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8:通识必修课课程简介.doc
综合素养学部通识必修课程开设方案 一、课程设置 通识必修课程分为人文社科模块和自然科学模块两大模块。每一模块下设不 同具体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在每一模块中选修至少一门课程,即 1 个学分,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必须修满两大模块的 4 门不同的课程,即修满 4 个学 分(其中“四史”必修 1 个学分),学生可采用以下三种模式进行通识必修课程 的修读:第一种:选修人文社科模块下设的 1 门具体课程(须是“四史”中的 1 学分),选修自然科学模块下设的 3 门不同的具体课程(3 学分);第二种:选 修人文社科模块下设的 3 门不同的具体课程(3 学分,其中 1 学分须是“四史” 中的 1 学分),选修自然科学模块下的 1 门具体课程(1 学分);第三种:选修 人文社科模块下设的 2 门不同的具体课程(2 学分,其中 1 学分须是“四史”中 的 1 学分),选修自然科学模块下设的 2 门不同的具体课程(2 学分)。 二、课程安排 1.本学期开设模块——人文社科模块和自然科学模块 针对 2021 级新生,我部计划在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人文社科模块 和自然科学模块的课程。人文社科模块目前下设 7 门课程:“中外政治与文化交 流”、“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审美观念”、“中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 国共产党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自然 科学模块目前下设 3 门课程:“科学技术发展史”、“跨学科研究方法”、“人 与自然”。 2.“人文科学模块”课程和“自然科学模块”课程开设具体安排 每一个模块下设的 1 门具体课程为 1 个学分、18 学时,学生可选修第 6-11 周的教学班,3 节连上,共计上课 6 周;可选修第 12-17 周的教学班,3 节连上, 共计上课 6 周,人文社科模块课程计划开设 44 个班,每班 100 人。自然科学模块 计划开设 15 个班,每班 100 人。 三、学生选课需知 2021 级各院系的学生在 2021-2022 学年第一学期选修人文社科模块下设课 程和自然科学模块下设课程。 四、人文社科模块下设课程简介 1.中外政治与文化交流 本课程以中国著名战略学者胡波教授所著《后马汉时代的中国海权》 作 为主要授课教材,上课内容除了老师对中国现今海洋安全情势的讲解之外,每周 课堂上也会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上台报告讨论结果,藉由透过上述的教学 方式,让学生对中国发展海权的思想、过程、争辩有基本的认识与掌握。海洋事 务已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最重要议题之一,维护海洋权益也是捍卫国家利益的基石, 更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问题之一,本课程可使学生透过对中国海权发展的了解, 启发学生的海洋意识。 2.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审美观念 本课程扼要介绍东西方文明起源;从四大文明古国兴衰看传统文化对社会历 史进程的影响;东西方文明思维差异对东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中国的优秀传统 文化对现今中国发展的意义;和平崛起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与贡献等。授课教师 结合其在国家层面(包括驻外)工作十余年的体会,以实例教学为主,以时新案 例与学生开展互动性交流以巩固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继承优秀中国传统文 化的认知以及对当今中国全方位和平崛起的理解。 3.中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中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课程从信息时代的来临入手,分析了信息时 代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挑战,思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何应对信息的挑战。 该课程共有四章。第一章信息时代与虚拟实践,阐述了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 的到来,阐述了虚拟实践的本质、定义、分类等问题,并从哲学上作了总的说明。 第二章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信息时代的的问题与发展,阐述了与哲学直接有关 的一些问题,即信息哲学、信息、认识论、智能唯物辩证法的拟化形式的新表述。 第三章信息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一般 地论述了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务等)问题。第四章 信息时代的人的发展,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借鉴多学科理论, 对信息时代人的发展进行多视角的研究。 4.“四史”课程 四史课程总共四门课程,分别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党史”、 “新中国史” 、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 实践到多国发展的伟大跃迁史,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能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 认识,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一部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 斗史,是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不断强起来的复兴史。在党史学习中能 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所有答案。 “新中国史”70 多年的新中国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不懈奋斗的历史。学习新中国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易,更好 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 “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 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学习改革开放史才能更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富起来,强 起来的重要意义,才能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五、自然科学模块下设课程简介 1、科学技术发展史 《科学技术发展史》的性质为通识教育类课程,主要涉及科学史的主要脉络、 经典的科学观念与模型、科学哲学、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等内容。《科学技术发展 史》将分为基础与专题两个板块。在基础板块中,学生将主要学习科学的古希腊 起源,以及经典的科学精神等。在专题板块中,学生将依次学习有关天文、物理、 生物、大脑、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与文化。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 为辅。 2、跨学科研究方法 跨学科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 合性研究。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前景的新兴学科大多具有跨学科性质。近年来一大 批使用跨学科方法或从事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科学家陆续获得诺贝尔奖,再次证 明了这一点。就其深刻性而言,跨学科研究本身也体现了当代科学探索的一种新 范型。通过该课程,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跨学科研究。 3、人与自然 本课程以基础化学知识为起点,以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贯穿化学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社会意识、知识结构,让其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 活中的具体运用,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正确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综合分析社会问题 的能力之,能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适合于通识教 育,本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力求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同时,尽可能采用非专业语言和 典型事例,示意图,讲故事等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全面展示化学文化和化学科学 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附件8:通识必修课课程简介.doc


