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城市青年孝道观念变化及其对代际支持的影响.pdf

我给的爱从未敷衍过°9 页 1.578 MB 访问 1292.97下载文档
城市青年孝道观念变化及其对代际支持的影响.pdf城市青年孝道观念变化及其对代际支持的影响.pdf城市青年孝道观念变化及其对代际支持的影响.pdf城市青年孝道观念变化及其对代际支持的影响.pdf城市青年孝道观念变化及其对代际支持的影响.pdf城市青年孝道观念变化及其对代际支持的影响.pdf
当前文档共9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城市青年孝道观念变化及其对代际支持的影响.pdf

城市青年孝道观念变化及其对代际支持的影响 丁志宏 王伟成 (中央财经大学 社会与心理学院, 北京 100081) 【摘要】 基于孝道双元模式视角, 本文运用 CGSS2017 和 CGSS2006 数据, 分析我国城市青年的孝道观念变化及其对代际支持的影响。结果显示,城 市青年越来越认同相互性孝道模式,权威性孝道模式作用在减弱。越认同 权威性孝道模式的城市青年越可能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越认同相互性孝 道模式的城市青年越可能为父母提供精神慰藉。近十年,家庭代际支持没 有减弱,家庭凝聚力变得更强,同时在代际支持不断强化的过程中,父母与 子女更注重精神方面的交流。 【关键词】 城市青年 孝道双元模式 代际支持 DOI:10.16034/j.cnki.10-1318/c.2022.05.014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梳理 社会转型、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城镇化的加快,对家庭养老和青年的观念产生了如下影响: 一方面,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高龄化” “空巢化” “小型化”特征凸显,这 对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提出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在城市中[1];另一方面,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 能等为载体的网络新技术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作为使用新技术的主力军,城市青年 群体具有好奇心与适应力强、观念前卫等特点,这决定了新技术造就的社会变化最先影响城市 青年的价值观。再者,孝道作为一套伦理价值体系也在不断变化,在强调辈分关系和代际义务 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对等关系和亲密情感, 从而构成孝道双元模型[2]。 孝道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民众的日常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3]。在家庭养老中, 子女在代际上的支持状况深受孝道观念影响:一是通过社区舆论压力实现;二是通过社会化的 途径实现[4-5]。有学者指出,孝道是家庭养老得以存在的伦理基石[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 [7] 业和产业发展” 。社会的快速变化,是否对城市青年的孝道观念产生影响?这种孝道观念的 变化,又会如何影响他们对父母的代际支持? 孝道是个体对代际关系内涵的认知与理解[8]。传统孝道意涵丰富, 包括养亲与敬亲、 无违、 传宗 接代、 显亲、 祭亲等方面[9]。在新时代, 有学者提出包含相互性孝道和权威性孝道的双元模型[10]。 ·87· 所谓相互性孝道,其运作原则为儒家伦理中的“亲亲”原则,和现代社会强调双方平等关系相 适应[11]。权威性孝道强调对社会角色规范的遵从,其运作原则为儒家伦理的“尊尊”原则[12]。 双元孝道模型的提出, 不仅能反映不同历史阶段所倡导的特殊孝道属性, 还可整合过去探究孝道观 念所发现的正、 反作用效果, 有利于认识孝道概念在现代国人日常心理与行为中的运作机制[13]。 在理论方面,学者经常讨论现代化或社会转型和孝道的关系。如田北海认为,社会转型期 间,工业化、 民主化、 流动性、 个体化、 世俗化分别弱化了传统孝道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时空基 [14] 础、文化基础和智识基础 。面对社会转型,传统孝道变迁呈现式微论、韧性论与转型论[15] 。 但钟涨宝等认为,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与规范,与其所处时代相适应,发生着自适应变迁,并不能 简单认为其“衰落”或“未衰落”,孝道在当代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的新特点[16]。实质上, 孝道嬗 [17] 变是城镇化、 市场化、 国家制度等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微观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 。 在实证分析中,针对孝道观念变化观点不同。一些学者基于田野调查认为,在现代化和 市场化影响下,子女变得功利化、理性化,代际间“抚育—赡养”平衡被打破,得出“孝道衰 落”结论[18-19],如郭于华发现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已发生变化,子辈更看重交换,他们的回报 是有条件的[20]。但也有学者对“孝道衰落”产生质疑,认为孝道在养老中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代 际资源依然从成年子女流向父母[21-22],如黄娟发现社区孝道依然在农村不断再生产[23]。对于 双元孝道,郝明松等认为含有传统因素较多的权威性孝道在弱化,而包含更多现代特质的相互 性孝道与现代社会结合较好,不同年龄和教育水平的群体间不存在明显差异[24]。中国台湾双 元孝道的重要性随时期发展均有上升,权威性孝道上升幅度高于相互性孝道[25]。 关于孝道变化对代际支持的影响,以往研究结论大致相同。越认同权威性孝道的子女,越 会给父母提供更多经济支持,越认同相互性孝道的子女,为父母提供情感支持的可能性越高; 而这两种孝道观念的变化对生活照料支持并没有显著影响[26-28]。另外,青年群体的孝道观念 和代际支持在十余年间具有高度稳定性,同时,青年群体的代际支持更多样化,子女对父母的 代际支持逐渐增强[29]。 对代际支持的影响,除考察孝道这一关键因素外,也有学者关注其他因素,如子女和父母 的个人特征[30-31],父母对子女经济支持、生活照顾和精神支持[32-33]。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父 母和子女的居住距离显著影响代际支持[34]。 基于对过去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发现学界关于孝道观念的变化及其对代际支持的影响 已有部分讨论,但仍有提升空间:第一,过去关于孝道变化及其对代际支持的影响,多关注成年 群体,专门对青年群体尤其是城市青年群体的探讨很少;第二,过去关注孝道的变化,大都是单 一测量较多,基于孝道双元模式的研究很少。本文基于孝道双元模式视角,探讨城市青年孝道 观念变化及其对父母支持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叶光辉认为, 相互性孝道由 “尊亲恳亲” 和 “奉养祭念” 组成[35]“ 。尊亲恳亲” 是子女因为感念父 母的生育、养育之恩, 在情感和精神上对父母更加敬爱与关心; “奉养祭念” 是指子女在物质和经 济上奉养父母并给予照料,父母过世后,给父母合乎礼节的追思和祭念。相互性孝道以儒家的 “报” 和 “亲亲” 为人际互动原则[36]。儒家思想中的 “报” 指为人子女要在物质和精神上尽其所能地 回报父母; 而“亲亲” 原则就是个人对亲属网络中更加亲近的人, 在感情上表现得更加亲密, “报” 和 “亲亲” 是支持父母的动力源[37]。基于此, 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 城市青年越认同相互性孝 ·88· 道模式, 他们为父母提供精神和照顾支持的可能性越大, 而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的可能性越小。 [38] 权威性孝道主要由“抑己顺亲”和“护亲荣亲”组成 。 “抑己顺亲”是指子女应压抑或牺牲 自己的需求去迎合、遵从父母的愿望; “ 护亲荣亲”就是子女应尽力为双亲争光和延续家族荣 誉。权威性孝道以儒家的“尊尊”原则为运作机制。 “尊尊”原则就是指个体应该尊敬、顺从在关 系网络中处于较高地位的人,而不用在乎处于高位的人如何对待他们。从家族团结角度而言, 年轻者或地位低者为了家族的稳固、和谐与繁荣必须顺应长者或地位高者[39]。子女压抑自己 的需求以达到父母的期望成为权威性孝道的一项基本特征。对此,本文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城市青年越认同权威性孝道模式,其对父母提供代际经济支持的可能性越大,为父母提供照料 和精神支持的可能性越小。 叶光辉认为,相互性孝道具有代际间自然的情感连结天性,不受社会变迁影响;而奠基于 阶序规范的权威性孝道,是因社会或政治目的由人建制而成、受社会变迁影响且重要性大幅减 低的变迁孝道[40]。换言之,虽然两种孝道信念与其他规范的功能一样,具有约束或抑制子女行 为的功效,但相互性孝道是一种属于主动自愿的、跨情境式的、作用力强的、具有文化普同性的 规范信念;而权威性孝道似乎是一种属于被动压抑的、具特定情境性的、作用力较弱的、具有文 化与情境特殊性的规范信念[41]。据此,本文提出第三个研究假设:随着社会的变迁,相对于相 互性孝道模式,城市青年对权威性孝道模式的认同感越来越低。 (二)研究方法 本文因变量为定序变量,需要建立定序逻辑回归(Ordered Logit Model)模型,以分析自变量 对因变量的影响[42-44]。本文利用 Brant 检验对各模型进行了平行性检验,P 值均大于 0.05,各个 变量均通过平行性检验, 满足运用定序逻辑回归模型的平行性假定要求,模型如下: P(Y⩽j|X)= ∑ β X) exp(aj- i=1 i i 1-exp(aj-∑i=1 βiXi) 其中 j=1、2、3,分别表示子女支持的 3 种类型( “1”表示“经济支持”; “2”表示“生活照料”; “3” 表示“情感慰藉” ), 等式左边 P(Y≤j|X)为累积概率,将其转化为 logit 函数,得到以下公式: Logit[P(Y⩽j|X)]= P(Y⩽j|X) = aj 1-P(Y⩽j|X) ∑β X i i i=1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信息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该调查覆盖除港、澳、台 以外的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 PPS 抽样。调查始于 2003 年,每年调查一次。本研究关 注青年的孝道观念变化及其对代际支持的影响,只有 CGSS2006 年与 CGSS2017 年的数据涉及 该问题。借鉴韦宏耀等人的做法[45],我们对样本做如下处理:一是考虑到学生人群在代际支持 作用的特殊性,予以剔除;二是选择父母至少有一方健在的样本;三是剔除缺失样本。由于因 变量来源于家庭问卷板块,家庭样本占总样本的比例不足 1/3,又因本文聚焦城市青年,其样本 量占家庭样本量的比例又不足 1/2。因此,经处理后的 CGSS2017 年有效样本为 827 个。 因变量包括成年子女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为父母提供的支持。经 济支持选择“您是否经常为自己的父母提供金钱帮助”;生活照料选择“您是否经常帮助自己的 父母料理家务(如打扫卫生、准备晚餐、买东西、代办杂事)、照顾小孩或其他家人”;精神慰藉选 择“您是否经常听他(们)的心事和想法”。问题包含 5 个选项: “很经常” “经常” “有时” “很少” ·89· “完全没有” 。因选择“很经常” 的样本少,本文将其与“经常” 选项合并。 自变量包括相互性孝道模式和权威性孝道模式。借鉴已有研究[46-47], 权威性孝道模式选择 “为了传宗接代, 至少要生一个儿子” 和“放弃个人志向, 达成父母的心愿” 两道题测量; 相互性孝 道模式选择 “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 “无论父母对你如何不好, 仍然善待他们” “赡养父母使 他们生活更为舒适” 和 “子女应该做些让父母有光彩的事” 4 个题目测量。这 6 个题目的选项都为 7 个等级: “非常同意” “相当同意” “有些同意” “无所谓同意不同意” “有些不同意” “相当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 分别赋值 7 分、 6 分、 5 分、 4 分、 3 分、 2 分、 1 分, 分数越高, 表示对孝道认同越强。 控制变量包括子女的性别、城乡、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父母的居住距离、受教育程 度、身体情况等,以及父母近期在经济、生活、精神方面对子女的帮助。其中,父母的受教育程 度、健康状况、居住距离均做将父亲与母亲相加处理。具体情况如表 1 所示。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 名称 样本量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城市青年近期的经济支持 819 2.77 1.07 1 4 城市青年近期的生活照料 824 2.82 0.93 1 4 城市青年近期的精神慰藉 827 3.10 0.83 1 4 权威性孝道模式 827 3.56 1.35 1 7 相互性孝道模式 827 5.94 0.76 1 7 父母的近期经济支持 827 2.58 1.10 1 4 父母的近期生活照料 827 2.86 1.13 1 4 父母近期的精神慰藉 827 2.95 0.87 1 4 城市青年受教育年限 a 827 8.37 3.41 0 18 城市青年的年龄 827 29.69 5.77 18 39 城市青年的性别 827 0.52 0.49 0 1 城市青年的婚姻状况 b 827 0.38 0.48 0 1 父母受教育年限 a 827 16.18 7.57 0 36 父母的身体状况 c 827 7.63 2.18 2 10 父母和城市青年居住距离 d 827 6.48 4.49 0 12 注:a. 父母或城市青年受教育年限包括以下选项:没有受过任何教育或私塾或扫盲班=0 年;小学=6 年; 初中=9 年;职业高中或普通高中或中专或技校=12 年;大学专科、大学本科(成人高等教育或正规高等教 育)=15 年;研究生及以上=18 年 。 b. 婚姻状况包括以下选项:1=有配偶(初婚有配偶或再婚有配偶或同居);0=无配偶(未婚或离婚或 丧偶)。 c. 父母身体状况包括以下选项:1=很不好;2=不好;3=无所谓好不好;4=好;5=很好。 d. 父母和城市青年居住距离包括以下选项:0=住在一起;1=隔壁、同栋楼、同邻巷;2=走路 15 分钟内到 达;3=车程 30 分钟以内;4=车程 30 分钟~1 小时以内;5=车程 1 小时~3 小时以内;6=车程 3 小时以上。 三、城市青年孝道与孝行变迁分析 (一)孝道双元模式分化明显,城市青年更加认同相互性孝道模式 表 2 显示,城市青年孝道观念中,相互性孝道模式得分高于权威性孝道模式。2017 年和 2006 年,城市青年的相互性孝道模式得分分别比权威性孝道模式高出 2.38 分和 1.59 分,这说 明, 相对于权威性孝道模式, 城市青年更认同相互性孝道模式。 ·90· 过去十几年,城市青年对相互性孝道模式的认同有所提升,对权威性孝道模式的认同有所 下降,但变化幅度都不大。2006-2017 年,城市青年对孝道认同中,权威性孝道模式降低 0.69 分, 相互性孝道模式上升 0.1 分。曹惟纯与叶光辉在中国台湾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论[48]。 城市青年对相互性孝道模式的认同也有差异,更认同“尊亲恳亲”,而不是“奉养祭念”。城 市青年认同(包括相当同意和非常同意,下同)比例较高的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和 “赡养父母使他们生活更为舒适”,比例均超过 80%,而认同比例较低的为“无论父母对你如何不 好,仍然善待他们”和“子女应该做些让父母有光彩的事”,分别为 67.47%和 52.53%,其中,对后 者感到非常同意的比例仅占五分之一左右。 过去十几年, 相互性孝道模式各个方面变化不同, 城市青年对 “尊亲恳亲” 的认同大幅度提升, 而对 “奉养祭念” 的认同有一定下降。成年子女 “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 和 “赡养父母使他们 生活更为舒适” 认同比例分别提升 10 个百分点以上, 其中对 “赡养父母使他们生活更为舒适” 认同 的比例提升超过 18 个百分点。而对“无论父母对你如何不好, 仍然善待他们” 和 “子女应该做些让 父母有光彩的事” 认同的比例分别下降0.26和2.48个百分点。从相互性孝道模式的变化看, 家庭内 [49] 部的代际关系已从过去的 “纵向主从式” 转向 “横向平等式” , 更强调平等、 民主、 相互理解 。 对于权威性孝道模式而言,城市青年对“护亲荣亲”的认同超过对“抑已顺亲”的认同。分 析显示,2017 年城市青年认同“为了传宗接代,至少要生一个儿子”的比例比“放弃个人志向,达 成父母的心愿”高 2.18 个百分点。这与 2006 年相反,2006 年城市青年认同“为了传宗接代,至少 要生一个儿子”的比例比“放弃个人志向,达成父母的心愿”低 8.3 个百分点。 与 2006 年相比,城市青年对“护亲荣亲”和“抑已顺亲”的认同都出现下降趋势。城市青年 对“放弃个人志向,达成父母的心愿”和“为了传宗接代,至少要生一个儿子”的认同分别下降 14.09 和 3.61 个百分点。城市青年对“放弃个人志向,达成父母的心愿”和“为了传宗接代,至少 要生一个儿子”的不认同分别提升 26.85 和 13.65 个百分点。越来越多城市青年更注重个人发 展, 不再为顺应父母意愿而压抑个人志向。 表2 城市青年孝道双元模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 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 无论父母对你如何不好,仍然善待他们 赡养父母使他们生活更为舒适 城市青年应该做些让父母有光彩的事 放弃个人志向,达成父母心愿 为了传宗接代,至少要生一个儿子 权威性孝道模式得分(均值) 相互性孝道模式得分(均值) 年份 不同意 无所谓 有些同意 相当同意 非常同意 2017 0.76 1.84 12.58 37.28 47.54 2006 1.24 2.38 23.47 38.09 34.82 2017 4.35 4.82 23.36 34.53 32.94 2006 2.12 5.01 25.14 39.5 28.23 2017 1.41 2.37 16.04 38.47 41.71 2006 1.17 5.93 30.87 37.27 24.76 2017 6.53 9.5 31.44 31.17 21.36 2006 2.93 7.65 34.41 35.21 19.80 2017 57.17 14.90 15.57 6.64 5.72 2006 30.32 17.51 25.72 16.95 9.50 2017 49.79 22.17 13.44 8.66 5.94 2006 36.24 26.75 18.86 10.87 7.28 2017 3.56 2006 4.25 2017 5.94 2006 5.84 注: 单位为百分比或得分。 ·91· (二)城市青年支持父母力度加大且更加注重精神慰藉 表 3 显示,2017 年无论是经济支持、生活照顾还是精神慰藉,城市青年对父母的支持在有时 和经常或很经常的比例之和都超过六成,其中,精神慰藉的比例最高,接近 80%。例如在经济支 持、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中,子女有时和经常或很经常给父母的支持比例之和分别为 63.35%、 62.84%和 78.74%,说明城市青年对待父母,在看重经济和照顾支持的同时,更注重父母精神上 的需求,已不再停留在“吃饱穿暖”上。 与 2006 年相比,无论经济支持还是生活照顾或精神支持,城市青年对父母的反馈都有明显 提高,特别是精神支持。在经济支持、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中,城市青年有时和经常或很经常 为父母提供支持的比例之和分别提高了 6.94、6.92 和 12.04 个百分点。这说明,随着社会转型, “反馈模式”依然存在,没有出现“代际失衡”,更为重要的是,家庭凝聚力更强,城市子女给父母 的不仅仅是越来越多的经济支持,还有越来越多的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 表3 支持维度 经济支持 生活照顾 精神慰藉 城市青年对父母代际支持情况 单位: 百分比 年份 完全没有 很少 有时 经常或很经常 2017 13.42 22.02 39.82 23.53 2006 18.81 24.88 34.38 22.03 2017 8.52 28.16 33.91 28.93 2006 14.69 28.50 34.08 21.84 2017 3.54 17.43 40.71 38.03 2006 7.64 25.56 42.80 23.90 (三)父母对青年的照顾支持比过去更多 表 4 显示,2017 年无论是经济支持、生活照顾还是精神慰藉,父母对青年子女的支持在有时 和经常或很经常的比例上均超过一半,其中,精神支持比例最高,超过 70%。在经济支持、生活 照顾和精神慰藉中,有时和经常或很经常的比例之和分别为 50.64%、61.78%和 70.08%。这说 明,父母也在经济、生活和精神等方面为青年子女提供各种帮助,尤其在精神方面,父代和子代 更加注重沟通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代际支持中精神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50]。 与 2006 年相比,经济支持、照顾支持和精神支持中,父母对子女的支持明显提高,特别是照 顾支持。在经济支持、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中,父母给子女支持上有时和经常或很经常的比例 之和分别提高了 7.74、13.98 和 10.58 个百分点。过去十多年,父母和子女沟通明显增多,然后是 照顾支持和经济支持。城市生活中,面对时间、空间和经济压力,子女需要父母更多帮助,如希 望父母帮助照顾子女,父母在子女购房等方面也愿意伸出援手。此外,面临工作和生活上的压 力, 子女也愿意和父母沟通, 希望得到指导。 表4 支持维度 经济支持 生活照顾 精神慰藉 父母对子女代际支持的情况 单位: 百分比 年份 完全没有 很少 有时 经常或很经常 2017 27.37 21.99 27.08 23.56 2006 34.50 22.60 25.00 17.90 2017 19.45 18.77 26.69 35.09 2006 27.70 24.50 22.00 25.80 2017 6.26 23.66 39.88 30.20 2006 13.60 26.90 36.60 22.90 ·92· (四)城市青年的孝道观念对代际支持的影响 表 5 是城市青年孝道观念对代际支持影响的定序 logistic 模型,因变量不同,三个模型样本 量存在细微差异。模型显示因变量从小到大排序,回归系数为正数,表明城市青年越可能为 父母提供支持,反之亦然。权威性孝道模式对城市青年给父母经济支持有显著正向影响,而 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没有显著影响,系数为负数。而相互性孝道模式对城市青年给父母精神 慰藉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没有显著影响。换言之,越认同权威性孝道模 式的城市青年越可能给父母提供经济支持,越认同相互性孝道模式的城市青年越可能给父母 更多精神慰藉。权威性孝道包含“抑己顺亲” “护亲荣亲”两个层次, “抑己顺亲”是指由于地位 卑下,子女压抑或牺牲自己的需求来迎合与遵从父母的愿望。权威性孝道将辈分高者对辈分 低者的权威合理化,家长或父辈在家中角色的优越性得以凸显且正当化[51]。因此,越相信权 威性孝道的子女,越会尊崇传统,重视父母的“吃饱穿暖”,不敢有个人情感的表露,更谈不上对 父母的精神慰藉。而相互性孝道主要由“尊亲恳亲”和“奉养祭念”组成[52]。 “尊亲恳亲”指子女 在情感和精神上表现出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父母年老时,越相信相互性孝道模式的子女,越 可能给父母更多陪伴、更多情感支持。 对控制变量而言,子女的人口学特征对各类支持也有显著影响。女儿更可能为父母提供 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年龄越大的子女,越有可能为父母提供更多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 慰藉。已婚子女有可能给父母提供更少的经济支持,一定程度上表明和未婚的子女相比,已婚 的子女经济上会面临更大的压力。父母受教育年限越多,子女有更小可能给父母提供经济支 持,而提供精神支持的可能性更高;另外,父母身体健康状况越好,子女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的 可能性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或身体状况越好的父母,收入也较高,对子女的经济支持需求相 对较低,对精神上的需求会明显增高。另外,父母距离子女越远,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的可能性 越高,提供照料的可能性越低,这说明,当距离阻隔子女为父母提供照料时,他们往往会增加对 父母经济支持的可能性。 父母对子女的支持也影响着子女对父母的反哺。如父母近期给子女提供经济帮助,会降 低子女在各方面支持(如经济、照顾、精神方面的支持)的可能性,这可能是经济条件较好的父 母对子女各类支持的需求较小或没有。但父母近期对子女的生活照顾可换取子女在经济和生 活照顾上的更多支持,同时,父母近期对子女的精神支持可换取子女更多的精神支持。有学者 指出,我国子女成年后甚至结婚生子后依然受到来自父母的帮助,而父母每次提供的帮助都在 客观上认定和进一步强化双方的代际关系,而这种代际关系的维持同获取日后子女的回报有 密不可分的关系[53]。 表5 城市青年孝道观念对代际支持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自变量 权威性孝道模式 经济支持 0.133*** 生活照料 精神慰藉 (0.048) -0.008 (0.051) -0.041 (0.054) 0.076 (0.863) 0.191* (0.094) 相互性孝道模式 -0.835 (0.883) 男性(参照组为女性) 0.023 (0.135) -0.518***(0.135) -0.376*** (0.143) 0.686*** (0.014) 0.037***(0.013) 0.032** (0.013) 子代的教育年限 0.019 (0.023) 0.023 (0.024) 0.035 (0.027) 已婚(参照组为未婚) -0.485*** (0.164) 0.221 (0.174) -0.272 (0.192) 父母近期的经济支持 -0.167*** (0.061) -0.120* (0.062) 父母近期的生活照料 0.385*** (0.074) 0.530***(0.076) 父母近期的精神慰藉 0.042 (0.084) 0.532** (0.083) 年龄 ·93· -0.163** (0.075) -0.026 (0.072) 1.73*** (0.088) (续表) 自变量 经济支持 生活照料 父母的身体状况 -0.082** (0.034) -0.002 (0.035) 父母的教育年限 -0.0248** (0.012) 0.0042 (0.014) 居住距离 0.049*** (0.016) -0.097***(0.016) 精神慰藉 0.002 (0.034) 0.029*** (0.011) -0.018 (0.016) CUT1 -0.831** 3.466*** 3.266*** CUT2 0.282** 5.549*** 5.636*** 1.920** 7.299*** 8.308*** 0.090 0.085 0.124 819 824 827 CUT3 Pseudo R N 2 注: 括号内为标准误;* p < 0.1, ** p < 0.05, *** p < 0.01。 四、 结论与建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 [54] 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年中弘 扬包括孝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相比权威性孝道模式,城市青年更认同相互性孝道模式,该趋势过去十多年没有明 显变化。但孝道分化明显,在相互性孝道模式中,城市青年更认同“尊亲恳亲”,而非“奉养 祭念”,过去十多年这种趋势明显加强。在权威性孝道模式中,城市青年对“护亲荣亲”的认 同超过对“抑己顺亲”的认同,但过去十多年两者都有所下降。这说明,在现代社会,孝道在 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社会要科学运用大众文化传 播平台,继续宣扬孝道传统文化,支持孝顺父母的善行,提倡尊老敬老行为,扩大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传播, 为青年提供正向引导。 其次,在孝道实现形式上,我国传统“反馈模式”依然存在,代际支持逐渐增强,更加重视精 神支持。从城市青年支持父母角度而言,家庭代际支持没有减弱,家庭凝聚力更强,越来越多 的城市青年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更加关注父母在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 同时,在父母给予子女支持方面也有改善。这说明家庭在“核心化”过程中,代际关系在“扁平 化”,有利于开展孝道环境建设。因此,可以通过家规、家训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 成可以代代相传的精神纽带,塑造良好家风。 最后,城市青年的孝道观念对代际支持有显著影响,越认同权威性孝道模式的城市青年越 可能给父母更多经济支持,越认同相互性孝道模式的城市青年越可能给父母更多精神慰藉。 基于孝道双元模式变化,要重视相互性孝道模式的建设,有针对性地解决父母在精神方面的需 求。一方面,加强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和责任,如外出工作的青年要经常回到父母身边,与 父母聊天,实现技术反哺;另一方面,父母也要改变传统的权威性家庭管理模式,运用平等、自 由的方式与子女交流,让子女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参 考 文 献] [1]陈建兰: 《我国城市家庭养老现状及问题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2 年。 [2] [10] [13] [35] [38] [52]Kuang-Hui Yeh,Olwen Bedford. A Test of the Dual Filial Piety Model,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3, (3). ·94· [3] [12] [25] [48]曹惟纯 叶光辉: 《高龄化下的代间关系——台湾民众孝道信念变迁趋势分析(1994—2011)》,载《社 会学研究》,2014 年第 2 期。 [4]刘汶蓉: 《孝道衰落?成年子女支持父母的观念、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载《青年研究》,2012 年第 2 期。 [5]Derné S.. Cultural Conceptions of Human Motivatio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Culture Theory Cambridge:Blackwell Emerg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The Sociology of Culture,1994, (1). [6]刘爱玉 杨善华: 《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2 期。 [7]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 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20 页。 [8] [28] [42]胡安宁: 《老龄化背景下子女对父母的多样化支持:观念与行为》,载《中国社会科学》,2017 年第 3 期。 [9]陈 功: 《社会变迁中的养老和孝观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59-200 页。 [11] [37] [39] [40] [41]叶光辉 杨国枢: 《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第 128-133 页。 [14]田北海 马艳茹: 《中国传统孝道的变迁与转型期新孝道的建构》,载《学习与实践》,2019 年第 10 期。 [15]杨建海: 《论“孝”的起源、演变及其当代转化》,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 1 期。 [16] [26]钟涨宝 李 飞 冯华超: 《 “衰落” 还是 “未衰落” ?孝道在当代社会的自适应变迁》, 载《学习与实践》, 2017年第11期。 [17]汪倩倩: 《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的现实图景与形成机理》,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3 期。 [18]费 孝 通 : 《家 庭 结 构 变 动 中 的 老 年 赡 养 问 题 —— 再 论 中 国 家 庭 结 构 的 变 动》,载《北 京 大 学 学 报(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1983 年第 3 期。 [19]贺雪峰: 《农村代际关系论:兼论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载《社会科学研究》,2009 年第 5 期。 [20]郭于华: 《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载《中国学术》,2001 年第 4 期。 [21]熊跃根: 《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载《中国人口科学》,1998 年第 6 期。 [22] [31]杨菊华 李路路: 《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9 年第 3 期。 [23]黄 娟: 《社区孝道的再生产:话语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11 年版,第 221-248 页。 [24] [27] [43] [46]郝明松 于苓苓: 《双元孝道观念及其对家庭养老的影响——基于 2006 东亚社会调查的实证分析》, 载《青年研究》,2015 年第 3 期。 [29]袁佳黎 刘 飞 张文宏: 《孝道观念、代际支持与青年群体赡养行为的变迁:2006—2017》,载《中国青年研究》, 2022 年第 1 期。 [30]陈 卫 杜 夏: 《中国高龄老人养老与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对子女数量和性别作用的检验》,载《中国人口科 学》,2002 年第 1 期。 [32]Zimmer,Kwong J..Family Size and Support of Older Adults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Current Effects and Future Implications, Demography,2003, (2). [33]谢桂华: 《老人的居住模式与子女的赡养行为》,载《社会》,2009 年第 5 期。 [34]鄢盛明 陈皆明 杨善华: 《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 年第 1 期。 [36]陶希圣: 《孝道与孝行研讨会发言纪录》,载《孝道与孝行研讨会论文集》,2009 年。 [44] [45] [47]韦宏耀 钟涨宝: 《双元孝道、家庭价值观与子女赡养行为——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载《南方人口》,2015 年第 5 期。 [49]徐安琪: 《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研究——以上海为例的实证分析》,载《江苏社会科学》,2001 年第 6 期。 [50]唐美玲: 《城市家庭子女对父辈的养老支持分析——苏南四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载《南方人口》,2005 年第 3 期。 [51]汉密尔顿: 《中国社会与经济》,张维安 等译,台湾: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90 年版,第 120-142 页。 [53]许 琪: 《扶上马再送一程:父母的帮助及其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载《社会》,2017 年第 2 期。 [5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载《人民日报》,2021 年 11 月 17 日。 (责任编辑:刘 ·95· 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