欢听中文歌,甚至还看每一期的《我是歌手》,而他也是这一层楼中每次和我打招呼都能完整喊出我名字的人。电梯⾥里和 lobby里的偶遇是我全部能够与他接触的机会,每次还都心里小鹿乱撞的紧张,可惜人家早已有非常漂亮恩爱的女朋友,我终究也还是 遗憾的远远欣赏罢了。 因而除了几次火警之外,我的交流⽣生活很恬淡平静,没有美丽的异国邂逅,没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 没有幻想中那场不考虑后果的爱情,但我向往着份宁静,它能更好地让你梳理过往和周遭,也能够让眼前未来的事变的明晰,最后,也 愿我的期末季能够平淡无惊险的度过。 于2015年4月19日凌晨

2014秋新加坡交流小结:生活在北纬1度艳阳下的Utwon里.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