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陈光文*, 赵玉潮, 袁权. 微尺度下液-液流动与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 化工学报. 2010, 61(7), 1627-1635..pdf

Hopeless(绝望)9 页 1.658 MB 访问 342.97下载文档
陈光文*, 赵玉潮, 袁权. 微尺度下液-液流动与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 化工学报. 2010, 61(7), 1627-1635..pdf陈光文*, 赵玉潮, 袁权. 微尺度下液-液流动与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 化工学报. 2010, 61(7), 1627-1635..pdf陈光文*, 赵玉潮, 袁权. 微尺度下液-液流动与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 化工学报. 2010, 61(7), 1627-1635..pdf陈光文*, 赵玉潮, 袁权. 微尺度下液-液流动与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 化工学报. 2010, 61(7), 1627-1635..pdf陈光文*, 赵玉潮, 袁权. 微尺度下液-液流动与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 化工学报. 2010, 61(7), 1627-1635..pdf陈光文*, 赵玉潮, 袁权. 微尺度下液-液流动与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 化工学报. 2010, 61(7), 1627-1635..pdf
当前文档共9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陈光文*, 赵玉潮, 袁权. 微尺度下液-液流动与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 化工学报. 2010, 61(7), 1627-1635..pdf

檭殐 第 61 卷 第 7 期 2010 年 7 月 化 工 学 报 Vo l .61 No .7 Ju l y 2010 CIESC J ou r na l 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殐 檭檭殐 综述与专论 微尺度下液液流动与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 檭檭檭檭檭檭檭殐 陈光文,赵玉潮,袁 权 (大连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23) 摘要:微化学工程是现代化学工程学科的前沿,主要研究微时空尺度下 流 体 流 动、 传 热、 传 质 现 象 与 反 应 规 律。 着重介绍近十年来微通道内单相流体流动、互溶液液两相流体流动与混合、互不相溶液液两相流 体 流 动 与 传 质 的理论和实验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微化工技术;微通道;微反应器;液液两相 中图分类号:TK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1157 ( 2010)07-1627-09 犃犱狏犪狀犮 犲 狊犻 狀犳 犾 狅狑犺狔犱 狉 狅犱狔狀犪犿犻 犮犪狀犱犿犪 狊 狊狋 狉 犪狀 狊 犳 犲 狉犮犺犪 狉 犪 犮 狋 犲 狉 犻 狊 狋 犻 犮 狊狅 犳 犾 犻 犻 犱狆犺犪 狊 犲犻 狀犿犻 犮 狉 狅 狊 犮 犪 犾 犲 狇狌 犆犎犈犖 犌狌犪狀犵狑犲 狀,犣犎犃犗 犢狌 犮犺犪狅,犢犝犃犖 犙狌犪狀 ( 犇犪 犾 犻 犪狀犖犪 狋 犻 狅狀犪 犾犔犪犫 狅 狉犪 狋 狅 狉狔犳狅 狉犆犾 犲犪狀犈狀犲 狉犵狔,犇犪 犾 犻 犪狀犐狀 狊 狋 犻 狋 狌 狋 犲狅犳 犆犺犲犿犻 犮犪 犾犘犺狔狊 犻 犮 狊,犆犺 犻 狀犲 狊 犲 犃犮犪犱犲犿狔狅犳犛犮 犻 犲狀犮 犲 狊,犇犪 犾 犻 犪狀116023,犔犻 犪狅狀 犻 狀犵,犆犺 犻 狀犪)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Mi c r ochemi c a leng i ne e r i ngi sa pr omi s i ngl e ad i ng d i s c i l i neo f mode rnchemi c a leng i ne e r i ng, p wh i chf ocus e sont hes t udyo ff l u i df l ow,he a tandma s st r anspo r tphenomenaandr e a c t i onpr i nc i l e sunde r p mi c r o spa t i o  t empo r a ls c a l e s .Th i s sys t ema t i c a lr ev i ew conc en t r a t e s on r e c en t advanc e si nt he f l ow hyd r odynami co fs i ng l el i i dpha s eandl i i d  l i i d mi s c i b l eo rimmi s c i b l etwopha s e s,a s we l la st he qu qu qu ma s st r ans f e r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i i d  l i i dtwopha s e si nmi c r ochanne l s. qu qu c r o chemi c a lt e chno l ogy;mi c r ochanne l;mi c r o r e a c t o r;l i i d  l i i dtwopha s e s 犓犲 狉 犱 狊:mi qu qu 狔狑狅 引 言 微化工技术是 20 世纪 90 年代发展起来的化工 例———微化工技术 [3]。 化工过程实质为流体流动、传热、传质和反应 前沿,着重研究微时空尺度下的化工过程特征与规 4 种物理/化学 现 象 在 不 同 时 空 尺 度 上 的 相 互 耦 合 过程,而过程整体效率取决于这些耦合过程。在微 律,以实 现 反 应 过 程 安 全、 高 效、 可 控 的 高 新 技 化工系统中,由于时空特征尺度微细化带来的过程 术 [ 1  2] 。与传统化 工 系 统 相 比, 微 化 工 系 统 具 有 体 特性变化, 对 传 统 “三 传 一 反 ” 理 论 提 出 了 新 挑 积小、传递效 率 高、 安 全 性 好、 易 于 集 成 等 优 点。 战,通过对微尺度结构与表/界面效应影响的研究, 近十年来,已迅速发展成为过程强化领域的典型范 可深入认识 并 揭 示 其 过 程 规 律 [45]。 化 工 过 程 中 常 2010-04-06 收到初稿,2010-04-13 收到修改稿。 犚犲 犮 犲 犻 狏 犲 犱犱犪 狋 犲:2010-04-06. 联系人及第一作者:陈光文 ( 1967—),男,博士,研究员。 犆狅 狉 狉 犲 狊 犻 狀犵 犪狌 狋 犺狅 狉: CHEN Guangwen, gwchen @ d i cp. 狆狅狀犱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20911130358, 20906087);国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项 目 ( 2009CB21990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创新基金项目 ( K2009D01)。 a c .cn 犉狅狌狀犱犪 狋 犻 狅狀犻 狋 犲犿:suppo r t ed byt he Na t i ona l Na t ur a lSc i enc e Founda t i ono fCh i na ( 20911130358,20906087),t heNa t i ona lBa s i c Re s e a r ch Pr og r am o f Ch i na ( 2009CB219903)andt heI nnova t i ve Fundo fDICP,CAS ( K2009D01). ·1628 · 化 工 学 报 第 61 卷 涉及液液 两 相 体 系 的 流 动、 传 质 与 反 应 问 题, 如 何高 效 地 强 化 液液 两 相 流 体 的 混 合、 传 质 过 程, 触面积增加的过程,且混合过程中流体微团尺度与 提高目的产物的选择性和收率以及资源、能源的综 反应器/混合器 的 特 征 尺 度 紧 密 相 关。 与 传 统 反 应 合利用率,对实现化工过程节能减排和可持续性发 器相比,在特征尺度为数十至数百微米量级的微通 展具有重要意义。 道反应器内,流体微 团 特 征 尺 度 可 减 小 2~3 个 量 间距离缩短和增加其接触概率的过程,即两流体接 与大尺度 通 道 内 的 液液 两 相 流 体 流 动 过 程 相 级,可认为与湍流混合过程中的 Ko lmogo r o f f尺 度 比,微尺度 下 的 两 相 流 体 界 面 张 力、 液固 表 面 张 处于同一量级或更小,此时流体微团的介观变形和 力、黏性力等表面力成为控制因素,致使其流动复 分子扩散成为影响混合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空 [ 6] ,对流动、传质过程现象和机理的 研 究 间尺度的限域效应使流体混合过程极为复杂,对该 仍有待深入和发展。本文将介绍近十年来有关微尺 过程的全面解 析 和 定 量 描 述 将 为 微 混 合 器/微 反 应 度下液相流体流动与传质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化应用 器的结构优化设计与操作提供理论与工程指导。 杂性增加 的最新进展。 微化工系统的内部通道尺寸通常在几十微米到 数百微米, 一 般 情 况 下 犚犲 较 小, 处 于 层 流 状 态, 1 单相流体流动 黏性力的影响占主导地位,难以利用湍流方式强化 与气相体系相比,液相体系应用于微反应系统 流体间的混合,因此分子扩散成为影响混合效果的 更具优势,其流动现象与机制更为复杂,迄今有关 重要因素 [13]。若通过减小通 道 尺 寸 减 小 扩 散 路 径, 微尺度下流体流动特征与常规尺度下是否一致仍存 则会为操作过程和加工带来极大困难。实际上,混 争议 [ 7  8] 。He t s r on i等 [ 9] 对微通道内单相流体流动 合的终极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以能耗最少的流动 状 况 进 行 了 总 结, 发 现 绝 大 多 数 实 验 的 转 捩 方式使两 股 流 体 产 生 最 大 的 比 相 界 面 积 [14], 为 此 Reyno l ds数 在 2000 左 右, 与 常 规 尺 度 通 道 吻 合 较 好。但 也 有 研 究 者 观 察 到 了 转 捩 提 前 或 滞 后 现 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如使流体界面发生拉伸、折 叠,以减小扩散距离和混合时间,进而达到强化混 象 [10],He t s r on i等 认 为 出 现 这 些 状 况 的 原 因 可 能 合、传质的目的。 是由微通道的尺寸测量误差、壁面粗糙度、流动过 程的黏性热等因素所致。对比光滑和粗糙壁面微通 J ens en 等 15 把两种流体分裂 成 多 种 层 状 流 体, 并进入宽 50μm 的 通 道, 在 10 ms 内 就 能 完 成 流 道内的实验结果 [11],发现相同 犚犲 时, 粗 糙 壁 面微 体的完全混 合。IMM 公 司 研 究 设 计 出 多 种 结 构 的 通道的阻力摩擦 因 子 较 大, 且 转 捩 犚犲 较 小; 矩 形 微混合 器, 如 交 趾 式 微 混 合 器 [16]、 动 力 学 聚 焦 微 微通道内易出现转捩 犚犲 提前现象。 混合器 [17],以实现流体间的均匀、快速混合。 赵玉潮 [12]分 别 以 水 和 煤 油 为 介 质, 对 尺 寸 在 400~800μm 范围的微通道内单相流体流动 状 况 进 行了研究。发现 当 犚犲exp <1800 时, 摩 擦 因 子 常 数 [ ] [ ] Ko c kma nn 等 1820 对 T 型、Y 型 微 通 道 内 两 水 相流体的微观混合效果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和 数 值 模 拟研究,并根据 Re l d s数不同,将层流区域内的 yno 犆 值在 1 附 近, 流 动 为 层 流; 当 犚犲exp >1800 时, 犆 >1,且 随 犚犲exp 增 加 而 增 加, 说 明 此 时 流 动 发 实验和模拟结果均表明席卷流能够大大强化 流 体 的 展成为过渡流甚至湍流。在这一尺度范围内,微通 混合效果,并依据实验和模拟结果相继 开 展 了 微 混 道内的流体流动与传统尺度下的流动基本一致,可 合器结构优化、纳米粒子合成等方面 的 应 用 研 究 工 用传统流动理论对流动阻力等参数进行预测。 作。同时 考 虑 流 速、 通 道 构 型 和 尺 寸 的 情 况 下, 2 液液互溶两相流体流动与传质 So l e n i等 21 提 出 了 一 个 用 于 判 定 流 体 流 动 状 况 yma 是否为席卷流的量纲 1 参数,数值模 拟 结 果 表 明 其  流体流动划分为严格层流、涡流和席卷流 3 个区域。 [ ] 化学工业 中 一 个 至 关 重 要 的 过 程 就 是 液液 互 转变临界 值 为 100,为 该 类 微 混 合 器 的 优 化 设 计 提 溶两相流 体 的 混 合反 应 耦 合 问 题, 尤 其 涉 及 瞬 时 [ ] 供了理论支持。最 近,Ad e o s un 等 22 采 用 停 留 时 间 或快速复杂反应过程,其目的产物选择性、产品质 分布方式研究了 T 型微混合器内的混合特性。 量和反应体系的稳定性与反应流体间的混合均匀程 赵玉潮等 [23]利用 Vi l l e rmaux Dushman 快 速 平 度密切相关,即混 合 效 果 决 定 了 产 物 的 最 终 分 布。 行竞争反应 对 T 型 微 通 道 内 分 子 尺 度 上 的 混 合 特 混合的本质是通过某些方式使两种或多种流体微团 性 进 行 了 研 究 , 考 察 不 同 犚犲 下进出口结构尺寸对 第7期 陈光文等:微尺度下液液流动与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 ·1629 · 图 1 10 万吨/年规模液氨配制氨水微混合技术工业应用示范现场 F i .1 100k t·a-1l i i dammon i at oammon i as o l u t i onby mi c r o chemi c a lt e chno l ogyf o ri ndus t r i a lapp l i c a t i on g qu 微观混合 产 生 的 影 响。 发 现 存 在 一 个 使 离 集 指 数 道内形成的液滴群 流 ( DPM) [图 2( c)];T 型 交 犡s 发生骤变的临界 犚犲c。犚犲<犚犲c 时,犡s 随 犚犲 的 增加而减小;犚犲>犚犲c 时,犡s 趋于 一 定 值 与 犚犲 基 叉点 处 形 成 的 具 有 光 滑 界 面 的 并 行 流 ( PFST) [图 2( d)];T 型 交 叉 点 处 形 成 的 界 面 处 有 旋 涡 存 本无关,接近理想微观混合效果;随体积流量比增 在的并行 流 ( PFWT) [图 2( e)];T 型 交 叉 点 处 加,微观混合效果变差。该研究结果已扩展到高通 形成的不规则薄条纹流 ( CTST) [图 2( f)]。 而 在 量纳米粒 子 制 备 [24]、 高 压 液 氨 与 水 混 合 配 制 氨 水 流动充分发展区域仅发现了 5 种流型:弹状流 [图 的工业示范应用等方面,现已完成 10 万吨/年级液 氨配制氨水的 微 混 合微 换 热 集 成 系 统 的 工 业 化 示 3( a)];单滴状流 [图 3( b)]; 液 滴 群 流[图 3( c)]; 并行流 [图 3( d)]; 环 状 流 [图 3( e)]。 对 各 种 流 范应用 (如图 1 所 示)。 与 传 统 装 置 相 比 具 有 体 积 动状态 (流 型 ) 的 形 成 过 程 进 行 的 理 论 分 析 表 明 小、响应快、移 热 速 度 快, 过 程 易 控、 运 行 平 稳、 流型的形成主要由界面张力和惯性力共同控制。以 无振动、无噪声、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彻底解决 了安全、环保与产品质量稳定性问题,具有显著的 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3 液液互不相溶两相流体流动与传质 3 1 液液互不相溶两相流体流动 微通道内液液互 不 相 溶 两 相 体 系 在 液液 两 相 萃取 [25]、 相 转 移 催 化 [26]、 有 机 合 成 [27]、 乳 液 制 备 [28]、药物输送 [29]等 领 域 具 有 较 为 广 泛 的 潜 在 应 用前景。与互溶两相体系相比,相间界面受流动状 况和界面张力影响,产生了多种界面现象,增加其 流动复杂 性 [3031], 正 确 辨 识 互 不 相 溶 液液 两 相 流 流型是研究与这一体系相关过程的基础。 [ ] Zhao 等 32 以 煤 油水 为 工 作 体 系, 利 用 CCD 高速摄像系统对微通道内的油水两相流流型进行了 研究,并以表面张力和惯性力为基准把油水两相流 型图划分为界面张力控制、惯性力控制、界面张力 和惯性力共 同 决 定 的 3 个 区 域。 在 T 型 交 叉 点 处 观察到了 6 种 流 型:T 型 交 叉 点 处 形 成 的 弹 状 流 ( ST)[图 2( a)];T 型交叉点处形成的单分 散 滴 状 流 (MDT) [图 2( b)];T 型交 叉 点 下 游 区 域 微 通 图2 “ T” 型交叉点处的流型 F i .2 F l ow pa t t e r nsa tT unc t i on g j ·1630 · 化 工 学 报 第 61 卷 60 时, 能 够 形 成 分 散 相 流 型, 而 当 犚犲M >60 时, 仅能形成连续 相 流 型 (并 行 流 型); 在 表 面 对 水 相 优先润湿的微通道内,只能形成连续相流型。 为 进 一 步 减 小 油 水 两 相 体 系 内 的 分 散 相 体 积, [ ] Su 等 3435 分 别 系 统 研 究 了 气、 固 两 相 的 影 响。 在 未导入气体前, 液液 两 相 形 成 稳 定 的 并 行 流。 液 液两相总流量保持恒定,气速增加将导致水相弹状 液滴变短以及弹状气泡变长;当气速足够大时,气 体占据微 通 道 内 的 绝 大 部 分 空 间, 液液 两 相 被 挤 压到通 道 内 壁, 此 时 与 液液 界 面 张 力 相 比, 气 体 的惯性力 占 主 导 地 位, 水 相 被 分 散 成 粒 径 大 约 为 10~20μm 的液滴 (如图 4 所 示)。 在 油水 两 相 相 比较低、足够的 气 体 搅 拌 下,气液液 三 相 流 流 型 与气液两相流的 搅 拌 流 类 似。互 不 相 溶 液液 两 相 进入微颗粒间狭窄、弯曲的空隙并激烈混合,在流 体和微颗粒的剪切作用下,流型由连续相转化为分 图 3 微通道内稳定流动状态下的流型 散相流型。 通 过 在 微 通 道 内 填 充 颗 粒 可 使 分 散 相 F i .3 Rep r e s en t a t i vepho t og r aphso fs t ab l ef l ow g (有机相) 液滴粒径缩小 至 大 约 15μm 以 下 (如 图 e c t angu l a rmi c r o channe l t t e r nsi n300μm×600μmr pa 5 所示)。 在 填 充 微 通 道 内, 分 散 相 液 滴 粒 径 随 着 流速的增 加 而 减 小, 颗 粒 填 充 长 度 越 长 越 有 利 于 Webe r数和分 散 相 体 积 分 数 预 测 了 分 散 相 液 滴 当 量半径,表明实验值与理论预测值吻合较好,绝大 多数实验点的偏差在 ±25% 以内。 通过考察壁面性质对 流 体 流 动 状 况 的 影 响 [33], 发现在表面对油相优先润湿的微通道内,当 犚犲M < 液液两 相 的 分 散。 与 单 纯 的 液液 两 相 流 动 相 比, 第三相的引入可极大地强化两相的分散效果,即比 表面积可得到大幅度增加。 [ ] Anna等 36 对微通道内单分散、可控尺度液滴 图 4 气体搅拌对液液两相流动状况的影响 F i .4 Ef f e c to fga spha s ef l uxond i spe r s i ono faque ouspha s eando r i cpha s e g gan 第7期 陈光文等:微尺度下液液流动与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 ·1631 · 等 [43]发现在低 犆犪 下,液滴的形成主要由 交 叉 点 上 游的附加 压 力 控 制, 并 以 两 相 流 速、 连 续 相 黏 度、 界面张力和通道尺度等为参数,建立了一个预测液 [ ] 滴大小的模型。 Mene ch 等 44 对 T 型交叉点处液滴 形成机理的转变准则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理论 分析和探讨。 [ ] Tho r s en 等 45 在 T 型 错 流 结 构 微 通 道 内 观 察 到 12 种液滴形 态, 同 时 考 察 了 通 道 几 何 构 型 和 相 对应的入口压力间 的 关 系 以 及 对 液 滴 形 成 的 影 响。 [ ] 图 5 微通道内颗粒填充长度对分散相粒径的影响 F i .5 Ef f e c t so fpa ck i ngl eng t hond i ame t e ro f g d i spe r s i onpha s ei nmi c r o channe l Xu 等 28 对错流流动状况下液滴 的 形 成 过 程 进 行 了 研究,发现界面张力较大时,分散相流速对液滴尺 度的影响较小;界面张力较小时,分散相流速的增 加会导致液滴尺度的增加;同时基于力学平衡条件 提出一个液滴尺度理论预测模型。 的制备和生成机制开展了研究,并根据液滴形成方 式的不同分为并流式分裂、错流式分裂、拉伸式分 裂或流体聚焦式分裂 3 种 结 构。并 已 出 现 利 用 此 3 种结构制备尺度、形貌、组成可控的聚合物粒子的 报道,Se r r a等 [ 37] 与 Dendukur i等 [ 38] 对此进行了较 为详细的综述。 Umbanhowa r等 [ 39] 对毛细管头部液滴的断裂 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力学平衡原理提出了一个理 [ ] 论预测模型。Cr ame r等 40 通 过 实 验 对 中 心 通 道 头 部液滴断裂和通道下游液柱的形成及头部断裂过程 [ ] Gu i l l o t等 46 认为液 滴 的 形 成 是 在 油 水 两 相 流 体流动过程 中 由 于 轴 向 压 力 梯 度 所 产 生 的 收 缩阻 断现象所致,并提出了一个能够维持两相流体并行 [ ] 稳定流动的简单模型;而 I smag i l ov 等 47 却认 为 这 一过程是由于黏 性 力 与 表 面 张 力 共 同 作 用 的 结 果。 [ ] Dr ey f us等 48 在 “十”字形交叉 微 通 道 内 对 油 水 两 相流 型 进 行 了 研 究, 观 察 到 了 “珍 珠 项 链 ” 形、 “鸭 梨 ” 形、 间 隔 液 滴 形 和 并 行 流 等 几 种 流 型。 [ ] Anna 等 49 把流体聚焦式结构 概念 引 入到 互 不 相 溶 油 水 两 相 体 系, 使 流 体 经 一 个 狭 缝 后 产 生 进行 了 研 究, 获 得 了 尺 度 小 于 100 μm 的 微 液 滴, 发现两相流速和分散相黏度的增加及界面张力的减 Ray l e i P l a t e au 非 稳 态 现 象, 以 产 生 尺 度 可 控 的 gh 均匀分散液滴。 小有利于通道下游液柱的形成;经由中心通道头部 液滴断裂机理 形 成 的 液 滴 的 尺 度 更 加 均 一、 规 则; 3 2 液液互不相溶两相流体传质 当分散相液滴尺寸大于通道特征尺寸时,在分 高连续相流速和低界面张力时,能够获得尺度较小 散相液滴与连续 相 液 膜 或 通 道 壁 面 的 剪 切 作 用 下, 的液滴;分散相黏度对液滴尺度影响较小;仅在高 液滴内部产生内循环流动,使液滴边界层厚度和扩 分散相流速下,分散相流速才能体现出对液滴尺度 散距离减小,同时增加了表面更新速度和比相界面 的 影 响。 Mu r shed 等 [ 41] 则考察了温度对液滴形成 的影响,发现温度越高,液滴尺寸越大。 Ut ada等 [ 42] 积,最终 导 致 传 质 过 程 的 强 化。Ramshaw 等 [5051] 首次将这 一 理 念 引 入 液液 体 系, 并 利 用 这 一 理 论 研究了从通道头部液滴断裂机理 对 煤 油乙 酸水 实验体 系 的 传 质 过 程 进 行 了 实 验 和 到通道下游液柱头部分裂机理的转变过程规律,以 理论模拟研究,发现传质效果随液弹长度增加而减 分散相流体 的 Webe r数 和 连 续 相 流 体 的 毛 细 管 准 [ ] 小,随流速 增 加 而 增 加。Che r l o 等 52 详 细 考 察 了 数 ( 犆犪) 为参数 表 征 了 这 一 转 变 区 域 的 特 征。 结 通道尺寸、 构 型, 流 体 黏 度、 表/界 面 张 力 对 液 弹 果表明存 在 两 种 转 变 区 域: 受 连 续 相 流 速 控 制 区 长度的影响。 域,随连续相流速增加,通道头部断裂的液滴尺度 逐渐变小,直至分散相液柱形成,最终转变为通道 Ka sh i d 等 5354 利用 PIV 技术和 CFD 方法 证 实 了极低流速下液弹内的内循环流动现象和两个对称 下游液柱头部 分 裂 机 理; 受 分 散 相 流 速 控 制 区 域, 静止区域的存在。实验 表 明 [55]: 随 通 道 尺 寸 缩 小, 随流速增加,液滴 断 裂 形 成 位 置 逐 渐 向 下 游 移 动, 液弹长度减小,比相界面积增大;考虑液膜时,压 转 变 为 通 道 下 游 液 柱 头 部 分 裂 机 理。 Ga r s t e ck i 降理论预 测 值 与 实 验 值 吻 合 较 好; 与 传 统 设 备 相 [ ] ·1632 · 化 工 学 报 第 61 卷 比,相同的能量输入,微通道内产生的比相界面积 实验数据,主要 是 由 于 实 验 过 程 中 分 析 难 度 较 大。 是传统设备的几倍以上。 原因在 于: 微 通 道 内 液液 两 相 的 持 液 量 较 少, 难 [ , 于在短时间内获得分析所需样品量;两相流体开始 ] Xu 等 28 5657 围 绕 新 型 微 分 散 技 术———膜 分 散 技术,对微 尺 度 下 的 液液 两 相 流 动、 分 散 和 相 间 接触时流动状况较为复杂,造成对此处传质过程的 传质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微尺度 分析难度加大;取样时间远大于料液在微通道内的 分散和传质模型,为设计新型微结构混合器奠定了 停留时间,造成端效应较大。 良好基础。 为此,Zhao 等 [65]把 微 通 道 内 的 传 质 过 程 分 成 5 个传质区域,利用 “时 间外 推 法” 消 除 了 样 品 分 [ ] I smag i l ov 小组 58 则侧 重 于 研 究 液 弹 内 部 流 体 的混合过程,通过引入载流体相,使待混合流体自 离过程对传质性能的影响,可精确测量微通道内传 发形成分 散 相 液 滴, 利 用 内 循 环 流 动 强 化 混 合 过 质效果。实验证实了整个微通道系统内两相流体初 程。通过 实 验 和 理 论 分 析 [5960], 发 现 直 通 道 中 液 始接触区域附近的总体积传质系数最大,为微反应 弹内流体的混合效果与待混合的两流体位置分布有 器系统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提出了预 关;当两流体 以 上 下 位 置 分 布 时, 混 合 效 果 较 差; 测微通道内 液液 互 不 相 溶 两 相 流 体 的 传 质 性 能 经 [ ] 左右 位 置 分 布 时, 混 合 效 果 较 好。 Wi i ns 等 61 gg 验关联式,与实验值相比偏差在 ±20% 以内。定量 提出基于流体拉伸、叠加、重排 3 个步骤循环往复 操作的 Bake r转换混合原理,并从数学上证明 了 该 证明了微通道的传质效 果 比 传 统 反 应 器 高 2~3 个 数量级,意味着完成同一个传质过程,采用微通道 [ , ] 原理的可 行 性;I smag i l ov 等 29 62 将 之 引 入 液 滴 内 系统体积缩小至少 1~2 个 量 级, 为 化 工 设 备 微 型 混合过程,通过采用弯曲通道实现了内循环流动过 化和过程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程中 待 混 合 流 体 位 置 的 重 置, 达 到 混 合 均 匀。 [ 63] 同 时 系 统 研 究 了 微 通 道 壁 面 性 质 与 入 口 构 型、 Dur a i swamy等 利用这 一 原 理 进 行 了 纳 米 金 的 合 成,发现可通过操作条件的改变实现对纳米金形貌 操作条件等 之 间 的 耦 合 对 液液 互 不 相 溶 两 相 流 体 的有效调控,共得到球状、椭球状、棒状、带规则 型油水分离器,首次较为精确地实验测量了水油体 尖角的纳米金 颗 粒。J ahn 等 [ 64] 流动状况的调控机制。利用基于虹吸原理设计的新 对采用微流控法制 积流量比小于 1 的情况下对撞型和错流型入口结构 备纳米半导体量子点、金属胶体、乳液、脂质体的 微通道反应器内分散相与连续相流型对传质过程的 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以脂质体为例详细说明了微流 影响。与连续相流型相比,居于分散相流型区域的 控法的优越性。 传质性能稍好一些;相同流型下,通道壁面性质对 当分散相液滴尺寸小于通道特征尺寸时,液滴 微通道反应器的整体传 质 性 能 影 响 较 大 [33]。 另 外, 在微通道内的流动基本不受通道尺寸的影响,属于 研究发现利用微通道内气体的搅拌或填充微颗粒的 非受限空间内的流动问题,与上面论述的受限空间 剪切作用, 可 使 液液 两 相 并 行 流 转 变 为 分 散 流 流 内流动过程中的液滴相比,此时分散相液滴体积较 型,极大地增加两相流体的分散效果、比表面积和 小,而比相界面积则较大,故这种内循环流动对传 表面更新 速 度, 与 微 通 道 内 液液 两 相 流 体 传 质 相 质的影响更为显著,但迄今有关液滴尺寸小于微通 比,可进一步使传质效果提高 1~2 倍 [3435]。 道特征尺 寸 时 的 传 质 文 献 报 道 较 少。 针 对 这 一 问 题,Xu 等 [57]通 过 对 微 通 道 内 液 滴 尺 度 的 有 效 调 控,利用中和反应显色法,研究了单分散液滴形成 4 结束语 微化工技术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 与向通道下游流动过程中的传质特性,发现在两相 域,其内涵、原理、目标和研究内容需要不断充实 流体无相对流动状况下,流体液滴形成过程中传质 和完善,尚有许 多 基 本 的 科 学 问 题 需 要 深 入 研 究: 效果至少 占 总 体 传 质 效 果 的 30% , 且 其 传 质 系 数 比液滴向通道下游 流 动 过 程 高 1~2 个 量 级; 与 传 ① 液液互溶 两 相 流 体 混 合 机 制 与 检 测 技 术, 如 接 触原理、界面 吸/放 热 的 影 响 规 律、先 进 的 检 测 技 统萃 取 塔 相 比, 系 统 总 体 积 传 质 系 数 可 提 高 1~3 术等; ② 互不相溶两相流体流动状态形成机制和传 个量级。 质过程,如传质过程中复杂界面的形成与转变过程 由上述可 知, 有 关 微 尺 度 下 液液 体 系 传 质 过 等; ③ 液液 互 不 相 溶 两 相 流 体 的 原 位 分 离 问 题, 程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定性描述上,缺乏定量研究的 如通道壁面性质的调控、通道构型的优化等; ④ 基 第7期 ·1633 · 陈光文等:微尺度下液液流动与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 于系统体积与压降最小化的约束条件,对适于液相 [ 12] he t e r ogeneous pha s et r anspo r t and r e a c t i on p r o c e s si n 体系的多 通 道 多 片 组 合 式 微 反 应 器 的 结 构 进 行 优 l i an: Da l i an I ns t i t u t eo f mi c r o channe lr e a c t o r [D ]. Da 化,为以生产为目的的微反应器的结构设计、放大 i ne s e Ac ademy o f Sc i enc e s,2008: Chemi c a l Phys i c s, Ch 与集成、制 造 等 奠 定 理 论 基 础; ⑤ 拓 展 液液 两 相 体系在萃取、乳化、快速强放热反应、纳米材料和 55  69 [ 13] Nguyen N T, Wu Z G.Mi c r omi xe r s—a r ev i ew. 犑. [ 14] Ot t i no J 犕犻 犮 狉 狅犿犲 犮犺 . 犕犻 犮 狉 狅 犲狀犵.,2005,15:1  16 催化剂制备等方面的应用,以推进其工业化进程。 微化 学 工 程 与 技 术 是 21 世 纪 化 学 工 程 领 域 的 M, Wi i ns S .I n t r oduc t i on: mi x i ng i n gg mi c r o f l u i d i c s . 犘犺 犻 犾 .犜狉犪狀 狊 .犚.犛狅 犮 .犔狅狀犱., 2004, 犃362: 共性基础与关键攻关技术,其发展将为传统化学工 业带来重大影响———增强化工过程安全性,促进过 Zhao Yuchao (赵 玉 潮 ). S t ud i e s on l i i d  l i i d qu qu 923  935 [ 15] F l oydT M,Lo s ey M W,F i r ebaugh S L,J ens en K F, Schmi d t 程强化和化工系统小型化,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 M A.Mi c r o r e a c t i on Te chno l ogy: I ndus t r i a l Pr o spe c t s .Be r l i n:Sp r i nge r,2000:171 率,达到节能降耗之目的。 [ 16] Ehr f e l d W, Go l b i s s e l V, Lwe H, Ri ch t e rT . g K, He Ch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no fmi x i ngi nmi c r omi xe r sbyat e s tr e a c t i on: 犚犲 犳 犲 狉 犲狀犮 犲 狊 s i ng l emi x i ngun i t sandmi xe ra r r ays .犐狀犱.犈狀犵.犆犺犲犿.犚犲 狊 ., 1999,38:1075  1082 [ 1] Se r v i c eR F .Mi n i a t ur i z a t i onpu t schemi c a lp l an twhe r eyou [ 2] Chen Guangwen (陈 光 文 ), Yuan Quan (袁 权 ). Mi c r o  LweH,Schenk R,Schn f e l d F, We r ne rB .S t e e r i ngo f 犾狅犳 犆犺犲犿犻 犮犪 犾 犐狀犱狌狊 狋 狉狔 犪狀犱 chemi c a lt e chno l ogy .犑狅狌狉狀犪 r om ve r l i i d mi x i ngspe edi ni n t e r d i i t a l mi c r omi xe r s—f y qu g 犻 狀犪 )(化 工 学 报 ), 2003, 54 (4 ): 犈狀犵犻 狀犲 犲 狉 犻 狀犵 (犆犺 f a s tt o de l i be r a t e l l ow mi x i ng .犆犺犲犿.犈狀犵.犜犲 犮犺狀狅 犾 ., y s [ 17] wan tt hem.犛犮 犻 犲狀犮 犲,1998,282:400 2004,27:340  345 427  439 [ 3] J hn i s ch K, He s s e lV,Lwe H,Ba e r ns M.Chemi s t r n yi [ 4] [ 18] andexpe r imen t a li nve s t i t i onsonl i i d mi x i ngi ns t a t i c ga qu 43:106  446  322 mi c r omi xe r s .犆犺犲犿.犈狀犵.犑.,2004,101:315 Commenge J M, Fa l k L, Co r r i ou J P, Ma t l o s z [ 19] mi n i a t ur i z a t i on and i n t ens i f i c a t i on . f l owr a t e s .犛犲 狀 狊 狅 狉犃犮 狋 狌犪 狋 .犅 犆犺犲犿.,2006,117:495  508 犆犺犲犿. [ 20] 犈狀犵.犜犲 犮犺狀狅 犾 .,2005,28 ( 4):446  458 Ehr f e l d W, He s s e l V, Lwe H.Mi c r o r e a c t o r s—New [ 7] [ 10] numbe rf o ri den t i f i c a t i on o ff l ow pa t t e r ns i ns i de a T 犻 .,2008,63:5291  5297 mi c r omi xe r . 犆犺犲犿. 犈狀犵.犛犮 Gün t he r A,J ens en K F .Mu l t i s e mi c r o f l u i d i c s:f r om pha [ 22] Adeo sunJT,Lawa lA.Nume r i c a landexpe r imen t a ls t ud i e s f l ow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t ochemi c a landma t e r i a l ss t he s i s .犔犪犫 yn o fmi x i ng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aT unc t i on mi c r o channe lus i ng j 犆犺 犻狆,2006,6:1487  1503 r e s i denc e  t ime d i s t r i bu t i on .犆犺犲犿.犈狀犵.犛犮 犻 ., 2009, 64 Pf und D, Re c t o r D, Sheka r r i z ( 10):2422  2432 A.Pr e s sur e d r op [ 23] Zhao Yuchao (赵 玉 潮 ), Yi ng Yi ng (应 盈 ), Chen 1496  1507 Gu a ngwe n (陈光文 ), Yu a n Qu a n (袁权 ).C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n Mokr an i O, Bour ouga B, Ca s t e l a i n C, Pe e rho s s a i n i o f mi c r o mi x i ng i n T shaped mi c r o mi xe r .犑狅狌狉狀犪 犾 狅犳 H.F l u i d f l ow and c onve c t i ve he a t t r ans f e r i n f l a t 犆犺犲犿犻 犮犪 犾犐狀犱狌狊 狋 狉狔犪狀犱 犈狀犵犻 狀犲 犲 狉 犻 狀犵 ( 犆犺 犻 狀犪)(化 工 学 报 ), 狋 .犑.犎犲 犪 狋 犕犪 狊 狊 犜狉犪狀 狊犳犲 狉, 2009, 52: mi c r o channe l s .犐狀 2006,57 ( 8):1884  1890 [ 24] Yi ngY,ChenG W,ZhaoY C,L iSL,Yuan Q.A h i gh He t s r on iG, Mo s r ebnyakE, Ya r i nL P .F l u i d yak A,Pog t hr oughpu t me t hodo l ogy f o rc on t i nuous p r epa r a t i on o f f l owi n mi c r o  channe l s .犐狀 狋 .犑.犎犲 犪 狋犕犪 狊 狊犜狉犪狀 狊犳犲 狉,2005, monod i spe r s ed nano c r t a l s i n ys 48:1982  1998 犆犺犲犿.犈狀犵.犑.,2008,135 ( 3):209  215 Qu W, Ma l a G M,L iD .Pr e s sur ed r i ven wa t e rf l owsi n t r ape z o i da l s i l i c on mi c r o  channe l s .犐狀 狋 .犑.犎犲 犪 狋 [ 25] 1982  1998 犕犪 狊 狊 BenzK,J  cke lKP,Regenaue rKJ,Sch i eweJ,Dr e s eK, f o rex t r a c t i on p r o c e s s e s .犆犺犲犿.犈狀犵.犜犲 犮犺狀狅 犾 .,2001,24: Mo s r ebnyakE,Ya r i nLP .F l u i df l owi nmi c r o  yakA,Pog 狋 .犑.犎犲 犪 狋 channe l s .犐狀 mi c r o f l u i d i c r e a c t o r s . Ehr f e l d W, He s s e lV,LweH.Ut i l i z a t i ono fmi c r omi xe r s 犕犪 狊 狊 犜狉犪狀 狊犳犲 狉,2000,43:353  364 [ 11] So l eyman i A, Yous e f i H, Tur unen I .Dimens i on l e s s Chemi c a lI ndus t r e s s,2004 yPr 1337  1352 [ 9] 犕犻 犮 狉 狅犳犾 狌 犻犱犖犪狀狅犳犾 狌 犻犱,2006,2:327  335 [ 21] (王 玉 军 ), Lü Yangcheng (吕 阳 成 ),t r ans.Be i i ng: j me a sur emen t si n a mi c r o  channe l .犃犐犆犺犈 犑.,2000,46: [ 8] Ko ckmann N, Ki e f e r T, Eng l e r M, Wo i a s P .S i l i c on mi c r o s t r uc t ur e s f o r h i hr oughpu t mi x i ng dev i c e s . gh t Te chno l ogyf o rMode r nChemi s t r y (微反应器———现代化学 中 的 新 技 术 ).Luo Guangsheng (骆 广 生 ), Wang Yu un j Ko ckmann N, Ki e f e r T,Eng l e r M, Wo i a sP .Conve c t i ve mi x i ngandchemi c a lr e a c t i onsi n mi c r o channe l s wi t hh i gh M.Ana l i so f mi c r o s t r uc t ur ed r e a c t o r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o r ys [ 6] Eng l e r M, Ko ckmann N, Ki e f e r T, Wo i a sP .Nume r i c a l 狋 .犈犱., 2004, mi c r o s t r uc t ur ed r e a c t o r s .犃狀犵犲狑.犆犺犲犿.犐狀 r o c e s s p [ 5] Lb P, Dr e s e K S, He s s e l V, Ha r d t S, Ho fmann C, 犜狉犪狀 狊犳犲 狉, 2005, 48: 11  17 [ 26] Hi s ama t o H,Sa t i o T, Toke sh i M, Hi ba r a A, Ki t amo r i T .Fa s t and h i onve r s i on pha s e  t r ans f e r s t he s i s gh c yn ·1634 · 化 工 学 报 2006,6:437  446 exp l o i t i ng t he l i i d  l i i d i n t e r f a c e f o rmed i n a qu qu .,2001,24:2662  2663 mi c r o channe lch i .犆犺犲犿.犆狅犿犿狌狀 p [ 27] [ 44] de Mene ch M, Ga r s t e ck i P, J ous s e F, S t one H Ka sh i d M N,Kiwi Mi nske rL .Mi c r o s t r uc t ur edr e a c t o r sf o r A.Tr ans i t i onf r oms e z i ngt od r i i ngi nami c r o f l u i d i cT que pp t a t e o f t he a r t . 犐狀犱. 犈狀犵. mu l t i s er e a c t i ons: s pha 狌 犻犱犕犲 犮犺.,2008,595:141  161 shapedj unc t i on .犑.犉犾 犆犺犲犿.犚犲 狊 .,2009,48:6465  6485 [ 28] [ 45] XuJH,L iS W,TanJ, WangYJ,LuoGS .Pr epa r a t i on .犚犲 狏 .犔犲 狋 狋 .,2001,86:4163  4166 dev i c e .犘犺狔狊 [ 46] mi c r o channe la f t e r a T j unc t i on .犘犺狔狊 .犚犲 狏 .犈, 2005, 狋 .犈犱., 2006, 45: mi c r o f l u i d i c channe l s .犃狀犵犲狑.犆犺犲犿.犐狀 72:066301 [ 47] Egge r sJ .Non l i ne a rdynami c sand br e akup o ff r e e  sur f a c e [ 32] Squ i r e sT M,QuakeSR .Mi c r o f l u i d i c:f l u i dphys i c sa tt he 犃狀犪 犾 狋 犻 犮犪犆犺 犻犿犻 犮犪犃犮 狋 犪,2004,507:73  77 狔 [ 48] d i s o r de r edpa t t e r nsi ntwo  s ef l owsi n mi c r o channe l s . pha ZhaoY C, Chen G W, Yuan Q.L i i d  l i i dtwo  s e qu qu pha 犘犺狔狊 . 犚犲 狏 .犔犲 狋 狋 .,2003,90:144505  144508 [ 49] d i spe r s i onsus i ng “ f l ow f o cus i ng”i n mi c r o channe l s . 犃狆狆犾 . ZhaoYC,SuY H,ChenG W,YuanQ.Ef f e c to fsur f a c e 犘犺狔狊 .犔犲 狋 狋 .,2003,82:364  366 [ 50] 犻 .,2010,65 r f o rmanc ei n mi c r o channe l s .犆犺犲犿.犈狀犵.犛犮 pe [ 36] c ap i l l a r i e s .犔犪犫犆犺 犻狆,2001,1:10  15 SuY H,ChenG W,ZhaoYC,YuanQ.I n t ens i f i c a t i ono f [ 51] nume r i c a l mode lf o rs egmen t ed f l ow i n a mi c r o r e a c t o r . 8):1948  1958 mi c r o channe l .犃犐犆犺犈犑.,2009,55 ( 犐狀 狋 .犑.犎犲 犪 狋犕犪 狊 狊犜狉犪狀 狊犳犲 狉,2003,46:3313  3322 Su Y H,Zhao Y C, Chen G W, Yuan Q.L i i d  l i i d qu qu [ 52] and nume r i c a li nve s t i t i ons o ftwo  s e ( l i i d  l i i d) ga pha qu qu mi c r o channe l s .犆犺 犲犿.犈狀犵 .犛犮 犻 .,2010,65 ( 13):3947  3956 f l ow behav i o ri nr e c t angu l a r mi c r o channe l s .犐狀犱. 犈狀犵. Chr i s t ophe r G F, Anna S L .Mi c r o f l u i d i c me t hods f o r 犆犺犲犿.犚犲 狊.,2010,49:893  899 c on t i nuous .犇: s t r e ams .犑.犘犺狔狊 d r op l e t [ 53] 犃狆狆犾 .犘犺狔狊 .,2007,40:R319 R336 P l a t t eF, Aga rD W, Tur ekS .I n t e r na lc i r cu l a t i on wi t h i n t he l i i d s l ugs o f l i i d  l i i d s l ug f l ow c ap i l l a r qu qu qu y mi c r o r e a c t o r .犐狀犱.犈狀犵.犆犺犲犿.犚犲 狊 .,2005,44:5003  5010 [ 54] mo d e l l i ng o fs l ug f l ow i n ac a i l l a r c r o r e a c t o r . 犑. p y mi l r i cmi c r opa r t i c l e sus i ng mi c r o f l u i d i c s .犃犱狏.犕犪 狋 犲 狉., po yme 犆狅犿狆狌 狋 .犃狆狆犾 .犕犪 狋 犺 .,2007,203:487  497 [ 55] Umbanhowa r P, Pr a s ad V, We i t z D .Monod i spe r s e s t r e am.犔犪狀犵犿狌 犻 狉,2000,16:347  351 andp r e s sur ed r op .犆犺犲犿.犈狀犵.犑.,2007,131:1  13 [ 56] monod i spe r s ed r op l e tf o rma t i oni na mi c r o f l u i d i cdev i c eby f l u i d .犆犺犲犿.犈狀犵.犛犮 犻 ., 2004, 59: c on t r o l l i ng we t t i ng p r ope r t i e s .犔犪犫 犆犺 犻狆,2006,6 ( 1): amb i en t 3045  3058 131  136 Mur shedS M S, TanS H, Nguyen N T, Wong T N, [ 57] XuJH,TanJ,L iS W,LuoG S .Enhanc emen to fma s s Yoba sL .Mi c r od r op l e tf o rma t i ono fwa t e randnano f l u i dsi n t r ans f e rpe r f o rmanc eo fl i i d  l i i ds t em byd r op l e tf l ow qu qu ys T unc t i on .犕犻 犮 狉 狅犳犾 狌 犻犱 j i n mi c r o channe l s .犆犺犲犿.犈狀犵.犑.,2008,141 ( 1/2/3): he a t  i nduc ed mi c r o f l u i d i c  259 犖犪狀狅犳犾 狌 犻犱,2009,6:253 Ut adaA S, Fe r nande z Ni eve s A,S t one H A, We i t zD 242  249 [ 58] Ga r s t e ck iP,Fue r s tman M J,S t one H A, Wh i t e s i de sG Song H, Ti c eJ D,I smag i l ov R F .A mi c r o f l u i d i cs t em ys f o rc on t r o l l i ngr e a c t i onne two rksi nt ime . 犃狀犵犲狑. 犆犺犲犿. A.Dr i i ng t o j e t t i ng t r ans i t i ons i n c o f l owi ng l i i d pp qu s t r e ams .犘犺狔 .犚犲 狏 .犔犲 狋 狋 .,2007,99:094502 [ 43] XuJH,LuoGS,L iS W,ChenG G.She a rf o r c ei nduc ed Cr ame rC,F i s che rP, Wi ndhabEJ .Dr opf o rma t i oni nac o  f l owi ng [ 42] Ka sh i d M N, Aga r D W.Hyd r odynami c so fl i i d  l i i d qu qu l ow r eg ime s,s l ug s i z e s l ugf l ow c ap i l l a r c r o r e a c t o r:f y mi emu l s i on gene r a t i on 狏 犻 犪 dr opbr e ak o f fi nac o f l owi ng [ 41] Ka s h i dM N,P l a t t eF,Ag a rD W,T u r e kS . Compu t a t i on a l Dendukur iD, Doy l eP S .Thes t he s i sand a s s emb l f yn yo 2009,21:4071  4086 [ 40] Ka sh i d M N,Ge r l a chI,Goe t zS,Fr anzkeJ,Acke rJF, Se r r aC A, Chang Z Q.Mi c r o f l u i d i c  a s s i s t eds t he s i so f yn 1099  1115 [ 39] Che r l oS K R, Ka r i ve t iS,Pushpavanam S .Expe r imen t a l two  s ef l ow and ma s st r ans f e r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pa cked pha l r pa r t i c l e s .犆犺犲犿.犈狀犵.犜犲 犮犺狀狅 犾 ., 2008, 31 (8): po yme [ 38] Ha r r i e s N, Bur ns J R, Ba r r ow D A, Ramshaw C .A l i i d  l i i dtwo  s e ma s st r ans f e rbyga sag i t a t i oni na qu qu pha r a t i ng gene [ 37] Bur ns J R, Ramshaw C .The i n t ens i f i c a t i on o fr ap i d r e a c t i ons i n mu l t i s e s t ems us i ng s l ug f l ow i n pha ys ( 5):1563  1570 [ 35] Anna S L, Bon t oux N, S t one H A.Fo rma t i on o f 2006,52 ( 12):4052  4060 r ope r t i e son t he f l ow 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nd ma s st r ans f e r p [ 34] Dr ey f us R, Tabe l i ng P, Wi l l a ime H.Or de r ed and 狏 .犕狅犱.犘犺狔狊 .,2005,77:977  1026 nano l i t e rs c a l e .犚犲 f l ow pa t t e r nsi n ar e c t angu l a r mi c r o channe l.犃犐犆犺犈 犑., [ 33] Ti c eJD,LyonA D,I smag i l ovRF .Ef f e c t so fv i s c o s i t yon d r op l e tf o rma t i on and mi x i ng i n mi c r o f l u i d i c channe l s . f l ows .犚犲 狏 .犕狅犱.犘犺狔狊 .,1997,69:865  929 [ 31] Gu i l l o t P, Co l i n A.S t ab i l i t f pa r a l l e lf l ows i n a y o SongH,ChenDL,I smag i l ovRF .Re a c t i onsi nd r op l e t si n 7336  7356 [ 30] Tho r s en T, Robe r t s R W, Ar no l d F H, Quake S R . Dyn ami cp a t t e r nf o rma t i oni nav e s i c l e  e n e r a t i ng mi c r o f l u i d i c g o fh i l i spe r s ed r op l e ti na T unc t i on mi c r o f l u i d i c gh y monod j  3010 dev i c e .犃犐犆犺犈犑.,2006,52:3005 [ 29] 第 61 卷 犐狀 狋 .犈犱.,2003,42:767  772 [ 59] Ti c eJD,Song H,Lyon A D,I smag i l ovR F .Fo rma t i on M.Fo rma t i ono fd r op l e t sandbubb l e si na mi c r o f l u i d i c T o fd r op l e t sand mi x i ngi n mu l t i s e mi c r o f l u i d i c sa tl ow pha c a l i ng and me chan i sm o f br e ak  up .犔犪犫 犆犺 犻狆, unc t i on—s j va l ue s o ft he Reyno l ds and t he c ap i l l a r r s . y numbe 第7期 陈光文等:微尺度下液液流动与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 犔犪狀犵犿狌 犻 狉,2003,19:9127  9133 [ 60] 犾 犾,2009,5 s t he s i so fan i s o t r op i cme t a lnano c r t a l s .犛犿犪 yn ys F .Expe r imen t a lt e s t o fs c a l i ng o f mi x i ng by chao t i c ( 24):2828  2834 mov i ng t hr ough mi c r o f l u i d i c [ 64] J ahn A, Re i ne r J E, Vr e e l and W N, DeVoe D L, .犘犺狔狊 .犔犲 狋 狋 .,2003,83:4664  4666 channe l s .犃狆狆犾 Lo c a s c i o L E, Ga i t an M.Pr epa r a t i on o fnanopa r t i c l e s by Wi i nsS, Ot t i no J M.Founda t i ons o f chao t i c mi x i ng . gg c on t i nuous  f l ow mi c r o f l u i d i c s .犑. 犖犪狀狅狆犪狉 狋 犚犲 狊., 2008, 犘犺 犻 犾 . 犜狉犪狀 狊 . 犚.犛狅 犮 .犔狅狀犱.,2004,362:937  970 [ 62] Dur a i swamy S, Khan S A.Dr op l e t  ba s ed mi c r o f l u i d i c SongH,Br i nge rM R,Ti c eJD,Ge r d t sCJ,I smag i l ovR adve c t i on i n d r op l e t s [ 61] [ 63] ·1635 · Br i nge rM R,Ge r d t sCJ,SongH,Ti c eJD,I smag i l ovR 10:925  934 [ 65] ZhaoY C, Chen G W, Yuan Q.L i i d  l i i dtwo  s e qu qu pha F .Mi c r o f l u i d i cs t emsf o rchemi c a lk i ne t i c st ha tr e l ys y on ma s st r ans f e ri nt he T unc t i on mi c r o channe l s .犃犐犆犺犈犑., j chao t i c mi x i ng i n d r op l e t s .犘犺 犻 犾 .犜狉犪狀 狊 .犚.犛狅 犮 .犔狅狀犱., 2007,53 ( 12):3042  3053 2004,362:1087  110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