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奉献教育科技40年——忆清华大学前校长高景德.pdf

巴黎右岸Proven▼2 页 66.138 KB 访问 112.97下载文档
奉献教育科技40年——忆清华大学前校长高景德.pdf奉献教育科技40年——忆清华大学前校长高景德.pdf
当前文档共2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奉献教育科技40年——忆清华大学前校长高景德.pdf

☆校园英才☆ 奉献教育科技 40 — — 忆清华大学前校长高景德 年 □李传信 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原校长高景德教 授离开 中 我们已一年多了。 我与高景德同志有四十 年的情 谊 ,常常想到他对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特别是对清华大 学四十年奉献 , 怀念之情萦绕不已。 新中国建立初期 , 景德同志留苏被破格授予 技术科 学博士 , 1956年到清华电机系任 教授 , 又任学校科学生 产 处处长。那时 , 我在无线电系工作。从 1956年到 1966 年我们都是学校党委常委 , 由相识到相知。在 1958年大 跃进的岁月里 , 在贯彻教育方针和尔后调整整顿 的过程 中 , 我们在蒋南翔同志领导下 ,在热度过 高的情况时 , 大 体上头脑比较冷静 ,在困难时期又保持了充足的干劲 ,学 校的科学研究和生产有长足的进展。 以当时工程 物理系 师生为骨干 ,组织有关力量 ,自力更生在 南口建成了原子 反应堆 ;水利系负责密云水库的设计 ,并 参加全过程的建 设 ; 自动控制系相继研制出电子管、 晶体管两代计算机。 景 德同志 领导 开展的 大电 力系统 控制 和稳 定的 研究 工 作 ,主持建设的动态模拟实验室 ,都取得 了当时一流的成 果。那几年全校各系的研究工作都有相当大的进展 ,而且 建成了 几个校办工厂。 80年代 和 90年代 初清华许多 重 大科研成果和杰出学者多是植根于这十 年间的工作 , 有 的学者就是景德同志的学生。在此期间 ,景德同志作为校 党委常委和科学生产处处长 ,没有出过什么昏主意 ,没有 瞎指挥 , 也不泄气。但在学校有关会议上 , 对一些严重违 反教育和科学规律的事 ,他坦诚地、有时 是风趣地提出自 己的意见 ,同时辛劳地操持着日常工作 ,支持重要科研项 目的有效发展。 60年代初 , 蒋南翔同志主持制定 “高教 60条” , 景德同志是主要成员之一 , 积极发挥作用。 “文革” 中 , 我们都受到迫害 , 有时近在咫尺 , 却似 天各一方。 后期偶尔听说他还在从事布置给他的 一些业 务工作。在那些动荡混乱的岁月里 ,只要 条件可能 , 他就 坚持进行学术研究工作 , 因为这是他主要的精神 支柱和 生活慰藉 , 并为以后新的学术成就作了准备。 我们都在 “文革” 后才正式恢复工作 , 80年代他被 选为中科院院士。他任副校长后不久主管研究生工作 ,我 参加本科教学的组织管理和学生的思想 政治工作。 当时 学校拨乱反正、恢复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 ,校党委始终把 握住学校的本质特点 , 结合清华实际 ,明 确提出 “培养人 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建设教育和科学研究两个中心 ,实行 教学、 科研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的办学方 针 , 要求我们在 · 34· 实际工作中切实贯彻执行。 景德同志着力于制定培养研 究生的计划和学位制度的建立 , 同时开始大批招收研究 生 , 1978年即招收了 500余人 , 这是 “文革” 前一直想 做而没有做成的事。 1982年 5月 , 高景德 同志被任命 为清华大学 校长。 1984年初我出任校党委书记。当时社会上对高等学校怎 么办、怎么改 革、怎么发展有各种看法和议论。拨乱反正、 恢复调整后的清华确实存在着如何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课 题。景德同志和学校其 他负责同志经常讨论这些问题。在 思考、 讨论和实践中 , 逐步在下述三个问题上取得共识: (一 ) 继续坚持 在刘达同志 任校长期 间所形成的 办学方 针。提高教学质量不放松 ; 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 ; 继 续大力推进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二 )在改革问题上 ,重 点抓业务领域的结构改革 ,同时进行管理改革。所谓业务 领域的结构改革主要是: 保持学校发展计划拟定的学生 总数不 变 , 而 提高 培养 高 层次 人才 的 比例 ; 着 手 改进 1952年院系调整后形成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格局 , 逐步 建设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 开创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 重点是高 新科技的国 家课题和 基础工业中 的重要 项目 , 作为建设科学研究中心的支柱。 (三 ) 在提高和发展的关 系上 , 确立 “着重提高 , 在提高中发展” 的方针。景德同 志任 校长后 在不 同场合 以不 同话 语表达 过这 一指 导思 想 ,体现了他作为一个 学者和校长的思想水平。经大家讨 论后 , 在 1985年 8月学校党代会的报告中 , 正式表达为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今后在学校的建设上应执行着 重提高发展的方针 ,在 已经确定的学校发展规模内 ,着重 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高层次人才的比例 , 提高学术水 平和技术水平 ,提高各 项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为国家多作 贡献”。 这一指导方针 , 至今仍起着重要作用。 基于上述共识 ,学 校的本科教育在改革中不断前进 , 生源好 , 学风好 , 学生中党员比例高 , 教育质量处于全国 前列 , 而招 生数量基 本稳定。 但研 究生教 育发展 很快 , 1984年在国内率先试办研究生院 , 从 1978年至 1996年 底 , 学校已有 1320人获得博士学位 , 8935人获得硕士学 位。经评估 , 数量和质量都处在全国最前列。景德同志自 己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先后有 30多人。他一贯十分关注研 究生工作 , 是我校研究生工作重要的奠基人。 离任校长 后 , 仍任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由于十年动乱所造成的教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的落 后状况 , 清华从 1978年起 , 即承担着相 当重的兄弟学校 教师进修的任务。 我们感到这种状况不仅存在于 高等学 校 , 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 , 工矿企业、 事 业单位在职的大 学后人员 ,他们的专业知识亟待更新 ,管 理方面的知识也 亟待补充。除研究生工作外 ,学校决定主 动开展继续教育 方面的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这将是一 个长期的任务。在景德同志的主持下 , 学校于 1985年在 国内率先成立继续教育学院。 从 1978年到 1996年 底为 止 ,在清华接受非 学历教育的大学后人员有 39000余人 , 他们多是企事业单位的骨干 , 有的是重要的领导 人员。 清华于 1979年成立经济管理系 , 得到社会的好评。 景德 同志主张 推进这方面 工作的发展。 在他的 支持下 , 1984年 我们请 当时任 国家经 委副主 任的 朱 基 同志 为 兼职教授 , 并将系扩建为院 ,请他兼任院 长。朱 基同志 对学院工作的重视 ,不因职务的升迁而削弱。他指导博士 研究生 , 请名家来学院任兼职教授 , 定期来校给师 生讲 话 , 与副院长梁尤能、 赵纯钧等同志商讨学院发展 的大 事。经过大家十多年的努力 ,学院在发展 规模、 学术建设 和物质建设上都取得长足的进展。 1982年清 华成立了现代应用 物理系和应 用数学系 , 请周光召兼物理系主任 , 请北大萧树铁同志来校 任数学 系主任。 1984年由于赵南明等同 志的努力 , 在景德同志 的主持下成立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 请美国耶鲁大 学教授 蒲慕明兼首任系主任 ,使系的建设在高水平上起步。1986 年恢复化学系 , 同时成立理学院 , 请周光召同志兼院长。 光召同志定期来校指导工作 ,与师生座谈 ,与学术界的校 友探讨理学院的发展途径 ,推动工作的开展。近年来理学 院已有几项工作进入国际前沿领域。建设一个高水平的、 成熟的理学院需要多方面的条件 , 为理学院进一 步发展 的某些重要举措 , 目前正在加紧进 行 , 可以期 望在 21世 纪前期步入辉煌时代。 建设具有中西文化学术根基、 适应现代发展 的高水 平文科是比理科更难的事。 景德同志任校 长期间 , 1983 年 7月成立外语系 , 1984年成立以编辑 专业为主的中文 系 , 同时 成立社会科学系 , 这是初创时期。 1993年成立 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请滕藤同志兼首任院长。目前学校 对文科的建设和发展正进一步统筹规划 , 加紧工 作。 景德同志一贯关注科学研 究工作。他任校长期间 ,着 力领导和支持国家攻关项目和 “ 863” 高 新科技项目的进 展。 由李志坚同志领导的微电子学研究所发展到 一个新 阶段。 1985年为购置重大设备 , 上级允 诺的经费不能及 时 到位 , 十分焦 急。 在一次 小型会议 上 , 景德 同志说: “卖了裤子也要支持。” 他即请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张 孝文 同志 想办法从学 校科研经 费的积储中 调出 1500万元 垫 支 , 以后孝文同志又多方努力 , 使上级已承诺的经 费到 位 ,使微电子所的发展不失时机地上了一个台阶。先由吕 应中、继而由王大中同志领导的核能技术研究所 (现改为 院 )于 1983年前后走出了困境 ,开创研究核低温供热堆 , 又进行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准备工作 , 为国家开创 了核能 发展的新领域 ,打开了国内国际合作的新局面。景德同志 一贯支持和赞赏该所的工作。由吴澄同志主持跨系的、校 际合作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重大项目 , 在景德同志 和张孝文同志的积极支持下 ,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工作 ,迅 速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以上三项是通常说的清华 80年 代中后期的三大高地 ,今天又都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在 景德同志任校长期间 ,学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总数、 获准申请专利总数均居全国高校之冠 , 这种势头长盛不 衰。景德同志本人曾获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所从事的 大电力系统的研究 ,达 到了一个新高度 ,又一直领导着电 力系统和电机专业方面的学科建设。最近 ,在他逝世近一 年后 , 以他为第一完成人的 “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 培养高质量电工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项目 ,荣获了第三届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唯一的特等奖。 在 1985~ 1986年期间 ,景德同志和校领导集体决定 购置学校周边 645亩地 ,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准备条 件。当 时由于垫支重大科研项目费用等原因 , 学校财政非常困 难 , 教师和干部也有异议。在景德同志主持下 , 多方设法 克服困难 , 办 成了这件事。今天看来 , 不失为远见之举。 景德同志在 1948年入党 ,经历了解放前后进步学生 运动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和锻炼。他又较为年长 ,阅 历丰富 ,政治素养好 ,在复杂的政治思想环境中能正确地 坚持原则 , 处置得当。 1986年秋冬 , 各种错误思潮在社会上再度泛滥 , 舆 论导向混乱 ,一些人首 先在高校大做文章 ,平静的清华园 也出现了动荡。学校领 导集体分析了各方面的情况后 ,明 确了要旗帜鲜明地正确引导青年同学 , 充分相信青年同 学 ,爱护青年同学。关键时刻由学生广播台向全体同学发 表了景德同志的紧急广播讲话 ,同时教师、学生干部深入 到同学中去 ,进行细致 的思想教育工作 ,外部敌对势力对 清华大学的突然袭击未能奏效。 在中央采取了重大措施 后学潮平稳地过去了。在这场风波中 ,景德同志表现了良 好的政治素养和教育家的品德。 景德同志任校长期间 , 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 负责制。 由于长期形成的传统 , 校领导集体经常相互通 气、 相互支持、 团结一致。一次外单位有人故意找景德同 志谈对校长负责制的看法 , 景德同志立即回答说: “不论 什么制 , 班子不团结就没法治。”景德同志 的任期在 1988 年内到届 , 而党委也要在秋天按期选举换届。 我们商量 好 , 请比我们年轻的同志接替 , 并试行校长负责制。我们 提前在领导集体中酝酿并报告上级。 秋天党政领导班子 都顺利换届 , 做到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在景德同 志任校长 五年多的时 间里 ,学校工 作在原 有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1985年校党代会上明确 提出建设 世界一流的 、具有 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大学的 奋斗目标 。 并为此构造 了必要的框 架 ,奠 定了初 步的基 础。 他卸任后 ,由于他的学术成就和威望 ,由于他对学校 事业的感情 ,他还担任着校内外 的一些重要职务 ,还一直 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为他所从 事的学术事业 ,为他所承 担的社会职务 ,尽心尽意奉献着 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景德 同志作为学者和教育家 ,望远思 深 ,孜孜求实 ,外朴内秀 , 真情无虚 ,治学治校 ,成绩卓著。我很敬重他 ,怀念他。■ (责任编辑: 陈浩 ) · 3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