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19秋英国利兹大学交流小结(5).pdf

Gentleman 绅士3 页 579.443 KB 访问 1652.97下载文档
2019秋英国利兹大学交流小结(5).pdf2019秋英国利兹大学交流小结(5).pdf2019秋英国利兹大学交流小结(5).pdf
当前文档共3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19秋英国利兹大学交流小结(5).pdf

19秋英国利兹大学交流小结 2020-11-30 15:51:45 Leeds三分甜——2019秋交流小结 “秋天和甜甜的炒栗子更配哦,利兹的中文谐音很巧妙,它也是温暖的,让人舒服地抖三抖的那种 ——抖一次熟一分,perfect medium-rare,不多不少,恰是三分甜。” 引言 (听说如果想让文章看起来很厉害,就要加一个楔 子。) 我一直把这次交流看作一次“一个人的旅行”,在20岁达成人生第一次,难免惶恐。犹记出发前,即将相隔8小时时差的好友举杯 对我说:“Life was never worse but never better,英格兰的清晨也会像现在这样,不会更坏也没有更好。” 现在回首这四个多 月,仿佛也能看作这句“无聊的真相”的注脚,就像每一次旅行一样,无论如何周密准备,盒子中的巧克力依旧是你意想不到的口味,甜 涩浓淡,皆为生活况味,而有回甘悠长,永存心头。 温德米尔湖,湖区 独与群 在利兹,高昂费用换来了我人生住宿体验的绝对巅峰——简约单人间加独立卫浴,共享超大厨房以至于我打 开门的第一反应就是拍照发到复旦的室友群。 招牌料理 窗前是一片巨大的草坪,常年保持令人嫉妒的油绿;。做饭也是我放松的方法和乐趣的最大来源之一,冰箱里长期储存着各种 食材,中西兼备,室友在共同生活两周后就调侃道:“总是能在厨房看见你。”捣鼓着锅碗瓢盆,琢磨新的菜式,耳边煎炸炒作之声,留 给自己的时间里,有着俗世的细腻丰实。端着美食靠窗享用,能看到学院古朴恢弘的尖顶,映着天际绚烂晚霞。 约克的温柔日落 当然,厨房里其实充斥着更多的色彩:韩国室友的泡菜鱿鱼粉丝,葡萄牙室友的煎鱼和蛋 挞,美国室友的烤鸡和巧克力裸蛋糕……强迫英国小哥哥试吃炒猪肝和臭豆腐记录他的reaction总是我们的快乐源泉。分享食物是分享 文化的导线,印象最深的是大家全部围在周围看我尝试炒红烧肉的糖色,一开始“酱油和糖炒五花肉not my style”的美国妹子,毫无意 外地“真香”了;她生日的时候邀请了一群意大利伙伴来玩,大家开始讨论各种意大利面和咖啡的差异……我们的话题从餐桌谈到礼仪、 风俗、家庭关系、社会现状,又说回未来规划,每人一个勺子毫无形象地窝在沙发上轮流挖冰淇淋——英国的冰淇淋真的好便宜——深 夜方休,再回去各自赶essay。 结识世界各地的新朋友之外,这次交流还给了我和老朋友们联络感情的机会。独自一人跑到布里斯托去 找5年未见的初中同学,和她在热闹的集市上拥抱,走遍大街小巷寻找班克西的涂鸦,听她讲述自己造飞行器的故事,偶遇红房子里的 五人音乐会,仰望富人村的圣诞树,抿几口叫Venice的柠檬鸡尾酒脸就涨得通红,然后看着对方笑;乘清晨的火车去牛津和剑桥找大 佬,坐在punting船里和叹息桥上的学生对视,在老书坊和烤串店里听他们吐槽书院的晚宴;去爱丁堡和同学打卡海鲜餐厅的青口贝, 最后又去街边买特产羊杂猪肉割包……他乡遇故人总是令人感动,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命运冥冥之中的奇妙轨迹,远行亦重逢。 曼城街头 新与旧 交流的这段时间里,我几乎是有意地让自己投入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原来挚爱宅家的我,在英国努力地一点点填满自 己的生活:从学生会举行的远足、环保活动、义卖,到利兹国际电影节,七八场音乐剧和音乐会,无数次迷失在美术馆和博物馆,长长 短短的旅行,从教堂的免费晚餐到65磅的米其林餐厅全部打卡……交流对我的改变首先在于心态,既定期限内,作为此地的一个过客, 总是想尽可能地融入、体验、观察;可以说,我的旅程虽有遗憾,但绝对充实有趣,许多个人生愿望前面打上了勾。 “新”的,也是学习 体验。Lecture和Seminar与复旦并无区别,老师的讲授也很清晰,比较有障碍的是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学期初,我在讨论课上安静得 仿佛一个局外人,但是之后渐渐地与同学交流多了,也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英语发言也不再是一个负担,表达能力有进步,也反过来 鼓励我在日常生活中多开口。学习中难度最大的还是写作,严格来说,我甚至没有受过严格的中文学术写作训练,一直是摸着石头过 河,换了一个新的学术环境,才发现学术英语原来有这么多门道,如何梳理信息,连缀意脉,表述得精准、清晰、简洁,有什么语用惯 例等等,老师都会手把手地教,一篇500字小习作,批复的注解密密麻麻,一边愧于自己的不规范,一边又因久违地享受到这种待遇而 感动。我在利兹选的三节课里两节都是小课,和老师的关系尤为亲近,这在复旦的本科生涯中是极难得的。 The Great Hall, University of Leeds 一边投入“新生”,一边仍记挂着“旧事”。凭借现代通信技术,我和国内的亲朋好友之间依然保 持着紧密的联系,即使远隔重洋,大家还是可以与往日一样分享所见所闻,老师上课又说了什么金句,哪部新电影好看,以及最重要的 ——今天吃什么和明天吃什么。相比起国内的大家,这个学期的我似乎是短暂地逃离了绩点、实习、工作各方面的内卷焦虑,显得格外 轻松。亲爱的室友被2天三门大考折磨的时候,我站在卡迪夫古城墙上给她发了一段视频,画面中天朗气清,几只水鸟悠闲地划过。 但 其实我与她的处境并没有实质变动,逃离之后总要归返,或者说,在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围城里,根本不存在成功的逃离。跨大陆两端, 我的归属感始终置于前20年织就的这张网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着的世界,此处与彼处的生活虽有殊 异,但或许在客观上本就无法分割。 交流的这几个月,是极不寻常的年岁,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大概都感受到了渺小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和迷茫。全球化局势动荡的 背景下,英国脱欧闹了一场又一场,我终是亲处英国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从9月开始就每天被汇率弄得心肌梗塞,“每个留学生为了 钱包都是半个国际关系专家”,此言非虚。更讽刺的是,最后正式脱欧时,国内新冠疫情爆发,协议达成的新闻淹没在代表着逝去生命 的残酷数字里,甚至无人问津。 在英国的最后一个月甚是玄幻,每天用大量时间关注国内情况,担心亲人,也为自己能否顺利、安全回 国感到忧虑。在民宿里和房东聊天,谈及疫情,他被国内情况之严重吓到,严肃地说:“你留在这里吧,我们帮你。”他是一个很有趣的 人,喜欢亚洲文化,尤其喜欢茶,我从箱子里找出一包大红袍和他分享,茶香氤氲中他叮嘱道:“回家之后一定要和我们报一声平 安。”现在我在安全的祖国,而当时谁都无法预料,英国情况反而日益恶化,惟愿这对善良可爱的夫妻一切都好。那时我找口罩找到绝 望,最后在伦敦的一家小药店里碰上了,50个外科口罩60磅,我直接买下了。这盒天价口罩至今没有用完,正放在我的柜子上,陪着 我敲击键盘,回忆这段刻骨铭心又似乎十分久远的记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