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 “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原文整理注释 2018-09-17.pdf

If you(如果你)8 页 298.081 KB 访问 1402.97下载文档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 “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原文整理注释 2018-09-17.pdf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 “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原文整理注释 2018-09-17.pdf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 “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原文整理注释 2018-09-17.pdf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 “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原文整理注释 2018-09-17.pdf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 “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原文整理注释 2018-09-17.pdf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 “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原文整理注释 2018-09-17.pdf
当前文档共8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 “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原文整理注释 2018-09-17.pdf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 年第 1 期 No. 1 2012 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 ITY OF CHINA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 “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 ” 研究 [按语 ] 2009 年 5 月 , 长期保存在 胡 适 后 人 手 中 的 13 封 “陈 独 秀 等 致 胡 适 信 札 ”, 首 次由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实施拍卖 。 这些书信涉及 1920 年至 1932 年间 《新青 年 》 编辑 同 人 的 分裂 、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相关活动 , 以及陈独秀和胡适等人之间的历史关 系 等 多方面 的 内容 , 属于珍贵的历史文物 。 同年 6 月 , 国家文物局依据 《文物保护法 》 的 规定 , 首 次 行 使 国家 “文物优先购买权 ”, 从嘉德 拍 卖 公 司 购 得 这 批 历 史 文 献 , 并 于 7 月 将 其 整 体 性 交 付 给 中国人民大学新成立的博物馆正式收藏 。 为了让 更 多的人了解这批文献 , 使之 能 更 直 接地 服 务于学术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决定将这批 文 献完整地整理公布出来 , 并 请 我 校清史 研 究所黄兴涛教授 、 博物馆张丁副研究馆员等将其原件与近两年学界曾经发表 过 的 部分书信加 以核对 、 正其舛误 , 并进行必要的注释 。 同时发表黄兴涛教授和我校中共 党 史 系 齐 鹏飞 教 授 的两篇文章 , 以对这批文献的历史内涵及其价值的认知与理解有所助益 。 ——— 冯惠玲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 博物馆馆长 )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 “ 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原文整理注释 黄兴涛 张 丁 2009 年 7 月 ,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入藏 “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 ”13 封 ① , 现整理全文如下 (各封 信的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 (一 ) 陈独秀致胡适 、 李大钊 ( 1920 年 5 月 7 日 )② 适之 、 守常二兄 : 日前因 《新青年 》 事有一公信寄京 ③ , 现在还没有接到回信 , 不知大家意见如何 ? 现在因为 《新青年 》 六号定价及登告白的 事 , 一 日 之 间 我 和 群 益 ④ 两 次 冲 突 。 这 种 商 人 既 想 发 横 财 、 又怕风波 , 实在难与共事 ,《新 青 年 》 或 停 刊 , 或 独 立 改 归 京 办 , 或 在 沪 由 我 设 法 接 办 (我 打 算 招股自办一书局 ), 兄等意见如何 , 请速速赐知 。 ① 这次整理注释,直接参照了欧阳哲生、唐宝林等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欧阳文和唐文见下引。 ② 此信信笺上印有 “锦云堂监制” 标识。 ③ 指陈独秀到上海后,于 1920 年 4 月 26 日致 《新青年》 在京编辑同人李大钊、 钱 玄 同、 胡 适 等 12 人 的 一 封 “公 信”, 信 中 希 望同人就他提出的关于此后 《新青年》 的编辑办法,征求意见。参见刘思源编:《钱玄同文集》,第 6 卷,16 页, 北 京,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版社,2000。欧阳哲生已注明此点。 ④ 即群益书社。1902 年由陈子 沛、 陈 子 寿 兄 弟 创 办。 《新 青 年》 杂 志 从 创 刊 到 7 卷 结 束 时 的 出 版 发 行 事 务 , 均 为 该 书 社 承 担。 此后双方分裂。 — 25 — 罗素全集事 , 望告申甫 、 志希 ① 二兄仍接续进行 , 西南大学 ② 编译处即不成,我也必须设法自行出版。 守常兄前和陈博生 ③ 君所拟的社会问题丛书 , 不知道曾在进行中否 ? 我因为以上种种原因 , 非自己发起一个 书 局 不 可 , 章 程 我 已 拟 好 付 印 , 印 好 即 寄 上 , 请 兄 等 切 ④ 力助其成 , 免得我们读书 人 日 后 受 资 本 家 的 压 制 。 此 书 局 成 立 时 , 拟 请 洛 声 ⑤ 兄 南 来 任 发 行 部 经 理 , 不知他的意见如何 , 请适之兄问他一声 。 弟 仲 ⑥白 五月七日 回信望直寄弟寓 , 不可再由群益或亚东 ⑦ 转交 。 又白 。 (二 ) 陈独秀致胡适 ( 1920 年 5 月 11 日 )⑧ 适之兄 : 群益对于 《新青年 》 的态度 , 我们自己不能办 , 他便冷淡倨 傲令人难堪 ; 我 们 认 真 自己要办 , 他 又不肯放手 , 究竟应如何处置 , 请速速告我以方针 。 附上 《正报 》 骂你的文章 , 看了只有发笑 ; 上海学生会受这 种人的唆使 , 干 毫 无 意 识的事 , 牺 牲 了数百万学生宝贵时间 , 实在可惜之至 。 倘数处教会学校果然因此 停 办 , 那 更 是 可 惜 了 。 你 可 邀 同 教 职员请蔡先生 ⑨ 主持北大单独开课 , 不上课的学 生 大 可 请 他 走 路 , 因 为 这 种 无 意 识 的 学 生 , 留 校 也 没 有好结果 。 政府的强权我们固然应当反抗 , 社会群众的无意识举动我们也应当反抗 。 弟 仲白 五月十一日 瑠 瑏 (三 ) 陈独秀致胡适 ( 1920 年 5 月 19 日 ) 适之兄 : 快信收到已复 。 十四日的信也收到了 。 条复如左 : 瑡 , 不便招股 。 瑏 ( 1)“新青年社 ” 简直是一个报社的名子  ① 申甫,即张申府 ( 1893—1986),原名张崧年,字申甫,河北献县人, 张 岱 年 之 兄。 为 中 共 早 期 活 动 家 之 一。 五 四 时 期, 即 以研究罗素著称。志希,即罗家伦,字志希。前文提及的 “守常”,系李大钊,字守常。 ② 1919 年 12 月,广东军政府根据陈炯明的提议,计划在广东成立大学,拟名为 “西南大学”。章士钊、汪 精 卫 邀 请 陈 独 秀、 蔡 元培、吴稚晖等人南下,一起筹办该大学。陈独秀接受了 这 一 邀 请, 还 参 与 起 草 了 《西 南 大 学 (组 织) 大 纲》。 他 与 章 士 钊 约 定 先 到 上海,再乘船赴粤。1920 年 2 月,陈抵沪后,因广东政局不稳,大学究竟应办在广东还是当改办于上海,意见分 歧 难 定, 加 之 原 定 筹 办大学的 100 多万元的 “关余”,也被人卷走用于他处,故 “西南大学” 一事最终泡 汤。 这 批 书 信 中 有 陈 独 秀 1920 年 7 月 2 日 致 高 一 涵一信,信里称 “西南大学早已宣告死刑了”,即指此事。另可参见陈独 秀: 《关 于 西 南 大 学 的 谈 话》 (载 《太 平 洋》 第 2 卷 第 6 期)、 《反对西南大学在沪设立之再次谈话》(载 《申报》1920 年 3 月 8 日) 等。 ③ 陈博生,即陈溥贤,字博生,笔名渊泉,《晨报》 负责人之 一, 与 李 大 钊 一 道 为 我 国 最 早 传 播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先 驱 人 物 。 他 与 李大钊都曾留日并受到日本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的影响 。1919 年 1 月,河上肇创办个人杂志 《社会问题研究》(月 刊), 不 知 李、 陈 二 人拟组织的 “社会问题丛书” 是否也曾受到他的直接启发。 ④ “切” 字,有学者写作 “协”,似误 (这批信中他处出现的 “协” 字,与此写法均不同)。可 参 见 欧 阳 哲 生: 《新 发 现 的 一 组 关 于 〈新青年〉 的同人来往书信》,载 《北京大学学报》(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2009 ( 4)。 欧 阳 哲 生 所 整 理 公 布 的 这 批 书 信 一 共 有 15 封, 系他 2002 年从居住在美国的胡适后人胡祖望家中拍照得来 。其中 李 大 钊 致 胡 适 一 信, 周 作 人 致 李 大 钊 的 两 封 信, 不 知 何 故 却 没 能 列 入 2009 年 5 月嘉德拍卖公司的首次拍卖中。而 1932 年 10 月 10 日陈独秀致胡适一信,欧阳文中则未曾提及。 ⑤ 洛声,即章洛声,正名章洪钟,是亚东图书馆的创始人汪孟邹之侄汪原放的表兄 (汪 原 放 的 《回 忆 亚 东 图 书 馆》 一 书 多 次 提 到此人,称 “洛声哥”),曾在亚东工作多年,后来服务于北京大学出版部,经常住在胡适家, 也 是 胡 适 在 亚 东 出 版 《尝 试 集》 的 具 体 联系人,很得陈独秀、胡适信任。 ⑥ 陈独秀,字仲甫,有时也写作仲孚、重甫等。写信往往自称 “仲”。以下不另注明。 ⑦ 由于群益书局与 《新青年》 的合作,乃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介绍,故陈独秀此时也一度迁怒于亚东。 ⑧ 此信信笺上有 “锦云堂监制” 标识。 ⑨ 指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 瑠 瑏  此信信笺上有 “锦云堂监制” 标识。 瑡 瑏  原文为 “子”,“名子” 的说法,南方是存在的。有学者改 “子” 为 “字”,似不必。 — 26 — ( 2)《新青年 》 越短期 , 越没有办法 。 单 ① 是八卷一号也非有发行所不可 , 垫付印刷纸张费 , 也非 有八百元不可 , 试问此款从那里来 ? ( 3) 著作者只能出稿子 , 不招股集资本 , 印刷费 从 何处来 ? 著作者协济办法 , 只好将稿费算入股 本 ; 此事我誓必一意孤行 , 成败听之 。 ( 4) 若招不着股本 , 最大的失败 , 不 过 我 花 费 了 印 章 程 的 九 角 小 洋 。 其 初 若 不 招 点 股 本 开 创 起 来 , 全靠我们穷书生协力 , 恐怕是望梅止渴 。 我对于群益不满意不是一天了 。 最近是因为六号报定价 , 他 主张至少非六 角不可 , 经我争持 , 才 定了五角 ; 同时因为怕风潮又要撤销广告 , 我自然大发穷气 。 冲突后 他 便 表 示 不 能 接 办 的 态 度 , 我 如 何能去将就他 , 那是万万做不到的 。 群益欺负我们的事 , 十张纸也写不尽 。 弟 仲白 五月十九日 (四 ) 陈独秀致胡适 ( 1920 年 5 月 25 日 )② 适之兄 : 群益不许我们将 《新青年 》 给别人出版 , 势非独立不可 。 我打算兴文社 ③ 即成立 , 也和 《新青年 》 社 ④ 分立 ; 惟发行所合租一处 , 较 为 节 省 。(初 一 二 号 只 好 不 租 发 行 所 , 就 在 弟 寓 发 行 。)⑤ 如 此 八 卷 一号的稿子 , 请吾兄通知同人从速 ⑥ 寄下 , 以便付印 。 此时打算少印一点 (若印五千 , 只 需四百余元 , 不知北京方面能筹得否 ; 倘不 足 此 数 , 能 有 一 半 , 我 在 此 再 设 法 ), 好 在 有 纸 版 随 时 可 以 重 印 。 吾 兄 及孟和兄虽都有一篇文章在此 , 但都是演说稿 , 能再专做一篇否 ? 因 为 初 独 立 自 办 , 材 料 只 当 加 好 万 不可减坏 。 ( 1) 孟和兄的夫人 ⑦ 续译的 《新闻记者 》 ( 2) 守常兄做的 《李卜克奈西特与 “五一 ” 节 》⑧ ( 3) 申甫兄译的罗素心理学 ⑨ 瑠 的小说 瑏 ( 4) 启明兄弟  以上四种 , 请你分别催来 。 弟 独秀白 五月廿五日 ① 有学者将 “单” 字认作繁体的 “准” 字,当误,语句亦因此难通。 ② 此信信笺上印有 “锦云堂监制” 标识。 ③ 兴文社,陈独秀为了对外招股一度拟定的社名。他曾以此名义至少招股一千元,后来情形不详,似很快终结。 ④ 此处 “新青年” 三字后划有一线,表明陈独秀指的是 “《新青年》 社”,他有意强调的 是 不 同 于 招 外 股 的 “兴 文 社” 的 《新 青 年》 杂志社。 ⑤ 括弧内文字,原以小体字写在前文右边。 ⑥ 原信 “从速” 二字下,有用小圆圈表示强调的着重号。 ⑦ 陶孟和的夫人,即沈性仁 ( 1895—1943),浙江嘉兴人。早年留 学 欧 美, 五 四 时 期 曾 翻 译 不 少 西 方 戏 剧 登 载 于 《新 青 年 》 等 刊,1921 年与其夫陶孟和合译凯恩斯 《欧洲和议后的经济》 一书, 被 陈 独 秀 作 为 “新 青 年 丛 书 ” 的 第 六 种 出 版。1925 年, 她 所 译 的 房龙 《人类的故事》 一书出版,更为著名。 ⑧ 有学者将 “特” 认作 “传”, 此 句 文 义 因 而 难 通, 至 于 将 《李 卜 克 奈 西 特 与 “五 一” 节 》 分 解 成 《李 卜 克 奈 西 传 》 与 《“五 一” 节》 两文,更为不妥。查 《新青年》 第七卷第六号 ( 1920 年 5 月 1 日 ), 曾 载 李 大 钊 《“五 一 ” May Day 运 动 史 》 一 文, 文 中 提 到:“一九一六年德国社会党首领李卜奈西特 ( Ka r lL i ebkne ch t) 的被捕入狱,就是因为他 的 ‘五 一’ 宣 言 和 演 说。 关 于 此 事 的 始 末, 本志另有专篇纪述,我只把他的 ‘五一’ 宣言,译在此处 罢 了”。 这 里, 不 仅 表 明 了 李 大 钊 将 后 来 流 行 的 “李 卜 克 奈 西” 译 作 “李 卜 (克) 奈西特”,而且交代了他将在下一卷 《新青年》 上撰文继续谈此人与 “五一” 节关系问题一事。这也是陈独秀催他此稿的原因。 ⑨ 似指罗素的名著 《心的解析》 一书及其相关心理学说。因不确指,故标点时不用书名号。 瑠 瑏  指鲁迅、周作人兄弟。周作人,字启明;鲁迅,字豫才。 — 27 — (五 ) 陈独秀致高一涵 ( 1920 年 7 月 2 日 )① 一涵兄 : 你回国时及北京来信都收到了 。 《互助论 》 听说李石曾先生已译成就快出版 ② , 如此便不必重复译了 , 你可以就近托人问他一声 。 西南大学早已宣告死刑了 。 你想做的 “社会主义史 ” 很 好 , 我 以 为 名 称 可 用 “社 会 主 义 学 说 史 ”, 似 乎 才 可 以 和 “社 会 主 义 运动史 ” 分别开来 。 听说李季君译了一本 Ki rKup 的 “社会主义史 ”③ , 似乎和你想做的有点重复 。 《新青年 》 八卷一号 , 到下月一号非出版不可 , 请告适之 、 洛声二兄 , 速 ④ 将存款及文稿寄来 。 兴文社已收到的股款只有一千元 , 招股的事 , 请你特别出点力才好 。 适之兄曾极力反对招外 股 , 至 ⑤ 今 《新 青 年 》 编 辑 同 人 无 一 文 寄 来 , 可 见 我 招 股 的 办 法 , 未 曾 想错 。 文稿除孟和夫人一篇外 , 都不曾寄来 , 长久如此 ,《新青年 》 便要无形取消了 , 奈何 ! 弟 独秀白 七月二日 (六 ) 陈独秀致胡适 ( 1920 年 9 月 5 日 )⑥ 适之兄 : 《新青年 》 已寄编辑诸君百本到守常兄处转交 (他那里使用人 多 些 , 便 于 分 送 ), 除 我 开 单 赠 送 的 七十本外 , 尚余卅本 , 兄可与守常兄商量处置 。 皖教厅事 , 非你和叔永不会得全体赞成 , 即陶知行也有许多人反对 , 何况王伯秋 ⑦ ! 弟 独秀 九月五日 ① 此信信笺为横排书写设计,上端有 “各尽所能, 各 取 所 需” 八 个 大 字, 依 次 以 下, 小 号 字 印 有 “第 号 第 页”, 以 及 “年 月 日” 字样;下端则印有 “劳工神圣社制” 标识。此时为 1920 年 7 月,在苏俄的帮助下,陈独秀发起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已进入紧锣密 鼓的成立期。此信笺似可成为一种历史的见证。不过,“劳工神圣社” 似并非实有,不过是一种自我掩护方式而已。 ② 国民党元老之一、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的开创者李石曾早在 1908 年,就在 《新世纪》 上 连 载 克 鲁 泡 特 金 的 《互 助 论》 前 三 章, 并产生较大影响。1919 年又曾在 《东方杂志》 上连载修改后的 《进化论》 前四章。陈独秀有关李石曾译完 《进化论》 并 即 将 出 版 的 消 息并非空穴来风。但后来李石曾的完整译本似乎并未见公开出版。1921 年出版的最有影响的 《进化论》 译本为周佛 海 翻 译, 是 商 务 印 书馆出版的本子。 ③ 李季翻译的 《社会主义史》 一书,1920 年 10 月作为陈独 秀 主 编 的 “新 青 年 丛 书” 的 第 一 种, 由 亚 东 图 书 馆 出 版。 出 版 后 影 响很大。该书作者为英国费边主义者托马斯·柯卡普 Thoma sKi rkup ( 1844—1912),李季译作 “克卡朴”。李季 ( 1892—1967),湖南 平江县人。1920 年参与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 年留学德国。1924 年转入苏联 留 学。1925 年 归 国 后 曾 任 多 所 大 学 教 授 。 曾 为 中 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作出突出贡献。后一度参加托派。 ④ 原信 “速” 字下有圈点着重号。 ⑤ 有的学者将潦草的 “至” 字认作 “而”,似误。 ⑥ 此信的信笺上印有 “青云阁监制” 标识。其写作的时间究竟是 1920 年,还是 1921 年,各家说法不一,而以 1921 年的说法较 多,如 2009 年嘉德拍卖公司的拍卖图录上就标明为 1921 年。唐宝林先生也认为是 1921 年。但我们经过考辨,却认同 1920 年的说法。 具体考证过程,请参见黄兴涛的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 “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 释读》 一文。 ⑦ “皖教厅事”,指 1920 年安徽军阀倪嗣冲垮台前后,安徽省内 外 教 育 界 人 士 围 绕 省 教 育 厅 厅 长 人 选 问 题 展 开 角 逐 一 事 。 先 是 陈独秀为此写信给胡适,建议胡适去安徽就任教育厅长。胡适则回信大约辞其好意,并推荐了 陶 知 行 和 王 伯 秋 二 人 以 代 (一 说 南 京 方 面有意推荐陶、王二人)。陈独秀此次再致信胡适,强调除非胡适本人和任鸿隽 出 任, 其 他 人 都 难 以 通 过。 任 鸿 隽 ( 1886—1961), 字 叔永,浙江湖州人,出生于四川,胡适的好友,我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四川大 学 校 长、 教 育 部 专 门 教 育 司 司 长 、 中 华 教 育 文化基金会干事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陶知行,即著名 教 育 家 陶 行 知 ( 1891—1946), 安 徽 歙 县 人, 早 年 留 学 美 国 哥 伦 比 亚 大 学,与胡适共同师事杜威。他 20 岁时,因推崇王阳明的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改 名 陶 知 行。 后 因 改 变 了 “行” 与 “知” 先 后 关系的认识论,1934 年时又更名为陶行知。王伯秋 ( 1883—1944), 湖 南 湘 乡 人, 早 年 留 日 加 入 同 盟 会, 后 留 学 美 国 哈 佛 大 学, 娶 孙 中山女儿孙婉为妻。回国后曾 任 国 立 东 南 大 学 政 治 经 济 科 主 任 , 并 与 胡 适 友 善, 曾 参 与 签 名 发 表 《我 们 的 政 治 主 张 》, 倡 导 “好 人 政府”。 — 28 — (七 ) 陈独秀致高一涵 、 胡适 ( 1920 年 12 月 21 日 )① 一涵 、 适之兄 : 十七日由上海动身 , 昨日到广州 , 今天休息一天 , 一切朋友都尚未见面 。 此间倘能办事 , 需 人 才 极 多 , 请 二 兄 早 为 留 意 , 一 涵 兄 能 南 来 否 ? 弟 颇 希 望 孟 和 兄 能 来 此 办 师 范 , 孟余 ② 兄能来此办工科大学 , 请适之兄向 顾 、 陶 二 君 一 商 。 师 范 必 附 属 小 学 及 幼 稚 园 , 我 十 分 盼 望杜威先生能派一人来实验他的新教育法 , 此事也请适之兄商之杜威先生 。 中华民国 年十二月廿一日 ③ 弟 独秀 发④ 信处尚未定 , 来信可由水母湾二七号群报社陈公博君转交 。⑤ (八 ) 钱玄同致胡适 (约在 1920 年 12 月 21 日至 1921 年 1 月 3 日之间 )⑥ 适之 : 示悉 。 那第三个办法 , 照你所说的做去 , 我也很赞成 。 《诗经 》 底 《双声叠均谱 》, 邓廷桢曾经 做 过 一 部 。 好 像 王 筠 也 做 过 , 我 记 不 真 切 了 ⑦ 。 你 何 妨 问 问颉刚 ⑧ ? 仲甫本是一个卤莽的人 , 他所说那什么研 究 系 ⑨ 底 话 , 我 以 为 可 以 不 必 介 意 。 我 很 希 望 你 们 两 人 别为了这误会而伤了几年来朋友底感情 。 你以为然否 ? 瑠 瑏 ㄒㄩㄢㄊㄨㄥ  再 : 广东 、 上海 , 本来是一班浮 浪 浅 薄 的 滑 头 底 世 界 。 国 民 党 和 研 究 系 , 都 是 “一 丘 之 貉 ”。 我 ① 此信系陈独秀到达广州后给北京 《新青年》 同人所写的第一 封 信, 所 用 信 纸 为 “(广 东 长 堤 ) 大 东 酒 店 ” 的 专 用 信 笺, 上 面 标有 “仕宦行台、商旅居停、中西酒菜” 的广告词,以及酒店的电话号码 (三千零八十七 号, 三 千 零 七 十 三 号) 等。 以 往 人 们 长 期 认 定陈独秀到达广州为 12 月 29 日,实误,而当是 12 月 20 日。 ② 孟余,即顾孟余 ( 1888—1972),河北人,曾留学德国,毕业 于 柏 林 大 学。 回 国 后 任 北 京 大 学 教 授 兼 文 科 德 文 系 主 任, 继 而 任经济系主任兼教务长。后加入国民党改组派。 ③ “中华民国 ④ “发” 字为大东酒店信笺上所固有。 年 月 日” 为大东酒店信笺上所固有,陈独秀只是在其中填充了具体月日而已。 ⑤ 此句本写在该信的右上角,因系正文写完后最后所补,属于书信的内容,故将其 置 于 信 文 之 末。 欧 阳 哲 生 所 整 理 的 该 信 , 缺 此句。“群报” 即 《广东群报》,1920 年 10 月 20 日在广州创刊。由陈公博、谭平山、谭植棠等创办,陈公博主编。 它 实 承 担 了 类 似 于 广东共产主义小组机关报的某种角色。 ⑥ 此信写在一张横格信纸上。先是横写,“再:” 字后文字则改为直书,写在横文 左 侧。 此 外, 该 信 没 有 标 明 写 作 时 间 。 不 过 从 信的内容看,我们认为其写作时间当在 1920 年 12 月 21 日至 1921 年 1 月 3 日 之 间。 因 为 陈 独 秀 关 于 胡 适 和 陶 孟 和 与 研 究 系 “接 近” 的埋怨,是在 1920 年 12 月 16 日离开上海至广州前一天的那封信中首次提到,该信到达北京大约需要 5 天,而胡适汇总北京同人有关 《新青年》 的编辑意见的时间是次年 1 月 3 日。由此,大致可以作出钱玄同此信写作的上述时间推断。 ⑦ 邓廷桢 ( 1776—1846),字维周,江苏人,鸦片战争前后曾任两广总督,主张 禁 烟, 是 著 名 的 抵 抗 派。 同 时 善 诗 词、 通 音 韵, 著有 《诗双声叠均谱》(见 《贩书偶记》) 等。“均” 通 “韵”,故又作 《诗双声叠韵谱》。欧 阳 哲 生 的 整 理 本, 改 “均” 为 “韵”, 而 这 里保存原状。王筠,字贯山,号菉友,山东人,精通说文 学, 著 有 《毛 诗 双 声 叠 韵 说 》1 卷, 《说 文 韵 谱 校 》5 卷。 钱 玄 同 为 《新 青 年》 阵营里著名的语言学家,通音韵训诂。所以胡适特请教他。他的记忆也大体不错。 ⑧ 指顾颉刚。 ⑨ 研究系,系从民初进步党脱胎的一个政治派系,得名于 1916 年在北京成立的 “宪 法 研 究 会”, 其 领 袖 为 梁 启 超、 汤 化 龙, 骨 干成员包括张东荪等。由于研究系的政治改良宗旨,他们与 “新青年” 阵营特别是后期 “新 青 年” 阵 营 之 间 的 关 系 是 复 杂 的 , 既 有 一 致处,也时常有矛盾。当时,陈独秀正与张东荪等进行 “社会主 义 论 战”, 大 约 不 满 于 胡 适 等 人 的 袖 手 旁 观, 也 是 他 指 责 胡 适 的 因 由 之一。尽管在给陈独秀的回信中,胡适大谈他与梁启超等人 的 “矛 盾”, 抱 怨 陈 听 信 谣 言, 其 他 北 京 同 人 也 积 极 为 之 辩 护, 但 胡 适 当 时与研究系人员来往较多,且思想感情上多有共同之处,确也属实。 瑠 此信签名潦草,当为注音符号 ㄒㄩㄢㄊㄨㄥ ,即 “玄同” 二 字。 欧 阳 哲 生 和 唐 宝 林 等 先 前 都 未 能 识 读 此 签 名, 唐 竟 误 认 其 为 瑏  英文。他们都将此信作者定为陶孟和或倾向于陶孟和,显然有误。相关的说 明 和 辨 析, 请 见 黄 兴 涛: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博 物 馆 藏 “陈 独 秀等致胡适信札” 释读》。 — 29 — 想 , 仲父本是老同盟会出身 ① , 自然容易和国民 党 人 接 近 , 一 和 他 们 接 近 , 则 冤 枉 别 人 为 研 究 系 的 论 调 , 就不知不觉地出口了 。 (九 ) 陈独秀致胡适 、 高一涵 、 张慰慈 、 李大钊等 ( 1921 年 1 月 9 日 )② 适之 、 一涵 、 慰慈 守常 、 孟和 、 豫才 诸君 ③ : 启明 、 抚五 、 玄同 适之先生来信所说关于 《新青年 》 办法 , 兹答复如左 : 第三条办法 ④ 孟和先生言 之 甚 易 , 此 次 《新 青 年 》 续 出 弟 为 之 甚 ⑤ 难 ; 且 官 厅 禁 寄 , 吾 辈 仍 有 他法寄出与之奋斗 (销数并不减少 ⑥), 自己停刊 , 不知孟和先生主张如此办法的理由何在 ? 阅适之先 生的信 , 北京同人主张停刊的并没有多少人 , 此层可不成问题 。 第二条办法 弟虽离 ⑦ 沪 , 却不是死了 , 弟 在 世 一 日 , 绝 对 不 赞 成 第 二 条 办 法 , 因 为 我 们 不 是 无 政府党人 , 便没有理由可以宣言不谈政治 ⑧ 。 第一条办法 诸君尽可为之 , 此事于 《新青年 》 无 关 , 更不必商之于弟 。 若 以为 别 办一杂志便无 力再为 《新青年 》 做文章 , 此层亦请诸君自决 。 弟甚希望诸君中仍有 几 位 能 继 续 为 《新 青 年 》 做 点 文 章 , 因为反对弟个人 , 便牵连到 《新青年 》 杂志 , 似乎不大好 。 弟 独秀白 一月九日 再启者 , 前拟用同人名义发起新青年社 , 此 时 官 厅 对 新 青 年 社 ⑨ 颇 忌 恶 , 诸 君 都 在 北 京 , 似 不 便 出名 , 此层如何办法 , 乞示知 。 又白 。 (十 ) 钱玄同致胡适 ( 1921 年 2 月 1 日 ) 适之兄 : 昨晚我接 到 你 请 人 吃 茶 的 帖 子 , 我 今 天 因 为 儿 子 患 白 喉 未 愈 , 亟 须 延 医 买 药 , 下 午 四 时 恐 不 能来 。 瑠, 又 前 星 期 六 别 有 一 信 致 足 下  瑏 瑡。 即 使 下 午 能 瑏 《新青年 》 事 , 我 的 意 见 , 已 详 签 注 来 函 之 末 尾  ① 此处的 “仲父” 当为 “仲甫” 笔误,因为该信前文里,钱玄 同 已 写 作 “仲 甫 ”。 另, 陈 独 秀 研 究 专 家 唐 宝 林 先 生 认 为, 陈 早 年虽与章太炎、刘师培等同盟会会员关系密切,但却始终没有加入同盟会。可 见 钱 玄 同 的 说 法 未 必 靠 得 住。 参 见 唐 宝 林: 《陈 独 秀 与 //www. 胡适难舍难分的历史记录———关于新发现的陈独秀等致胡适的 13 封信》,见 “五柳村” 网站,h t t t ao s l. ne t。 p: ② 该信以钢笔书写,这是较早见到的陈独秀以钢笔所写的书信。 ③ 此九人中,为一般读者稍微陌生一点的为张慰慈和王星拱。张慰慈 ( 1890—?), 字 祖 训, 江 苏 吴 江 人, 早 年 留 学 美 国, 专 精 政治学,为我国现代政治学的开拓者,曾任教北京大学。他大约是 《新青年》 编辑中最为 今 人 所 不 熟 悉 的 一 个 。 直 到 近 几 年, 才 逐 渐 引起人们的重视。王星拱 ( 1887—1949), 字 抚 五, 安 徽 怀 宁 人, 著 名 科 学 家。 早 年 留 学 英 国, 回 国 后 任 北 京 大 学 教 授 。 曾 积 极 为 《新青年》 撰稿,在批判 “玄学”、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所著 《科学概论》,当时即很有影响。 ④ 原信中关于这三条意见,陈独秀都专门分段标出回应,后面特空出一格,以示郑重,似不宜用逗号标示。 ⑤ 原信里此 “甚” 字与前句中的 “甚” 字草体相同,有学者误作 “太” 字,不知何故。 ⑥ 此句原文写在前句右边,显系补充文,这里以括号加以处理。 ⑦ 原信中,此 “离” 字繁体有些模糊,在此前公布的信札中被识为 “在” 字,当误。 ⑧ 在此前公布的信札中,“可以宣言” 四字被颠倒为 “宣言可以”,值得注意。 ⑨ 在此前公布的信札中,此处 漏 掉 一 “社” 字, 变 成 《新 青 年》, 意 思 有 所 变 化。 另 外, 前 面 一 处 涉 及 “新 青 年 社 ” 的 地 方, 也被标成 “《新青年》 社”,似有未妥。因 “新青年社” 是陈独 秀 此 时 刻 意 创 立 的 出 版 发 行 机 构 , 而 作 为 杂 志 的 《新 青 年》, 陈 独 秀 信 中都会极自觉地在 “新青年” 三字右划上一曲线,以示区别。  指 1921 年 1 月 26 日钱玄同等在胡适 1 月 22 日写给李大钊、鲁迅和钱玄同 等 人 信 上 的 笺 注 意 见 。 钱 的 意 见 表 示 否 定 停 办 说 、 瑠 瑏 放弃 “宣言不谈政治” 说,只主张 《新青年》“移回北京办”。 瑡 瑏  指 1921 年 1 月 29 日 钱 玄 同 致 胡 适 信 函 , 信 中 明 确 强 调 不 赞 成 停 办 说 , 主 张 任 其 分 成 两 个 刊 物 , 北 京 另 办 一 个 。 可 见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胡 适 档 案 ” 藏 , 亦 可 见 该 所 中 华 民 国 史 研 究 室 编 : 《胡 适 来 往 书 信 选 》, 上 册 , 香 港 , 中 华 书 局 , 1983。 — 30 — 来 , 意见亦是如此 。 至于决议之结果 , 我自然服从多数 。(若 “移 京 ” 和 “别 组 ” 两 说 各 占 半 数 之 时 , 则我仍站在 “别组 ” 一方面 。) 还有要声明者 , 我对于 《新青年 》, 两年以来 , 未撰一文 。 我去年对罗志希说 , “假如我这个人还 有一线之希望 , 亦非在五年之后不发言 。” 这就是我对于 《新青年 》 不 做 文 章 的 意 见 。 所 以 此 次 之 事 , 无论别组或移京 , 总而言之 , 我 总 不 做 文 章 的 。(无 论 陈 独 秀 、 陈 望 道 、 胡 适 之 …… 办 , 我 是 一 概 不 做文章的 。 绝非反对谁某 , 实在是自己觉得浅陋 。) 玄同 二月一日 (十一 ) 陈独秀致胡适 ( 1925 年 2 月 5 日 )① 适之兄 : 久不 通 信 了 。 听 孟 翁 ② 说 你 问 我 果 已 北 上 否 , 我 现 在 回 答 你 , 我 如 果 到 京 , 无 论 怎 样 秘 密 , 焉 有 不 去 看 适 之 的 道 理 。 我 近 来 本 想 以 内 乱 犯 的 资 格 到 北 京 去 见 章 总 长 ③, 但 因 琐 事 羁 身 , 不 能 作 此 游戏。 现在有出席善后会议资格的人 , 消极鸣高 , 自然比同流合污 者稍胜 , 然终以 加 入 奋 斗为上乘 (弟 曾反孑民先生不合作主义以此 )。 因 此 , 兄 毅 然 出 席 善 后 会 议 去 尝 试 一 下 , 社 会 上 颇 有 人 反 对 , 弟 却 以兄出席为然 。 但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 , 就是兄在此会议席上 , 必须 卓 然 自 立 , 不 至 失 去 中 国 近 代 大 著作家胡适的身分才好 。 近闻你和政府党合办一日报 , 如果是事实 , 却 不 大 妥 。 在 理 论 上 现 政 府 和 国 家人民的利益如何 , 在事实上现政府将来的运命如何 , 吾兄都应该细心考虑一 下 , 慎勿为一二急于攫 取眼前的权与利者 (所 ) 所 ④ 鼓 惑 所 利 用 ; 极 ⑤ 彼 辈 之 所 为 尚 可 攫 得 眼 前 的 权 与 利 , 兄 将 何 所 得 ? 彼 辈因安心为杨度 、 孙毓筠 , 兄不必为刘申叔 !⑥ 弟 明 知 吾 兄 未 必 肯 纳 此 逆 耳 之 言 , 然 以 朋 友 之 谊 应 该 说出才安心 。 行严为生计所迫 , 不 得 不 跳 入 火 坑 , 吾 兄 大 不 必 如 此 。 弟 前 以 逆 耳 之 言 触 孙 毓 筠 之 怒 , 此时或又要触兄之怒 , 然弟不愿计及此也 。 此 祝 著安 弟 民国 年二月五日 仲孚白 第 号⑦ (十二 ) 陈独秀致胡适 ( 1925 年 2 月 23 日 ) 适之兄 : 顷读你十日夜回信 , 十分喜 慰 。 前 函 措 词 冒 昧 , 特 此 谢 罪 。 惟 此 次 来 函 说 “一 时 的 不 愉 快 ”, 此 语虽然不能完全做逆耳解 , 或不免有点逆耳的嫌疑罢 , 一笑 。 我并不 反 对 你 参 加 善 后 会 议 , 也 不 疑 心 你有什么私利私图 , 所以这些话 都 不 必 说 及 , 惟 有 两 层 意 思 还 要 向 你 再 说 一 下 。(一 ) 你 在 会 议 中 总 要有几次为国家为人民 说 话 , 无 论 可 行 与 否 , 终 要 尝 试 一 下 , 才 能 够 表 示 你 参 加 会 议 的 确 和 别 人 不 同 , 只准备 “看出会议式的解决何以失败的内幕来 ”, 还太不够 。(二 ) 接 近 政 府 党 一 层 , 我 们 并 不 是 ① 此信乃陈独秀专为胡适参加善后会议之事而写。当时舆论都谴责胡适为段祺瑞政府的走狗,而陈独秀却从一个独特角度赞 成 之。 ② 孟翁,或指顾孟余,亦可能指陶孟和。待考。 ③ 章 总 长 , 指 章 士 钊 , 字 行 严 , 湖 南 人 , 陈 独 秀 的 老 友 , 时 任 北 洋 段 祺 瑞 政 府 司 法 总 长 。1925 年 5 月 , 即 陈 写 此 信 两 个 月 后,章又兼教育总长。 ④ 原信里重复书写了一个 “所” 字。 ⑤ 在此前公布的信札中此字被识为 “在”,误。参照书信中陈独秀他处的写法,可确定为 “极” 字无疑。 ⑥ 杨度、孙毓筠、刘申叔 (刘师培),均为 “筹安会六君子 ” 之 一, 支 持 袁 世 凯 复 辟, 但 动 机 却 不 完 全 一 样。 孙 毓 筠 ( 1869- 1924),字少候,安徽寿州 (今寿县) 人,清末大学士孙家鼐之孙。 早 年 参 加 同 盟 会。 因 革 命 被 清 廷 判 刑 5 年。 陈 独 秀 为 其 同 乡, 与 之熟识,故有诚心奉劝之举。 ⑦ “民国 年 月 日 第 号” 字样,为原信笺上所印,陈独秀只是填入了具体月日。 — 31 — 说你有 “知而为之 ” 的危险 , 是恐怕你有 “为而不知 ” 的危险 , 林 、 汤 及 行 严 都 是 了 不 得 的 人 物 , 我 辈书生 , 那是他们的对手 ! 你和他们 三 位 先 生 合 办 一 日 报 之 说 , 是 孟 邹 兄 看 了 《申 报 》 通 信 告 诉 我 的 , 既无此事 , 我们真喜不可言 。 又 《申报 》、《新闻报 》 北京通信都说你和汤 、 林为段 ① 做留声机器 , 分析善后会议派别中 , 且把你列在准安福系 ② , 我 们 固 然 不 能 相 信 这 是 事 实 , 然 而 适 之 兄 ! 你 的 老 朋 友见了此等新闻 , 怎不难受 ! 我说了这一大篇 , 然而有何方 法 解 决 这 问 题 呢 ? 我 以 为 只 有 继 续 办 《努 力 周 报 》, 以 公 布 你 的 政 治态度 , 以解释外面的怀疑 。 《努力 》 续出 , 当然也不能尽情 发 挥 , 但 在 可 能 的 范 围 内 说 几 句 必 需 要 说 的 话 , 现 在 在 你 的 环 境 还可以做得到 , 似不可放过此机会 , 因为此机会势不能长久存在也 。 匆匆不尽所欲言 。 弟 仲甫上 二月廿三日 (十三 ) 陈独秀致胡适 ( 1932 年 10 月 10 日 )③ 适之兄 : 你回国 , 我不能 去 迎 接 你 , 只 好 以 此 函 为 代 表 。 我 现 在 要 求 你 两 件 事 :一 ) 李 季 拟 翻 译 《资 本 论 》, 但所用时间必须很长 , 非有可 靠 生 活 费 , 无 法 摆 脱 别 的 译 稿 而 集 中 力 量 于 此 巨 著 。 兄 能 否 为 此 事谋之商务或庚子赔款的翻译机关 ? 我知道李季的英德文和马氏经济学知识以 及 任 事 顶 真 , 在现时的 中国 , 能胜任此工作者 , 无出其右 。二 ) 我前后给你的 拼 音 文 字 草 稿 , 希 望 商 务 能 早 日 付 印 , 免 得 将 原稿失去 , 且可了结兄等 对 商 务 的 一 种 悬 案 ; 并 且 我 还 痴 想 在 这 桩 事 上 弄 几 文 钱 , 可 不 必 是 实 际 的 钱 , 而是想一部百衲本二十四史 。 兄回到野蛮而又不野蛮的祖国 , 一 登 陆 便 遇 着 我 给 你 这 两 个 难 题 , 使 你 更 加 不 愉 快 , 实 在 抱 歉 得很 。 祝你快活 ! 弟 仲手启 双十 (责任编辑 ① 张 静) 这里的汤、林、段,分别指汤尔和、林长民和段祺瑞。汤 尔 和 ( 1878—1940), 杭 州 人。 早 年 留 学 日 本, 加 入 同 盟 会。 后 游 德,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22 年 后, 历 任 教 育 总 长、 内 务 总 长、 财 政 总 长。 卢 沟 桥 事 变 后 投 向 日 伪。 林 长 民 ( 1876—1925), ( 福建闽县 今闽侯) 人。民国初期为临时参议院秘书长,并参 与 创 办 共 和 党。 后 曾 任 段 祺 瑞 内 阁 司 法 总 长, 在 1925 年 底 反 奉 起 事 中 被杀。 ② 安福系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依附于皖系军阀的官僚政客集团 。因其成立及活动地 点 在 北 京 宣 武 门 内 安 福 胡 同 , 故 名。 直 到 段 祺瑞在 1926 年 4 月彻底垮台时,安福系始告解体。 ③ 此信横排,以钢笔书写。有关此信的内涵解读,可参见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 “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 释读》。 — 32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