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当代社会建设研究的历史学思考.pdf

Dreamkiller梦境杀手6 页 268.133 KB 访问 4512.97下载文档
当代社会建设研究的历史学思考.pdf当代社会建设研究的历史学思考.pdf当代社会建设研究的历史学思考.pdf当代社会建设研究的历史学思考.pdf当代社会建设研究的历史学思考.pdf当代社会建设研究的历史学思考.pdf
当前文档共6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当代社会建设研究的历史学思考.pdf

2012 年第 2 期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当代社会建设研究的历史学思考 * 宋学勤 [摘 要 ] 从历史学视角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建设的研究,其首要前提在于全面系统阐明中国共产党和 政府引领社会建设的思想体系及其理论指导,其基本内容在于微观实证探究社会建设的客观进程及其历史 成就,其根本宗旨在于深刻挖掘总结各个时期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意义。 [ 关键词 ] 当代中国史; 社会建设;历史学视角;实证研究 [ 中图分类号 ] D6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5-8273 (2012 )02-0039-05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建设成为 容,对 于 构 建 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 建 设 理 论 、科 学 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许多学者发表与出 地进行社会建设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 版了大量的论文与专著,通过对社会建设的科 毋 庸 讳 言 , 这 些 研 究 总 是 缺 乏 一 种 “历 史 眼 学内涵、具体内容、方法原则等问题的研究,认 光”,缺乏从历史的纵深处思索的魅力,更少实 为应当立足本土实际,构建具有高度理论自觉 证的态度,许多成果在论证过程中存在泛泛而 的中国社会建设理论。 关于社会建设的概念界 谈的现象。 因此,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历史与现 定,学者们认为,社 会 建 设 与 经 济 、政 治 、文 化 实、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开展更深入的实 建设的区别在于“社会”。 “社会”一词在意义上 证研究,才能明确回答近年来在社会建设实践 有大社会、中社会、小社会之分。 马克思的“社 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有效引导社会建设健 会有机体”观点、毛 泽 东 在 《新 民 主 主 义 论 》中 康发展。 提出“新社会和新国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的“社会”都是“大社会”的概念;我国制定的五 一、社会建设研究的首要前提 年计划称 为 “国 民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计 划 ”中 的 “社会”概念,是“中社会”的 概 念 ;社 会 学 上 称 社会建设研究的首要前提在于全面系统 为“社会 生 活 ”,以 及 马 克 思 提 出 的 “物 质 生 活 阐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 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 引领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导及其思想体系。 精神生活”,是“小社会”的概念。 而社会建设中 社会建设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六 的“社会”是狭义的“小社会”概念。 这些成果高 届四中全会上,全会的主题报告把正在进行着 度重视构建社会建设理论,并密切关注当前社 的各项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事 会建设实践, 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学术思 业等方面的建设作了明晰的概括,明确叫作社 想。 十分活跃的学术活动和大量研究成果表 会建设。 社会建设概念的提出,使中国社会主 明,社会 建 设 的 任 务 十 分 艰 巨 ,涉 及 的 问 题 异 义建设 的 总 体 布 局 ,由 原 来 的 经 济 建 设 、政 治 常复杂,现有的研究成果深化和拓展了学界对 建设、文 化 建 设 的 三 位 一 体 ,变 为 包 括 社 会 建 社会建设的认识, 明确了社会建设的特有内 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社会建设概念的 *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新中国 60 年社会建设的历程与历史经验 研究”[10XNJ018]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宋学勤,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副教授。 - 39 - 2012 年第 2 期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提出,“打破 了 严 格 按 照 社 会 结 构 思 维 对 现 实 治与失业问题都当作大事来抓。 陈云是新中国 社会生活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形而上学,而回到 经济建设的卓越领导人,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 按照生活本身来表达生活的科学和辩证的思 时,“统筹兼顾”,主张“一 要 吃 饭 ,二 要 建 设 ”, 维上来”,这种思维模式“不仅具有使我们关于 还极力呼吁在经济建设中要解决好人口、资 现实社会生活过程及其结构的表达有可能更 源、环境等问 题 。 陈 云 本 着 “适 合 老 百 姓 的 要 为完整的功用性,而且具有使我们能够更加关 求”的行动原 则 ,正 确 处 理 民 生 与 国 家 建 设 之 注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新的意义的不同方面的 间的矛盾,进行了大量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 现实性”。 [1](p.103)在一定程度上,为丰富与完善当 社会建设实践,在一些关乎社会建设的基本问 代中国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法论指 题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在连续几年的国家财 导。 经工作的规划中,陈云都将备荒救灾与失业救 尽管现代意义上社会建设概念的提出是 治问题作为财经工作要点。 各级政府及地方高 但社会建 度重视,政府、社会、集体、个人齐心协力,几年 设范畴内的许多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在建设着。 之间使灾民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失业问题得到 社会建设不是一个自发的历史进程,而是指从 根本解决。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关系的处理 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出发,遵循社会发展的客 上, 毛泽东指出:“必须处理好国内各阶级、政 观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各种力 党、民族等方 面 的 关 系 ,以 便 孤 立 和 打 击 当 前 量,在社会领 域 从 事 的 重 在 改 善 民 生 ,促 进 社 的主要敌人,而不应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 会和谐的社会 活 动 和 过 程 ,简 言 之 ,是 人 类 有 全国紧张的不利局面。 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 意识地改造社会的活动。 社会建设并非现代社 步,有所缓和,使工人、农 民 、小 手 工 业 者 都 拥 会所特有,农业社会亦已有之。 主体性是社会 护我们。 ”[3](p.75) 这些社会关系处理得是否妥当, 建设的重要特 征 ,国 家 是 民 生 改 善 、社 会 秩 序 关系着各阶层民众的社会认同,是社会建设策 调控的最重要主体,“国家、社会组织与民众在 略制定中必须顾及的重大问题。 因此,在社会 社会建设的主体关系方面, 国家是基本主导, 建设的话题上 ,中 共 党 史 、国 史 研 究 者 应 该 结 社会组织是中坚力量,而民众是社会建设的群 合史实深入挖掘,系统全面地总结新中国成立 众基础,三者 互 相 配 合 ,共 同 推 动 社 会 建 设 开 以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引领社会建设的 展”。 [2](p.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在大 指导理论与思想体系,不仅可能而且必需。 “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创新”, [1] (p.103) 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展开了大规模的 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各个时期的决策者 社会建设,只是过去我们没有用社会建设这个 对社会建设的关注点不同。 在毛泽东时期,社 概念去指称,而 把 它 分 别 归 到 经 济 建 设 、政 治 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解决关乎人民的生存权 建设、文化建设的名下”。 [2](p.5)此说甚为中肯。 诚 和生存的基本条件的根本问题,在理顺社会关 然,社会建设是一个新概念, 是理论创新。 无 系的基础上,进 行 社 会 统 合 ,解 决 最 基 本 的 民 论是毛泽东, 还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他 生问题;改革 开 放 以 来 ,社 会 建 设 的 重 点 则 是 们对社会建设都较少理论阐释,但在具体的社 关注民生的改善, 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与层 会建设实践中, 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 次。 毛泽东时期的社会建设与新时期以来的社 如新中国成立 初 期 ,经 济 工 作 的 出 发 点 ,就 是 会建设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统一体,没有前者就 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当时非常注意民生 没有后者。 从毛泽东到胡锦涛,一代代中国共 问题,重点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把灾害救 产党人始终关注民生,把实现社会主义民生取 ① ① “社会建设”这一概念早在 20 世纪初便被提出。 1917 年孙中山在《民权初步(社会建设)》中,表达了他的社会建设思想,即 “教国民行民权”;1934 年,社会学家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也提出了“社会建设”这一概念,意谓“依社会环境的需要与人 民的愿望而从事的各种建设”;但是孙中山与孙本文提出的社会建设含义与我们今天提出的社会建设概念有着差异 。 从 20 世纪 初社会建设概念的提出,到这一重要思想的一度沉寂,再到 21 世纪初期的重新提及,社会建设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演绎,体现了社 会变迁的客观规律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 40 - 2012 年第 2 期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那种认为 研究都需要一个历时性的梳理。 如新中国成立 只有改革开放以来才有社会建设的看法和观 以来社会结构的调整有着怎样的历程? 对此问 点是错误的,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无论从 题,学界还没有令人满意的回答。 社会结构是 思想认识还是理论上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 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 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 理解众多社会现象的出发点,进而整体把握社 很多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和政策措施,都需要 会变迁的基本趋势和一般规律。 社会结构中最 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加以分析和总结。 基本的内容包 括 人 口 结 构 、家 庭 结 构 、社 会 组 新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建设思想都 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与社会 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的指导。 但不 阶层结构等。 [5](p.12) 从历史学角度视之,家庭结 同时期又有各自的特点。 从宏观理论上加强对 构、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与社会阶层 新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 结构等这些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内容都有一个 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充实和完善当下 发展变迁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执政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正 政府的决策以及民众的参与活动都起着非常 如胡锦涛所指 出 的 :“做 好 任 何 一 项 工 作 都 离 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想“深入认识和分析阶层 不开理论指导。 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 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 构 、人 口 结 构 、就 业 结 设一样,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 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 和实践探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因而尤其需要 势”, [10] 需要用一种长时段的眼光,本着历史主 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 要加强马克思 义的原则,循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建设发展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变化的轨迹,认真、全面地梳理史料,才能达到 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 研究目的。 究,并用来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各项工作。 ” [4] 对于这些引领性理论的系统总 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再如,应全面而系统地考察新中国成立以 来社会事业建设的利与弊。 改革前的中国尽管 还很贫穷,但是几乎所有的城乡人口都享有某 种形式的医疗保障,使中国人民的健康指标大 二、社会建设研究的基本内容 幅 改 善 ,“ 平 均 预 期 寿 命 从 1949 年 以 前 的 35 岁 增 加 到 1980 年 的 68 岁 , 婴 儿 死 亡 率 也 从 社会建设研究的基本内容在于微观实证 1949 年以前的约 250‰ 减少到 1980 年的 50‰ 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建设的客观进程及 以下。 当时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 其历史成就。 性在国际上受到高度赞誉,成为世界卫生组织 宏观引领性理论的提出与不断完善,以及 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初级卫生服务运动的样 微观制度变革的创新与渐进发展,都体现了中 板”。 [6]各级教育也高速发展。 针对新中国成立 国共产党与政府顺应时代需要,逐步完善对社 初期全国 85% 以 上 人 口 是 文 盲 以 及 城 乡 教 育 会的整合与建设机制。 从社会建设的新视角重 差距极大的现状,人民政府以实现教育普及为 新认识当代中国,以长时段的角度全面系统地 主要目标, 推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 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建设的种种探索及其 针,在人多国穷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扩大普通民 成就, 以微观实证的态度考察以往被当代中国 众受教育的机会。 仅至 1952 年,高等学校、中 史研究所忽视的社会角落,亦是当前党史、国史 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和小学的在校学生比新 研究者不容推脱的责任与使命。 有学者提出: 中 国 成 立 前 的 最 高 年 份 分 别 增 长 了 23.2% 、 “社会建设的内容是社会结构调整、社会机制建 66.1%、66.4% 和 115.8% 。 [7](p.168)改革后社会事业 设、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pp.4-5) 的建设更是突飞猛进。 印度学者曾这样评价: 社会建设的内容涉及领域很广,对这些问题的 “改革前中国在教育、保健、土地改革和社会变 - 41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2 年第 2 期 化方面的成就,对改革后的成绩作出了巨大的 加经济建设,扩 大 有 组 织 的 经 济 、教 育 与 医 疗 积极贡献,使中国不仅保持了高预期寿命和其 卫生方面的改革等。 这些改革,连同面向农村 他相关成就,还为基于市场改革的经济扩展提 的文化政策,要求将大量的干部和知识分子转 供了坚定支持。 ”[8](p.70)当然,社会事业的建设也 到农村去工作。” [11](pp.301-302)“延安道路”给执政后 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曾经一度遍布全国的 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运动经验,也 合 作 医 疗 制 度 在 1980 年 中 后 期 偃 旗 息 鼓 ,城 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进行社会整合的 乡医疗保障出现巨大落差;城乡教育公平问题 重要思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仍然主 还没有真正解决, 东西部教育发展严重不平 要通过运动实施控制与整合。 从表面上看,这 衡,等等。 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说:“我们的历 似乎是整合方式的历史惯性。 然而事实上,革 史兴趣之一是要了解现状,是要追溯现状的由 命化的社会运动整合方式在新政权中得以延 来,众 史 事 和 现 状 之 ‘发 生 学 的 关 系 ’(Genetic 续和进一步发 展 ,其 原 因 就 在 于 ,这 种 方 式 在 Relation )有深浅之不同,至少就我们所知是如 当时条件下最有可能满足现实政治的功能需 此。 按照这个标准,史事和‘现状’之‘发生学的 求,新政权下的运动同样是执政党解决现实危 关系’愈深愈重要。 ” 此论发人深省! 依此而 机的合理性选择”。 [12](pp.40-41)于是,在这种社会建 论,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建设的演进特点 设思路下,新 中 国 成 立 伊 始 ,先 后 发 起 了 婚 姻 及其嬗变轨迹,历史学者应高度重视。 法运动、 爱国卫生运动等一系列社会运动,开 [9] 展了全国性的社会动员, 并在此后的经济、社 三、 社会建设研究的根本宗旨 会与政治生活中逐步升级和强化。 “新中国政 权通过群众运动实现革命化整合,体现出新国 社会建设研究的根本宗旨在于深刻挖掘 家绕开常规性现代化路径,以革命化手段替代 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 制度化建设的发展取向。 ” [12](p.61)伴随着各种社 教训及其现实意义 会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以“破旧立新”的社 新中国成立以来, 既经历了前 30 年的社 会建设理念进行社会重构。 经过头三年的社会 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又 整合, 从 1953 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 经 历 了 后 30 多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和 社 会 转 型 发 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新中国开始了“总体 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对新中国成立以 性社会”①的建设。 总体性社会的体制在当时来 来社会建设的评价,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认 讲,有其可行 性 ,便 于 解 决 新 中 国 成 立 前 后 所 识,其中的历 史 经 验 与 教 训 ,需 要 进 行 客 观 的 面临的政治解体与社会解组的总体性危机,适 总结和分析。 应当时的社会建设需要。 但“总体性社会”的建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 立,带来了社 会 生 活 的 “泛 政 治 化 ”,在 一 定 程 一个新阶段,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奉行的共产主 度上可以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发展不能说 义革命理念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建设思路 不是全社会范 围 内 “阶 级 斗 争 ”为 主 线 的 社 会 有着很强的“路径依赖”。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 建设不断演进的结果。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 国共产党有着中央苏区以及陕甘宁边区的社 体两面,对前 30 年的社会建设实践,我们仍要 会建设实践,因此有学者称之为“延安道路”的 辩证地看待,去 挖 掘 其 中 的 “闪 光 点 ”,去 寻 绎 社会建设方式。 “‘延安道路’的核心内容:互助 其中可以吸取的宝贵经验与教训。 新中国能在 合作运动、税制改革、大生产运动、动员妇女参 短时期内改变旧中国极度贫弱的面貌,摆脱内 ① 总体性社会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是:第一,国家对大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垄断,这里的资源不仅指生产资料,也包括如城市 中的住房等生活资料、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以及就业等机会资源 。 第二,社会政治结构的横向分化程度很低,政治、经济、意识形 态中心高度重叠。 意识形态是一元化的,政治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经济与其他社会生活是高度政治化的。 第三,从纵向角度看, 过去的“国家—民间精英或社会中间组织—民众”三层结构变为“国家—民 众 ”的 二 层 结 构 。 参 见 李 友 梅 等 :《中 国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59 页。 - 42 - 2012 年第 2 期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外交困的局面,并展现出蒸蒸日上的崭新精神 问题, 特别关注中国共产党与政府对于群己、 风貌,一个极 其 重 要 的 原 因 就 在 于 ,新 中 国 在 家国、治乱等 社 会 主 题 的 思 想 ,重 新 审 视 新 中 毛泽东“这个富,是共同 的 富 ,这 个 强 ,是 共 同 国成立以来社会建设的变化轨迹, 寻绎新中 的强,大家都有份”[3](p.495) 的社会公正观指导下, 国成立以来社会建设演进的特点与规律,把 极大地改善了社会公平的程度,在较短的时间 握历史发展的大线索、大脉络、大节奏,为当 内完成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较高程度的社会 下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借鉴。 因此,大力开展新 价值整合、制 度 整 合 和 资 源 整 合 ,使 一 个 古 老 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建设的研究,正当其时。 的民族重新焕发出了盎然的生机与蓬勃的活 力。 有学者认为:“平等的社会结构是改革开放 [参考文献 ] 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制度保障之一。”[13]而改革开 [1] 梁树发 . 社会与社会建设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放 以 后 ,特 别 是 在 20 世 纪 90 年 代 末 ,曾 一 度 [2] 陆学艺 . 北京社会建设 60 年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出现分配不公、“重资轻 劳 ”的 倾 向 ,带 来 了 一 系列的社会问题。 正如韦伯所指出的,当报酬 分配失衡时,只 有 很 少 的 人 持 有 权 力 、财 富 和 声望,而其余 人 无 法 享 有 ,社 会 便 会 产 生 紧 张 与愤恨。 这种愤恨是驱使那些没有权力、财富 和声望的人采取与垄断这些社会资源的人进 行冲突的重要因素。 [14](pp.171-172) 历 史 证 明 ,要 重 视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 益保障和民生问题, 才能使改革与发展的成 [3] 毛泽东文集 ( 第 6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胡锦涛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 —— 中 国 共 产 党 第 十 七 次 全 国 小 康 社 会 新 胜 利 而 奋 斗 —在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陆学艺 .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6] 王绍光 . 学习机制与适应能力: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变迁 的启示 [J]. 中国社会科学,2008 ,(6). [7] 武 力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经 济 史 (增 订 版 ) [M]. 北 京 :中 国 时 代 经济出版社,2009. [8][ 印 ] 阿 玛 蒂 亚·森 ,让·德 雷 兹 . 印 度 :经 济 发 展 与 社 会 机 会 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诸如此类的历史 [M]. 黄飞君译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经验与教训都需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加以系统 [9] 张荫麟 . 中国史纲 [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总结。 综 上 ,社 会 建 设 概 念 的 提 出 虽 然 是 “一 种 思维方式和观念的 创 新 ”,是 “给 予 了 除 经 济 、 政治和文化之外的社会生活其他方面一种概 括性的 表 达 ”,但 社 会 建 设 的 实 践 却 是 伴 随 着 各个时代的社会发展一直在进行着。 不过,社 会 建 设 概 念 的 重 新 提 出 “使 人 们 对 社 会 生 活 的这一特定方面能够给予特别的关注, 而这 [10]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05-02-23. [11][ 美 ] 马 克·赛 尔 登 . 革 命 中 的 中 国 :延 安 道 路 [M]. 魏 晓 明 ,冯 崇义译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中国共产党与新 中 国 社 [12] 王邦佐等 . 执政党与社会整合—— 会整合实例分析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 王绍光 . 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六十年 [J]. 中国社会科学,2009 ,(5). [14] [ 美 ] 乔 纳 森·H. 唐 纳 . 社 会 学 理 论 的 结 构 [M]. 吴 曲 辉 译 . 杭 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些方面的意义随着社会发展而愈加凸显出 来”, [1](p.103) 促 使 人 们 从 社 会 生 活 的 视 角 来考察 责任编辑:美 景 - 43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2 年第 2 期 core and soul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was evolved in the course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oundat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herited,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Marxism in the light of China ’s actual conditions. In coping with the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transformational period of the society, we should stick to the Marxist concept of the masses and respect people ’s initiative spirit to put forwar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solve the livelihood problem and protect people ’s vital interest; we should promote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carry forward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ZHANG Yan) Historical Thoughts on th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first premise of research on social construc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lie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clarification of leading ro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ts government in social thought system and its theoretical guidance, the basic content is to explore the objective process and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its basic aim is to make a deep dig and summary of the experience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ach period.(SONG Xue-qin) The Occurring Mechanism, Deep Reason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Social Conflict: Human beings have entered the era of risk society. In risk society, there are a lot of instable, unsure and unsafe factors. Social conflicts, which are frequent and happened a lot, become a normal status of social change. In order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mote harmonious society to realize good governance of the society, we need further to explore the occurring mechanism, form of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social conflict,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sis the deep reasons of the social conflict, seek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avoid and resolve social conflict, which is to properly deal with all kinds of social risks and social conflict through increasing the government's credibility, expanding social identity, promoting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JIANG Jian-cheng) An Attempt of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that Shouldn’t have Lost — in Memory of the 55th Anniversary of the China Philosophy History Symposium in January 1957:Although China Philosophy History Symposium has become the swan song, but the meeting proved to be the swan song extracted experience and lessons that we need to transcend philosophy subject itself and research from the academic ecology. The meeting proposed several problems that still deserve further investigation today. We advocat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which an important aspect is to deeply reflect history and to sum up experience seriously, so that we can draw wisdom,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old intellectuals, try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ZHAO Xiu-yi) The Process of the Setting-up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Worldview by Marx and Engels: Marx and Engels had not put forward the nam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lso had not described the thought system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But if we start from the real text, it’s easy to find tha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the world has been formed by them in fact. In their youth they founded the thought system of the materialism conception of history, their thought system of materialist conception logically contains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world view, and the thought system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the world is basically constructed by Engels.(HUANG Nan-sen) To Know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ew: As Marxist philosophy,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re often accused and questioned. The reason is tha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can’t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old materialism, and could not reflect the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 which Marx realized;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s practical materialism, or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talin’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neglect and contempt practice, has not reflected the esse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Becaus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neglect practice, contempt human beings which lead to difficulties of some socialist country in practice. We think that the accusing and questioning are hardly tenable. Marxist pra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re both form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not the whole pattern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 essence and the way of thinking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hould always be sticked to and inherited. The key to the problem is that we must know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ew based on the contemporary practice.(HAN Qing-xiang ZHANG Yan-tao) The Philosophical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Social Party ― Why Democratic Socialism cannot Save China : Philosoph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m, the content of which is the theory of the world history -1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