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校友分享-陈治宇 2021-10-18.pdf
我的“心平”故事 2010 年,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开心地在公主楼三楼的宿舍里给父母打电话: “爸妈,学校有个基金,能给要留学的同学提供利率很低的十年期贷款。我的学费你们就不用操心啦。” 这笔贷款审批得很快,非常不复杂的申请审核程序完成后,我和一群同学去明德楼里与学校签了合同;我记得 还没等到毕业典礼,15 万的留学贷款就到账了。 之后,我拿着这 15 万元和家中的一些资助,在香港这样寸土寸金的城市,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再后来,我进入了职场,任性地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幸运地遇见爱人成了家。这一晃,就是十年。如今,十 年期满,我如期还了贷款,可心中的感恩却丝毫未减: 正是这笔现在看来并不多的贷款,让那时的我,不必因为对父母造成负担而背负着压力和愧疚前行,更重要的, 它帮我拥有了年轻时最珍贵的两样东西,自由选择的底气,以及体面的奋斗机会。 2010 届哲学院哲学系本科毕业生 心平留学贷申请人 陈治宇 还记得十年前,贷款刚到账的时候,我对妈妈说:“十年后,我也要做个优秀校友,捐回来 100 万。” 十年过去了,我并没有励志地做到:我既没有一夜暴富,更没当成国表社栋。高估了自己能力这一点,想想就 让人有些不甘。 现在的我,再回过头去看当时那个对世界装满好奇、跃跃欲试,夸口“要捐回来一百万”的自己,除了笑那一 腔空有的赤诚,却也全然开始接受一切现状,甚至享受起那平凡生活的一蔬一饭。 22 岁,从遥远的西部来到北京,在人民大学度过了四年时光的我,一直在迷茫却勇敢地不断尝试与探索; 32 岁,在离开中关村大街 59 号的十年时光里,虽曾经历受伤、挫败、迷茫、焦虑,但我终究在职场与生活 的顺意中,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笃定: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余下的时光,不过是将路走得更踏实。 2017 年,我离开了“暴富”的移动游戏行业和让人艳羡的互联网大厂,选择在人大校友王明夫先生创办的和 君商学院任职,为有志于大国大商的年轻人提供商科职业教育。渐渐地,我的心态,从“终究我要去创业做一 番事业”,变成了“陪着那群年轻人越来越好,我很幸福”。 是的,我并非甘于平庸,母校人大“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种子,始终默默地在我心里开着花。 就像提供心平基金的校友所做的那样,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会尽己所能地帮更多年轻人,去去见识更大的 世界、去自由地选择、去过更精彩的人生。 如此,爱延续。 十年后,陈治宇就职于和君商学院,担任运营总监

 受益校友分享-陈治宇 2021-10-18.pdf
 受益校友分享-陈治宇 2021-10-18.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