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pdf
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 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 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 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这一论断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 探索、实践历程和现实要求,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 关系,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鲜明特征和最突出优 势。 一、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长期奋斗成功开创、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 化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是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共 同目标。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百 花园中独树一帜、引领风骚,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 是,在世界近代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大潮中,中国逐渐落伍了,特别是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 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近代以后中 国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和所处的时代条件,决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与实现中国现代化、探索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与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是 一体共进的。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懈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 恢宏的史诗。正是在这些奋斗中,也正是基于这些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得 以成功开创并不断推进和拓展。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 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我国实现现代化 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安定,是现代化建设的 基本前提,一个任人宰割、四分五裂、社会动荡的国家,难以开展持续有 效的现代化建设,更谈不上实现现代化。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一个不是 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 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 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 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 了。”党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夺 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此 站起来了。正是在这样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里,翻身做主人 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开启通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社会主义建设,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提供了宝贵经验、 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国民经 济基础上,党及时推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 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 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 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党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努力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任务,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初步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技术落后、畸形发展 的工业状况,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 2 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进阵地。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党注意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探索适合中 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并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提出了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许多独创性理论成果,为新 的历史时期开展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 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式 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文化大 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处在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关于当时的形势, 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 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在深刻把握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深刻总结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深刻洞察时代潮流、深刻体悟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 的基础上,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 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 转折,确立并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 开放,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 方面创新,建立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 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 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 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在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支 撑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日新月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3 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统筹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围绕解决我国现代 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性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的实践进程、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 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这突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在认识 上不断深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 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 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 更加可感可行;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 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在实践上不断丰 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 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 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 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 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 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二、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不仅擘画了中国式现 代化的宏伟蓝图,而且领导人民将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4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各种 政治力量轮番尝试,但无论是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维新派 的“变法图强”,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和“实业救 国”,甚至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第一份正式蓝图 的《建国方略》,无不以失败告终。中国现代化的探索,迫切需要以科学 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组织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现代 化的探索和建设有了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 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性质宗旨、初 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 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 政治灵魂。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开创、坚持、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从根本上讲就 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形成的,同时也反映在“党的领导”这个根本 要求上。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保证了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 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式现 代化沿着正确轨道前进提供方向指引;保证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制度保障;保证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擘画了宏伟蓝图。实现现代化,需要从战略 高度进行顶层设计、擘画宏伟蓝图。蓝图设计得好不好,道路走得对不对,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是在中国共产 5 党领导下一笔一划设计和描绘出来的。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提 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 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锚定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循序渐进、聚沙成塔,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化的 蓝图。党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四个现 代 化 ”发 展 目 标 和 分 两 步 走 实 现 现 代 化 的 战 略 构 想 ; 改 革 开 放 后 又 提 出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和“到 21 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又进一步针对 如何实现第三步目标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 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总结我国现代 化建设探索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在理 论与实践取得创新和突破的基础上,对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系统 性战略谋划,使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呈现更为壮丽的图景。党的二十大在十 九大作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 对 2035 年和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作出宏观展望和总体部署,并对未来 5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作出重点部署,明确了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间表、路线图、 任务书。这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战略 定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 政党纷争、党派偏私、政策前后不一的弊端。 党的领导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从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中国共产党是中 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同奋 斗,一步一步把蓝图变成现实。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曾这样感叹: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而今,我国拥有世界上最 6 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天宫、蛟龙、天眼、墨子、北 斗等重大科技工业成果令人目不暇接。这种巨大跨越与飞速发展,创造了 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奇迹。而奇迹背后的“关键密码”,在于党的坚强领导。 党根据中国式现代化不同阶段主要任务的发展变化作决策、抓落实,既坚 持、丰富和发展理论,制定、调整和完善路线方针政策,又发挥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作用,以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善始善终、善作善 成,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党不仅部署“过河”的任务,而且解决 “桥或船”的问题,提出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处理好中国式现 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供方法论指导。党勇于开拓创新,顺应时 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着力破解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社会发 展的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断为中国式现代 化注入强劲动力。 三、党的领导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是亿万人民 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伟力。我们党牢记为中国 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仅做到自身团结一心,步 调一致,而且通过党的领导把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起来, 凝聚起团结奋斗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党把自身的力量凝聚起来。党的团结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 所在,也是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 众多、国情复杂的大国,要把各方面力量团结起来建设现代化,首先要有 一个团结统一的党。毛泽东同志指出,“起决定作用的一点是我们内部的 团结”,“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只 有经过全阶级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 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前途和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7 党始终把团结统一视为党的生命,坚持“党的团结的利益高于一切”,勇 于进行自我革命,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团结统一成为党的显著特点 和突出优势。党加强政治建设,强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 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加强思想 建设,要求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上的“钙”,不断夯实党的团结 统一的思想基础;加强组织建设,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为党的团结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加强作风建设,弘扬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 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像爱护眼睛 一样爱护党的团结;加强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决同损害 党的团结统一的行为作斗争;加强制度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 扎细扎密扎牢制度的笼子,用管根本、管长远的制度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党把全国人民的力量激发起来。孙中山先生曾经分析旧中国贫弱落后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缺乏组织动员,“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 实在是一片散沙”。他希望“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为建设一个自由平等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而“共同奋斗”,却终究未能 如愿。毛泽东同志就此指出:“孙中山主张‘唤起民众’,或‘扶助农工’。 谁去‘唤起’和‘扶助’呢?孙中山的意思是说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 级。但这在事实上是办不到的。”那么,谁能办得到呢?只有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除了国家、民族、人民 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因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 定支持。党以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 把人民团结凝聚起来、组织动员起来,把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激发起 来,带领人民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党深刻认识 到,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定 8 性力量,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创造精神, 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汇集全体人民智慧和力量,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进程。 党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团结起来。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统一战线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党形成并运用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根据各 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和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 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 中国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延安的窑洞里,组织南洋华侨慰劳考察团回国了解抗战实况的陈嘉庚,通 过重庆之行与延安之行的鲜明对比,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北京冬 奥盛会上,海内外中华儿女与祖国共赴冰雪之约,全情奉献、热情参与, 为冬奥健儿加油喝彩、为伟大祖国加油喝彩,凝聚起殷殷中华赤子情和昂 扬奋进的力量。这些生动事例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大 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 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新征程上,必须高举团结的旗帜,发挥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统一 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促进海内外中华儿 女团结奋斗,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伟 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 特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东方 9 大国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没 有笔直的大道可走,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这就注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 进历程必然会充满风险挑战。那么,靠什么战胜风险挑战?最根本的是靠 党的领导,靠党领导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 出的,“风雨袭来时,党的坚强领导、党中央的权威是最坚实的靠山”;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沉着应对各种重大 风险挑战提供根本政治保证”。新征程上,全党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 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 骨,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以中国式现代 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0

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