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叉学科的当代语言科学导论 (2019年10 月 13日- 20日开课).pdf
基于交叉学科的当代语言科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anguage Science: A Cross-disciplinary Approach 语言是人类理性的象征,也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工具。语言研究对理解人类智 力的本质至关重要。随着计算机科学、脑科学以及翻译、语言习得研究的兴起和 发展,语言研究的应用价值更为凸显。新一代智能电脑、手机必须具有自然语言 识别、合成、翻译和语音输入等功能。无论是美国的“脑计划”还是欧洲的“大 脑工程”,语言认知都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以语言的认知机制为核心的多学 科探索,要求研究者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要求把跨学科训练渗透到研究生的 培养过程中。 2015 年,复旦多个单位与语言研究相关人员组建了“大脑·语言·计算交 叉学科平台”,从科研及教学两方面推动语言的跨学科研究。作为该平台首个推 出的这个研究生教学项目已持续三年,本导论课程面向低年级硕士研究生,本导 论课程由国际交流学院牵头开设,面向低年级硕士研究生,从语言的结构分析, 言语理解与产生的脑机制,二语习得的脑功能可塑性,失语、失读等语言障碍的 测试评估与康复,到语言加工大脑神经环路的计算机模拟和数学建模,展示语言 研究的多个主要取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认识跨学科语言研究的必要性,获得语言学、心 理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方面的系统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学 科前沿,更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更好地确定未来的研究选题。 冯建峰,复旦大学数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导,长江学者,上 海数学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概率统计系博士,曾任英国 Sussex 大学信息系 Reader,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专注于系 统发展神经计算的数学理论,为国际生物信息领域知名专家。 陈忠敏,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美国加州大学伯克 莱分校语言学博士。曾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加州 大学伯克莱分校客座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南京大 学兼职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实验语音学、历史语言学。 俞洪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以新型光学成像技术, 研究视觉信息处理的脑机制,以视觉系统为范式聚焦于胶质胞、 自组织神经网络等研究,承担 973、863 课题各一项。 张学新,复旦大学社政学院心理学教授,博导,普林斯顿 大学心理学博士,上海市东方学者。研究方向为脑科学与心理语 言学,侧重中文阅读和汉字信息加工。发现中文特有的脑电波 N200,提出汉字拼义理论,论证中国文字的独特性。 危辉,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认知算法模型实验室教授,博导。 从认知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等交叉视角研究人工智能。负责多项纵 向基础研究课题,在 IEEE Transaction、Elsevier、Springer 等 所属 SCI 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出版专著两部。 张豫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复旦大学国际文化 交流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及对外汉语教 学研究,出版专著《现代汉语致使态研究》、《现代汉语句子 研究》等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 学分:2 学分 学时:36 学时 上课时间:10 月 13 日-10 月 20 日 本课程协调员(助教): 姓名:杨倩 学号:18210110022 联系方式:手机 18621115598 邮箱:18210110022@fudan.edu.cn 选课网址: http://register.fudan.edu.cn/p/publish/show.html?queryType=set&search Name=paidInfo.search&projectId=74128 日期 星期 节次 上课内容 授课教师 10/13 10/13 10/15 10/15 10/17 10/17 10/17 10/18 10/19 10/19 10/20 10/20 日 日 二 二 四 四 四 五 六 六 日 日 2-4 6-8 6-8 11-13 2-4 6-8 11-13 6-8 2-4 6-8 2-4 6-8 计算机语言理解:历史、现状与核心问题 从语言加工复杂度看人工智能的现实可能性 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语言加工过程的时序性研究 基于功能成像技术的语言加工脑区的空间定位研究 语言产生与认知的神经机制(上) 脑的结构与功能 脑功能可塑性、学习与记忆 语言产生与认知的神经机制(下) 汉语句子的联结主义分析(上) 汉语句子的联结主义分析(下) 基于脑功能成像数据的神经建模(上) 基于脑功能成像数据的神经建模(上) 危 辉 危 辉 张学新 张学新 陈忠敏 俞洪波 俞洪波 陈忠敏 张豫峰 张豫峰 冯建峰 冯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