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编写规则》(征求意见稿)20210208.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7713.2—202X 部分代替 GB/T 7713—1987 科技论文编写规则 Present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s 202X-XX-XX 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X-XX-XX 实施 发布 目次 前言…………………………………………………………………………………………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3.1 科技论文……………………………………………………………………………1 3.2 正文部分……………………………………………………………………………2 3.3 参考文献……………………………………………………………………………2 4 组成部分…………………………………………………………………………………2 4.1 一般要求……………………………………………………………………………2 4.2 前置部分……………………………………………………………………………2 4.3 正文部分……………………………………………………………………………3 4.4 结尾部分……………………………………………………………………………4 5 编排格式…………………………………………………………………………………4 5.1 一般要求……………………………………………………………………………4 5.2 编号…………………………………………………………………………………5 5.3 量和单位……………………………………………………………………………5 5.4 插图…………………………………………………………………………………6 5.5 表格…………………………………………………………………………………6 5.6 数字…………………………………………………………………………………7 5.7 数学式………………………………………………………………………………8 5.8 科学技术名词………………………………………………………………………9 附录 A(规范性)科技论文的构成元素…………………………………………………10 附录 B(资料性)科技论文中使用的字号和字体………………………………………11 参考文献……………………………………………………………………………………12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的规定起草。 GB/T 7713 共分 3 部分: ——第 1 部分: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第 2 部分:科技论文编写规则; ——第 3 部分:科技报告编写规则。 本部分是 GB/T 7713 的第 2 部分,对 GB/T 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 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的有关部分作了全面修订,并同 GB/T 7713.1—2006《学位论文编写规 则》和 GB/T 7713.3—2014《科技报告编写规则》一起代替 GB/T 7713—1987。 本部分与 GB/T 7713—1987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 GB/T 7713—1987 中的学术论文部分单独列为一个标准,并将标准名称改为《科 技论文编写规则》,修改了相应的英文名称;将其适用范围扩展至电子版科技论文。 ——增加了第 2 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 ——在第 3 章中,删去了 GB/T 7713—1987 中与科技论文编写规则无关的术语和定义, 将“学术论文”修改为“科技论文” ,增加了“正文部分” “参考文献”的定义。 ——将 GB/T 7713—1987 的第 3 章“编写要求”和第 4 章“编写格式”改为第 5 章“编 排格式” 。 ——将 GB/T 7713—1987 的第 5 章“前置部分” 、第 6 章“主体部分” 、第 7 章“附录” 和第 8 章“结尾部分”改为第 4 章“组成部分”和第 5 章“编排格式” 。 ——第 4 章“组成部分”的修改:关于题名字数,将 GB/T 7713—1987 的“5.5.1”中“题 名一般不宜超过 20 字”改为“为便于交流和引用,题名应简明,一般不宜超过 25 字” ;关 于摘要,将“5.7.4”中“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 200~300 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 250 个实 词”改为“中文摘要的字数,原则上应与论文中的成果多少相适应,一般情况下,报道性摘 要以 400 字左右、报道/指示性摘要以 200 字左右、指示性摘要以 100 字左右为宜。中、外 文摘要内容宜对应,为利于国际交流,外文摘要可以比中文摘要包含更多信息” ,删去了 “5.7.5 除了实在无变通办法可用以外,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 ;在“4.2.5 其他项目” 中,增加了科技论文前置部分要求、建议或允许标注的项目,如“基金名称及项目编号” “DOI”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格式”等。 ——在第 5 章“编排格式”中,选列了科技论文的编号、量和单位、插图、表格、数字、 数学式、科学技术名词等规范化的要点及示例,并以资料性附录给出了科技论文中使用的字 号和字体。 ——删去了 GB/T 7713—1987 的附录 A、 附录 B, 新增了规范性附录 A 和资料性附录 B。 本文件由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中 国科学》杂志社、《软件学报》编辑部、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上海大学期刊社、中华 III 医学会杂志社、 《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品纯、陈浩元、任胜利、方梅、张铁明、刘志强、刘冰、梁福军、 刘春燕。 本文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7713—1987。 IV 科技论文编写规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科技论文撰写和编排的基本要求与格式,以便于科技论文的撰写、编辑、 出版、检索、交流和利用。 本文件适用于印刷型、缩微型、电子版等形式的科技论文。不同学科或领域的科技论文 可参考本文件制定本学科或领域的编写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100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GB/T 3101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GB/T 3102(所有部分)量和单位 GB/T 6447 文摘编写规则 GB/T 7408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T 7714 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15834 标点符号用法 GB/T 15835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GB/T 19996 公开版纸质地图质量评定 GB/T 28039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CY/T 35 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 CY/T 119 学术出版规范科学技术名词 CY/T 170 学术出版规范表格 CY/T 171 学术出版规范插图 ISO 80000-1 量和单位第 1 部分:总则(Quantities and units—Part 1: General) ISO 80000-2 量和单位第 2 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Quantities and units—Part 2: Mathematical signs and symbols to be used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科技论文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 科学技术论文 报道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实用技术开发研究创新性成果,具有创新性、理 论性或实用性、科学性、规范性等特点,通过实验或试验、观测、文献分析等方法获取数据, 1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手段来分析表达研究成果的论说文章。 注: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本文件中以下的“科技论文”均简称“论文”。 3.2 正文部分 main body 论文的核心部分,通常由引言开始,描述相关理论、实验、方法、假设和程序,陈述 结果,阐明结论或讨论,以参考文献结尾。 3.3 参考文献 reference 对一个信息资源或其中一部分进行准确和详细著录的数据,位于文末或文中的信息源。 4 组成部分 4.1 一般要求 论文一般包括以下 3 个组成部分: a)前置部分; b)正文部分; c)结尾部分。 论文各部分的构成及相关的元数据信息见附录 A。 4.2 前置部分 4.2.1 题名 题名是论文的总纲,是反映论文中重要特定内容的恰当、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 题名中的词语应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所需的实用信息,应使 用标准术语、学名全称、药物和化学品通用名称,不应使用广义术语、夸张词语以及非公知 公用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等。 为便于交流和引用,题名应简明,一般不宜超过 25 字。用作国际交流的论文,应有外 文(多用英文)题名。 下列情况允许有副题名:题名语义未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研究成 果分几篇报道,或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不同副题名以区别其特定内容;其他有必要用 副题名作为引申或说明者。 题名在论文中不同地方出现时应保持一致,页眉中可省略副题名。 4.2.2 作者署名 论文均应有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具有以下意义:拥有著作权的声明;表示文责自负的承 诺;便于读者同作者联系。署名内容,一般包括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及通信地址等。 对论文及研究有贡献的人应该署名,包括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 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相应贡献,以及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个人或单位。 个人的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的研究成果,集体署名,即署全部作者的姓名,不宜只署 课题组名称。集体署名时,宜按研究工作贡献的大小排列名次。 如需标注中国作者的汉语拼音署名,应执行 GB/T 28039 的规定,即姓在前名在后,双 名连写,其间不加短横线,名字不准许缩写。外文作者的署名,应尊重其各自的姓名规则。 作者署名的位置宜置于题名之下。 2 4.2.3 摘要 论文应有摘要。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 性,即不阅读全文就可以获得必要的信息。为利于国际交流,应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 摘要的撰写应符合 GB/T 6447 的规定。 摘要的内容通常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宜采用报道性摘要,也可采用报 道/指示性摘要、指示性摘要。报道性摘要可采用结构式形式。 摘要中可以有数学式、化学式、插图、表格等,但不应含有参考文献、插图、表格、数 学式等的编号,不建议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中文摘要的字数,原则上应与论文中的成果多少相适应,一般情况下,报道性摘要以 400 字左右、报道/指示性摘要以 200 字左右、指示性摘要以 100 字左右为宜。中、外文摘要 内容宜对应,为利于国际交流,外文摘要可以比中文摘要包含更多信息。 摘要宜置于作者署名之后。外文摘要可置于中文摘要之后,也可置于正文部分之后。 4.2.4 关键词 论文应有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便于文献检索从题名、摘要或正文部分选取出来用以表 示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关键词宜从《汉语主题词表》或专业词表中选取,未被词表收 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以及地区、人物、产品等,可选作关键词。 为利于国际交流,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外文(多为英文)关键词。 每篇论文以选取 3~8 个关键词为宜。 关键词宜置于摘要之后。 4.2.5 其他项目 论文中还宜包含如下相关信息: a)基金资助项目产出的论文,应标注该基金名称及项目编号。 b)论文若分配了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应标注。 c)应标注收稿日期,宜同时标注修回日期。此项目也可标注在文末。 d)应标注可能有的通信作者的有关信息。 e)可标注作者简介、作者身份识别符。此项目也可标注在文末,并可附作者照片。 f)可标注引用本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g)可标注论文增强出版的元素,如二维码、网址链接等。此类元素也可标注在论文其 他部分的适当处。 4.3 正文部分 4.3.1 一般要求 正文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通常包括引言、主体、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 由于论文作者的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 表达方式等差异很大,对正文部分的内容无须作统一规定;但总的思路和结构安排,应该符 合提出论点,通过论据(事实和数据)来对论点加以论证,或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 析,辅以已有认知和成果,推出新的认识或观点这些共同的要求,并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完 整、层次清晰、科学合理、文字顺畅、可读性强。 4.3.2 引言 科技论文应有引言。引言内容通常包含研究的背景、目的、理由,研究的理论根据和采 3 用的方法,预期结果及其意义和价值。 引言的编写尽可能做到:切合主题,不宜铺垫太远;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创新点;如 实评介前人研究的成果和问题,用事实和数据客观评价作者自己的成果及其意义。 4.3.3 主体 主体部分是正文部分的核心,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均在此部分阐述或展示,占论文 的主要篇幅。 主体部分应完整地描述研究工作的理论、方法、假设、技术、工艺、程序、参数选择等, 并应清晰地描述和说明使用到的关键装置、仪器仪表、材料原料等,以便于本专业领域的读 者依据这些描述重复研究过程;同时应详细陈述研究工作的结果,提供必要的插图、表格、 计算公式、数据资料等信息,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讨论。 主体部分的结构,一般由多章构成,如理论分析、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均 应独立成章。 4.3.4 结论 结论是对研究结果和论点的提炼与概括,不是摘要、题名或主体部分中各章、节小结的 简单重复,宜做到客观、准确、精练、完整。 如果导不出结论,也可没有“结论”而写为“结束语”,进行必要的讨论,在讨论中提 出建议或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等。 4.3.5 致谢 致谢是作者对论文的生成作过贡献的组织或个人予以感谢的文字记录,内容应客观、真 实,语言宜诚恳、热情、恰当。 可用与正文部分相区别的字体,将致谢排在结论或结束语之后,不必编章号。 4.3.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著录用符号、著录格式以及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法,应符合 GB/T 7714 的规定。既可采用顺序编码制,也可采用著者-出版年制,但全文应统一。列于 文末的参考文献表可以编章号。论文中应引用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重要参考文献。 4.4 结尾部分 论文的结尾部分作为正文部分补充的附录。 论文一般不设附录。但那些编入正文部分会有损于编排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有碍于论文 结构的紧凑性、对突出主题有较大价值的材料,以及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 程序、设备、技术等的详细描述,可作为附录编排于论文的末尾。 5 编排格式 5.1 一般要求 论文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采用国家正式公布的规范汉字编 写,遣词造句应符合汉语语法规范,标点符号使用应符合 GB/T 15834 的规定,文字表达做 到题文相符,结构严谨,符合逻辑,用词准确,语言通顺,标点正确,无错别字。 论文涉及的编号、量和单位、插图、表格、数字、数学式、科学技术名词等的表达, 均应符合规范性引用文件的规定。 4 印刷版论文宜用 A4 幅面纸张。用纸、用墨、版面设计等应便于论文的印刷、装订、阅 读、复制和缩微。 电子版论文应采用通用文件格式,如 PDF、Word、WPS 等,并可提供音频、视频等数 字化资料。 论文中各部分文字的字号和字体参见附录 B。 5.2 编号 5.2.1 一般要求 为使论文条理清晰,易于辨认和引用,章节、条款以及插图、表格、公式等的编号方法, 应符合 CY/T 35 的规定。 5.2.2 章节编号 正文部分应根据需要划分章节,一般不宜超过 4 级。章应有标题,节宜有标题,但在某 一章或节中,同一层次的节,有无标题应统一。章节标题一般不宜超过 15 字。 章节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不同层次章节数字之间用下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不应加 点号,如:引言编号“0” ;章编号“1” “2”…;节编号“2.1” “2.2”…, “3.2.1” “3.2.2”…。 各层次章节编号建议全部左顶格,其后空 1 个字距排标题,标题末尾不加任何标点。 5.2.3 列项说明编号 列项说明指论文的某些内容需要分条或分款来说明的一类表述形式。 列项说明时,宜在各项前添加采用阿拉伯数字或小写拉丁字母的编号,如: “1) ” “ (1) ” , “a)” “(a) ” 。如果论文中已把形式为“ (1)”的编号作为数理公式的序号,则不宜将其用于 列项说明。列项说明的各项前,也可以采用符号,如“——”“· ”等。 5.2.4 插图、表格、数学式编号 插图、表格、数学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号。 一般按出现先后顺序全文统一编号,如“图 1”“表 3” “式(6) ”等。 只有 1 幅插图、1 个表格时,应编为“图 1” “表 1” 。 5.2.5 附录编号 论文如有附录,采用大写拉丁字母依序连续编号,如附录 A、附录 B 等。 5.3 量和单位 5.3.1 论文中使用量和单位的名称、 符号、 书写规则都应符合 GB 3100、 GB/T 3101、 GB/T 3102 的规定。 5.3.2 应采用标准化的量名称,不应使用已废弃的量名称(如“电流强度”“体积百分浓度” 等应分别为“电流” “体积分数”等)和用“单位+数”构成的量名称(如“克数” “天数” “摩尔数”等应分别为“质量” “时间” “物质的量”等) 。 5.3.3 应采用标准化的量符号。量符号通常为单个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描述传递现象的特 征数由 2 个字母组成,并一律用斜体(pH 除外) 。为区别不同的使用情况,可按有关规定在 量符号上附加下标或其他的说明性标记,并注意区分量的下标字母的正斜体、大小写。 5.3.4 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不使用已废弃的非法定计量单位。个别科技领域如有特殊需要, 且相关学科国际组织的规范中也允许使用,则可使用某些非法定计量单位,如可用 ua(天 文单位) 、bar(巴)、var(乏) 、Å(埃) 、Ci(居里)等。 5 5.3.5 在插图、表格、数学式和文字叙述中,表达量值时,一律使用单位的国际符号,且无 例外地用正体字母。单位符号与其前边的数值之间应留适当空隙,如 20 ℃、1.84 g/mL 不 应写为 20℃、1.84g/mL 等。不准许对单位符号进行修饰,如添加上下标,或在组合单位符 号中插入化学元素符号等说明性记号。 5.3.6 不应把单位英文名称的缩写(如 rpm、kmph、bps 等)和表示数量份额的缩写(如 ppm、 pphm、ppb、ppt 等)作为单位符号使用。对 ppm 等缩写,建议采用 10 的乘方形式替代。 5.3.7 宜使用 SI 词头构成十进倍数或分数单位,并应符合相关规则: 词头不准许独立使用,如 μm 不应写作 μ; 词头不应该重叠使用,如 GHz 不应写作 kMHz; 平面角单位°、′、″和时间单位 d、h、min 等不准许用 SI 词头构成倍数或分数单位;摄 氏温度单位℃前允许加词头,如 k℃; 词头符号与所紧接的非组合单位的符号应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并具有相同的幂次,如 -1 1 μs =(10-6 s)-1=106 s-1。 5.3.8 正确书写二进制倍数词头。依据 ISO 80000-1,8 个二进制倍数词头符号应分别为: Ki(210) ,Mi(220) ,Gi(230) ,Ti(240),Pi(250) ,Ei(260) ,Zi(270) ,Yi(280) 。 5.4 插图 插图是论文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坐标曲线图、构造图、示意图、框图、流程图、记录 图、地图、照片等。插图应具有自明性、简明性和科学性,其编排应符合 CY/T 171 的规定。 插图应有编号,编号方法见 5.2.4。 插图应有图题,置于图编号之后,并留 1 个字距空隙。图编号与图题应居中置于图的下 方。必要时,可有简明的图例、图注或说明,置于图题上方。图注或说明为多条需编序号时, 宜采用阿拉伯数字加后半圆括号或圈码置于被注对象的右上角,如××××2)或××××○。图注或 说明的末尾应加“。” 。 坐标曲线图的标目应分别置于横、纵坐标轴的外侧,一般居中排。横坐标标目应自左至 右;纵坐标标目应自下而上, “顶左底右” ;如有右侧纵坐标,其标目排法同左侧。当标目同 时用量和单位表示时,应采用“量的符号或名称/单位符号”的标准化形式,如 cB/(mol/L)、 B 的浓度/(mol/L)、BMI/(kg/m2)(BMI 为体质量指数的缩写词) 。 照片图的主题和主要显示部分应轮廓鲜明,便于制版。如采用放大或缩小的复制品,应 图像清晰、反差适中。照片上应有表示目的物尺寸的标度。 地图插图应确保准确无误,符合 GB/T 19996 的规定。 插图宜紧置于首次提及该图图号的正文之后,先见文字后见图。 2 5.5 表格 表格是论文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具有简明性、自明性和可读性,其编排应符合 CY/T 170 的规定。 表格应有编号,编号方法见 5.2.4。 表格应有表题,置于表编号之后,并留 1 个字距空隙。表编号和表题应置于表格顶线上 方,宜居中排。必要时,可将表中的符号、标记、代码及需要说明的事项,用简练的文字, 作为表注排于表的下方。表注为多条并需编序号时,宜采用阿拉伯数字加后半圆括号或圈码, 3 。表注的末尾应加“。 置于被注对象的右上角,如××××3)或××××○ ” 。 表格应有表头,表头中不准许使用斜线。表格的编排,建议将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 横排,数据依序竖排。推荐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 表头栏目的标注应正确、齐全。表格中内容相同的相邻栏或上下栏,应重复写出,或以 6 通栏表示,不应用“同左”“同上”等字样代替。表身中的“空白”表示无此项或未测量, “—”或“…”表示测量过而未发现, “0”表示实测结果为零。 当表格中某一栏目同时用量和单位表示时,应采用“量的符号或名称/单位符号”的标 准化形式,如 cp/(J/(kg·K))、质量定压热容/(J/(kg·K))、CHT/kK(CHT 为临界高温的缩 写词) 。若全表格所有栏目的单位都相同,宜将共同单位标注在表的右上方,写作“单位: ××” 。 表格宜紧置于首次提及该表编号的正文之后,先见文字后见表。如果某个表格需要转页 接排,则应在随后接排该表的表格上方加“表×(续) ”或“续表”字样。续表应重复表头。 5.6 数字 5.6.1 数字用法应符合 GB/T 15835 的有关规定。鉴于科技语言的特殊性,论文中阿拉伯数 字与汉字数字使用的总原则是: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简明清晰的地方,建议 均使用阿拉伯数字。 5.6.2 为达到醒目、易于辨识的效果,下列场合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 计量和计数的数字,如应写为 20 kg、35 m/s、30~40 mL、365、15.8%、2/3、4 人等。 编号的数字,如应写为 01062736603、104 国道、国发〔2020〕8 号文件等。 表示公历世纪、年代、年份、日期和时刻的数字,应符合 GB/T 7408 和 GB/T 15834 的 相关规定,如应写作 20 世纪 50—70 年代,2016—2020 年,2020 年 8 月 28 日 9 时 38 分 5 秒(可以采用全数字表示法写为 2020-08-28T09:38:05)等。 已定型名称中的数字,如应写为 5G 手机、PM2.5 细颗粒、维生素 B12、97 号汽油、 “3·15” 消费者权益日等。 5.6.3 科学计量中的数值修约和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应按 GB/T 8170 给出的规则进行。 其中:数值修约不应简单采用“四舍五入”方法;连续性数据分组时,每组数据的量值范围 应准确表示,如年龄分组应写为>0~10 岁,>10~20 岁,……,>60~70 岁,>70 岁, 不应写为 0~10 岁,10~20 岁,……,>60~70 岁,>70 岁。 5.6.4 阿拉伯数字的使用应注意以下规范: 大于 999 的整数和多于 3 位数的小数,均应采用三位分节法分节,即从小数点起向左或 向右每 3 位留适当空隙,如写为 1 000、0.000 1; 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如“1.50,1.75,2.00”不应写为“1.5,1.75,2”; 阿拉伯数字不准许与除“万”“亿”和 SI 词头中文符号以外的数词连用,如 4 956 732 万 m3 不应写为 495 亿 6 千 7 百 32 万 m3; 量值相乘表示面积、体积等时,每个量的单位应重复写出,如 40 m×60 m 不应写为 40×60 m 或 40×60 m2; 有起点和 终点的时间段之间应 采 用一字线连接, 如 2020-09-01—12-01 不应写 为 2020-09-01~12-01; 单位相同的量值范围,前一个量的单位宜省略,如 1.5~3.6 mA 不必写为 1.5 mA~3.6 mA,但 20%~30%等例外,前一个量的单位不应省略; 单位相同的一组量值中,可以只保留最末一个量的单位,如 15、20、25 ℃; “%” “‰”是 1 的分数单位符号,%可以用来替代 0.01 或 10-2,‰可以用来替代 0.001 或 10-3。 5.6.5 下列场合应使用汉字数字: 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等的数字,如二倍体、三叶虫、二元三 次方程、四氧化三铁、十二指肠、“十四五”规划等; 2 个数字连用表示的概数和“几”字前后的数字,如三五天、五六小时、七八十米、一 7 百几十千克等; 非公历纪年的数字,如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1860 年 11 月 2 日) 、日本庆应三年(1867 年) 。 5.7 数学式 5.7.1 数学式中的变量、变动的附标、函数、有定义的已知函数、其值不变的数学常数、已 定义的算子、特殊集合符号、矢量、矩阵以及说明性的字符等,编排时使用的大小写、正斜 体、黑白体等,均应符合 GB/T3102.11 的规定。 5.7.2 注意区分与单位无关的量关系式和与单位有关的数值关系式,二者之间宜首选前者。 数学式应以正确的数学形式表示,由字母符号表示的变量,应随数学式对其含义进行解释。 示例 1 和示例 2 分别为量关系式和数值关系式的式样。 示例 1: v =l/t, 式中:v 为匀速运动质点的速度,l 为运行距离,t 为时间间隔。 示例 2: v =3.6l/t, 式中:v 为匀速运动质点的速度的数值,单位 km/h;l 为运行距离的数值,单位 m;t 为时间间隔的数值, 单位 s。 注:在一篇论文中,同一符号不应既表示一个物理量,又表示其对应的数值。 5.7.3 数学式不应使用量的名称或描述量的术语表示。量的名称或多字母缩略术语,不论正 体或斜体,也不论是否含有下标,均不得用来代替量的符号。 示例 3:写作 ti= , 式中:ti 为系统 i 的统计量,SME,i 为系统 i 的残差均方,SMR,i 为系统 i 由于回归产生的均方。 而不写作 ti= , 式中:ti 为系统 i 的统计量,SMEi 为系统 i 的残差均方,SMRi 为系统 i 由于回归产生的均方。 5.7.4 数学式一般串文排,下文要提及的编式号的公式、大公式(如繁分式、积分式、连乘 式、求和式、矩阵、行列式等) ,应另行起居中排,式号标注于该式所在行(或转行式的末 行)的最右端。居中排数学式的结尾,可以按其在行文中的语法关系添加标点符号(如本文 件示例)。 依据 GB/T 3102.11,数学式需要断开转行排的首选规则为:在=、≈、<、>、 、≥ 等关系符号或+、-、 、 、×、 、 、/等运算符号后断开,而在下一行开头不应重复这 一符号。 示例 4: R(N0) 。 参照 ISO 80000-2,数学式也可以在=、≈、 、≤等关系符号和+、-、×、/等运算符 号前断开,上一行末尾不重复这一符号。 示例 5: 8 f(x,y)=f(0,0)+ 。 5.7.5 关于数学式表示的建议: 在行文中不宜使用多于 1 行的表示形式。 示例 6:在行文中,k/4 优于 。 不推荐使用多于 1 个层次的上标或下标符号。 示例 7:P1,min 优于 m 。 在数学式中不建议使用多于 2 行的表示形式。 示例 8:建议使用 s 1 s , 不推荐使用 s s 。 5.8 科学技术名词 科学技术名词简称科技名词,也称术语,其使用应符合 CY/T 119 的如下规定: 科技名词应首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规范名词。 “全称”和“简称” 均可使用,减少使用“又称”,不宜使用“俗称”或“曾称”。 不同机构公布的规范名词不一致时,可选择使用。同一机构对同一概念的定名在不同学 科或专业领域不一致时,宜依论文所在学科或专业领域选择使用规范名词。 尚未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宜使用单义性强、切近科学内涵或行业习惯的名词。 尽量少用字母词。如果使用未经审定公布的字母词,应在首次出现时括注其中文译名。 9 附录 A (规范性) 科技论文的构成元素 表 A.1 规定了科技论文的构成元素。 表 A.1 科技论文的构成元素 组成 前置部分 正文部分 结尾部分 状态 功能 题名 必备 提供题名元数据信息 作者署名 必备 提供作者元数据信息 摘要 必备 提供摘要元数据信息 关键词 必备 提供关键词元数据信息 其他项目 可选 提供管理与利用元数据信息 引言 必备 内容 主体 必备 内容 结论 必备 内容 致谢 可选 内容 参考文献 必备 结构元数据 附录 有则必备 结构元数据 10 附录 B (资料性) 科技论文中使用的字号和字体 科技论文编写中各部分文字使用的字号和字体可参考表 B.1。 表 B.1 科技论文中使用的字号和字体 组成部分 前置部分 正文部分 文字内容 字号和字体 中文题名 小 2 号黑体 作者署名 小 4 号楷体 工作单位及其地址 小 5 号宋体 中文摘要、关键词 引题小 5 号黑体,内容小 5 号仿宋 英文题名 4 号 Times New Roman 英文作者署名 5 号 Times New Roman 英文工作单位及其地址 小 5 号 Times New Roman 英文摘要、关键词 引题小 5 号加粗、内容小 5 号 Times New Roman 其他项目 小 5 号宋体 引言、主体、结论的章编号和标题 小 4 号黑体 引言、主体、结论的节编号和标题 5 号黑体 引言、主体、结论的正文内容 5 号宋体 插图、表格编号和标题 小 5 号黑体 表格内容、表注和图注 小 5 号宋体 致谢 引题 5 号黑体,内容 5 号楷体 中文参考文献 引题(及章编号)小 4 号黑体,内容小 5 号宋体 外文参考文献 引题 (及章编号) 小 4 号加粗、 内容小 5 号 Times New Roman 结尾部分 附录 编号、标题小 4 号黑体,内容 5 号宋体 11 参考文献 [1] 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期刊编排格式: GB/T 3179—2009[S]. 北京:中国标准 出版社, 2009. [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图书馆. 汉语主题词表:工程技术卷:第 1-13 册[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图书馆. 汉语主题词表:自然科学卷:第 1-5 册[M]. 北京: 科 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8. [4]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通 用 语 言 文 字 法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主 席 令 第 37 号 [A/OL]. (2000-10-31)[2020-10-30]. 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5-08/31/content_27920.htm. [5]国际计量局. 国际单位制(SI)[M]. 7 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