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明远: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doc
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顾明远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怎样理解教育公平?教 育公平有入学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而最终的公平应该是使每个儿童 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能获得教育的成功。 ●教师和家长都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 在的发展能力,人人都能成才。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研究学生,了解每个学 生的特点和特长,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从幼儿开始 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到中学阶段逐渐形成自己 的志向。 作者:顾明远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育部社会 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 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在刚结束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有这样一句话:“尊重 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 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句话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刻的内 涵,需要我们认真去理解和执行。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生理学和心 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遗传素质是不同的。普通儿童的智商是 100,超常儿童的智商可达到 130 或 140,智障儿童只能达到 70 或 80。当然智商测量是否科学,也有疑义,不一定说明问题, 但大家都承认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就拿人的思维品质来说,有的人逻辑思维比较强,有的 人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人思维敏捷,有的人思维迟缓;有的人思维开阔,有的人喜欢钻牛 角尖,等等,各有不同。如果用一种模式、一种标准去培养学生,很难取得圆满的效果。 从教育学来说,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特长、爱好来因 材施教,才能获得教育成功。我国古代《学记》就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 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又说:“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 也佛。”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要诚心,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劣势,因 材施教,否则就达不到育人的目的。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怎样理解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有入学机 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而最终的公平应该是使每个儿童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都能获得教育的成功。一个学生本来形象思维比较好,喜欢文学艺术,你偏要让他学奥数, 这不是对他最大的不公平吗?一个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创造意识很强,你偏要让他去学理论 学科,这不是对他最大的不公平吗?有些家长明知自己的孩子成绩平平,偏要让他上重点学 校、重点班、实验班,结果孩子的学习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自卑,优势消失殆尽。这都是 没有找到孩子最适合的教育的结果。相反,如果给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他就能得到发展。 2005 年我们在黑龙江呼兰县开会,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经历,他说,在初 1 中时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父亲让他辍学,老师去做家长的工作,说:“这娃喜欢画画,让他 上学吧,将来可能会有出息。”父亲答应了,后来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就是很典 型的成功例子。所以,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思想。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现代社会多元化人才结构的要求。古代社会的人才结构是 二元对立的,不是人上人,就是人下人。而现代社会的人才结构是多元的,现代社会需要多 种多样的人才。什么是人才?我认为,只要有社会责任感,勤奋努力,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 的就是人才。据报道,香港大学前不久给一位勤奋工作几十年的清洁工颁发荣誉博士学位, 这是尊重人才的典型。天才是人才中的精英,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就像《规划纲要》征求 意见文本中所写的,现代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一大 批拔尖创新人才。 怎样才能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文本指出,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 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 一格培养人才。教师和家长都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 发展能力,人人都能成才。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研究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有一年我参观法国巴黎郊区的一所学校,发现上课时有一名学生不在 教室里上课,而是在图书室里看书,校长见我很诧异,告诉我说,这名学生认为对课上的内 容都理解了,向老师请求不上这节课,自己来学习,老师允许了。我又看见个别学生在做钣 金工,校长告诉我说,这些孩子智力有障碍,为了让他们能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学校为他 们提供一些技能课。我想这就是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从幼儿开始要保护儿童的好 奇心,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到中学阶段逐渐形成自己的志向。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 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孩子到了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话,做老师的就要为他担忧, 担心他将来成为一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平平庸庸的人。而我国当前却缺乏这种教育思想, 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往往没有自己的志愿,只凭分数报志愿。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担忧吗? 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的选择提供条件。为此, 课程要改革。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我主张必修课要降低程度,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懂 学会,这样有余力的学生就可以选学他喜爱的学科,有的学生甚至可以跳级,提前毕业,有 的可以到大学选学一些课程,这样才能涌现出各种杰出创新人才。 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主动性、积极性。教学要摒弃注入式,采用启发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要减轻学生课 业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实践、有时间锻炼身体、有时间参加 自己喜爱的科技或文艺活动。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生动活泼,我们的学生才能享受到教育的幸 福。 中国教育报 2010 年 04 月 19 日(2)新闻 2

· 顾明远: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