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重点实验室2010年报.doc

不只有我爱你79 页 13.417 MB 访问 682.97下载文档
·重点实验室2010年报.doc·重点实验室2010年报.doc·重点实验室2010年报.doc·重点实验室2010年报.doc·重点实验室2010年报.doc·重点实验室2010年报.doc
当前文档共79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重点实验室2010年报.doc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Hubei Key Laboratory of Wetland Evolution &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uhan Botanical Garden, CA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2010 年年报 第 2 卷(Volumn 2) HB-WEER Annual Report 2010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重点实验室组织结构 学术委员会/Academic Committee 主 任/Chairman 曹文宣 院 士、研究员 Cao Wen-Xuan, Academician & Professor 副主任/Deputy Chairmen 李建强 研究员 Li Jian-Qiang, Professor 王焰新 教 授 Wang Yan-Xin, Professor 委 员/Committee Members 授 Yin Hong-Fu, Academician & Professor 殷鸿福 院 士、教 郭友好 教 授 Guo You-Hao, Professor 常剑波 研究员 Chang Jian-Bo, Professor 张全发 研究员 Zhang Quan-Fa, Professor 蔡庆华 研究员 Cai Qing-Hua, Professor 祁士华 教 杜 授 Qi Shi-Hua Professor 耘 研究员 Du Yun, Professor 刘胜祥 教 授 Liu Sheng-Xiang, Professor 陈 进 教 授 Chen Jin, Professor 雷阿林 教 授 Lei A-Lin, Professor 史玉虎 研究员 Shi Yu-Hu, Professor 工 Lei Gang, Senior Engineer 雷 刚 高 李 伟 研究员 Li Wei, Professor 葛继稳 教 授 Ge Ji-Wen, Professor 实验室主任/Director 李 伟 研究员 Li Wei, Professor 实验室副主任/Deputy Directors 授 Ge Ji-Wen, Professor 葛继稳 教 江明喜 研究员 Jiang Ming-Xi, Professor 顾延生 副教授 Gu Yan-Sheng, Associate Professor 全小军 行政副主任 quan xiao-jun,Deputy Director of Administration 研究组长/Research Group Leaders 湿地演化地学基础研究室 Geosciences of Wetland Evolution 祁士华 教授 Qi Shi-Hua Professor 顾延生 副教授 Gu Yan-Sheng, Associate Professor 湿地保护生物学研究室 Wetl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李建强 研究员 Li Jian-Qiang, Professor 江明喜研究员 Jiang Ming-Xi, Professor 湿地恢复生态学研究室 Wetland Restoration Ecology 李 伟 研究员 Li Wei, Professor 刘贵华 研究员 Liu Gui-Hua, Professor 湿地监测与管理研究室 Wetland Monitoring & Management 葛继稳 教授 Ge Ji-Wen, Professor 张全发 研究员 Zhang Quan-Fa, Professor 2 目 录 第一章实验室研究方向与内容 ............................................................................................................3 1.1 实验室基本信息 .....................................................................................................................3 1.2 实验室研究方向、内容 .........................................................................................................3 1.2.1 实验室总体定位 ..........................................................................................................3 1.2.2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4 第二章实验室 2009 年主要科学研究进展 ..........................................................................................5 2.1 2009 年代表性科研工作进展 .................................................................................................5 2.1.1 湿地演化 ......................................................................................................................5 2.1.2 湿地保护生物学 ........................................................................................................10 2.1.3 湿地恢复生态学 ........................................................................................................11 2.1.4 湿地监测与管理 ........................................................................................................14 2.2 2009 年科研项目 ...................................................................................................................16 2.3 2009 年度获奖成果 ...............................................................................................................23 2.4 2009 年度专利 .......................................................................................................................23 2.5 2009 年度发表的论著目录 ...................................................................................................24 2.5.1 专著 ............................................................................................................................24 2.5.2 论文 ............................................................................................................................25 第三章实验室 2009 年主要建设进展 ................................................................................................32 3.1 启动仪式及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32 3.2 实验室平台建设 ...................................................................................................................33 3.2.1 基础设施建设 ............................................................................................................33 3.2.2 科研仪器购置 ............................................................................................................35 3.2.3 野外研究基地举行揭牌仪式 ....................................................................................36 3.3 2009 年度实验室人才培养情况 ...........................................................................................38 3.3.1 人才引进 ....................................................................................................................38 3.3.2 研究生培养 ................................................................................................................38 3.3.3 客座人员情况 ............................................................................................................43 第四章 2009 年度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会议与合作 ............................................................................44 4.1. 国际合作与项目执行情况 ..................................................................................................44 4.2. 国际学术交流 ......................................................................................................................44 第五章 2009-2010 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 ........................................................................................49 第六章代表性学术论著选登 ..............................................................................................................52 6.1 专著 .......................................................................................................................................52 6.2 代表性论文 ...........................................................................................................................52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第一章 实验室研究方向与内容 1.1 实验室基本信息 实验室中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英文名称:Hubei Key Laboratory of Wetland Evolution & Ecological Restoration (HB-WEER) 学科领域 一级学科 生物学 地球科学 二级学科 生态学 水文学 研究类别 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建设承担单位及地点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 1.2 实验室研究方向、内容 1.2.1 实验室总体定位 湖北省丰富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在生态保护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 要的作用,湖北省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将从根本上解决我省湿 地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优势的缺陷。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定位是以 基础研究为主、并向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延伸。本室的研究工作是以湖北省湿地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瞄准学科前沿,强调地理学、地质学、生物 学与生态学等领域的学科交叉, 分别从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历史过程与动态监测、 3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受损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理论 与方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工作。 1.2.2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依据世界湿地科学发展的前沿与热点,结合湖北省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 能特点、受威胁情况,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点,拟设定以下研究方向: (1)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历史过程与动态监测 综合利用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及多种古环境 代用指标交叉研究,以江汉平原地区为重点区域,重建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以 近 10000 年来、近 100 年来与近 50 年来 3 个时间尺度为重点)湿地生态系统的 动态变化序列;重点探讨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演变与湿地形成、演化的关系, 以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研究流域调水对下 游湿地的影响。重点研究点源和非点源污染对湿地水环境的影响,包括人类活动 引起了湖泊湿地重金属增高、农业有机农药和工业废水等引起的持续性有机污染 物增高等;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转化过程为基础,研究典型污染物在湿地生 态系统中的行为与动力学规律,阐述湿地的污染物净化机制。 (2)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 以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深入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维 持机制,完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湿地自然保护地(区)规划、 管理与监测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以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的 动态变化研究为基础,阐述湿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流域水文过程、人类活动 的关系,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基础。 (3)受损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与方法 以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性评价研究为基础,建立与完善湿地生态系 统服务与健康评价体系;针对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建立以恢复 目标为导向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4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第二章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实验室 2010 年主要科学研究进展 2.1 2010 年代表性科研工作进展 2.1.1 湿地演化 1. 江汉湖群形成与演化研究进展 (1)2 万年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江汉湖群演化 综合运用沉积学、生态学、地质学等研究手段重建 2 万年来自然因素和人类 活动对江汉湖群生态环境的影响。重点研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江汉湖群的影 响,了解江汉盆地古环境演变与当代江汉湖群环境保护的关系。全新世以来气候 变化与江汉湖群形成、演化经历了 5 个阶段:20000~15000 aBP 为河流相沉积, 处于末次冰盛期,气候干冷,中间出现过凉湿环境和江汉平原东北出现泥炭堆积; 15000~11800 aBP 为河湖交错的沉积环境,处于冰消期,气候变暖变湿,气候 变化频繁;11800~3800 aBP 为江汉湖群出现及扩张期,处于全新世升温期和大 暖期,大暖期降水的多少直接影响了江汉湖群的扩张活动;3800~1500 aBP 为 江汉湖群全盛期,由于全新世中晚期盆地沉降中心不断向南迁移,使得江汉湖群 处于兴盛期,湖泊相沉积最为发育,即“古江汉湖群”形成扩张事件;1500 aBP 以 来为江汉湖群萎缩、消亡期,气候总体处于温凉偏干期,该时期江汉湖群的萎缩 还与历史时期增强的人类活动、泥沙淤积等相关。770BC(楚文化)以来,进入 自然-人类活动复合作用阶段。宋以来越演越烈的围湖垦殖和泥沙淤积使得江汉 湖群逐渐淤浅、解体,洪涝灾害加重。东湖、梁子湖、涨渡湖等百年的沉积记录 表明,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冲击下,湖泊生态系统在面积、数量、群落结构、生物 多样性、营养状态等方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于气候总的趋势向温干发展, 加之地壳的掀斜运动使江汉湖群不断南迁而消亡,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的增强 加速了江汉湖群消亡。 5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武汉涨渡湖近代沉积物有壳变形虫记录 湖泊沉积物的有壳变形虫(又称有壳肉足虫,testate amoebae)是一类分布广泛 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由于有壳变形虫以细菌和藻类为食,对湖泊水体环境变化十 分灵敏,其壳体是由自体分泌粘性有机物胶结周围砂粒等形成,具有很好的抗腐 蚀性而在地层中保存下来,是湖泊生态研究的理想载体之一。国外学者以有壳变 形虫为材料,在研究人类活动对湖泊水体演化的影响和古环境重建方面取得了颇 多成果。重点实验室研究成员发现了涨渡湖表层沉积物有丰富的壳变形虫记录 (图 1),其种类、群落演替和组合具有阶段性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有壳变形 虫 营 养 生 态 具 有 明 显 的 分 异 , 其 中 代 表 贫 营 养 环 境 的 有 : Difflugia biwae Kawamura, 1918,D. tuberspinifera Hu et al., 1997,D. penardi Hopkinson, 1909 和 D. pristis Penard, 1902 等为主;代表中富营养环境的有:Centropyxis ecornis (Ehrenberg) Leidy, 1879,D. avellana Penard, 1885,D. tuberculata Walich, 1864, Ehrenberg, 1838 等;代表富营养环境的有:D. corona Wallich, 1864,D. elegans Penard, 1890,D. smilion Thomas, 1953,D. amphoralis globosa Gauthier-Lievre et Thomas, 1958。湖泊有壳变形虫的深入研究将为重建湖泊过去生态环境的演化提 供重要而可靠的证据(图 2)。 (3)现代植物及其湖泊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对现代竹子三个亚属 (10 种牡竹亚属 Dendrocalamus、8 种莿竹亚属 Bambusa、 6 种绿竹亚属 Dendrocalamopsis)的叶子分析发现,其正构烷烃具有良好的分类 学意义:绿竹属于莿竹和牡竹之间的过渡种,但比较接近于莿竹。此研究与叶片 表皮结构特征的结论一致。DNA 序列分析表明牡竹具有多源性,麻竹属的麻竹 后来化入牡竹,其正构烷烃表现出了与牡竹不同的分布特征。20 多个唇形科植 物(包括了近 20 个属)的类脂物研究则发现,唇形科植物样品都含有丰富的长 链异构烷烃(2-甲基和 3-甲基),其中 2-甲基是奇数优势,而 3-甲基是偶数优势。 唇形科植物中有许多植物是重要的草药和经济作物,如藿香、益母草、薄荷等, 由此,可以根据沉积物中的长链异构烷烃来揭示古人类的一些活动。 从西藏吉隆盆地中-上新世的沉积物中检测出了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烷烃和 非烃化合物。正构烷烃、正构脂肪醇以及 α-正构脂肪酮的碳优势指数、平均碳链 长度和低碳数/高碳数这些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对应于 6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三次气候环境变迁:10.0-8.7 Ma ,为温暖偏干环境,木本植物占优势;8.7-4.9Ma, 为寒冷干旱环境,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交替发生变化;4.9-1.7 Ma,在温凉偏干的 气候,受洋流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冷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得恶化,如中国西北部和非 洲东部的干旱,两极冰盖的形成等。 图 1 涨渡湖有壳变形虫化石 SEM 图 7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图2 100 年来涨渡湖有壳变形虫组合及湖泊生态演化 2 当代人类活动的湿地地质过程与环境效应研究 标志性成果 1:地下水系统中有害物质迁移转化规律 (1) 高砷地下水系统中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 以我国典型地方性砷中 毒病区(山西大同盆地和内蒙古河套盆地)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多学科工作方法, 探索了研究区的地下水环境演化过程和砷异常形成机理。通过分离、提取高砷沉 积物样品中的饱和烷烃类物质,发现高砷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具有典型的石油来源 特征,并经历过强烈的生物降解过程,沉积物中天然生物可降解有机质的存在为 微生物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从微观角度对胶体的类型和组成进行了分析,揭示 了地下水中胶体的存在对砷的地球化学循环的作用;通过环境磁学研究,对高砷 含水层沉积物中磁性矿物与砷的关系进行了表征,发现砷主要与亚铁磁性矿物共 存,有利的物理化学条件可使沉积物中的还原态铁溶解或解吸附而释放出砷。 8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C29甾烷含量异常 高砷含水层沉积物中碳链长度与甾烷含量的关系 (2)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及其应用 以国家重点工程—山西引 黄工程北干线分布区的大同盆地孔隙地下水系统为例,在流域尺度上讨论了土壤 侵蚀和地下水水质异常对地表水体的影响,在介观尺度上深入分析了污染物在地 表水-土壤水-地下水-潜流带岩土介质四者之间的迁移转化过程,从而突破了 传统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实现了多重尺度上潜流带岩土介质-地 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耦合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地表水-地下水相互 作用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标志性成果 2:地下水-土壤系统中有害物质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1)地下水系统中砷迁移转化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从高砷含水层中分 离、纯化得到了能高效促进砷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的土著耐砷微生物,进而采用变 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分析了高砷地下水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通过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了其菌属,研究了耐砷细菌对砷的抗性机理与生物富集潜 力、砷对细菌生存率的影响及对其细胞造成的氧化胁迫、以及细菌细胞对砷的适 应过程,探讨了浅层含水层中砷的生物迁移机理,并研究了耐砷菌对砷的抗性机 理及其对砷的生物富集潜力。 (2)地微生物对重金属和有害毒物地球化学变化的影响及响应机制 利 用微量热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有机污染物对典型地微生物的毒性及其耐 9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受性。在有机物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比一般的地微生物能够忍受更高浓度有机毒 物(如苯、吡等)的菌株,该菌株能够利用有机毒物作为生长的碳源,表现在产 热效应上是微生物生长代谢过程中出现多个放热峰值(热功率-时间图谱)。发 现在毒死蜱及代谢产物氯吡硫磷对地微生物的降解动力学研究中,其代谢产物的 毒性反而比毒死蜱大。 As(III)与枯草芽孢杆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热功率曲线/热功率曲线与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曲线 的对比(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09) 2.1.2 湿地保护生物学 1、水生植物谱系地理学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非编码区atpB-rbcL序列研究中国特有物种利川慈姑的居 群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学(Botany, 2010, 88: 886-892.)影响植物物种的分布及 其遗传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历史上的(例如,冰期)和空间上(地质特征)的因素。 为了理解分布于中国南岭地区和中部地区植物物种的遗传模式和地理分布等的 成因,我们采用叶绿体基因组非编码区atpB-rbcL序列研究了中国特有物种利川 慈姑(Sagittaria lichuanensis)的居群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学。我们在利川慈姑6 个居群47个个体中共检测到9个叶绿体单倍型。NST (0.193)值显著高于 GST (0.082) (P < 0.05),表明利川慈姑居群可能存在地理结构。在单倍型的最小网 10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络图分析中,我们发现9个单倍型可以分为东西两组;Mantel 检验没有发现地理 距离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r = 0.539, P > 0.05)。因此,地理的隔离作用很可对 利川慈姑的遗传结构造成的重要影响。在分布区的东部和西部,均发现居群间存 在较高的基因流,而遗传分化不明显。我们认为当前所研究的利川慈姑的居群是 近期的隔离所致。在单倍型的网络图上,我们发现单倍型D分布广泛。该单倍型 可能代表原始单倍型(可能代表在高山隆起导致利川慈姑分布片段化以前广为分 布的单倍型)。 图 1 利川慈姑每一居群中单倍型的分布及相对比例(左);叶绿体单倍型的谱 系关系(右)。 2、水生植物繁育系统学研究 水环境增强眼子菜属植物的花粉寿命-揭示了水生被子植物传粉成功的不同 机制(Evolutionary Ecology, 2010, 24: 939-953)文章选取了7种代表不同传粉式 样的眼子菜属(Potamogeton)植物深入研究了其花粉在空气中和水中的花粉寿 命变化情况,以期探测水环境对水生植物有性生殖的内在影响。花粉活力用MTT 染色法来测量,花粉寿命的半衰期则用花粉活力持续过程的指数衰减回归法计算。 总体而言,眼子菜的花粉活力随时间而迅速下降。专性风媒传粉的种类比其它兼 性风媒传粉种类具有更低的初始活力和更短的持续时间,预示后者花粉传递到柱 头上的时间可能更长。眼子菜属植物的花粉具有普遍的球形外观,缺乏萌发沟, 同时具有部分水合的特性;花粉活力丧失迅速,花粉管形成时间短。花粉活力的 11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半衰期和花粉大小明显正相关;小的花粉类型在干燥环境下比大的类型活力丧失 更快。与陆生植物不同的是,眼子菜属植物的花粉在水环境下具有更长的寿命。 本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与进化生态学家广泛认可的花粉进化模式不同的结果,这 个观点认为躲避水的胁迫是被子植物花粉进化的重要选择力之一。眼子菜属植物 花粉的这些属性可能是在适应水生环境中为保证生殖过程的完成选择而来的,这 也说明了水生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系统的进化可能是沿着别于陆生植物的另一个 路径进行的。 图 1 五种眼子菜属植 物的花粉形态 图 2 两种传粉类型的眼子菜物种花粉初始活力和半衰期 (1)水生植物图鉴 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相比,虽然数量较少,但它能给人们提供粮食、蔬菜、 12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医药、纤维原料及生畜饲料等,还可以美化城乡环境,改善与保护水体环境,监 测与控制大气污染,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水生植物种质资源与湿 地资源保护、水生植被恢复与水体污染的综合治理,生产的专业化、管理现代化、 产品系列优质化的发展,迫切需要有关水生植物的识别、生产与应用方面的技术 引导。武汉植物园有关科研人员将多年来收集、调查研究与保育的结果加以整理, 编著成《水生植物图鉴》一书。本书收录的范围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 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沼生和部分荫湿生植物;各科编排顺序是根据恩格勒 分类系统进行的,介绍水生植物 74 科 204 属 560 余种(包括 58 个外来种),附 彩色照片 1000 余幅。 (2)竹叶眼子菜遗传多样性与基因交流 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 Miq.)多年生沉水草本,是长江中下游 许多湖泊中沉水植被中的优势种和建群种,种群的扩大主要依靠匍匐枝的克隆繁 殖,同时可以进行种子繁殖。使用 ISSR 标记对来源于长江中下游 10 个湖泊中 的 10 个竹叶眼子菜居群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12 条引物共得到 166 条清晰条带, 其中 117 条(70.5%)为多态带。与相同生境及分布范围的水生植物相比,竹叶眼 子菜显示出中等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PP = 70.5 %, HE = 0.163, I = 0.255),这主 要是由其既可以进行有性又可以进行无性生殖的繁育方式及其生境历史上的连 续性所致。通过几种不同方法计算的 F-统计量都一致的表明居群之间约有 20% 的遗传变异。通过贝叶斯方法 FST 和共祖模拟分析的 F 值所估算的基因流都表明 基因流比遗传漂变对目前居群结构的形成起到更重要的作用(Nm = 1.131, M = 1.098)。对居群之间基因流迁移模式进行检测发现,竹叶眼子菜的居群内的遗传 多样性没有表现出往长江下游增加的趋势。在整个物种水平上高的连锁不平衡说 明 meta-居群模式可能对其遗传结构起到影响。还发现两维脚踏石模式很适合竹 叶眼子菜居群之间迁移,这暗示了鸟类对不同湖泊间基因交流有重要媒介作用。 13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竹叶眼子菜采样种群及可能的遗传学关系 在云南发现锥属植物两个新种:金平锥 Castanopsis jinpingensis 和麻栗坡锥 C. malipoensis。麻栗坡 锥在下金厂镇较为普遍,见于石灰岩山地的密林中,与西畴锥(Castanopsis xichouensis C. C. Huang & Y. T. Chang)近缘,不同之处在于其叶片较薄,叶柄较短,壳斗外壁刺扁,坚果较大。金平锥仅分布于五 台山上,与扁刺锥(C. platyacantha Rehder & Wilson)近缘,不同之处在于其叶全缘,壳斗外壁刺纤细无 毛,坚果较小。 此研究成果发表在《芬兰植物学报》(Annales Botanici Fennici,2010, 47: 301-305)。 麻栗坡锥(Castanopsis malipoensis C. C. Huang ex J. Q. Li & L. Chen) 14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金平锥(C. jinpingensis J. Q. Li & L. Chen) 利用在截叶苜蓿中开发出来的 92 对 SSR 引物对 6 种苜蓿属植物进行了检测,发现种 间的通用性与大多数被子植物相似,在 53.26%-61.96%之间。该研究结果对于利用 SSR 引物 开展苜蓿属植物生态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研究论文发表在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2010,10:150-155 系统的研究了我国特有物种秤锤树的花形态发生过程,发现秤锤树雄蕊群在发育初期明 显为两轮排列,且外轮对萼,而非对瓣排列。该研究结果对于研究秤锤树属植物的系统学位 置以及对于安息香科植物花部的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论文发表在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2010, 28:371-375. 在对猕猴桃属进行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猕猴桃属植物中存在的植物命名法 规问题,提出了美味猕猴桃的候选模式,同时解决了猕猴桃属 4 个组在命名上存在的问题。 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 Novon 2010,20: 57-59 和 Annales Botanici Fennici,2010, 47: 106-108. 2.1.3 湿地恢复生态学 (1)种子库与植被恢复 15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一)长江中游地区淡水湖泊种子库及植被与养殖干扰强度的关系 (Aquatic Botany, 2010, 92: 195-199) 研究了长江沿岸两种不同养殖类型淡水湖泊的种子库与 地表植被的物种组成与丰富度。两种不同养殖类型分别为:围网养殖型(洪湖、长湖、西梁 湖和感湖)和全湖养殖型(武湖、涨渡湖、武山湖、太白湖)(图 1) 。在全湖养殖型湖泊中 物种生物量与丰富度显著偏低甚至缺失, 结合 3 年研究数据, 平均每个位点生物量仅有 0-159 g·m-2 ,物种数仅为 0-0.3 种。相比之下,围网养殖型湖泊平均每个位点生物量 1552-2971 g·m-2,物种数有 1.5-3.2 种(图 2)。种子库中幼苗密度和物种丰富度也呈相同趋势,前者平 均每个位点种子库中幼苗密度为 133 株·m-2,仅 0.6 个物种,后者分别为对 265 株·m-2 和 0.9 个物种 (图 3) 。结果表明高强度养殖对沉水植被及其种子库有强烈的破坏作用。不同层次 种子库可反映植被历史。PCA 两轴总共可解释 62%的变量(图 5)。第一轴将两类湖泊很清 晰地分开,而第二轴将种子库与地表植被分开。在 3 次植被调查中,全湖型湖泊变化不大, 而感湖和西梁湖在第二轴排序上显著不同于长湖和洪湖。此外,PCA 结果还表明种子库变 化与植被数据关联不大。这可能与物种种子生产策略有关。 图 1 湖泊位点示意图 16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图 2 围网养殖型和全湖养殖型湖泊 2000、2003 和 2007 年植被湿生物量比较,(平均值±标 准误)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 < 0.05, t-检验) 17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图 3 围网养殖型湖泊和全湖养殖型湖泊 不同深度底泥下的每个位点平均幼苗密度,误差线 表示标准误,不同字母表示两类湖泊之间有显著差异 (P < 0.05, t-检验) n.s.表示无显著差异 图 4 五个湖泊 2000、2003 和 2007 年沉水植被与种子库之间的索伦森相似性系数百分数, 其余三个湖泊无植被数据 18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图 5 八个湖泊的种子库和三个调查年份植被相对丰富度的主成分分析(PCA)图。S 表示 0-15 cm 底泥种子库,V1、V2 和 V3 表示 2000、2003 和 2007 年植被 (二)湖泊形态、地理区位和气候因素对中国湖泊富营养化的影 (Hydrobiologia, 2010, 644: 289-299) 尽管中国拥有 2300 多个面积 1 平方米公里以上的 湖泊,但是由于近几十年来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得大量的湖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 富营养化。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受很多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大多关 注流域内土地利用、点源与面源污染、人口密度、经济总量等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因素对 湖泊水环境的影响,而在大尺度上探讨自然环境因子对湖泊富营养化影响的研究还非常少。 通过对国内 103 个湖泊的富营养化参数(TN、TP、TN:TP、CODMn、Chl-a、SD、TSI) 与湖泊形态、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等自然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湖泊水质与湖泊经 度、海拔、最大水深、平均水深、容积等因子显著相关,而与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气候因 子的相关性不显著。 19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图 1 本研究所选用的 103 个湖泊的地理位置 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自然环境因子共计能够解释富营养化参数 13.3-57.5%的 变异,其中湖泊最大水深、平均水深和海拔是最重要的解释因子。此外我们还发现自然环境 因子对西部湖泊(经度<110°E, n = 25)富营养化参数的解释能力要稍高于东部湖泊。 表 1 湖泊富营养化参数与自然环境因子间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Eutrophication parameters Regression equations R2 P value LnTN 0.566−0.688LnZmax+0.001Elev+0.522LnLWR 0.363 <0.001 LnTP -21.438−0.478LnZmean+4.28LnLong−0.001Pmean 0.371 <0.001 LnTN: TP -2.803+0.001Elev+0.173STmax 0.286 <0.001 LnCODMn -13.646−0.001Pmean−0.316LnZmax+3.47LnLong+0.001Elev 0.575 <0.001 LnChl-a 3.553−0.938LnZmax 0.261 0.001 LnSD 8.359−2.503LnLat 0.219 0.002 TSI 69.365−6.134LnZmean 0.133 0.005 20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土壤种子库与三峡库区消涨带植被恢复(Plant Ecology, 2010, 209: 153–165) 三峡大坝完全建成之后,水库水位将在洪水季节(夏季)的145 m到非洪水季节 (冬季)的175 m之间波动。土壤种子库是植被恢复的一个重要繁殖体来源。为 了评估土壤种子库恢复三峡库区消涨带植被的潜力,我们研究了土壤种子库与地 上植被的数量关系(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在大坝上游4个研究地点(长寿, 忠县,巫山和秭归)共采集45个土壤种子库样品,利用幼苗萌发方法研究种子密 度,物种丰度和物种组成。共有45个物种(20个科)从土壤种子库萌发,平均种 子密度是4578 ind/m2。一年生植物在土壤种子库中占据优势,大部分地上植被中 的木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没有在土壤种子库中出现,暗示一些非一年生植物 通过土壤种子库恢复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由于与地上植被物种组成相似性很低, 且一年生植物占据优势,土壤种子库恢复三峡库区消涨带内建坝前植被的潜力比 较低。但作为一个重要的繁殖体来源,在进行消涨带植被管理过程中,土壤种子 库应该被考虑在内。 图1 三峡库区消涨带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组成比较 a-长寿,b-忠县,c-巫山,d-秭归 亚热带山地河岸带珍稀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Flora, 2010, 205: 841–852) 以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和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为优 势种的珍稀植物群落是神农架山地中海拔地段河岸带中的典型群落类型。为了探 讨山地河岸带珍稀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初步分析河岸带植物独特的线性 分布的形成机制,我们在神农架地区 4 条主要河流(沿渡河、香溪河、南河和堵 河)的河岸带中设置 43 个样方进行调查。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把 42 个 样方(Outlier analysis 剔除 1 样方)分为 3 个群落类型,即领春木+华西枫杨林 21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Form. E. pleiospermum + Pterocarya insignis )、领春木+ 亮叶桦林(Form. E. pleiospermum + Betula luminifera)和连香树+领春木林(Form. C. japonicum + E. pleiospermum) ,体现了领春木和连香树的优势地位;非度量多维测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的排序结果与聚类分析高度一致;NMS 轴与环境因子 的相关分析表明,NMS 轴 1 与海拔、有效 K、NH4 和 PH 显著相关,NMS 轴 2 与坡度显著相关,NMS 轴 3 与生长季地下 20 cm 处的土壤温度显著相关。本研 究表明珍稀孑遗植物对营养状况差但种间竞争较弱的生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对 亚热带山地河岸带温暖潮湿的微气候具有依赖性。 图 1 神农架山地河岸带珍稀植物群落聚类分析树状分支图 (E. pleiospermum-P. insignis 领春木+华西枫杨林; E. pleiospermum-B. luminifera 领春木+亮叶桦林; C. japonicum-E. pleiospermum 连香树+领春木林) 表 1 NMS 轴与环境因子 Spearman 秩相关系数 Variable Altitude Slope Aspect Substrate Soil temperature Soil moisture Available K NMS axis1 NMS axis2 r p r p 0.525 –0.025 –0.070 0.056 –0.031 0.023 0.513 0.000 0.876 0.662 0.723 0.846 0.886 0.001 0.185 0.359 –0.143 0.046 –0.168 0.109 –0.128 0.242 0.019 0.368 0.773 0.289 0.490 0.418 NMS axis3 r p –0.171 0.201 –0.062 0.005 0.320 0.285 0.122 0.278 0.202 0.697 0.977 0.039 0.068 0.442 22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Available P NO3 NH4 pH OMC CEC 0.175 –0.058 0.394 –0.344 0.129 0.150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0.267 0.714 0.010 0.026 0.416 0.345 0.170 –0.155 0.000 0.065 –0.163 –0.089 0.282 0.326 1.000 0.684 0.302 0.576 –0.176 0.188 0.067 –0.148 0.183 0.166 0.264 0.234 0.675 0.349 0.245 0.294 OMC, Organic Matter Content 有机质含量; CEC,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阳离子交换能力 丹江口水库周边种子库和种子扩散格局及其对植被恢复的作用 丹江口 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库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对调水工程具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也是湿地其它生物生 长和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良好的植被条件是湿地健康和生态功能完整 性的必要基础。 根据中线工程规划,丹江口坝顶高程将从 162m 加高到 176.6m,正常蓄水位 将由 157m 提高到 170m,剧烈的水文变化将直接改变目前库区湿地生态系统的 基本结构和特征。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后,目前处于死水位和正常蓄水位之间的 大部分滩涂湿地植被将被永久淹没,并在水库周边更高海拔区域内形成新的滩涂 湿地植被。 为探讨种子水流扩散以及土壤种子库在大坝加高后滩涂湿地植被恢复和重 建过程中的作用,在入库河流滩地(UR)、水库滩涂(RV) 、和坝下河滩(DR) 内设置了 7 个样地,并采集了 46 个混合土样,采用幼苗萌发法鉴定种子库的物 种组成,并与地表植被进行比较。 入库河流滩地的种子库中种苗密度和物种数量都显著高于水库滩涂和坝下 河滩,这表明大坝加高后入库河流能够为水库滩涂湿地植被的恢复提供丰富的种 子和物种资源。 23 4500 F 2,43 = 9.07, P < 0.001 A 4000 a 16 b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c 1000 500 mean no. species per site mean no. seedlings m-2 per site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B F 2,43 = 7.64, P < 0.001 a 14 12 10 b 8 6 b 4 2 0 0 UR RV UR DR RV DR 入库河流滩地(UR)、水库滩涂(RV) 、和坝下河滩(DR)种子库 地上植被间的 Sørensen 相似系数平均为 47%,土壤种子库之间为 49%,植 被和土壤种子库间为 44%。这一方面说明种子的水流传播加强了库区湿地间植被 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暗示大坝加高后入库河流种子的输入能够促进水库滩涂湿 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植被与种子库的相似系数 Vegetation UR RV DR Seed bank UR RV DR UR Vegetation RV DR 100 57 41 100 43 100 51 48 28 45 58 34 42 46 47 UR Seed bank RV DR 100 56 46 100 44 100 (2) 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 (1)利用澳大利亚杂草评估体系,针对中科院主要植物园引进的外来物种进行 了初步的风险评估。本研究评估了中国主要的四个植物园(北京植物园,武汉植 物园,华南植物园和版纳植物园)的种子交换名录中的外来物种的入侵风险。我 们发现,北京植物园种子交换名录中,共有外来物种 139 种,其中 29 个物种已 在中国形成入侵,有 40 个物种被评估系统认为是具备较高入侵潜力,而剩下的 70 个物种则被认为入侵风险较低。武汉植物园种子交换名录中,共有外来物种 76 种,其中有 25 个物种已在中国形成入侵,13 个物种被评估系统认为具备较高入 24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侵风险,而剩下的 38 个物种则被认为入侵风险较低。华南植物园及版纳植物园 交换名录中已形成入侵或被认为具有较高入侵风险的物种数目相对较少。 (2)完成了三峡库区苏门白酒草遗传学分析。利用简单序列重复间区(ISSRs) 的分子标记方法对三峡大坝周边的 5 个苏门白酒草种群、大坝上游 6 个种群(南 充、泸州、重庆、丰都、万州、巴东)、大坝下游 6 个种群(宜昌 1、宜昌 2、 岳阳、长沙、武汉 1、武汉 2)等共 21 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行了 分析。结果发现,苏门白酒草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三峡大坝的苏门白酒草入侵种 群主要是从下游通过工程建设和旅游的交通扩散过来,从上游通过风力或水流运 输的作用较小。这一结果对揭示三峡大坝周边入侵植物的扩散途径和制定有效防 控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3)调查研究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对林地入侵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在武汉植物园附近,我们通过样地监测与样方调查研究了加拿大一枝黄花 入侵对林地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对林 地的入侵造成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重要值的下降。入侵区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小 于无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对照区和只有少量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的蔓延区,而后 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植物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指数在不同季节间存在较 大变化:多样性指数从 4 月到 11 月呈现下降趋势,而从 1 月份开始多样性指数 开始升高。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在 6 月到 10 月份最为严重; 这可能是由于这段时间该入侵植物通过旺盛的克隆生长侵占了大部分生境排挤 了土著植物。可见,加拿大一枝黄花有可能在存在一定郁闭度的林地内形成入 侵。 (4)开展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入侵植物的影响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升温和 氮沉降对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和莲子草竞争的影响;升温和氮沉降对空心莲子草 天敌昆虫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植物种间竞争和空心莲子草生物防治效果的影 响;目前本项目进展顺利,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田间数据,具体结果正在整理中。 (5)继续研究了乌桕的入侵生物学及生物防治。发现入侵到美国的乌桕种群和 原产我国的种群抵抗昆虫危害的间接防御具有明显的不同。人工剪除和三种昆虫 取食均能诱导乌桕的 EFN 显著增加;专食性夜蛾取食后本地种群 EFN 分泌最多, 25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广食性尺蠖取食后入侵种群 EFN 分泌最多;黄刺蛾和人工剪除处理后 EFN 分泌 较少。 在对照情况下,入侵种群组成型分泌的 EFN 显著高于本地种群;专食性夜蛾取 食后,本地种群诱导表达的 EFN 显著高于入侵种群;广食性尺蠖和黄刺蛾取食 后本地种群和入侵种群诱导表达的 EFN 没有显著差异。入侵种群针对专食性夜 蛾的组成型和诱导型 EFN 表达上存在 trade-off, 但是本地种群不存在我们还探 讨了真菌与乌桕卷象和乌桕卷象三者互益关系,发现真菌寄生有助于卷象的生长 发育,其作用机制是协助提供植物营养等。 此外,我们以原产我国,现入侵到北美的黑藻和虎杖为对象,研究了利用天 敌昆虫控制入侵植物的可行性;在黑藻上发现了一种新的象甲,可能成为新的生 物防治天敌昆虫。另外,我们还继续开展了紫茎泽兰对西南地区生物资源包括椭 圆悬钩子等的影响研究。 入侵植物应对环境胁迫的耐受性及其对生物防治的影响 空心莲子草是 我国首批公布的 16 种重要入侵物种之一,每年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该草是水陆两生型植物,分布于我国 20 余省,生态适应性极强,对生物多样性 和农业生产都带来了严重损失。在澳大利亚、美国和我国南方的水生生境,通过 释放天敌昆虫基本控制了该草危害,但是在陆生生境,人工、化学和生物治理措 施都难以奏效。如何控制陆生生境的空心莲子草是世界性难题。 26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空心莲子草在不同水肥条件下应对不同取食强度的反应 通过田间和温室试验,发现在陆生生境中,空心莲子草昆虫取食耐受性水平 较高,补偿能力明显强于水生生境。进一步研究表明,不同生境的植物可能采用 不同的补偿机制。陆生生境中,空心莲子草具有强大的根系,一旦地上部分受到 胁迫,植物将资源储藏到地下部分,从而有效应对地上部分受到的危害;而在水 生生境中,由于植株根系不发达,难以有效抵御昆虫取食胁迫。这些结果表明, 陆生生境中植株对昆虫取食和人工剪除较高的耐受性增加了治理难度,也是国内 外生物防治空心莲子草失败的重要原因。 2.1.4 湿地监测与管理 (1)汉江上游流域化学风化及 CO2 消耗 汉江上游流域水化学主要阳离子为 Ca, 主要阴离子为 HCO3-。GIBBIS 图解、 三角图及化学计量法表明流域主要离子化学由碳酸盐岩化学风化控制。在此基础 上运用物质平衡模型进一步探讨影响全球碳循环的流域化学风化过程。结果表明 主要离子来源于碳酸盐岩、硅酸盐岩及人类活动,而降水贡献较少。碳酸盐岩化 学风化速率为 47.5 t/km2,或相当于地表侵蚀速率 19.8 mm/kyr;硅酸盐岩化学风 化速率为 5.6t/km2,或相当于地表侵蚀速率 2.1 mm/kyr。而人类活动对主要离子 27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的贡献达到 16.7%,表明在汉江流域,人类活动对化学物质的贡献比较大。 重碳酸岩浓度与 Ca 及 Ca+Mg 关系图 流域化学风化消耗大气中的 CO2 量为 74.38×109 mol/yr,其中碳酸盐岩化学 风化消耗 CO2 64.69×109 mol/yr,硅酸盐岩化学风化消耗 CO2 9.69×109 mol/yr。和 全世界化学风化消耗 CO2 量比较(碳酸盐岩 12300×109 mol/yr;硅酸盐岩 8700×109 mol/yr),汉江上游化学风化占全世界化学风化消耗 CO2 的 0.64%,但是其面积 只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 0.063%,因此我们的结论表明汉江上游的化学风化是很 强烈的。 汉江上游化学风化速率与 CO2 消耗 River Discharge Surface area ×109m3/yr 104 km2 Carbonate weathering rate Silicate weathering rate CO2 103 t/km2/yr CO2 103 t/km2/yr mm/kyr mm/kyr mol/km2/yr Upper Han River 41.1 9.52 47.5 Han River, Wuhana 1306 m3/s 15.9 Changjiang, Datonga 27429 m3/s Wujiangb 19.8 mol/km2/yr 679.5 5.6 2.1 101.8 9 261.0 2.45 119.5 170.5 14 378.9 2.4 112.0 32.7 6.7 65 33 682 6 2.4 98 Jinsha jiangc 39.4 23.3 18.1 7.5 190 9.1 3.4 370 Lancang Jiangc 29.0 8.9 59.3 24.7 610 4.1 1.5 70 28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Nu Jiangc 53.1 11.0 67.8 28.2 700 5.9 2.2 110 Yalong Jiangc 55.3 12.9 44.4 18.5 460 8.0 3.0 240 Dadu Hec 61.6 8.9 71.9 29.9 740 8.3 3.1 180 Min Jiangc 14.9 3.7 58.2 24.3 600 9.0 3.3 260 Huang Hec 23.2 14.6 26.1 10.9 270 3.0 1.1 90 Brahmaputrad 35.4 14.8 340 10.3 3.8 150 Gangesd 28.0 11.7 240 14.0 5.2 450 Indusd 13.8 5.7 90 3.8 1.4 60 (2)地下水-土壤系统中有害物质的检测、示踪与模拟 地下水-土壤系统中微量有害物质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以江汉平原地下 水和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了 SPE-GC/PFPD 和震荡萃取-GC/PFPD 的方法分别 对水样和土样中 12 种有机磷农药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农药在地下水-土壤系统 中富集的影响因素,发现有机质对农药迁移富集有重要作用,揭示了有机磷农药 与土壤有机质的吸附机制。建立了检测壬基酚的 SDE-GC×GC/MS 方法,山西大 同污灌区地下水中检出了壬基酚,在分子水平上解析了污灌区地下水中壬基酚各 异构体分布特征与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的关系。发展了基于介质阻挡放电 (DBD)微等离子体的低温原子化器,可以在低功率消耗、低温下实现氢化物 元素的高效原子化,从而建立了 As、Se、Sb、Hg 等元素及其形态检测的新方法。 地下水污染研究中的非传统同位素技术及其应用 建立了地下水中 Cr 的 “两阶段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法”和“双稀释剂双柱法”的化学分离流程,对湖北黄 石市无机盐厂周边水体的 53Cr/52Cr 和 δ53Cr 进行了分析,获取了我国自主分析的 首批铬同位素数据。结果表明,水体中稳定铬同位素变化显著(δ53Cr 的变化区 间为-1.7‰~7.3‰),稳定铬同位素不仅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地下水中铬污染的原位 修复,还可以用来检测含铬污水的处理效果。这一发现拓宽了铬同位素的应用领 域。发现高砷含水层系统中砷的迁移富集过程与铁的地球化学及生物地球化学循 环有直接的关系,即:铁的还原与氧化过程导致砷在水和不同含铁矿物相之间的 再分配,进而影响砷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 地下水系统地球化学模拟及其应用 围绕 CO2 在沉积盆地深部地质封存 后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其对浅部地下水供水含水层水质的潜在影响,在松辽 29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盆地开展了盆地尺度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地球化学模拟,包括: “CO2 -咸水”、 “CO2-咸水-岩石”化学反应动力学,建立了“水-岩-CO2”化学反应动力学模 型,揭示了研究盆地内 CO2 赋存形式与地层水特征的关系。 2.2 2010 年科研项目 2009 年由重点实验室成员承担的科研课题共 99 项(详见下表),其中包括: 973 项目 1 项 “十一五”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 3 项 国家科技支撑(攻关)项目 12 项 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项目 2 项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1 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2 项 科学院方向性项目及院其他项目 9 项 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 3 项 省部委项目 14 项 国际合作项目 6 项 其它横向项目 20 项 其它 6 项 在以上科研项目中,20010 年度新增科研项目(含 2009 年获批、2010 年执 行)54 项,其中获批主持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参加 1 项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09 年实验室承担(在研)科研课题 序 号 课题名称 编号 负责人 起止时间 经费(万元) 张全发 2008.11-2013.12 40 “973”计划 1 大中型浅水湖泊蓝藻 水华暴发机理研究 IHB/CN/2009135 30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 大中型浅水湖泊蓝藻 水华暴发机理研究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发展计划”973” 刘文治 2010-2011 5 “十一五”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1 2 3 湖泊直立提岸基底改 善与湖滨带生态修复 技术及工程示范 湖泊生态系统退化调 查与修复途径关键技 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湖滨带种子库评价及 提高技术研究 2008ZX07103-004-0 1-04 邢 伟 2009.1-2011.12 35(新增) 2008ZX07102-005 刘贵华 2008.1-2011.12 180 2008ZX07105-004 刘 帆 2008.9-2010.12 30 2009BADC6B001 程晓莉 2009.1-2011.12 86(新增) O713402L03 刘贵华 2006-2010 30 O713402L03 刘贵华 2010-2011 100 2008BAD98B08-2 党海山 2008.1-2010.12 86 2008BADA4B08-09 万开元 2008.1-2010.12 42 2007BAD87B09-04 陈 防 2007.8-2010.12 140 2008BADB0B0504 丁建清 2006.10-2010.12 18 2006BAC10B01 江明喜 2007.9-2010.12 140 2006BAC10B02 张全发 2006.11-2010.12 175 2006BAD02A14 陈 防 2006.1-2010.12 25 2008BAC48B02 祁士华 2008.1-2010.12 188 2008BADB0B02-2 葛继稳 (第二负 责人) 2008.1-2010.12 95 2008BADB0B02-2-3 葛继稳 2008.1-2010.12 8 2008BADA7B03 胡学玉 2008.1-2010.12 2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1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红壤水土流失阻控关 键技术研究 重大工程建设区生态 恢复整治技术研究 湿地植物专类园 长江上游坡耕地整治 与高效生态农业关键 技术试验示范 高效施肥关键技术研 究与示范 沿丹江口库区种植业 污染生态防控技术研 究与示范 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 技术研究与示范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 恢复与综合整治技术 开发及应用研究 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 水库库区生态环境综 合整治技术与示范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 应变肥水高效管理模 式研究与示范 南方冰雪灾害天气成 因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 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 术研究 湿地自然保护区栖息 地快速评价技术研究 城郊区环保型特色农 业支撑技术研究与示 范项目:课题 3“城郊 区农产 品质量控制 31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关键技术研究” 中的 专题 1 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项目 1 2 三峡水库消涨带植被 重建试验示范研究 三峡工程生态建设与 保护总结性研究 2008-5-[KY]03-08-0 1 张全发 2007.11-2011.12 520 SXZJ7-4 张全发 2009.1-2010.12 55(新增) 伟 2009.1-2012.12 39(新增)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1 大渡河河口再自然化 及重要栖息地修复研 究 1261002020 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海菜花属植物繁育系统 的适应性进化研究 30970202 王青锋 2010.1-2012.12 36(新增) * 花柱二型性水生植物莕菜的 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 30970195 陈进明 2010,1-2012,12 30 2 同域植物传粉互作机制及其 对濒危植物有性生殖的影响 杨春锋 2010.1-2012.12 33(新增) 3 种子水播格局及其对消落区 种子库和地表植被的影响 30970469 刘贵华 2010.1-2012.12 29(新增) 4 两性花雄蕊级联运动对传粉 过程和繁殖格局的影响 30970459 任明迅 2010.1-2012.12 30(新增) 30871650 丁建清 2009.1-2011.12 34(新增) 30670352 刘贵华 2007.1-2010.12 28 30670368 江明喜 2007.1-2010.12 29 30900127 夏 婧 2010.1-2012.12 19(新增) 30900222 刘文治 2010.1-2012.12 21(新增) 30900199 党海山 2010.1-2012.12 21(新增) 30900178 卢志军 2010.1-2012.12 21(新增) 30700089 任明迅 2008.1-2010.12 17 1 5 5 6 7 8 9 10 11 空心莲子草应对环境胁迫的 补偿反应与机制 湿地植物对水环境的繁殖适 宜对策 神农架地区两种珍稀植物的 河岸带中的种群动态与维持 引种规模和性比设置对海菜 花迁地保护居群适合度的影 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河岸带湿地 氮削减功能的影响研究 秦岭亚高山林线动态对气候 变化的响应及其形成机理的 研究 秦巴山地巴山木竹种群对异 质生境的响应机制 两性花中雄蕊不同合生方式 对植物繁殖格局的影响 30970209 32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沉水植物碳同化途径从 C3 30700083 向 C4 转变的机制研究 三峡库区地质成因富磷河流 藻类多样性及初级生产力时 40972218 空演变特征研究 中国羽苔科植物细胞分类学 300900079 研究 硝酸盐三氧同位素在线测试 新技术及其在地下水污染研 40972157 究中的应用 长江上游水系拓展过程的地 貌学与碎屑锆石年龄双重约 40971008 束研究 长江中游全新世微生物对古 温度和古水文条件的响应(重 40930210 点) 大港油田特殊地质环境下的 201004304 地微生物生命形式及地质学 5 意义(国际合作项目) 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青年人 200904305 才队伍建设对策研究(学部主 7 任项目) 潜流带污染物迁移转化与自 40830748/ 然衰减作用研究(重点) 砂壳虫属分子系统发育和遗 30800097 传多样性研究 2000 年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天然火的沉积记录及气候学 40872202 意义研究 尹黎燕 2008.1-2010.12 17 葛继稳 2010.1-2012.12 44(新增) 郑 敏 2010.1-2012.12 23(新增) 周爱国 2010.1-2012.12 55(新增) 李长安 2010.1-2012.12 50(新增) 2010.1-2013.12 190(新增) 2010.1-2013.12 150(新增) 王焰新 200901-2011.12 15(新增) 王焰新 2009.1-2012.12 190(新增) 张文静 2009.1-2011.12 20(新增) 顾延生 2009.1-2011.12 45(新增) 葛台明/顾延 生(分别为第 二和第三) 祁士华/冯亮 (分别为第 三和第四) 科学院项目 1 主要能源植物规模化种植综 合评价 KSCX2-Y W-G-036 张全发 2008.1-2010.12 420 2 利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研 究 KSCX2-Y W-G-060 李夜光 2009.1-2011.12 45(新增) 3 作物根际过程与养分高效吸 收利用机机制 KSCX2-Y W-N-002 陈 防 2007.1-2010.12 34 4 迁地保护水生植物的传粉障 碍及其对适合度的影响 KSCX2-Y W-Z-051 刘贵华 2007.1-2010.12 20 5 水生被子植物繁育系统的适 应性进化研究 KSCX2-Y W-Z-0805 王青锋 2009.1-2012.12 200(新增) 6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质监测 与安全保障 O629221C 01 张全发 2006.1-2009.12 200 7 入侵植物生态适应性 O829331H 02 丁建清 2008.1-2011.12 200 8 中国水生植物重要类群的 DNA 条形码研究 O929411 W02 王青锋 2009.9-2011.12 20.25(新增) 33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9 三峡工程对濒危植物疏花水 柏枝影响的重新评估以及保 护方法和对策研究 O92B291J 03 江明喜 2007.7-2010.12 25 10 外籍特聘研究员计划 O929361H 02 丁建清 2009.8-2011.12 9.83(新增) 11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源污染 控制试验示范 O829281J 01 江明喜 2007.1-2010.12 10 * 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 应 Y02A711 L04 刘贵华 2010-2015 10 * 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 阔叶混交林生物多样性 动态监测样地建设 长江洪泛湿地植物群落 的水文敏感性及其机理 * 2010-2011 江明喜 Y02A251 B01 湿地专类园项目 * 50 2010.1-2011.12 李伟 30 刘艳玲 2010.8-2011. 4 13.2 省部委项目 1 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自然 恢复潜力与维持机制 2 弥苴河河口湿地恢复关键 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稳态 转换及其调控机制的实验 生态研究 3 长江中游自然资源集中区 的地球微生物学过程(教育 部(新增)新世纪优秀人才支 持计划) 4 5 6 7 长江中游泥炭湿地环境演 变的生物响应( 中央高校基 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湖北清江石笋 DNA 对 9000 年以来长江中游洪涝灾害 的指示意义(湖北省杰出青 年基金) 鳞茎类蔬菜脱毒试管种球 生产技术研究(武汉市科技 局) 盆地—山区持久性有机污 染物的长距离迁移模型研 O831351C05 2008CA020 Y033681 张全发 2009.9-2010.12 10(新增) 刘贵华 2009.5-2010.12 23.6(新增) 李伟 2010.12-2013.12 10 NCET-08-0831 王红梅 2009-2011 50(新增) CUG090103 王红梅 2009-2012 10(新增) 2008CDB373 王红梅 2009-2010 10(新增) 200920322149 葛台明 2009-2011 10(新增) 20090145110004 祁士华 2010.1-2012.12 6(新增) 34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8 9 10 11 12 13 14 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江汉平原地下水农药污染 规律研究(湖北省环境保护 局) 河北曹妃甸滨海地区海岸 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中国 地质调查局) 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综 合评价(中国地质调查局) 湖北省水生植物资源调查 与编目(环保部) 畜禽养殖排泄物抗生物残 留及对环境影响研究(湖北 省科技厅湖北省重点项目) 湖北清江石笋 DNA 对 9000 年以来长江中游洪涝灾害 的指示意义( 湖北省自然科 学基金) 西藏纳木错湖泊沉积物单 体正构 烷烃碳同位素研究 ( 校 211 校优秀青年教师资 助计划)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2009044013 王焰新 2009.1-2010.12 40 2009040040 周爱国/柴 波 2009.01-2010.12 40 2009040041 周爱国/梁 合诚 2009.01-2010.12 30 2008044024 葛继稳 2008.8-2009.12 20 2009045014 王焰新 2009.1-2011.12 10 2009045011 王红梅 2009.1-2010.12 4 2009019027 林晓 2009.1-2010.12 (李长安) 2 2008.1-2012.12 50 横向协作 1 水体生态恢复 *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稳态 转换及其调控机制的实验 生态研究 * 傀儡湖硬质基质沉水植被 恢复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 消落区保护与整治 2 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生态 农业园建设规划 3 三峡坝区消落区植被重建 示范 4 5 6 7 大同盆地表层地质环境监 测与盐碱地生物修复示范 (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福建省土壤有机氯农药地 球化学调查与评价( 福建省 地质调查院) 汾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问 题专题研究( 山西省地质调 查院) 湖北省大冶市重点区域土 O849091B02 李 伟 2010.12-2013.12 Y033681 Y049391 李 伟 李 伟 10 2010.2-2011.12 42 王青锋 2010,6-2012,6 20 Y049201C02 张全发 2009.1-2010.12 120(新增) SXSN/1850 张全发 2007.1-2010.12 50.3 2009046192 王焰新 2009.08-2010.12 235.27(新 增) 2009040004 祁士华 2009-2010 110(新增) 2009046211 王焰新 2009.6-2010.12 60(新增) 2009046287 祁士华 2009.8-2010 25.1(新增) 35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8 壤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价( 湖 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三峡枢纽工程坝基排水洞 褐色析出物研究(长江三峡 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 咸宁市城市植物多样性保 护规划 武汉市硚口区古田化工企 业搬迁改造土壤及地下水 环境污染情况初查(武汉市 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天津滨海新区海岸带环境 地质调查评价(天津地质矿 产研究所) 巴东小龙河水电站环境影 响评价 天津临港工业区大气环境 承载力分析(天津市天人合 环保技术研发中心) 浙江景宁地貌遗迹调查与 高山湿地群成因研究 黄冈晨鸣林基地水环境质 量监测(湖北省地质环境总 站) 凌云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电镀车间土壤和地下水 监测(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 限责任公司) 五峰县白溪河流域水电梯 级开发生物多样性与环境 影响评价 2009046016 梁 杏 2009.2-2010.12 24.8(新增) 2009046300 葛继稳 2009.7-2010.5 20(新增) 2009046201 罗泽娇 2009.3-2010 20(新增) 2009046190 梁 杏 2009.1-2009.12 12.2(新增) 2009046452 葛继稳 2009.12-2010.8 11(新增) 2009046202 罗泽娇 2009.9-2010 10(新增) 2009046026 顾延生 2009-2010 8(新增) 2009046230 罗泽娇 2009.9-12 8(新增) 2009046275 罗泽娇 2009.11-2010 6.5(新增) 2008046382 葛继稳 2008.10-2010.10 90 18 海南岛海岸带生态系统地 球化学评价 海南省地质调查 院 祁士华 (负责人 之一) 2007-2009 60 19 《湖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 规划(2007~2020)》编制 葛继稳 2007-2009 21 20 植物学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与实习基地(庐山)植物野外 教学实习图鉴编写 2007046187(湖 北省环保厅) 湖北省教育厅, 鄂教高〔2008〕15 号,立项编号: 2008143 葛继稳 2008-2010 1 防 2009.1-2015.12 150(新增)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国际合作 1 长期施肥对植物生物多样 性的的影响 IPNI-Hubei-32 2 黑藻及乌桕生物防治研究 O3066005 丁建清 2006.5-2011.12 60 3 湖北主要城市园林植被与 土壤关系研究 O960091I01 万开元 2009.12011.12 40(新增) 陈 36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4 美国林务局项目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O760311H03 丁建清 2006.9-2010.12 92 5 武汉大东湖江湖连通及城 市湖泊水生态修复示范项 目 2428 张全发 2008.11-2010.12 34.6 6 环境水流与湿地植被恢复 效应评估 2357 黎 明 2008.9-2010.12 8 Y060591B06 黎 明 湿地生态水文需求评估 * 2 其他 典型湖湾水体水污染防治与 * 综合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 Y01Z291 * 三峡坝区下不同江段鱼类 早期资源比较研究 Y11Z031 * 湖滨带种子库评价及提高 技术研究 O91Z421 * * * * 洱海藻类水华演替及 其优势度调控机理研究。 香湖岛精品荷花园 规划 苏州荷塘月色湿地 项目 常锋毅 2008.1. -2010.12. 程飞 2007.1-2012.7 刘帆 2008.9-2011.12 常锋毅 2008.1-2012. Y01Z291B04 Y039431004 0749261N02 30 3 30 30 刘艳玲 2010.6-10 刘艳玲 2007-2010 鄱阳湖植被恢复项 2010-2011 目 10 50 20 1 重庆丰都县生态农业园规 划 O939251C02 张全发 2009.7-2010.12 20(新增) 2 湖北生物多样性保护 O939081J01 江明喜 2008.12-2011.12 20 3 种植业污染生态防控技术 研究与示范 O939521I03 陈 2009.11-2010.12 5(新增) O939531C03 张全发 2009 35(新增) O939541C04 张全发 2009 45(新增) O839301J02 廖建雄 2008 8 4 5 6 三峡库区秭归生态屏障示 范区建设项目 三峡库区秭归农村截污处 理示范区建设 武汉市主要园林植物生态 指标定量研究 防 37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3 2010 年度获奖成果  王焰新教授团队完成的“地下水系统地球化学与供水水质安全研究”获湖北 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 李伟研究员参加的 973 项目“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 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名单:刘永 定、金相灿、王超、宋立荣、尹大强、刘忠翰、薛滨、潘纲、李根保、姜霞、 张永春、李伟、刘剑彤、许秋瑾、储昭升);  李长安教授荣获“湖北省科技传播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 李长安教授荣获首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奖;  王红梅教授入选教育部 2008 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4 2010 年度专利  梁杏教授、沈仲智等完成的“一种多级次地下水流动系统演示仪”获国家实用新 型专利(专利号 ZL 2 0082 0066726 5)2009.1.14 公布  冯亮博士参加的“一种以伊利石为载体的蓝藻清除剂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 专 利 ( 专 利 号 :CN200810197246.7 , 公 开 号 :CN101381137 ,申请 号:CN200810197246.7;发明人:海书杰,严春杰,韩利雄,朱小燕,梅娟,余 洪杰,肖国琪,冯亮,暴峰,马睿,赵锐)  冯亮博士参加的“一种以浮石为载体的蓝藻清除剂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 利 ( 专 利 号 :CN200810197248.6 , 公 开 号 :CN101381139 ,申请 号:CN200810197248.6;发明人:严春杰,韩利雄,朱小燕,梅娟,余洪杰,汪 涛,郭爱锋,海书杰,肖国琪,冯亮,暴峰,马睿,赵锐) 38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2.5 2010 年度发表的论著目录 2.5.1 专著 赵家荣,刘艳玲主编,2009。水生植物图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顾延生,葛继稳,朱江等著,2009。2 万年来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江汉湖群 演化. 北京:地质出版社。 39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葛继稳,胡鸿兴,李博等著,2009。湖北木林子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 2.5.2 论文 2009 年实验室成员共发表三大检索论文 50 篇,一般核心期刊论文 51 篇, 分述如下: (1) 武汉植物园 1) 2) 3) 4) 5) 6) 7) 8) 共发表 SCI 文章 27 篇,中文核心期刊 13 篇 Chen YY, Li XL, Yin LY, Cheng Y and Li W. 2009. Genetic diversity and migration patterns of the aquatic macrophyte Potamogeton malaianus in a potamolacustrine system. Freshwater Biology, 54: 1178-1188. Chen, YY, Yang W, Li W, Li ZZ and Huang HW., 2009. High allozyme diversity and unidirectional linear migration patterns within a population of tetraploid Isoetes sinensis, a rare and endangered pteridophyte. Aquatic Botany, 90(1): 52-58. Cheng, X., Luo Y, Su B, Verburg P, Obrist D, Arnone III J, Johnson D, Evans R. 2009. Responses of 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 to nitrogen fertilization in experimentally manipulated grassland ecosystem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49: 1956-1963. Ding*, J., Blossey B. 2009.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water lily leaf beetle, Galerucella nymphaeae populations on native and introduced aquatic plants.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8: 1653-1660 Gao Lei, Xuan Yi, Yongxia Yang, Yingjuan Su, Ting Wang*. 2009.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sequence of a tree fern Alsophila spinulosa: insights into evolutionary changes in fern chloroplast genomes.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9: 130 (*Correspondence author) He Hongming, Quanfa Zhang, Jie Zhou, Xiuping Xie. 2009. Coupling climate change with hydrological dynamic in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Climatic Change 94,409–427 Li S, Q Zhang. 2009. Geochemistry of the upper Han River basin, China. 2: Seasonal variations in major ion compositions and con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chemistry to the dissolved load.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70: 605-611. Li S, S Gu, X Tan, Q Zhang. 2009. Water quality in the upper Han River basin, China: the impacts of land use/land cover in riparian buffer zon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65: 40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317-324. 9) Li S, W Liu, S Gu, X Cheng, Z Xu, Q Zhang. 2009.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nutrients in the upper Han River basin, China.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62: 1340-1346. 10) Li S, X Cheng, Z Xu, Q Zhang. 2009.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the water quality in the Danjiangkou Reservoir, China. 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 54: 124-134. 11) Li S, Z Xu, H Wang, J Wang, Q Zhang. 2009. Geochemistry of the upper Han River basin, China. 3: Anthropogenic inputs and chemical weathering to the dissolved load. Chemical Geology 264: 89-95. 12) Li, S., Cheng, X., Xu, Z., Han, H. and Zhang, Q. 2009.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the water quality in the Danjiangkou Reservoir, China. Hydr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54:124-134. 13) Liu Fan, Jin-Ming Chen, and Qing-Feng Wang. (2009) Trade-offs among sexual reproduction, clonal reproduction and vegetative growth in Sagittaria pygmaea (Alismatacea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nutrient levels.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77: 61-65. 14) Liu Fan, Jin-Ming Chen, Qing-Feng Wang (2009) Gender variation in a monoecious species Sagittaria pygmaea (Alismataceae). Annales Botanici Fennici 46: 95-100. 15) Liu W, Q Zhang, G Liu. 2009. Seed bank of a river-reservoir wetland system: implications for hydrochory and reservoir margin vegetation development. Aquatic Botany 90: 7-12. 16) Liu W.Z., Zhang Q.F., Liu G.H.* 2009. Seed bank of a river-reservoir wetland system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vegetation development. Aquatic Botany, 90:7-12. 17) Qi Xiaoqiong, Yongxia Yang, Yingjuan Su, Ting Wang*. 2009. Molecular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cyanovirin-N homology gene in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American Fern Journal, 99(2): 78-92 (*Correspondence author) 18) Su Yingjuan, Ting Wang*, Puyue Ouyang. 2009. High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nd variation as revealed by ISSR marker in Pseudotaxus chienii (Taxaceae), an old rare conifer endemic to China.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37(5): 579-588 (*Correspondence author) 19) Su Yingjuan, Ting Wang*, Yufei Sun, Huagu Ye. 2009. High ISSR variation in 14 surviving individuals of Euryodendron excelsum (Ternstroemiaceae) endemic to China. Biochemical Genetics, 47(1-2): 56-65 (*Correspondence author) 20) Sun, Y, Ding* J., Ren, M. 2009. Effects of simulated herbivory and resource availability on the invasive plant,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in different habitats. Biological Control 48: 287–293 21) Wang X.F., Xing W., Wu S.H., Liu G.H.* 2009.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seed exudates of four selected wetland species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of Brassica rapa spp. pekinensis, Oryza rufipogon and Monochoria korsakowii.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18:1832-1838. 22) Wang, Y., Ding*, J., Wheeler, G., Purcell, M. Zhang, G. 2009. Heterapoderopsis bicallosicollis (Coleoptera: Attelabidae), a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for Chinese tallow (Triadica sebifera).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8(4):1135-1144 23) Xing W., Huang W.M., Liu G.H., Liu Y.D. 2009.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size-fractionated iron in three typical bays of Lake Dianchi (China).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18:624-627. 24) Yan Boqian, Jing Wang, Guopei Chen, Ting Wang*. 2009.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41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Conservation Genetics, 10(3): 615-617 (*Correspondence author) 25) Yin, L., Wang, C., Chen, Y., Yu, C., Cheng, Y., Li, W. 2009. Cold stratification, light and high seed density enhance the germination of Ottelia alismoides, Aquatic Botany, 2009, 90(1): 85-88 26) Zhang Q, Z Shen, Z Xu, G Liu, S Wang. 2009. The Han River watershed management initiative for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Middle Route) of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48: 369-377. 27) Zhang Q. 2009.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of China, an overview of its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45:1238-1247. 28) 卜红梅,党海山,张全发. 2009. 汉江上游金水河流域近 50 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8(5): 459-465. 29) 卜红梅,党海山,张全发. 2010. 汉江上游金水河流域森林植被对水环境的影响. 生态 学报,30(5):1341-1348. 30) 厉恩华,王学雷,李伟,吴金清,程玉。2009。湖北省湿地维管植物区系研究。武汉植 物学研究,27(4):373-380。 31) 任明迅.2009.花内雄蕊分化及其适应意义.植物生态学报 33 (1), 222-236. 32) 任明迅.2009. 雄蕊合生植物半边莲的花部综合征与繁育系统. 植物生态学报 33 (2), 361-368. 33) 刘锋,黎明,李洪林,尹黎燕,李伟。2009。不同营养条件下竹叶眼子菜 NH4+-N 吸 收动力学的初步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27(1):98-101。 34) 张克荣, 党海山, 张全发. 2009. 秦岭金水河岸弃耕地草本植物种间关系,武汉植物学研 究,27(3):306-311. 35) 张娜,李红敬,文祯中,于长立,刘沛松,李伟。2009。西藏尼洋河水质时空特征分析。 河南示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6):79-82。 36) 胡波,陈媛媛,李守淳,李伟。2009。鄱阳湖具刚毛荸荠居群遗传多样性和克隆结构的 初步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27(2):145-151。 37) 徐洋, 刘文治, 刘贵华. 2009. 生态位限制和物种库限制对湖滨湿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 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33: 546-554. 38) 袁龙义,陶玲,李伟,刘贵华。2009。底质营养盐对菹草生长及养分分配的影响。长江 流域资源与环境,18(3):234-240。 39) 顾舒平,尹黎燕,李洁琳,李伟。2009。不同碱度条件下中华水韭昼夜 CO2 气体交换 的特征。植物生态学报,33(6):1184-1190。 40) 黎明,李伟。2009。湿地碳循环研究进展。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8(1):116-123。 (2)地质大学 新增三大检索论文 23 篇,一般核心期刊论文 38 篇 SCI论文 1) 2) 3) Deng Yamin, Yanxin Wang, Teng Ma. Isotope and minor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high arsenic groundwater from Hangjinhouqi, the Hetao Plain, Inner Mongolia Applied. Geochemistry ,2009,24(4):587–599 Deng Yamin, Yanxin Wang, Teng Ma, Yiqun Gan. Speciation and enrichment of arsenic in strongly reducing shallow aquifers at western Hetao Plain, northern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9,56(7):1467–1477 Gramp Jonathan P., Hongmei Wang, Jerry M. Bigham, F. Sandy Jones, Olli H. Tuovinen. 42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Biogenic Synthesis and Reduction of Fe(III)-hydroxysulfates[J]. Geomicrobiology journal, 2009,26:275–280. 4) Guo Qinghai, Yanxin Wang, Wei Liu, Hydrogeo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geothermal waters from Yangyi of Tibet, China Jour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 2009, 180 (1):9-20. 5) Guo Qinghai, Yanxin Wang. Trace element hydrochemistry indicating water contamination in and around the Yangbajing Geothermal Field, Tibet, China.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9, 83 (4): 608-613. 6) Ibrahima Sory Cissé and Jiwen Ge. Anthropogenic Impacts on Niger River Basin Environment in High Guinea. Environmental Research Journal, 2009, 3 (4): 127-135 7) Innocent Ndoh Mbue, Jiwen Ge*, K. D. D. Liyanage Wasantha , Y. Nowel Njamnsi. Spatial patterns of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socioeconomic important plant species in a human inhabited protected area at Korup, Cameroon. 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s, 2009, 5(2): 54-68 8) Innocent Ndoh Mbue, Jiwen Ge*, Samake Mamadou. A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 a human inhabited protected area at Korup, south western Cameroon: Linking satellite, ecological and human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s, 2009, 5(2): 43-53 9) Li Ping, Lei Tong, Kun Liu, Yanhong Wang and Yanxin Wang. Indole degrading of 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 isolated from swine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J].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 59(12):2405-2410. 10) M. Jean de la Paix*, J. Ge*, G. Habiyaremye, and U.A. Mukakayumba. Impact of radical terraces on Rwanda environment: Case of Kaniga sec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Studies, 2009, 1(1):67-72 11) M. Jean de la Paix*, J. Ge*, T. Kabera, and G. Habiyaremye. The environmental causes and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in Africa: A case study of deforestation in Rwa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Studies, 2009, 1(1):15-18 12) Ma Teng, Wang Yanxin, Guo Qinghai , Yan Chunmiao , Ma Rui , Huang Zheng. Hydrochemical and Isotopic Evidence of Origin of Thermal Karst Water at Taiyuan,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09,20(5):879-889 13) Maleribe Julia Mofokeng, Jiwen Ge*. Extinction of Species from Establishment of Large Water Projects: The Case of Aloe polyphylla in Lesotho. Nature and Science, 2009, 7(7):15-20 14) Mofokeng Maleribe Julia, Ge Jiwen. Conservation of Endangered Species: Aloe polyphylla in Lesotho. Environmental Research Journal, 2009, 3 (2): 68-75 15) Qin Y., Booth R. K., Gu Y., Wang Y. Xie S. Testate amoebae as indicators of 20th century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Lake Zhangdu, China.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Limnology, 2009, 175: 29–38 16) Wang Hongmei, Katrina J Edwards. Bacterial and archaeal DNA extracted from inoculated experiments: implication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DNA extraction from deep-sea basalts[J]. Geomicrobiology journal, 2009, 26(7):463-469. 17) Wang Yanxin, Teng Ma, B N Ryzhenko,O A Limantseva,E V Cherkasova. Model for the formation of arsenic contamination in groundwater. 1. Datong Basin, China. Geochemistry International, 2009, 47(7):713–724 43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18) Wang Yinghui, Qi Shihua*, Xing Xinli, Gong Xiangyi , Yang Junhua, Xu Meihui. Distribution and Ecological Risk Evaluation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Sediments from Xinghua Bay, China[J].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09, 20(4): 763–770. 19) Zhang TT, Wang H, YueY, Al. Cenozoic Subsidence Features of Beitang Sag and Relationship with Tectonic Evolution[J].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09, 20(4):746–754. EI论文 20) 李 平 , 王 焰 新 , 刘 琨 , 王 艳 红 , 童 蕾 . 高 效 纤 维 素 降 解 菌 系 的 构 建 . 地 球 科 学 , 2009,34(3):533-538 21) 李雪艳,顾延生*,黄咸雨,邱艳,谢树成,黄俊华. 碱式水解法提取红土分子化石: 以安徽宣城更新世网纹红土为例. 地球科学,2009, 34(4): 623-628 ISTP 论文 22) Xiang Wu, He Ling, Sun Xingting, et al. Responses of phenol oxidase activity to water level changes in peatlands: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arbon cycling[J]. 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 ,Vol.II. 23) Li Ping, Wang Yanxin, Liu Kun, Tong Lei. Construction of A Microbial System for Efficient Degradation of Cellulose[C]//2008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 2008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Shanghai,2008:344-347. 国内核心期刊论文 1) 2) 3) 4) 5) 6) 7) Gabriel Habiyaremye, Jiwen Ge*, Jean de la Paix Mupenzi, Balogun Waheed Oyelola, Jean de Dieu Bazimenyer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limatic Data: Case of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9, 16(Special Issue): 122. Abstracts of the First World oung-Earth-Scientists (YES) Congress 2009 Jiwen Ge, Habiyaremye Gabriel*, Mupenzi Jean de la Paix, Balogun Waheed Oyelola. Climate Change Impacts in Rwanda: Challenges and Adaptation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9, 16(Special Issue): 093. Abstracts of the First World Young-Earth-Scientists (YES) Congress 2009 Ma Teng, Wang Yanxin*, Guo Qinghai, Yan Chunmiao , Ma Rui, Huang Zheng. Hydrochemical and Isotopic Evidence of Origin of Thermal Karst Water at Taiyuan,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09, 20(5):879–889 Ma Teng, Wang Yanxin*, Guo Qinghai, Yan Chunmiao , Ma Rui, Huang Zheng. Hydrochemical and Isotopic Evidence of Origin of Thermal Karst Water at Taiyuan, Northern China[J].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09, 20(5):879–889. Mupenzi Jean de la Paix*, Jiwen Ge*, Habiyaremye Gabriel, Bazimenyera Jean de Dieu.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Industrial Agriculture in Rwanda: The Case of Mulindi Tea Plantation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9, 16(Special Issue): 244 Xiaofen Yang, Hongmei Wang*, Linfeng Gong, Hima Hassane, Zhengbo Jiang. Fe(II) oxidation by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in pure and mixed cultures with the presence of As(V). Front. Earth Sci. China, 2009, 3(2):221-225 Xiaofen Yang, Hongmei Wang*, Linfeng Gong, Hima Hassane, Zhengbo Jiang. Fe(II) oxidation by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in pure and mixed cultures with the presence of 44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As(V), Front[J]. Earth Sci. China, 2009, 3(2):221-225. 8) 马相如,王红梅,顾延生,葛继稳.基于局域网的生物信息学应用与开发平台的建立.计算机 应用, 2009,29(S1): 387-389,392 9) 王大鹏, 李长安, 李辉. 基于遥感的武汉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农机化研究,2009,7: 74-78 10) 王红梅,杨小芬,龚林锋,江政波. As(V)对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混合培养物氧化性能 的影响.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9,28(6):507-512 11) 王英辉, 祁士华, 袁道先, 李杰, 邢新丽. 广西岩溶洞穴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解 析. 环境科学, 2009, 30(5):1255-1259.’ 12) 王茜茜,葛继稳,徐鑫磊,吴兆俊. 武汉市东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植被研究. 科技创新导 报,2009,(8): 233-234 13) 王焰新, 高旭波. 人类活动影响下娘子关岩溶水系统地球化学演化. 中国岩溶, 2009, 28(2):103-112. 14) 史郁,刘慧,谢安,周旋,胡超涌. FeCl_3 絮凝预处理提高酵母废水可生化性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09, 35(5):40-43. 15) 田芳, 祁士华, 杨丹, 高媛, 霍自平, 朱靖原, 王静. 天津市塘沽区PM2.5中PAHs的分布 及来源判识.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9, 16(5):53-56 16) 边俊景, 孙自永, 周爱国, 余绍文. 干旱区植物水分来源的D、18O 同位素示踪研究进展. 地质科技情报, 2009, 28(4):117-120 17) 许峰, 祁士华, 高媛, 邢新丽. 绵阳市代表性点位土壤多环芳烃剖面分布特征. 长江流 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2):192-196. 18) 邢新丽, 祁士华, 张凯, 张原, 阚泽忠, 秦兵. 地形和季节变化对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的 影响—以四川省成都经济区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0):985-990. 19) 张文静,杨军,沈韫芬. 中国有壳肉足虫(原生动物)五新纪录描述. 动物分类学 报,2009,34 (3) : 686-690 20) 张文静,顾延生,王红梅,葛继稳,葛台明. “发育生物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创 新. 中国地质教育, 2009,2:95-98 21) 张玉龙, 葛继稳*,张志祥. 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在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 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44-49 22) 张凯,祁士华,邢新丽,张原,杨丹,许峰,高媛,秦兵,阚泽中,陈德友,金立新, 刘应平,唐文春. 成都经济区土壤中HCH和DDT含量及其分布特点.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 32(5):66-70 23) 李再兴, 梁杏, 郭付三, 余珍友. 大井法在基坑涌水量计算中的应用. 人民长江, 2009, 40(15):50-55 24) 杨会, 王焰新, 邓娅敏, 何军. 高砷地下水中砷的形态检测.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 32(3):90-93. 25) 杨晓菁,顾延生,葛继稳. “普通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中国地质教育,2009, 18 (4): 114-117 26) 苏春利, Win hlaing , 王焰新, 徐芬, 张随成. 大同盆地砷中毒病区沉积物中砷的吸附行 为和影响因素分析. 地质科学情报, 2009, 28(3):120-126 27) 陈伟, 宋琪, 刘梦, EllisBurnet Julia, 祁士华. 新疆孔雀河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分 布及风险评价. 环境化学, 2009, 28(2):289-292 28) 陈伟涛, 张志, 王焰新. 矿山开发及矿山环境遥感探测研究进展. 国土资源遥感, 2009, 2:1-8. 45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9) 郑第, 洪军, 袁连新, 鲍建国, 祁士华, 王焰新. 无机离子对Fenton处理活性艳红X-3B染 料废水的影响.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32(5):119-122 30) 徐鑫磊,葛继稳*,王茜茜. 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空缺研究. 安徽农业科 学,2009,37( 7):3134-3136 31) 高媛, 祁士华, 许峰, 邢新丽, 张凯, 杨丹, 田芳, 张原. 成都经济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 含量及其分布特点.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9, 16(1):11-14 32) 梅惠, 李长安, 陈方明, 齐国凡. 武汉阳逻砾石层 ESR 地层年代学研究. 地球与环境, 2009,37(1):57-61 33) 盛桂莲, 赖旭龙, 侯新东. 古 DNA 实验体系及技术[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2) :116-125. 34) 葛继稳,Ngbo-Ngbangbo Louis MAXIME,雷艳辉, 吴兆俊,杨晓菁. 武汉城市圈主要湖泊 湿地评定初步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专刊):21-33 35) 葛继稳,蔡庆华,唐涛. 淡水水体沉积物磷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及建议. 地质科技情 报,2009,28(3):113-119 36) 鲁思伽, 洪军, 祁士华, 王焰新. UV/Fenton体系中 Fe 2+/Fe3+ 的相互转化规律. 环境科 学学报, 2009, 29(6):1258 – 1262 37) 廉晶晶,罗泽娇,刘江霞. 微波消解-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氮. 安全与环境工 程,2009,16(1):18-21 38) 熊登煜,葛继稳,饶才智,王青峰.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物 种多样性及其保护. 科技促进发展, 2009, (10): 332-331 Fan Liu, Shu-Ying Zhao, Wei Li, Jin-Ming Chen, Qing-Feng Wang. 2010.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and phylogeographic patterns in the Chinese endemic species Sagittaria lichuanensis, inferred from cpDNA atpB-rbcL intergenic spacers. Botany, 88: 886-892. Fan Liu, Yi-Ying Liao, Wei Li, Jin-Ming Chen, Qing-Feng Wang, Timothy J. Motley. 2010. The effect of pollination on resource allocation among sexual reproduction, clonal reproduction, and vegetative growth in Sagittaria potamogetifolia (Alismataceae). Ecological Research, 25: 495–499. Zhi-Yuan Du, Chun-Feng Yang, Jin-Ming Chen, You-Hao Guo. 2010. The identification of hybrids in the broad-leaved Potamogeton (Potamogetonaceae) in China using nuclear and chloroplast DNA sequences data.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87:57–63. Zhi-Yuan Du, Chun-Feng Yang, Jin-Ming Chen, You-Hao Guo. 2010. Using DNA-based techniques to identify the hybrids among the linear-leaved Potamogeton plants collected in China.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48 (4): 265–270. Shu-Ying Zhao, Jin-Ming Chen, Qing-Feng Wang*, Fan Liu, You-Hao Guo, Wahiti G. Robert, 2010. The extent of clonality and genetic diversity in Sagittaria lichuanensis (Alismataceae), an endemic marsh herb in China. Botanical Studies, 51: 363-369. Yu-Hang Wang, Jin-Ming Chen, Chao Xu, Xing Liu, Qing-Feng Wang, Timothy J. Motley. 2010.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an aquatic herb Batrachium bungei (Ranuculaceae)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of China. Aquatic Botany, 92: 221–225. Xiao-Lin Zhang, Robert W. Gituru, Chun-Feng Yang, You-Hao Guo. 2010. Exposure to water increased pollen longevity of pondweed (Potamogeton spp.) indicates different mechanisms ensuring pollination success of angiosperms in aquatic habitat. Evolutionary Ecology, 24: 46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939–953. 1. Wei Xing, Dunhai Li, Guihua Liu*. Antioxidative responses of Elodea nuttallii (Planch.) H. St. John to short-term iron exposure.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0, 48, 873-878. 2. Xing, W., Huang, W.M., Liu, G.H.* 2010. Effect of excess iron and copper on physiology of aquatic plant Spirodela polyrrhiza (L.) Schleid.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25: 103-112. 3. Liu, W.Z., Zhang, Q.F., Liu, G.H.* 2010. Lake eutrophication associated with geographic location, lake morphology and climate in China. Hydrobiologia, 644: 289-299. 4. Liu W.Z, Liu G.H, Zhang Q.F. 2010. Phosphorus retention capacity of wetland soils from a subtropical reservoir in response to water level fluctuations.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61: 507-512. 5. Xiao, C., Dou, W.F., Liu, G.H.* 2010. Variation in vegetation and seed banks of freshwater lakes with contrasting intensity of aquaculture along Yangtze River, China. Aquatic Botany, 92, 195-199. 6. Xiao, C., Wang, X.F., Xia, J., Liu, G.H.* 2010.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water level and burial depth on seed germination of Myriophyiium spicatum and Potamogeton malaianus. Aquatic Botany, 92: 28-32. 7. Xiao, C., Xing, W., Liu, G.H.* 2010. Seed germination of 14 wetland species in response to duration of cold-wet stratification and outdoor burial depth. Aquatic Biology, 11: 167-177. 8. Dou, W.F., Wang, H.B., Xu, Y., Xing, W., Liu, G.H.* 2010. Effects of water depth and substrate type on growth dynamics and biomass allocation of Oryza rufipogon. Acta Ecologica Sinica, 30: 16-21. 9. 刘文治,刘贵华,张全发. 2010. 湿地在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回顾与展望. 环境科学 与管理, 35, 141-145.     Lu ZJ, Li LF, Jiang MX, Huang HD, Bao DC. 2010. Can the soil seed bank contribute to revegetation of the drawdown zon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Plant Ecology, 209: 153-165. 卢志军, 李连发, 黄汉东, 陶敏, 张全发, 江明喜. 2010. 三峡水库蓄水对消 涨带植被的初步影响. 武汉植物学研究, 28 (3): 303-314. 李连发, 廖建雄, 江明喜, 黄汉东, 何东. 2010. 干藏和淹水对三峡库区21种 草本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武汉植物学研究, 28 (1): 99-104. Wei XZ, Liao JX, Jiang MX. 2010. Effect of pericarp, storage conditions, seed weight, substrate moisture content, light, GA3 and KNO3 on germination of 47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    Euptelea pleiospermum.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8 (1): 1-13. Liao JX, Jiang MX, Li LF. 2010. Effects of simulated submergence on survival and recovery growth of three species in water fluctuation zon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cta Ecologica Sinica, 30 (4): 216-220. 廖建雄, 史红文, 鲍大川, 段庆明. 2010. 武汉市51种园林植物的气体交换特 性. 植物生态学报, 34 (9): 1058-1065. Wei XZ, Jiang MX, Huang HD, Yang JY, Yu J. 2010.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mountain riparian plant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two rare tertiary-relict tree species, Euptelea pleiospermum (Eupteleaceae) and 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Cercidiphyllaceae). Flora, 205: 841-852. 鲍大川,卢志军,江明喜,徐绍东,姚 清,刘全芳,王 琼.2010.三峡大坝下游残存疏 花水柏枝种群结构和动态. 武汉植物学研究 .28(6): 711-717 2010 年共发表 SCI 论文 11 篇(1 篇 TOP 10%;7 篇为 TOP 30%),中文 一篇。 Huang, W., Siemann, E., Wheeler, S.G., Zou, J., Carrillo, J., Ding* J. 2010. Resource allocation to defense and growth are driven by different responses to generalist and specialist herbivory in an invasive plant. Journal of Ecology 98: 1157–1167 (JCR Plant Science TOP 10%) Ren MX*, Tang JY. 2010. Anther fusion enhances pollen export in Campsis grandiflora, a hermaphroditic flower with didynamous stame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171(3), 275-282 (JCR Plant Science TOP 30%) Sun, Y., Ding* J., Frye, M.J. 2010 Effects of resource availability on tolerance of herbivory in the invasive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and the native Alternanthera sessilis. Weed Research 50, 527–536. (JCR Plant Science TOP 30%) Wang, Y, Wu, K, Ding*, J. 2010. Host specificity of Euops chinesis, a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of Fallopia japonica, an invasive plant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BioControl 55:551-559 (JCR Entomology TOP 30%) Wang Y., Wilson, J, Ding*, J. 2010. Potential impact and non-target effects of Gallerucida bifasciata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a candidate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for Fallopia japonica. Biological Control 53:319–324 (JCR Entomology TOP 30%) 48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Lu. X., Dai, H., Ding*, J. 2010. Con-specific neighbours may enhance compensation capacity in an invasive plant. Plant Biology 12: 445-452 (JCR Plant Science TOP 30%) Lu. X., Ding*, J. 2010. Flooding compromises compensatory capacity of an invasive plant: implication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Biological Invasions 12: 179-189 (JCR Ecology TOP 30%) Ren, M., Li, X., Guo, X., Ding*, J. 2010. Genetic variation and spread pattern of invasive Conyza sumatrensis around China's Three Gorges Dam. Acta Oecologia 36: 599-603 Dai, H. Wang Y., Ding* J. 2010. Effects of plant trichomes on herbivores and predators on soybeans. Insect Science 17: 1–8 Zhang, J, Wheeler. S.G., Purcell. M., Ding*, J. 2010. Biology, distribution, and field host plants of Macroplea japana in China: an unsuitable candidate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Hydrilla verticillata. Florida Entomologist 93:116-119 Van Driesche,R.G.… Ding J….2010 Classical biological control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ecosystems. Biological Control 54 (2010) S2–S33 (JCR Entomology TOP 30%) 任明迅. 2010. 两性花的雄蕊运动:多样性和适应意义。植物生态学报 34(7), 867-875 Chen YY, Liao L, Li W and Li ZZ. 2010.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endangered alpine quillwort Isoetes hypsophila Hand.-Mazz. revealed by AFLP markers.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90: 127-139. Li M, Hou GX, Yang D, Deng G and Li W. 2010. Photosynthetic traits of Carex cinerascens in flooded and nonflooded conditions. Photosynthetica, 48(3): 370-376. Liu F, Liao YY, Li W, Chen JM, Wang QF and Motley TJ. 2010. The effect of pollination on resource allocation among sexual reproduction, clonal reproduction, and vegetative growth in Sagittaria potamogetifolia (Alismataceae). Ecological Research, 25: 495-499. Fan Liu, Shu-Ying Zhao, Wei Li, Jin-Ming Chen, and Qing-Feng Wang. 2010.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and phylogeographic patterns in the Chinese endemic species Sagittaria lichuanensis, inferred from cpDNA atpB–rbcL intergenic spacers. Botany 88: 886-892. Wang B, Song ZP, Liu GH, Lu F and Li W. 2010. Comparison of the extent of genetic variation of Vallisneria natans and its sympatric congener V. spinulosa in lakes of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quatic Botany, 92(4): 233- 238. Li EH, Li W, Wang XL, Xue HP and Xiao F. 2010. Experiment of emergent macrophytes 49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growing in contaminated sludge: Implication for sediment purification and lake restorati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36(4): 427-434. Bernhardt, E.S., B.P. Colman, B. Cardinale, R. Nisbet, C. Richardson and L. Yin. Emerging environmental crisis or part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the ecological impacts of nanomaterials in th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10, 39:1954-1965 李洁琳,尹黎燕,陈媛媛,顾舒平,李伟。2010。几种水生植物种子萌发的聚集效应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28(3):330-335。 张娜,李红敬,远凌威,李伟。2010。青藏高原典型湖泊湖岸带表层沉积物碳、氮、磷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3):70-75。 赵魁义,何舜平,李伟。2010。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5(6):659- 667。 50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39) 第三章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实验室2010年主要建设进展 3.1 启动仪式及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2009 年 7 月 16 日,“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启动仪式暨第 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武汉植物园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曹文宣院士、湖 北省科技厅郑春白副厅长以及来自各科研院所的 14 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含 2 位 委托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武汉植物园领导及重点实验室相关课题组组长一并 参会。会议由武汉植物园副主任张全发研究员主持。 武汉植物园党委副书记龚俊杰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副校长分别代 表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致辞后,郑春白副厅长发表了讲话,他希望重点实验室 的两个依托单位能取长补短,加强协作和联合,充分发挥双方在该领域的学术优 势,同时强化实验室内部管理,从各个方面为实验室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并争取 5-8 年内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湿地研究与保护做出重大贡献, 支撑我国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后郑副厅长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 任曹文宣院士、副主任王焰新教授、李建强研究员和实验室主任李伟研究员、副 主任葛继稳教授颁发了聘书;植物园党委龚俊杰副书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焰新副校长为学术委员会委员们颁发了聘书。实验室主任李伟研究员介绍了实 验室发展规划;江明喜研究员和顾延生副教授分别做了题为“三峡消落区植被恢 复”与“湿地演化历程”的学术进展报告。 启动仪式后,重点实验室召开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上,各位 委员就实验室的发展方向、研究内容和目标、管理体制、评价体系、国内外合作 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为实验室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 建设性意见。 与会委员认为,实验室定位明确,突出了共建双方的优势。建议在今后的建 设工作中加强与省内其他相关单位的协作,加强基地建设,把实验室建设成为高 水平的科研平台,推动湖北省把湿地和水的文章做好;突出与强化学科交叉,加 强与生产部门的合作,把基础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在目前 共建双方已经开展的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加强共同申报科研项目的工 51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作,为实验室的稳定发展提供动力。 与会委员还对近期实验室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尤其是在开放基金、实 验室管理、成果标注等方面的建议为实验室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2 实验室平台建设 3.2.1 基础设施建设 本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已经纳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三期创新阶段的重要 计划,按照实验室建设任务书的计划,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水生植物实验基地 的改造(500 平方米)和水生与湿地植物综合保护及展示区(10000 平方米)已 经完成投入使用,科研温室(3200 平方米)基础建设已经完成,目前正在进行 设备按住与调试。 (1)水生植物实验基地的改造(500 平方米)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受控实验区(简称实验区)于 2004 年建成,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二期创新工程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果。 该实验区在 2008 年严重雪灾中受损严重,修缮、改造完毕后的实验区长轴东西 走向。该实验区位于武汉东湖之滨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由位于非供暖温室中的 210 个水泥池构成,从面积看,210 个水池基 本面试分为 1m2 和 4m2 两种(分别有 110 和 100 个),可以根据实验需要随意分 隔成最小面积 0.25×0.25m2 的单元;从控制水深看,210 个水池分为最大水深 1m 和 1.5m 两组(均为 105 个),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实际水深(以 25cm 为一个控制 深度)。所有的水池是独立进出水设计。 另一部分位于非供暖温室外,主要由 4 个可控制水流速度的水池以及 12 个 面积 1m2,深度 0.5m 的水池构成,该区域上覆无色透明瓦。水流控制水池是循 环跑道使设计,宽度 0.5m,水深 0.5m,单一水池跑道总长度约 4m。水流速度通 过叶片无极调控。 此 外 , 辅 助 设 施 有 : 6 个 面 积 4×4m2 , 水 深 0.5m 的 水 池 ; 一 个 面 积 25×10m2,水深 1.5m 的水池,面积约 100m2 的网室一间。 52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修缮、改造后的水生植物实验基地 (上:雪灾后;下:改造后) (2)水生与湿地植物综合保护及展示区(10000 平方米) 水生与湿地植物综合保护及展示区由多个展区组成,原为我园水生植物繁殖 区。水生植物群落展示区由坡岸向塘中央随水深梯度的逐渐加深,依次布置坡岸 地被植物群落圆叶节节菜和卵叶丁香蓼,湿生植物和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槐叶萍 和凤眼莲,浮叶植物群落水罂粟和莼菜,沉水植物群落光叶眼子菜、菹草、水车 前等不同生态型水生植物 110 种,充分展显了物种的丰富度、水生植物群落的组 成及相互作用;沉水植物群落展示区是国内首家集物种保育和科普展示为一体的, 常年有 35 种以上的水生植物展示区;湿生植物群落展示区模拟沼生生境并以展 示泽泻属(Alisma)、莎草属(Cyperus)、灯心草属(Juncus)、雨久花属(Pontederis)、 慈姑属(Sagittaria)等湿生植物群落和珍稀濒危水生植物水蕨、水韭、野生稻、水 禾、金银莲花等植物群落;湖泊生态区丰富的水生植物种类及群落结构充分体现 53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了华中地区水域生态系统的特色,既有湖岸两栖植物水杉群落、大面积的挺水植 物芦苇和香蒲群落,又有浮叶植物睡莲和沉水植物金鱼藻、黑藻、菹草等。另外 还有荷花品种保存区及展示区、水生温室、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圃和睡莲品种保存 区等。 综合保护及展示区建设前后景观 (3)科研温室(3200 平方米) 科研温室是武汉植物园创新三期重点基建项目,最终批复总投资 12,149 万 元。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全部建设,部分投入使用。 科研温室建设前后景观 3.2.2 科研仪器购置 按照国家及院有关实验室公共平台建设要求,实验室高度重视现有平台的维 护与共享,同时,本实验室建设也得到了全园的极大重视与支持。从 2009 年起 先后开支 150 于万元补充和完善系列较大型的公共实验设备与设施,包括连续流 动分析仪、荧光定量 PCR 仪、总有机碳分析仪、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土壤呼吸 测量系统等,系列设备的添置为实验室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有力的设施 54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保障。 另外,本园及实验室的平台设施建设得到院的大力支持,作为“中科院武汉 水环境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实验系统”的重要组成,2009 年我园获批了大型工程 生态安全与水环境健康平台建设,院将支持平台包括 Delta Plus 稳定同位素分析 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电感偶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以及 TPG-6000 系列 植物生长室 4 项重大设备的购买,该设备专项将于 2010 年执行完毕。本平台专 项的实施将极大的改善本实验室公共平台体系。 2009-2010 年地质大学依托三峡研究中心“优势学科平台”计划投资 100 万元 用于湿地生态学仪器设备购置。其中,2009 年度购置光合作用水下连续监测荧 光仪(Water-PAM,德国 WALZ 公司)1 台,价格 28.5 万元,其他设备在采购 中,将于近期全部完成。 年度 仪器设备名称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 2010 液质联用仪 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 植物荧光分析仪 气相-质谱联用仪 2011 日立(Hitachi)扫描电子显微镜 梯度气象监测系统 土壤碳通量系统 CO2/CH4/H2O 涡动相关分析系统 Handy PEA 光合荧光仪, 英国汉莎公司 1、real-time PCR 仪(ABI,Stepone) 2、核酸蛋白分析仪(BECKMAN, COULTER, DU730) 55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3.2.3 野外研究基地举行揭牌仪式 2009 年 7-8 月,在湖北秭归、湖北竹溪黄姜皂素示范工程、湖北江夏清洁化 养殖示范工程等 3 个野外研究基地举行了揭牌仪式。 浙江长兴煤山野外科学研究基地揭牌 武汉江夏野外基地——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基地揭牌 56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长江三峡野外科学研究基地揭牌 湖北竹溪野外基地——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基地揭牌 57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3.3 2010 年度实验室人才培养情况 3.3.1 人才引进 根据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确定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以及人才引进与培 养要求,2009 年以来进一步大力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优化队伍结构, 团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09 年武汉植物园新增百人计划 1 名(王青峰: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 师) ,引进 35 岁以下博士 9 名(其中副教授 2 名)。 2009 年地大环境学院生物系引进楚天学者曾宪春教授。王红梅教授入选教 育部 2008 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3.3.2 研究生培养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目前有植物学和生态学两个硕士点,植物学和生态学 两个博士点,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现有水文 学与水资源、环境工程 2 个湖北省重点学科,1 个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 点和及其博士后流动站、共享 1 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5 个博士 点:地质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6 个硕士点:环境科学、生态地质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工程、水文 学与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本实验室研究生培养即依托以上条件开展。 2009 年省重点实验室所挂靠研究室与院系培养与新招收研究生详见以下各 表: (1)武汉植物园 毕业博士 12 人,硕士 10 人;新招收研究生 17 名,其 中硕士生 12 名,博士生 5 名。 在读 序号 导师姓名 学生姓名 攻读学位 1 张全发 朱利川 博士研究生 2 张全发 张克荣 博士研究生 3 张全发 叶琛 博士研究生 58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4 张全发 张玉龙 博士研究生 5 张全发 何文鸣 硕士研究生 6 张全发 窦晓琳 硕士研究生 7 张全发 李铭 硕士研究生 8 张全发 曾伟斌 硕士研究生 9 张全发 谭慧娟 硕士研究生 10 张全发 吴川 硕士研究生 11 张全发 王金杰 硕士研究生 12 张全发 许秀贞 硕士研究生 13 李伟 邓光 博士研究生 14 李伟 张娜 博士研究生 15 李伟 张昭 博士研究生 16 李伟 陈静蕊 博士研究生 17 李伟 杨东 博士研究生 18 李伟 王秋林 博士研究生 19 李伟 操瑜 硕士研究生 20 李伟 张桂彬 硕士研究生 21 李伟 韩庆香 硕士研究生 22 李伟 江红生 硕士研究生 23 李伟 樊香绒 硕士研究生 24 丁建清 黄伟 博士研究生 25 丁建清 王毅 博士研究生 26 丁建清 吴凯 博士研究生 27 丁建清 李晓琼 博士研究生 28 丁建清 陈思 硕士研究生 59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9 丁建清 汤敏喆 硕士研究生 30 丁建清 韦慧 硕士研究生 31 丁建清 顾雪 硕士研究生 32 丁建清 杨雪芳 硕士研究生 33 王青锋 陈凌云 博士研究生 34 王青锋 顾舒平 博士研究生 35 王青锋 叶忠铭 硕士研究生 36 王青锋 代文魁 硕士研究生 37 王青锋 金晓芳 硕士研究生 38 王青锋 孙姗姗 硕士研究生 39 王青锋 袁阳阳 硕士研究生 40 陈防 汤雷雷 博士研究生 41 陈防 夏颖 博士研究生 42 陈防 汪霄 硕士研究生 43 陈防 程传鹏 硕士研究生 44 江明喜 郭屹立 博士研究生 45 江明喜 王庆刚 博士研究生 46 江明喜 陈虎 硕士研究生 47 江明喜 陈娟 硕士研究生 48 江明喜 路俊盟 硕士研究生 49 江明喜 徐耀粘 硕士研究生 50 江明喜 张奎汉 硕士研究生 51 刘贵华 肖蒇 博士研究生 52 刘贵华 周雯 博士研究生 53 刘贵华 鲁静 博士研究生 60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54 刘贵华 王志秀 硕士研究生 55 刘贵华 郝贝贝 硕士研究生 56 刘贵华 宋玉 硕士研究生 57 王勇 刘维暐 硕士研究生 58 刘宏涛 张美 硕士研究生 59 刘宏涛 程玲 硕士研究生 60 刘宏涛 王福龙 硕士研究生 毕业研究生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学位 导师姓名 毕业时间 1 谭淑端 博士研究生 张全发 2010 年 7 月 2 魏新增 博士研究生 张全发 2010 年 7 月 3 朱明勇 博士研究生 张全发 2010 年 7 月 4 陈晰 硕士研究生 张全发 2010 年 7 月 5 叶琛 硕士研究生 张全发 2010 年 7 月 6 王斌 博士研究生 李伟 2010 年 7 月 7 汪秀芳 博士研究生 李伟 2010 年 7 月 8 徐凌翔 硕士研究生 李伟 2010 年 7 月 9 郭文锋 博士研究生 丁建清 2010 年 7 月 10 汪洋洲 博士研究生 丁建清 2010 年 7 月 11 郭晓辉 硕士研究生 丁建清 2010 年 7 月 12 毛润萍 硕士研究生 丁建清 2010 年 7 月 13 王利 硕士研究生 陈防 2010 年 7 月 14 鲍大川 硕士研究生 江明喜 2010 年 7 月 15 陶敏 硕士研究生 江明喜 2010 年 7 月 61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16 王海宾 硕士研究生 刘贵华 2010 年 7 月 17 李兆波 硕士研究生 尹黎燕 2010 年 7 月 2010 年毕业研究生学位和论文情况 序号 导师 答辩人 学位 1 闫 娟 博士 李建强 2 陈 丽 博士 李建强 3 胡 营 硕士 李建强 4 张景博 硕士 李建强 论文题目 姓名 中国野生天蓝苜蓿与花苜蓿居群遗传多样 性研究 中国壳斗科锥属植物分类学研究 花苜蓿四个居群的叶片结构对不同水分处 理的响应研究 中国薹草属黑穗薹草组数量分类学及植物 地理学研究 在读博士研究生 年级 2005 2008 2010 姓名 楚海家 张紫刚 胡蝶 导师姓名 李建强 李建强 李建强 专业 植物学 植物学 植物学 姓名 祝铭 罗曼曼 袁珊 刘洁 导师姓名 李建强 李晓东 王恒昌 李建强 专业 植物学 植物学 植物学 植物学 在读硕士研究生 年级 2009 2009 2009 2010 2009 年湿地省重点实验室(植物园)毕业研究生名单 姓 名 性 别 攻读学位 所学专业 指导教师 卢新民 男 博士 植物学 丁建清 杨永霞 女 博士 植物学 王 艇 高 磊 男 博士 植物学 王 艇 王 静 女 博士 植物学 王 艇 闫伯前 女 博士 植物学 王 艇 62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卜红梅 女 博士 植物学 张全发 石道良 男 博士 生态学 张全发 李福刚 男 博士 植物学 张全发 李守淳 女 博士 生态学 李 伟 陈媛媛 女 博士 生态学 李 伟 张燕君 女 博士 植物学 李建强 史全芬 女 博士 植物学 李建强 孙 燕 女 硕士 生态学 丁建清 燕丽娜 女 硕士 植物学 王 豆伟峰 男 硕士 生态学 刘贵华 徐 洋 男 硕士 生态学 刘贵华 李连发 男 硕士 生态学 江明喜 何 东 男 硕士 生态学 江明喜 王 岑 女 硕士 生态学 张全发 李洁琳 女 硕士 生态学 李 伟 顾舒平 男 硕士 生态学 李 伟 丁 女 硕士 植物学 李建强 莉 艇 2009 年湿地省重点实验室(植物园)新招研究生名单 姓 名 性 别 攻读学位 所学专业 指导教师 陈凌云 男 博士研究生 植物学 王青锋 周 雯 女 博士研究生 生态学 刘贵华 张克荣 男 博士研究生 生态学 张全发 杨 东 男 博士研究生 生态学 李 伟 王秋林 男 博士研究生 生态学 李 伟 韦 慧 女 硕士研究生 生态学 丁建清 江红生 男 硕士研究生 生态学 尹黎燕 叶忠铭 男 硕士研究生 植物学 王青锋 代文魁 男 硕士研究生 植物学 王青锋 袁 珊 女 硕士研究生 植物学 王恒昌 许 可 男 硕士研究生 植物学 王 艇 王志秀 女 硕士研究生 生态学 刘贵华 路俊盟 男 硕士研究生 生态学 江明喜 窦晓琳 女 硕士研究生 生态学 张全发 李 铭 男 硕士研究生 生态学 张全发 曾伟斌 男 硕士研究生 生态学 张全发 63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韩庆香 女 硕士研究生 植物学 李 伟 祝 铭 女 硕士研究生 植物学 李建强 罗曼曼 女 硕士研究生 植物学 李晓东 (2)地质大学 2009 年度地大实验室新招收博士生 11 人,硕士生 30 人; 2009 年度培养毕业博士生 14 人(其中外国留学生 5 人),硕士生和工程硕士 37 人(其中外国留学生 7 人)。 (不完全统计) 2009 年湿地省重点实验室(地大)硕士、博士生毕业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专业 导师 学位 1 高旭波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王焰新 博士 2 卢学实 环境工程 王焰新 博士 3 朱蓓 环境工程 王焰新 博士 4 周瑜 环境工程 王焰新 博士 5 毛绪美 环境工程 王焰新 博士 6 段萌语 环境工程 王焰新 博士 7 李平 环境工程 王焰新 博士 8 邢新丽 环境工程 祁士华 博士 9 康春国 第四纪地质学 李长安 博士 10 Muhayimana Annette Sylvie 环境科学与工程 祁士华 留学生(博士) 11 CHIHA AIDA 环境工程 周爱国 留学生(博士) 12 Nowel Njamnsi Yinkfu 水文学及水资源 梁杏 留学生(博士) 13 Innocent Ndoh Mbue 环境科学 葛继稳 留学生(博士) 14 Nivedita Chatterjee 环境科学 罗泽娇 留学生(博士) 15 Ibrahim A Cisse 环境科学与工程 祁士华、毛绪美 留学生(硕士) 16 Alban Gouendo 环境工程 葛继稳 留学生(硕士) 17 Maleribe Julia Mofokeng 环境科学 葛继稳 留学生(硕士) 18 Muyunda Joseph Muyauka 环境科学 顾延生 留学生(硕士) 19 Remegie Ntowenimana 环境科学与工程 顾延生 留学生(硕士) 20 Mohamed Diabate 环境科学与工程 顾延生 留学生(硕士) 21 Sadatullah Malghani 环境科学与工程 胡学玉 留学生(硕士) 22 林荣荣 环境科学 王焰新 硕士 23 杨会 环境科学(理学) 王焰新 硕士 24 姚慧丽 环境工程 祁士华 硕士 25 高媛 环境科学 祁士华 硕士 26 张凯 环境科学 祁士华 硕士 27 田芳 环境科学 祁士华 硕士 28 许峰 环境科学 祁士华 硕士 29 张原 环境科学与工程 祁士华 硕士 30 陆求裕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梁杏 硕士 31 王旭 环境工程 梁杏 硕士 64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32 刘宇 水利工程 梁杏 硕士 33 刘宏伟 水文学及水资源 梁杏 硕士 34 张爱恒 水文学及水资源 梁杏 硕士 35 许芳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周爱国 硕士 36 刘德良 生态地质学 周爱国 硕士 37 雷文大 第四纪地质学 李长安 硕士 38 涂兵 第四纪地质学 李长安 硕士 39 王节涛 第四纪地质学 李长安 硕士 40 王大鹏 生态地质学 李长安 硕士 41 方应波 自然地理学 李长安 硕士 42 王茜茜 生态地质学 葛继稳 硕士 43 徐鑫磊 生态地质学 葛继稳 硕士 44 杨小芬 环境科学(理学) 王红梅、胡超涌 硕士 45 李雪艳 生态地质学 顾延生 硕士 46 邱艳 生态地质学 顾延生 硕士 47 廉晶晶 环境工程 罗泽姣 硕士 48 朱恒华 环境工程 梁杏 工程硕士 49 王 敏 地质工程 祁士华 工程硕士 50 李永为 地质工程 王焰新 工程硕士 51 于长生 环境工程 周爱国 工程硕士 2009 年湿地省重点实验室(地大)新招硕士、博士生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专业名称 导师 学位 1 赵锐锐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王焰新 博士 2 贾陈忠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王焰新 博士 3 龙涛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王焰新 博士 4 许峰 环境科学与工程 祁士华 博士 5 杨丹 环境科学与工程 祁士华 博士 6 张原 环境科学与工程 祁士华 博士 7 王节涛 第四纪地质学 李长安 博士 8 邵磊 第四纪地质学 李长安 博士 9 曹弘 环境科学与工程 周爱国 博士 10 仝晓霞 环境科学与工程 周爱国 博士 11 张溪 生态地质学 周爱国 博士 12 余倩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王焰新 硕士 13 邵一先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王焰新 硕士 14 王艳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王焰新 硕士 15 李佳乐 水利工程 王焰新 硕士 16 吴亚 水利工程 王焰新 硕士 17 王聪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梁杏 硕士 65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18 刘彦 水利工程 梁杏 硕士 19 李静 水利工程 梁杏 硕士 20 王小禹 环境工程 祁士华 硕士 21 夏璐 环境工程 祁士华 硕士 22 陈伟 环境科学与工程 祁士华 硕士 23 刘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祁士华 硕士 24 宋琪 环境科学与工程 祁士华 硕士 25 张蓓蓓 环境科学与工程 祁士华 硕士 26 董文钦 地质学 李长安 硕士 27 许应石 地质学 李长安 硕士 28 苗晋杰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周爱国 硕士 29 张彦鹏 水利工程 周爱国 硕士 30 曹华芬 环境工程 葛继稳 硕士 31 潘晓颖 环境工程 葛继稳 硕士 32 李建峰 生态地质 葛继稳 硕士 33 田幸 环境工程 葛继稳 硕士 34 符翔 环境工程 王红梅 硕士 35 龚林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王红梅 硕士 36 赵锐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王红梅 硕士 37 彭进进 环境工程 罗泽娇 硕士 38 许浩瀚 环境科学与工程 罗泽娇 硕士 39 方敦 环境工程 罗泽娇 硕士 40 靳海涛 环境工程 顾延生 硕士 41 梁泉 环境科学与工程 顾延生 硕士 3.3.3 客座人员情况 2009 年度实验室客座人员工作情况 姓名 Evan Siemann 性别 男 专业 生态与进化 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与全 球变化 系统生态管 理 职称 来自 国家 工作单位 在实验室 工作天数 美国 美国莱斯大学生态与进化 系 60 教授 美国 美国内华达大学自然资源 与环境科学系 60 教授 美国 北卡大学森林与环境资源 系 15 教授 Kurt Pregitzer 男 李百炼 男 汪光熙 男 工程生态 教授 日本 日本京都大学 15 郭友好 男 植物学 教授 中国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 30 66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第四章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2009 年度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会议与合作 4.1. 国际合作与项目执行情况 (1)与加拿大遥感中心、美国 Oklahoma 大学、North Carolina 大学、Toledo 大学以及丹麦 Aarhus 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就汉江流域人类活动与水环 境关系、大型工程生态安全等开展合作,并聘请了北卡大学森林与环境资源系李 百炼教授为我园客座教授; (2)与英国 Centre for Ecology & Hydrology、美国弗罗里达大学植物学系 和丹麦 Aarhus 大学等在湖泊生态系统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与美国农部农业研究局、林务局等在入侵生物与生物安全方面开展了 全面合作,先后黑藻、乌桕、虎杖、杠板归、悬钩子等生物防治方面签署了合作 协议,每年合作经费达 80-100 万元; (4)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合作,承担了“几种优良园林绿化植物的规模种 植配方施肥研究”、“江汉平原速生杨树施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农林复合模式研 究”,合同经费 150 万元; (5)广泛加强国际和合作与交流,执行了包括美国莱斯大学生态与进化系 系主任 Evan Siemann 博士、美国内华达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主任 Kurt Pregitzer 博士的 2 个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其中后者已经获批, , 本年度执行) 。 4.2. 国际学术交流 2010 年 5 月 6-19 日,应水生植物适应性进化学科组王青锋研究员邀请,美 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生物学系教授(full professor)Laura F. Galloway 访问了武汉植物园。在武汉植物园期间,Galloway 博士做了题为“The 67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contribution of maternal effects to adaptive evolution: lessons from a North American wildflower”的学术报告。 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接待丹麦科学家来访 5 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2 次 2009 年度,实验室共承办或协办相关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 3 场次,邀请国 内外著名学者来实验室学术讲座或报告(名家论坛)3 次。实验室固定人员参加 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20 余人次,出国访问人员 10 余人次。在第十三届国际 湖泊大会期间(2009 年 11 月 1-5 日) ,以展板形式,全面介绍本实验室的基本情 况,展示本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先后有多人撰写并被收录多篇论文;在大会 上发言,且王焰新教授特邀在湖北省“两型社会”建设专题会做报告。 68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69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王焰新教授特邀在湖北省“两型社会”建设专题会上做报告 研究生吴兆俊在分会场做报告 (1)大型工程生态安全学术研讨会国际研讨会 实验室积极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2009 年举办了“大型工程生态安全 70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学术研讨会”国际学术会议,会议取得了较好的交流效果与国际影响。本次会议 于 2009 年 7 月 17-21 日在武汉举行,共有包括国务院三峡办水库管理司副司长 黄真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移民环境司副司长刘国华、长江水资源保护局洪一平 局长、中科院生物局副局长苏荣辉,以及大会组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许厚泽院士、 中国地址大学(武汉)副校长王焰新教授、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尹忠 武、澳大利亚 Ggriffith 大学徐志鸿教授、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科技环保 部主任孙志禹教高等 4 个国家的 120 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就大型工程生态安全、遥感与模型技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专题进行了 探讨与广泛交流。会议的成功举办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大型工程生态安全领域的学 科发展,并对我园和实验室的人才引进与国际合作开拓了新的渠道,同时也加强 了社会各界对大型工程生态安全的关注。 (2)第七届地下水模型校正与可靠性国际学术会议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libration and Reliability in Groundwater Moeling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libration and Reliability in Groundwater Modeling “Managing Ground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 Wuhan, China September 20-23, 2009 2009 年 9 月 20 日至 23 日在武汉弘毅大酒店召开。本次会议由国际水文学 协会下属的国际地下水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同主办,会议由中国地 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承办,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王焰新教授担任会议主席。 同时,会议还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岩溶研究 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地下水模型校正与可靠性”国际会议是水文地质学领域最具国际影响力和 前沿的学术盛会之一,是水文地质学科顶级的专业性国际会议,同时也是首次在 亚洲召开。该会议的举办权是我国水文地质界通过长期努力并与发达国家激烈竞 争而获得的,这也标志着我国在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水平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 71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可。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地下水和环境管理”,在地下水模型校正和可靠性这个背 景下,将地下水水量和水质两方面的议题作为重点,并着重讨论、交流合理开发 和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地下水资源。 来自 17 个国家 150 多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研究员及管理部门的 决策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还邀请了多位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著名高校 的水文地质学家和国内高校与科研部门的科学家等做学术报告。 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 143 篇,其中中国代表论文 80 余篇。 (3)水文地球化学进展学术研讨班 应王焰新副校长的邀请,国际知名的水文地球化学家 Dr. D. Kirk Nordstrom 于 2009 年 3 月 20 日-3 月 27 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行了学术交流。Kirk Nordstrom 博士是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资深研究员,长期从事酸性矿坑排水地 球化学、地球化学热动力学及水化学定量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其撰写及编辑 的 专 著 包 括 ,等,他在酸性矿坑水研究及地下水化学模拟等方 面取得了国际公认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72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第五章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2009-2010 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 按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要求,决定从 2009 年开始设定省重点实验室 开放基金。基金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向国内外发布。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 科研项目,以维护及支持实验室持续发展。 省重点实验室的 2 个挂靠单位经过充分协商,决定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报 指南统一发布,由双方根据研究内容分别给予资助。武汉植物园根据科研部署, 决定省开放基金全部由园外人员申报,园内人员所承担开放基金按照现有园内科 研管理机制进行资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放基金按照现有开放基金管理办 法进行管理。 2009-2010 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的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 附: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 一、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共同组建。依据世界湿地科学发展的前沿与热点,结合湖北省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 点、受威胁情况,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点,确定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1、湿地生态系统 的自然历史过程与动态监测;2、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3、受损湿地生 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与方法 为了营造实验室创新、求实、开放交流的学术氛围,设置了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 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该基金用于资助围绕实验室研究方向、创新性强、具有广阔应用 前景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实验室诚挚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踊跃申请 开放课题基金项目,同时也欢迎园内外科研单位自带项目与资金来本室工作。 73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二、基金资助范围 本实验室主要资助符合实验室研究方向,又具有创新意义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课题, 主要资助如下研究领域课题,同时鼓励依据长期积累数据的深度分析研究。 1、全新世长江中下游气候与湿地协同演化 2、典型污染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与动力学规律 3、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维持机制 4、湿地生态系统气候敏感性及其适应机理 5、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与健康评价 三、申报条件 1. 申请人应为具有博士学位、中级以上(包括中级)技术职称或在岗高级技术职称的 科研人员(含副高级职称),在相关领域有相当的研究积累,且有稳定的科研队伍支持项目 执行。 2. 申请人须根据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方向与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1 名固定人员联合申请。 3. 申请项目应具有创新的学术思想,解决的科学问题要明确,研究路线或技术方案可 行,研究重点突出,考核目标明确。 4. 已作为课题责任人承担本实验室资助项目且尚未结题的申请人,原则上不予资助。 四、申请程序及说明 1. 申请人可以在“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网站 (http://www.wbg.cas.cn/jgsz/kybm/yjpt/)下载《开放基金申请书》,并按规定的格式,认真、 如实填写《开放基金申请书》。申请人所在单位学术主管部门应签署意见,单位领导在申请 书上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2. 所有申请均须报送电子申请书和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三份),电子申请书和纸质申 请书的内容必须一致。难以电子化的附件材料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 A4 纸双面印和普通纸质材料做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3. 评审将按照“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公平公正、择优支持”的原则,由实验室学术委 员会对申请者提交的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资助项目和金额,并书面通知获得资助的申请人。 4. 实验室与项目获批准者签订课题合同书,课题合同书内容应与申报表保持一致,但 可参考专家评审意见进行适当修改。项目责任人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并定期向本实验室汇 报项目的执行和进展情况。如果项目不能如期完成或负责人发生出国/调离,无法按计划实 施项目,实验室有权中止经费支持。 5. 根据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有关精神,由实验室资助的课题所发表的论文、论著、研究 报告、资料、鉴定证书以及申报成果时,一律在作者单位栏同时标注实验室名称——中文: 74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英文:Hubei Key Laboratory of Wetland Evolution & Ecological Restoration,和研究者所在单位,且均须标注“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 实验室”(Supported by the Opening Project of Hubei Key Laboratory of Wetland Evolution & Ecological Restoration)中英文字样和项目编号。 6. 开放课题的研究期限一般为 2 年,每项开放课题的资助经费一般 2-3 万元人民币。 对于取得重要进展的课题,经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意可以适当增加经费支持。 7. 2010 年度开放课题的申请起始时间为 2010 年 4 月 10 日,截止日期为 2010 年 4 月 30 日(邮寄申请以邮戳为准)。批准通知时间为 2010 年 5 月 15 日前,执行起始时间是 2010 年 6 月 1 日。 8. 获批准者一律为本实验室客座研究人员。 9. 课题基金使用范围详见基金使用管理条例。 五、考核指标 核心期刊论文不少于 1 篇 六、材料报送地址与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磨山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联 系 人:全小军 电话/传真:027-87510727 邮 编:430074 E-mail 地址:xjquan@wbgcas.cn 实验室网址:http://www.wbg.cas.cn/jgsz/kybm/yjpt/ 75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第六章 代表性学术论著选登 6.1 专著 顾延生,葛继稳,朱江等著,2009。2 万年来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江汉湖 群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 赵家荣,刘艳玲主编,2009。水生植物图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6.2 代表性论文 Chen YY, Li XL, Yin LY, Cheng Y and Li W. 2009. Genetic diversity and migration patterns of the aquatic macrophyte Potamogeton malaianus in a potamolacustrine system. Freshwater Biology, 54: 1178-1188 Gao Lei, Xuan Yi, Yongxia Yang, Yingjuan Su, Ting Wang*. 2009.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sequence of a tree fern Alsophila spinulosa: insights into evolutionary changes in fern chloroplast genomes.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9: 130 (*Correspondence author) Ibrahima Sory Cissé and Jiwen Ge. Anthropogenic Impacts on Niger River Basin Environment in High Guinea. Environmental Research Journal, 2009, 3 (4): 127-135 Li S, Z Xu, H Wang, J Wang, Q Zhang. 2009. Geochemistry of the upper Han River basin, China. 3: Anthropogenic inputs and chemical weathering to the dissolved load. Chemical Geology 264: 89-95 Liu W.Z., Zhang Q.F., Liu G.H.* 2009. Seed bank of a river-reservoir wetland system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vegetation development. Aquatic Botany, 90:7-12. Qin Y., Booth R. K., Gu Y., Wang Y. Xie S. Testate amoebae as indicators of 20th century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Lake Zhangdu, China.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Limnology, 2009, 175: 29–38 Sun, Y, Ding* J., Ren, M. 2009. Effects of simulated herbivory and resource availability on the invasive plant,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in different habitats. Biological Control 48: 287–293 Wang Hongmei, Katrina J Edwards. Bacterial and archaeal DNA extracted from 76 HB-WEER Annual Report 2009 2009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inoculated experiments: implication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DNA extraction from deep-sea basalts[J]. Geomicrobiology journal, 2009, 26(7):463-469. Wang Yanxin, Stepan L. Shvartsev, and Chunli Su, 2009. Genesis of arsenic/fluoride-enriched soda water: A case study at Datong, northern China. Applied Geochemistry, 24: 641–649. Wang Yinghui, Qi Shihua*, Xing Xinli, Gong Xiangyi , Yang Junhua, Xu Meihui. Distribution and Ecological Risk Evaluation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Sediments from Xinghua Bay, Chin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09, 20(4): 763–770. 7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