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与大学生政党认同研究——基于上海市17所高校本科生的实证分析.pdf
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与大学生政党认同研究 ——基于上海市 17 所高校本科生的实证分析 运 迪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92) 【摘要】 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在促进大学生政党认同中具有重要作 用。本研究采用“上海市大学生国情认知调查(2019-2021)”数据分析发现, 大学生的政党认同水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重大庆祝活动后,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越是参与重大庆祝活 动,学生的政党认同水平越高。本研究对厘清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对大 学生政党认同的影响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 庆祝活动 大学生 政党认同 DOI:10.16034/j.cnki.10-1318/c.2022.05.007 一、问题提出 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既是一种政治仪式,也是带有群众性质的社会文化活动,更是一 种政治文化的传播方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有举办各种庆祝活动的历史传统。党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庆祝活动,不仅具有强化历史记忆、建构政治认知的功能,还能面向青年大 学生起到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庆祝活动 总结会议上提出“庆祝活动盛大庄严、气势恢宏,礼序乾坤、乐和天地,充分体现了仪式感、参 与感、现代感,办出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风采,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人心、 鼓舞士气的作用,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 “要总结好运用好庆祝活动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完 [1] 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 作为拥有一百多年历史、9600 万以上党员人数的 大党,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一个人口规模为 14 亿以上、拥有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的大国,安排 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对于推动全党进一步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新的成就,具有重大现 实意义。特别是对于大学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力量和青年先锋,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对 这一群体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希望通过组织庆祝活动引导他们强化政党认同,成为社会 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本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为调研对象,从 2019 年 开始进行为期三年的追踪式动态调研,重点考察不同高校本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60· 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庆祝活动前后政党认同的变化情况,以此来研究党和国家举 办重大庆祝活动对大学生的政党认同产生的积极作用、重大庆祝活动通过哪些渠道对大学生 的政党认同产生效果。 二、文献梳理与研究假设 (一)重大庆祝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承载和发挥着一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功能。当前学界从多个理 论视角对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的功能进行论述。一是从党史文化的角度。陈金龙作为在中 国共产党庆祝活动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较早从党史文化的视角来研究庆祝活动,系统全面地 梳理了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史及其历史作用[2];也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党史文化传 播的内涵和价值[3]。二是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有学者分别对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在坚定 党员理想信念、聚合政治能量、增进政治认同、维护政治稳定和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的功能进 行分析[4-6]。也有学者认为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的政治功能体现在政治仪式、重要讲话和重 要文本等方面[7-10]。三是从政治传播学视角。有学者将庆祝活动视为一种媒介仪式传播事件, 认为其对人们唤醒共同记忆、建构政治认同具有重要作用[11-16]。四是庆祝活动的思想政治教 育功能。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出发,认为庆祝活动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 契机,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17-18]。也有学者从仪式教育的视角 探讨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对大学生在文化传承、意识形态教育、政治认同等方面的思想政治 教育功能[19-21]。 由此提出研究假设 1: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对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具有积极作用,即从 政治社会化视角来看,政党和国家通过组织并传播庆祝活动,对大学生的政党认同产生正 向建构作用。 (二)大学生政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在国外学术界中, “ 政党认同”是一个政治心理学研究中的概念,由美国著名政治心理 学家 A. 坎贝尔(Angus Campbell)最先提出,用来描述选民对一个政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这 其中更多的是指民众生活中的非理性的情感倾向[22]。发展至今,政党认同主要是用于描述和 衡量一个政党支持率的研究,将实证调查方法运用于投票行为和政治态度的研究,如应用广泛 [23] 的有密歇根测验(Michigan Measure)、政党社会认同测验(Parisian Social Identity Scales) 、政党 [24] 情感晴雨表测验(Feeling Thermometers)等量表 。由于政党起源和政党制度的差异,中国 的政党认同研究不同于西方为选举服务的党派忠诚研究,更多地将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相 结合,作为政治认同的共同基础,政党认同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 力。目前学界大部分政党认同研究都是围绕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展开的,有学者认为 政党认同与政治制度认同、国家认同密切相关,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 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应和行 为表达[25]。也有学者认为家庭、意识形态、回顾性评价、政党社会化和经济社会地位是构建 政党认同的不同途径[26]。还有学者将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中呈现出的国家发展成就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联系起来,认为政党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共同构成国民应有的政 治意识和情怀[27]。 对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生活来讲,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政党认同是指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 归属感与忠诚感以及对党的政治行为的正向支持与服从[28]。也有学者从巩固和强化“党青关 ·61· 系”入手,认为青年对政党的认同不仅仅是心理归属感,更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性选择 。在有关影响政党认同的因素研究中,有学者提出建国记忆[30]、互联网信息技术[31]、学校因 素、家庭因素、执政绩效、政党领袖、意识形态和政治沟通机制等外部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政党认 同的重要因素[32]。也有学者认为个体化[33]、获得感、政治信任[34]等主观因素等对执政党认同 产生重要影响。有学者基于实证研究,认为高校思政课和执政党、参政党思想、组织建设是影 响大学生政党认同的因素[35]。还有研究通过量化方式证明参加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对大学 生包括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和政府认同在内的总体政治认同感产生积极作用[36]。 由此提出研究假设 2:大学生关注并参与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其政党认同感就越会有 所提升,也即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29] 三、 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笔者在上海市 17 所高校本科生中所进行的“大学生党史国情 认知调研”的四次抽样调查 ① 。该调查的时间跨度是 2019-2021 年,期间经历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 70 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以上海市的高等学校为主 确定调研学校,选取每所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班,对所选取的班级进行整体抽 样。四次调查回收有效样本分别是 1172 份、1396 份、1104 份和 1194 份(具体时间见图 1), 共计 4866 份。 第一期调查 2019年5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 6月4日 10 月 1 日 图1 第二期调查 11 月 18 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第三期调查 2019年底-2020年初 12 月 2 日 12 月 1 日 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庆祝大会 12 月 15 日 第四期调查 2021年7月1日 9 月 22 日 10 月 6 日 上海高校“大学生党史国情认知调研” 四次调查的时间轴 (二)变量测量 基于对政党认同概念的多维度理解,不同学者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测量工具测评政党认 同。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中认为,政治主体对于政治客体的政治取向包括: “认知”取 向、 “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通过上述三个维度来衡量政治认同[37]。柴宝勇将广义的政党认 同划分为对政党政治、某一政党制度和某一政党三个方面,对政党认同的测量也是包括认知、 情感和评价三个维度[38]。还有学者以红色旅游为切入点,从政党认知、情感、评价和认同行为 四个维度进行测量[39]。针对大学生政党认同的量化研究中,关于测量维度主要是以下几 种。一是将政党认同作为政治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政府和政党三个方面来测量 政治认同感[40],或者综合身份、发展、政策、体制、文化和政党认同测量政治认同[41],还有将 政治认同分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制度认同和政党认同四个层次[42]。以上几种方式都是 将政党认同作为政治认同的部分概念进行测量。二是对政党认同进行单独测量,依据社会 认同理论对政党认同在去个性化、吸引力认同以及建设性认同三个维度上进行测量[43];从 ·62· 狭义的政党认同出发,重点考察对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认同,将政党认同细化为执政效能、执 政价值和入党意愿进行测量[44]。 以上多样化测量指标为本研究对政党认同的测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结合上述量化研究 成果,同时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本研究主要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青年大学生政治培养的目标 出发,将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分为党史认知、情感认同、执政绩效评价和入党意愿进行测量。 1. 因变量 本研究的核心因变量是政党认同,参考以往研究采用量表方式测量人们的政党认同,本 研究从党史认知、情感认同、执政绩效评价和入党意愿(行为)四个维度设计了李克特量表。 具体题目描述分别是对下列表述的赞同或熟悉程度: (1)您是否熟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史? (2)在课余时间,如果有人邀请您一起去“新天地一大会址”参观,您是否愿意去?(3)您对“在 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越来越强”的态度是什么? (4)就目前我国的疫情防控形势,您对政府完全控制疫情的信心程 度如何?(5)根据您对我国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所取得的成效的了解,您是否赞同以 下观点? “体现了中国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体 现出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效能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积累了雄厚物质技术基础/体现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国担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以来,感到国家越来越强大/作 为中国人,我感觉很自豪/身边的同学都认为国强民富,对国家发展很满意”。 (6)以下是一些 有关中国社会发展与未来趋势的说法,您是否赞同? “ 中外疫情防控的对比,体现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继续保持长期性、稳定性/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将始终保持强大的自我革新能力,持续提高执政水平和执 政能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7)您在大学期间希望入党 吗?选项分 1-5 的五级量表设计,1 表示非常不赞同(熟悉/愿意/希望),5 表示非常赞同(熟悉/ 愿意/希望)。由于第三次问卷情感认同的题目缺失,故使用其他三次问卷的平均值进行代 替。若同一个问卷中出现多项与执政绩效评价相关的题目,则对所有题目取平均值进行计 算。针对量表的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四次问卷的克朗巴哈α系数分别为 0.711、0.690、0.896 和 0.855,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本研究对研究指标进行方差极大法旋转处理(巴特利 特球形检验结果显著,所有结果 p<0.001;KMO 值分别为 0.656、0.660、0.938、0.914)得到一个政 党认同因子(方差累积贡献分别为 31.108%、31.798%、55.914%、56.576%)。为方便因子的解 释,本研究针对政党认同因子变量进行归一化处理为 0-100 分标准化变量。 2.核心自变量 本研究的核心自变量是大学生是否参加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党 和国家举办庆祝活动并通过大众媒介进行面向全社会的政治传播;二是学校作为现代教育机 构,针对大学生群体做了专门的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上述两方面内容体现在大 学生与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之间的关联度上,第二次调查围绕是否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 70 周年的庆祝活动(阅兵式的直播或录播活动)展开,测量结果分为:观看了直播、观看了 录播、未观看三种类型,编码依次为 1、2 和 3;第四次调查为是否观看或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 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结果分为观看直播并专门学习、观看直 播或者专门学习、既未观看也未学习,编码依次为 1、2 和 3。 3.控制变量 本研究的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户口类型、民族、院校类型、是否担任班干部、政治面 ·63· 貌、平均绩点班级排名等。 (1)性别。男生为 1, 女生为 0。 (2)年龄。根据调查年份减去出生年份所得。 (3)户口类型。由于调查地点为上海,本研究区分了学生在高考录取前的户口类型,结果 分为大城市户口(包括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户口)、一般城镇户口(包括地级市、县城等城镇户口) 和农业户口, 编码依次为 1、2 和 3。 (4)民族。汉族学生为 1, 少数民族学生为 0。 (5)院校类型。根据调查学校的特征,将其划分为“985 工程”大学、 “211 工程”大学、特色高 校(主要包括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三所高校)和普通高校(一般市属高 校), 编码依次为 1、2、3 和 4。 (6)是否担任班干部。是为 1,否为 0。 (7)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为 1,非中共党员为 0。 (8)平均绩点排名(GPA)。对于非新生而言,测量他们截止调查时点的平均绩点在班级中 的排名。排名分为后 5%、91-95%、81-90%,71-80%、61-70%、51-60%……11-20%、6-10%,前 5%等 12 个等级, 编码依次为 1-12。 (9)调查时点。本研究关注大学生们是否参加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显著 的时间节点特征。本研究第一次调查于 2019 年 5 月完成。2019 年 10 月 1 日举行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 70 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活动,电视和网络同步直 播,之后不久本研究开展了第二次调查。20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在此之前本研究开 展了第三次调查(2020 年 12 月)。2021 年 7 月 1 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在北京天 安门广场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此之后开展第四次调查。这四次 调查选取的时间节点,除了遵循一般的时间顺序外,还因为期间经历了一系列党和国家重大庆 祝活动,深刻反映了近三年来党和国家两次重大庆祝活动的举办对大学生的政党认同产生的 重要影响。 四、实证分析 本研究将四次调查数据进行汇总,以政党认同得分作为因变量构造了一般线性回归模型, 分析了上海市各高校本科生政党认同得分的一般差异, 参数估计结果见表 1。 表1 变量 大学生政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整体样本 第二次调查 第四次调查样本 b s.e. b s.e. b s.e. 73.020 0.646 63.523*** 1.825 79.627*** 1.133 2019 年 11 月 2.872*** 0.648 2020 年 12 月 6.801*** 0.603 2021 年 10 月 13.157*** 0.615 性别(女性为参照组) -0.156 0.350 0.523 0.797 -1.348* 0.592 年龄 0.001 0.004 0.002 0.006 0.003 0.005 民族 0.194 0.481 1.823* 0.790 -0.067 0.881 常数 日期(2019 年 5 月为参照组) ·64· (续表) 变量 整体样本 第二次调查 第四次调查样本 b s.e. b s.e. b s.e. 直辖市或省会城镇户口 -3.505*** 0.513 -3.874*** 1.036 -4.209*** 0.726 地级市及以下城镇户口 -1.445** 0.517 -1.537 1.022 -1.520* 0.737 中共党员(否=0) 7.051*** 1.860 2.093 3.837 1.997 2.368 担任班干部(否=0) 2.942*** 0.379 0.853** 0.903 2.407*** 0.650 GPA 排名 -0.245*** 0.052 -0.001 0.001 -0.580*** 0.103 观察直播/专门学习 12.224*** 1.447 13.614*** 0.856 录播/看直播或专门学习 9.529*** 1.708 8.324*** 0.741 户口类型(农业为参照组) 参加庆祝活动(未参加=0) 样本量 4866 1396 1194 R2 0.186 0.117 0.242 Adjusted R2 0.184 0.107 0.236 Prob>F 0.000 0.000 0.000 注:*p<0.05 **p<0.01 ***p<0.001。 (一)大学生政党认同得分的一般影响因素 首先,分析主要控制变量的作用。在性别方面,男性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得分略低于女性大 学生,但显著性不够明显(p<0.1)。不同年龄和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在 户口类型方面,本研究发现来自大城市即直辖市和省会户口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政 党认同得分低 3.505 分(p<0.001),来自一般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得分也比来自农村 大学生低 1.445 分(p<0.001),这就意味着相比之下,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政党认同水平有更大 的提升空间。在政治面貌方面,中共党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高。数据显示,中共党员大学 生的政党认同得分比非中共党员大学生平均高 7.051 分(p<0.001),这反映出志愿加入中国共产 党和在入党过程中的学习实践作为重要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使入党的大学生比具有其他政治倾 向的大学生具有更高水平的政党认同。担任班干部大学生的政党认同水平更高, 平均而言, 担任 班干部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得分相对未担任班干部的大学生高出 2.942 分(p<0.01)。担任班干部 的大学生本身就具有投身于公共事务的热情, 同时在参与班级日常管理中个人的政治参与能力 得到直接或间接的训练, 在任职过程中能更深刻地构建起对党政体系的了解和支持,其政治素养 不断提升,从而更易建构起更高水平的政党认同。成绩优秀的大学生政党认同水平更低,数据 显示大学生的平均绩点(GPA)排名每提升一个单位,其政党认同得分降低 0.245 分(p<0.001)。 成绩不同的大学生政党认同得分差异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有待进一步思考验证的实证问题。 (二)庆祝活动前后大学生政党认同趋势变化分析 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党和国家举办庆祝活动,能否对大学生的政党认同水平产生影 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具体路径。从政治传播理论来看, 政治信息要到达受传者, 必须通过一定的 通道或者媒介, 政治传播的通道或媒介包含大众传播通道和组织传播通道, 本研究分别对其影响 作用进行分析。根据在不同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显示, 在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后, 大学生的政 党认同的水平持续提升。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 基线调查中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得分平均为 72 分,在经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庆祝活动后,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得分提升到 74 分; 20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庆祝活动后,政党认同得分相比庆祝活动前提升 6 分,达到 83 ·65· 分。在四个测量维度中,党史认知在第二次和第四次均较第一次和第三次有所提升,特别是在 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庆祝活动后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据此推测这与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前后广泛密集地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和政党形象宣传密不可分。党和国家 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和节日,通过大众传媒不断地进行仪式化的重复再现,使国家、民族的 象征符号和观念意识符号一遍遍地得到演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唤醒大众的历史记忆和凝聚 政治认同。情感认同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后有所上升但幅度不显著,在中国共 产党成立 100 周年前后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反映出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和“七一勋章”评选颁 授、庆祝大会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政治仪式传播强化了大学生对政党的情感依赖和归属感。数 据显示,大学生对党的执政绩效评价相对其他几个维度基线均值本身比较高,在两次庆祝活动 后提升也比较明显,体现出大学生对党执政绩效较高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入党意愿方面,从第 一次调研反映均值来看,对比其他维度得分还是比较低,而在两次庆祝活动后的提升幅度也是 最大的。由此可以推测集中举办的庆祝活动对大学生表现为入党意愿方面的政治行为有较明 显的促进作用。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对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具有积极作 用,这种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全社会范围的政治传播、并影响到大学生群体的政治 态度和行为取向而形成的,研究假设 1 得到验证。当然,仅从时间序列上判断庆祝活动对大学 生政党认同的作用未免过于武断,长时间段内还混合了其他观测因素的影响。如新冠肺炎疫 情全球暴发以来,中国的防控措施和治理水平体现出显著的比较优势,也会对大学生的政党认 同产生积极作用,我们看到第三次调研所得的政党认同水平得分也是高于第二次,呈现出线性 上升的趋势。另如,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相关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 习, 在思想政治教育强度提升的情况下, 也能促进大学生的政党认同水平。 表2 四次调研中大学生政党认同得分汇总表 2019.5 2019.11 2020.12 2021.10 A1 党史认知 69.52 70.18 69.62 76.63 A2 情感认同 70.56 71.88 74.16 80.03 A3 执政绩效评价 80.95 84.31 90.33 94 A4 入党意愿(行为) 66.94 70.8 74.48 82.57 A 政党认同 71.9925 74.2925 77.1475 83.3075 100 95 90 85 80 75 70 65 2019.11 2019.5 2020.12 2021.10 A2 情感认同 A4 入党意愿(行为) A1 党史认知 A3 执政绩效评价 A 政党认同 图2 不同调查时点大学生的政党认同水平变化趋势 ·66· (三)学校起到强化大学生政党认同的中介作用 为了避免采用时间效应推断大学生政党认同水平带来的偏差, 本研究针对第二次、 第四次调 查数据以是否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阅兵式观看活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 庆祝活动进行直接测量, 并将其纳入分析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 70 周年阅兵式观看活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庆祝活动对于大学生政党认同水平有显著 提升作用。我们在第二次和第四次的调研中发现,受访大学生能在“七一” 建党节和“十一”国庆 节当天通过集中观看线上直播庆祝大会或阅兵式的方式, 与全国所有民众同步感受重大庆祝活 动的权威性、 规范性和自己身为其中一份子的自豪感, 得益于学校或学院的统一组织安排。每逢 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的举办,大学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教育机构通过策划组织各类 与之相衔接的校园文化活动, 与党和国家的庆祝活动式同步链接, 这是面向学生的另一条重要的 政治社会化途径。具体而言,观看阅兵式直播的大学生政党认同水平最高得分均值为 75.48,比 观看录播或未观看阅兵式的大学生分别高出 2.18 分和 11.97 分,观看直播或录播的分差不显著。 从观看庆祝大会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来看, 与 观看阅兵式的效果类似, 观看直播且专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 上的讲话精神的大学生的政党认同水平最高得分均值为 90.63,平均来说比观看直播或专门学 习、 既未观看直播又未专门学习的大学生高 5.56 分和 14.12 分。将观看阅兵式和庆祝大会对大学 生政党认同的边际效应绘制成图 3, 从反映趋势来看, 大学生观看阅兵式和庆祝大会对于提升大 学生政党认同水平, 都有显著作用, 且作用趋势类似, 研究假设 2 得到支持。 95 85 85 政党认同得分 政党认同得分 95 75 75 65 65 55 45 55 未观看阅兵式 45 观看阅兵式录播 观看阅兵式直播 3-1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与政党认同 图3 未观看也未学习 观看直播或专门学习 观看直播且专门学习 3-2 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庆祝活动与政党认同 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与大学生政党认同 一方面,综合图 2 和图 3-1 反映的测量结果,参加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阅兵式 的大学生的政党认同水平相较于庆祝活动前有明显提升。同时他们的政党认同得分也取决于 他们参与庆祝活动的程度。总体来看,观看直播的同学政党认同得分高于观看录播的同学,观 看录播的又高于未观看的同学。这说明庆祝活动作为一种政治仪式,通过举国同庆的方式将 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所有群体纳入活动范畴,不断回顾、重温和强化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并 建设国家的集体记忆,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历史对比中感受到自己所处国家和时代的幸福感,塑 造“党—国家”的社会群体心理架构。当然,上海市的同学在国庆期间无法前往北京天安门广 场观礼,通常是由学校组织集中观看直播或录播,参与观看的方式也是庆祝活动在校园文化的 呈现,大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政党形象,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亲切感。这 ·67· 种可视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政党在庆祝活动中的出场感,增进了大学生对党的情感认 同。尤其是多媒体平台直播的方式提高了庆祝活动及其蕴含政治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和权威 性,第一时间和全球各地青年一起分享政治仪式的庄严肃穆。同时,中国的政党制度由于在政 党起源、政党和现代国家的关系、政党运行规则等方面不同于西方政党模式,表现在政党认同 方面是不同于西方国家通常是服务于周期性选举活动的一种对选民党派忠诚的考察。中国的 政党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的政治制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等紧 密联系,在民众心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联认知。因此,本研究在重大庆祝活动之后 采用量表方式对大学生的认同态度进行进一步测量,参加过直播或录播观礼的同学对“作为中 国人,我感到很自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以来,感到国家越来越强大” “身边同学都认 为国强民富,对国家发展很满意”的说法表示非常赞同和赞同的正面评价的比例分别为 90.27%、90.96%和 72.88%。因此,对于大学生越是关注并参与学校组织的庆祝活动,其政党认 同水平越高的假设得到验证。 另一方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庆祝活动对大学生政党认同产生正面影响的作 用机理相似,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庆祝活动的大学生政党认同水平相较于活动前有明 显提升。他们的政党认同得分也取决于他们关注并参与庆祝活动的程度,如图 3-2 所示,观看 庆祝大会直播且专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的 同学比观看直播或学习讲话两者选一的大学生政党认同得分更高,而后者比未观看直播且未学 习讲话的得分高,三者的均值分别是 90.63 分、80.67 分和 76.51 分,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大 学生参与庆祝活动的深度与他们在活动后政党认同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不仅如 此,20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庆祝活动持续时间比较久,范围比较广,是将中国共产党政 党价值的直观化、具体化。党在不同时期执政绩效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对执政绩效的认同究 其根本是对党治国理政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政治信任和政治认同。根据近年来国家战略 布局方向,我们在第四次调研中重点考察参与大学生对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的治理成效的态 度,主要涉及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贫富差距弥合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治理问题等这些与民众 利益诉求紧密相关的问题。针对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的态度,分别高达 94.64%和 96.15%的同 学选择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正面评价。针对大学生们对党的领导地位、执政能力对国家民 族未来发展前景的预判,正面评价的大学生占比分别是 96.4%、94.9%和 95.14%。因此,大学生 越是关注并参与学校相应的庆祝活动,其政党认同就越会有所提升的假设得到进一步验证。 五、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历时三年四轮综合调查,发现举办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对大学生的政党认 同产生积极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的庆祝活动后,大 学生表现在党史认知、情感认同、执政绩效评价和入党意愿四个维度的政党认同显著提升。进 一步而言,我们也看到党和国家的重大庆祝活动是通过大众传媒和学校组织两条政治社会化 和政治传播路径对大学生的政党认同产生作用的。大学生对庆祝活动中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 关注程度以及他们对学校举办的集中观礼等相关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与他们的政党认同 水平显著相关,数据显示他们越积极参与活动, 他们的政党得分认同越高。 由于本文测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两次庆祝活动 前后大学生的政党认同水平,这些庆祝活动延续时间长、规模大、规格高、活动形式多样,对大 学生的政治影响强度也是非常明显的。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作为党治国理政、执政兴国理 ·68· 念的仪式化展演,体现了党明确的政治理想和秩序追求。在新时代,以典礼制度强化尊党爱国 的意识形态,可以培养对党的忠诚心理,维护大党威仪;可以培养爱国热情,维护大国尊严。党 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使人民形成共情化的礼俗共同体,对党产生情感化的信任,强化了对党的 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45]。同时据此推断,将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作为国家重要的政治生活 内容固定下来,通过每年的庆祝安排不断强化青少年有关政党和国家的集体记忆,将党和国家 的重要时间节点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帮助他们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打下党和国家 的深刻烙印, 增强他们对执政党的认同。 本次调研发现,大学教育作为现代社会规范系统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将党和国家宏大的历 史叙事与大学生个人成长体验相结合的政治沟通和教育教化作用。我们在第二次和第四次的 调查中发现,据在庆祝大会当天通过集中观看线上直播庆祝大会或阅兵式的受访大学生反馈, 他们之所以在当天线上参与党和国家全球和全国范围直播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或学院的统一组 织安排。大学的这种与党和国家庆祝活动同步链接的方式是面向大学生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 径。一方面,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时间节点,将政治仪式和政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生活中,传递 主流意识形态,塑造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基本认知、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另一方面,根据大 学生代际更替呈现出的不同群体特点,设计符合大学生认知需求和行为偏好的系列校园庆祝 活动,为大学生营造可以广泛参与、主动策划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氛围,让他们在热情参与中逐 渐由被动的参与者变为主动的组织者,感受自己作为正在成长的“政治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强化对党和国家的归属感。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亲切会见庆祝活动筹办工作各方面代表》,载《人民日报》,2021 年 7 月 14 日。 [2]陈金龙: 《经典作家纪念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载《求索》,2017 年第 9 期。 [3]肖际唐 肖祥生: 《论新时代中共党史文化传播》,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 年第 5 期。 [4]童小彪: 《 “七一”纪念与党的建设》,载《云梦学刊》,2009 年第 4 期。 [5]刘晓鹏: 《论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的三重维度》,载《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 3 期。 [6]刘正芳 冯 兵: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庆节“逢十”纪念的社会功能》,载《南都学坛》,2021 年第 1 期。 [7]胡国胜: 《节日纪念日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青少年研究》,2010 年第 1 期。 [8]李路曲: 《政治仪式功能的变迁》,载《新视野》,2012 年第 6 期。 [9]贺东航: 《 “纪念讲话”的话语谱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推进路径》,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 年第 23 期。 [10]齐卫平 樊士博: 《中国共产党建党记忆的话语变迁与逻辑建构——以〈人民日报〉七一社论为中心的分析》,载《党 政研究》,2021 年第 4 期。 [11]曾一果: 《媒介仪式与国家认同——“国庆 60 周年庆典”央视电视直播的节目分析》,载《电视研究》,2009 年第 12 期。 [12]李华君 窦聪颖 滕姗姗: 《抗战胜利 70 周年阅兵仪式的象征符号、阈限和国家认同建构》,载《新闻大学》,2016 第 2 期。 [13]巩 晗: 《重塑仪式感:媒介事件中短视频新闻的报道创新——以人民日报微博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报道为例》,载 《新媒体研究》,2020 年第 3 期。 [14]段峰峰 凌 洁: 《仪式感与国家认同:参与式传播行为动机及倾向性研究——以国庆 70 周年为例》,载《大理大学 学报》,2020 年第 7 期。 [15]刘田莉 崔有为: 《从国庆庆典看仪式传播对国家认同的建构》,载《新闻研究导刊》,2020 年第 15 期。 [16]闭煊萱: 《媒介事件视域下的形象构建和集体认同探究——以建党百年系列宣传活动为例》,载《新闻研究导刊》, 2021 年第 21 期。 [17]何军峰: 《增强纪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原则与路径》,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年第 22 期。 [18]叶安琪 赵 冰: 《重大纪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实现路径研究》,载《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 ·69· 科学版)》,2021 年第 3 期。 [19]杨 未: 《论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年第 10 期。 [20]傅 薇: 《政治仪式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作用》,载《高教探索》,2016 年第 6 期。 [21]高梦潇 刘志山: 《政治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 年第 2 期。 [22]Angus Campbell,Phillip E. Converse,Warren E. Miller,Donald E. Stokes. The American Voter,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150. [23]S. Greene.The Social-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of Partisanship,Political Behavior,2002(3). [24]D. D. Roscoe ,N. D. Christiansen. Exploring the Attitudinal Structure of Partisanship,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10(9). [25] [38]柴宝勇: 《论政党认同的含义及其要素》,载《探索》,2009 年第 1 期。 [26]王庆兵: 《从政党认同的变迁规律看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路径》,载《中州大学学报》,2007 年第 3 期。 [27]陈金龙 吴昊天: 《新中国 70 年国庆纪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载《教学与研究》,2019 年第 10 期。 [28]张 平 彭 舟: 《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生成机理与提升策略——基于 984 例样本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载《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 年第 1 期。 [29]程 丙: 《当代青年政党认同的理论逻辑与时代图景》,载《青年发展论坛》,2018 年第 5 期。 [30]刘 良: 《建国记忆与政党认同:关系及其限度》,载《长白学刊》,2010 年第 1 期。 [31]孙会岩: 《互联网时代的执政党认同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年。 [32]胡柳娟: 《中国共产党政党认同题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7 年。 [33]祝灵君 冉茜仪: 《个体化社会背景下的执政党认同》,载《党政研究》,2015 年第 4 期。 [34]石庆新 傅安洲: 《获得感、政治信任与政党认同的关系研究——基于湖北省 6 所部属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载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 1 期。 [35]贾德忠: 《从大学生的政党认同看高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教育》,载《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 1 期。 [36]范叶超 覃睿洲: 《国庆庆典的呈现情景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建构》,载《湖南社会科学》,2021 年第 2 期。 [37]加布里埃尔·A. 阿尔蒙德 西德尼·维马: 《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 等译,北京:东方出 版社 2008 年版,第 14 页。 [39]左 冰: 《红色旅游与政党认同——基于井冈山景区的实证研究》,载《旅游学刊》,2014 年第 9 期。 [40]杨 巧: 《重大政治仪式的教育效用研究——对参加或观看国庆 60 周年庆典的 1350 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载《中 国青年研究》,2012 年第 9 期。 [41]郑建君: 《政治沟通在政治认同与国家稳定关系中的作用——基于 6159 名中国被试的中介效应分析》,载《政治学 研究》,2015 年第 1 期。 [42]刘凌斌: 《台湾青年的政治认同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载《青年探索》,2016 年第 1 期。 [43]刘涵慧: 《大学生的政党认同与国家认同——基于北京高校的实证研究》,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 年第 1 期。 [44]蒋 荣 戴 均: 《政治认同结构的实证研究——基于结构方程建模法(SEM)的分析》,载《社会主义研究》,2013 年 第 3 期。 [45]徐沐熙: 《礼贯古今:以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彰显中华礼制文明》,载《北方论丛》,2021 年第 6 期。 (责任编辑:张 ·70· 丹)

党和国家重大庆祝活动与大学生政党认同研究——基于上海市17所高校本科生的实证分析.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