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香港中文大学交流小结(4)new.pdf
香港中文大学交流 2015-05-13 13:32:00 初到香港便有人抱怨,香港人不喜欢说普通话,粤语是鴃舌之言,其中还夹杂英文,难以沟通。当然,亦有抱好奇尝鲜心态着,初来乍 到, 也学得两句日常所用“你好”、“唔该”。 香港大部分人以粤语为母语,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好比四川人吃辣椒北京人住四合院一般,是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文化。我自牙牙学语始,便深受粤语九个声调之苦,又有入声韵尾三分之害,却从不觉得说话比其他中国人更 吃力。坊 间对于北京话比广州话更简单之言,恐怕孩子不是这么认为的;而对于粤语读古诗比京腔更地道一说,也同样有待商榷。 香港人好夹英 文,此话不假。购票说“买fee”,乘电梯说“坐/搭lift”,选课说“拣course”,小组讨论说“上tu(torial)”。可是令人厌恶的,究 竟是他们 夹了别种语言,还是夹了英文。若是在见面时香港人说“bonjour”,恐怕让人觉得他们是浪漫而不是装逼吧,同样,上海人句末不喜欢 说“对吗?好吗?”而喜欢说“对伐啦?好伐啦”,应该也不会有外地人觉得比北京话更舒服,况且上海年轻人还时不时夹杂一点普通话成 语呢。 这不仅仅是语言政策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推广普通话一直在进行,但是《宪法》也规定尊重和保护各民族语言和文字。 立苏 虽然这个条文有一个擦边球,政府帮助少数民族保护甚至建立了文字系统,但是对于非少数民族的汉族方言,直到前几年苏州市建 州方言语音数据库,各地也没有敢大张旗鼓地做什么事情。在2013年1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出现了如下要求,明确了“保护方言”的必要性:“主要任务:(五)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加强各民族语言 文字的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加强语言资源数字化建设,推动语言资源共享,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语言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 值。建立和完善语言资源库,探索方言使用和保护的科学途径,用现代技术手段记录保存少数民族濒危语言。……重点工作:…(十二) 各 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记录和保存。” 若是仅仅因为维护自己的方言,就有人说香港是被宠坏的城市。那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到了 这一代新上海人已经不能用祖祖辈辈使用的上海话流利完整表达意思了,又该被赋予什么名号才恰当呢? 况且,香港人也并不是不能说普 通话,只是大多数人说得不太流利结结巴巴。根据港府2011年人口普查的报告。香港2011年5岁及以上人口自称能讲普通话的占到了 47.8%,这是香港回归以来的统计中,普通话首次超过英文(46.1%)。应当看到的是,短短十多年间,香港这个城市在语言方面迅速 转向和学习。 香港和上海都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早的城市,一个东方之珠,一个有东方明珠。但是差别,比一字之差要大得多。在中文 大学,每个学生规定必须要修英文之外的一门外语,但是复旦并没有这种规定,其他语言只作为自愿选修课程。中大的学生除了 听老师讲 课,还要参与课堂讨论,通常每门课都会有课后阅读材料和作业,如果不参与讨论不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就会堪忧;复旦的专 业课,有些 院系都没有作业,更不要说选修;且通常很多六模和选修,即使不看材料不听课,考前看看讲义,也不会得很差的成绩。能 进复旦的学生, 己的观点,更不 自学能力普遍很好,然而,缺少跟老师的交流、跟同学的讨论,在考试后除了一些基本概念,并没有在课上真正形成自 要说是经过讨论和交流得出的观点。而讨论交流除了理解知识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取长补短,能够跟不同的 人取得共识。今天不管是城市还是世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而取得共识,是合作的第一步。 在交换期间,城市交通一度部分中断。我 坐在港岛巴士上,一个小朋友问妈妈:“妈咪,为什么我们要绕道?” 妈妈说:“因为马路被封住了。” 小朋友:“那他们为什么要封路 呢?” 妈妈说:“因为他们有他们想做的事情,这是一个方法。” 小朋友:“那么我们也想直接开车过去,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开过去呢?” 妈妈说:“如果我们直接开车过去,他们就会受伤,是不是?” 小朋友:“是。” 妈妈说:“如果他们受伤,他们的爸爸妈妈会不会心痛?” 小朋友:“他们爸爸妈妈会心痛,我的爸爸妈妈很疼我,他们的爸爸妈妈也是。” 我听到这里竟热泪盈眶,我自然不是为了小朋友天真无 邪棉花糖一样柔软的广东话,也不是为了妈妈的耐心,这两样在今天很多的城市都能听到;而是为了妈妈跟他探讨 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 都爱自己的孩子。对待 她本可以打断或者沉默,但她却愿意用孩子懂得的方式让他明白,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父母,每一个家庭 陌生人,也要有对家人的爱心。 这一种倾听和交流,不能局限于考卷上,必须是走出校门以后,仍然存在行动中,才能说这一份教育完 成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小朋友未必能理解这么精道的话语,但是他未来必定也会像这个城市大多数人一 样,善于倾听,善于接受, 善于交流,不会成为一个冷漠的香港人。 上海和香港的街上的人流,都行色匆匆。好像都少一点西方社会的热情,好莱坞英雄拯救世界 的时候,所有观众都为超人蜘蛛侠蝙蝠侠的情怀和能力所倾倒,但是中国历来就不缺少悬壶济世的侠义衷肠,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情怀并 不比辛德勒的名单要逊色,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悲凉和胆魄并不比哈利波特面对伏地魔时要少,甚至小山重 叠金明灭也不比玛丽莲梦露的倾 国倾城要少得半分颜色。 香港夹杂英文是表面的,他们骨子里仍然信奉财神爷崇拜观世音,他们仍然会为描绘香港平民生活的《桃姐》和 《最后晚餐》潸然泪下,他们仍然用《一代宗师》来讨论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但在上海,人们究竟 是更关心美国的枪杀案,还是人民广 场的小摊贩,我不知道。 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教育不能给让人成为更好的人,如果高等教育只是为了拿一张文凭找一份收入更 高的工作,真可谓买椟还珠。复旦的课堂大部分都是沉默的,这种沉默的背后有对讨论意义的否定,似乎只需要知道考试的重点拿到成 学不能沦为职业培训所,也不能变成人 绩,大学就结束了。而实用的价值标准,也让很多文史哲课程面对“自由而无用”的嘲讽压力。大 交流学习也一样,如果交流只是给本来高绩点的同学锦上添花,增加人生 才机器生产厂,大学的精神力量就在那些看起来“无用”之处。 履历的砝码,那同样也是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